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成语“量体裁衣”的意思,出处,故事
【量体裁衣的意思出处】
《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量体裁衣的意思故事】:
南齐时代有个张融,有些学问,手腕高明,点子甚多,特别是他忠于齐太祖萧道成,萧道成也十分器重他,就一再给他加官晋级,并常常给以特殊的恩宠。有一次,齐太祖把自己穿的一件衣服赠给他。在当时,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赠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赏赐。齐太祖赠衣时,还亲自写了一道手诏,诏书上说:现在送你一套衣服,虽然是旧的,但比新的还要有意义。这是我平时穿的,我已命令把它裁剪改缝过了,一定合你的身材的。
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对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符合实际。
【古例】:清·王筠《菉友肊说》:“宜者称也,顾此言衣,非言人也。量体裁衣,部则不宜,而若惟此衣为宜,即若他人之衣皆不宜也。”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柳青《创业史》第二部上卷第十一章:“人要量身子裁衣,按肚量吃饭哩。人不能穿人家的衣裳,看人家吃几碗自己也吃几碗。”
3年级成语“祸起萧墙”的意思,出处,故事
【祸起萧墙的典故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的典故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贵族叫季康之,他只不过是个卿大夫,但骄横跋扈,实际权势已超出了国君之上。这时的国君鲁哀公,对季康子的野心也有所警惕。有一年,季康子又想扩充实力,攻伐他封地——费邑附近的颛臾。这颛臾本来就是附属于鲁国的小国,因此包括孔子在内有许多人都反对季氏,而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季路因为是季康子的家臣,都愿意听从主子,支持季氏。于是孔子劝阻道:季氏攻伐臣服鲁国的小国,是很不仁义、不得人心的,我替你们担心的是季氏的祸患并不在颛臾上,而是深居在萧墙之内的国君,他能让季氏以及你们这班人为所欲为吗?
祸患发生在家里。萧墙:古代国君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喻家里、内部。形容在内部祸乱发生。亦作“萧墙祸起”。
【古例】:汉·焦延寿《易林·豫之随》:“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明·施耐庵《水浒》第二十五回:“大家捏两把汗, 暗暗地说道, 这番萧墙祸起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无如族人甚众, 良莠不齐, 每每心怀异志, 祸起萧墙。”
常用成语“疾恶如仇”的意思,出处,故事
【疾恶如仇的意思出处】
《后汉书·陈蕃传》:“又前山阳太守翟超, 东海相黄浮, 奉公不桡, 疾恶如仇。”
【疾恶如仇的意思故事】:
后汉的陈蕃, 有一次上书,谈到翟超、黄浮这两个人。这两人都是后汉的忠直之士, 刚直不阿的官吏。翟超对汉安帝的任用外戚,极力上书进谏, 引起所有宠臣既怕他又恨他。黄浮在汉桓帝时拜为东海相。中常侍徐璜的哥哥有个儿子叫徐宣, 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就是有徐璜这个靠山。黄浮决定对徐宣予以严惩, 他手下的人都竭力劝阻,都怕黄浮处治徐宣会招来大祸。可是黄浮说:“徐宣是一个国贼, 怎么放得过他? 我今日杀掉他, 明天我被处死, 死也闭目了。”所以陈蕃说这两个人对坏人坏事看得如同自己的仇敌一样。
憎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疾: 痛恨, 憎恨; 仇: 仇敌。亦作“嫉恶如仇”。
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 疾恶如仇。”《晋书·傅咸传》:“刚简有大节, 风格峻整,识性明悟, 疾恶如仇。”鲁迅 《招贴即扯》:“他的著作, 开口‘圣人’,闭口‘吾儒’, 真是满纸‘方巾气’。而且疾恶如仇,对小人决不假借。” 梁斌《红旗谱》二十二:“他对军阀、政客,嫉恶如仇。”
中国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思,出处,故事
【不越雷池一步出处】
《晋书·庾亮传》 :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不越雷池一步故事】:
