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是什么样的?
金初兴起的三大新道派中,全真教出现最晚,势力最大,教团骨干人物的文化程度最高,留下的著述、史料也最丰富,约占三派新道教史料的三分之二以上,足以提供相当清晰的全真教历史面目。

全真道创立者王喆(1113—1170年),原名中孚,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出生在一个“家业丰厚”、“以财雄乡里”的地主家庭,从小读书,修进士业,为京兆府学生员。

金代刘祖谦《重阳祖师仙迹记》称他“美须髯,目长于口,形质魁伟,任气而好侠”,是一个颇有豪气、才气的富家子弟,和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部分人一样,王喆年轻时热衷于仕进,然生不逢时,世途多艰,青年时期,正值宋、金交兵,生灵涂炭。

当时一般抗金起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于南宋。但软弱腐朽的南宋朝廷很不争气,屡败于金,未几向金议和称臣,金在北方的统治渐趋稳固,开始设科举拉拢汉族士人。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下诏开科取士,分设女真与汉人进士科,王喆也参加应试,他改名德威,字世雄,弃文习武,考中了武举。但仕途坎坷,直至47岁,只做过小吏,郁郁不得志。

正是:“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

王喆是在金朝统治稳固后依附金廷而又被排挤出官场的一类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他们和金女真贵族之间当然有很深的民族矛盾,心底里埋藏着亡国易服之辱,及对民族压迫的不满,但其阶级利益,与女真贵族终归有一致之处,因此他们也愿意为金廷服务。

但当仕途失意之时,他们便无法遣除内心的种种抑郁愤懑,而宗教,正是一条既能安慰精神创伤、又对封建社会有所裨益的出路,于是,他们中的一类人,如王喆,便走向宗教道路。

他自称于正隆四年(1159年)在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授以真诀,有诗自述云:“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

遇奇人授以修炼口诀,完全是可能有的事,但从去王喆不远的金朝人金源璹、刘祖谦所撰的两篇传记看,王喆大概没有说明他所遇异人的姓名,只是提供了一个神秘的故事,叫人们去猜想。到王喆门下,便明确以他所遇异人为鼎鼎大名的吕洞宾。

在王喆的《重阳全真集》中,也有师承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之说。这种说法,大概未必出于后人的伪托。

钟、吕、刘是当时社会上享有盛名的活神仙,内丹派的代表人物,自称得活神仙的真传,表明其渊源有自,正是王喆这样一个聪明的创教者应该采用的手段。从全真道的教义来看,也确属北宋钟吕系内丹派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王喆所遇,未必是吕洞宾,但很可能是钟吕系内丹的某一位传人。

甘河“遇仙”后,王喆假托疯病,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修炼。

他掘地为隧,封高数尺,在四隅各栽海棠一株,以表“欲四海教风为一家”之志,居于穴中修炼,名为“活死人墓”,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

与他同时出家入终南山修炼,而且师资渊源相同者,还有李凝阳、和德瑾二人。

王喆修炼三年后,自填其穴,迁居终南山刘蒋村北,结庵修炼。一直到大定七年(1167年),他只招来史处厚、严处常等不多几个徒弟,在附近没产生多大影响。

这年夏天,他忽然焚其所居茅庵,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传教。

王喆的出家修道与东行传教,与金廷的道教政策紧密相应。

早在皇统八年(1148年),金廷就曾召见太一教主萧抱珍,表示了对民间新兴道教的承认保护。大定七年(1167年),金廷召见大道教祖刘德仁,诏居中都天长观,赐“东岳先生”号,表现出对民间新道教的鼓励提倡。王喆正是在这个时候出关东行,开始创教传教的。

王喆到达山东后,在宁海一带活动,很快便赢得信众,收了七大弟子,后称“七真”。七真多出身于豪门富户,与王喆属同一阶层。

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遇王喆于州之怡老亭酒席上,马从义见王喆颇有“仙风道骨”,问“何为道”?王喆答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

