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宗朱由崧简介

明安宗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5月23日),直隶顺天(今北京)人,南明政权第一任皇帝(1644年—1645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恭王朱常洵庶长子,母为邹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在位八个月。沉湎酒色,内政不修,政治腐败。弘光二年(1645年),兵败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失德

根据明末清初笔记记载,朱由崧是十分昏庸腐朽的,只知吃喝玩乐,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除夕,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却在群臣面前感叹“后宫寥落,旦新春南都无新声”,下令广选美女。

由于纵欲无度,还命人替他捉蛤蟆配制春药,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在其即位之前,史可法曾写信给马士英说明“福王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无知和专横。由史可法、张慎言、高弘图等17人签名送与马士英。

朱由崧身边全是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马士英、阮大铖等。他对清兵的进攻根本不过问,尽管有史可法这些忠臣,但明朝复兴之势难见。

朱由崧向来以“失德”著称,后人称其为腐朽王朝的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乐,不问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顶。世人评论说,正是他的不思进取,打碎了南明王朝划江为治的希望。然而细检史籍,可知竟传闻难据,推其缘由,多由东林党人对福藩一系的成见所致。而其本来的经历显现的却是并非昏庸且颇有个性的政治家形象。

如曾任弘光朝给事中李清《三垣笔记》、《南渡录》及《甲申日记》对荒淫纵欲之事,且加辩诬,指出弘光帝是颇有治国思想,气度恢宏,勤于政事,欲有作为的政治家。此外朱由崧还为于明惠帝以及靖难之变中殉难的臣子予以平反,所以其政治得失尚有争议。

身份

林时对《南都三大疑案》:“洛阳既陷,福王常洵被闯贼所临,宫眷逃窜。世子由崧得一护卫军牵率过河,寓太康伯张皇亲第,人无识者。甲申四月,巡按中州御史陈潜夫送至凤督马士英处,遂同四镇拥立为弘光帝。登极后,太后亦自河北至。帝不出迎,群臣奉凤舆至内殿下舆,帝掖后至殿隅,密语移时,群臣拱立以俟,秘弗闻。

半晌始下拜恸哭,人皆疑揣。乔大理圣任先生在班行目击者,曾面语余。或云:帝实非真世子,福藩有一审理貌类,因冒认。语时戒勿洩,同享富贵。又云:入宫后,与帝同卧起。事真伪不可知,帝来时既不迎,逾顷始拜哭。而出奔时又不同行,自往芜湖就靖国;太后偕马士英至浙,则事属可骇。一疑案也。”

金堡:“予闻弘光伪福邸也。福邸已被难,其妃有弟与一内侍偕走,诈称福邸。既登极,内侍惧福不敢言。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马士英特欲立福邸翻东林之局,遂使东南半壁拱手以奉之清耳。”

杨凤苞:“及谓福王亦伪,乃出东林、复社爱憎之口”,“盖阮大铖欲尽杀东林、复社诸君子,向后诸君子追憾其事,并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不已,复奋断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词尔。”

历史评价

史可法:“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蔡东藩:“这位弘光皇帝,偏信马士英,一切政务,全然不管,专在女色上用心。”

钱海岳:“北京颠覆,上膺鼎箓,丰芑奠磐,征用俊耆。卷阿翙羽,相得益彰。故初政有客观者。性素宽厚,马、阮欲以《三朝要典》起大狱,屡请不允。观其谕解良玉,委任继咸,词婉处当;拒纳银赎罪之议,禁武臣罔利之非,皆非武、熹昏聩之比。

顾少读书,章奏未能亲裁,政事一出士英,不从中制,坐是狐鸣虎噬,咆哮恣睢,纪纲倒持。及大铖得志,众正去朝,罗罻高张,党祸益烈。上燕居神功,辄顿足谓士英误我,而太阿旁落,无可如何,遂日饮火酒,亲伶官优人为乐,卒至触蛮之争,清收渔利。时未一期,柱折维缺。故虽遗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39 

