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怎么玩简单点说

一、决定保皇的规则

1、经典玩法中,皇帝可以选择叫自己手中三张同花色同点数的牌,由持第四张该花色点数牌的人作为自己的侍卫。

2、简明玩法则是牌中有一张小王标有宝剑,当作 “侍卫”牌,抓到保的人当侍卫。根据牌的实力侍卫可以决定是否公开身份,一般情况下不公开,暗中保护皇帝,称作暗保,若公开身份则为明保。

二、游戏规则

五人玩四副扑克,一般情况下五人中一人为皇帝,一人为侍卫,其余三人为起义军,二人对三人。特殊情况下皇帝和侍卫为一人,形成四打一格局。

三、游戏得分
五个人按出完牌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头客、二客、三客、二拉、大拉。保皇者若明保,或起义军造反成功,则所有输赢分数加倍。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9 

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恩赐也是劫什么意思

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恩赐也是劫的意思为:终究是庄周梦中里的蝴蝶,随着梦醒,蝴蝶也随之消散,而你是上天对我的恩赐,亦是上天对我的劫难。形容男女情感纠葛。
形容男女情感纠葛,大致意思是“在爱情的梦醒时分,终于发现自己以前的一切美好憧憬,只不过是像庄子做了一场蝴蝶梦而已,原来真正的爱情距离自己仍然十分遥远,感谢上天赐给了自己一段美好的缘分,又憎恨自己在爱情中受到了伤害”。此之谓物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恩赐也是劫。若无庄周梦中蝶,亦无恩赐亦无劫。奈何庄周梦了蝶,即是缘分亦是劫。庄周有了梦中蝶,吾也有了命中劫。庄周梦醒蝶消散,吾却梦醒断了劫。庄周入梦化那蝶,吾沉梦中寻那劫。庄周一生梦一蝶,吾用一世渡一劫。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终是庄周梦了蝶,很明确地说庄周梦到蝶这只是一场梦而已,而不是蝶梦了庄周。
蝶,是一种遇见,也是一种追求。若是梦了蝶,是恩赐亦是劫,皆看造化,若是未梦到蝶,无恩无劫,平淡过去便罢。可偏偏终究还是梦了蝶,命中注定的缘分与劫难都会加诸我身。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8 

茶祖茶圣茶仙分别是什么

  近年来,全国各地祭祀茶祖(神)的活动越来越多,呈现出繁荣化、常态化、学术化的趋势。繁荣化,是指这类活动越来越多;常态化,是指这类祭祀活动在某些区成为一年一办的节庆活动;学术化,是指不仅举办活动,还有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有的还形成了论文集。茶业越发达的省份,茶祖越多!茶人是一个有信仰的群体!

  那么今天小编就盘点一下中国古代的茶界名人:茶圣,茶仙,茶神,茶祖,茶皇帝。

  这些称号多数都是民间或者地方的一种尊称,没有经过官方的认证,所以有很多的重名的情况。

  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时号‘茶仙’。”

  茶祖----神农氏

  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概括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另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农氏为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天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得到了荼(茶叶)才得以解毒。

  传说,远古的一天,神农在姜水南岸的天台山一带采集药草。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一阵风过,他闻到一股清新的香气。抬头一看,只见树上几片绿油油的叶子缓缓落下,心中好奇,神农捡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嚼尝,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情绪饱满,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叶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和花果而归。后来,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荼”,这就是茶发现的经过。

  茶仙----卢仝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朝人。苏轼的故乡四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区,苏轼从小生活在故乡,他自然饮茶;苏轼之母笃信佛教,苏轼自然敬茶;苏轼是勤奋学习的文士,他经常彻夜苦读苦吟,自然少不了要借助于茶;人以类聚,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梅尧臣以及弟弟苏辙等均是历史上著名的茶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苏轼自然也懂茶、爱茶。

  苏轼爱茶至甚,是因为他知道茶至深。他认为茶是天地间的灵草,它以青山为宅,与白云相伴,得甘泉之沃,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具有『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的君子品性。

  品茶可以使人『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苏轼爱茶、知茶、同时也精于品茶。他注重择水、用火,精于候汤,对器皿十分讲究,把品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品味人生,超越自我的修炼手段。

  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苏轼善于借助品茶,达到茶味人生。因为善品茶,在茶的滋润下,苏轼达到『香茶嫩芽清心骨,此怀无处不超然』的精神境界。