马奇其言,乃邀之于家,事以师礼。王喆于马家后园结庵而居,匾其居曰“全真”,是为全真立教之始。

王喆为诱化马从义入道,令锁庵斋居百日,每日只进一餐,示以丹功异能。

马从义妻孙不二反对丈夫从王喆学道,王喆为劝诱他们夫妇,每10日索1梨,切成若干块以寓意,分送马从义夫妇,自2块至55块,每送一次,皆作诗词歌颂附之,劝他们看破恩爱牵缠,出家学道,马从义夫妇亦对答唱和,如是多番劝诱,马从义才下决心弃家入道,取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

王喆命他写入道誓状焚化,跟着他乞食于街市,过云游道士的生活。

马钰之后,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六人也相继随王喆出家入道,全真门下,一时人才济济。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5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
中国历史上是有丐帮的存在。当然丐帮帮主没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龙十八掌;但丐帮势力其实很大,以下是节录内地学者周德钧先生所著《乞丐的历史》。
从文献史料上看,宋代确乎有丐帮之活动。在当时的城市尤其是通都大邑当中,作为丐帮首领与标志的帮主——“团头”或“丐头”之名即已出现。宋元话本及稗记小说中多见“团头”一名,最典型的就是《今古奇观》当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节的记载: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袭了七代的丐帮帮主——“团头金老大”。他管辖着杭州全城的乞丐,收他们上缴的例钱并给众丐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照料。“金团头”在众乞丐中俨然族长、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当的权威;借着众多乞丐上缴的供奉,他也趁机会挣了一个“廒多积粟”、“囊有余钱”的殷实家境,以至于可以模仿城中大户人家那样“放债使婢”,所以其家境富裕程度虽不是城中首富那样的奢华厚实,却也是城中数得着名字的富裕人家了。
既然有了帮主,当然就有丐帮。故而丐帮之形成于两宋时期,当无疑义。而社会史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丐帮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的秘密会社的发展历程是大体一致的;即它们大都形成于两宋时期,然后发展于元、明时期,大盛于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际。宋代的丐帮大体以名都大城、集镇里社为聚集活动中心,他们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组织;且多数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群体特征,我们可以把宋代这时期的形成的丐帮理解成是二战后现代台湾地区出现的地方黑帮势力即“角头”;而元明时期的架构亦大致如此,所以可作同一理解。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4 

古代人一天吃几餐

古代人一天吃几餐
古代人一天只吃两顿,分别是早上一餐,晚上或下午一餐,中午是不吃饭的。现代人与古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娱乐方式,就连最平常的吃饭都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如果是回到了古代生活肯定是哪里都不适应。我觉得有意思的生活习惯,就是古人每天只吃两餐。

1.一天吃两餐的传统。
一天吃两餐的习惯是从商朝开始的。那时的人,每天只能吃两顿。不管是平民还是诸侯、君王。每天两顿是大家的共识。对于一些贫苦人家来说,有的时候一天不一定有两顿,就算有两顿也不一定能吃饱。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君王来说,即便一天只有两顿,他们饿了还是能吃很多其他的美味佳肴。一天两餐虽然是传统,还是会因为人们的家境情况有所不同。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两餐的传统,很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古代人没有熬夜的说法。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蜡烛、油灯,天黑了不能出门干活。工作的时间就只有天亮的那段时间。一般来说早餐的时间是在7点到9点或者是9点到11点,另一餐则是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

那么古人很可能是天一亮就起床就吃早餐,然后便出门干活;或者是天一亮就干一段时间的活,之后吃早餐再接着干活,而下午那餐很可能是在这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才吃饭。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完全以太阳的起落为标准。

3.近代才出现的三餐的概念。
三餐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因为当时的唐朝有许多的外国人来往,外国人来得多了。一些城市中居住的人,也接触到了外国人的习惯,比如一日三餐。不过这种习惯只在城市居住的一部分人中流行,大部分人还是坚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后来北宋似乎也延续了这样的习惯,三餐的概念更加流行,不过对象都是那些有钱的人家。

到了清朝时期,皇宫中的人就是一天吃三餐的,但是平民还是以一日两餐为主。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这种一日三餐的说法逐渐流行,很多平民都接受了这样的三餐安排。到了现代,三餐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

总的来说,古人每天只吃两餐,很可能是在农活开始前和农活结束后的这两个时间段里吃饭的。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4 

古代人是怎样登记每一个村民的身份的?

