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名校分别是哪四大?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大学排名的事情,其实不管怎么排,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大学是不能改变的,最近有人提起了民国四大名校的事情,那么这个民国四大名校分别是哪四个呢?他们的排名情况又如何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吧!

其实民国年间并无四大名校之说,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说法,这五所知名高校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除了国立中央大学以外,其他几所大学都还原名存在,在此不再赘述,重点介绍一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相继经历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几个阶段。建国后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调整,几经转换,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这些大学今天几乎全部是全国重点大学,由此也可看出当年中央大学的学术地位。
1930年代初,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得到国民政府支持,获得240多万元建筑经费,在南京中华门外石子岗一带建设了新校区。这时的中央大学除了文、理、法、教、工、农、医等7个学院30多个系科外,还有一个附属牙医专科学校,一个实验学校,一个畜牧兽医专修科,一个航空机械研究班,两个研究所,一所实行义务教育的附属小学,22所实验农场,规模非常可观。
抗战爆发后,罗家伦带领师生,有条不紊地搬迁到大后方重庆,还在沙坪坝盖了新校舍。据罗家伦回忆,不仅学校所有仪器、图书和设备完好无缺地迁移至重庆,就连农学院实验牧场的优良牲畜品种也乘船来到山城。当这些长途跋涉的动物们进入重庆市区时,正好遇到罗家伦校长。放佛骨肉重逢,罗先生悲喜交集,热泪盈眶,下车与那些异地重逢的动物们拥抱亲吻了一番。
西南联大教授在抵达昆明后合影
抗战期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搬迁至云南昆明;国立武汉大学搬到了四川乐山,齐邦媛在其《巨流河》中有详细的描述;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一路长征至贵州遵义,播下下文化的种子。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证书
这些大学学术地位非常高,国立中央大学当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茅;国立浙江大学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之剑桥;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也处于世界高校之前列。当时社会上如此评价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中研院的院士和主要研究人员几乎都出自以上几所大学。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1 

历史上莫名消失的2男1女,为何至今下落不明?

要说历史上那些莫名其妙消失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消失了,准确地说是下落不明,他们并不是人间蒸发,而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其实历史上消失的人并不在少数,史书上对他们没有了最终的记载,后人自然也就是没有办法得知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其实消失的人很多,比如朱允炆、老子、徐福、西施等等,在史书上失去了记载的人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个人物,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朱允炆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朱元璋是一代的霸王,从一名农民成为了一代的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有让人佩服的地方,也有人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对于朱元璋来说对于后代最大的影响就是杀光了武将,这也是其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做皇帝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但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却要稍微的逊色一点了,毕竟是没有保住自己的家国,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由于很多善于打仗的大臣都被杀了,而朱允炆手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人,最后就落得被人夺得了皇位的下场。
但是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有很多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而值得奇怪的就是对于朱允炆的去向。当时的皇宫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很多人都没有找到这位皇帝,甚至不知道是生是死,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情有很多的看法,有人说是朱允炆借着这个火势逃走了,而有的人却说是死去了。但是没有人能够给出非常的有力的证明,一个皇帝的失踪,自然就成为了历史上的最大谜案了。
2.徐福
日本现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颇晚,当是后世徐福来日传说传入日本附会所建。又,徐福墓数量过多,如杨贵妃墓,前前后后有数十座,徒增疑点。
但日本早于徐福来到前早已有人居住,并已有其文化。徐福与童男童女到来充其量只是与当地人通婚再产生后代而已。
据《日本国史略》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坟五典来聘。福求药不得,遂留而不归。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说徐福带童男童女来日本修好,贡上三坟五典而寻求仙药,然而不得仙药,只等定居下来。在《富士文书》中则提道徐福来到日本,协助当地农民耕种,带来一些新的技术。到达日本后,徐福再没有返回中国,而且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担心秦始皇追杀,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连云港市现有云台山脉,姓氏都与山有奇特渊源。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都还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门口楼上还仍然刻着“秦”字。
还有一种主流说法:徐福到了琉球群岛或是到了渤海湾中的一个小岛再到济州岛。于大海上遇到风暴失踪或沉船。
3.西施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还有一个证:浙江沿海一带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蜊肉),据说就是纪念西施沉江的,所谓美女加美食。
也就是说,西施之魂已经回归故里,至于埋葬在什么地方,是葬的尸体,还是衣冠,则需要进一步考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0 

为什么科学技术起源于欧洲?

