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珠夫人》讲了什么故事?是小说改编吗?
《斛珠夫人》讲了什么故事?是小说改编吗?前言:由杨幂、陈伟霆、徐开骋、陈小纭、王森合作的古装电视剧《斛珠夫人》即将开播。本系列文旨在通过结合原作和电视剧,探讨《斛珠夫人》的优缺点,看究竟是原作更胜一筹还是电视剧更胜一筹。
电视剧《斛珠夫人》作为一部古装言情偶像剧,不少看过原作的观众,其实对于该剧是有点担心的。毕竟看过原作的观众都知道,这部剧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悲惨,BE结尾、悲剧收场,女主、男主、男二都没有好下场。
而自古以来,观众对于“古偶戏”的结局,一向是倾向于“撒糖”结尾、而非是“撒玻璃”结尾的。毕竟谁也不想千辛万苦的追剧之后,才发现到头来竟是一场空,竟然迎来一个“男主角、男二惨死,女主角独自一个人带着男二的孩子生活”的结局。
那么,在《斛珠夫人》的原作中,作为女主角的夜海市、男主角的方诸、以及男二的帝旭,究竟迎来了怎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令人难以接受呢?
01 男主角方诸:挥刀自宫、献上爱人,最终为了男二而死
在《斛珠夫人》中,男主角方诸其实是一个很悲剧的人物。为了“大义”,他将自己的秘密全盘托出,成为了帝旭的“柏奚”,帮帝旭挡下所有灾祸;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受“柏奚”之苦,他不惜自伤身体、自宫;更是为了保护女主角夜海市不受迫害,在明明喜欢她的情况下,将她献给了男二帝旭。
而最终,方诸也如自己所愿的那样,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帝旭;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帝旭“受过”,并且最终为了帝旭而死。只是他虽然完成了自己作为“柏奚”的使命,可是亲手“献上”夜海市、献上爱人的行为,还是让这个人物笼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让人为他和女主角的感情感到惋惜。
02 男二帝旭:失去爱人、自暴自弃,对人生绝望
而在原作中,作为男二的帝旭,其实也同样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原作里,帝旭原本是一个战无不胜、心怀天下的明主。但是在经历了战争、失去了至爱紫簪之后,帝旭性情大变,变成了别人眼中残暴、视人命如草芥的帝王;而他自己,也是自暴自弃、对人生再无一丝希望。
最终,在叛军逼宫的时候,帝旭和方诸双双殒命。这样的结局,对于帝旭来说应该算是好的吧,毕竟经历过战争、痛失了至爱的他,虽然坐在全天下最宝贵的座位上,但此时的他心中荒凉无比,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而如今,能够就此了结,对他来说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解脱。
03 女主角夜海市:被爱人送给男二、带着孩子独活
虽然女主角夜海市并没有像方诸、帝旭那样落得最终惨死的下场,但不得不说,其实她也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原作中,她被自己喜欢的“义父”方诸献给了皇上;虽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但皇上对她终究是“无情的”,最终逼着她去抓自己的“救命恩人”——鲛人。
在大结局的时候,在方诸、帝旭双双死去之后,夜海市发现自己怀了帝旭的孩子。在十月怀胎之后,她生下了这个孩子,并且把这个孩子扶上了皇上的宝座,而自己则做了太后。只是当了太后的夜海市虽然风光无比,但失去了至爱的她,其实也和之前的帝旭差不多,也只不过是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而已。
总的来说,对于《斛珠夫人》原作中全员悲剧的结局,其实个人是感到“难以接受”的。不过从目前电视剧播出的预告片来看,其“甜蜜”的画风,大有一扫“悲剧”结尾的可能,可能最终电视剧版的结局,和原作不一样。
而最终,电视剧中的夜海市、方诸、帝旭将迎来怎样的结局?只能拭目以待。
巨鹿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巨鹿之战”之战是一场在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完美的解释了“轻敌是如何战败”的。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是谁和谁打的呢?双方的战略都采取了什么方法?战役结束之后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巨鹿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项羽带领的楚军和章邯带领的秦军。项羽手下的大将是秦末时期战略地位极高的武将英布,章邯手下是之前为秦国打过无数胜仗的王离。而巨鹿之战成了许多武将也陨落了许多天才。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英布等人的历史地位,也陨落了章邯、王离等战略人才。从此西楚霸王项羽将替代替胡亥统治这片土地。
2、秦军失败的原因是
巨鹿之战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章邯作战方式错误。当时他把有名的大将都杀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无名小卒,因此他认为这些无名小卒不足为惧。以后收拾他们也不迟,于是就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向巨鹿走去,此时秦朝的国库银两所剩无几,已经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战争费用。
第二个失败的原因就是赵高在朝堂上乱指挥,大家都知道胡亥上位就是因为赵高和李斯的阴谋造成的,就是为了把胡亥变成一个傀儡,皇帝才扶持他上位,等胡亥上位以后,一切都是赵高说了算,找赵高说往东,大臣就不敢往西,赵高只不过是一个大姐,对于军事上的东西一点也不懂,他只会说要镇压叛军打胜仗,从来不会给实质性的步骤,导致章邯无奈,只能被迫投降。