古代人是怎样登记每一个村民的身份的?
都是去官府报户籍的统一由官府管理如果一个人要在一个城里长期居住就要到衙门去登户籍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 地处西北边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史称宁夏省)早年经济文化落后,但却成为中国身份证制度的发端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户部就是管人口的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2 

古代人天黑了都做什么

古代人天黑了都做什么
一般来说,现代人晚上在干啥,古人也一样干啥,当然要除去那些古代所没有的黑科技,比如手机、电灯及各种用电设备。人不管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分个三六九,同样的道理,古人在晚上的活动也要因人而异,比如皇室、王侯将相这些上层社会的古人,晚上的生活可就丰富了。

皇室及王侯将相这些人,在古代都是处于社会的顶层,一般来说,物质享乐也是很丰富的,比如晚上有事没事开个舞会,喝喝酒,跳跳舞,那还是经常有的。并且你不用担心古代晚上没电,怎么看的到?古人晚上用来点灯的物品可多了,比如说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陵墓中,用娃娃鱼的油脂来点灯,据说能点个数百年不灭呢,当然有点夸张了,不过这皇室帝王、王侯将相们点点鱼脂灯还是没问题的。

除了鱼脂灯,古人用来照明的灯还有油灯、蜡烛、火把等等,解决了照明问题,基本上白天能干啥,晚上也能干啥。到了唐、宋及之后的时期,由于商业的发达,晚上各种商业活动也应运而生,比如逛夜市、逛妓院等活动,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大都市中普遍存在的。

当然了,城市中的古人与农村的古人晚上的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农村中的古人,与我们小时候在农村中的生活是差不多的,天气好的夜晚,一大堆人坐在村口,聊聊天,吹吹牛,喝喝茶,到了时间然后各回自已家睡觉。如果古人农村中遇到农忙季节,估计各家各户晚上吃过饭后就睡觉了,因为白天干活太累,第二天又要干活,所以就早睡早起,这与我们小时候在家村中的情况是差不多的。

但是对于文艺青年的古人来说,晚上的活动可就多了:比如晚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别喝喝酒,聊聊天,谈谈人生,吹吹将来,然后吟诗做赋,这可是文艺青年古人最喜欢干的事。即使文艺青年没有人相聚,只能独自一个人,那么晚上也就只能发呆和胡思乱想了,比如李白的《静夜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很明显了,晚上月光很亮,又没有啥活动,只能望望月亮,想想故乡了。文艺青年古人们晚上还可以找人下下棋,或者在野外爬爬山,看看月亮,或者是私下会会情人什么的,晚上可是个好时间。

古人不是只有文艺青年,还有一些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尤其是劳动妇女,晚上可以织布,缝补,洗衣,比如汉代有一首《孔雀东南飞》的古诗,中间有两句诗是这么说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意思是: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这是一位来自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所作,这刘氏天天晚上要在机房纺织,生活很是辛苦啊!与我们现代人晚上通宵上班很是类似。

另外唐朝的王维还有一首《白石滩》的古诗,是这样写的: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意思是: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晚上在月夜下洗衣服,这月光一定很亮吧!

古人除了这些劳动者,还有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比如军人,为了防守边疆,在夜晚很可能还在打仗呢,比如唐朝诗人卢纶有一首诗《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这么写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意思是:在一个黑暗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古代的军人也很辛苦啊,大晚上的,又没有照明,只能凭着夜色打仗。

除了这些,还有些古人是非常爱好学习的,比如凿壁借光的西汉大文学家匡衡,自已家里穷,晚上没钱点灯,只能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毕竟人家邻居还是有钱点灯的。除了凿壁借光,还有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非常刻苦读书,常常读书读到三更半夜,为了防止自忆犯困打盹,孙敬将自已的头发用绳子绑在房梁上,一犯困打盹,头就会被绳子扯痛,这样就醒了,就继续读书,后来孙敬就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还有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晚上读书犯困时,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就又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后来苏秦就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孙敬与苏秦的事迹合称就是悬梁刺股,说的就是他们晚上读书的故事。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1 

古代人是怎样上茅厕的?