很多人都在说了,这个科学技术其实还真的就是国外的发达,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个科学技术为什么会起源于欧洲呢?有什么不一样的讲究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科学技术起源欧洲,主要是源于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同,欧洲的文化发展那时是比较全面的,它们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发展研究通过几百年的演化,造就了欧洲的科学技术的萌芽、追求、发展、成功、不断的探索才有欧洲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如电灯、电话、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了一个崭新的初始工业时代的来临,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仅给陆地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激发了远洋海上交通,再一个是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大地促进了欧洲的军事扩张。
军事扩张大肆在全球洗劫财富,这样更加地促进了欧洲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欧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完全是得益他们文化思想拓展方向不同于东方,换句话说他们的文化是比较务实的。
再看地球的东方各国受着儒家思想,什么道教、佛教……等等文化,千年来束缚了东方人的思维,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境界,包括在古、近代的当政者都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怎么可能成为科学的发源地呢?但是这种文化对生态环境是没有任何伤害的。所以当时的生态环境保护是超级好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不同取得社会效果也就不同,同时都有弊有利。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对于满足人类的财富与生活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和不断的提高。
任何事物都只能一分为二去看待,有利就有害,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这就是科学技术带来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说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没少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麻烦。
虽然说欧洲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但不能说东方古国就没科学技术发明,发明还是有的,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只不过没有深入科学技术的发掘,没有将火药造成枪炮,用于军事防御上,只是停留在民用区域上……等等。这还是原于我们的儒家、道家文化所至,因为文明古国倡导以和为贵的文化。所以当政者以及臣民根本不会去倡导与发掘科学技术,根本就没有这种文化思想,所以,科学技术的发源地落入了欧洲,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9 

西方数学真的很差吗?

最近再看这个国外的一些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说这个西方的数学是非常的差,并没有其他国家的人厉害,但是他们又产生了高等数学,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这个问题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一,此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谬论,一种自淫。西方是数学的源泉。稍微学过高等数学的,都知道以西方人命名的公式定理,满书都是。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摆在眼前。
二,从古希腊时期,西方数学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学者众多,有埃拉托斯特尼、德谟克利、欧几里德、毕达哥拉斯、泰勒斯、阿基米德。学术成果有《几何原本》等巨著。流派众多,有我们熟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等。
希腊数学,在逻辑和几何,代数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数学成果不单单是零散的数学知道,而是成为体系,有专门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些都有别于古代中国的数学教育。
三,随着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结束,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数学在以高斯,牛顿,莱布尼茨等人物为代表下,蓬勃发展。我们熟知的,微积分,几何,代数,复变函数等等都开始了研究并有了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工程发展。
耳熟能详的数学家,比如数学王子高斯,还有牛顿,拉普拉斯,柯西,伯努利,傅里叶等等,人才济济,成果也是璀璨夺目。
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学的高等数学,不过是几百年前就被研究出来的成果。
三,所谓西方人数学基础差,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如同你一厢情愿觉得你家孩子又漂亮又聪明一样。西方的普通人数学差,难道我们普通人数学就好?
中国数学教材,深受苏联影响。注重公式定理的推导和计算,缺乏数学原理,数学历史,数学直觉的教育。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学了到底是什么目的。大部分学了,几乎又全部忘记了。因为大脑排斥这种,毫无意义,又晦涩难懂的记忆。
中国人对数学态度,就是数学难懂,还没啥用,考试是大部分人觉得数学学习唯一目的。
最近看国外的数学教材,比国内摸不着头脑的教材有趣的多了。
四,中国数学,特别是古代数学,也是做出了重大成果,比如我们熟知的祖冲之的圆周率,和杨辉三角等。古代对数学的态度,依然是一种临时性,边缘性,零散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数学往往是古代匠人总结,实际用于工程中的一种技巧,而不是如同科举考试那样,私塾和学院专门传授数学知识,也没用上升到国家教育体系层面。
总结:所以,我们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在一个封闭圈子里,自娱自乐还陶醉其中,难就真的没办法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8 

杜月笙死之前为何要把别人欠钱的欠条给烧了?