  在坎坷的人生中能随缘自适、乐观开朗、圆容贯通、自由无碍。苏轼把自己从茶中品味出的人格精神、生命体悟、人生追求、胸襟怀抱以及对大自然之美的感受都投入到诗词、书画中去,于是苏轼像清风一样快乐地唱着自己的歌,并留下了使天下人耳目一新的文学艺术作品。

  卢仝(lútóng),唐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他的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有《玉川子诗集》。卢仝:思礼人,苦读书,不愿出仕,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茶皇——乾隆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世89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最爱茶的皇帝。弘历聪明伶俐,6岁就学,过目成诵。13岁以前就熟读了《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三位老师自小影响嗜茶习惯。特别是蔡世远,他是福建人,平时可以食无肉,但不可饮无茶。连给弘历上课都少不了泡上一壶浓浓的功夫茶。在老师的影响下,勤奋好学的弘历,自小就与茶这种能提神悦志的神奇饮料结下了终身之缘。

  乾隆登基后,加以发展,每年的元宵佳节、万寿节、中秋节前后,必于此唱戏。在当时,大臣们都视被恩准到同乐园听戏品茶为极高的荣誉。每年举办一次“宗室宴茶议”。小型茶宴多设于奉三无私殿,请皇子皇孙,近支王公入席;中型茶宴设于西苑丰泽园内;大型茶宴设于乾清宫内设24席,宫外设406席。茶宴开始时,奏中和韶乐《隆平》之章,乾隆开座后奏清乐《瑞旭中天》之章。由尚茶正进茶。乾隆用茶,众人皆行一叩礼。然后乾隆赐茶,赐茶时太监用玉碗敬奉给宫内24席的王公、皇子、皇孙。乾隆在位60年,举行“经筵茶典”49次“作论”98篇,还亲自赋诗以记《经筵毕文渊阁赐茶》诗云:“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乾隆既善于供茶作为施政手段,在笑谈间施展他的政治纲领,直到他马上要让位给太子永琰(即嘉庆皇帝)时,还演了两出“茶戏”。一出是,当他表示要让位去当太上皇时,一个大臣劝阻说:“国不可以日无君”。乾隆则风趣而洒脱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看起来,他在统治中国60年之后,是真心想“退居二线”去品茶。

  乾隆皇帝喜欢去的品茗场所很多,如竹炉山房、竹炉精舍、喜凤啜茗台、味甘书屋、悦性山房等。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他还为自己专设了“焙茶坞”。在乾隆一生中,最常去的品茗场所是“竹炉精舍”。品茗休闲时,所注重的是以静悟道,以茶洗心,以仁治国。

  乾隆是一个了不起的茶道中人,更是古往今来,最善于将茶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用于治国实践的天才。他以茶休闲,使自己精力充沛过人,日理万机而不知疲倦;他以茶养生,他从25岁登基,到88岁去世,当了60年零3个月的皇帝和3年零3天的太上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寿魁君王;他以茶理治国驭臣,开创了乾隆盛世,使他名垂千古。乾隆不愧是“茶皇”。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6 

《你好,李焕英》里的李焕英是谁?

《你好,李焕英》里的李焕英是谁?
李焕英这个名字,随着一部电影被刷屏了,那么,李焕英到底是谁呢?

《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春节档大年初一上映,据电影票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下午,《你好,李焕英》总票房破26亿。

影片根据同名小品及贾玲亲身经历改编,由贾玲担任编剧,贾玲、沈腾、陈赫、张小斐等主演。片名中的李焕英正是贾玲已故的母亲,电影讲述女演员贾晓玲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后,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触摸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梦想的故事。

一排左1:李焕英

2001年的一天,刚考上大学的贾晓玲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起大落。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她却因母亲突遭严重意外,而悲痛万分。在贾晓玲情绪崩溃的状态下,竟意外地回到了1981年,并与年轻的母亲李焕英相遇,二人形影不离,宛如闺蜜。与此同时,也结识了一群天真善良的好朋友。晓玲以为来到了这片“广阔天地”,她可以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让母亲“大有作为”,但结果却让晓玲感到意外......。