第三个原因是现在的秦军已经不是当年的秦军了,当时的秦军攻打的是一群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农民,当然势如破竹,而现在他们面对的可是校语训列出来的正规军与那些农民兵的差距很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战争发生的时候,项羽作为主帅居然主动冲在所有人的前面上阵杀敌,这是别的将领都难以做到的,项羽这样做激发了士兵的士气,给了他们信心,鼓舞他们向前冲,怎么可能不打胜仗呢?
秦王朝统一天下以后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总是有刺客要去刺杀皇帝,最后失败也是必然的。
3、巨鹿之战的历史意义
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芥川龙之介语录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的,也就是过往,昨天亦是。但每个人对于过去的事情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认为过去了的,已经不再重要。更有人认为过去,就让它过去就好,没必要再提起,更没必要去追忆,因为已经不可能再重温了。甚至还有人不愿意提起过去,因为过去过得太昏暗,太悲伤,太令人伤感。
不管如何,上面说的并不无道理。但对于过去的一点一滴,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其中的价值与意义的人,还是芥川龙之介,我们不妨读一下芥川龙之介很经典的名言,让无数人的过去都变得有价值,发人深省!
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芥川龙之介
是啊,之前都不知道这句话是芥川龙之介说的,现在才知道这句名言原来是他说的,人生的过去任何一个瞬间都提出来了,不管删掉哪个瞬间,都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可想而知过去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无疑这句名言让我们对过去每一瞬间都重拾了价值。因为让人知道了没有过去的一点一滴的经历,就不会成全我们今天的一切。
芥川龙之介这句名言更像告诫了我们不要忽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过去的,因为这些点滴的细节也可能决定我们如今或是以后的成败。过去细节我们过得越丰富,我们往后的人生就会越精彩。
我们读了这段名言后,就知道了,就不会去轻易否定别人或是自己,不会去否定别人或是自己的一件事,更不会去否定别人和自己的过去。因为只要你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么就意味着你否定了现在的自己。
我们要从不后悔,即便过去留下遗憾、痛苦、悲伤
即便过去留下了遗憾、痛苦、乃至悲伤,我们都不要后悔。因为没有过去的一些经历,一些痛苦,是成就不了如今的自己。过去我们经历了多大的磨难,就会成就今天多美好的自己。
更让我们知道了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改变,等待我们将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比如说我们过去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和痛苦,那么现在我们依旧还是怕面对磨难和痛苦的人生,我们如果经历了一次,就会很坦然以对。
不要一味的想改变现在,这只会让过去面目全非而已——命运石之门
很多人总是想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要改变的有价值和意义,不是正确的改变,很有可能让你的过去都会面目全非。比如说你的过去本来是很受朋友们的尊敬和爱戴。但是你现在为了钱和利益突然一改变,变得有些小肚鸡肠,有些小心眼,那么即便你过去是多么美好,别人都不会念你过去,只记得你现在的这个丑陋的面目。
所以说不要着急地去改变,很多人的改变,很有可能就让过去变得一文不值。不到关键时刻,不到非改变不可的地步,我们顺其自然就好,不要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但也不要一成不变,我们要改变,也不要影响之前的一些美好的,如果影响了,那还不如不去改变。哪怕影响了,我们也要改变的比之前更美好。
每一个瞬间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少了哪一个都不可能
人生每一个环节,我们真的要好好去对待,因为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只有好好去经历了才是人生,不好好去经历也是人生。一旦成为过去,就是永恒不变的历史,再想去好好经历去改变,是不可能的事。人生没有彩排,经历了就是经历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而过去即便再怎么不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去面对,因为过去不好,才有了今天的自己。今天的自己再怎么不好,我们也要好好去面对,因为很有可能成就了未来的不好自己。想要未来的自己不要和今天一样过得不好,就得去努力奋斗,向好的方向改变,发展。
所以说芥川龙之介很经典的名言,让无数人的过去都变得有价值,发人深省!我们真要好好重新认识下自己的过去点滴,正因为有了过去的点滴,才有了今天的我们。过去的点滴哪怕少了一点,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可想过去的点滴都是多么的重要,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是多么的有价值。
后羿和大羿是什么关系
大羿和后羿两个没有关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善于射箭。大羿射的是太阳,后羿却是英雄救美,射的是河伯。