最近在看杜月笙的故事,发现这个人很有意思,也很有能耐,的的确确也是一位厉害人物,还是挺让人敬佩的,最近看到了他的故事,话说他死之前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话说把别人欠钱的欠条全给烧了,这个操作我们看不懂了,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杜月笙临死之前,一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留遗嘱,一个就是烧欠条。
烧欠条这件事,让杜家人都无法理解。
1951年的杜公馆,已经十分窘迫,带去香港的30多万港币,几乎在这几年消耗殆尽。
可以说这些欠条,就是杜月笙一生的家财。
杜月笙好交朋友,巅峰时期只要跟杜月笙打个招呼,签个欠条,就能够领取一大笔钱。
杜家人在欠条中,发现最小的金额是5000大洋,由此可以想象,这些欠条到底有多值钱。
但是杜月笙还是选择烧毁所有欠条,面对亲人的不理解,杜月笙留下了一大段话,我就不复述了。
但是其核心观点,就是五个字:“大恩如大仇”。
平时借钱,也许凭借杜月笙的面子,还能有借有还,战乱年代很多人都找不到,这笔钱怎么要?
真的找到了,一旦对方起了歹意怎么办?反而会让杜家人遭到不测。
所以烧掉欠条,看似是浪费,实则是给子孙后代留一条生路。
杜月笙的人生格局,尽在于此。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8 

阿基米德出生于西西里岛 为什么说阿基米德是希腊人

说起阿基米德,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很多人都会想到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但他是一个古希腊人。这是因为西西里在2000多年前被许多希腊城邦统治。后来有希腊血统的罗马人逐渐消灭了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在内的希腊城邦,最后在叙拉古保卫战中意外杀死了阿基米德。

古希腊世界并不局限于我们现在所知的只有10多万平方公里的希腊,而是更广阔的世界。2000多年前,除了北非的迦太基,整个地中海沿岸都被密集的希腊城邦所覆盖。即使是后来把地中海变成自己内湖的罗马人,也可能是由漂洋过海的希腊人和当地土著人结合而成的新国家。希腊最辉煌的时刻是亚历山大带领他们一举灭亡波斯帝国等东方帝国后所建立的横跨亚欧非的马其顿帝国。
然而,即使在希腊人最辉煌的时候,他们仍然被许多城邦分裂和统治。马其顿帝国覆灭后,在意大利南部与罗马人作战的亚历山大远房亲戚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受到叙拉古等西西里希腊城邦的邀请,帮助他们抵抗迦太基人,尊他为王。结果,在皮洛士打败迦太基人后,这些希腊城邦不愿意有一个国王在他们头上,所以又赶走了他们。
所以西西里岛的希腊人继续分崩离析,直到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最终被吞并。当罗马人征服叙拉古和其他希腊城邦时,据说叙拉古国王的亲戚科学家阿基米德发明了许多武器来抵抗罗马人。例如,他发明了一面巨大的凸面镜来放射阳光,并烧毁了入侵的罗马舰队,但无论阿基米德有多聪明,弱小的叙拉古最终还是被强大的罗马人摧毁了。
阿基米德也是被一个根本不认识他的罗马士兵杀死了。据说当罗马士兵进入他的家时,他正在研究图纸,并要求野蛮的士兵不要破坏他的图纸。结果这一行为激怒了那个愚蠢的士兵,一刀砍死了阿基米德。当然,这个无知的士兵也受到了罗马将军的严厉惩罚。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7 

是谁把非典给控制住了

武汉肺炎比较严重,好在给控制住了,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会想到先前的非典,那么当时的非典是谁给控制的呢?我们今天可以再来回顾回顾看看!

要问非典是谁控制住的,这个问法不对,其实非典并不是谁一个人可以控制住的,而是全中国所有的人,所有人团结一致才有战胜非典,才把非典控制住的。
1、严防死守,阻断隔离源
那段时间全市中小学每个班第一件事量体温报体温,只要体温不正常就立刻上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非典有一个特征,出现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未出现症状的时候传染性很低,所以通过测量体温就能有效辨别出传染性。能够把传染源隔离开;
2、一般市民带口罩,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事件
当时几乎全市人人口罩,没事就不凑热闹,而且菜市场里面也是人人口罩,这样就算有漏网之鱼,传染的机会也会降低;
3、发现病人立即隔离,包括所有密切接触者
只要有病人就立刻查三代,当时的监控还没那么发达,所以只能是问,拼命问都跟谁接触了,坐的哪趟车,什么位置,然后一个一个查。我记得当时是广州到包头车刚开通没多久,就有一个K600上的人得了,最后石家庄北京包头一站一站硬是把所有同车厢的人都找齐了,全部隔离。一个航班的更不用说了。然后就是消毒。
基本上这几样做到了就是尽了人事了,剩下应该还是病毒的一般规律,广东回南天结束了太阳出来了紫外线跟温度一同作用,病毒脱离人体生存能力减弱,就自然而然消亡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7 

