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成语“习惯成自然”的意思,出处,故事
【习惯成自然出处】
《汉书·贾谊传》:“夫习与正人居之, 不能毋正, 犹生长于楚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 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齐言也。故择其所嗜, 必先受业, 乃得尝之, 择其所乐, 必先有习, 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习惯成自然故事】:
汉朝到了汉文帝, 经过诛诸吕、平王乱, 社会稳定了下来, 开终呈现兴旺景象, 贾谊认为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制度, 是时候了, 于是便上书文帝。其中谈到如何教育太子的问题,从历史上的对比来说明把太子教育好的重要性;接着就说要有教育太子的完善制度,还要选拔天下正直之士来担起教育太子的责任来。他说:太子左右、前后都是正人,那太子一直是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这样,太子就受到正直的熏陶。又说到如何教育太子的问题。他说:‘选择太子爱好的,先使太子受业;同时选择太子喜欢的,先使太子练习,并且使太子按受业的、练习的去做。孔子说:“小时候养成了好的品性,习惯了就成了自然了。’”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行为了。
【古例】:明·曾灿《将立夏戒仆子亟治所田》:“吾家号索封,不复知稼穑;习惯成自然,呰窳亦云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俗话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看他虽觉异样,无如他们自古如此;他们看见我们,自然也以我们为非。”鲁迅《致肖军肖红》:“习惯成自然,南边人总以象自己家乡那样的曲曲折折为合乎道理。”
六年级成语“心悦诚服”的意思,出处,故事
【心悦诚服的意思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心悦诚服的意思故事】:
有一次孟子和人家辩论何谓王道、何谓霸道时说: 用强大的武力假托救世安民去征服人家, 这就是霸道;用仁德来治理国家,那就是王道。用武力征服人家, 人家服你那是屈服于你的武力,心里并不服你; 反过来说, 说明你没有真正的力量。施行仁政而人家服你, 那才从心里服你, 例如七十多学生真心服从孔子。《诗经》上说的,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没有一处地方一个人不服从文王。这里说的就是真心的服从。
从心底里服从。心悦: 心里愉快, 高兴; 诚服: 真心实意地服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 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鲁迅《端午节》:“大家主张继续罢课的时候, 他虽然仍未到场, 事后却尤其心悦诚服的确守了公共的决议。”
四字成语成语“打草惊蛇”的意思,出处,故事
【打草惊蛇出处】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故事】:
唐朝有个人叫王鲁,在他做当涂县(今属安徽省)的县令时,贪赃枉法,搜刮了不少钱财。他的下属官吏,也都敲榨勒索,干了不少坏事。有一次,下面有人联名控告他的主簿(管理文书簿箱,执掌印鉴的官)营私舞弊,受人贿赂。状纸上列举的罪行正是王鲁干惯了的。他边看状纸边打寒颤,心想:若是认真追究起来,件件、桩桩差不多都与自己有关呀。怎么办?最后他心神不定地竟在状纸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躲藏在草里的蛇。原是比喻惩乙警甲的,后比喻行动不缜密,致使对方有所警惕、防备。原作“打草蛇惊”。
【古例】:宋·朱熹《朱文公集》:“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岸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杜鹏程《保卫延安》:“派两个战士跳下去么。不,手边这几个战士经验差,事事太重大,成败就看这一着,打草惊蛇就糟透咯。”
五年级成语“形单影只”的意思,出处,故事
【形单影只出处】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年,兄殁南方,吾与你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形单影只故事】:
韩愈的侄子十二郎死了,心里很悲痛。他在十二郎死后第七天,写了这篇祭文。开头就说:“我从小是个孤儿,稍大一点只是依靠哥嫂生活,父亲是什么样子也记不得了。哥哥在四十一岁时死了,我和你都很小,跟着嫂嫂把哥哥送到老家河阳去安葬。从此我和你就在河南生活着,我们两人孤苦零丁,没有一天离开过。我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了,继承先祖而延续韩氏家族的,在孙子这一辈只有你,在儿子这一辈只有我,我们两个属于两代的人, 都是只有一人和自身自己身体的影子。”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 身体; 影: 影子; 只: 单独,只有一个。形容孤单,没有人作伴。亦作“形孤影只”、“形孤影寡”。
清·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 奋极凄凉。”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 自言自语, 孤苦伶仃的畸零人。”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赵家庄》:“我上京听选,留贤妻在家, 形孤影只。不若同到京中,百事也有商量。”明·高明《琵琶记·两贤相遘》: “他金雀钗头双凤朵, 奴家若带了呵, 可不羞杀人形孤影寡。”
一年级成语“天花乱坠”的意思,出处,故事
【天花乱坠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华乱坠。”
【天花乱坠故事】:
传说梁武帝时,有个云光法师天天聚徒讲经。他的徒弟多达一二千人。由于他讲经讲得非常好,终于感动了天上的花神。花神一时高兴起来,便把鲜花从天上撒了下来。艳丽的鲜花飘飘扬扬、纷纷落地,满地的鲜花五光十色耀人眼目。此事传开后,云光法师的名气更大了。人们把他的讲经更吹得神乎其神了。(自然,这“天花乱坠”之事实属无稽之谈。)
原指佛教法师讲经讲得好,感动天上的花神,撒下的鲜花纷纷落地。坠:落。后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但虚妄、不切实际。
【古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徐大军机一听是舒某人所保,任你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心上已有三分不愿意。”
常用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出处,故事
【功败垂成出处】
《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遗, 良图不果, 降龄何促, 攻败垂成。”
【功败垂成故事】:
谢玄是东晋时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当时北方的前秦日益强大起来, 严重威胁着东晋王朝。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 谢玄和谢石。谢琰等人带领八万人马, 击败了前秦符坚统帅的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稳定了东晋偏安一隅的局面。接着,谢玄等人又奉命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北方失地,大大减弱了东晋的外部威胁。然而, 正当谢玄想进一步巩固已经恢复的失地时, 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却激化起来。谢玄的赫赫战功遭到了司马道子等人的妒忌。他们以谢玄出征时间太久为借口, 劝谏晋孝武帝把谢玄的军队撤回来,坐镇淮阴。谢玄眼看胜利在望的形势即将付之东流, 悲愤交加。他几次上书晋孝武帝, 请求辞职,都未获准。在回防路上, 谢玄不幸染病而亡, 年仅四十六岁。唐朝房玄龄等人在编撰《晋书·谢玄传》时,借史臣之口,十分惋惜地说:“老天降给他的年龄为什么这样短促?统一北方的宏伟目标即将实现时却在半途遭到了失败。”
事业将要成功的关头遭到了失败。垂:接近,将要。
【古例】: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七回:“那位辅佐太子的知道了,见功败垂成,十分着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有人说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十二道金牌,他未必不知道是假的,何必就班师回去,以致功败垂成。”
3年级成语“门庭若市”的意思,出处,故事
【门庭若市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
【门庭若市故事】:
战国时期, 齐国有个名叫邹忌的人。有一天, 他根据亲身经历悟出的道理, 去劝谏齐威王。他说:“现在齐国地大城多, 没有人不偏袒你, 害怕你, 全国人民都想得到您的恩惠, 因而他们都不愿向您说实话。这样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是很多的。”齐威王听了, 深受启发, 于是诏令天下: 凡能当面指出他过失的,受上赏:上书言过失的,受中赏;议论过失而使他知道的,受下赏。此令一下,前来进谏的大臣来往不断, 门前庭院热闹得象市场一样。几个月以后, 只是偶尔有人来劝谏。一年之后, 人们再也提不出进谏的意见了。
门前、庭院象集市一样。庭: 院子。若: 好象。市: 集市。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往的人很多, 十分热闹。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车马辐辏, 门庭如市。”老舍《四世同堂·七十》:“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门庭若市。”
一年级成语“步步为营”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年级成语“步步为营”的意思,出处,故事
【步步为营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 拔寨前进,步步为营, 诱渊来战而擒之: 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步步为营故事】:
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取汉中,曹操得到报急, 亲率四十万大军抵敌。在定军山, 夏侯渊设计生俘了黄忠部下的牙将陈式, 还俘虏了不少蜀兵。黄忠慌忙去找法正商量对策。法正说:“你可以激励士兵, 拔寨前进, 步步为营, 引诱夏侯渊来战, 并将他俘虏。”黄忠依计而行。夏侯渊见蜀兵步步进逼, 又生擒了夏侯尚, 怒不可遏, 他不听张郃的劝谏, 分军围住对方,大骂挑战。可任凭夏侯渊百般辱骂, 黄忠就是不理。直至下午, 法正见曹兵倦忽,就将红旗招展, 顿时,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 黄忠一马当先, 驰下由来, 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 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 曹兵一见, 吓得四散逃命。
军队每前进一程就设下一道营垒。步: 古时以五尺为一步,营:古时军营四周的防御工事。后一般形容进军谨慎, 稳扎稳打。也比喻办事谨慎。
孙犁《关子长篇小说》:“脚踏在地上, 稳步前进, 步步为营, 写几回就回头看看, 然后找准方位,继上征程。”冰心《湛江十日》:“这些小树, 一行行一排排地扎下根去,聚起沙来, 在海波声中欣欣向荣地成长, 步步为营地与海争地。”
4年级成语“起承转合”的意思,出处,故事
【起承转合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八回:“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故事】:
一部《红楼梦》中,能写对联、吟诗文的很多, 其间, 林黛玉堪称个姣姣者。有一天吃过了晚饭, 香菱独自到潇湘馆来。这时林黛玉的身体好多了, 见到香菱也很高兴。香菱说如今有了点空闲, 要黛玉教她做诗。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 你就拜我为师, 我虽不通,大略还教的起你。”接着又说: 这有什么难,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句, 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 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也行。总之, 词句还是末事, 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阐述。转: 转折。合: 结合, 即结束全文, 与开头相拍合。亦比喻固定、刻板的公式或作法。
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 便令题目透出文字。”鲁迅《而已集·通信》:“然而不得已, 也只好起承转合, 上台去说几句。”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讲的是奇偶急徐、起承转合的文法。”老舍《骆驼祥子》七:“高妈的话很象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 把大家都说在里边, 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
5年级成语“行将就木”的意思,出处,故事
5年级成语“行将就木”的意思,出处,故事
【行将就木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将适齐, 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 则就木焉。’”
【行将就木故事】: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狄国后,狄国的君主把季隗嫁给他。季隗嫁给重耳后, 生了两个孩子。重耳在狄国又蹲不住了, 就准备逃到齐国去。临走的时候, 他对季隗说:“你等我二十五年, 到那时候我还没有回来, 你就再嫁人吧。”季隗对重耳的又要往别处去逃难心里很难过,但她知道, 如不走, 重耳就会被晋国抓去杀掉。她对重耳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 再等你二十五年, 我都快要进棺材了, 还嫁什么呢, 那就请你让我终生等你。”
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将要,就要; 木: 指棺木。比喻将近死亡。亦简作“将就木”。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但老夫行将就木, 只求晚年残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生泣下曰:‘生三十余年矣;又十五年, 将就木焉, 会将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