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强大民族“汉族”

大家都知道,我国拥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就是汉族了。汉族从古至今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与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汉族的饮食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食俗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彩,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节日食俗
汉族的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在古代,人们常认为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这类信仰、禁忌观念有形无形地渗透在汉族的某些饮食习惯中。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残存在饮食习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经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经验正在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而使汉族的饮食文化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32 

世界音乐艺术殿堂的独山花灯文化

在我国戏剧文化的从古至今非常的久远,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喜剧形式,其中独山花灯作为贵州的一种剧种,婉转的优美唱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已经渐渐地被我们遗忘。很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渐渐地遗失了。那么,大家对于独山花灯文化是否了解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山花灯是布依族文化之结晶
布依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自古代社会以来,独山布依族对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诸如“请水”、“安灵”、“请神”……等,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都采用传统的说唱(座唱)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若有喜庆之集会,必歌必舞以抒情。独山花灯可谓是布依族文化的结晶。布依族民歌多为七字句式,独山花灯唱词亦多为七字句式,从这里不难辨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独山花灯的曲调中,部分较古老的曲调式与当地布依族民歌、山歌以及巫师、过阴座唱的音律颇为相似,其师承关系亦是显而易见。
独山花灯的表演形式
地灯:不拘场所,随处可演,称之为“地灯”。地灯表演多为歌舞,其情节内容较为简单,伴奏都为打击乐器,无管弦乐伴奏,故后来的台灯音乐中,打击乐层出多变,在伴奏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与此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地灯舞蹈质朴生动,活泼诙谐,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气息。在表演中,表演者一般持绸缎彩扇和绣花帕作为道具,扇帕动作极具浓郁的自然色彩和象征意味。
台灯:表演有一定规范的舞台,则称为“台灯”,其系地灯发展而成,可歌、可舞、可戏,直至分幕分场演出正本戏。在伴奏上除打击乐之外,增加了管弦乐器,音乐旋律优美,灯戏兼而有之是其一大特色。
独山花灯的发展
独山花灯遗产丰富,有300余首曲调,40多个舞蹈身段动作,上百个传统剧目。独山花灯最早是以歌舞为主,演出节目有《灵宫扫台》、《踩新台》、《打头台》等,随着历史变迁、变通便达、商贸繁荣、人流频频,外地文化不断传入,加之花灯艺人们与领省民间艺人的交流、创造,使独山花灯这一地方民间艺术逐渐丰富,不断发展,出现了如《红灯记》、《金铃记》、《八宝记》、《莽蛇记》、《槐荫记》、《还魂记》、《五鼠闹东京》、《九件衣》、《前娘后母》等花灯传统剧目。然而,旧社会在历封建统治阶级歧视和禁固下,花灯受到统治者的桎梏和摧残,故发展缓慢。建国后,独山花灯发展很快,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
200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500多年活态流变的发展传承,独山花灯从此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干哥干妹踏青来》、《牵牛郎郎要接亲》、《踩新台》等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也迎来了更加璀璨的未来。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31 

蒙古长调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听过蒙古族的音乐了,对蒙古族的音乐也不是特别的陌生。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就是地广人稀的,加上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因此,会让他们对于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的一种艺术文化。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长调的艺术特色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长调的传承与发展
在长调艺术史上,长调艺术大师可谓代代辈出。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声于国内外,其《小黄马》高音区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绝。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一曲《辽阔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牌,倾倒世界级音乐大师与各国青年。评委之一、着名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音女高音”。
20世纪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尔多斯长调民间歌手扎木苏震惊了北京舞台,在音乐理论界、声乐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惊叹。许多专家高兴地称赞为“草原美声唱法”,他被请到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着名声乐大师沈湘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演唱。20世纪90年代初,80多岁的扎木苏歌喉依旧,充分显示出坚实而科学的歌唱功底。这充分说明,长调演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术。
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31 

白居易为什么被称为诗魔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唐朝是诗人的天下,唐诗一直以来都是诗中最鼎盛的一种,现存的唐诗有数万首,而这中间更是有很多诗人,都获得了一个非常贴近自己形象的外号,比如在前面所列举出来的那些。白居易,同样也是诗人当中很出名的一位,他的外号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叫做“诗魔”。白居易为何叫做诗魔,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呢?

