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为什么都用铜、银制作而不用金?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百姓使用的货币都是铜钱和银两,但西方国家用的却是金币,而金也是最值钱的金属,为什么中国古代用的不是金呢?其实这些金属也是要看你有没有,有的话能不能开采出来。中国的黄金储量比较少,而且开采的技术也没发展,所以金不如铜还有银好用。不过银两也是非常值钱的金属了,对于古人来说黄金更像是奢侈品,富人用来当饰品比较常见,和现代的情况差不多。

今天来说一个大家都喜欢的话题,钱,MONEY,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啊。说到钱,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古装剧,里面的交易基本上是用铜钱的,偶尔有银子,极少见的是用金元宝。但是,在西方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金币,银币交易,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铜币是本位货币。这里面有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历史上金币,银币的使用概率远远高于中国。在收藏的领域,古钱币一直都是一个大热门。要是有那么一两枚稀有的古钱币的话,可以说走上人生巅峰都不为过。比如当时清朝末年铸造的祺祥通宝,由于存在时间短,且销毁量大,存世极少,被誉为中国古钱界第一大珍宝。
但是,我们在古钱的收藏界却发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国家古代的都是铜钱为主,而反观当时的西方,通用的货币则是以黄金铸造的第纳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都是知道的,铜和金相比,肯定是黄金值钱,但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不用黄金铸造硬币,反而要用不值钱的铜来铸造呢?对此,专家曾经给出过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就是,中国古代的黄金储量是很少的,这也导致了中国难以有大量的黄金来铸币。存量极少的黄金大多被铸造成了金锭,作为库金,是不允许在民间流通的。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古代的黄金其实并不算少,尤其是在西汉年间,黄金数额是巨大的。汉朝以后黄金储量才变少的。
第二种解释,是说中国古代的黄金一直都被视为工艺品的来源。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黄金都被用来制造各种金器了。所以,更不存在什么作为流通货币之类的可能性了。
而第三种解释呢,则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太发达了,所以才不用黄金做货币,用铜做货币。而西方由于经济落后,所以才用黄金做货币。这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说,我们古代主要是大一统的王朝,相对来说各地比较安定,经济交流也就多,所以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就多。要是都用黄金的话,是支撑不起这样庞大的交易量的。而铜钱由于原料广泛,储量巨大,用来做货币,可以轻易支撑起庞大的交易量。
而反观西方,由于实行的封建制度,各地之间经常连年交战,因此,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个地方铸造的铜钱,另一个地方是不会承认的,只好都用各个诸侯都承认的黄金来作为货币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贵金属,金子银子的价值太高,你不可能说买一个包子,给点银子,这包子没法卖了。于是银子越来越碎,不过,再怎么碎也比不上铜板实在了。只有在买牛,买马,买房这些高价值的物品上,金银才能登上舞台。再来做一个总结,西方为何那么多金币,他们的经济没有中国好,交易量没有中国的大,自然,物物交换就始终伴随他们左右。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4 

先皇死后,新皇是怎样处理先帝的妃嫔的?

古代的皇帝,可能是很多人一生梦寐以求的地位了,坐拥天下,荣华富贵,只不过这些都是表面,有这样的生活,就要能够肩负起同样重的国家责任。但人终有一死,不论长短,那么在古代,皇帝死后,新皇登基,他们会如何处理先帝留下来的众多妃嫔?先帝的妃嫔们会面临着怎样的结局,皇帝会怎么做?

