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工商业政策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对民间工商业继续实施抑商政策,并以国家干预方式实施专卖制度。
1、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朝对外战争及开拓提供了物质支持。
汉初,由于连年的战争,全国人口减少、农业破产、商业萧条。刘邦采取了减轻赋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政策,这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政策也导致地主阶级跟地方割据势力相互勾结,极大的削弱了中央的统治,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到汉武帝时,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严重不足,而当时国家又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任用桑弘羊进行了以盐、铁、酒专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盐专卖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卖”制度,在产盐的地区设立盐官,用“官与牢盆”的办法,规定生产者必须“因官器作煮盐”,而不准自制煮盐锅,以限制盐的生产量。盐民产盐自负盈亏,产品由国家按官定价格收购贩卖,国家间接控制了盐的生产。
铁的专卖包括三个环节:矿山采掘、钢铁冶炼和铁器制作。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管理和经营铁的采冶铸造和产品销售,国家直接控制铁的生产和流通,生产者包括政府征发徭役的农民、刑徒奴隶及雇佣的工匠。在无矿山的地方,只设小铁官,掌握铁器的铸作和销售。
当时,全国设有铁官的地方遍及40郡国的49处,盐官边际28郡国的35处,可见盐铁事业规模之宏大。专卖收入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的极权统治。
一场大火差点改变了宋朝历史
史料记载,天圣十年(1032年)八月,又一场大火席卷了宋朝宫殿。只不过,这一次烧毁的不是远在宫城外的玉清昭应宫,而是近在咫尺的皇宫内院。
当时,由于风大夜黑,火势迅速蔓延,先是烧毁了皇帝办公的崇德殿,随后烧毁了长春殿,最后烧到了皇帝正在休息的寝宫——延庆殿。
大火烧起时,皇帝正在休息,太监们为了自保,一哄而散。救援的侍卫不熟悉路线,一时间找不到皇帝。眼看火势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放弃了。
如果此时宋仁宗葬身了火海,那么宋朝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了。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宋仁宗死后,刘娥不会登基称帝,成为一个女王,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
眼看宋朝的国运就要被改写,在这个危急时刻,小黄门侍卫王守规淋湿衣服,光着膀子冲入火海,冒着变成“烤鸭”的危险,把宋仁宗救了出来。
救出皇帝后,王守规背着宋仁宗一路小跑,远离坍塌的延庆殿,向延福宫奔去。之所以选择延福宫,是因为那里远离主要建筑,相对独立,比较安全。
在去延福宫的途中,因为已经深夜,所有的宫殿都上了锁。宋朝有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开门可是死罪。面对这种情况,随行的宫人、侍卫们茫然失措,毫无办法。在这关键时刻,还是王守规当机立断,他下令用刀砍门,一路砍开了数座宫门,这才护送宋仁宗来到安全的延福宫。
王守规请奏皇帝,请将他的位置报告给太后,以免大家找不到皇帝,另生变故。对于这个建议,宋仁宗完全同意。于是,王守规又率人来到太后殿,将刘娥接到延福宫,并平息了宫内的混乱。
第二天早朝时,在宫外的群臣们早就知道了宫内的变故,大家聚在城门外,请求进宫,但宫门紧闭,大家无法进去。最后,吕夷简等人要求叩见皇帝,皇帝这才驾临拱宸门,接见文武百官。
史料记载,见到皇帝后,城门下的群臣纷纷跪拜宋仁宗,然而,吕夷简就跟吃错了药一样,挺直了腰板,一点儿下跪的意思都没有。
看见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后,群臣都傻了眼。当朝首辅宰相不跪,我们是跪,还是不跪?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见此情景,一旁宣旨的太监大怒,他质问吕夷简:“皇帝在此,为何不跪?”
面对质疑,吕夷简大声回答道:“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
吕夷简之所以不跪,其实是在学吕端,干那种“大事不糊涂”之事。
原来,吕夷简惊讶地发现,宋仁宗跟自己之间竟然挂着一道帘子。干吗挂一道帘子呢?万一坐在帘子后面的人,不是赵祯本人呢?这会不会是刘太后的一个阴谋诡计呢?于是,吕夷简选择了不跪拜,他要求看看帘子后面的人,确定之后再跪拜。
一听吕夷简这么说,帘子后面的宋仁宗很是感动,他命吕夷简走到近前,亲自挑开帘子确认。吕夷简掀开帘子确认之后,才走回去,率领文武百官跪拜。
至此,目睹了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后,宋仁宗赵祯很是满意;而皇太后刘娥,则失望透顶。
因为刘娥看清楚了一个现实——吕夷简虽然唯自己马首是瞻,但是关键时刻,在其心中,却只有宋仁宗一位皇帝。别人,他是不认账的。这个“别人”,也包括刘娥自己……
除此之外,刘娥也看清了另外一个现实——自己的绝对亲信,也容易反水!