被称为诗魔的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诗王。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河南新郑人。他34岁的时候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在白居易生活的年代里,大唐王朝已经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面对江河日下的国事,白居易痛心疾首。
他先后在盩庢县、江州等地当过官,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京兆尹。后来由于受到朝廷的排挤,他被贬江州,之后又到过苏州、杭州做官,他最怀念的日子,就是在杭州当官的时期。晚年的白居易,一直任一些虚职,日子过得极其无聊。终其一生,白居易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白居易和元稹被后人并称为“元白”,和刘禹锡一起被后人称为“刘白”。
那么白居易为什么会被人称为诗魔呢?据说白居易一生极其爱好诗文,他有每天朗诵和抄写诗文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都会从早上开始又诵又写,直到晚上,长此以往,他的舌头因过度诵读而生了疮,手指也由于过度书写而长了老茧。他甚至还写过一句诗用来自嘲,“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鉴于他对诗歌的过分热衷,因此后人根据这句诗的意思,将白居易称为“诗魔”。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淡泊名义,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诗,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从小天资聪慧的他五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在文学领域已经很有名气了,在之后他进京考试中了进士。在职期间白居易一直任劳任怨,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
白居易在意外情况下被贬职成为了江州司马,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之后的白居易大部分诗词都带着暗喻的手法讽刺了那是的朝政腐败无能和听谗言的昏君。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集分为三种,暗喻,闲适和伤感三大类。
白居易称号诗魔的由来正如他诗中所说“魔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息”,反复的诵读着自己的诗句,导致自己嘴巴里长满了口疮,诗魔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白居易写诗的题材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身边提选的,他的诗歌让人通俗易懂,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从来都不参加党内的战争,淡泊名利。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为己任。他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诗歌是历史上的经典,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30 

国家宝藏中,王劲松守护的国宝有何特点

《国家宝藏》,从第一次播出以来,一直都受到了很广泛的关注,原本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看上去距离我们很近,实际上却很遥远的国宝,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走马观花一般的看一看就过去了。但《国家宝藏》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国宝的另一面,知道这些珍贵的文物,到底珍贵在什么地方。其中,第二季王劲松守护的国宝名为“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这个名字很长,那它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得以成为一件重要的宝藏呢?