古代人是怎样上茅厕的?
有一件事,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不论皇宫贵族,还是朝廷大员,都必须亲力亲为,那就是如厕。而随着朝代的更迭,人类文明的进步,如厕这件事也几经演变。如今,城市中的厕所都是陶瓷的马桶或蹲坑,农村的厕所也多是瓷砖装饰,明亮干净。这都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然而在古代,皇宫和妃子的如厕,却还不如现代的普通人舒服。

如厕是人的生理需求,从古就有。早在中国的《周礼》中就提到过,最早有记录厕所的是在三千年前,形容“厕......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可见,中国古人,很早之前就注重卫生。随后,在后代的记录中,开始给厕所有不同的称呼。

厕所的大名叫“溷藩”,俗名叫“茅厕”,因为普通百姓家里,都是用茅草和泥土墙搭建厕所。那么皇帝和妃子们的住所,厕所是不是要更讲究些了?这真不一定,我国史上,还有掉进茅坑中,被粪水呛死的皇帝。这人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王。一日他吃过饭,去上厕所,结果起身时候头晕,栽进了茅坑中,等人把他救起,也救不回他的命了。

一个成年人那么高大,怎么会这么随便掉进厕所?这是因为,为了留下粪便,日后当肥料用,当时的厕所都是一个大缸。大缸会深埋进地里,人就蹲在缸边上如厕,这么大的缸口,掉进一个人真的太容易了。看来,当时呛死晋王的那口缸,估计是快满了......

秦朝时期,古时多战事,因此国家多不富裕,为了节约资源,人们在厕所上想出了好办法。那就是在猪圈的上方,建一个小蹲坑,四周一圈。如厕的时候,人等于在猪圈上方,那排泄出来的废物,就被大猪小猪给重新过滤了一遍。虽说是节约粮食了,可是不能细想,怎么那么恶心呢?

在后期的演化中,人们生活能用到的材料变得越来越多,明清时期的皇帝已经能用上,比较舒服的马桶了。马桶的制作也是各不相同,通常都是木制的,里面还会为了消除异味,铺垫上香料。王刚老师曾经扮演过的和珅中,有一段就对上厕所有细致的描写。和珅在纱幔后面如厕,面前跪着一个求官的男子,和珅左右两边站了四个婢女。

婢女们端着香薰、擦手巾、厕纸、鼻烟壶在身边伺候,这奢华场景,皇帝都不一定有。那个马桶,与我们现代的马桶,有很大相似,就是似一把椅子,能直接坐在上面。椅子面掏空,下面放上马桶。加上演员惟妙惟肖的演绎,这段表演,让人隔着屏幕仿佛都闻到了臭味,堪称经典。

清朝时,慈禧的马桶就堪称一绝。她这个马桶,世间罕有,是大臣用檀香木精心打造,专门送给她的。马桶做工非常高级,上面竟然还镶嵌着宝石,内部还铺垫上厚厚的香料和木屑,这样如厕的时候,一点异味没有。

为了起夜方便,在古时还发明了用陶瓷做的夜壶。想想人类进化这些年,似乎现代的人最享福,古时天气再热,皇帝和妃子们也得穿着厚厚的衣衫,如厕时候更是大汗淋漓。不像我们现在,有空调、有短衣衫、上厕所也不发愁。还是活在现代好啊!

