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妆之后怎么卸妆?

化妆之后需要卸妆,这是现代人化妆之后的通识,毕竟化妆品残留在脸上,对皮肤是有很多害处的,是药还有三分毒呢,更不要说本就是含有很多化学成分的化妆品了。不过,现代女子化妆需要卸妆,那么古代的女子们,她们化妆之后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些卸妆水,她们又该如何进行卸妆呢?或者说,她们需不需要卸妆?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古代的女子同样也是需要卸妆的,但是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古代化妆品的成分上,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现代化妆品那么多的化学成分,她们所使用的化妆品,其中的成分大多数都是纯天然的,从植物等当中获得的,比如花汁、蜂蜜、炭粉、珍珠粉等等,对皮肤也没有什么伤害。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朝代会使用铅等对身体有害的化妆品,“洗尽铅华”就是如此,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无害,有一些甚至可以滋养皮肤的,简单地说,就是化妆和护肤都能用。不过,卸妆、清洁仍旧是不可少的一步,而古人因为化妆品大多数都是易溶解的,所以不需要使用太过复杂的卸妆产品。

首先就是最简单获取的淘米水,淘米水的护肤作用,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经常用淘米水洗脸的话,能够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就像大米一样白嫩有光泽,重要的是这里面当然没有化学成分,都是从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另外就是澡豆,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肥皂,用来洗脸洗手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种你可能想不到,那就是花生油,这种是专门用来卸掉戏曲妆容的,因为戏妆的油彩不溶于水,就只能用油来进行溶解,相比其他物品卸妆效果要好很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4 

古代的劳动节会放假吗?

过了这么多年五一,你有没有想过,既然这一天叫做劳动节,但是为什么却要放假而不是劳动呢?其实像是劳动节这样的日子,在我国古代也有,只不过和今天不同但是类似而已,而在这一天,即便是皇帝也是要劳动的,那古代的劳动节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劳动节”只是一个简称,它全名叫做“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全世界的劳动人民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而就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在1890年的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且将这一天定位国际劳动节,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节的诞生,但是其背后却是无数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们抗争的结果。

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996工作制,其实也与此有关,我们熟悉的“八小时工作制”,是19世纪时期,工人们反对资本家要求的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而且工资非常低,简而言之就是“剥削”,因此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初期效果并不明显,政府的命令在资本家面前成了一纸空文,工人们在1886年5月1日再一次总罢工,35万工人在美国要求停止这种非人的工作方式。

这是一次持久的,伴随有流血事件发生的事情,与八小时工作制和五一劳动节都有关系,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为,现如今所谓的“996”,满足的不过是企业的需求,满足不了工作人员的需求,自己在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此为工作奉献,却不能在自己因工作累倒的时候得到工作单位的相应的补偿,实际上,任何的补偿都是不可能挽回工作人员的损失。

再来说说古代的“劳动节”。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劳动节的概念,但是有二月二下地耕作的传统,在上古时期,这一天不仅仅是普通的部落成员要劳作,上至部落首领,比如神农、伏羲等等,他们同样都要下地,而有了这样一个先例,那么后世的帝王又怎么会不去效仿?所以这一天,后世的皇帝们也会带着文武百官亲自下地耕种,是真正的全民劳动。

而古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其实还是源于农耕社会的生存基础,农业在古代一直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产业,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最重要的产业,现如今虽然从事农业生产比之前简单了很多,因为大部分都交给了机械化的操作,除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后续又发展出了第二三产业,可在古人的眼中,时间越古老,农业的重要性越强,最初甚至只能依靠农业。
因此,有皇帝带领百官亲自下地,也就不稀奇了。不过,古代的“劳动节”和现在的劳动节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劳动节为的是纪念那些在争取合理工作时间上牺牲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古代的劳动节是为了鼓励耕作,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劳动节,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历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3 

凉面的发展历史介绍

炎炎夏日吃上一碗凉面,凉凉的口感吃到嘴里,也是非常舒爽的。不过,这样一道美食,能够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呢?古人的夏天里会不会也有这样一碗凉面,可以解暑消热?一起来看看,凉面是如何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的?