皇帝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位置,毕竟权力巅峰,而且后宫佳丽三千人,每个皇帝在父皇驾崩后,安置这些美丽的后妈是个棘手问题。有书君今天和大家回顾一下历史,看看皇帝是怎么安置那三千美丽的后妈的。
每个朝代的传统不一样,加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脾气,所以对待先皇妃子的做法几乎都不一样,有书君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挑一些留下来,充实自己的后宫
伦理道德上讲,这个肯定说不过去。但是,后宫三千人大部分没有得到过先皇的临幸,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先皇临幸过的妃子需要特别处理外,其他的基本上可以挑出来留给自己。
2.削发出家,成为尼姑。
皇帝驾崩后,很多后宫佳丽都要去寺庙出家,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就去了寺庙出家做尼姑,只不过后来再次入宫。
其实,出家也是一种好的归宿,在后宫勾心斗角还不如出家安静。但是,一些在皇帝生前地位很高的妃子,在新皇登基之后,也是可以选择留在宫里的,颐养天年。
3.这个很惨,守陵。
守陵比前两种惨多了,毕竟,留给新皇还有得宠的机会,再不济也能够衣食无忧,而出家为尼姑,自由多了些。守陵就不一样了,过着清贫的生活,住在荒郊野外的陵园,而陵园有重兵把守,这些女子也出不去,这接下来的几十年注定暗无天日。
4.惨无人道的殉葬。
如果说守陵比较惨,那相对这一种方式,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守陵。以前有很多朝代,是有殉葬制度的,皇帝驾崩,周边服侍的人一般要一起死,一些妃子也不例外。
5.赶其出宫。
有些比较开明的皇帝,会选择让没有子嗣的妃子出宫,自由选择婚嫁。但是肯定是幸福的选择,如果不出宫,就只能选择孤独终老。汉文帝刘恒就留下遗诏,让其没有孩子的妃子出宫。
以上就是有书君知道的新皇帝对于后宫三千母妃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说,皇帝一言九鼎,多少美丽少女一生凄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3 

如果没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中国的国土面积会有多大?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一个皇帝,同时,秦始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当时的秦始皇对清朝的贡献还是很大的,而就算这样,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历史上这么多的故事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没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中国的国土面积会有多大?

封建社会二千多年,从秦朝到清朝,历经数十个朝代的更迭。尽管疆域时大时小,汉朝最大时600万平方公里,唐朝最大时1200万平方公里,明朝最大时1000平方公里,可是领土的版块基本是固定的,这些要归功于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时期,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最多时数量达到了百万,这就是秦军。统一六国后,50万秦军南征百越,花费10年时间,死伤数十万,终于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中国版块,这就是如今的两广之地。30万秦军北征匈奴,修建了一条万里长城,这条防线竟然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原万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
汉武帝时期,也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名将陈汤曾说:一个士兵可以敌五名匈奴,这就是汉军。汉军通过三次大规模战役,将不可一世的匈奴打疼了、打怕了。汉武帝北征匈奴的意义十分巨大,依靠万里长城打出了防御性,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了战略优势,此后的中原朝代,只要国内不乱,就可轻松将北方之敌压制在防线之外。
假如历史上没有秦始皇,中国的国土面积会有多大?有人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没错,但有个前提,就是文化属性相同。
战国七雄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当时“国家”的概念与如今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得最大一件事便是文化的统一。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极有可能分裂成若干小国,成为欧洲的可能性小,这与地域有关,变成非洲的几率会更大些。另外,两广之地可能会永远失去,没有哪个帝王有秦始皇的魄力,用时10年伤亡几十万去征服“蛮荒”之地。假如历史上有秦始皇,却没有汉武帝,中国的国土面积会有多大?
没有汉武帝,按原有的历史进程,强盛之极的匈奴骑兵定然会南下,北方汉人被迫南迁,历史提前五百年进入南北对峙。经过数百年的文化同化,北方会出现北周、北齐这类政权,随后会出现隋唐之类的大一统王朝。之后,历史又会恢复原有的轨迹。
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将会分裂成若干个小国,犹如非洲。如果没有汉武帝,历史只是一时错乱,最终还会走上原有的轨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2 