晋成帝时,庾亮把持朝廷实权。他派温峤担任江州刺史,防守江州。公元327年,历阳内史苏峻和豫州刺史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反晋,进攻东晋都城建康,温峤得知消息后。心中十分着急,想立刻带兵离江州到京城援救。庾亮立即写信给温峤,叫他坐镇江州。信中说:“我对西边防线的担忧胜过历阳,请不要带兵越过雷池一步。”温峤接信后,知道庾亮对局势有通盘的计划,就没有带兵离开过江州。
不要越过雷池这个界限一步。雷池:大雷水自湖北黄梅流经安徽宿松,至望江县积成一个湖,名为雷池。后来比喻一步也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古例】:秦牧《独创一格》:“那一类说法……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
1-6年级成语“造谣生事”的意思,出处,故事
【造谣生事出处】
《庄子·盗跖》:“为我造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造谣生事故事】:
孔子与盗跖的兄长柳下季是朋友。盗跖,有从者九千人,横行天下,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人们深受其苦。有一次,孔子对柳下季说:“你这当兄长的教育不好盗跖,我都替你感到羞耻。表示并愿意去劝说盗跖。柳说:“盗跖这个人,是非常顽固的,如果你的劝告顺从了他,就会高兴;不顺就会发怒,会侮辱你。你无论如何不去为好。”孔子不听,叫颜回、子贡一起陪同去找盗跖。盗跖听说孔子来求见,怒发上冲冠,说:他是鲁国的伪君子。他既不会种田,又不会织布,喜欢摇唇鼓舌,乱讲乱说,造谣生事,是个罪大恶重之人。叫他赶快回去,否则, 我会吃他的肝的。
编造谣言以挑起事端。谣:谣言。亦作“造言生事”。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回:“加以这些武童, 常常都聚在一处, 不是茶坊, 便是酒店, 三五成众, 造言生事。”《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
四字成语成语“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异 草莽英雄 草莽:草丛,莽野。旧时指出没在草野或水泽的农民起义武装或强盗中的著名人物。
例 他们蓄着长发、胡须———实际上是没有机会好剃去罢了———胸头和肩膀上缠了眩着人眼的红色标识,真是“草莽英雄”的气概!(冯铿《红的日记》)赖文光、张宗禹这些捻军史上的英雄,起自于民间,但不是那种绿林豪杰式的草莽英雄。(凌力《星星草·后记》)
亦作“草泽英雄”。
例 昔刘邦以亭长而定汉基,朱元璋以布衣而奠明祚……天命所属,多在草泽英雄。(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五回)
绿林好汉 绿林:西汉王莽年间湖北地区的饥饿农民以王匡、王凤为首发动起义,曾经据守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他们的起义军因此称“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武装力量。亦喻指打家劫舍的强盗。
例 后来遇着施世纶施按院,放了漕运总督,收了无数的绿林好汉,查拿海寇。(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
回)失却了公平,也就不配做“绿林好汉”。(茅盾《石碣》)
同 多指旧时的农民起义武装中的有名人物或占山为王的人物。都常作宾语,亦作主语、定语。
辨 这两个成语意义十分相近,大体可以换用。但由于来源不同,前半截“草莽(泽)”、“绿林”不同,意义上有微细的差别,可根据具体表达的需要加以选用。“绿林”的“绿”不读lǜ。
优美成语“妒贤嫉能”的意思,出处,故事
【妒贤嫉能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妒贤嫉能故事】:
汉高祖刘邦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军队以后,天下以此大定。有一天,高祖在雒阳南宫设宴,邀请列侯诸将光临。宴会上高祖要大家实事求是地谈谈项羽为什么失败,而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这时,高起、王陵抢先答道:陛下攻城略地,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而项羽刚愎自用,忌妒贤能,比如建立功勋的人会受到加害,有智谋的贤人会被怀疑,这样,谁甘愿为他夺天下呀?高祖说:二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项羽被我擒杀,是因为他不能用谋士范增;我之所以能取天下。则是因为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三位人中的豪杰啊!