有关食物的传闻,总是会和一些历史名人尤其是皇帝扯上关系,比如总是被各种小店印在墙上大海报上面的“乾隆”,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多次下江南,给了人们“攀高枝”的机会。而关于凉面,同样与一位皇帝有关,不过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唯一的女帝武则天。别看武则天处理政事手段强硬,但是却也有被人“蹭流量”的一天。
相传武则天在还没有进宫的时候,经常和自己的情人一起吃面,但是有一次却被热汤烫了舌头,从此萌生了研究凉面的办法,最终终于出现了夏日消暑神器凉面。这个传说自然只能是传说,毕竟武则天入宫的时候才十四岁,在没有入宫之前,年龄只会更小,她的父亲又是唐朝一代开国功臣,会允许自己女儿胡乱出门还结交情人吗?
而且,“面条”这种食物虽然历史悠久,甚至出土过四千年前的面条,但是这个名字却是后来才有的。面条最初叫做“饼”,只要是水加面粉制作而成的食物都叫饼,哪怕是条状的面条也叫做饼,而“面条”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是宋朝,这时候才正式开始流行,也就是说,那些武则天研究出来凉面还取了什么“面”的名字的,都只是传说。
唐朝虽然出现了凉面,但是当时还叫做“冷淘”,并不叫凉面,知道了这些,以后再看到有电视剧在宋朝之前就“卖面条”的,也就知道那都是现代人的误解,或者说历史储备实在是匮乏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2 

揭秘顶上三花削掉会怎么样?

大家再看封神演义吧,不知道大家看到哪了,但是小编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话说先前小编看旧的封神榜的时候好像记得云中子是有三花聚顶的,但是这个十二金仙却没有,那么这件事情就有点尴尬了啊,话说这个三花剧顶是好事,但是这个顶上三花削掉又会怎么样呢?先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顶上三花削掉到底会怎么样吧!

顶上三花削掉会怎么样?
传统文化中有句名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道教文化在谈起修行时,会说“三花”聚顶,通俗的讲,神仙的“三花”,与人的“精、气、神”相通。既然是神仙三花,其实就是说的你成仙必须要这三个花,如果削掉这三个花的话,那你的神仙本身都没有了,就变成了一位凡人,也就是说你几千年的修行化为乌有,如何还想成仙的话,那就得又重新修行了,这个就真的是有点惨了啊。所以削掉三花之后会怎么样大家知道是啥情况了吧。
一、何谓三尸不斩?
“斩三尸”或“三尸不斩”一词,不仅在《封神演义》中有出现,在四大名者《西游记》里也是多次出现。而齐天大圣孙悟空,正因为斩了“三尸”,才成圣成佛。
民间神话神话传说中,凡人因欲望不止,特别容易犯“贪、嗔、痴”!
中国的道教文化也认为,人的肉体内存有“三尸”:上尸好华丽装饰,这或是在人的头部或思想;中尸好滋味,这又或是人的嘴和腹部; 下尸好淫欲,应与人的肾部有关。
因此,道教倡导修行的人要六根清静,无欲无为,神静性明,才能积德行善,才能成仙成道。
反之,人死后,“三尸”就会从人的肉体中脱离,处于游离状态,就是人们所称的“鬼”。
这就是所谓的“三尸不斩”!
二、何谓六气未吞?
中国的传统《易经》文化,就将阴阳五运六气,运用在了中医领域。
运气以五、六为万物规律,是对《易经·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的继承。
传统文化里,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其中,甲己合化土,配以土运;乙庚化合金,配以金运;丙辛合化水,配以水运; 丁壬合化木,配以木运;戊癸合化火,配以火运,这就是五运。
而“六气”,则指12生肖或地支之间,每隔6位,就会有对冲的现象。其中,子午相冲,配以少阴君火;丑未相冲,配以太阴湿土;寅申相冲,配以少阳相火;卯酉相冲,配以阳明燥金,戌辰相冲,配以太阳寒水;巳亥相冲,配以厥阳风木,统称“六气”。
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黄帝内经》中,也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元始天尊说弟子们六气未吞,指的便是他们的仙体内,没有将五行六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好。
三、何谓顶上三花?
传统文化中有句名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道教文化在谈起修行时,会说“三花”聚顶,通俗的讲,神仙的“三花”,与人的“精、气、神”相通。
四、何谓胸中五气?
上面曾谈到过五运六气,这与胸中五气,有相同地方,又有不同地方。
在修行成道时,还有一句话叫做“五气朝元”。
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体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仙人们的“五气”就与上面的五行有关。
从上面的几点知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种结果:元始天尊的弟子和徒孙们,虽然九死一生,保得性命,却伤得十分的严重。
不仅修行千年的法力消失,和凡人俗体没有区别,如果没有太上老君相救,这些神仙的命就危在旦夕,严重者或会魂飞魄散。
奈何三界封神大任尚未完成,姜子牙也仍有生死之惊险,还需要弟子们继续辅助。
因此,九曲黄河阵后,元始天尊安排南极仙翁破“红沙阵”外,又临时赐给了遭劫难的门徒们纵地金光法,他们仍可以像神仙般日行数千里,只是法力和常人无二。
还好12金仙各自的武器和法宝都还在,三界正道仍存。
“从修顶上三花现,返本还元又是仙。”
度此一劫,12金仙却也是有舍有得,四圣大破“万仙阵”后,12金仙各回道场洞府:从新再修身命,方得真仙之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2 