康熙下了一道命令,短短80年清朝人口从8千万涨到3亿

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在当时的清朝,经济还是很发达的,那么,有不少的人都说清朝是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朝代,确实是这样,现在有很多的宫廷剧都是按照当时清朝时期的背景进行拍摄的,而我们知道最开始的清朝经济还是会很不好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康熙下了一道命令,短短80年清朝人口从8千万涨到3亿,怎么回事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让人又爱又恨,尽管晚清时期签署了许多卖国条款,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人口的增长。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中国人口急速下降,顺治年间达到了谷底。之后,历经“康乾盛世”,清朝人口的增长呈现斜线上升。公元1713年,康熙末期,清朝人口约为8千万;公元1724年,雍正初期,清朝人口约为1.2亿;公元1762年,乾隆中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2亿;公元1793年,乾隆末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3亿。
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到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短短八十年时间,清朝人口就从8千万涨到了3亿,平均每年增幅15.6%。这种几何倍数的增长,在数千年的中国人口史上,从未出现过,甚至在世界人口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这与康熙皇帝颁布的一道政令有关。
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颁布了一条谕旨:念“今海宇承平已久”,“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故令各省官员“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这就是清朝有名的“永不加赋”,意思就是说:此后出身的人丁,如果你名下没有土地,就不需要缴纳赋税。
从西汉开始,历朝历代的赋税都是按照人头来算,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虽有改革,只是少部分按照田亩来缴赋税。直到康熙年间才推行的“摊丁入亩”,才真正的将“人头税”变成了“田亩税”。从康熙五十二年开始试点,部分地区推行,雍正即位后,开始全国范围内推广。赋税的改革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清朝人口的暴增。因为之前多生一个孩子就要多缴一份税,不管你的地有多少。如今没有人头税,如果不增加土地,田亩税就是固定的,农民就敢多生孩子,毕竟多个人干活,就多一点收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2 

清朝时期的发型是怎么做的?

现在有一些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清宫妃子们的照片,在感慨她们的颜值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她们很多人的发型,其实和现代做出来的效果差不多,然而我们知道,现代做发型一般都要用到发胶来固定头发,然而这种东西在古代并没有,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东西去进行固定的呢?她们那些夸张的造型是如何做出来的?

很多遗留下来的老照片亦或是画像中不难让人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清朝时期的女子奇特的发型。在现在看来有的美观大方,有的稀奇古怪。但最令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没有发胶的年代,这些头发到底是怎么固定的?
其实这种能够梳妆定型的东西叫“刨花水”。
旧时有三百六十行,卖凝刨花就是其中之一,小贩肩扛一条矮脚长板凳,凳面的前端开有一孔,孔上插一根二尺多长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串串叠在一起的凝刨花,约二寸宽尺半长,板凳上还有一段光溜微黄长方形的榆木,用阔刨轻轻一推,一片片薄薄的呈波浪形的凝刨花便成了有价待沽可卖铜钿的商品,用热水浸泡便会渗出粘稠的液体来,后将此液灌入刨花缸,用小毛刷沾取搽在头发上,顷刻,光可鉴人又便于梳理定型,且能散发出淡淡芬芳,还具有润发乌发之功效,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美发用品,直至今日京剧旦角仍严守古法,脸颊二边的鬓角贴片还非用凝刨花不可。
清代后妃们就用蘸了刨花水或头油的抿子抿头。据说慈禧太后就用过用榧子、核桃仁、侧柏叶一同捣烂了,泡在雪水里和刨花水兑着用。她因为是油性发质,经常掉发,当时的御医还专门给配了抿头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叶、当归等中药。结果七十多岁时,慈禧的头发还像黑色的天鹅绒。
“刨花水”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起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到了唐代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唐代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盘绕其上,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制造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发式,让万国来朝时的各国使臣惊叹不已。
“刨花水”发展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化学发乳发油等进入已渐渐没落,但在广阔的土地上还有着不少人一直使用着。事实上刨花水的独特功效:天然无毒,是现代化学品凝发剂无法超越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1 

慈禧如何从贵人逆袭成为太后?

说到慈禧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当时的慈禧我们都知道是清朝晚期的人物,而在当时的清朝晚期社会局是是动荡不安的,而慈禧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奢靡的,毕竟在当时慈禧掌握着所有的军政大权,慈禧的权利很大自然享受的一切都是好的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当时的慈禧如何从贵人逆袭成为太后?