历史名人对庄子的评价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亲人不见于历史记载,据考证,庄子的先祖是宋戴公。关于庄子的妻子,《庄子·至乐》篇有提到,但没说名字,有人说她叫妞儿。从惠施口中可知庄子的妻子为庄子生了儿子,但没有留下名字。

  山东省东明县东、北一带有庄子后裔。据当地《庄氏族谱》记载,庄子的六十九世孙庄济(字毅亭)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进士。

  历史评价: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西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北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现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37 

世宗贤妃墓简介

世宗贤妃墓,又称“世宗贤妃坟”、"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嫔墓之一。内葬有郑贤妃等至少四位妃子、二位太子。

墓园简介

位于神宗四妃墓及悼陵之间,俗称"小宫"。坟园坐北朝南,北偏东40度.规制同神宗四妃墓,但无外园墙。南北通长93.60米、东西宽57.40米,墙体以卵石垒砌,脊用横砖平铺两层出檐,内外墙皮涂抹灰泥。墙高2.70米、宽2.82米、进深2.15米、残高2.15米。

门内7.70米处建照壁一座,长4.50米、宽0.65米、高3.12米。其北13米处有石供案,束腰形长2.20米、宽1.07米、高1.18米、束腰宽0.86米。

供案后有坟堆五座,中间一座,左右各二座。

附葬人数的考证

此墓究竟葬了几位妃子?《昌平山水记》载神宗妃墓南"为袄儿峪,有四妃、二太子墓、中阎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哀冲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世宗妃太子也。

另据《世宗嘉靖实录》卷一八五载:嘉靖十五年三月己未,"贤妃郑氏薨……已追封为贤妃.谥曰怀荣,袝葬于悼灵皇后陵侧。"《国榷》卷五十六记载相同。《明史·后妃传二》载嘉靖十年三月,册九嫔中首为郑氏。

又查得《世宗嘉靖实录》卷二百四十一载:嘉靖十九年九月甲寅"葬贵妃周氏于孝洁皇后陵次"。因此,我们认为《昌平山水记》所说"四妃、二太子墓"内,可能埋葬了六妃、二太子。

墓主简介

郑贤妃,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首,封贤嫔。十五年死,约20岁出头。谥曰怀荣贤妃。按死亡年份推测,她应该是该墓的第一位主人。

阎贵妃(?--1541年),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封丽嫔。嘉靖十二年(1533年)八月生皇长子“哀冲太子”,十三年晋丽妃,十五年晋贵妃,十九年病死,年20多岁,赠皇贵妃,谥曰荣安惠顺端僖皇贵妃。世宗对她母子二人的去世颇为伤感,在当年晋封了所有为他生育子女的后宫妃嫔。

周贵妃,生平不详。《世宗嘉靖实录》卷二百四十一载:嘉靖十九年九月甲寅"葬贵妃周氏于孝洁皇后陵次",推测她最迟在嘉靖十九年就已经去世。

王贵妃(?--1553年),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封庄嫔,十五年生皇次子“庄敬太子”,晋昭妃。十八年因儿子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晋为皇贵妃。三十一年太子病故,次年她亦死,年不满40岁,谥曰端和恭荣顺温僖皇贵妃;

杨荣妃(?--1566年),原为宫女,得世宗临幸,还未及册封,她就在嘉靖四十五年的大火中为保护皇帝和尚寿妃遇难。追赠为荣妃,谥曰恭淑安僖荣妃。葬礼按皇贵妃的规格办理。同时赠其父杨朝宗为“骠骑将军锦衣卫指挥史”,恩赏其兄杨延美为“锦衣卫指挥俭事”。

马贞妃,嘉靖四十五年六月薨,赐谥曰荣安。葬天寿山之陵次,丧葬礼仪同阎贵妃。

长子朱载基,生二月即死,追封哀冲太子,阎贵妃所出。

次子朱载壑,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立为太子,王贵妃所出。20岁时夭折,谥庄敬太子。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31 

明绍宗朱聿键简介

  明绍宗朱聿键(1602年5月25日-1646年10月6日?),字长寿,南明第二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1644年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1645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亦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在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