古代人数最多的姓是什么?古代八大姓氏介绍

古人的名字分为姓、氏、字、号等,很多人都不清楚姓和氏的区别。其实氏可以当做是姓的分支,姓代表你的祖先一脉,而氏只是家族的称号。不过在秦汉以后,姓和氏几乎已经融为一体,所以此后统称姓氏。那在古代哪个姓氏的人最多呢?其实和我们今天的情况有所相同,几个比较常见的姓氏都是人口大姓。那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代的八大姓氏,看看它们的起源还有分布都和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位,李姓
相信大家对于李姓的第一印象来自唐朝,没错,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李姓的名人实在太多,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药圣李时珍等都是李姓的代表人物。
今天的李姓集中分布在河北、四川、河南等省份,同时还是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第一大姓,总数早已超过一亿人。
第二位,王姓
2014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据资料显示,目前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但是王姓在中国分布不太均衡,东部和中部的王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65%。
王姓始祖王子乔,在历史上还出过一位皇帝王莽。
第三位,张姓
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就姓张,张百忍--这个应该算最佳代表了吧?
这个起源于弓箭的姓氏如今人口已达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张挥为该姓始祖。
第四位,刘姓
汉朝国姓,北方第二大姓。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蜀汉刘备都是汉朝有作为的皇帝,也是刘姓的代表人物。
第五位,陈姓
始祖陈胡公,是上古圣王舜帝之后。这个姓氏跟前几个还不一样,虽然论人口只能排名第五,但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姓的后人甚至在越南、新加坡等地建立过政权,实在让人佩服!近现代的陈氏名人有革命战士陈独秀,新中国十大将军之一的陈赓,数学家陈景润等。
第六位,杨姓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说到这个杨国大家可能不熟悉,这里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县,明初大移民的始发站,代表人物有战国思想家杨朱,东汉文学家杨震。
第七位,赵姓
宋朝国姓,《百家姓》第一位,如今也是北方大姓。
纵观宋朝,除了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没有值得赞颂的皇帝了,不过宋朝的经济文化还是比较发达,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大儒朱熹等也是来自宋朝。
第八位,黄姓
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人口约有3000万,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国被楚国所灭后,族人就开始南迁了。
代表人物: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楚国春申君黄歇。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1 

天下第一蒸笼能蒸多少食物?

蒸,是一种我国独有的烹饪方式,馒头、包子等面食,米粉蒸肉、清蒸鱼等菜品,都是要靠蒸才能制作出来,而蒸的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了,从炎黄时期就已经诞生了这种手法。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蒸笼,但是有大有小,大的也就是在食堂里会用到的那样蒸馒头的蒸笼,但是你听说过天下第一蒸笼吗?这是最大的蒸笼,直径有近十米,高度也有近六米,这样的蒸笼如果开笼,会有多少食物呢?

