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成语“得陇望蜀”的意思,出处,故事

【得陇望蜀的意思出处】
《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得陇望蜀的意思故事】:
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刘秀攻下了天水(今甘肃东部,古称“陇”)后,又与大将军吴汉一起围攻王莽部下的隗(wei)嚣于西城(也属“陇”,称“陇右”)。这时,蜀地(今四川)的公孙述派大将李育援救隗嚣,并先占领要地上邽(gui)。光武帝刘秀即派盖延、耿弇(yan)率军田困上邽,然后准备回洛阳去。临行时,光武帝写了封信给岑彭,提出了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信中道:“如果西城、上邽都打下来了,你们就可以率兵南下攻占蜀地。”还说:“人的欲望总是不会满足的,既已平定了陇,还想占有蜀地呢。”

得到了陇地,还想蜀土。陇:地名,在今甘肃省东部。蜀:今四川省东西部。比喻人的想这想那,贪得无厌。

【古例】:明·王世贞《鸣风记》:“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岂非一举两得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7:16 

六年级成语“鸡鸣狗盗”的意思,出处,故事

【鸡鸣狗盗的意思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 囚孟尝君, 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 ……入秦献之昭王, 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 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 以秦宫臧中, 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 即驰去, ……夜半至幽谷关。秦昭王后悔……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鸡鸣狗盗的意思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秦国国王(昭王)扣留。他的门客中有擅长盗窃的人,夜里假装成狗到秦国宫里去偷了白狐裘献给秦王的宠姬幸,幸姬向秦王说情,孟尝君才得释放。走到函谷关时正是夜里。按规定鸡叫时才开关门。孟尝君恐怕秦王派人追至,门客中又有一个会装鸡叫的人,假装鸡叫,所有的鸡都一齐鸣叫,骗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逃回本国。

学鸡啼叫,装狗窃物。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古例】:《汉书·游侠传》:“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莫不宾礼。”宋·贯休《怀钱唐罗章鲁封》诗:“二子依公子,鸡鸣狗盗徒。”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鸡鸣狗盗之雄耳,岂是以言得士。”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7:15 

四年级成语“愚不可及”的意思,出处,故事

【愚不可及的意思出处】
《论语·公冶长》:“字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愚不可及的意思故事】:
春秋时代, 卫国有个名叫宁武子的大夫, 他为人狡猾, 善于见风使舵, 投机取巧。有一次, 孔丘在和人谈话中, 提及宁武子时, 大家随即请孔子对他作出评价。孔子立即作了这样的回答:“宁武子这个人, 在国家太平的时候, 他就显得聪明;而在国家不平的时候, 他就假装傻。他的那种聪明, 别人是能够做得到的; 而他的那种装傻, 别人就做不到了。”

原指傻得没有人可以赶得上。愚: 傻, 笨; 及: 比得上。后形容愚笨到顶了。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我看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 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那里去?!”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31 

四字成语成语“初出茅庐”的意思,出处,故事

【初出茅庐的故事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 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 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的故事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了出来, 当了军师。就在这时,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带领十万人马杀奔而来了。刘备这时弹丸之地, 而现在处在累卵之危的时刻。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 诸葛亮建议利用曹军的狂傲心理,诱敌深入,把曹军诱进伏击圈,予以歼灭。诸葛亮这一战术,关羽、张飞都不相信能取胜。尽管这样,诸葛亮仍照计而行,命关、张两人埋伏在豫山山中, 命赵云打头阵, 只要败不能胜。夏侯惇骄横得很, 见赵云一战而败, 便以为刘备到了溃不成军的地步, 便加速前进。到了博望坡前, 诸葛亮即令放火, 顿时火光冲天。十万曹军在狭窄的山坳里,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只好听其大火而烧。这一次, 奠定了刘备重整旗鼓的基础。

诸葛亮一出来帮刘备, 就打了个大胜仗。初出: 刚刚出来; 茅庐: 草房,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 住的是草房。比喻才踏入社会, 缺乏经验。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 便知道是初出茅庐, 不懂什么。”鲁迅《高老夫子》:“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 我们准可以扫克他!”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30 

2年级成语“雷霆万钧”的意思,出处,故事

【雷霆万钧的意思出处】
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
【雷霆万钧的意思故事】:
汉文帝时,贾山借秦朝的事为喻写了《至言》,向汉文帝进谏。他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他要求广开言路的道理。他认为如能广开言路,善于养士,国家就强大起来。因为广开言路,这就好比震耳欲聋的暴雷,所击之物,没有不被摧毁的;又好比三十万斤重的力量,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压得粉碎的。国家有了雷霆之威,万钧之力,就是强盛的表现。

如雷霆那样的威势,万钧那样的力量。霆:疾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比喻威力极大,不可抗拒。

【古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李准《黄河东流去》:“黄河是勇敢的,……她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浊浪排空的气势,劈开大山和深峡,切断腾格里沙漠,在黄土高原连绵不断的峡谷中穿流而下。”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30 

