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成语“不言而喻”的意思,出处,故事

【不言而喻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故事】: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广土章》里,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他说:广大的土地,众多的百姓,君子当然是要的,但他真正的快乐并不在此。按照君子的秉性,即使在得志时也不妄为,即使在困穷失意时也不自卑,因为他敬天知命。那么究竟君子的秉性怎样呢,没有别的,仁义礼智罢了。君子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结果,不但能在脸上显出自然的神色,而且还照到背上,传到四肢,那四肢不用开口,就能默喻那仁义礼智的法门。

不用讲明,就可以明白。言:解释,说明;喻:通晓,了解。形容事情的真相很明显。

【古例】: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十回:“当日在扬州与老残会过几面,彼此甚为投契,今日无意碰着,同住在一个旅店里,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老舍《出口成章》:“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才‘家书抵万金’。……‘连’与‘抵’相互呼应,就不言而喻,人们是多么切盼家信,而家信又是如何不易来到。”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5 

四字成语成语“空穴来风”的意思,出处,故事

【空穴来风出处】
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 空穴来风’。其所托然者, 则风气殊焉。”
【空穴来风故事】: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稍后于屈原的一位辞赋作家。他在楚怀王、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一类小官, 一生很不得志《风赋》是借风来对楚襄王进行讽谏的诗辞。作者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而对这两种风所经过的地方和历程作了细腻的对比和描写, 借此反映统治阶级和老百姓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风赋》中写道: 枳树多弯曲分岔就有鸟来作巢; 有孔洞的地方, 就自然有风吹来。风所经过的地域不同, 风自然就两样了。

有空洞, 就有风进来。穴:孔, 洞。来: 招致。比喻流言乘空隙而入。

唐·白居易《长庆集·初病风诗》:“朽株难免蠹, 空穴易来风。”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棹摇船掠鬓,风动竹捶胸。虽好事托以成之, 亦空穴来风之义也。”鲁迅 《华盖集·我的“籍”和“系”》:“如果流言说我想做皇帝, 我就得连忙自称奴才了。然而古人却的确这样做过了,还留下些什么‘空穴来风,相乳来巢’的鬼格言。”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5 

2年级成语“如愿以偿;事与愿违”的拼音,意思,反义词

如愿以偿 如:适合,按照。愿:愿望。偿:满足。实现愿望而得到满足。常作谓语,有时亦作定语。

例 今日如愿以偿,也可见得虽曰天定,岂非人事乎?(张恨水《春明外史》第四十九回)我早年就神往于这吴王避暑之所,联想到那位倾国倾城的西施;可是在苏州耽了好几年,无缘一游,今天可如愿以偿了。(周瘦鹃《苏州游踪》)

事与愿违 愿:愿望。违:违反。事情的发展与主观愿望相反。指不能如愿。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和独立的分句等。

例 谁想,事与愿违,李万举在小组的发言生动活泼,有枝有叶,在大会上的发言却干瘪枯燥,只剩光秃秃的树杈了。(谌容《太子村的秘密》二)他们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认识去行动,结果往往干出事与愿违的事情。(焦祖尧《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

辨 “如愿以偿”的“偿”不读shǎng。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4 

三年级成语“负隅顽抗;困兽犹斗”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异 负隅顽抗 负:依靠。隅:同嵎,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依仗某种条件拼死抵抗。含贬义。语本《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直陈性成语。意义偏重于“凭险”或“依恃某种条件”。

例 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徐海东《奠基礼》)(胶东鲁军顾震等部均已投降南方)但祝祥本、方永昌两部仍在负隅顽抗之中。(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八十章)

困兽犹斗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比喻陷于绝境的人(多指坏人)虽然走投无路,还要顽抗。意义偏重于“被围困”或“陷于绝境”。比喻性成语。除了常作谓语、定语外,还作独立的分句。

例 所谓“困兽犹斗”,这句话也适用于老鼠。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老鼠,会反过来自卫。(野夫《成语与科学·胆小如鼠》)纳粹匪徒还在企图着困兽犹斗而残喘苟延,“无条件投降”仅仅靠着空谈绝对不能实现。(郭沫若《蜩螗集·颂苏联红军》)

同 都表示身处绝境、还竭力挣扎的意思。都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辨 “负隅顽抗”的“隅”不读ǒu。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4 

6年级成语“人微言轻”的意思,出处,故事

【人微言轻的意思出处】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穰苴曰:‘臣素卑贱, 君擢之闾伍之中, 加之大夫之上, 士卒未附, 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 以监军,乃可。’”
【人微言轻的意思故事】:
春秋时, 有个名叫穰苴的人。他虽出身低微, 但能文能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一年, 燕晋两国夹攻齐国, 齐国处境十分不利, 齐景公为此非常担忧。齐相晏婴就把穰苴推荐给齐景公。齐景公召见穰苴以后, 觉得他确实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就拜穰苴为将军,让他带兵抵抗燕晋的进攻。穰苴对齐景公说:“我一向地位低下, 大王破格提拔我, 使我的地位在士大夫之上, 恐怕士卒不服从我, 老百姓不相信我, 因为我出身微贱, 权力还不能使人信服, 希望大王能派一个您信得过的、在国内有威望的人来作监军, 事情就好办了。”齐景公认为穰苴说得有理,就派了他最宠信的大夫庄贾作监军。这庄贾一贯骄横, 根本不把穰苴放在眼里, 一到军中, 就触犯军法, 穰苴依法把他处斩了。部下将士大为震惊, 从此再无人敢违反军令。燕晋二国将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也都悄悄地撤兵而去。