不过也有不少感慨的情况出现,比如在早些年,经济不算发达或者正在发展的地方,就出现一些情况:工友去福建,旱厕蹲坑,进来一小年轻蹲旁边,又进来一少女,蹲对面,用工友的话说,继续蹲不好意思,站起来走人也不好意思,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美女说话了,看你扭扭捏捏的,干嘛?不就是一坨肉吗?好像谁没见过似的,真特么不是爷们儿....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38 

十大经典经商电视剧

十大经典经商电视剧

1、《一代大商孟洛川》  

《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以中华老字号“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为原型,由北京东方美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龚艺群执导,张桐、柏寒、刘栋、陈洁联袂主演的古装商战剧。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孟洛川18岁起继承祖业“瑞蚨祥”商号,并凭借自己的胆识将其发展成为民族品牌的故事,展现了一代儒商的风范。而他与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也十分引人注目。

2、《大染坊》  

《大染坊》由王文杰执导,由陈杰任编剧,由侯勇、孙俪、萨日娜、高明、何伟、周野芒、罗钢、王奎荣、王思懿等人主演。该剧于2003年10月9日在CCTV1综合频道首播。

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山东周村一个名叫陈寿亭的讨饭少年胸怀大志,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为义子后苦学染布手艺。十年苦心经营后与人共同创办大华染厂踏上了工业印染之路,终使大华染厂发展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厂。

3、《正阳门下》  

《正阳门下》是由中央电视台、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刘家成执导,朱亚文、倪大红、边潇潇、李光复等主演的励志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故事。该剧于2013年8月8日在北京卫视上星播出。

4、《大时代》

《大时代》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时装商战剧,由韦家辉执导并监制,郑少秋、刘青云、蓝洁瑛、周慧敏、郭蔼明、刘松仁、李丽珍、邵仲衡、陶大宇、吴启明、郭政鸿主演。

该剧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透过两个家庭,两代情仇,展现名利与人性的纠缠。该剧是TVB25周年台庆剧,并已于1992年10月5日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首播。

5、《创世纪》

《创世纪》是TVB出品的时装商战电视剧,由戚其义监制,罗嘉良、陈锦鸿、郭晋安、古天乐、吴奇隆、郭可盈、陈慧珊、蔡少芬、汪明荃、邵美琪、马德钟等主演。

《创世纪》分为两部。主要讲述叶荣添和许文彪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和经历环境后的人性转变。

6、《巨人》

《巨人》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2年制作的时装家族商战电视剧。由刘家豪监制,张华标编剧,万梓良、林俊贤、陈玉莲、陈法蓉领衔主演。

该剧是以香港八十年代之百货业为主线背景,以两个家庭两代之间的恩怨情仇为主干而开展的故事。

7、《岁月风云》

《岁月风云》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手拍摄为纪念香港主权移交十周年,由刘松仁、廖京生、苗侨伟、佘诗曼、宣萱、邓萃雯、林峯、马德钟、吴卓羲、冯绍峰、胡杏儿、梁靖琪、赵柯主演的六十集时装商战电视剧。

该剧以中国汽车业发展为骨干,通过一个大家族创业历经的起落离合,以家庭恩怨为经,商战故事为纬,讲述了时代背景下华夏子孙振兴民族工业的岁月风云。

8、《绝代商骄》

《绝代商骄》(You Are Hired)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时装喜剧,由张乾文担任监制,黄子华、佘诗曼、李绮红及陈国邦领衔主演。此剧为2009无线节目精选第二季剧集之一。

该剧讲述的是身为商界白武士的麦提爽如何拯救频危企业并帮助企业起死回生。

9、《红顶商人胡雪岩》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北京紫禁城影业责任有限公司、杭州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改编自高阳经典名著《胡雪岩》,由阎建刚执导,二月河、薛家柱联合编剧,巍子、吕良伟、曹颖、彭丹等人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了清道光年间,皖南籍红顶商人胡雪岩历经清朝四代乱世王朝的传奇人生。该剧已于2006年10月24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10、《温州一家人》

《温州一家人》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北京歌亮传媒有限公司、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浙江影视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既是金牌编剧高满堂的“工农商”三部曲所推出的第二部力作,也是《闯关东》、《钢铁年代》之后,孔笙与高满堂的第三度合作。

《温州一家人》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全剧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该剧于2012年11月10日在央视一套播出。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34 

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开的?春秋转变成战国的?

