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人物生平
商朝自中丁以来,国势逐渐衰落。弟子争相代立,诸侯不再来朝。盘庚之父为帝祖丁。祖丁驾崩,其弟沃甲之子南庚立为王。南庚崩,祖丁之子阳甲即位。阳甲统治期间,商朝继续衰落。
阳甲驾崩之后,盘庚作为其弟继承王位。商朝此前已经五次迁都,朝廷居无定所。盘庚即位之初,国都位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力排众议,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经历了一段繁盛时期,故后世又称商为“殷商”。他死后,“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即保存在今文《尚书》中的《盘庚》三篇。
政治举措:迁都殷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即九世之乱,小甲到沃甲),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4]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当他得知安阳(当时称北蒙)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了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
后世影响
盘庚恰逢商朝“乱世”,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的商王,他敏锐地看到了民众的疾苦,并想方设法加以消除。盘庚自觉吸收先王的治国经验,“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他认为商之先王都是把民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并体贴民众的意愿。
《史记·殷本纪》中虽然误记“涉河南,治亳”,以为盘庚最后迁都地为亳,但“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记载也确实说明了盘庚力排众议迁都成功之后励精图治,彻底扭转了商朝自中丁以来“比九世乱”的局面,实现了“殷道复兴”,以致诸侯来朝。盘庚死后,其弟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也从侧面印证盘庚伟大的业绩和高尚品格,深受后人崇敬。
他对官吏总的要求就是“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要求官吏不能聚敛财宝,而要永怀一颗爱民之心,向民众布施恩德。作为一代商王,盘庚深谋远虑,完成了商都最重要的一次迁徙,也为商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吕不韦如何游说秦国
吕不韦在历史上第一次去秦国是做什么呢?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吕不韦如何游说秦国。
吕不韦先去拜访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献上好礼,然后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
阳泉君大惊。吕不韦又道:“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
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您姐姐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傒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时候华阳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现在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
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让吕不韦进宫与华阳夫人谈话。吕不韦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亲母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
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出处)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
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
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安国君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非常有才能,来往的宾客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又送好多礼物给在赵国的异人,请吕不韦教导他,因此异人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探秘古代人谈恋爱的方式
在几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男女婚前都没有见过面,全凭媒婆的一张巧嘴与父母的判断……
爱情,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在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层出不穷,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焦仲卿与刘兰芝殉情,牛郎与织女“天河会”,七仙女与董永“天仙配”,白娘子与许仙遭遇法海叹别离,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往情深化双蝶,牡丹亭与花为媒,蔡锷与小凤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古人是如何谈恋爱的?可以说林林总总,各种情况,不尽相同。
孔雀东南飞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恋爱是常态
在几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男女婚前都没有见过面,全凭媒婆的一张巧嘴与父母的判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抱着走”。根据儒家制定的伦理,女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时“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反正自己说了不算。在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下,哪有什么爱情可言?认命是女人的唯一选择。