  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死因之谜

  关于隆武帝的命运有多种说法:绝食而死、被乱箭射死、菜市口斩首、死于汀州府堂等众说纷纭,真伪难辨。

  清军追到汀州,隆武帝、曾皇后、沈嫔、陈嫔被俘于赵家塘。隆武帝、后大约在被俘之日即遇害于长汀。据清实录记载: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将军入闽,连下建宁、延平等府,“闻伪唐王朱聿钊遁走汀州,遣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等率兵追击,直抵城下。我军奋击先登,擒斩朱聿钊及伪阳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佺、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并伪官、伪伯等,抚定汀州。……获伪玺九颗,马骡辎重无算”。

  江日升《台湾外记》云:“隆武帝后死于汀州府堂,乃顺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诸家纪事,悉书隆武被执,送福州斩于市。但时有锦衣卫陆昆亨从行,眼见隆武帝后戎装小帽,与姬嫔被难。昆亨脱出。百姓收群尸葬于罗汉岭,竖其碑曰‘隆武并其母光华太妃讳英忠烈徐娘娘之墓’。后昆亨归郑,继而为僧,年八十有奇,为口述云。故特表出。”

  隆武帝的下场在记载上出现程度不等的分歧。江日升批驳了押回省会福州斩首的说法,是有见识的,因为在清方档案文书和福州人士的记载中从未提及这样一个重大事件。

  是否出家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汀州遇害的是隆武帝的替身,他本人逃到广东五指山当了和尚。在民间传说中,隆武帝逃难到湖头后,怕被人识破告密,便在妙峰山上的妙峰庙安顿下来,削发为僧,自号“南方僧”。初时,“南方僧”读书练武,打算卧薪尝胆,有朝一日光复大明河山。但后来见天下局势明朗,大势已去,灰心丧志之余,他就做起了和尚,最后终老湖头。

  这种说法很难令人置信,理由是:第一,当时广东是拥戴隆武朝廷的,隆武帝如果真能逃到广东,毫无必要遁入空门;即令说他心灰意懒,看破红尘,那又同传说中的“帝派使者慰劳群臣”自相矛盾。第二,这一流言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出面证实;相反,跟随隆武帝逃难的大学士何吾驺回到广东以后,肯定得到相当准确的消息,才写信给肇庆当局另立新君。

  历史评价

  朱聿键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可能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但不幸的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乱世,手中兵马也不足以和清兵抗衡。他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较有能力的皇帝,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失败。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见的优良。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30 

万娘坟有多少贵妃

  万娘坟位于昌平区北部。东北有长陵乡昭陵村,西南是悼陵监。村以坟得名,成村于清代,因村中有明代万氏皇妃墓而得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贵妃万氏葬于该地。

  万氏,山东诸城人,是明宪宗朱见深为皇太子时的侍从宫人,朱见深即位后封妃。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封为皇贵妃。万氏年长宪宗十七岁,后暴病死,谥“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该墓三十年代末被盗,现存园寝的围墙、门楼、无家石碑等。该村原名万娘娘坟,后简称今名。

  布局

  万娘坟位于苏山东麓,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方形院落面宽197.8米,进深138.5米,园寝围墙用绿色琉璃筒瓦,黄色琉璃滴水。正中为硬山式琉璃构件的园寝门,两侧各有一座随墙角门。门内为两进院落,第二进院落正中有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厢配殿各三间。

  享殿后有门,可进入半圆形的寝园,中轴线上由前至后设照壁、石碣(即圆顶的碑石)、石供案和墓冢。明代设官军守卫,有官员管理。清代改为坟户看守后,看坟人及家眷即住在园寝的第一进院落内,经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后因院内狭小,清末民初就将民居扩建到园寝院外,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

  历史与现状

  万娘坟作为明十三陵的文物古迹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清朝中期、晚期失修,园寝内的享殿、配殿在清末已倾毁,现仅存围墙、碣石、供案等古迹。1937年秋天,长陵园的程彦斌率众将万娘坟的墓室盗掘,随葬器物大部分流失。解放以后,由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现有文物得到保护。园寝东门外有1棵古槐,墓园内有2棵古柏,均被列为北京市一级保护古树,现已受到政府与村民的妥善管护。