原来,此次救援行动中,虽然救出皇帝的王守规是一个小人物,其哥哥王守忠却是一个大人物。
从真宗时期起,王守忠就是皇城的大内都都知,也是皇城内的最高侍卫长官,更是刘娥的绝对死忠。结果,这么一个死忠的弟弟,却跑去帮助宋仁宗脱险,并告诉宋仁宗,小心宫内有变……
可见,这哪里是一场毁坏宫殿的大火呀,这分明是一场考验人心的大火,更是对以吕夷简为首的官员们的一场终极测试。
而这场测试的结果,则跟这场大火一样,既摧毁了房屋,也摧毁了刘娥那颗称帝的心。
岳飞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名字
长子岳云:
被秦桧、张俊诬陷,与岳飞和张宪同时被害,死时23岁,曾任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孝宗初,与父同复原官,以礼附葬,赠安远军承宣使。岳云有2子,长甫、次申。岳飞冤案平反后,云长子岳甫累官至吏部尚书。甫生7子,他们初居杭州、苏州,后散居各地。甫的长子觐,曾任江西新昌县主簿。至9世(以飞为世,下均同此)岳峨、岳嵋,因国号改元,率裔孙隐居安徽凤阳府临淮乡间。
次子岳雷:
岳雷,生于1126年3月17日山西平定县军中。是岳飞的妻子刘氏所生,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宣和六年(1124)年赴平定任偏校二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刘氏生岳雷后离开平定,金南侵中原时失散。建炎三年(1129年)寻回军中。岳飞被杀后,16岁的岳雷随同母亲李氏夫人被发配流放云南。共有4个儿子2个女儿。
三子岳震:
岳震为第三子,生六子:长子岳瓒,字念一,授从事郎,任无为军安抚使;次子岳琯,字念三,授承直郎,任广州知录侍班。
四子岳霖:
岳霖(1130~1192)号商卿,母李氏。岳飞与李氏于宋建炎四年春在宜兴张渚结婚,婚后居唐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岳霖。岳飞遇害时,岳霖年仅十二岁,孝宗皇帝昭雪时,岳霖三十二岁。
五子岳霆:
故名霭,孝宗为其改名霆,父兄遇害噩耗传至九江家中,家人拥其兄弟二人渡江,潜居湖北黄梅聂家大湾,改姓鄂。孝宗时,父冤案昭雪,始得与家人团圆。任修武郎,阎门祗侯、举直大夫。后又加封续忠侯。
岳飞最厉害的后代是谁
岳飞有5个儿子,分别是岳云、岳雷、岳霖、岳霆、岳震,但是四个儿子的武艺是张宪和岳云教的,所以综上岳云最厉害。
岳云被秦桧、张俊诬陷,与岳飞和张宪同时被害,死时23岁,曾任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孝宗初,与父同复原官,以礼附葬,赠安远军承宣使。岳云有2子,长甫、次申。岳飞冤案平反后,云长子岳甫累官至吏部尚书。甫生7子,他们初居杭州、苏州,后散居各地。甫的长子觐,曾任江西新昌县主簿。至9世(以飞为世,下均同此)岳峨、岳嵋,因国号改元,率裔孙隐居安徽凤阳府临淮乡间。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出征,去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在这次战斗中,岳云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后又随军北征,收复邓州。从此军中皆称他为“赢官人”(官人为宋代对男子的尊称,“赢”此指常胜不败的意思)。
此后岳云成为背嵬军最重要将领之一(背嵬军:岳飞亲兵,岳家军精锐,以8000余名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其强悍)并任机宜文字(主要负责机密文字记录,是一支军队的重要文职),并在历次对金对伪齐作战,以及剿灭杨幺安定后方等战斗中屡立大功,却多被父亲隐瞒不报,岳云毫无怨言。(后来同为朝廷命官的张俊知道岳云的功绩,坚持给岳云报功)朝廷也多次欲赐岳云官位,但岳飞上书曰其子尚存乳臭,恐不得军功,十分坚决地推辞朝廷给岳云的封赏。
岳飞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揭秘
郾城会战是岳飞打过的最著名战役之一。完颜兀术得到郾城兵少的消息,亲率龙虎大王、盖天大王、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及15000精锐骑兵突袭郾城,企图一举摧毁岳飞司令部。
当时岳飞手下只有背嵬军和部分游奕军,其余兵力来不及集结。这是前所未有的恶战。当日下午开始交战,岳飞首先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军和游奕马军首先出城应战,对岳云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云挥动两杆铁槌枪率背嵬军直贯敌阵。
在岳云的骑兵打败金军的第一批骑兵后,金军后续的十万步兵也全部开入战场,岳家军与金军开始全军接战。杨再兴要活捉完颜兀术,单骑冲阵,杀金军百余人,自身受伤几十处仍然战斗不止。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亲率四十名骑兵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
