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和胡亥的关系

  子婴在历史上的首次出场是在秦二世登基不久,由于胡亥和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因始皇沙丘病死串改遗诏,令在上郡监军的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自杀,就在这个时候,子婴出场了。

  子婴的身世之谜?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还是弟弟?

  子婴私下面见二世劝谏说,但是,二世皇帝听不进子婴的忠言,子婴这个人有智谋,在胡亥诛杀“诸公子公主”后竟然幸存下来。不可谓韬光养晦,后来诛杀赵高,拥兵力抗反秦诸侯企图力挽狂澜,但最后失败为项羽所杀。关于子婴的身份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胡亥的侄子。即秦始皇嫡长子扶苏之子子婴,《秦始皇本纪》“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婴为秦王。”(《六国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婴”),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因为当时扶苏已死,胡亥无子,子婴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孙最有资格继承帝位,所以这种说法比较正确。

  二是秦始皇的弟弟。《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三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这一派认为《六国年表》的有关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理解为“赵高拥立秦二世的兄长子婴为秦王。”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2 

秦朝黑色是皇室专有的吗

  秦国人崇尚黑色,不仅仅是皇室专用。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杂役奴仆全都穿着以黑色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连朝堂的装修风格也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金碧辉煌,而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秦人尚黑是有原因的。在东汉历史学家编纂的《汉书·律历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早年秦文公外出打猎时,曾经捕获过一条黑色的龙。而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征。因此,秦国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水德,崇尚水。而在五行中水德对应的标志颜色是黑色。所以,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开始一直到一统天下的秦帝国,就都崇尚黑色。

  所谓五行、五德学说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阴阳家邹衍提出的学术观点。主要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种德性。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用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更替。

  在古装剧中,读圣旨时,都会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承运”就是指五行五德所代表的命运。相对于秦朝崇尚水德、喜欢黑色,后世的学者认为汉朝是火德。因此,有时,汉也被称作炎汉。所以,汉朝的流行色是红色。

  秦国的后勤供给与其他诸侯国不同,是由国家供给的。秦国的军旗是统一的,也是由国家供给的。秦国的军旗为黑色。为什么用黑色作为军旗的颜色?第一是文化的原因,水德之君对应的就是黑色。第二,黑色的军旗便于隐蔽,耐脏。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把黑色定为秦朝的国色。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2 

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敢挖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

  揭秘秦始皇墓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之谜”

  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地宫中放置水银究竟隐藏着秦始皇怎样的隐秘心事?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呢?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吗?

  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2 

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他死以后,其子胡亥当了皇帝,是为秦二世。残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名目繁多的徭役,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秦二世还大兴土木,四处征伐,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又向全国发布了服徭役的旨令。这年7月,河南方城县有九百名壮丁,在两个军官监押之下,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去戍边。由于当时连日大雨,道路不好走,赶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刘家集)时,已误了日期。按照秦时法律,这是要砍头的。这时,他们之中有两个带头的叫陈胜和吴广。他们商量道:“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为什么不拼死干一番事业呢!”于是,他们杀了监押的军官。

  起义前,陈胜让人在白绸子上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这就是“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借此为起义造势。

  起义时,陈胜大声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接着“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是以木棍做武器,在竹竿上扎布片作为旗帜,高呼“伐无道,除暴秦”的口号,起义了。后来就把起义用“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来代表。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1 

秦朝武将武力排名

  5、王贲

  都说秦朝能够统一六国,主要靠的就是王翦和王贲父子二人。作为后辈的王贲丝毫不比父亲逊色,王贲曾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还曾水淹大梁,灭亡魏国。随后他又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最后帮助秦国统一了六国。

  4、蒙恬

  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司马迁评价他: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其实力可见一斑。

  3、司马错

  司马错曾率军灭亡蜀国,还曾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他不光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被认为是秦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的大将之一,到现在依旧是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

  2、白起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战国四将之一。白起自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强的战神和战争中杀人最多的名将之一。

