刘邦为什么不喜欢儒生

  在西汉建旧前一段时间,刘邦很厌恶儒生,连,也们头戴儒冠、身穿儒服也恨。曾经有儒牛戴着儒冠去见他,刘邦将其冠一把抓下,往里而撒了一百泡睬。他轻蔑儒生,动辄破口大骂,斥之为“腐儒”“竖儒”。那么刘邦讨厌儒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严禁私学,崇尚法术,使儒生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一落干丈。刘邦早年对秦始皇是特别崇拜的,曾经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强烈感叹!在度这种情形下,刘邦受秦始皇的影问很火,亦很讨厌儒生。

  二、文化水平低,有自卑心理。刘邦出身低微,小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汉书·高帝纪》回日:“初,高祖不修文学。”这里,“文学”并不等于“儒学”,应该指文化水平。刘邦身为亭长,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处理政务,应对公文。“不修文学”足他的缺陷,故为此而心存自卑。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2 

刘邦喜欢骂人是为什么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着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秦朝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项羽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人多势众,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张良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刘氏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1 

汉献帝刘协怎么死的

  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

  刘协(181—234),汉灵帝之子,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因为皇权软弱,朝臣跋扈,刘协从即位之初就注定要充当傀儡,他先后见识了董卓的淫威,目睹了郭汜的无礼,领教了曹操父子的霸道,事事仰人鼻息,处处受制于人,可谓命运多舛。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曹丕于同年十月逼迫刘协逊位,以魏代汉,刘协成为亡国皇帝。

  曹丕称帝后,将刘协降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后汉书》),并言称“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三国志》),对刘协还算优待。接到逐客令后,刘协搬出了那座充斥着血腥,弥漫着权诈,没给他带来多少荣耀却给他带来无尽屈辱的皇宫。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1 

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原因是什么

  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宠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戏弄诸侯而博其一笑,各诸侯十分不满。为讨好褒姒,幽王不顾王室的反对,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发了姒姓和姜姓间的激烈斗争,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

  还有就是外敌入侵频繁。宗周镐京,濒临西北游牧部落,经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扰。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驾。犬戎与申侯迅速攻入镐京,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这时,关中已布满了戎人,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

  “平王东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据史料记载,宣王末年,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岐山一带又发生了地震和地崩灾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是周将要灭亡的征兆。

  另外,西周初年,周公营洛,也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周幽王果真是亡于“烽火戏诸侯”吗?如果细心推敲这段历史里面的小细节,真相就不难明了。

  第一个理由,历史上果真有过“烽火戏诸侯”吗?

  很多人据《史记》认为太史公言之凿凿,焉能杜撰?然而,我们从常识来判断,即可发现,“烽火戏诸侯”逗美人一笑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幽王之世,西周虽然天灾严重,气数将尽,但其势力范围还是很大的,王畿千里,与临近诸侯国的距离不可能是一个晚上即可到达的。美人如何可以在焰火晚会的当天晚上即可看到前来勤王的各路人马的壮观场面?显然,只须从常识判断,不难发现,这个故事里面就有着许多破绽,至少是后人附会的“小说家言”,不可信。

  第二个理由,烽火台果真有那么大的作用,能够决定周王室的兴灭?

  首先,骊山上的烽火台只不过是王畿之内的战警,如同于三国时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立的烽火台,只能对内起到敌情预报的作用,不可能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起到让诸侯国前来勤王的作用。或者说,即便是临近的诸侯国也不大可能可以看到骊山燃起的火警。《正义·括地志》云:“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土地记云骊山即蓝田山。”

  其次,周幽王之世,天子的军力虽然有所衰弱,但还不至于衰弱到靠诸侯前来勤王的地步。西周王室本身就有三支强大的军队,分为西六师、东八师、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都城宗周一带,即丰、镐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周围,以保卫王朝的本土;东八师驻在成周,即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由于东八师驻守成周,所以也称成周八师。

  东八师的位置极为关键,它向东可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向西可拱卫宗周的安全,是周王麾下一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殷八师则是一支驻守东方殷商故地的军队。此外,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据周王朝的体制,他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终春秋战国之世,尽管大国并小国,强国凌弱国,但在对外战争上,各国旗帜鲜明,团结一心。

  何况,即便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仍然打赢过好几场战争,如《国语·晋语》还载,周幽王出兵征讨有褒,胜而归;《竹书纪年》也载,后十年,幽王还命伯士伐六济之戎,这一次虽然失败,伯士战死,但并不等于周王室毫无抵抗能力。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战败的责任史书上也没有说是幽王所致。

  第三,如果确如司马迁所说,幽王数举烽火游戏,导致诸侯不信,而不来救驾。这还得两说。

  开始几次诸侯发现只是游戏,不来“救驾”是自然之理,并非他们真的见危不救;后来真正发生犬戎攻入都城,幽王举烽火征兵而诸侯救兵不至,这是因为幽王失败得太快,诸侯来不及相救。否则,何以西周灭亡之后,反倒有好几个诸候国前来勤王?平王何以得以东迁?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指出: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此说甚有理。根据周代诸侯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同时到达。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幽王和褒姒怎么可能在烽火台边野营等待几个月呢?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1 

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幽王灭亡的真正原因,归结起来,既不是由于谣言,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更不是因为一台烽火。那么,真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史记》中更有详细的记载: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西周的灭亡,是内外勾结的结果。否则,犬戎是不大可能那么神速地攻破都城,杀幽王、虏褒姒、取周赂。因此,西周灭亡直接的原因是申侯勾结卖国,间接原因是幽王信用小人,但仅此一点不足以动摇根本。真正动摇王室根本的是幽王之废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这直接触犯了申侯等人的根本利益。当时太史阳伯就说:“祸成矣!无可奈何。”就是针对这件事而发。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此后,二王之间相互之间打了二十一年之久,直到周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携王为止。

  总而言之,女人也好,烽火也好,不过都是遁词。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0 

盘庚迁都的故事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0 

周武王活了多少岁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关于周武王活了多少岁,一直是历史学界的一个疑问,笔者论证如下:

  ①根据《今本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有关内容,笔者作如下考证:周武王克殷之后,“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也就是自“天不飨殷”时周武王出生至灭商时不足60年,这是一个信息:就是周武王的年岁应该在60岁左右,不会低于50岁;克殷后即天子位,有二年说,有六年说,按照《今本竹书纪年》,6年说,最多应该不会超过66岁,周武王姬发为商诸侯11年,这是没有疑问的,关于武王即天子位有2年和6年说。

  ②然后考量周文王的寿数: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即位,完全是因为儿子姬昌,所以姬昌出生一定在古公亶父在世,而季历尚未即位之时,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和笔者《〈今本竹书纪年〉年代研究》季历在位25年,此时文王姬昌应该在25岁以上,文王在位52年,所以文王死时77岁以上;这是完全根据《史记》和《今本竹书纪年》计算的结果。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0 

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孟津县)。《史记》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从牧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

  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诗经·大明》中记述此事,称之为“燮伐(偷袭进攻)大商”,或“肆伐(快速进攻)大商”,和二战的德国“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0 

牧野之战的时间结果意义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着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着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

  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