人的地位低, 资历浅, 说话不起作用。微: 职位低下; 轻: 不被重视。原作“人微权轻”。

宋·苏轼 《上执政气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 “某已三奏其事, 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 理自当尔。”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目下捐务已成强弩之末, 况且上海有申大先生一帮在那里, 你人微言轻, 怎么会做过他们。”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3 

常见成语“下里巴人”的意思,出处,故事

【下里巴人什么意思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下里巴人什么意思故事】:
有一次,宋玉见到楚襄王。楚襄王责问他:“你是不是有行为不检点的地方,为什么有人在我面前说你的不是?”宋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了个比喻:“有一个人在郢中唱歌,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听到他唱这个曲子,和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和着他唱的只有十几个人了。”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流行的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巴蜀地方。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古例】: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独至文化为物,其精英乃为最少数人之所独擅,而非民众庶之所共喻。宋玉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为问一国文化之所照耀,将恃有不过数人能和之引商刻羽杂以流徵乎,抑恃有人人可和之下里巴人乎?……下里巴人,为其帜志,乃无疑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 你不去提高它, 只顾骂人, 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3 

五年级成语“生灵涂炭”的意思,出处,故事

【生灵涂炭的意思出处】
《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指怀帝、愍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的意思故事】: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国君苻坚穷兵黩武,致使国力由强而衰。公元385年,前秦受后燕、后秦进攻,国都被围,城内无粮,竟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苻坚兵败五将山,被后秦国君姚苌俘获,押至新平,囚禁在一个寺庙里。姚苌强令苻坚交出传国玉玺,因苻坚至死不交而被缢身亡。当时,苻坚的儿子苻丕驻兵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等人拥戴苻丕接父位当了皇帝。第二年,苻王大封群臣,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檄文,号召前秦各地的武装力量联合起来讨伐姚苌和后燕国君慕容垂。檄文中说:“苻坚被害,国都沦陷,国家凋败,全国生灵涂炭。”各地官吏接到檄文,都率兵前来会师。但由于后秦的军力强大,王永指挥的反击战以失败告终。到公元394年,前秦被后秦所灭。

老百姓好象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中一般。生灵:老百姓;涂:泥沼;炭:炭火。形容广大人民在反动阶级统治下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亦作“生民涂炭”。

【古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回:“八方播乱,生民涂炭。”《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1307页:“孙科说:‘……可惜当时各方未能完全放弃小我的利害,全国人民亦未能用最大的努力去促进这个和平运动的成功,遂致战祸复发,生灵涂炭。’”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3 

2年级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出处,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故事】:
春秋时代,郑国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竭力扩充地盘,向郑庄公夺权。大夫祭仲察觉了,劝郑庄公及早准备铲除共叔段,以绝后患。郑庄公笑了笑说:“一个人做多了不义的事情, 是会自行垮台的, 你姑且等着瞧吧。”共叔段的野心不断膨胀, 胃口也越来越大。公元前七二二年五月, 共叔段与偏爱他的母亲姜氏暗中紧密联系,企图里应外合,突袭郑国的都城。老谋深算的郑庄公, 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办法, 早就暗中派人监视着共叔段的一举一动,当获悉共叔段准备挑起事端时,抢先一步派兵直捣共叔段的巢穴。最后, 共叔段兵败被逼自杀了。

干多了坏事, 一定会自取灭亡。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2 

5年级成语“步步为营”的意思,出处,故事

【步步为营的意思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 拔寨前进,步步为营, 诱渊来战而擒之: 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步步为营的意思故事】:
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取汉中,曹操得到报急, 亲率四十万大军抵敌。在定军山, 夏侯渊设计生俘了黄忠部下的牙将陈式, 还俘虏了不少蜀兵。黄忠慌忙去找法正商量对策。法正说:“你可以激励士兵, 拔寨前进, 步步为营, 引诱夏侯渊来战, 并将他俘虏。”黄忠依计而行。夏侯渊见蜀兵步步进逼, 又生擒了夏侯尚, 怒不可遏, 他不听张郃的劝谏, 分军围住对方,大骂挑战。可任凭夏侯渊百般辱骂, 黄忠就是不理。直至下午, 法正见曹兵倦忽,就将红旗招展, 顿时,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 黄忠一马当先, 驰下由来, 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 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 曹兵一见, 吓得四散逃命。

军队每前进一程就设下一道营垒。步: 古时以五尺为一步,营:古时军营四周的防御工事。后一般形容进军谨慎, 稳扎稳打。也比喻办事谨慎。

孙犁《关子长篇小说》:“脚踏在地上, 稳步前进, 步步为营, 写几回就回头看看, 然后找准方位,继上征程。”冰心《湛江十日》:“这些小树, 一行行一排排地扎下根去,聚起沙来, 在海波声中欣欣向荣地成长, 步步为营地与海争地。”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2 

4年级成语“一言九鼎”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言九鼎的故事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疆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一言九鼎的故事故事】:
战国时,赵国有个公子叫赵胜,号平原君。平原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门下养了不少食客,为其出谋划策。公元前290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救。有个叫毛遂的食客自我推荐,请求与平原君一起前往楚国。在楚国,毛遂面对楚王直陈利害,一番话说服了楚王,答应和赵国联合抗秦。回国后,平原君十分感慨地说:“毛先生这次去楚国,一席话就使赵国在楚国眼里象九鼎大吕之宝一样身价倍增,真是了不起啊!”自此,平原君把毛遂作为上客相待。

一席话相当于九鼎之重。九鼎:古代的宝物,传说是夏禹所铸。比喻话语的作用极大。

【古例】:清·李海观《歧路灯》第五回:“二位老师,一言九鼎。”清·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贤妹是他的救命恩人,一言九鼎。倘蒙贤妹劝说几句,使他悬崖勒马,潜逃异乡,避此厄运,我将世世生生永学贤妹之德。”陈毅《记遗言》诗:“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