岳飞用马鞭抽在霍坚的手上说”非尔所知”,岳飞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全军士气大振。连担任参谋的文官幕僚都参加战斗,并立有战功。在相持胶着后,金军将最精锐的重甲”铁浮图”骑兵投入战斗,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岳飞即令手持大斧,大刀的步兵上阵,专砍马腿,近身肉搏,”手拽厮劈”,岳飞告诫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剁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杀得金军尸横遍野,溃退而去。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唐朝制度有哪些
1、政治制度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2、府兵制
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军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3、科举制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也日益发展。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上设有州、县学。学生称生徒,学习成绩好的,由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
4、土地与赋役制度
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5、法律
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办事细则,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格、式互为补充,以律为主,同时并行。
汉武帝一生唯一的错事 致十万余人丧命皇室灭族
汉武帝一生唯一的错事 致十万余人丧命皇室灭族 汉武帝,历史上以为伟大的帝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位文治武功的成功帝王,一生造成了三次巫蛊之乱,共计十万余人丧命。不仅引发了恐慌,还造成了朝廷空旷,皇位后继无人等恶果。汉武帝也因此晚景凄凉,品尝着自己迷信残忍带来的后果。
第一次巫蛊之祸:废后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自己的表姐陈阿娇。汉武帝的太子之位是依仗自己的姑姑馆陶公主得来的,因此阿娇十分骄傲,夫妻相处从不肯稍作退让。而汉武帝也不是能忍气吞声,做小伏低的主。时间一长,少年夫妻的情分也就消磨的差不多了。
大概是近亲结婚的缘故:汉武帝与阿娇成婚多年,一直没有子女。新鲜感不断减弱,有木有孩子维系感情,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后来,皇帝看上了歌伎出身的卫子夫。不同于陈阿娇的骄矜,卫子夫是个温柔如水的女子。温柔的卫子夫很快博得了皇帝全部的热情与怜爱,陈皇后由此失宠。
失宠的皇后不情愿就此认输,她希望通过巫术重获帝王的怜爱。然而汉武帝是个极其迷信的皇帝,他发现此事后勃然大怒,废掉了皇后,并将参与此事的巫师全部处死,总共杀死了3000多人。
第二次巫蛊之祸:公主被杀,丞相灭族
这一次巫蛊之祸,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这一次祸患来源于一个通缉犯:朱安世;必然是因为:汉武帝年纪大了,更多疑、更迷信了。
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也就是卫子夫的外甥,因为犯法被捕入狱。丞相为了救儿子,就请求汉武帝,想用追捕罪犯朱安世的功劳给儿子赎罪。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可狱中的朱安世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嫉恨。他上书告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声称二人用巫术诅咒汉武帝。
这一次巫蛊之祸。丞相公孙贺、其子公孙敬声被处死,而且祸及九族。卫皇后所生的两位公主: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也受牵连被杀。这一次巫蛊之祸牵连甚广,被杀的人数远远多于上次。
第三次巫蛊之祸:皇后自尽,太子冤死
前两次巫蛊之祸虽然残忍,但毕竟对王朝的统治没有太大的损害。可第三次巫蛊之祸,不仅牵连极广,而且使太子含冤而死。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尤其是在皇帝年迈体衰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太子冤死,可以说是动摇国本。
这次祸患是因为一个叫江充的小人。他早年和太子结怨,害怕太子继位以后受到报复,于是铤而走险,陷害太子。皇帝越老越多疑,上次巫蛊之祸,杀死了亲女儿。这次牵扯的是当了很多年太子,羽翼丰满的儿子。可怜太子糊里糊涂的成了反贼。这件事的结果是:皇后自尽,太子带着两个皇孙出逃民间,很快被杀。刚出生不久的皇曾孙流落民间,好不容易逃过一劫。
