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出处,故事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故事】:
屈原被流放了,思想上总有一个问题想不通:自己竭智尽忠,报效国家,可结果是被驱逐出朝廷。他就去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一个疑问,请先生替我解答一下。”郑詹尹拿起策条在龟板上拂着,说:“你要解决什么事?”屈原就围绕尽忠反受流放之罪,一连提了十八个问题。郑詹尹放下策条辞谢他说:“尺长于寸,然而仍是不足,显得短了;寸短于尺,然而还较宽余,寸又显得长了。物多仍觉不足,天地是平坦了,但天也有倾斜、地也有不平。聪明的人也有不明智的时候,气数也有不顺的时刻,神灵也有办事不通达的。你就用你的一片忠心做报效国家的事吧。龟策也确实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尺比寸长,但用来量比尺长的东西,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用来量比寸短的东西,就显得长了。比喻人和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能一概而论。亦简作“尺短寸长”。
【古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彼各有所短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但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要尽忠辅佑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宋·卫宗武《李黄山乙藁序》:“然昔之能诗者蕃矣,多莫得全美何哉?尺短寸长,要不容强齐耳。”
6年级成语“吉人天相”的意思,出处,故事
【吉人天相的意思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左传·昭公四年》: “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 天或者欲逞其心, 以厚其毒而降之罚, 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晋、楚唯天所相, 不可与争。’”
【吉人天相的意思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两个历史故事:
公元前606年,郑穆公有病了,看见兰花死去,他也就刈兰而死。这里有个缘故: 他父亲郑文公的贱妾燕姞怀孕的时候, 要郑文公赐兰给她, 生了孩子名字就叫兰。郑文公逐群公子时, 公子兰就逃奔到晋国去。在公子兰跟随晋文公伐郑时,石癸就提议接纳公子兰为郑君, 他的理由是:姞姓和姬姓配偶,子孙必定兴旺。姞, 就是吉人。公子兰做了郑君, 就是郑穆公。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想成霸,就派椒举到晋国去, 对晋国提出一个请求: 借晋国的威望和各国诸侯见见面。晋侯打算回绝,司马侯就对晋侯说:“不好,楚国正在力图强盛,天老爷或许要使楚国成霸的雄心得以实现,要是得罪了楚国,这是不明智的。我看晋、楚两国都靠老天爷帮助,不可以和楚国人为地对立起来。”
有福气的人,又有天的帮助。吉人:善人,贤人;天相:天老爷相助、保佑、指好人自有老天爷帮助,多用作对他人遭难的慰勉语,或脱难的祝贺语。
【古例】: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雪时,妾以君为抵靖,乃尚逗留江口。幸遇曹老,绝处逢生,亦可谓吉人天相矣。”《元曲选·无名氏〈桃花女〉一》:“哥哥,你只管依着他做去,吉人相天,到后日我同女孩儿来贺你也。”
一年级成语“朝令暮改”的意思,出处,故事
【朝令暮改出处】
汉·晁错《论贵粟疏》:“勤若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征)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朝令暮改故事】:
西汉文帝时,官僚、地主和商人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剥削,农民生活极端困苦,有的卖儿鬻女,有的四处逃亡。晁错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上书文帝,提出了必须重视粮食储备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其中有一段写道:他们(指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苦,还
遭受水旱灾害。收得一点粮食后,官府即催退赋税。而这征收不仅残暴肆虐,又没有明确规定征收时间,常常是早上下命令,晚上就更改。这样,农民难以应付于一旦,因此就出现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甚至流亡了。
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了。形容政令经常改变,叫人不知怎么办好。亦作“朝令夕改”。
【古例】:《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宋·范祖禹《唐鉴·穆宗》:“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严复《原强》:“……朝令夕改,而人不以为烦,则是以有法胜也。”
二年级成语“不可收拾;一塌糊涂”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不可收拾】bù kě shōu shí 原指事物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例〉你们这样吵闹是想来解决问题呢,还是想把问题搞得不可收拾?
【一塌糊涂】yī tā hú tú 形容糟糕到极点或乱到不可收拾的程度。(糊涂:混乱。)〈例〉妈妈不在家,几个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有情况糟糕,难以收拾的意思;都用作贬义;都常作谓语、定语、补语。
“不可收拾”着重于事物难以收拾,不可救药了,多指坏的程度。“一塌糊涂”着重于描述事物混乱或事情败坏的情景,多指坏的表象。
提示 “塌”不能读作“tà”,不能写作“蹋”。
四年级成语“请君入瓮”的意思,出处,故事
【请君入瓮的故事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ju)审问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请君入瓮的故事故事】:
唐朝武则天时有两个酷吏,一个是来俊臣,另一个是周兴。他们设计了种种酷刑,枉杀了许多好人。一次,有人告发周兴和大将军丘神勣共同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谈何容易。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个新点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来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来俊臣装做向他请教说:“近来办案中,有些囚犯就是不肯认罪,你看用何妙法?”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好办嘛,弄一个大瓮来,四面烧起火,叫犯人进瓮去,这样有哪个敢不招供!”于是,来俊臣按照周兴的办法安排好后,对周兴说:“如今有宫里的命令,要我审问你,请你老兄进这只瓮吧。”这时,周兴十分惶恐,立即叩头认了罪。
请你到瓮里去。瓮:一种陶制盛器。比喻用他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
书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掬西江之水,为尔洗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冷箭呢,先是不肯的, 后来也放过儿枝, 但总是对于先‘放冷箭’用‘流言’的如陈源教授之辈, ‘请君入瓮’, 也给他尝尝这滋味。”茅盾《子夜》:“他向来是惯叫农民来钻他的圈套的, 真不料这回是演了一套‘请君入瓮’的把戏。”
5年级成语“秦晋之好”的意思,出处,故事
【秦晋之好的意思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 何以卑我!”
