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 遥夜:长夜。 竟夕:终夜。 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太长。圆月的银辉令这位 不眠之人的喜爱,熄灭烛火,步入庭院,伫立良久,露水竟打湿了衣裳。 这里把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外部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透露出主人公抚 亲念远的深切情思。 【全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情人: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既指“怀远” 之友人或恋人,也包括 “怀远” 的诗人。竟夕:整夜,通宵。 ②灭烛:熄灭烛光。梁简文帝《夜夜曲》: “愁人夜独长,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谢灵运《怨晓月赋》: “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 ③盈手:满手。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⑤佳期:美好之日,指相见的日子。 【鉴赏】 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 (或友人)、借景抒情之诗。起句 “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 三四句写两地的 “情人” 彼此之 “怨” 与 “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能相见。“竟夕起相思”,竟夕,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了吗? 于是诗人 “灭烛”,但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 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 思人。所以,“露滋” 二字不仅照应了“竟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思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之意,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与。怎么办呢? 我还是睡吧! 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 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 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 “月” 到第三句的 “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最后七、八两句的 “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 【点评】 起句“海上生明月”写景,照应题中的“望月”,看似平淡无奇,却塑造出阔大雄浑的意境,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毫不费力的全部收摄了诗题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浑成自然的作诗风格。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写出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因而抱怨漫漫长夜的忧苦情形。接着诗人“灭烛”披衣步出门庭,看到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尽管夜已深,露水沾湿了衣裳,却更是难以入眠了。真实地写出了相思之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相思无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满腔心意,可是却无法赠给你,还是回屋睡觉罢,也许梦中能与你相会。写出了诗人不尽的悠悠情思,令人回味。 这首诗从“望月”开始,抒发自己对远方情人热烈而执着的感情。格调清新,情意缠绵悱恻,前人称这首诗为五律中的《离骚》。
【李白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处】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意思】众鸟高飞, 杳无踪影,孤云一片,悠悠飘去。长空的寥廓幽邃,烘托出诗人心灵的 孤独和寂寞。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 尽”、“云独去”只剩敬亭山与诗人为伴。这对当时横遭冷遇,长期过 着飘泊孤寂生活的诗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世道无情山有情,故而诗 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在这静谧的环境里,诗人对敬亭山寄予的 感情越深,就越能暗示人情的冷淡,诗人处境的艰难。 【鉴赏】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天上的鸟儿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 踪,空中还漂浮着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远。鸟飞云去,可能世间万物都 厌弃我吧。如此则只剩下我与敬亭山,相对凝视。大千世界可能只有敬 亭山愿意和我做伴吧。前两句中之景由动而静,后两句则用拟人手法将 敬亭山写活,凸显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然而山越有情,则越能表现出现 实人生中人的无情。诗人正是因为在世间饱尝人间辛酸,才愿意独坐敬 亭山,从自然中寻找安慰。总之,这首诗歌整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 寂寞之情。 【全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题解】 诗歌。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注 释】 ①敬亭山:山名,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六朝以来是江南名都,大诗人谢灵运、谢脁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鉴赏】 这首五绝系作者代表作之一。此时的诗人已过半百知天命之年,离开长安,整 整十年了,长期漂泊,饱尝辛酸,寻找出路,到处碰壁。尤其是幽州之行,探看了 安禄山的老窠之后,预感天下即将大乱。自己一介布衣,忧心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唯一能做的就是忘情山水,自我陶醉。《独坐敬亭山》便是他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绝句仅四句,前两句写独坐所见:“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飞鸟,高飞 远去,不见踪影,唯有孤云一片,独自偷闲。