对品德贤、才能强的人心怀忌妒、憎恨。妒:忌妒。嫉:憎恨。
【古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此人只怀妒贤嫉能之心,但恐众豪杰势力相压。”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一卷:“近闻同伙兄弟钱镠出钱做官,小人特往投奔,何期他妒贤嫉能,贵而忘贱,不相容纳。”
三年级成语“草草了事”的意思,出处,故事
【草草了事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子文满心欲显子玉之能,是日草草完事,终朝毕事,不戮一人。楚王曰:‘卿阅武而不戮一人,何以立威?’”
【草草了事故事】:
楚成王拜成得臣为大将伐齐,夺取了齐的阳谷,胜利回来。这时楚国的令尹是子文,年已老了。他看到成得臣有才能,就对楚王建议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楚王不同意他说:“我恨死了宋国,比恨齐国还厉害。成得臣替我报了齐仇, 那就请你为我报宋仇吧。等你胜利回来,那时就听你的吧。”子文说:“我的才能比子玉差多了, 叫他去, 必定不会误了你的事。”可楚王非叫子文去不可,命子文整顿军队,准备出发,可子文一心想使子玉在楚王面前显一显才能, 于是检阅军队就草率从事,马马虎虎地检阅一下。楚王说:你这样能树立威信吗?”子文说:“要在军队中树立威信, 非子玉不可。
草草从事, 马马虎虎地把事情办完。草草: 急急忙忙; 了: 完毕,结束。
明·张居正 《答山东巡按何来山》: 。清文事实百年旷举, 宜及仆在位, 务必一了百当, 若但草草了事,可惜此时,徒为虚文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虽说僧经道忏, 吊祭供饭, 络绎不绝,终是银钱吝啬, 谁肯踊跃, 不过草草了事。”
六年级成语“一知半解”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知半解的意思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唐宋诗醇·论苏轼诗》:“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耶?”
【一知半解的意思故事】:
宋朝诗人陈师道称赞苏东坡的诗,初学刘禹锡,后学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御定《诗醇》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诗醇》在评论苏轼的诗时写道:“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真是独立千古,不能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宋代人陈师道认为苏轼的诗开始学刘禹锡,晚期学李太白,这是对苏轼的诗并不十分了解的说法。”
原指不十分了解苏轼的诗。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古例】:叶圣陶《倪焕之》:“他自以为到过东洋,看别人家总是一知半解,不及他;土劣的可恶大概就在这等地方。”老舍《四世同堂》:“敢在专家面前拿出自己的一知半解的人不是皇帝,便是比皇帝也许更胡涂的傻蛋。”郭沫若《歧路》:“一知半解的评论,媒婆根性的翻译,这是什么!”鲁迅《致陶亢德》信:“学日本文要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并不亚于学一种欧州文字,然而欧州有大量作品。”
6年级成语“春秋鼎盛”的意思,出处,故事
【春秋鼎盛出处】
《汉书·贾谊传》:“今或亲弟谋为东帝, 亲兄之子西乡而击, 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 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 况莫大诸侯, 权力且十此!”
【春秋鼎盛故事】:
汉文帝是能守业的一位君主,他能把刘邦开创的汉朝帝业巩固下来, 并有所发展。由于他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事, 所以出现了社会安定、繁荣的局面。这时, 就有一些阿谀奉承的人为文帝大唱赞美诗了。其实这时的斗争仍很尖锐, 外有匈奴侵犯边疆, 内有诸王的蠢蠢欲动,如文帝的亲弟淮南厉王刘长,哥哥的儿子即齐悼惠王的儿子兴居, 都在兴兵作乱。所以贾谊对汉文帝说: “现在你还年轻力壮的时候,而且办事小心谨慎,君德的恩泽又很深,尚且还有亲弟、兄子作乱,怎么就可以盲目乐观呢? 这些作乱的, 还不是大的诸侯国啊, 权力比他们大得多的诸侯国, 就更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
正当精力旺盛的壮年。春秋:指人的年岁; 鼎盛: 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孟赢曰:“妾承兄命, 适事君王。妾自以为秦楚相当, 青春两敌。及入宫庭, 见王春秋鼎盛,妾非敢怨王, 但自叹不及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