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级成语“回光返照”的意思,出处,故事
【回光返照出自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 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 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
【回光返照出自故事】:
话说贾宝玉失了命根子“通灵宝玉”以后, 失魂落魄, 疯疯癫癫, 延医吃药一无效果, 于是瞒着林黛玉,把薛宝钗娶过门来,给宝玉冲喜。尽管贾母严加封锁,黛玉还是听说了,这无疑似当头一棒,黛玉“哇”的一声,一口鲜血直吐出来,几乎晕倒。自此以后,她一蹶不振,面无血色,气息越来越微弱。就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拜堂成亲、锣鼓喧天的时刻,黛玉双眼一闭,往后一仰,病情突然恶化了。晚上,贾府大奶奶李纨来看黛玉,见她神志清醒了一点,知道这是回光返照的光景,料着黛玉活不久了。就在当天夜里,正当紫鹃等给黛玉洗擦身子、穿着新衣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好”字未了,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身子也便冷了。
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发生在天空中短时的发亮现象。比喻人将死时神志突然清醒或兴奋的情状。也比喻事物灭亡前暂时虚假好转的现象。
【古例】: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这日走到河西务地方,一个铜盆大的落日,只留得半个在地平线上,颜色恰似初开的淡红西瓜一般,回光返照,在几家野店的屋脊上,煞是好看。”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所以唐末宋初,骈体文又回光返照了一下。”
2年级成语“见贤思齐”的意思,出处,故事
2年级成语“见贤思齐”的意思,出处,故事
【子曰见贤思齐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故事】:
孔子经常给他的学生讲怎样做人的道理。有一次,他对学生说:“遇到一个有道德品性优美的人,就要向他学习, 想自己能有他那样的美德;遇到品德不好的人,不是轻视他而离开, 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对好的要作为榜样来学习, 对不好的也要作为自己的反面教员,都要通过自己的省察、思索,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贤德的人。”
看到品德高尚的人, 就一心向他学习,想自己能和他一样。贤:美好, 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齐:相等, 一样, 这里指具有同样的美德。孔颖达疏: “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
唐·骆宾王《灵泉颂》:“见贤思齐, 仰圭璋而有地; 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清·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序》:“悲年运之日往, 值禁罔之逾密, 而见贤思齐, 独立不惧, 故作此歌以发挥其事云尔。”
四年级成语“天低云暗;天高云淡”的拼音,意思,反义词
天低云暗 天幕低垂,云层厚暗。多指风雨欲来之前的景象。常作定语,亦作独立的分句。
例 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六场)这日,雨雪霏霏,天低云暗,使得李煜本来就茫然若失的心境愈加空虚凄凉。(田居俭《绝代才人 薄命君王——南唐后主李煜新传》第六章)
亦作“天低云浓”。
例 今晚,天低云浓,好像憋着一天大雪。(石英《离乱之秋》第五章)
天高云淡 天气晴朗,云彩稀淡。多形容天晴气爽的景象。常作定语,亦作独立的分句。
例 往往昨日还是斜风细雨,今日却是天高云淡。(叶永烈编《中国科学小品选·许以平〈江南之春〉》)这是一九六七年秋的一个天高云淡、气候宜人的日子。(程述军《“偶然”的启示》)
亦作“云淡天高”。
例 这一天,云淡天高,日丽风和。(《江苏散文选·杨旭〈始皇陵随想〉》)
2年级成语“大是大非;小是小非”的拼音,意思,反义词
大是大非 原则性的重大是非问题,多指政治方面的。常作主语、宾语,亦作定语。
例 笑雨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在大是大非上泾渭分明、决不含糊的人。(《马铁丁杂文选·冯牧〈炽热的心和锐利的笔(代序)〉》)今天这些话更不同往常,都是涉及大是大非的事,战友的耐性再好,又怎样把它扭转呢?(莫应丰《将军吟》第一卷第十五章)
小是小非 不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多指生活方面的小节。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 小是小非也要辨个清楚!(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五)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是小非,甚至没有一件说出来让人听上去有震惊感的大事发生,两人也没有大吵大闹,但苏东平
坚持非离不可,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程青小说集·做媒》)
一年级成语“阮囊羞涩”的意思,出处,故事
【阮囊羞涩出处】
宋·阴时夫《韵府群玉·阳韵·一钱囊》: “阮孚持一皂囊, 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 恐其羞涩。’”
【阮囊羞涩故事】:
东晋时, 有个人名叫阮孚,字遥集, 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之子。阮孚从来藐视权贵, 放荡不羁, 既无意为官, 又不治家产, 生活比较贫穷。晋元帝曾先后任命他为“安东参军”、“丞相从事中郎”等官职, 他根本不理公务, 天天喝酒玩乐, 头发蓬乱, 衣衫不整, 举止随便。他在担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时,竟将官帽上的珍贵饰物金貉换酒喝了。有一次, 阮孚游览会稽, 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口袋。有人问他袋里装着什么, 他随口答道:“这是我的钱袋。可是只有一个小钱在里面, 因为怕它全空了会难为情。”