非典后来为什么消失了

最近冠状病毒又在肆虐,虽然这场战役打得比较艰难,但是最后也是一定能打赢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这个非典时期的时候非典,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非典时期的非典当时是怎么消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非典消失的原因的很简单,那就是春暖花开了,气温升起了,非典就自动的突然消失了,当然了,人类的作用也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人类当时的努力,后果不敢想象,也可以说是人类给削灭的。
说到这个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可怕的传染病,那么可能大家会想起当年的非典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而且当年的非典,也是席卷全球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步了。
根据当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因为这个非典的传染性很强,加上死亡率非常高,导致了当年的人们,每天也是提心吊胆的。那么,这么可怕的病毒,最后是怎么突然消失了呢?
其实也是离不开政府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首先第一点,就是传染源被严格控制。其实第一例非典是在广东的佛山市出现的,之后也是整个广东蔓延了起来。但是政府是非常重视这件事情,马上采取了紧急控制措施。对于疑似非典的人员,立马进行了隔离的举动。
还有就是传播途径都被切断,也正是因为隔离治疗这个原因,曾经大面积爆发的非典最终得以控制,最后消失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患者隔离治疗后,他缺乏新的感染人群,当被感染患者治愈或者死亡后,病毒也会经过消毒死亡,这个原因是非典消失的主要原因。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气候变暖的原因了。SARS病毒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里死得快,这也是为什么热带国家比较没有大规模疫情。后来还有研究显示,比起气温高的日子,气温低的日子里SARS发病率高出18倍。
另一点,那就是直到现在,其实非典疫苗都没有研制出来。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6 

曾侯乙口中含的21个动物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含义?

曾侯乙出土的时候,这个口子是有含21个小动物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21个小动物是干什么的呢?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其实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这些小动物叫玉琀,也称“饭含”。古人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不朽。”所以,就有“九窍玉塞”。塞于口、鼻、耳、肛门等部位的叫玉塞,而放在口中的还有个专属的名字叫玉琀。
两汉时期最常见的玉琀是蝉的形状,大墓小墓中都有出土。为什么是蝉?这主要和蝉的生长特性,有关。蝉的幼虫入土后变成蛹,出土后又变成蝉,古时候的人们因为蝉的这一特性,寄希望于来世,希望死者的灵魂也能如蝉一样复生。目前流传的很多蝉形的古玉,多无孔,其实很多就是玉琀。
玉蝉↓
我国从史前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敛葬”的习俗,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君子贵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贵族继承并发扬了“贵玉”的思想,不但生前玉不离身,死后也以大量的玉器陪葬。汉代的厚葬使葬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令人瞠目的玉衣,镶玉棺,在南京博物院就看到了一个镶玉棺,实在是太奢华了。还有别出心裁的玉握。玉握是握在死者手里的玉制品。
玉棺,南京博物院藏↓
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看,曾侯乙可能是枚吃货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他不仅是位深谙车站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很可能还是个吃货。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出土的时候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而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
此外,考古专家们在鱼骨中还发现了梅核,梅子可去除鱼腥味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的调位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等。
而且,研究发现,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
古人的墓葬多仿照生前,而曾侯乙作为一位国君自然更是极尽所能的让身后事也能如现事搬了。综上所述,曾侯乙是位美食家,妥妥的,没错了。
所以,曾侯乙口中的玉琀,特意制作成牛、羊、猪、狗、鸭、鱼的形状,可谓是“六畜”具全了,数量也很可观,共计有21件。很可能就是希望曾侯乙的来世也能享受到这些美味吧。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5 

为什么埃博拉病人会融化

说到这个传染病其实是真的恐怖,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个埃博拉吧,听起来小编就打颤,可怕极了,可怕是可怕,但是关于埃博拉的知识要学学,下面一起看看这个埃博拉病人融化图片和埃博拉病人死后的照片,还有埃博拉病毒到底是个什么病毒吧!

埃博拉病人融化的图片就不给出来了,其实就是融化成一堆血水了,然后埃博拉病人感染的图片也不能给,看完会怀疑人生的,所以不看为好,大家珍重。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12月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