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退休制度一直是深受重视的社会性问题,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讨论从未停止过。而前一段时间部分专家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使得退休制度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社会大众就退休年龄以及退休保障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古代官员一般多少岁退休_古代官员一般什么时候退休_古代官员退休后靠什么养老
事实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讨论退休制度,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伴随着整个古代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退休制度,不过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严格意义上讲,在唐宋以前,是没有“退休”一词的,它始见于唐宋文献典籍,比如唐代韩愈在《复志赋序》中写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在唐宋以前,人们常用“致仕”、“致事”等称谓来表示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古代的退休制度与现代概念不同,它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退休,是不能叫“致仕”的。《春秋公羊传》里就对“退而致仕”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思就是将职位权利还于君王。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王朝,《礼记.曲礼》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不过,西周灭亡以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君王不断更迭,臣子们亦是朝秦暮楚。而且,当时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活到七十岁以上的官员寥寥无几。所以在这一时期,退休制度相当于摆设,无人重视,它本身也很少应用于实践。
直到汉朝以后,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才真正形成。不过想在汉朝享有退休资格,非高官重臣不可。汉朝规定,从官职上退下而能够称为“致仕”的官员,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年满七十岁,另一个则是官员俸禄要在两千石以上。
在汉朝,两千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以后,可以领取原有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但是在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退休,则没有任何退休金,退休以后全靠自己养活。不过,汉朝皇帝在官员们“致仕”时,通常会给予优秀官员大量赏赐,一则安抚官员,让他们不至于心生不满,二则激励官员,为官员们树立榜样。
古代官员一般多少岁退休_古代官员一般什么时候退休_古代官员退休后靠什么养老
与汉朝相比,唐朝的退休制度,对待退休官员要优厚的多,同时也更加随性。唐朝与汉朝一样,都是规定官员官职越高,退休以后享受的待遇越优厚,不过唐朝有一个“保底措施”,即使是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以后,朝廷也会赏赐不少土地,用以养老。有了这些土地,大富大贵可能不太容易,但想要做个小地主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规定,那就是退休年龄跟形象挂钩。盛唐时期,国家对外开放,万国来朝,大唐皇帝自然重视官员形象。所以,在唐朝做官,若是长相显老,可能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要“被迫致仕”,若是官员老年时依旧容光焕发,可能到七八十岁,皇帝还是不让他“致仕”。至于这项规定对于官员来说是喜是忧,便是因人而异了。
当然,不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在对士大夫待遇这块,都不如宋朝。宋朝被称为“士大夫的天堂”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宋朝做官,确实很吸引人。北宋时期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为70岁,而官员退休以后,不论之前官职,退休待遇一概按之前官职论,俸禄一分不少。
宋神宗甚至允许官员带职退休,官员致仕以后,皆晋升一级。除此以外,北宋还规定,官员们在退休以后依旧享有政治特权,当官的子孙可以通过荫补获得官职。即使是宋朝财政入不敷出时,皇帝依旧没有苛责官员,总是在降低官员退休工资以后,又想方设法的从其他地方补回来。
不过,这样的退休制度利弊都很明显。宋朝士大夫重气节,忠国家,社会读书氛围浓厚,但与此同时宋朝冗官情况极为严峻,官僚体系臃肿,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办事效率低。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士大夫从“皇帝身边的客卿”,彻底沦为“给皇帝打工的”。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痛恨贪官污吏,连带着对于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们也十分不满。故而,明朝整体的退休制度都比较严苛。
古代官员一般多少岁退休_古代官员一般什么时候退休_古代官员退休后靠什么养老
明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后来又规定特别突出者可以升两级致仕。然而,明朝的官员整体俸禄很低,起初朝廷还允许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朝廷就将这一规定取消,且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实在“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的退休制度,基本上是承袭明朝的。
其实,明清两朝的退休制度与前朝有着重大的不同。在明清以前,不同朝代的官员退休年龄以及待遇可能有所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官员们即使退休以后,依旧拥有参政权。官员们在退休以后,依旧可以光明正大的行走在朝堂上,发表建议,只是实权没有在职时大而已。
然而,明清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退休官员的权利越来越少,他们在退休以后,名义上不再拥有实权。至于暗地里的操纵,则是各方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事实上,关于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明清以前,官员们拥有过多特权,导致官僚阶级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了皇权,然而明清减少退休官员待遇以后,官员们为养家糊口,往往会在在任时疯狂贪污,大肆敛财,贪腐之风不降反升。所以,退休制度对于官僚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退休制度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
古代没有银行,皇帝怎么给各地官员发工资
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大家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无现金的时代了,现在的扫码支付,银行卡支付等等,都是非常先进的。
古代皇帝如何给官员发工资_古代官员的俸禄怎么发_古代发工资的方式
以前的时候大家上班的时候都是发一些现金的,但是现在已经直接发到卡中了,这也是方便了很多的程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官员遍布天南地北,他们又是怎么发工资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消息都是通过新信鸽或者是快马的,但是用这两种方式发工资不太可能,如果使用人力的话又有些太劳师动众了。