后羿可谓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据《淮南子》中记载:后羿本是一个名叫东夷族部落的首领。当时有位神女为宓妃,到洛河游玩,并帮助附近洛氏学会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宓妃喜欢弹奏七玄琴,她的琴声被河伯所听到,最终河伯抢走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后,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后羿听说此事后,很是气愤,和河伯发生战争,后羿射了河伯一只眼睛,河伯只好逃走,宓妃得救,宓妃便成为后羿的妻子。
大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后羿和大羿没有关系:
射日的不是后羿,而是大羿;而大羿射的也并非是真正的太阳,而是十个崇拜太阳作乱的氏族。这些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本就记载不清,又因为古文献中总会伴随着神话故事,所以原本虚拟的地方就很多,只是在这里我们区分一下嫦娥的丈夫大羿和后期的后羿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罢了。
都铎王朝是什么时期
《都铎王朝:1485-1547》是一本2022年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 查尔斯·爱德华·莫伯利。
都铎王朝是英国君主专制历的黄金时期,了解都铎王朝是了解英国的必经之路,也是研究现代宪政体制的重要参考。
《都铎王朝:1485-1547》详细介绍了都铎王朝前期的历史,从亨利七世带领兰凯斯特家族建立都铎王朝写起,亨利七世励精图治,传位至亨利八世,这位君王为人熟知的竟然是其婚姻史,为了成功离婚,甚至带领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从此,英国王室不再受到罗马教廷的约束,专制权力达到。
[英]查尔斯·爱德华·莫伯利,英国历史学家,古典学派代表人物,毕业于牛津大学,是都铎王朝史研究的领军人物。《都铎王朝:1485-1547》是他的代表作。
罗马帝国建立时间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公元前29年,屋大维凭借军事力量重新统一古罗马。两年后,既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帝国宣告成立。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的屋大维及其继承者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早期罗马帝国。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分裂,禁军首领戴克里用武力统一罗马帝国。
公元337年,罗马帝国再次分裂,直到394年才由提奥多西统一。提奥多西死后,即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都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结束了奴隶社会,步入了封建社会。罗马帝国宣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仍存在了几个世纪。
罗马帝国简介:
罗马帝国(英语:Roman Empire;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中国史书称为大秦。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和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古罗马文明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公元2世纪安敦尼王朝时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皇帝图拉真在位时(公元98年-公元117年),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谁说的
民间流传的,并不是某个人说的,或者说是无从考证的。
三国是一个乱世时期,各路英豪都在争夺地盘而战,正是这样的乱世才造就出了无数的英雄好汉。他们为了各自的梦想,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了功成名就,投奔明主。在这样的乱世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谋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蜀国的诸葛亮,他可谓是神人,没有他不知道的,他谋略过人,神机妙算。
但是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世人皆知。郭嘉是曹操前期帐下得很厉害的一位谋士,我们从三国里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在郭嘉死后才开始粉墨登场的。不过郭嘉确实也是一位很厉害的谋士,他的能力不在卧龙凤雏之下,所以大家还称他为鬼才。由此可见,大家对郭嘉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郭嘉本来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可是他看袁绍不会用人,而且优柔寡断,没有前途。于是他又投靠了曹操,郭嘉的到来,让曹操的势力大增,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对旧主袁绍的那次官渡之战中,正是郭嘉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曹操取得了大胜。