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低,她不可能象现在一样,随便提出什么离婚的,所以相对来说,古代的婚姻是很稳定的。在男权社会,男人可以休妻,可以一妻多妾,追求男人所谓的“幸福”,而女人就只能顺从,保持“四德”,也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男人花心找了个妾,从理论上来说,是不能吃醋的。她应该做的是,与这个妾和平相处。贤妻良母,是古代女人的典范。
古代结婚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大多数古人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尤其是女人,想得到一个如意郎君,是难上加难。所以才有潘金莲偷情西门庆、药死武大郎这样的悲剧发生。但人又是感情的动物,除了少数人婚前有恋爱经历以外,大多数古人属于婚后恋爱,慢慢培养感情。因为伦理的约束,女人往往将全部的情感用于丈夫,如果这个男人同样也喜欢这个女人的话,婚后自然也会碰出爱情的火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时的爱情,大多为婚后恋爱的“夫唱妇随”型,这一习惯一直影响到如今。
追求幸福,勇敢的女人一直在反抗
婚后恋爱的“夫唱妇随”型在古代也遭受到不少女人的反抗,她们不甘于受命运的支配,不甘于没有与男人见面就以身相许,于是她们突破种种窠臼,主动出击追求自己的幸福,幸运者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但由于这种行为会受到社会世俗的反对,不幸的悲剧也时而发生。
主动追求最终得到幸福的故事,信史上、野史上都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卓文君听到来到家中的司马相如之琴声,偷偷又看到司马相如的帅模样,不禁心生爱意,她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成功。幸运的是,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生米煮成熟饭”的情况下,卓文君的父母不再坚持反对,反而资助了小两口不少金钱,而司马相如也争气,受到了皇帝的宠幸,并没有落魄一生。夫妻恩爱虽然也有过感情上的波折,但最终以和好结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杨家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杨宗保与穆桂英的故事,也是一段富有传奇的爱情故事。穆桂英主动追求杨宗保,将杨宗保生擒活拿,同时又击败过杨宗保的父亲杨六郎,最后在献出降龙木的条件下,得到了杨家人的爱情许可。虽然这段历史是野史,但现在北京仍然有穆柯寨的遗存,据说是穆家后人。
但大部分的爱情故事,可没有卓文君与穆桂英那么幸运。天上的织女与七仙女,都是主动追求幸福型,但最后织女与牛郎只能每年鹊桥相会见一次面,七仙女也被逼返回天庭夫妻分离。地上的就更别说了,焦仲卿与刘兰芝,最后双双殉情而死,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同样殉情化蝶。水浒中的潘金莲,则更被描写成淫妇。当然西门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潘金莲嫁给武大郎,显然不是合适的一对佳偶,按现在来说,她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在那个时候,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守着武大郎厮守一生。
撩女人,古人风雅远超今人庸俗
由于古代是男权社会,所以爱情往往是一边倒,男人撩女人的情况比较多。除了一些地痞无赖欺辱妇女型,古人的爱情,尤其是文人的爱情都比较儒雅,比现在大要彩礼、比车子、房子、票子的庸俗好得多。
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许多情诗流传下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虽然没有名字留存,但从诗中完全可以读出当时浪漫的情爱之风。
《诗经》中的情诗
秦汉以后,中国的诗歌渐渐发达起来,以诗词歌赋求爱成为最受欢迎的爱情表达方式。司马相如的《凤求凰》这样写:“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光武帝刘秀的“丽华之叹”这样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唐朝的李白说:“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白居易的《浪淘沙》这样描述他的情愫:“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而元如问则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秦观用《鹊桥仙》这样表达他的感情:“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晏殊则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流传千古。
以诗寄情,男人有之,女人亦不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从写情书,偷写个小纸条扔过去,约会个时间地点就可以了。而在古代,要靠寄信解相思之苦,用诗这种方式,既表达了感情,又锻炼了文笔,这样才不愧风流才子、才女之名。
八年抗战十年内战的起止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八年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共历时八年。
十年内战八年抗战_为什么说八年抗战十年内战_八年抗战十年内战起止时间_中国历史网
十年内战:1927年8月—1937年。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由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两党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十年内战结束。
严格来说,抗日战争时间应该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楚国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总结这一历史现象,一方面要弄清变法产生的背景,即楚国国情之所然,另一方面又要弄清既是符合楚国历史发展的一场改革。