在古代的一些史书中,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也比较少,所以也令很多研究者感到头疼。不过看过古装剧的朋友应该注意到,在剧中经常会提到国库这个词。
大家可能觉得一个国家应该只有一个国库,但其实每个地方都设有自己的国库,来向地方管辖内的百姓收税,自然官员也就不需要每个月千里迢迢跑去京城领工资了。他们就可以去当地的国库领取了。
不过每一个朝代的官吏俸禄体制也是有区别的,在晋朝的时候主要是用土地来作为工资的,到了汉朝的时候采取的是给谷制,主要以粟为主等等。
每一个朝代都在不断的改变和进步中,但是大体上都是像现代的公司的经验情况,主公司和分公司给个字员工发工资,现代的人也是在借鉴一些古人的智慧的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哪些地方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燕云十六州是指哪里_燕云十六州是哪些地方_燕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殉葬制度是谁废除的,什么时候废除的
殉葬制指的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后宫妃子或者服侍过皇帝的宫人,在皇帝去世都要为他陪葬。从朱元璋带朱瞻基这几代皇帝,都有很多无辜的人为这种制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这个制度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被废除了,朱祁镇是出于什么目的废除祖宗定下的规定呢?
探究朱祁镇废除殉葬制的原因,无非有三个。其中之一是因为他年幼时身边一直有很多照顾他的宫女和太监,这些人在宣宗去世后,都被拉去做了“陪葬”。这给年幼的朱祁镇在心里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阴影,也许在那时他就萌生了要废除这种残酷制度的念头。
其二,与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在他生前没有留下半个子嗣,因此他死前就向英宗提出,不要让他们的妻室为之殉葬。英宗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拟定了诏书,可惜的是在诏书还未传到之时,周宪王朱有炖的王妃巩氏和施氏等6人已经同日自尽殉身,这让朱祁镇对这种制度更加厌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想保护曾和自己共患难的皇后钱氏。这位钱皇后,在朱祁镇被景泰帝软禁时候,通过自己做女红来换钱,每天都给朱祁镇去送吃的。
在经历这些磨难后,朱祁镇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自己死后为自己陪葬。再加上钱皇后并没有给朱祁镇生下子嗣,为了保护她,朱祁镇在临终前向大臣们颁布了一道口谕,说自己死后钱皇后可以不为自己殉葬,除了钱皇后外,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皆可离宫,同样不需要为自己陪葬。
就这样,从明英宗起殉葬制度便被废除了。
七子之歌中七子资料介绍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七子又指七个人的合称。七子古代西汉嫔妃的等级。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_七子之歌中七子资料介绍_中国历史网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们同时被割让,侵占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_七子之歌中七子资料介绍_中国历史网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_七子之歌中七子资料介绍_中国历史网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
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数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王国、尼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从1902年1月1日算起,分三十九年付清,年息四厘,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清朝的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750元,也就是将近7500亿人民币;(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活动。(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重要地区。(4)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帝国主义各国可以在内驻兵,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帝国主义通过《辛丑条约》向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再加上他们借机巧立名目向中国各省勒索的地方性赔款二千多万两,总数超过了十亿两,相当于当时中国年财政收入的十二倍。清政府将赔款分摊到各省,这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后都转嫁到贫苦的中国人民头上。当时的中国人口按四亿计算,每人几乎要赔三两白银(合成2000多人民币),是帝国主义贪婪残忍的侵略罪行的见证。
辛丑条约废除的原因经过
条约废除
对德、奥、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
对日、意、西、英、美
1940年11月,日本与汪伪政权签订条约,“撤销其在中华民国所有的治外法权,并交还其租界”。这实际上是瓦解已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的策略。为了提升重庆国民政府的地位,并挽救其日益受到挑战的威望,蒋介石也将废除各国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外交的主要内容。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蒋介石做出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但英苏忙于欧战、无暇顾及远东,美国也极力避免过早地与日本发生冲突,所以对蒋的建议反应冷淡。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不宣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机也随之来临。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中国政府便向日德意三国宣战,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之关系者,一律废止”。这样,中国与日本、意大利及其轴心国同盟的西班牙所签署《辛丑条约》的相关条款,至此废止,而德国从《辛丑条约》中所获得一切权益也早在一战后就被中国收回。
不止如此,由于世界政治格局的迅速变化,中国与其他《辛丑条约》签约国的废约交涉,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1943年1月11日,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一天,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驻华大使薛穆也在重庆签订《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辛丑条约》正式废止。
其他国家
中国与英美交涉的成功,对其他的国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43年10月20日,中比条约第二条,1945年5月29日,中荷条约第三条;1946年2月28日,中法条约第三条,均做出同样规定,废除《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原签字国,共十一国。除上述英、美、比、荷、法五国外,其余如德、奥、俄、日、意大利、西班牙六国,因宣战或改定新约,也已取消。
