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批阅奏折的历史其实很短
历史背景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
自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作为奏事的依据。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
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奏折刚产生时,有资格使用奏折的官员不太多。雍正践祚之后,内苦于宗室诸王的讪谤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朋党倾轧,急于求言,故放宽了臣民专折具奏的范围和权限。到后来,有权上奏折者多达1000以上。由于奏折所涉事情多系国家机密,所以奏折的保密性是非常突出的。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书写奏折的前提条件。
保密制度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
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
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
4、收回朱批奏折。
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
内容变革
在奏折的内容上,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折商讨政务。雍正说:“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朕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将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请皇帝裁夺;皇帝对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问题,可以询问臣下,以增长见识,作出决断。雍正朝的许多重大政事,如摊丁入亩政策等,就是雍正与有关大臣通过奏折反复筹商后定下来的。奏折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不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种重要工具。
雍正七年下令实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作“原折”。
历史意义
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又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地方与中央,内廷与外廷之间,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内外,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排斥异己,天下庶务总归一人处理,从而使封建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应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了”。而这一切,张廷玉是功不可没的。说这是他的大事业大功业,一点都不夸张。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经、军、文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都须上报;对策,即中央、地方官员对日常和突发事务、事件的看法、主张、办法;引见,即请安等。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虎门销烟
十九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183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大声疾呼:如果再不严禁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可以派出抵抗敌人的军队,而且没有可以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
公元1839年三月,林则徐到广州。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的商人,起初并没有把他的到来放在心上。他们知道清朝官员都爱钱,只要花钱,没有过不了的关。于是他们派去求见林则徐,暗示贿赂的数目。
林则徐怒斥道:“我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他命令伍绍荣回去告诉外国主子:限三天以内,把所带的鸦片全部交官,并且签立今后永远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如果胆敢违令,一经查出,货物一律充公。英商监督义律把颠地藏匿在商馆里,拒不交出,还以战争叫嚣相威胁。
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的高处,挖了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大池,池壁有涵洞与大海相通。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大小官员,前来监督销毁收缴的鸦片。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鸦片化成了灰烬。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发出了春雷般的欢呼声。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和能力。
为什么很少有王朝在江南定都
自古以来,江南带着“才子佳人”“鱼米之乡”“繁荣富庶”等标签。但是,尽管江南繁华富庶,却很少有王朝会选择在江南一带定都。
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已经选择在江南的南京(应天)定都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硬是将都城从南京搬迁到北京。
在江南建立都城,不香吗?
首先,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战争中往往是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都城必须具备有利的地形条件,来凭险固守。因此,历代王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将“易守难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江南一带到处都是平原地带,没有高大的山峰,也无法构建险峻的关口。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到了江南后横冲直撞,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骑兵的优势。
更可怕的是,当敌人占据了长江中游地带后,顺江而下,在江南沿江建都的王朝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南宋末年,元朝军队集中兵力攻占襄阳、常州等长江沿线城池后,分兵三路南下,浩浩荡荡地杀进江南地区的腹部,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宣告了南宋的灭亡,其中一路便是水军。
晚清时期,当洪秀全在南京建立都城后,曾国藩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一定要攻占安庆,就是为了控制长江。
其次,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面对的主要外来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北方一带首当其冲,往往最先成为战场。
中国有一句老话:“穷的地方当战场,富的地方当粮仓。”当北方地带成为战场时,就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撑战争的运行。把政治和军事中心放在北方,把从事生产的大后方放在繁华富庶的江南,便成为了一个王朝的最佳选择。
如果我们对历代王朝的寿命进行统计,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将都城建立在北方的王朝,寿命普遍长于将都城建立在江南的王朝。西安、洛阳、北京作为王朝的都城时,寿命动不动就是几百年——周朝累计有791年国运;而将都城建立在江南的王朝,寿命高于100年的极为少见,南宋也只享有152年的国运。
朱棣的生母是谁
关于朱棣的生母,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碽妃说
这种说法是说朱棣的生母是朝鲜人,乃是朝鲜国进贡给朱元璋的妃子,姓碽,所以是碽妃说。因有记载“妃生下朱橚一月即死”,以此推断她是周王朱橚的生母,进而推断她是朱棣的生母。野史更有因碽妃受宠,所以在她生下朱橚后,即被马皇后折磨而死。
但这种说法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朱棣生于1360年,朱橚生于1361年。当时,朱元璋割据江南,尚未称王,元朝尚统治北方,刘福通未死,陈友谅、张士诚未灭,怎么会有朝鲜国进贡妃子呢?所以此说法缺乏史实记载,有待考证。
二,元妃说
另有一种说法是,朱棣根本不是朱家血脉,而是蒙古后代。
《黄金史纲》中说大都城破时,元顺帝的妃子弘吉剌氏已怀孕三个月,没来得及逃出,躲在一个大瓮中避难。被明军搜出后被朱元璋纳为妃子,成为翁氏。弘吉剌氏担心“如果七个月后产子,必然被朱元璋当作野种杀掉。只有十月后产子才会被朱元璋当作亲儿子抚养。”于是向天祈祷再添三个月孕期,果然怀孕十三个月才产下一子,就是朱棣。
当然这种说法一看就是野史记载或民间传闻,并不可信。但它为我们研究朱棣的身世提供了另一个方向——蒙古皇妃所生。
明初朱家皇室有很多人娶蒙古人为妃,例如,朱元璋就给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娶扩廓铁木尔的女儿为妻;朱棣的生母也有可能是蒙古人,至于是不是元顺帝的皇妃则大可存疑。
关于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至今还是个谜。但从流传的几种说法来看,朱棣的生母应该不是汉人,是外族人所生。
朱棣自身也十分在意自己的身世。靖难之役,夺位登基后,朱棣反复修改史书,并消灭了很多证据。我们现在也只能从他遗漏的点滴之中,去发掘拼凑历史真实的样貌了
中国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历史才不到200年
一、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和被使用的时间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时间为公元13到14世纪,被使用的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
二、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和被使用的详细过程
印度数字在公元8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后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印度数字随着佛学东渐也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