1.文物简介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47.5 厘米,宽47 厘米,高36.2 厘米,案面已朽,仅存铜质方案座。案座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四只跪卧的梅花鹿承托,上面昂首挺立着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翼在内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尾盘绕处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是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设计而成,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战国时期的斗栱应用实例。案框一侧有铭文:“十四祀,右使車(厙),啬夫郭、工疥。”
2.出土位置
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最为精巧复杂、最令人震撼的文物之一,被誉为古代中山文化的杰作。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中山王墓位于平山县三汲村,是中国河北平山县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建立的国家。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的南七汲村发掘出土了众多的精美的器物,而其中有许多具有鲜虞族特色的器物。墓中出土了大量错金银器,与战国前期的同类器物大相迳异,独有无双的珍宝有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十五连盏灯、错银双翼神兽、银首人俑铜灯等。从下面中山王墓室内陈设复原图中可以看出,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处于室内中心位置。
3.造型精美别致
从造型艺术来看,此铜案的主体造型是四条龙、四只凤扭结缠绕形成的半球状的镂空结构。整件铜方案由案面、底座和方形案框三部分组成。出土时,漆制案面已朽。
底座下部有两雌两雄四只梅花鹿等距环列,有四只横卧的梅花鹿,四肢曲卧于一圆形环底座,鹿身装饰斑纹,四肢蜷曲,神态温驯 。中间分别于弧面上立有四条独首双尾龙,龙身各蟠绕一凤,四条神龙挺胸昂首,分向四方,与案角形成一条弧形内收的轮廓线。相邻两龙蟠环交结处,均有长钩状彩羽形饰与中间璧形饰成拱状连接。龙尾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只凤鸟,引颈长鸣,展翅欲飞,头顶有花冠,凤身饰羽毛纹饰,生动华丽。
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一斗二升式斗拱承托方形案框。以斗拱承托案框是模仿当时木构建筑挑檐结构一斗二升的形式,这种设计可谓匠心独具,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斗拱的造型,实属罕见。龙的颈部即相当于转角处的斜插拱,上顶一圆形蜀柱,柱上承护斗,护斗上承45 °的抹角拱,拱上两端各立一蜀柱,柱上置散斗承托四面的案框。如此设计,可达到下小上阔的实用效果。斗拱与案框均饰勾连云纹。案框内边有沿口,可镶漆木案面。
在一侧沿口上刻有:“十四祀,右使库,啬夫郭瘁,工班。”十二字铭文, 记述了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大意为“中山‘错’王十四年,右车工匠‘郭’制作,监工人‘疥’”。
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极为精巧,周身饰有错金银色花纹,下方顶部正方形的案框和底部的圆座代表着天圆地方,中间的龙头朝向四方,意味着王厝想“称霸四方”。方框上,连绵不断的错金银卷云纹,就像是王厝心中吞并天下的野心。可以说,这件精美的方案其实就代表着中山王的梦想。整件铜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有致,一幅龙飞凤舞的生动画卷跃然眼前。
4.制作工艺精湛
四龙四凤铜方案并非用失蜡法铸造的,全器各部位为分铸而成,再联结为一体。虽为分铸,但经过精妙的嵌铸和销焊连接,其外观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缝隙。
此外,全器采用了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错金银工艺,将铜案装饰得富丽优雅,体现出中山国能工巧匠们青铜铸造工艺之高超。其中,鹿角为嵌铸。有专家认为,鹿是用失蜡法铸成。鹿与环形底座之间用哪焊连接,钢钉从环座里面穿人鹿的胸腔,然后将明钉两头焊死。龙凤蟠绕的结构则使用了多种工艺技法。龙凤之身及中部的彩羽形饰、璧形饰为同范铸成,龙头、龙尾和凤头、凤身间用嵌铸法连在一起,为使颈部连接牢固,颈腔内还灌入焊辙。龙的双腿和双翼哪接。凤的双腿、双翅外段、尾部均辙焊连接。凤腿的焊接是将腿的上端插入体腔内用辙焊铸,以避免发生摇动。龙立于环座上,环座与龙足连接处均设有圆孔,孔中用锵焊将二者固定在一起。龙头与蜀柱的连接,在蜀柱下端有椭圆形棒,龙头上部有长方形梅槽,棒人槽后浇人焊辙固定。器上错金银的花纹沟槽,从环座鹿身连接处未曾镶嵌金银丝的部位观察,应为模铸而戚,沟槽铸成后再加工使之符合镶嵌的要求。
据学者统计,该器物是由78 个部件,以22 次铸接(36 个接点) ,48 次焊接( 56 个接点)成形的,共计使用了188 块泥范、13 块泥芯。从整体造型来看,这件铜案结构繁复而严谨,显示了中山国工匠卓绝的工艺构思和技巧。
5.结语
战国中山国出土的这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其造型精美别致,制作工艺精湛、金银相间的纹饰深受人们喜爱,沿口上刻有十二自铭文,记述了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2002 年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就是其中之一。这件艺术瑰宝是中山国昔日辉煌历史的见证,是中山匠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山人浪漫主义情怀的抒发。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29 

河北的唐剧文化是怎样的?

说起唐剧,可能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并不是很熟悉。河北的唐剧又名影调剧,是20世界60年代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而成的,是我国戏曲艺坛独一无二的新剧种,为此深受国人的喜爱。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唐剧的发展
唐剧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酝酿、形成、发展三个时期。从20世纪10年代晚期20世纪50年代末,是唐剧的酝酿阶段。由于皮影唱腔非常富于表现力,而且在冀东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有些革命文艺团体,如冀东路南文工团、十二地委文工团等,为了配合解放战争,便开始把部分皮影调搬上舞台,用它来反映现实斗争生活,表现现代人物。建国后,在业余文艺舞台上,皮影调被用在小歌剧、小演唱的情形,就更加普遍。
虽然这还不是唐剧,只是作为歌剧和歌曲的音乐素材被运用,但是,这却给唐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皮影唱腔全面舞台艺术化迈出了第一步。
1959年至1963年,是皮影调衍变为唐剧的形成与完善时期。将皮影唱腔全面地搬上舞台,是在唐山市戏曲学校进行的。最初的实验剧目是《看家书》(《五锋会》的一折)和《金鱼记》。取得初步成果后,继而又通过《断桥》、《敬德哭马》、《香罗帕》等剧目进行实验,并将这批实验剧目拿到昌黎、滦县、乐亭等县去演出,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自此,唐剧诞生了。
文革时期,唐剧被诬为“冀东反党集团的御用工具”,强行撤销。1970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改名“影调剧”重上舞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相继向全国播放该剧种唱腔录音,从此在全国发生影响。在此期间,乐亭县也成立了专业影调剧团,并先后创作演出了《渤海春潮》、《海上红哨》等。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唐剧主要演职员蒙难者近半,使唐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初,影调剧复名唐剧。
唐剧特色
唐剧的主奏乐器是铜筒四胡,筒长十五厘米,直径六点六厘米,属于中高音乐器。演奏时需戴金属指套,音色优美别致,长于抒情,但音量较小。其他乐器的配置,无固定成法,但以突出四胡为原则。唐剧的打击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的锣鼓点保留了皮影的传统。
40多年来,唐剧积累了6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断桥》、《血涤鸳鸯剑》、《红云崖》、《迎风飞燕》、《乡里乡亲》、《敬德哭马》、《香罗帕》、《杨门女将》、《谭记儿》、《邵玉兰救夫》、《赵盼儿》、《张四姐盗宝》、《峨岩夫》、《青锋山》,还编排、移植了现代戏《红云崖》、《江姐》、《三代人》、《彩虹》等。
唐剧的唱腔与行当
唐剧唱腔音域宽广,从板式上,分为一板三眼的头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无眼的三性板,无板无眼的散板。从调式结构上,基本以旦、生为界,分为两大类。从表现功能上,分为五大腔:有长于表现委婉抒情、写景叙事的平调,长于表现喜悦、欢快的花调,长于表现深沉思慕的河东调,长于表现声泪俱下、悲恸欲绝的悲调,以及长于表现激越之情的吟腔。另外还有因唱词结构、字韵不同而得名的“三赶七”(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硬辙”(上平下仄)等。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29 