慈禧,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称制的太后,三次“垂帘听政”,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可是,纵观慈禧一生,她进宫时还只是个小小的贵人,在后妃等级中居末端,是怎么逆袭成为太后?主要有四大原因。1.天生丽质,聪明伶俐
公元1851年,年仅16岁的慈禧被选为秀女入宫,被分配到圆明园当差。有一次,咸丰到圆明园散步,慈禧便躲在林荫深处唱拿手的江南小调,歌声吸引了咸丰,召见后觉得长得很漂亮,而且口齿伶俐,,当天晚上便临幸了她。第二天,慈禧就被封为贵人,只是咸丰很快就忘记了她。
2.奉迎皇后,巴结太后
成为贵人之后,慈禧被调到皇后钮祜禄氏的坤宁宫当差,她知道皇后的地位不可撼动,于是处处奉迎,颇得皇后喜爱。有一天,咸丰来到皇后这里,突然发现许久不见的慈禧,见她依旧美丽动人,不禁旧情复发。不仅如此,慈禧还巴结皇太后,也讨好咸丰身边得宠的太监,再加上皇后的美言,慈禧不久便升为懿嫔。
3.有才也有见识
咸丰时期,内政外交一团乱麻,咸丰虽然无能为力,但也不能逃避。生性机敏的慈禧看出了这一点,天性脆弱的咸丰承受不了强大的重负,已经烦到连奏章都懒得看的地步。天生对政治敏感的慈禧主动提出帮助咸丰整理奏章。因为慈禧书法不错,咸丰便时常让她代笔批阅奏章,慢慢地,开始允许慈禧发表自己的意见。
4.母凭子贵
公元1856年,慈禧生下了大阿哥载淳,咸丰体弱多病,最后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咸丰听说后兴奋不已,立即册封慈禧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母凭子贵”是古代王位继承法的规定,其实不仅如此,在民间也是一样,儿子的成就往往就是母亲的荣誉。慈禧虽然不是皇后,但儿子载淳登基之后,还是尊她为皇太后。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1 

为什么古时斩头都要在午时三刻?

古代有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当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一个朝代最为典型的就是皇帝了。一个皇帝是一个朝代最大的官员,那么,皇帝想要谁死谁就要死。看过古代片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犯人犯了错如果皇帝想要这个人死的话,一般就会决定在午时三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午时三刻”这个词语,许多人并不陌生,在古装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朝廷命官处决犯人时,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如果时辰没有到,朝廷命官和刽子手都不敢开刀问斩。
何为“午时三刻”?就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具体是指几点钟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中午12点,一是指12点45分。秦汉时期,长安为都城,就是如今的西安;明清时期,都城则为北京。按时区来算,西安要比北京晚45分钟,当北京是12点45分时,西安才12点。
那么,为什么古代斩头时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古人信奉神佛,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认为杀人是“阴事”,不论这个人是否罪有应得,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当时的监斩官和刽子手。如果在“午时三刻”行刑,这时阳气最盛,鬼魂就不敢出现。
第二种,古代的斩刑有轻有重,是分不同时间处决的。如果斩刑较轻,则会选择正午之时开刀;如果是十恶不赦的重犯,必定会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此时的阳气最盛,犯人死后连鬼也做不成。第三种,斩刑犯人在赴刑场之前都会饱吃一顿,到刑场时恰好“午时”前后,这时候人的精神最疲惫,这时候砍头,犯人的痛苦会稍少一些。
以上三种猜测,第一种是为朝廷命官和刽子手考虑,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为了犯人,只是目的刚好相反。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猜测最靠谱,你觉得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0 

古代皇帝大多活不过40岁原因有哪些?

说到古代的皇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古代的皇帝是当时一个朝代最大的官员,而且,一个皇帝说的话那就是圣旨,不管是怎样,都是不能够违背的,所以在很多时候,便有了一句人们非常熟悉的话语,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那么,其实,我们仔细的观察便会发现。古代的皇帝都不长寿,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活不过40岁原因有哪些?