【秦晋之好的意思故事】:
春秋时代,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邻近的实力相当的大国。晋献公在位时, 为了加强同秦国的友好关系, 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了秦穆公。尔后, 两国经常联姻, 以保持友好关系。到了晋怀公即位, 由于他生性刻薄, 杀戮德高望重的老臣狐突, 弄得上下离心, 人人自危。这时, 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 来到了秦国。重耳忠厚谦恭, 才华出众, 深得秦穆公的欢心。穆公不仅将宗女怀赢嫁给重耳, 还答应帮助重耳回国夺取政权。公元前六三六年春天, 重耳在秦军的卫护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 回到晋都曲沃, 杀死了怀公, 即位为君, 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对秦穆公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激, 还让太子姬骧也娶了一位秦国的宗女穆赢做夫人。从此,秦、晋两国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保持友好。后泛指两姓联姻。
元·乔梦符《两世姻缘》第三折: “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 同力破曹, 共扶汉室, 别无他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到了麟凤山, 访到魏家, 投了书信, 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一年级成语“老态龙钟”的意思,出处,故事
【老态龙钟的意思出处】
宋·陆游《听雨》:“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纱橱笛簟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
【老态龙钟的意思故事】:
《听雨》这首诗叙写了这样一件事:外面在下雨了,诗人听着雨声感慨自己的身世和遭际。诗人年纪老了,且又病魔缠身,尤其是无聊的琐事还烦扰自己,想清闲安静地过晚年生活也不可能。天黑了,外面下起了雨来,诗人感到自己虽然睡在小的帐子、破的席子床上,毕竟还有一个安身之所,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安慰了,那就听着萧萧的暮雨声吧。
老年人的体态就象龙体那么臃肿。形容老年人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古例】: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七:“我何尝不想回去见一见我那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可怜的母亲。”郭小川《秋歌》:“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衰老,老态龙钟;但愿我的心,还象入伍时候那样年青。”邹韬奋《华美窗帷的后面》:“第二天偶然移动那张老态龙钟的唯一的长形大沙发,才知道不仅弹簧七上八下,而且实际仅剩了三个脚。”
六年级成语“一鼓作气”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鼓作气出自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出自故事】:
春秋时代,鲁庄公十年春,齐兵攻鲁,鲁庄公带兵前往应战。两军在长勺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阻止他说:“不行!”直到齐兵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出击了。”鲁庄公于是下令进军,结果大获全胜。打了胜仗后,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能大败敌人?”曹刿回答说:“打仗全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当敌人士气低落、兵无斗志时,我军却精力充沛,士气旺盛,所以打败了敌人。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现常形容做事时鼓足干劲,一往无前。
【古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姚雪垠《李自成》:“他们说,将士们早就抱着一个冲出潼关的决心,如今只有一鼓作气,直向前冲,军心才不会涣散。”老舍《赵子曰》:“他一鼓作气的坐起来,三下五除二的穿上衣裤,下地,披上皮袍,跑出去!”
六年级成语“探囊取物”的意思,出处,故事
【探囊取物的意思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谷曰:‘中国用吾为相, 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
【探囊取物的意思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 战争频繁,特别是中原地带, 更是动乱不安。北方后唐明宗时有个叫韩熙载的志士,想从战乱的中原去江南做官。他的挚友李谷给他送行, 并在正阳这个地方为韩熙载设宴饯别。临别前,韩熙载对李谷说道:“长江以南的国家若用我为宰相, 我一定率兵长驱北上, 平定动乱的中原。”李谷说:“中原国家若用我为宰相, 则夺取江南各国, 犹如伸手到口袋里取东西那么容易。”韩熙载原打算到江南的吴国, 但后来去的是南唐。在南唐,他虽曾一度得后主李煜的信任, 但至死也未官至宰相, 其誓言并未真正实现。李谷后来做了北方后周的大将军, 在南征中虽屡建战功, 但其当年的壮志也未实现。
好象掏口袋取东西一样。囊:口袋; 探囊: 向袋里摸取。比喻某事极其容易办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 如探囊取物耳。”梁斌《播火记》十二:“这点小事, 如探囊取物。”
5年级成语“渔人得利”的意思,出处,故事
【渔人得利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渔人得利故事】:
赵国企图攻打燕国。著名游说之士苏代替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路过易水,看见有一只河蚌从水中上岸来晒太阳,恰好遇着一只鹬鸟飞来。鹬鸟看见河蚌张开贝壳在晒太阳,便用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立刻合拢贝壳,一下子钳住鹬的嘴不放。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一只死蚌。”河蚌说:“我今天不开壳,明天不开壳,你就成了一只死鹬!”他俩谁都不肯罢休。正当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渔翁,他毫不费力地捉住了河蚌和鹬鸟。”苏代讲完了这段故事就对赵王说:“假如赵国去攻打燕国,两国相争,彼此削弱,那么,强大的秦国就会坐收渔人之利,请大王三思而行。”赵惠王听了,觉得苏代言之有理,于是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原指鹬蚌相争,渔人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好处。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相争,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亦作“渔翁得利”、“渔人之利”。
【古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明·冯梦龙《滕大尹鬼断家私》:“这正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郭沫若《屈原》第五幕:“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