左:李焕英

其实贾玲曾经说过,贾玲将母亲的故事搬上大荧幕,这部电影就是拍给自己的妈妈的,当然也是拍给全天下的父母的,剧中的很多台词都是贾玲妈妈曾经说过的话,而贾玲也担任这部剧的导演,贾玲的妈妈在2001年因车祸去世(跟电影中的不太一样,是从车上掉下来摔成重伤不治身亡),电影中也安排了车祸这个桥段,在贾玲妈妈去世的时候,贾玲还不像现在这么有名气,目前的贾玲真是应了电影中的那句台词“我一定会有出息的”。
李焕英,1953年出生,2001年去世,享年48岁.....李焕英跟贾玲一样,特别爱笑,母女关系非常好,下面是李焕英原型照片,那时候的贾玲还很瘦。

贾玲导演以自己的形式把一部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既是喜剧,又有感人的点;既给观众开心与快乐,又引人思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5 

嘉靖皇帝为什么信道教

  那嘉靖皇帝为何如此沉迷于修道呢?仅仅解释他是为了长生不老的目的是不全面。嘉靖沉迷修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受了家族的影响。朱元璋本人是明教出身,对于神鬼这一套是相信的,在建立明朝以后也曾征召方士,像后来明朝的几位皇帝明宪宗、孝宗也都有修道之举,因此可以推测朱明王朝皇室是有信道传统的。

  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本人也是道教的拥趸,还有一个叫纯一道人的好友,嘉靖自小跟在父亲身边出入道观,耳濡目染,自然对道教有着天然的好感。

  二,嘉靖皇帝从小身体弱,“自幼爱病,率五七日而解”,刚登基的时候甚至因为生病而无法视朝。他身边的近侍们便因此蛊惑嘉靖皇帝,告诉他修道可以强身健身,并给他服食类似“五石散”的药物,嘉靖一试之下果然有效,自此便走上了修道的“不归路”。

  三、嘉靖皇帝登基十年都未有子嗣,皇帝无子是会动摇国本的,因此他也非常焦急。有一个叫邵元节的道士则对嘉靖说,他有“兴国广嗣之术”,嘉靖病急乱投医,为邵元节建斋设醮,三年以后,嘉靖果然“皇子叠生”,嘉靖因此对道教更是深信不疑。

  最后一个原因,也就是经常说的追求长生之道。千古艰难唯一死,对于已经掌握了天底下最高权力的皇帝来说,进一步的追求也就是长生不死了,秦始皇如此,嘉靖也如此。

  秦始皇派徐福去寻长生不老药,不过是一场虚妄,嘉靖皇帝崇奉道教,重用道士,也如镜中花水中月。相反,由于长年服食铅和砷过量的丹药造成重金属中毒,嘉靖身体和心理都备受摧残,“须眉脱落,乃至大渐,丹毒并作”,最终仙逝,只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给子孙收拾。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4 

嘉靖皇帝修道的危害

  在明朝的皇帝中,嘉靖皇帝的天资绝对能够排得上前三。十五岁的藩王世子,阴错阳差之下继承了两位,却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清除掉了杨廷和势力,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在满朝文武都期待这位英武的皇帝有所作为,带领明朝走向兴盛时,却万万没想到,嘉靖皇帝却毅然从励精图治投向了另一个领域,那就是修道。

  修道这个事情,虽然没有小说上说得那么玄乎,要坐什么死关之类的,但花钱花时间是少不了的。而且上有好之,下必甚之,皇帝喜欢修道,那底下人必然也会迎合,造成朝政荒废。

  嘉靖皇帝修道的危害只谈两点,大家应该就能清晰地知道了。

  首先,修道是需要时间的,嘉靖皇帝本人自然要追随三清而不能上朝理政,因此他创下了明朝第二长时间不上朝皇帝的记录(第一是万历)。虽然说明朝内阁辅政,皇帝本人也就是起个点头或摇头的作用,但长期不谋其政,也带来了君臣关系的对立,如海瑞就曾经上书痛骂嘉靖。

  皇帝不管事也就算了,嘉靖偏偏还是一个控制欲极强而又猜忌心极重的人,对他修道的态度成了嘉靖皇帝考察臣子的一个重要方式。拿严嵩举例,他对嘉靖修道持赞成意见,甚至本人也表现得像一个修道士,因此他干掉了夏言当上了首辅。可到严嵩晚年,他因为不受“神仙”的喜欢,因此失去了圣心而被罢免。在嘉靖朝,出现了一大批“青词”宰相,这些人就是因迎合嘉靖修道的私心而上位。