  1、王翦

  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而鉴于王翦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很多人也把王翦认作是秦朝时期第一大名将。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1 

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不姓嬴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可是他的儿子却一个家扶苏,一个叫胡亥,并没有姓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现在我们都叫秦始皇是嬴政,可是如果是在秦朝我们就应该叫他赵政。

  对于秦始皇的孩子扶苏还有胡亥自然也应该姓赵,叫赵扶苏、赵胡亥,他们两个的名字也是有着深意的,扶苏是秦始皇最喜欢的孩子,秦始皇给他起名扶苏,用的就是“山有扶苏”的意思,他希望扶苏以后可以向草木一样茂盛生长,茁壮长大。

  扶苏也非常的争气,他也是秦始皇所有孩子中最争气的,有着治理天下的才能,扶苏非常的仁慈,看到秦始皇的残暴行为他还经常的制止,刚开始的时候秦始皇也只是指责他两句,可是后来扶苏反对秦始皇的次数多了,秦始皇就非常的不满,最后秦始皇就把扶苏发配到了边疆。

  到了边疆的扶苏一直都跟着蒙恬修建长城,长城在抵御匈奴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胡亥名字的由来则和他的母亲有关,他的母亲叫胡姬,是羌族人,秦始皇给他起名字就比较的随意,胡在当时其实就是指游牧民族,中原地区的人根本就开不起游牧民族的人,亥字的意思就是12的意思,所以胡亥这个名字就很简单,并没有扶苏那么有深意。

  秦始皇临终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要扶苏当皇帝,可是秦始皇死的太突然,胡亥在李斯还有赵高等人的扶持之下当上了皇帝,但是他并没有治国的才能,秦朝实际的权力都落在了赵高的手中,在赵高的怂恿之下,胡亥杀死了自己的20多个兄弟姐妹,扶苏也被他残忍杀害。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1 

秦始皇之子胡亥怎么死的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一件事是改自己的尊称为“皇帝”,以显示他的尊贵。与此称鲜明对比的是,秦二世上台后欲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极度享乐,而落实的却是大屠杀,自毁长城。这在后世成了利用不轨手段登上帝位的“必修课”。

  冤杀蒙恬兄弟。被赵高公报私仇的蒙恬兄弟父祖三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因为扶苏已死,开始胡亥还想放了蒙恬,不料赵高怕以后蒙恬,马上阻止了:“以前先帝曾经想立贤明的陛下为太子,是蒙毅阻止了,他是不忠不义的人,以我之见,不如杀了他们。”

  鬼迷心窍的二世不听兄子子婴之言,把代秦始皇祈祷山川才回来的蒙毅囚禁在代,更改法律,按图索骥,故意赐死。蒙毅在指责了胡亥滥杀无辜之后被杀。胡亥又遣使者到阳周连坐蒙恬,蒙恬说:“我家积功信于秦三世了。今我带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叛。但是我守义不反,不敢辱先人之教,也是不忘先帝。”使者不敢转达,蒙恬喟然叹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无奈之下吞药自杀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1 

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呢

  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道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国。

  除了外部的扩张和体制改革对资源调配效率的提升,秦国在原有的国土内部也进行了极力的开发。提高关中盆地的产能,对于秦内国巩固原有的经济基础大有帮助。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秦王政在容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秦国的国力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经济富足。

  2、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和百砍人积极性。不论任何出身和阶级的士兵,只要有军功就可以得到爵禄封邑。

  3、秦王嬴政懂得重用度人才,如对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的重用,后来这些军政精英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均做出了很大贡献。

  4、对外则继续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在军事上,知嬴政实施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法。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0 

为什么赵高杀了秦二世后不称帝

  赵高不称帝的原因

  一、赵高身为臣子,称帝会给天下诸雄起兵攻伐的口实,属于叛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在政治上被彻底孤立;

  二、阉人,身份特殊,说白了就是奴隶的印记一生无法消除,即使称帝,也是奴隶,那么哪有君主是奴隶的,如果有,那么君主的主人又是谁呢?