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作证了食物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美食,往往一口下去便能让人永远记住那个味道,不过你能想象,几千份的美食可以在同一时间在进行蒸煮吗?在湖北仙桃,这一大胆的想法就可以实现。
2019年4月27日,湖北仙桃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不少食客面对直径9.9米、高5.9米的天下第一蒸笼——“九五至蒸”垂涎欲滴。在别具江汉平原风情的祈福仪式后,吊车吊起蒸笼盖,现场雾气缭绕,香味弥漫,混杂着“蒸鱼、蒸肉、蒸菜”的沔阳三蒸的独特香味,勾人食欲。据了解,这个国内最大蒸笼被誉为“天下第一蒸”,一次可蒸3000碗美食。
鳝鱼米粉是仙桃当地的名小吃,早餐必备,相当于武汉的热干面一样。粉细如丝缕,汤汁浓稠、爽滑可口,滋味鲜香,熬汤的料要选用野鳝鱼骨、猪腿骨和肉皮,熬出来的汤鲜,味长,将新鲜的大米泡制8小时,泡好的米磨成米浆,这样汤汁浓稠。 鳝鱼米粉,原名糊汤米粉,是流传在沔阳(现仙桃市)的一款著名的风味小吃。传说在清朝末年,沔阳一位寒门孝子,无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抓药治病,听老人说黄鳝(鳝鱼)吃了可以补身体,补血气,于是自己下河堤捉了十几条,买了一点骨头,生姜熬成汤给她母亲喝,来调养身体,他母亲喝后说:儿啊这是什么汤这么鲜美,儿子听后非常高兴说,这是儿子自己捉的黄鳝加骨头熬的汤,于是儿子就天天下河抓鱼熬汤给母亲喝这样半年过后母亲竟然病好了,康复后的母亲将自己田里的米磨成浆,做成米线,将鳝鱼汤加入米浆和儿子开始在街边叫卖糊汤粉,由于味道特别,鲜味十足,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成了沔阳家喻户晓的风味早点。
沙湖豆皮是沔阳(今仙桃)的传统食品,和沙湖盐蛋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豆皮状如四方包袱,外黄内白,外酥内软、香气扑鼻,味道可口,余香无穷。沙湖豆皮是民间传统佳品,在宫廷膳食中也有一席之地。清末沙湖人李绂藻在朝为官,将沙湖豆皮制作工艺带进京都,命厨师做好后,献给慈禧太后食用,老佛爷品尝后,圣颜大悦,赞不绝口:“沙湖盐蛋一点珠,沙湖豆皮包珍珠,水乡尽出宝啊!”
名产名吃,凡上得口,吃得有滋有味,往往令众人喜爱,毛嘴卤鸡号称荆楚一绝,在大江大北赢得美名美誉,之所以好吃,就因为毛嘴卤鸡熟而不烂,嚼之不腻,嚼得你嘴巴、鼻孔、眼睛等全身都是香的,吃剩的鸡骨头也舍不得丢,最好咪几遍,连骨头都是香的。 真正的毛嘴卤鸣选料讲究,一要土鸡,不吃饲料的那种,乡里人房前屋后放养的;二必须是公鸡,母鸡脂肪多,公鸡全身是肌肉,吃起来有劲口,吃后人更有劲。 酒是陈的香,卤水是老的好。毛嘴卤鸡有多少年历史我不清楚,但人们都说卤水时间越长越好。过去无冰箱、冰柜,炎热季节如何存放保质,生意好的天天开锅无妨,生意不好的一天不用恐怕要变味。