  其次,皇帝要修道,作为天下第一人,他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让全国的人力物力来达成他“修真”的目标。修建宫观,赏赐道士,建斋设醮,炼制丹药,再加上官员们上下其手,官商勾结揩油,大量的财物都被耗费在修道上,造成了国库的空虚,这一状况持续到万历朝,张居正不得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才有所改善。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4 

推恩令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关于“推恩令”,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写道:“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最严重的是景帝时吴王刘濞起头的“七国之乱”,国家调动大批军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一场叛乱镇压下去。至汉武帝时,“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由于“推恩令”的施行“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些史料的记载,反映出汉武帝的政治才华和政治远见。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3 

推恩令的内容简介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诸侯国面积广大且领有军队,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在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晁错颁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个诸侯国,小到什么程度呢?“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而整个国家范围内,“汉郡八九十”,也就是作为直属中央的郡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90%,而且“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这些郡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

  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中央集权得到有力的巩固。这使得诸侯王国在名义上没有被进行任何的削藩,以此避免激起诸侯王进行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即使诸侯王胆敢倚仗自己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也能很快平叛。

  推恩令还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3 

推恩令的作用和影响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所以他就建议诸侯分别将自己的孩子封为列侯。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这个建议不仅符合刘彻巩固专制主中央集权的﹐也巧妙的避开了各个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执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仅使汉武帝刘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巧妙的减弱了各地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和中央集权对抗的胆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推恩令的影响

  汉朝时期,诸侯的势力与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对这一现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开始威胁到皇权。在公元前127年,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倡国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对各个诸侯的好意,然而,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和瓜分各个诸侯的势力。那么,推恩令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

  关于推恩令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推恩令让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让长子继承。这对整个诸侯的影响非常大,让那些诸侯手中的势力得以瓜分,而且越来越少,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统治,并且这个做法也让诸侯不敢违背国家的意愿。

  其次,推恩令对人民的影响也非常大,原因是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故而,汉武帝还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运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整个国家,并且听从主父偃的意见,实行了推恩令,让汉朝的国力整整上涨了不止一个层次。因此,推恩令的实行对汉朝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3 

河西四郡是指哪四个郡

  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一带。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12月登基,斯时国内矛盾逐渐平息,国家财力得到空前发展,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肯对匈奴采取忍让的态度。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相当于摄政王角色的窦太后去世,二十岁的汉武帝开始柄政,在作了一年多的准备后,他于公元前133年开始了对匈奴的战争。

  从此在他柄政期间,对匈奴大的战争进行了二十余次。卫青、霍去病、李广、赵破奴,赵充国,等等,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大约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进击中,匈奴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领四万部众投降汉朝。

  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武威郡

  武威郡,简称雍、凉、雍凉。古称雍州、凉州,别名赤乌镇、都野、盖臧、休屠、屠各、姑臧、雍州(新朝),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

  从凉州皇娘娘台遗址丰富的齐家文化文物看,武威郡在4000年前就率先进入的青铜时代,姑臧城的建城史已有4000年的历史,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为展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

  武威郡一度是西北的金融中心、外贸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宗教中心。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之称。

  武威郡从西汉至唐用过雍州、凉州、武威、西凉等名作为行政区划,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的大凉、温末、六谷吐蕃、西夏(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而后为西夏陪都,是古西北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中心,一度是北方的佛教中心。

  张掖郡

  张掖郡,原为匈奴昆邪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东部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西汉后期治觻得县(在张掖市甘州区西北),属凉州刺史部。领十县: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永昌县以西、高台县以东,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治觻(角乐)得县,觻得在今张掖市西北。汉平帝元始二年有24352户,88731人。

  酒泉郡

  酒泉郡,郡名。前121年(元狩二年)置酒泉郡。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是河西四郡中最早设立的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敦煌郡。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既今酒泉市],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

  敦煌郡

  敦煌郡,一作炖煌郡,郡名,又名晋昌郡。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属凉州刺史部。最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但它的发展很快,领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其东以籍端水与酒泉郡为界。重大意义:敦煌为盛大之意,秦末汉初时为大月氏所居之地。后月氏为匈奴所逐,敦煌一带成为浑邪王领地。直到东汉的班超,终身经营西域,暮年向朝廷恳求还乡,说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