历史悠久的湖南篆刻文化是怎样的?

我国的篆刻是一门艺术,也是印章工艺的艺术,它是极具特色的汉字艺术形式。篆刻文化在我国已经拥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就已有篆刻文化,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不断完善,如今的篆刻文化已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那么大家对篆刻了解多少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28 

汉字的来历是怎样的?演变历程又是怎样的?

说起我国的汉字,可谓是博大精深,汉字是目前在世界各地文字当中底蕴最为深厚,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从创造以来开始,一直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对世界的文化也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汉字是我国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但继承了我国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手段。在我国由汉字衍生出来的各种书法艺术更是我国文明的魂宝。那么汉字的来历是怎样的呢?有着什么历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对于汉字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现在有人认为古老的结绳就是汉字的起源,但是对于这个观点,很多人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因为严格来说,结绳是上古时期人们用来记事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差不多全世界的原始民族都有使用过,即便是记事情,也毕竟不能算的上是文字。
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最开始是原因中国的八卦,此外还有河图、洛书演化成了文字的这一说法。在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造字,而且这一说法在战国时期的广大学者中都得到了认可。
通常来说,文字的发展是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一个过程。由于很多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慢慢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巫”与“史”两人整理后并发展而来的。至于这两个人的身份是什么,在这里有着很多种猜测。目前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中不叫普片的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文字起源商朝。不过对于这个说法,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异议。
根据这些人的看法,在商朝的时候,甲骨文的文字水平已经非常的成熟了,而任何事物总是会有个发展历程的,一个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所以对于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是还可以再往前推的。至于推多少年,有的说可以往前推至夏朝时期,有的还说可以推导夏朝之前的原始文明,这个众说纷纭。
大约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已经是发现了刻划过的符号了,总共达到了五十多种形式。这些被刻化过的痕迹,它们整齐的排列着,很规范,而且还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已经具备了文字发展萌芽时期的一些特点了,很多学者们认为这才是真正汉字的萌芽。
汉字成为系统化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00多年的时候。在商超的早期时间里,中国的文明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相当高水平的文明了,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甲骨文的出现。那个时候没甲骨文通常是刻在乌龟壳上或是生物骨骼上的古老文字。在商朝的时候,皇帝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的时候,事先会进行占卜,而甲骨就是占卜时所需要使用重要的工具。
这里的“甲骨”指的就是乌龟壳和生物的骨头,在甲骨使用之前,是要先进行加工的。首先就是要把上面的血肉都要处理干净,然后在用短锯将其磨平。第二步就是在乌龟壳或是骨头的反面用尖锐的刀具钻凿出凹槽,将这些凹槽整齐的排列有序,占卜的人会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以及要问的问题全部会以文字的形式刻下来。在这之后,巫师就会用火烤刻出来的凹槽。这些凹槽受热后就会出现裂纹,这种裂纹会被称之为"兆“。巫师会对这些裂纹展开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经过了占卜仪式后,在龟壳和骨头上刻下来的文字便被保存了下来。
目前在考古领域当中,已经发掘了甲骨16万余片了。其中有的一些非常的完整,还有的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在这些甲骨上发现的文字样式总计达到了4000多种,其中经过考古学者们考证和研究的有3000多个,在这3000多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有1000多字。其余的一些字截止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要么就是学者之间分歧比较严重的。
不过尽管如此,就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大致的了解到了有关商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甲骨文是一种非常成熟而系统化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这以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也就是所谓的金文,后来又是小篆、隶属‘楷书等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了今日。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汉字在字形与字体上的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一个过程。小篆使得每一个汉字的笔划数量固定了下来,而隶属这是构建了新的笔形系统,字体的形状逐渐成为扁方形。到了楷书诞生后,汉字的字形体便就稳定了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汉字笔画,使得字体以及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化,这使得每一个汉字的壁画以及书写顺寻全部都固定了下来。至今的一千多年里,楷书的形式一直都是汉字的标准形式。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这个总数大约有一万多个,其中比较常用的在3000多个左右。就这3000多个汉字就可以组成无穷尽的词组,以及各式各样的句子。汉字出现后,对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日本、越南、朝鲜等一些国家,他们的本土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与演变而来的。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27 