说起仙桃的地方风味,有一道菜比沔阳三蒸还有名,只不过被人给淡忘了,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倘若告诉你,你就会大感兴趣,甚至垂涎三尺,巴不得一下子就能品尝品尝,看是何等滋味。这道菜究竟是什么菜呢?它就是我们想吃而又怕贵一道名菜,先辈们独创的“沔阳黄古蒿菜汤”。 沔阳黄古蒿菜汤,在仙桃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道名贵佳肴几乎家家餐馆都有。黄古蒿菜汤是湖中蒿草苞芯与沟湖中生长的黄古鱼在铁锅中烧煮而成,汤为奶白色,肉嫩味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美食家欢迎。
藕梢子,又称藕梢、藕尖、藕带和藕鞭,仙桃人还有个稀奇的叫法——“藕肠子”。它是莲藕长大前连结荷杆基端最嫩、最脆时采集的一种水生菜,也是我们平原河湖地区生长历史悠久的一种土特产。历史上,就因莲藕一直是进奉皇帝的上等贡品,藕梢子也被人们视为席中珍品而闻名,尤其以湖泊野生的藕梢子生长期短,产量不高,最为难得,藕梢子到了莲蓬上市的季节,就难觅芳踪,是名副其实的时令菜。所以,物以稀为贵,最为人们所喜爱。
“仙桃蒸三元”是湖北沔阳的传统菜之一,具浓郁地方特色。是沔阳民间,婴儿满月,婚丧喜事,生日、祝寿等酒宴上必不可少的主菜。 “仙桃蒸三元”,即蒸肉圆、蒸豆腐圆、蒸珍珠圆(又名素衣圆子,糯米圆子)。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沔阳三腊”:腊肉、腊鱼、腊鸡,是沔阳的一大风味,它与“沔阳三蒸”齐名,享誉荆楚,驰名九州,独具特色,堪称沔阳饮食文化中的杰作。沔阳人一提起腊肉炒藜蒿,腊鸡煨火锅,就会口中“泉涌”,咕咕哽咽。 肉、鱼、鸡之所以都冠以“腊”字,是因为这些食品都是在腊月腌制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令性。 “三腊”在制作上有许多考究。首先在选料上,肉以猪、牛、羊为主要原料,其它动物肉也可以腊制,不过还是以猪肉最为普遍,实属家喻户晓,人皆会做。猪肉不可太肥或太瘦;牛肉不可带筋;羊肉不可带油。 鱼以鲭、鲩、鲤为主要原料,尤以鲤鱼为最佳,鲩鱼次之,鲭鱼再次之。这三种鱼个头大,肉厚实,水份少,蚀耗小,味道好,最适宜腊制。 鸡,泛指鸡、鸭、鹅,尤以家鸡和野鸭为主要原料。家鸡又多选用公鸡,这不光是人们留下母鸡待来年产蛋,更主要的是公鸡个大体重,肉多油少,腊制更为划算。
红庙酥饼的产地是湖北仙桃特产,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据史料记载,红庙酥饼创始于清朝。经清朝乾隆皇帝品尝之后红庙酥饼闻名遐迩,并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遐迩。特色 红庙酥饼的独特关键在于红庙的水质优良。红庙老街后面有坑曰“四方坑”,终年水清透明,气味纯正而略带甜味。用这里的水制作酥饼,香甜酥软,有口皆碑。 制作 它以熟面、精糖、麻油为主料,用适量的清净温开水兑进香油将面粉调和,再用精糖拌少许熟面作包心,以手工操作,捏成小圆铜板形,然后进锅温烤而成。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0 