乍一看去,画面空无一人,整个世界 一片寂静。其实,诗人是以“静”写“动”,影射了滚滚红尘,凡俗社会。此诗中, 众鸟比喻名利之徒,原来喧闹不已、熙熙攘攘、追逐名利。最后,“高飞尽”,皆 得意洋洋地飞去攀高枝了。世界从此变得清静,天空剩下一片孤云,那是诗人自喻。 这不,他一个人来到敬亭山,偷闲独坐了。绝句三、四句写“独坐所感”。朗朗乾 坤,仿佛就只剩下诗人和独亭山了,相对无言,百看不厌。我本不弃世,诗人在寂 寞和孤独中,深深体会到人间辛酸、世态炎凉,唯有青山恋人,从不嫌弃孤独之人。 但山是无生命的,又无情可言,剩下就只有诗人自己独坐了。独坐之诗很多,唯有 李白这首“独坐”特别传神,遂成绝唱。 【赏析】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上有敬亭。作者独自坐在敬亭山里,看众鸟 高飞尽了,孤云独自悠闲地飘荡去了。作者为什么欣赏鸟飞云去呢?这使人 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兮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在欣赏云 去鸟飞。陶渊明的欣赏云去鸟飞,跟他的出处有关。他出来做官,像云的无 心出岫; 他的辞官归隐,像鸟的倦飞知还。他从中引起感触,所以这样写, 景中含情。李白是有用世心的,与陶渊明的处境不同,那他说“众鸟高飞 尽”,着一“高”字,不知是否像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青云羡鸟飞”? 看到众鸟高飞尽了,是否有羡鸟的高飞,感叹自己的失意。李白 《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感叹自己像浮云的独自飘流。那他从鸟和云里也会受到感触。 下联: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看到鸟的高飞,云的独去, 引起了身世的感触,自然不厌看,看了还要看。诗人又产生奇特的设想,敬 亭山也在看他,看到他在看众鸟的高飞,看到他在看浮云的独去。在敬亭山 看来,他既不能像众鸟的高飞,这天来了,不久就要离去,也像“孤云独去 闲”,所以也不厌地看他,形成“相看两不厌”了。 这首诗既写我在观物,触景生情; 也在借山观我,忽发奇想。从观物里 情寓物中,隐而不露; 从观我里,从我的不厌,猜想山的不厌,情思更为含 蓄。这种含蓄的手法,可供体味。
【杜甫的诗句】“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出处】唐·杜甫《哀江头》。 【译注】只见江边那崔嵬的宫殿千门皆锁, 空有细柳新蒲为谁将新绿染抹? 【全诗】 《哀江头》 .[唐].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王维的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 【翻译】我晚年只喜欢清静,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王维这首诗描写自己的老年心性,只爱好悠游闲静,不再多过问世事。现今常用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两句诗,来形容老年人恬淡悠然的心境。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到了晚年喜 欢清静,对许多事都不闻不问。[例]这 种“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想法, 王维以诗抒发于前,后代文人学士也继 之于后,可说是人之常情。(曾敏之《林 泉之乐不易求》) 【鉴赏】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酬张少府》诗的首联。大意是:年纪老了,只是爱好闲静,对那万般世事,我已不再关心了。原诗描写作者远离尘世,在松间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晚年”两句反映出王维晚年的心态。王维是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安史之乱后心情逐渐消极,信奉禅理,在辋川别墅中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他也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将诗书音画融于一体。现今常用“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两句诗,来形容老人恬淡悠然的心境。 【全诗】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 全诗着意自述 “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首联起始便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似极端消极,但一个“惟”字暗示了作者一种不得已的情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的。为什么呢,诗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联系诗人王维的生平,在他早年,也曾有过效君报国的志向,但在奸相李林甫当政的时代,这样的志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诗人感叹“自顾无长策”,以己之力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局面,且年也到晚年,只好“空知返旧林” 了。 但是,诗人的情绪仅仅是一沉,随即想起隐逸生活的情趣。诗人很巧妙地选取了隐居生活中一个相当闲适安逸的场景来写。“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山月” 皆是象征高洁的意象,暗衬诗人的形象。作者不停留于写景,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自身的活动——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一“吹”,一 “照”,便将 “松风”、“秋月” 写活了,它们似乎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的呢。情与景,人与境于此便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前句“君问穷通理”,照应标题,“君”指的是 “张少府”。面对友人问及穷困或显达时该如何面对,诗人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渔歌入浦深”化用《楚辞·渔父》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这个典故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 一个渔人撑着小舟,慢慢逝于烟波浩渺处。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渔歌的回响,问什么穷通之理呢,还不如就像我这样归隐去吧,以安宁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全诗以这样的末句收结,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却又发人深省。