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开的?春秋转变成战国的?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共计294年。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254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诞生了影响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儒墨道法兵农等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包容,最大气的时代之一;诞生了中华文学的根基,诗经、楚辞等是中华文学可追溯到的源头;诞生了全新的军事斗争形式,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战争,辅之以各种谋略,奠定了中华军事思想的基础;

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国四公子、四大名将……有太多名耀千古的君王、名臣和良将留下了绚烂夺目的印记。可以说,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华文明从蹒跚学步、跌跌撞撞的婴幼儿,成长为剑眉星眸、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

那么,同样是诸侯混战的年代,为什么还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呢?这就为您做一个通俗的解释,让大家轻松理解这两个阶段的重大区别。

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最大变化当属周王室的地位。

春秋时期,各诸侯虽然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表面上还是得听从周天子的安排,因为只有得到他的封赏,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而胆子大些的如楚庄王,得到封赏后还要问问九鼎的重量,调戏一下周天子。总的来说,周天子这个时候还是天下共主,各路诸侯也还是“周”大国下的小国。但到了战国,周王室就从原本的吉祥物和橡皮图章彻底变成了路人甲。以前打仗,各国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拉出周天子当大旗,比如齐国讨伐楚国,理由就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滤酒的苞茅,结果害得大家没酒喝。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打仗就打仗,关周王室什么事?最多也就是借个道而已。

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因为是各国臣僚中第一批篡位的,心里发虚,所以去找周威烈王,要求册封自己为诸侯。周威烈王或是惧三国实力不敢不准,或是想分解各国君权力以谋周天子重领天下,总之立即批准。这一批准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相当于给其他国家立了一个标杆——家主造主公的反竟是有理的!几十年后,齐国也依葫芦画瓢,出了个“田氏代齐”事件——姓田的臣子取代姜家人成了齐国的国君,同样也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这个时候的周王室更加衰弱,对谁也没勇气拒绝,只好一概承认。从此以后,王为尊的社会制度被彻底打翻,大家赤膊上阵攻城掠地,也顾不得吃相好不好看了,这也是把“三家分晋”作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分界线的重要原因。

到了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文王在一众传统诸侯中第一个称王,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连中山国这样的 “野蛮人”的首领也自称为王,周王室已经堕落到夹缝里求生存了。窘迫到什么程度呢?《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一个韩国的通缉犯躲到周王室,周王室收留了他14天,最后还是心里没底,把他“礼送出境”。韩国后来知道了,派人上门讨说法。周王室回复道:“我知道他是你们的通缉犯,所以把他扣留下来等你们来抓,结果你们迟迟不来。这个通缉犯那么厉害,我们哪里留得住,你们又不派人来抓,我们只好让他走了。”这一波“抖机灵”让人捧腹之余,却也暴露出这个时候周王室是何等衰弱!

周王室是如此虚弱和卑微,周王室当年定下的“周礼”自然就没人理会,其中也包括军事规定。

按照周王室的规矩,不是谁都能参军打仗的。那个时候,各国的人口分成两种:住在城镇里的“国人”和住在乡下的“野人”。其中“国人”属于征服者,有权参政议政;“野人”是被征服者,老老实实种地服苦役就好了。打仗属于光荣的事情,只有高贵的“国人”才能参加。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这个路数跟希腊罗马时期一样,只不过欧洲把这种“上等人”叫做——公民。

正因如此,春秋时期军队的规模都不大。按照《周礼》的规定,一个军12500人,周天子能有6个军,也就是75000人;诸侯最多有3个军,即37500人。春秋中期,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每一方出动的军队规模也就三四万,这已经是两国间决定性的会战了。但到了战国,这么小打小闹已经不足令让各国君主满意了。军队必须扩大,而“国人”数量终究有限,于是大家就把算盘打到了“野人”身上。