至于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虽非辛丑条约签字国,因有使馆界等关系、于1945年4月5日、1943年11月10日、1946年5月20日、1947年4月1日,先后以条约或换文放弃。至此,《辛丑条约》强加于中国的约束基本得以清空,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在中国获得的权益只剩下使馆界一些房屋的产权而已。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历史
为什么学历史
历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历史顾名思义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有一句名言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甚至电视剧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的,历史总是不断的重演,我们总是会认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充斥着各种高科技,互联网,但是历史发生的事会换一件衣服再次在我们这个时代到来。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历史_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_中国历史网
我们人类的身体和思想都保有着极大的惯性,人类进入智人时代也不过几万年,与漫长的人类进化相比是短暂的,所以人类学家早有定论:我们的身体还是在采摘时代,我们的大脑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学习历史可以更清楚地看清现在,把握未来。
历史学什么
针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我有一点建议,“抓小放大”,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采用的是一种阶级史观,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解释历史的发展方向。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忽略了其中的曲折的一面。封建社会战胜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战胜封建主义,这样读历史难免刻板。多关注一些历史细节,让历史变得丰富,透过历史的细节再去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会更有收获。
学习历史就是去学习历史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他们做的事产生了什结果。历史的工作不只是还原史实,那更多是考古学做的工作。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中人和事的联系,找到历史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历史_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_中国历史网
历史怎么学
不可否认,学习历史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看书。史料帙卷浩繁,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记载,我们到底该信谁?特别是到了近代,出版成本越来越低,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传记,评说,往往汗牛充栋。
对于史料,应该多看正史,正史往往是对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时代的直接描述。正史中虽然有对当权者的掩盖和粉饰,官方的记录要对当世人负责,即便是掩盖和粉饰也多半是在解释和借口上做文章。就像是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即便是史书如何粉饰,但是正史中对史实的描述不会偏离太多。而相对来说个人传记和野史则随意的多,不会对谁负责。个人传记和野史作为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民风有很大帮助,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只能作为旁证,不可当真。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历史_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_中国历史网
普通大众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要探寻历史的真相,不必纠结于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讲真,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能够说清楚,这是由时间的单一维度决定的。普通大众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从多个维度来考虑事情,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维训练,同时也更有乐趣。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赏析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广博、渊博。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信言不美,
实在质也。
美言不信。
本在朴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极在一也。
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既以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与人己愈多。
物所归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动常生成之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善為主,則不求辦。以辮為主,則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學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盡,然後知一之為貴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聖人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於終篇復言之。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商汤是个怎么样的人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基本信息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个人生平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亳(今商丘),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
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今商丘)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于亳,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今商丘)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今商丘)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正是汤的努力才为商朝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商汤攻夏,先从征服葛开始,前逐步扩大灭夏和统一周围方国的战争。英明的人才能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