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共有400多位皇帝。其中生卒年月可考的皇帝约有200人,这些人的平均寿命为39.2岁,也就是说,大多数皇帝都活不过40岁。这个结果让人很吃惊,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何如此短命呢?
皇帝短命有许多因素,除了自杀或者他杀这种非正常死亡外,还有五种不良生活习惯。
1.通宵熬夜
皇帝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有巨大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治理这片江山,往往会夜以继日的工作,历史上因为这类皇帝不在少数。比如雍正皇帝,晚上10点睡觉,凌晨2点起床,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长此以往,身体不垮才怪。
2.缺乏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使人健康,可是大多数皇帝因为安全问题,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皇宫。因为顾虑身份有别,皇帝也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两人都曾六次下江南,也都近四十次到木兰围猎,结果一人活到69岁,一人活到89岁。
3.乱吃药物
皇帝登上权力巅峰后,体会到种种好处,就希望能够长生不死。古代人又非常迷信,所以就有许多皇帝炼制“仙丹”,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雍正这些有为之君。而这些所谓的“仙丹”,不过是一些有害物质,长期服用,自然有损寿命。
4.紧张心态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可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人能够活得更长久。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自从得到最高权力之后,心就时时刻刻紧绷着,既担心外敌入侵,也担心臣子篡位,更担心小人行凶。长此以往,肯定就活不长。
5.沉迷女色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这是大多数男子的梦想。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宫佳丽三千,非常容易沉迷女色。可是房事过多也会伤及身体,历史上因此事而丧命的皇帝也不在少数。
以上五种不良生活习惯是皇帝短寿的主要因素,作为现代的你,中了几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自己好,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责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49 

盘点那些本是无名小卒却被单田芳打造成神的历史人物

单田芳其实很多人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人真的是一位大家了,但是人也算是古有一死吧,最近单田芳老师也是去世了,在沉痛哀悼的同时我们也时常想起那些他在口中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起来了,这其中其实就有李元霸等人了,他们本是无名小卒却在单田芳老师的打造下各个变成了神了,其实也不仅仅是李元霸这个一个人,还有其他人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单田芳先生一生说书无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隋唐演义》了,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英雄豪杰,纵横乱世,义薄云天,武功高强,沙场称霸,是多少中国少年的英雄梦。特别是单田芳先生那“技近乎道”的说书艺术,更是让人沉醉其中,仿佛梦回隋唐。
要说《隋唐演义》里最动人的一条好汉,还是一个被称为“西府赵王”的人物,胯下一字板肋癞麒麟,手中一对擂鼓瓮金锤,威风凛凛,力大无穷,长得却是尖嘴缩腮、骨瘦如柴、 面如病鬼。
此人就是李元霸。
历史上的李元霸,名字叫“李玄霸”,因为清朝康熙皇帝名字叫玄烨,清朝人为了避讳,就把这个唐朝王爷改名叫李元霸。
李玄霸,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跟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窦氏所生。
但他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活了16岁。
《旧唐书》记载:“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
也就是说历史的李元霸根本没有机会参与隋唐乱世的征战,《新唐书》说他“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辩惠”的意思就是聪明、善于辩论,李世民的这个弟弟估计是口才很好。
但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会武功,直到清朝《说唐》等通俗小说,才开始把他塑造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的“李元霸”,到了单田芳先生那里更是把他的形象传播到五湖四海。
《隋唐演义》里除了李元霸之外,还有一位听众特别喜爱的“冷面寒枪俏罗成”。
作为天下第七条好汉,秦琼的亲表弟,罗成的枪法、颜值和高冷,让他深受听众喜爱,大破杨林的一字长蛇阵更是神勇无比,跟《三国》里的赵云差不多。
但是,罗成的历史原型罗士信在隋末并不算勇将。他本来是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的部将,后来跟瓦岗军打仗,被俘后投降,又与王世充打仗,重伤被俘还是投降,后来又投降李世民,在洺水之战中又被刘黑闼俘虏,这次没投降,被刘黑闼杀了。
从他至少三次被俘的经历来看,战斗力应该不是太强。
史书上对他最称道的是“有所获,悉散麾下有功者,或脱衣解马赐之,士以故用命。”(《新唐书》),就是说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有缴获的东西都赏赐给部下,甚至把自己的衣服和马都送给士兵。看来,也不是太高冷。
这两位好汉,一个李元霸,一个罗成,虽然在正史上默默无闻,然而,正是因为单田芳先生的口吐莲花,才得以名扬天下,激励多少少年儿郎!
他通过评书“造神”,制造了两个战神,影响一代中国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49 

九龙口遗址遭破坏是怎么回事?