【诗词曲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疏疏的影子横斜地映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香味在朦胧的月光下飘散。
宋林逋 《山园小梅》 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中国历代诗歌选》 下编 (一) 570页)
宋周紫芝 《竹坡诗话》: “林和靖《赋梅》诗,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 宋许凯《彦周诗话》: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大为欧阳文忠公称赏。大凡《和靖集》 中,梅诗最好,梅花诗中此两句尤奇丽。” 清王士祯 《带经堂诗话·赋物类》: “古今咏梅花者多矣,林和靖 ‘暗香、疏影’ 之句,独有千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十三: “其 ‘疏影暗香’ 一联,已关千古咏梅之口。何则?疏影,梅之魂也,横斜,其姿也; 暗香,梅之气也; 浮动、其韵也; 陪衬之以清浅之水,烘托之以昏黄之月; 梅之为梅,尽于此矣; 是义之至也。‘清浅’、‘黄昏’,两皆双声,‘疏、斜、水、香’,亦双声字,‘疏、浮’,‘影、横’,‘浅、暗’,则各为叠韵; 是又辅之以声音之美也。而诗歌尤高,淡然静穆,有神仙之概焉。”
【李白的诗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出处】 唐·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译注】 我已经醉了,你也十分欢乐,大家心旷神怡忘掉了一切。 【原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集评】 清·王夫之:“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以此作视孟浩然,真山人诗耳。”(《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太白山水诗亦带仙气。”(《唐诗别裁集》卷二) 【总案】 李白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六朝诗人的影响,在这首诗中则明显地有着陶渊明的影子,风格平和朴直,意境冲淡自然,都和陶诗相接近。但它和陶诗又不完全相同,它在平和中显出飘逸,自然中显出清新,这种清新、飘逸,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英气”,沈德潜所说的“仙气”。于此可见,一个伟大的作家,即使在刻意摹仿别人风格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来的。
【诗词曲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采集得百花酿成蜂蜜以后,为谁的甘甜享受而辛苦呢?诗句通过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的自然现象,比喻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的成果养活了剥削阶级。借物为喻,发人深思,启人觉悟。
唐罗隐 《蜂》 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罗隐集》 133页)
宋洪迈《容斋随笔十一·唐诗戏语》: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谈笑,大抵皆唐人诗。……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 傅庚生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五: “罗隐《詠蜂诗》 云 ‘不论平地与山尖……’ 则借物为喻,蓄蕴较多,感人悟人,弥以深矣。”
【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望岳》。 【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山色 都赋予了泰山,背着太阳的一面昏暗, 向阳的一面明亮,两面判若刀割。造 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专注。 阴阳:指山背阳和向阳的两面。晓:因 日光照射而明亮。 【鉴赏】 自然的造化,天地的灵气,全都聚集在这座泰山上; 山势高耸,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面昏暗,一面明亮。造化: 是指天地,自然。钟: 是指聚。望岳: 在这里是指仰望泰山。古人一直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山南叫“阳”,山北叫 “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描写泰山的巍峨高耸,气势雄浑,气象万千,是自古以来歌诵泰山的名句。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晴空下山林 等地阴阳分明的奇丽景色。[例]一道 宽平、有钢铁栏杆、可同时行驶数辆汽 车的大桥,架于陡峭峡谷深涧之上,两 岸山岩丛树簇拥,红翠交辉,往桥下看 呢,流泉飞瀑,幽深、晦暗。这样的景色 正应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古 诗。(涂光群《北美秋色》) 【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唐代杜甫的诗集里有三 首以《望岳》为题的诗: 一写西岳 华山; 一写南岳衡山; 一写东岳泰 山。这里介绍的是写泰山的一首。 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 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 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 原诗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 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 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岱 (dài代) , 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所以 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的两 个国家,在今山东省境内。造化, 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面 为阴,山南面为阳。决眦(zì 字) ,张开眼睛。诗中说,泰山 是怎样的?它青葱的山岭,从齐到 鲁,连绵不断。大自然的神奇秀丽 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的 不同,好象早晨和黄昏的区别。层 云涌起,荡滌胸怀; 张大眼睛,归 鸟尽收眼底。当你登上顶峰远眺, 群山都会显得渺小。诗写出了泰山 的雄伟高大,意境开阔,格调昂 扬。