一、均爵平禄。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吴起认为楚国积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对上威逼君主,对下欺凌百姓,导致国贫兵弱。吴起实行"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的政策,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吴起还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把旧贵族及所属迁到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这一方面打击了贵族势力,同时也对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二、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精简政府机构,重用贤能之士,为了整治官场腐败,禁止官员之间私下请托,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义不顾毁誉“。同时裁汰”无能“,”无用”之官,节约经费“抚养战斗之士”。
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六、加强军事力量。吴起早年在鲁,魏都以军功见长,吴起认为强国”要在强兵“。而”强兵“的开支,吴起则用”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方法来解决,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失败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吴起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变法,不像商鞅变法,直接对准了当时的秦国的弊政。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不是吴起变法所能相比的。而且吴起变法主要是集中在王霸之道上,过于重视加强军事能力,忽略了改变魏国军功制,这种做法只能收到一时之功,将领优秀则兵士作战勇猛,将领能力差,则兵士必不能死战。
而秦国锐士由于有军法和军功限制,每战就算无将领,投降的几率也不大,多勇猛死战,如六国之军,如狼入羊群。吴起变法不像商鞅变法,主法制。吴起变法主人治,可以收到一时之功,君主贤明则可长久变法,一旦君主势力不行,必然遭到反变法士族的反扑。而商鞅变法立下了秦国法律,上可匡君辅国,下可约束平民。即使君主昏庸,但只要执法官按法律而来,可保大秦无恙。吴起变法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君主不知约束,穷兵黩武。
商鞅变法受秦国百姓拥戴,商鞅变法给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百姓从吃不饱到富足,好处显而易见。而且军功制的实行使得百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这在当时的六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就算当年秦国老士族反扑也未敢废商君之法,怕激起百姓公愤。吴起变法则对魏国之民影响不大,故而没有百姓拼死护法。
秦国立国较晚,立国初环境险恶,秦自穆公开始,为了秦的生存,统治者重视探索和借鉴有利于生存、统治的进步思想意识和治国经验,所以,百里奚、蹇叔等贤才的方略在秦取得成功,秦高层统治者也意识到贤才的作用。
是秦国统治集团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最高统治者的雄才大略,以及秦国不同时期选用不同人才的高明,决定了贤才的治国方略在秦得以实现,国力得以增强,后期商鞅、张仪、范雎及李斯等的成功能够证明,这些,其它六国因传统统治实力强大而无法做到,吴起的变革直接触动上层统治者的利益,也就不可能实现,六国统治的瓦解,也就瓦解在传统实力守旧、不思变革。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在其他国家商鞅的逻辑与行动不可能成功。理由只有一个:秦国的特殊国情。秦的国力在秦穆公之前是七雄中最弱的,最穷的国家。是周边国家欺负的对象。秦的子民是七国中唯一一个有游牧习性的国家。以上几点是秦能改革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穷则思变!这是民意基础。
不光是吴起变法,除了商鞅变法之外的其他六国的所有变法,我们都统称为不成功变法。事实上也就是没成功。于是有了两者的对比:成功变法与不成功变法的对比。失败和改革夭折就是因为,急功近利,在没有设计好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改革计划时盲目推进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对贵族反扑力量估计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制度不健全,还没有落实到位,时间仓促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总之吴起的改革实践为后世商鞅改革提供了范例,并且又提供了血的教训,吴起是法制制度建立的先行者,也是牺牲者!商鞅的改革就是在李悝,吴起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稳步推进,先立信于民,后行法律之刑,上不避亲下不骗民,倡公益杜私门,搞集权,重耕识,以《商君书》中就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封建社会制度雏形己经形成,既使后世之君与商鞅个人之间有多大和怨,他可以从肉体上消灭商鞅但商鞅变法的制度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他的主张自然流传于世,并被釆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变法者李悝,在魏文侯时期变法,也就是三家分晋不久的事情,变法很成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但是后来魏国攻赵、攻韩,齐国两度插手风别再桂陵、马陵大败魏军,魏国国力从此衰弱,没有在崛起的时候。
楚国吴起变法,变法者吴起,此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缺点是好色,后来来到了楚国,帮助楚悼王变法,变法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被楚国贵族追杀,后来由于被伤害楚国国君的尸体被诛灭三族,在楚肃王上台后,有对吴起尸体进行车裂,最终楚国变法失败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者卫鞅(公孙鞅),虽然也触动了秦国孟西白,甘龙,杜挚甚至秦孝公赢渠梁的哥哥赢虔等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但是他的变法是成功的,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基础。
赵国公孙仲连,还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都是成功的变法,但是都是军事上的变法,没有太多的亮点,后来在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后赵国从此败落,没有再崛起。