网上有出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关于九龙口遗址被破坏这件事情,很多网友都说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而且九龙口遗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它有什么历史渊源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

九龙口遗址遭破坏事件介绍
扬子晚报网9月9日曾报道连云港九龙口遗址遭破坏,保护碑成悬空碑一事。九龙口遗址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尾矿坝内九龙口,是商周时期的遗址。
11日,关于九龙口遗址遭受破坏调查处理,记者从连云港市文广新局获悉,该局出了一份最新进展情况汇报。汇报中称,7月30日,海州区文化体育局向该局提交了《关于海州尾矿坝申请局部区域施工的报告》(海文体发〔2018〕37号),提出尾矿坝存在坝体滑坡、防洪溃坝、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隐患,为国家应急管理部督查组要求整改的重大危险源,由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进行消除安全隐患、负责整改施工。
8月23日,该局组织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文物局等相关人员到现场察看情况。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马丙宝负责讲解施工方案。现场察看时,该局对海发集团项目负责人马丙宝提出要求,在采取堆土新建坝体时,不得在保护范围内取土,不得挖掘文物遗址本体。
8月24日,该局给海州区文化体育局回复了《关于海州尾矿坝局部区域施工的批复》(连文物〔2018〕45号)。提出:一、鉴于尾矿坝为国家应急管理部督查组要求整改的重大危险源,该局原则同意江苏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州尾矿坝局部区域施工。二、因施工区域在九龙口遗址保护范围内,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对九龙口遗址造成破坏,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三、请海州区文化体育局局加强监管,定期对九龙口遗址进行安全巡视,及时掌握九龙口遗址安全状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埋藏文物,要及时报告该局。
9月7日晚,连云港市文广新局接到群众举报,称九龙口遗址遭受野蛮施工被破坏。随后,该局联系海州区文化体育局电话通知江苏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立即停止施工,并紧急协调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文物局人员,定于第二天一早去现场核实情况。
9月8日上午,该局文物处、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文物局的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九龙口遗址保护碑周边遗址本体遭到挖掘机破坏,遗址上被平整出一条长约30米、宽约5米的临时通道。经调查询问,已施工2天(9月6日-9月7日)。鉴于遗址本体已造成破坏,该局当即向海发集团有限公司下达了停工通知书,责令其停止施工行为,等待下一步调查处理。
9月10日,该局分管领导毛志峰、局文物处、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海州区分管副区长于卉、海州区文物局局长杨琴等相关人员,共同到九龙口遗址现场进行察看,对遗址遭受破坏情况进行了测量、评估,并对施工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询问。经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现场测量,初步定性为遗址本体局部遭到破坏。该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已进行现场调查取证,启动立案程序,严肃处理此次事件。
九龙口遗址简介
九龙口古城在磁县城西20华里的路村营乡九龙口新村址南面。城东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城南是淌淌而过的滏阳河,向西距古老的“太行八径”之一的“滏口径”15华里,是出入“滏口径”的必经之路,为古时兵家必争之地。
倘若驾起想象的翅膀去站在古老的九龙口顶点,茫茫四际尽收眼底,定让人心旷神怡:广阔连绵的丘陵使人驻足忘返,闻名遐迩的涛涛滏水令人陶醉,更有那险峻峭拔的关塞口,顿时,枪来刀去、人声纷扬的激战场景便又跃居眼前。
而今,随着历史年轮的递增,九龙口古城历经风剥雨蚀,昔时雄劲、苍健的容貌已不复存在了。据原省文管会1957年普查,此城长宽各约700米,南城墙已完全被滏阳河冲坏,东西北三墙也仅剩断断续续的残墙,最高处约10米。
从断岸和残缺的地方看,城内灰层厚约1至2米,有残石刀,卷沿素面盆、豆把等遗存,这些大都是战国时代的东西。
《后汉书·郡国志》载:“邺县西有九侯城。”《正义》说:九侯城在滏阳县西南五十里。”这九侯城在哪里,是指峰峰矿区界侯城,还是指的九龙口古城,待进一步考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