  三、赵高属于典型的政客,非政治家,即便是收买人心,也不足以令天下德才英豪归心,所以,他是没有根基的,自己又非六国皇族后裔,仅仅是依靠秦政权而位极人臣,所以他的根基是秦政权,如果他称帝,就是推翻秦政权,自毁羽翼,非败而何?

  赵高杀掉秦二世以后已经直面了这个问题,他在政治权力斗争上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而是选择了秦皇族后裔子婴即位,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然而事实证明,杀秦二世,杀掉自己的靠山保护神,就是自掘坟墓。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0 

樊哙怎么死的

  鸿门宴是楚汉争霸中最为著名的事迹之一,在这场宴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不是汉高祖刘邦,而是让项羽都佩服不已的真汉子樊哙。他在西汉十八侯中排第五,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最早跟随刘邦的那一批人。

  除此之外,樊哙和刘邦还有一层更亲近的关系,那就是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雉的妹妹。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功臣,刘邦临终之前却下令杀死他,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樊哙最后也没有死,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樊哙出身寒微,早年以屠狗卖狗肉为生,孔武有力。后来,他跟随刘邦隐于芒砀山泽间,和萧何等人共同拥戴刘邦起事,反抗暴秦。

  樊哙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刘邦为什么要杀他?刘邦当上沛公以后,最为信任的几个人当中就有樊哙,把樊哙封为随从副官。在之后的一场场战役中,樊哙杀敌奋勇,立下很多军功,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受到重用。樊哙对刘邦的一片忠心,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了。当时,刘邦和张良只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去赴宴,樊哙也跟着去了。

  鸿门宴刚开始的时候,樊哙并没有机会进入帐中,他只能守在门外,时刻注意帐内的情况。后来,项庄舞剑打算刺杀刘邦,虽然这一危机被项伯解决了,但是张良还是不放心,于是他找了个借口出来,把刘邦遇到危险的事告诉了樊哙,樊哙一听刘邦有危险,二话不说就闯进了帐内,“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樊哙不顾自身安危,把刘邦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忠心恐怕少有人能赶得上他。

  项羽见到樊哙以后,问这是谁,知道樊哙的身份再加上樊哙无礼的举动之后,他竟破天荒的没有生气,反而对樊哙这样的壮士非常欣赏,立刻赐酒,赐肉,赐坐,对樊哙的态度比对刘邦还好。正因为樊哙的加入,悄然间改变了鸿门宴的局势,刘邦和张良才得以安然逃脱,可以说樊哙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在保护刘邦。可刘邦是怎么回报樊哙的呢?刘邦将樊哙封为舞阳侯,樊哙军功卓著,又被提升为左丞相。

  后来英布叛乱,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刚回长安就病倒了,但此时另一个异姓王卢绾也叛乱了,于是刘邦就派樊哙带兵去平叛。樊哙离开后,有人对刘邦说樊哙与吕后有勾结,两人打算在刘邦死后图谋大事。刘邦听后大怒,当即就派陈平到军中杀死樊哙,但他又考虑到樊哙是这次平叛大军的主将,轻易杀不得,至少不能大张旗鼓的去杀,于是采纳了陈平的建议,派周勃与他同去,等到了军中再宣布斩樊哙的旨意。

  陈平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吕媭又是个狠角色,若是樊哙死在他们两个手里,将来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况且高祖现在病得神志不清,万一将来后悔了,他们俩更加没有好下场。最后,二人决定暂时不杀樊哙,只将樊哙带回京城,哪里知道他们在回程途中就听闻了刘邦驾崩的消息,瞬间为他俩之前的机智点赞。回京后,吕后见到樊哙还活着,就没有向陈平和周勃发难。吕后恢复了樊哙的爵位和封邑,几年之后,樊哙还是去世了。

  想必樊哙并非没有察觉到刘邦要杀他,他只是不相信,当事实摆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非常失望和难受吧,所以即便他活下来了,他也不开心,几年后就郁郁而终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8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