古代后宫开销有多少?

别总以为古代的皇帝坐拥后宫佳丽,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要知道,后宫那些佳丽,可不像现代的女性那样,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即便是一个官员家里有妻妾,这些人还都是要靠官员来养活的,更不要说后宫佳丽那么多了,对于她们来说,作为妃嫔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俸禄,那么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养活一个后宫又需要多少钱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皇帝虽然也有工资,但是,皇帝的工资不等于国家的钱,国库所有的资金和皇帝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固定了每个月给皇帝发放的月钱数量,所以说,皇帝也是老老实实拿工资的人群。后宫妃嫔也是要拿工资的,不过发工资的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当时的管理财务的机构。
比如清朝时期的户部,总管国家财务,而管理皇家财物的称为内务府,如果皇帝缺钱了,只会去找内务府,找户部是没用的,就算是皇帝也没用,因为那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而当时后宫妃嫔的年薪其实并不高,皇后一年才一千两银子,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十万元,这样一比,放到现在也不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且品级越低工资越少,答应一年就只有三千块钱。
所以才会有人说,那些清宫剧各位妃子为了争宠斗来斗去的,其实都是瞎扯,明明是为了工资而已,等级太低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只有混到最高层的皇后,一年才能拿到相当于十万人民币的工资。所谓术业有专攻,皇帝并不了解一些事情需要多少开销,所以会遇到内务府敲诈皇帝的钱的情况,道光皇帝就是如此,被人坑了还不自知,这皇帝也是够厉害。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说,皇帝自己没什么钱,养后宫出钱的其实是内务府。但这是清朝,其他朝代情况不一样,工资折算方式也不一样,但是出钱的并非皇帝本人,而是有专门的机构,毕竟以皇帝一人之力养活几千几万人的后宫,妃子宫女都要他养活,那也实在是不可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0 

古代老公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其实在古代,真的就有“老公”这个称呼。现在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只不过古代称呼丈夫,却不是这样,电视剧里面演绎出来了一部分,例如“相公”“官人”等等,但是还有很多称呼并没有展示出来。而且“老公”这两个字,在古代可是用来称呼一个特殊群体,太监的。