这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的地位,也是历史上说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可见郭嘉的谋略过人,曹操对郭嘉十分信任,每次出战必定会带上郭嘉,对郭嘉的提议也是每次都很赞同。不过郭嘉也没有让曹操失望,每次都是胜利而归。
令人可惜的是,郭嘉去世的过早,要不然对曹操的统一大业肯定帮助很大。由于郭嘉去世过早,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他已经去世,所以两人没有正面交过手。他们两个到底谁更厉害还真是不好说。但是后来的功绩上来说,诸葛亮还是占点优势的,这主要原因还是郭嘉死得太早。其实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句话才是经典。这句话还牵扯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谋士。
郭嘉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在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建安元年(196年),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七尺男儿是多高是多少厘米
按照现今的测量身高来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等于1.7米左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是长度却不一样。根据史料记载,“七尺男儿”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一尺的长度是23.1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1.7厘米左右,从三国到西晋,尺略有增长,达到了24.2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9.4厘米左右。但实际上“七尺”并非是指身高。而是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孩童为三尺,成人为七尺。七尺之躯代指成年人。《滕王阁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则表示自己是孩童。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罗马
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般来说是在长安。因为打通丝路的第一人张骞是西汉人,而当时西汉定都在长安,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在长安。
然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东汉定都在洛阳,所以东汉时期丝路之路的起点在洛阳。
结合地理位置,洛阳在河南省,长安在陕西省。而想要通往西域的话,如果从洛阳出发,必经陕西。因此丝路的起点还是要由时代决定的。
丝绸之路的终点,目标是罗马,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并没有达到过罗马。
在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率领约七千人出使西域,达到里海一带。班超在里海停了下来,让部下甘英继续往西方走。于是甘英就一路达到地中海西岸,和罗马帝国隔海相望。
当时安息国是中国丝绸和罗马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国害怕中国和罗马之间的商路直接打通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因此对甘英渲染海上思土恋慕的传说,令甘英望而却步,因此他并没有直接达到过罗马。
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而这段历史也被世人称之为“凿空之旅”。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
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
有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等。
罗成的历史原型是谁
经常看影视剧的朋友们肯定都看过《隋唐演义》这部剧,剧中人物众多,但是提及罗成,肯定很多人都是人生,身穿白甲,手持银枪的少年英雄。
历史上罗成原型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在历史上,并没有罗成这个人物,罗成只出现在影视剧,小说和戏剧。查阅史籍,罗成原型是罗士信,隋唐演义中的罗成,应该就是历史上的罗士信。
据《新唐书》记载,罗士信,十四岁领兵打仗,英勇非常,后来投靠瓦岗李密,又投洛阳王王世充,最后投唐。屡建战功,封郯国公。这和隋唐演义中的罗成剧情大致,不过罗成是怎么死的呢?
按照史书记载,罗成死于城破,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征讨刘黑闼,罗士信请命守城,刘黑闼趁夜晚天降大雪攻城,唐军无法增援,守城八日,城破,罗士信宁死不屈。最终遇害,年仅二十三岁。
而《隋唐演义》中因秦王李世民被陷害入狱,罗成,秦琼等人也被遣散。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奉命守鱼鳞关失利,太子李建成让罗成支援,罗成到后出手将刘黑闼打伤,李建成因罗成未将其击杀为由,重打罗成四十军棍,次日罗成继续出战,罗成再次没有将刘黑闼击杀,李建成放下城关不让罗成进城,刘黑闼派苏定方前去迎战,罗成中计,陷入泥潭后,被刘黑闼提前埋伏号的弓箭手万剑穿胸而死。少年英雄,就此落幕。
无论是小说中的罗成还是历史上的罗士信都是英年早逝。罗成有一子,儿子罗通,少年挂帅,封扫北王。后随薛丁山出征,在界碑关与王博超“盘肠大战”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