事后明白过来的汉武帝懊悔不已,他为太子平反,下罪已诏忏悔,将江充灭族。然而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老年丧子,人生大不幸。更何况死去的不仅是多年来寄予厚望的儿子,还是最优秀的王朝继承人。
太子死后,汉武帝在太子被杀的地方建了一座“归来望思台”,用来悼念早逝的儿子。年迈的汉武帝在台上老泪纵横,品尝着自己亲手酿造的苦果。10万余人的生命葬送在了自己手里。
如何评价嘉靖皇帝
今天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多半是因为“海瑞骂皇帝”而知道有“嘉靖,家家乾净”这么个坏皇帝。
事实是嘉靖帝死后不久,一直到晚清以前,史论对他的评价半好半坏,不属于完全被否定的君主。
说好的方面,撇开“英主”、“中兴之主”一类言而不实的谀词,多集中在他继承皇位之初推行了一些除害剔弊的举措。
清修《明史·世宗本纪》“赞”,尽管把他定性为“中材之主”,批评不乏尖锐,但还是平允地赞扬其“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这应该特别感谢他的前任“皇兄”表现太差劲。
前有奸阉刘瑾等权倾内外,四出各处监镇,以特务手段钳制正人君子,邪气上升;后又迷于江彬、钱宁等痞子之徒的诱惑,荒淫无度,不视朝政,创造了一国之君斃命于“豹房”(娱乐场所)、不能寿终于正寝的历史最新记录。正德帝因耽于声色而无后,朱厚熜藉“兄终弟及”的祖训才得以入主皇宫。
只要稍走出正德阴暗的影子,就容易给人洗刷一新的感觉,嘉靖帝的运气是好的。
读史所得体验,中国王朝体制的品格,决非用“封建”或“专制”之类的字眼可以一语道尽。同理,也不要把皇权简单化。中国王朝体制,君主至尊无上,皇权具有专制的性格,“唯予一人”,确实有一言一行足可以兴邦或丧邦的特权。然而,皇帝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必须有许多人为他打工,也有求于打工者。
中国王朝历经千百年的建设,至明代官僚体制已经十分成熟,各级官僚按照繁复而周密的规则维持日常运行,纵向监督,横向制约,皇帝即或不干事,这个国家权力仍然在运作中,粗心的人根本看不出问题。有时也能弥补或调整皇权的一些缺陷,特别是在新老皇帝换代之际,士大夫官僚层往往可以借机调整前任皇帝的弊政,补苴罅漏。
因此,观察中国历史,必须注意到官僚士大夫的士气与品质。它会影响到一朝一代政治的兴衰,决非是无足轻重的。
嘉靖中兴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王朝往往能利用君臣间既互利又互忌的微妙关系,不断生出小调整的空间,得以僵而不死。
每读易代新皇帝的即位诏书,给人就是这样的感觉。
且以嘉靖皇帝即位诏为例。该诏书出于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老练官僚之手,内云:“惟我皇兄大行皇帝,运抚盈成,业承熙洽,励精虽切,化理未孚,中遭权奸曲为蒙蔽,潜弄政柄,大播凶威。朕昔在藩邸之时,已知非皇兄之意。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
这是一种早用熟了的格式,先是虚文敷衍一番,把老皇帝责任推卸一旁,接着才放出“革故鼎新”正题的内容。预先起草好的登极诏明白宣示,现在要对旧朝弊政启动外科手术了。事实上朱厚熜犹未及进京,杨廷和等早就以太后懿旨的名义,将钱宁、江彬拘捕入狱,抄没两家贪贿巨赀,拉开了拨乱反正的帷幕。
嘉靖帝即位后的三个月内,先后顺手把钱、江两氏斩首以谢天下,将抄家所得巨款接济边防,借以减少民赋。而后连续裁撤宫内僧道教坊官以及各处镇守太监,大煞宦官专权的气焰,朝野为之一振。
16年来积下的弊政,原都是杨廷和等人久欲改弦更张而未能遂愿的心病,终以忍耐换得了时机,一举获得成功。史家前辈孟森、钱穆等对这一点都非常看重。
正德帝大为不道,古来少有,然官僚士大夫元气未遭受大亏损,正气犹存。故到嘉靖继位之时,官僚士大夫犹能补苴其间,国祚不至中绝。
等到嘉靖中后期严嵩当道20年,谀媚贪贿之风披靡,官僚士人堕落的迹象开始显现。及至隆庆、万历朝,张居正力拯吏治萎靡的猛政闪烁而过,此病因不得治而愈积愈重,终成沉疴。
前溯后推,将观察的时段拉长些,看得就比较清楚,期待之中的嘉靖中兴只是一个短暂至极的梦,嘉靖后期却成了有明一代走向衰亡的始发站。
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如何实现中兴
嘉靖御极四十五年,政治斗争不断,可是没有一个废物能窃居高位。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没一个省油的灯,各个能力出众。
杨廷和,这个没多久,不过这个老家伙能力没得说。夏言,战斗机,高拱估计是他隔代传人其中最要说的就是张璁,大明二张,张居正不出现,他才是大明张首辅。张璁主导推进了一些列改革,关于清量土地,压制外戚等等,使正德留下的烂摊子恢复元气,国库丰盈。
要命的是这玩意还清廉,比张居正还清廉,所以人家告老还乡还理直气壮怼嘉靖。严嵩,你可以骂他谄媚皇帝,但是你没法说他能力没有。徐阶就不说了,贬成亲民官还能倒着打回去中央,人家凭业绩说话的。
最后,来看看嘉靖朝做的成就:推行新政,压制外戚,压制宦官,清量土地,社会资源再分配,刷新吏治。平定南倭北虏,顺带教葡萄牙做人。严抓科举,完善社会人才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