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卷土重来”,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不过,同样又以“销声匿迹”而告终。
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如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1613年),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为汉字数字。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历经近千年岁月,一直未能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站稳脚跟,这也体现了汉字数字在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稳定性。
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国人对于阿拉伯数字的了解日渐加深,其便利性也得到了认可。于是,有些数学启蒙书籍开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数字,如1885年的《西算启蒙》。
阿拉伯数字的诞生
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数学计算的基础。
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同的量。
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记数的基础。
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二战各国战死的最高将领都是谁
中国战死的最高将领是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轻率部队和日军交战,不幸中弹身亡。
美国战死的最高将领是麦克奈尔中将。在诺曼底登陆时,这位中将亲自前往前线视察,结果被飞过头顶的美国轰炸机误以为是敌人,于是炸弹便往麦克奈尔中将的脑袋上招呼……
苏联战死的最高将领是瓦杜丁大将。1944年2月前往乌克兰视察第60集团军的时候,遭到袭击,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英国战死的最高将领是菲利普斯上将。在1941年带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却敌号巡洋舰前往新加坡抗击日军的时候,遭到日本的轰炸机袭击,菲利普斯上将最终阵亡。
德国战死的最高将领是博克元帅,死于1945年英国轰炸机的轰炸。
日本战死的最高将领是山本五十六上将。在1943年山本五十六乘坐飞机前往太平洋前线的时候,遭到美国的战斗机。
意大利战死的最高将领是巴尔博元帅,在1940奶奶乘坐飞机视察利比亚港口的时候,被意大利的军舰误以为是敌机,结果被自己家的军舰击落而亡。
四大原因让中华文明能传承延续到今天 要感谢秦始皇
说起历史文明,时间最久的就是中国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没有断层的国家。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国能延续到今天呢?
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故埃及、古印度、故巴比伦以及古中国。而古埃及和现在的埃及,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基本上是没什么关系的,古巴比伦就更不用说了,早就消失在历史中了。
和其他的几个文明古国一样,我们中国也面临着内外战争和文化冲突等方面的影响,可为什么他们都逐渐灭亡,只有咱们还如此兴盛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像以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就是被使用阿拉伯语的人们代替了,现在,想要在印度找到一个会说古印度语的人十分的困难,也就是说文化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来。
而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实施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统一文字。因为文字的统一,让中国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文字记载体系,凭借统一的文字,你甚至可以查到几千年的历史事件。
第二个原因是主流思想方面。这也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秦始皇大大,秦国统一全国之后,有国才有家的思想就一直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了。在后来的每个朝代中,每个皇帝的想法都很一致,那就是统一全国。
而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每次只要有外来民族来侵略中国,不管是皇帝大臣们,还是平民百姓们,所有人在抵御外族上面的心都是一致的。
第三个原因是信仰。全球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中国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在于,其他国家大多数都是信仰的神明,而中国则是崇尚自己的祖先。
我们一直骄傲的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怼祖先的一种信仰,中国的信仰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而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中国在各个时代所出现的圣人,都会很好的给国家带来繁荣。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和理论放到现在都是很超前的。
第四个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上的包容与融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原因,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在历史上,只要有外族入侵,中国的疆土都会扩大一些。或许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中原文明远高于周边文明。
由于中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慢慢的就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容,吸收了。所以无论是征战还是入境最终的归属都是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导致古中国的版图不断的扩大。
怎么来看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们身边所有发生的事,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像。如果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没有发生过的事骤然出现,那多半是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或人们选择性忘却。所以阅读历史就是面对现实,而研究现实就是回顾历史。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说你美你就美,说你丑你就丑。如果要真的分清美丑,大约需要沉淀几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那时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再美再丑,也不过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这是一个角度的问题。我觉得,历史应该是由英雄策划,团队实施,人民书写的。
历史有对错吗?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能预见历史的多半是巧合,或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历史是一门学问,而未来学则更多在科学领域被人重视。
绝大部分人都只对现实感兴趣,因为衣食住行,喜乐痛痒,毕竟是可触摸的。而历史即便惊涛骇浪,又与我何关?
但历史其实又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的,因为历史是不可割裂的。比如孔子、秦始皇、丝绸之路、元清两代对汉族血性的阉割,就是短如民国留下的台湾问题,无不都对当代产生影响,而且还可能是深刻、巨大的影响,甚至波及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普通,只关心吃穿住,认为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其实很多大事影响最多的恰恰是小人物。
不管大小人物,都生活在时代的漩涡里,无人能够逃脱。小人物为温饱处心积虑,大人物为欲望铤而走险,其本质并无区别。
历史是一场戏,只有怀着观赏心,才能多一些淡定和接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换了戏的布景,你却还在纠结,也是没有必要的。
生活的本质还是活着,开心的度过这几十年时光。无论你被宠爱,还是捉弄,且把它当作寻常的生活。
如果你能站在大地上,并有时仰望头顶的星空,知道宇宙的辽阔,即便你看到的历史,也不过是微尘,你又为何走不出来呢?
冬天已然过去,趁阳光开始转暖,去体验还没经历过的生活。你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为你也是人民。
唐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唐朝建立时间是618年。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塞北各族尊为天可汗,并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地区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体制。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
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为了促进日本国家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武器,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对当时的世界各国而言,对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国摆脱旧有的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使国内臣民变得顺从,尊重统治阶级意旨,进而跻身于先进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