“老公”一词,是出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里面说道:“七十老公,反欲何求!”不过这里的“老公”是老人的意思,句中是指七十岁的老人。只是这个称呼同样让人感觉怪异,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现在的称呼习惯与古代人不同,所以如果一不小心穿越了,话可不能乱说,你听不懂古人的话,古人同样更听不懂你说的话,尽管说的都是中文。
老公是民间对宦官的称呼,不过他们在其他场合的称呼就是不一样的,从官职上来说有寺人、黄门、貂珰,如果表示尊敬的尊称也有内官、内臣、中官、中贵等,不过,其实就算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之下,意思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指的是老年人,有时候又是对老年人的蔑视,有时候也指父亲,当然也有时候指的就是丈夫,和现在是一样的,老公老婆两个词都有。
那么,除了老公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称呼丈夫的词吗?相公、官人什么的都已经太寻常了,各种电视剧里面全都是这样叫的,今天来说一些不常见的。郎君,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郎”这个称呼,因为很多女子不太容易只叫一声“郎”,一个字显得太过甜腻,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叫的出口的,所以就会在后面在加上一个字,变成了“郎君”,我们可以自己试试,郎和郎君虽然都是在叫丈夫,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良人,这个词我们大概只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看到过吧,或者歌词、诗词等等这种文艺气息很重的地方,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不管是丈夫称呼妻子,还是妻子称呼丈夫,其实都是叫“良人”的,也算是男女比较平等的一种展示,这个词现在听来有点“作”,但是当它流行的时候,却是夫妻之间称呼的主流。
还有一个“老爷”,但是这个词不能乱用,那必须是在官宦人家当中,才可以对丈夫这样称呼,以显示男主人的地位尊贵,所以有些电视剧里面不管是不是当官的,但凡有个宅子有妻有妾的都叫做老爷,那是不合理不符合史实的。看来了解好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才能够很好的发展古装影视剧行业,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啊。
其实古代对于丈夫的称谓还有不少,还有近现代的称呼,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自己时代的很特别很有时代感的称呼,而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正是“老公”这个词,所以也不要觉得别扭,毕竟都已经成了习惯了,而且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也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09 

中国风机器人乐队是什么?

中国风,机器人,乐队,这三个词一直以来都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机器人的技术虽然日渐成熟,各种机器人也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但是机器人乐队却是让人感到新奇。不仅如此,中国风也日渐流行,很多人都对此非常感兴趣,然而一直机器人组成的乐队演奏出中国风乐曲,怕是恐怕就是第一次了,一起来看看这支乐队究竟是怎样的吧。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对箜篌的描写,由机器人弹奏出来了。今天(4月27日),机器人音乐舞台剧《墨甲幻音》在清华大学上演,谱写了当代科技、人文艺术与中国文化间的琴瑟和鸣。
系国内首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表演团体
这场演出的主角是三位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乐手。它们分别是竹笛机器人“玉衡”,箜篌机器人“瑶光”和排鼓机器人“开阳”。三位机器人乐手的名字来源于北斗七星中的三颗星。
这三位“乐手”组成的“墨甲”机器人乐队,名字也大有讲究,取自诸子百家的墨家,源于墨家是古代崇尚工程技术的重要流派。
据介绍,这是国内第一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表演团体。
机器人可四“手”击鼓、不换气吹笛
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告诉新京报记者,竹笛、箜篌、排鼓这三个乐器的选择是该项目立项之初最先考虑的,为了实现演奏这一目标,项目组咨询了很多音乐专家,出于音乐编排的考虑选择了这三个乐器。“三个‘乐手’的组合,需在音乐编曲上有一个整体的线条和主旋律,还要有雄厚的主体调,伴奏的节奏点也很重要,因此选出了这样的组合。”
机器人演奏与人类演奏不同,对音乐的处理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比如竹笛的演奏,有大量的、快速的跳跃,对人来讲需要换气,但机器不用,可以实现连续的、跳跃的长音。”米海鹏说。
中国传统排鼓一组五台,人类用两只手演奏。而“开阳”的设计有四个机器手臂,同时在四个不同音高的鼓上演奏,可以超越人类的演奏水平。
箜篌机器人“瑶光”在台上的拨弦动作极为巧妙,米海鹏告诉记者,想让机器演奏用“手”拨弦其实特别有难度,人类演奏箜篌时是左右两只手都拨弦,目前“瑶光”还不能做到这种地步,现场的演奏是一个有模拟拨弦动作的机器人和一个自动拨弦的箜篌来完成的。
米海鹏表示,此次演出的音乐都是原创曲目,是专门为这三个机器人设计的。音乐家编写曲子的时候,会充分考虑机器乐手的特点。
并且,据他透露,乐队的定位是拥有自己专属的音乐风格和人物性格,未来希望能出版属于“墨甲”的音乐专辑。
最大困难是克服演奏“没有人味”
谈及研究最大的难点,米海鹏直言,是让机器人展现出人类演奏乐器的韵味。“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讲究有韵味,比如吹笛子,人通过口、舌、气息的控制来演奏,有很多声音技巧,让机器人表现就很困难。”
一开始最先攻克的竹笛机器人,也成为后来最难表现“人味”的。
他表示,光让笛子响是不够的,还要表现出音乐的韵味,这就需要气息强弱的变化。机器虽然可以吹得很准,但吹出来比较平,没有人味。
目前,团队对竹笛机器人“玉衡”进行了大量调试,调整每个音高需吹气的气量,并且每次换笛膜,都会重新校准,调整每个音准下需要把握的气流。
请来雕塑家打造柔美机器乐手
除了花大功夫调试机器人的演奏技巧,机器人的外在造型也需细细打磨。
米海鹏说,三位机器乐手的造型是专门请雕塑家来设计的,因此三个机器乐手的身高比例和体型都赏心悦目。
为了达到美观,团队花了不少心思。“一只手上至少有5个电机,分别控制5个指头,但5个电机放在手腕上,就会显得臃肿。为了让手腕纤细,就要把电机、电线等藏起来。”他表示,“既要从结构、审美出发,还要控制执行器件怎么走线、怎么运行,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艺。”
现场:机器人出小故障 师生现场“做手术”
墨甲机器人乐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以及希格斯木甲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主创团队组建于2018年9月,主要由清华大学师生,以及毕业生创业团队组成。团队中有机器人控制与交互领域专家、雕塑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音乐家等,是一个横跨多个不同学科的创新团队。
舞台剧现场,箜篌机器人“瑶光”和排鼓机器人“开阳”出了点小状况。
在表达了对观众的歉意后,团队成员现场给机器乐手做起了“手术”。成员们有的拿着电脑调试程序,有的排查通信问题。“瑶光”的左手在中途不能做拨弦动作了,成员直接拿来电钻修理。
最后,“瑶光”恢复正常,但“开阳”因为连线通信的问题没能修好。
现场调试的场面,也是成员们的工作常态。半年的时间内,主创团队已经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完成了从一张白纸到一台机器人舞台音乐剧的技术研发和艺术创作工作。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09 