水族三宝是哪三宝?有着什么特色?

水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最凸显水族文化特色的就是水族三宝了。古老朴实的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瑰宝,水族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还有着自己民族的浓烈特色,无论是文学,传统节日,还是刺绣都堪称世界绝无仅有。那么水族的三宝是什么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全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水族自称“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水族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古朴、典雅、浑厚的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水语称为“泐虽”,汉译为水书或水文。
现存的水书中仍和汉字早期的甲骨文一样,以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居多,水书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有坚强的生命力,还具有神秘感。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水书
水书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水族先民和至今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仍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生产、防卫、营造、婚丧、生育、祭祀、出行等等,也要依照水书的规定择吉避凶。
端节
水族有自已的历法,每农历九月初一为岁首、八月为岁尾。他们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端节——世界上最长的节日。相当于汉族同胞的春节。每逢农历8月的第一个“亥”日开始至10月的“亥”日结束,从头至尾长达49天,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到大年除节夕,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浆洗衣被,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一片繁忙,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除了忌荤吃素,还要进行庄重神秘的祭祖仪式。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27 

元旦有什么起源 为什么会有元旦和春节之分

公历一年中的第一天,这个节日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从小就过习惯了的,元旦和春节是不同的,春节是农历新年第一天,相比这个公历的第一天,更要隆重和重要很多。那你知道,“元旦”究竟是怎么来的吗?这个看似传统,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又不是那么传统的节日,究竟是从何而来,它与春节之间有没有什么差异呢?

1.元旦的来历
现在我们所说的“元旦”,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因为现如今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公历纪年,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新年”,但是要注意,“元旦”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节日,它在中国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诞生于中国本土的节日,只是古代的元旦与现如今的元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讲到。
当1911年,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之后,中华民国也就建立起来,很多习惯也进行了变化,其中就有纪年的习俗,原本大家用的应该还是年号纪念,即皇帝颁布的年号,但是公历纪年和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最初,并没有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只是称为“新年”,但是经过会议决定之后,还是叫做“元旦”,1949年建国决定沿用这一节日,所以,现代意义的元旦,时间并不长。
2.元旦与春节
我们现在所过的“元旦”古人早已有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当中,但是古时候的元旦,当然与现在的元旦不同,他们的元旦其实就是我们的“春节”,只不过这个元旦,时间也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从汉武帝开始,正月初一有了确切的规定,也就是把元月作为正月,那么正月初一的元旦,自然就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了。
而在汉武帝之前,历来的正月都不一样,比如,夏朝时候是元月,商朝时候是十二月,周朝十一月,秦朝更是到十月就开始过正月了,所以,这个阶段的正月初一元旦,并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而一直到了汉武帝之后,才总算是固定下来,把元月作为正月,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说,古人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但我们的元旦,古人是不过的。
3.春节怎么来的
现在之所以有元旦和春节之分,也就是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的新年,才把这两个词分开使用,它们各自所代表的节日时间也就完全不同了。元旦之所以叫元旦,因为这两个字都有“开始”的意思,新一年的开始,称作元旦再合适不过了。而“春节”因为处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节气的前后,所以原本的元旦就被改称为“春节”了。
临近元旦,而农历新年也不远了,这一年马上又要过去,你的2018过的怎么样?即将到来的2019,你还有什么想要实现的计划?其实不管过去的时间怎么样,如果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为之努力,你想要的一定能实现。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