1-6年级成语“开卷有益”的意思,出处,故事

【开卷有益的意思出处】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有益的意思故事】:
宋初,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fang)等编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御览》。它收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定名为《太平编类》。由于宋太宗对这部书十分感兴趣,编后曾亲自过目一遍。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卷,一年之内全部看完,遂题名为《太平御览》当时有人认为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之外,每天还要看这部书,未免太辛苦,便劝说他少看些, 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 应注意休息。太宗说:“朕性喜读书, 颇得其趣, 开卷有益, 岂徒然也。”

指读书有益。开卷:打开书,指读书; 益: 益处, 好处。

鲁迅《小说归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惟其中有五鬼闹判一语, 不知所出; 以问余, 亦无以应也。今乃知出于《西洋记》,……开卷有益, 信夫。”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29 

中国成语“一窍不通”的意思,出处,故事

【一窍不通的意思出处】
《吕氏春秋·知化》:“其(纣王)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一窍不通的意思故事】:
殷纣王有个臣子名叫比干,是一个非常忠厚的良臣。他目睹纣王昏庸无道,沉迷酒色,对妲 己唯言是听,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极力劝谏纣王改邪归正。有一次纣王听信妲己的话,把无辜的梅伯杀了,并要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去劝谏,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否则就会亡国。纣王把这话告诉了妲己,妲己为此对比干恨之入骨。她向纣王说:“比干和你的其他臣子不同。别人认为好的,他认为是坏的,原因何在?我看是他的心肝与别人的心肝长得不一样,大王若不信,可把他的心脏挖出来看。”纣王听了妲己的话,果然把比干杀了,并挖出了他的心肝。孔子说起这件事,深深地叹道:“纣王如果有一窍通,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没有一窍是贯通的。窍:洞,指心窍。比喻什么也不懂。

【古例】:元·张国宝《罗李郎》第一折:“阿,这老爹一窍也不通!”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我道还是一窍不通,广居厚积,所以常守贵也。”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这位大人乃是一窍不通的,只得请了枪手,代为枪替。”茅盾《子夜》六:“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29 

2年级成语“习惯成自然”的意思,出处,故事

【习惯成自然出处】
《汉书·贾谊传》:“夫习与正人居之, 不能毋正, 犹生长于楚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 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齐言也。故择其所嗜, 必先受业, 乃得尝之, 择其所乐, 必先有习, 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习惯成自然故事】:
汉朝到了汉文帝, 经过诛诸吕、平王乱, 社会稳定了下来, 开终呈现兴旺景象, 贾谊认为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制度, 是时候了, 于是便上书文帝。其中谈到如何教育太子的问题,从历史上的对比来说明把太子教育好的重要性;接着就说要有教育太子的完善制度,还要选拔天下正直之士来担起教育太子的责任来。他说:太子左右、前后都是正人,那太子一直是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这样,太子就受到正直的熏陶。又说到如何教育太子的问题。他说:‘选择太子爱好的,先使太子受业;同时选择太子喜欢的,先使太子练习,并且使太子按受业的、练习的去做。孔子说:“小时候养成了好的品性,习惯了就成了自然了。’”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行为了。

【古例】:明·曾灿《将立夏戒仆子亟治所田》:“吾家号索封,不复知稼穑;习惯成自然,呰窳亦云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俗话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看他虽觉异样,无如他们自古如此;他们看见我们,自然也以我们为非。”鲁迅《致肖军肖红》:“习惯成自然,南边人总以象自己家乡那样的曲曲折折为合乎道理。”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29 

六年级成语“心悦诚服”的意思,出处,故事

【心悦诚服的意思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心悦诚服的意思故事】:
有一次孟子和人家辩论何谓王道、何谓霸道时说: 用强大的武力假托救世安民去征服人家, 这就是霸道;用仁德来治理国家,那就是王道。用武力征服人家, 人家服你那是屈服于你的武力,心里并不服你; 反过来说, 说明你没有真正的力量。施行仁政而人家服你, 那才从心里服你, 例如七十多学生真心服从孔子。《诗经》上说的,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没有一处地方一个人不服从文王。这里说的就是真心的服从。

从心底里服从。心悦: 心里愉快, 高兴; 诚服: 真心实意地服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 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鲁迅《端午节》:“大家主张继续罢课的时候, 他虽然仍未到场, 事后却尤其心悦诚服的确守了公共的决议。”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29 

四字成语成语“打草惊蛇”的意思,出处,故事

【打草惊蛇出处】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故事】:
唐朝有个人叫王鲁,在他做当涂县(今属安徽省)的县令时,贪赃枉法,搜刮了不少钱财。他的下属官吏,也都敲榨勒索,干了不少坏事。有一次,下面有人联名控告他的主簿(管理文书簿箱,执掌印鉴的官)营私舞弊,受人贿赂。状纸上列举的罪行正是王鲁干惯了的。他边看状纸边打寒颤,心想:若是认真追究起来,件件、桩桩差不多都与自己有关呀。怎么办?最后他心神不定地竟在状纸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躲藏在草里的蛇。原是比喻惩乙警甲的,后比喻行动不缜密,致使对方有所警惕、防备。原作“打草蛇惊”。

【古例】:宋·朱熹《朱文公集》:“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打岸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杜鹏程《保卫延安》:“派两个战士跳下去么。不,手边这几个战士经验差,事事太重大,成败就看这一着,打草惊蛇就糟透咯。”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