古人交的都是什么税?

交税,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很多时候即便是买个东西,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交税,有人算过一个人一生究竟会交多少税,虽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但也的的确确说明了我们在交税的事实。其实,古代人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是一样需要交税的,只不过,古人的税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税,他们又是怎么交税的呢?

李渊和长孙皇后的离世,对李世民来说,感情上固然有丧亲之痛。但从权力的角度,其实去掉了两个潜在的制约。
自李渊去世那年(625年)起,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制度纷纷出台,包括‘折冲府’制、‘贞观律’、‘新礼’等等。府兵制和贞观律前面介绍过,这里对另外一件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税收,作一点简单介绍。
李渊时期,定下了‘租庸调制’这样一个交粮纳差的规矩。它本质上是种人头税:男女老少,每年分别交多少粮食、布匹,出多少天的公差,都有固定的标准。干完这些是不是就没事了呢?其它还有一些负担。
第一种叫‘户税’。顾名思义,户税按户征收,收税的依据是家庭财产,说白了还是土地。家里有多少亩好田、多少亩差田、多少亩枣园,按产值折算个总数,根据这个总数来定纳税的等级。李渊那时候比较简单,就分了三级。到李世民这时候,老百姓开垦田地、恢复生产,户数也慢慢增多。贞观九年(635年),‘敕天下户立三等,未尽升降,置为九等’,嫌三等太粗,改为按九等征税。具体税值,从四千文到五百文(一千文钱为一两银子),差不多现在一千多到一万多块钱,算是笔不大不小的开支。
第二种叫‘义仓税’。义仓不是什么新东西,李渊时期叫‘社仓’,一般的称呼为‘常平仓’,就是国家物资储备库的意思。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国家按保底价收购进来存着;歉收的时候,粮价上涨,国家再按保底价卖给大家,起到一个调节粮价、救济饥荒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有这个东西。
义仓的运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库出钱买,一种是老百姓每年交。两种本质差不多,因为国库的钱也是老百姓手里收来的。汉朝以国家买的多,隋唐则实行征收制。
李渊时期的情况不太清楚,李世民上台后,义仓的建设就比较规范了。起先提出这个事的是戴胄,他上了个报告,说现在国库空虚。存的那点家当,只能够勉强维持日常运转。要有个突发事件,政府就很被动。建议把义仓给它普遍地建起来。李世民看完报告批示说:这个事是好事,但不要把它搞成老百姓的负担,请有关部门好好议一议。报告转到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组织人员研究一番,拟了个方案:‘亩纳二升。贮之州县,以备凶年。’一是随田地征收,相当于地税;二是税率为每亩地征两升,差不多两斤半粮食;三是全国铺开,各县市都要建立储备库。
和‘租庸调’相比,户税和义仓税不算‘正供’,应该属于一个‘小税种’吧。但若干年后,它们发展成了举足轻重的税种,并且一举吞并掉‘租庸调’,成为国家的‘正供’。
自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没有再立新的皇后。贞观十一年(637年),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进入后宫,被封为‘才人’(皇后以下,是妃、嫔、婕妤、美人、才人)。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叫武则天。武才人在宫中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她的戏份,要到二十年后才正式上演。
李世民大刀阔斧修订了一批规章制度,对外又老打胜仗,大概对自己比较满意,再次张罗着要搞封禅。但在这件事上,老天爷不知怎么就是不给面子。一说封禅,不是这个灾就是那个灾。年初刚研究完封禅仪式,四月份来次地震,把乾元殿前一颗槐树给震倒了。七月份更不得了,洛阳发大水,把皇宫都给淹了,‘溺死者六千余人。’祥瑞没有就算了,还这么些灾异。这时候魏征同志又来凑热闹,频频上报告,说皇上要善始善终、居安思危呀!上次封禅,李世民就没争过他,这次想想还是算了。
马周这时候还在国家监委(御史台)当局长(侍御史),也上了个报告,那话说得就更不客气了,一是说现在老百姓负担太重,怨气很大;二是说国家刚刚复苏,根本经不起折腾。这时候要铺张浪费,后果很严重。他还打了个比方,说汉武帝好大喜功,幸亏是在‘文景之治’、国家积累元气之后。假设高祖刘邦之后就是武帝,那国家非给搞垮不可。李世民刚给老爹上的庙号‘高祖’,你说这话什么意思呢?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升格做了爷爷,一高兴大摆宴席。酒宴上问魏征:“你看我最近干得怎么样?”
魏征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要论威名功德,那比当初强多了。要说让人心悦诚服,那恐怕就不如当年。”
“威德更盛,大家应该更服气呀,怎么反而不如当年?”
“可能有点骄傲自满吧,骄傲使人落后。”
“我怎么没感觉呢,举个例子听听。”
魏征就给他举例子:陛下最初是怕没人提意见,孙伏伽第一个提意见,重奖他一座庄园;后来是能正常听取意见,象判案子的事戴胄提出疑义,能够欣然采纳;最近变成勉强接受意见了,前些时候皇甫德参上书反对修洛阳宫,陛下差点要收拾他,还是听了我的劝才勉强接受。这不是骄傲了是什么?
皇甫德参的事这里多讲两句。这家伙可不仅仅反对修洛阳宫那么简单。他一个小小的副县长(中牟县丞),给皇上打个报告,一口气批评了三件事:一是修洛阳宫,属于劳民伤财;二是收取地租(应该不是指正税‘租庸调’里的租,可能指义仓租),属于搜括百姓;三是社会上流行一些奇形怪状的发型,都是皇上家带的坏头。(‘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李世民看到这报告,气不打一处来。对房玄龄说:“我看这皇甫德参,最好政府不差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斗米,我宫里这些女人都剃上光头,他才称心如意!”已经准备按诽谤朝政的罪名来收拾他(‘欲治其谤讪之罪。’)
这时候魏征出来劝,说皇甫德参是不懂事,但底下人提意见,不把话说得激烈一点,恐怕上面人根本不当回事。他的话虽然狂妄,但陛下拣可听的部分听听,不就完了。(‘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李世民想想,还是做圣人要紧,不但没治皇甫德参的罪,还给他又发奖金又升官。所谓勉强听取意见,指的就是这事。
国家搞得好是好事,但如果因此而骄傲自满,那就必然变成坏事。李世民成为一流帝王,取得多少成绩还在其次——历史上比他成绩大的还有,比如不久之后的唐玄宗。但能够一直坚持到底,就极其罕见。上有老天爷的敲打,下有敢说话的直臣,更关键自己能听进去,才有最后那样的地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