【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意思1】一定要登上泰山极顶,到那 时再俯瞰四周群山,它们将显得十分矮 小。会当:唐代人的口语,定要。一释 为“应当”。凌:超越,登上。绝顶:最 高峰。 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化出,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泰山的峻伟和诗人胸怀的博大于此可见,因而金圣叹《杜诗解》卷一说“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 【意思2】 会当: 合当。凌: 登临。绝顶: 最高峰。句意: 将来当我登到泰山极顶的时候,居高临下一看那周围的群山,一定显得非常矮小。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后多用这两句诗说明立足点高,能容易观察事物的本质,困难问题也易于解决。 【鉴赏】登上山顶,从泰山峰顶俯视天下,众山都会显得渺小。此诗 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当时诗人漫游齐赵,经过泰山作了此 诗,这是目前所存最早的一首杜诗,写尽泰山的雄伟高峻。此句诗歌中, 诗人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即“一定要”,因此 诗句不仅表现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还表达出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山 顶、俯视天下的雄心壮志。 【评析】 杜甫著名诗句。 两句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它山峰便都在脚下了。“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 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会当: 应当。凌: 登上。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 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 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 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明王嗣奭 《杜臆》 卷 一: “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 ‘一览众山小’ 者,已冥搜而得之矣。” 清金圣叹 《杜诗解》卷一: “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 清浦起龙 《读杜心解》 卷一: “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位居峰巅 等极高之处,鸟瞰四周,顿觉万物低矮 渺小。[例]我曾经在一个明朗的早晨 登上电视塔,鸟瞰晨雾弥漫的上海城, 那真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整个上海,仿佛都匍匐在我的脚下 了。(赵丽宏《上海抒情》) 二、用以比喻 取得最高成就或殊荣,傲视一切。[例] 小将们把眼睛紧紧盯着乒坛的“珠穆朗 玛峰”,渴望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王丁《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三、用于比喻取得了卓越成就或具有崇 高理想、远大志向的人会觉得一般的理 想和目标是那么短浅渺小。[例]“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扔掉个人主 义的包袱,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度,才能 看清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从而树立起 坚强的革命信念。这时再回首看那自 私而可怜的个人主义,必然更觉渺小, 只不过犹如人们脚下的一抔黄土而已。 (黄胜平《“渺茫”与“渺小”》) 【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官宦家庭出身。35岁进京城长安寻求人生前程,但很不如意,穷困中渐渐与下层人民接近,慢慢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和民间疾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风格沉郁苍劲,讲究格律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存诗1400多首。岳:指东岳泰山,又尊称“岱宗”等。钟:聚集。神秀:指奇特的景物。阴阳:山北和山南。决:裂开。眦:眼眶。 该诗杜甫早期的名作;写泰山的名篇之一。明代诗人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且立片论 此诗是诗人青年时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后写的泰山名篇,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诗篇之一。诗是押仄韵的古律,很多地方不合平仄,不是标准的五律。 此诗表达青年的壮怀,主题在结尾两句,是仰慕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表达。因为有这样的壮怀,所以诗写得景象阔大,雄奇神俊。首联一问一答,就将泰山绵延广远的气势写出来了。如果用白话解释,那就是“伟大的泰山究竟是怎样的山呢?它的郁郁葱葱的山色简直将齐鲁大地染成青绿的一片,还无边无际地扩展得更远了”。“青未了”三字可见诗人的写作天才。颔联赞美大自然把神奇的景色都集中到泰山来了,泰山的高峻将山北山南分割成明暗的天色,一山之中也不同。后一句与王维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义相近。颈联想象登上泰山高处的感受,看到云卷云舒,让自己心胸激荡。目送飞鸟远去,一直到看不见为止,大瞪着眼睛好像眼眶都要裂开一样。这两句不是登山之后的所见,而是在山下望而心想的内容。这样的心想,其实表明了青年诗人欲登高望远,纵观天下的抱负。两句的词序都是倒装,是“生层云荡胸”和“入归鸟决眦”。尾联说明自己将来一定要登上峰顶,去感受放眼望去,众山在泰山之下变得低而矮小的壮景。
【李白的诗句】“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意思】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全诗】 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李白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召入宫,供奉翰林。唐玄宗所看重的,只是李白的诗才,政治上并不重视他。所以,李白徒有“愿为辅弼”的志向,却不能实现。《清平调三首》就是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 第二首的起句仍是以花喻人,杨贵妃之美是无以伦比的,和这样的美人在一起,胜于楚王梦中与神女的幽会。即使是绝代佳人赵飞燕,也还得倚仗着新妆,她哪里比得上杨贵妃的天生丽质呢?这种抑扬有别的笔法确实压低了神女和飞燕,抬高了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