指晋代阮孚的钱袋空虚。囊, 口袋; 羞涩: 难为情。比喻经济困难, 手中无钱。亦作“囊空羞涩”。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五回:“小弟等欲待回家, 怎奈囊空羞涩, 思量又无家小, 不如投奔大哥。”邓友梅《那五》七:“这主意是极好, 我对令妹也有爱慕之心, 可惜就是阮囊羞涩。”
中国成语“依样画葫芦”的意思,出处,故事
【依样画葫芦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引陶谷诗:“官职须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年年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故事】:
五代时有个人叫陶谷, 自幼喜好学习, 终日博览群书, 因而学识渊博。他在十几岁时, 文章就写得十分漂亮了。宋太祖时, 他做了翰林院的学士。陶谷见宋太祖不重视办理文墨的臣子,就在太祖面前标谚自己的工作如何艰苦和卖力。太祖听后笑笑说:“常听人说,翰林写文章、诏告,都依前人的旧本,略加修改而成,这就是俗话说的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这有什么特别卖力的地方呢?”陶谷对此十分不满,有一天他在翰林院的墙上题了上面的诗,来发泄牢骚。
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
【古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林婉如道:‘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葫芦,细细临写。’”
二年级成语“蚕食鲸吞”的意思,出处,故事
【蚕食鲸吞出处】
《韩非子·存韩》:“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蚕食鲸吞故事】:
秦国要攻灭韩国,韩非子对秦王说,韩国容易夺取,攻伐的目标应放在赵国上。他说:“现在秦以重兵陈在边境,使齐国害怕。这样,劲韩可以威擒,而强齐就可以义从。这两国就可以不必化兵力了。同时,赵国也可以吓破胆,楚国也会惊慌不安。楚国不敢动,魏国也就不足虑了。山东诸侯各国,一个一个被消灭完了。对待赵国可以不费什么气力就拿了下来。我这个意见,请你不要忽视,这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稳妥步骤啊!”
象蚕吃桑叶那样慢慢地一口一口把桑叶吃掉,又象鲸鱼吃食物那样大口大口地吃。蚕食:指蚕吃桑叶的方法;鲸吞:指鲸吃食物的方法。比喻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掠夺、侵占。
【古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汝兄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
5年级成语“学而不厌”的意思,出处,故事
【学而不厌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学而不厌故事】:
怎样当好一个教师呢? 孔子这样来谈他的切身体会: 遇到了一件事, 就静静地想一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好好地认识认识; 自己要努力学习, 对学习不能有厌烦的情绪;教学生呢,不要偷懒,学生不会就要认真教,一直教到学生会了才止,这三个方面,我是要尽力达到这样要求的。
学习不能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而满足。厌:厌烦,满足。形容虚心好学。
【古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三年级成语“小巫见大巫”的意思,出处,故事
【小巫见大巫出处】
《三国志·吴志·张紘传》:
“今景兴在此, 足下与子布在彼,
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
【小巫见大巫故事】:
汉末的文学家陈琳, 长于诗赋, 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次张紘看到陈琳写的《武库赋》、《应机论》,就写信给陈琳, 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陈琳给他回了信, 信中说:“我这里有王朗, 你那里有你和张昭,在你们面前, 我就象小巫见到大巫, 一点神气也没有了, 怎敢说是好文章呢!”
小巫见到大巫, 不能施展法术了。巫: 古代自称能用舞降神的人, 实际是装神弄鬼以此骗取钱财。比喻能力的高下相差很大, 不能相比。
【古例】:《太平御览·庄子》:“小巫见大巫, 拔茅而弃, 此其所以终身弗如也。”茅盾《子夜》第五章:“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何足以供回旋, 比起目前这计划来, 真是小巫见大巫了。”鲁迅《我还不能“带住”》:“比起法国的勃罗亚——他简直称大报记者为‘蛆虫’——来, 真是‘小巫见大巫’,使我自惭究竟不及白人之毒辣勇猛。”
四年级成语“血气方刚”的意思,出处,故事
【血气方刚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足,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血气方刚故事】:
君子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孔子认为: 君子有三桩事应警戒自己的。在少年时, 血气没有定型, 精力并不充沛、旺盛, 容易被美色所迷惑, 所以要戒美色; 到壮年时,刚强热烈, 好胜心强, 容易同人家争斗, 所以要戒这点; 到了老年,精力衰退, 难免有贪得无厌的心思,所以要戒贪。在一生三个阶段,能警戒这几方面, 那末他也就可能是一个君子了。
精力充沛, 性情刚烈。血气:精力, 性情; 方: 正; 刚: 刚烈,强劲。形容青壮年的精力旺盛。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 年方一十九岁, 新拜中军戒御之职,血气方刚, 未经战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吾闻冷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 岂不误了主公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