首先突破规则的是赵国的赵简子。当时赵国还只是晋国的赵家,跟其他两个大家族中的行家和范家开战。一家对两家,人手显然是不够的,赵简子就把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凑了起来,并且鼓励他们:“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别说“野人”,连奴隶都用上了。这个迅速扩大军队规模的办法迅速被各国效仿。魏国的李悝变法更是明确建立普遍征兵制度,来取代以前的“国人”参战制度。秦国的商鞅也在变法中借鉴了李悝的先进经验,并引申出军功爵制。

于是,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迅速扩大。大名鼎鼎的秦赵长平之战,被坑杀的赵国军队就有40万,双方参战总兵力更超百万。即便是历史记载有所夸张,但无论如何,那时的军队规模和战争规模一定是比春秋时期有了成倍、乃至成十倍的增长。

军队规模扩大了,打仗的方法也随之改变。周王室的《周礼》对打仗的方法作了规定,包括打仗双方必须约定好时间地点,打仗之前双方都要等对方先把阵势摆好,打仗的时候不能直接针对对方的主帅,赢的一方必须适可而止、不能拼命追杀……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战争更像一个决斗!怪不得史学家钱穆认为,春秋时期是中国“贵族文化”的巅峰时期。

从春秋中后期起,各种战术、策略和谋划陆续出现。大家在打仗中运用了自己的谋略,《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也偶有遵循“君子之战”的“老实人”,如宋襄公,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

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复杂,也就意味着需要的各种保障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变法或改革,随之而来的,是井田制让位于均田制、分封制让位于郡县制、世卿制让位于官僚制……而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在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得以大放异彩!

春秋时期,各诸侯还是以周王为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权;到了战国,周礼已“礼崩乐坏”,各诸侯凭实力为统一天下而战。正是基于上述变化,战国时代的列国争霸才变得格外激烈和精彩,战国的“战”才得以名副其实。也正是有了如此激烈的碰撞,才让中华文明褪去了孩童时代的迷茫与懵懂,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28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经历了多少年?战国经历了多少年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经历了多少年?战国经历了多少年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共计294年。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254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23 

上古神话人物有哪些?

上古神话人物有哪些?
上古神话:

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亦是百王之先,乃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其神职历经创世神,文明创始神,天皇,开天神,太阳神等多次变化。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三皇中的娲皇,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娘娘她非道教非佛教,不是任何神的化身,也没有任何神是她的分身,她的定义就一个,中华神话中的先秦时期女神。

上古神话诸神:

创世神:

盘古、伏羲、东皇太一、应龙、女娲、西王母。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南方天帝炎帝和夏与火之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西方天帝白帝和秋与金之神蓐收治理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北方天帝颛顼和冬与水之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东方天帝太昊和春与木之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中央天帝黄帝时代的神话人物: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

蚩尤、常先、风伯箕伯、雨师毕星、赤松子、力牧、大鸿、风后、应龙、旱神女妭(黄帝亲女)、巨人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巨人刑天。

冥神神荼。

冥神郁垒。

吉神泰逢。

水神共工。

炎帝的女儿:

赤帝女。

瑶姬。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祝融(或说为一古神,或说为炎帝后代,或说为颛顼重孙)、太子长琴(火神祝融之子)、黎、重、彭祖(孙)。

上古帝喾(kù)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重孙。《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太子长琴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传说他出生的时候怀中抱着一把小琴,天地都因为他的出生而欢唱。根据《山海经》记载:“炎帝正农桑,闻天地欢歌,立而叹曰:有神处于世。”《山海经·大荒西经》云:“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帝俊之妻:

太阳神羲和,生十个太阳。

月母常羲,生十二个月亮。

少昊:或说为黄帝之子,或说为帝俊之子,或说为白帝子与星娥之子。

帝喾:翛。

帝俊臣属:羿(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神)。

鲧古神,大禹之父。

尧又名:放勋,妻女皇。

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信仰瑞兽九尾狐的涂山一族的女子)。

三皇:

三皇之说有数个版本。

天皇·伏羲、地皇·女娲、泰皇·太一;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皇霸篇》。

伏羲、神农、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农、共工;出自《通鉴外记》。

五帝: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