齐国在齐威王时期进行过一些改革措施,改革者邹忌,但是说变法有点牵强,毕竟齐国当时算是强国,所以齐国的改革没有迫切性,有点追随变法潮流的感觉。
韩国申不害变法,变法者申不害,在韩昭侯时期的变法,韩国当时处在被强国包围的位置,申不害的变法是韩国位列战国七雄的行列,变法是有效果的,但与秦国相比商鞅变法是秦国走上富强,而申不害变法更偏向统治的“术”,不会持久,本身还有不足,变法失败。
燕国变法是乐毅改革,变法者乐毅,帮助燕昭侯改革,但是燕昭侯死后,被燕惠王猜忌,乐毅就投奔了赵国,所以变法是失败的。
吴起变法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时期。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如子产在郑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等等,这些改革家,除子产得意善终外,李悝的身世因不为史籍记载而不详,吴起和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场悲惨。
吴起,卫国人,曾任鲁将,后任魏将,屡建奇功。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守,防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遭陷害,投奔楚国,楚悼王十五年时,升任令尹(楚国最高军政官),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
吴起变法主要措施是“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让出一些官职以增加收入,减少国家对贵族的供养,收回传世三代的旧贵族爵禄,以节省钱粮支援军队打仗。变法还让一些旧贵族迁“广虚之地”,以开发土地。还有“选贤用能”,为国家选拔人才,“明法审令”,强调效率与公平。等等。
吴起变法的措施,史书记载的较为简略,难以得知全貌,但能肯定的是,其变法主要目的是强兵,并不是综合性的改革。《史记》《资治通鉴》等都记载其改革“要在强兵”,而且可以说达到了目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史记》记载说,变法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陈”,成为诸侯中的强国。
只是吴起选择了以楚国旧贵族作为变法的突破口,像“废公族疏远者”,让一些旧贵族迁到“广虚之地”等措施,无疑会损害到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也因此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嫉恨。仅仅过了六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旧贵族在楚悼王灵堂作乱而攻击吴起。旧贵族的这一举动估计吴起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按照《史记》记载,面临突变的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吴起跑过去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即使这样,旧贵族还是没有放过他,他们“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吴起堪称有识之士,在当时危急的时刻,还想到了为自己复仇的问题,楚悼王下葬,楚肃王登基后,立即下令全部诛杀当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旧贵族,受牵连者达70余家,这也算间接为吴起报了仇。
其实,吴起的悲剧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史书记载,他刻薄寡恩,《史记》说:“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一个“尽”字足以说明吴起的人缘之差。吴起的死,也让楚国的强大成为昙花一现,之后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自己的改革举措献身的改革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改革之难,利益的重新分配之难。
吕不韦是什么样的人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思想主张
先秦风气,名士所养门客人数越众越说明名士声誉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国间享有极高声望。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人物评价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人物墓冢
吕不韦墓,位于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害怕秦王,当时叫吕母墓,所以当时秦王派人寻找吕不韦坟墓而一无所获。
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有一大冢头村,因秦相国吕不韦的墓冢在村边而得名。冢顶过去有房屋数十间,驻扎过镇公所、区干队,可知封土之高大。如今墓冢圈进偃师第一高中院内,虽已残损,仍存其岿然气势。1994年12月,首阳山镇为其立纪念碑一座,原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思想史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教授来偃讲学,参观了吕不韦墓冢并为吕不韦纪念碑奠基,并应偃师古都学会之请,撰写了《秦相国吕不韦墓碑记》,成为一处名人故迹。
吕氏春秋42条名句汇总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以下是其中42名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纪·仲春纪》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吕氏春秋·论·似顺论》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论·士容论》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吕氏春秋·论·开春论》
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吕氏春秋·览·恃君览》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吕氏春秋·纪·孟冬纪》
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览·慎大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