  墓主万氏

  万娘坟的墓主万氏,系山东诸城(今山东省东南部、潍河上游)人,4岁被选入宪宗朱见深的祖母孙太后宫中作宫女,长大后即在东宫服侍太子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年),年仅16岁的朱见深即位当了皇帝,万氏虽已35岁了,却处处表现机警,事事迎合帝意,皇帝每次外出,她皆身披戎装作为前驱,因而备受宠幸。成化二年正月,万氏为朱见深生下了第一个皇子,朱见深大喜,封万氏为贵妃。

  不久,皇子病死,万氏此后不复生育;她为了不在皇帝面前失宠,平时竭力限制后妃接近皇帝,并在宫中广布耳目,知道后妃中有怀孕者,设法用药使其堕胎,所用手段阴险残忍。女史纪氏被宪宗私幸怀孕后,万贵妃指使宫婢暗中下药,想使纪氏堕胎,但没有成功,宫女撒谎说纪氏不是怀孕,而是腹中长了痞积,被安置在静乐堂养病,不久就生下了孝宗朱祐樘。

  万贵妃又密令太监张敏将婴儿抱出淹死,张敏心存善念,假报已将婴儿淹死,暗中仍放在静乐堂抚养。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长到6岁时,宪宗方知隐情,将朱祐樘接到太后宫中抚养,将纪氏移居永寿宫。同年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纪氏突然死去,宫中传说万贵妃借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致使纪氏中毒身亡。万氏为人阴险狠毒由此可见一斑。

  万氏见宪宗已有皇子,而且又加害不成,她为了逃避罪责,转移众人视线,方允许皇帝到其他后妃宫中过夜。随着太子朱祐樘的成长,万氏怕日后太子登基会治自己的罪,同导妃一起在皇帝面前屡进谗言,劝朱见深易储;当时恰逢泰山发生地震,占卜者谓应在东宫,朱见深心存恐惧,将另立太子的事情压了下来。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天,万贵妃突患暴疾病死,宪宗为其辍朝7天,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同年三月初六(3月30日)葬在天寿山陵区内的苏山脚下。

  弘治初年,御史曹璘请求孝宗朱祐樘削去万贵妃的谥号;鱼台县(今山东省西南部、邻接江苏省)丞徐顼请求逮捕为孝宗母亲纪太后(纪氏死时初谥“恭恪庄僖淑妃”,葬在京西金山,孝宗即位后,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迁葬茂陵)医病致死的太医们,逮捕万贵妃家属,究问纪太后死时的情况;孝宗以有违先帝之意而未予追究。

  陪葬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

  分别是: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30 

明惠宗朱允炆简介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兵败失位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史书评价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28 

八贤王的历史原型

  宋朝的历史上没有八贤王这个人,八贤王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事迹,在史书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记录。八贤王这个角色,应该是文艺创作者根据民间的轶事传闻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角色,用来满足人们对于忠诚、正义和惩奸除恶等精神的需求。

  庞太师和八贤王是包青天系列影视作品中的重要角色。庞太师是邪,八贤王是正,庞太师和八贤王一邪一正,斗得十分精彩。其中庞太师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宋仁宗乐府,所以皇帝都要让他三分。

  八贤王的来头也不小,八贤王是宋仁宗的叔叔,手里有先皇赐予的金简,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也是人臣巅峰。庞太师和八贤王两人可谓是势均力敌,谁也不比谁来头小。八贤王有金简,仿佛是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庞太师有军队,有女儿在皇帝旁边的枕边风。所以这两个人斗起来是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所以看起来十分好看。

  庞太师和八贤王在剧中斗得最精彩的要数高丽之战了。高丽太子与大宋联姻,不想太子刚到境内就被谋害。别国太子在本国境内被害,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外交问题。高丽准备报复,庞太师和八贤王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两人在皇帝面前唇枪舌战,针尖对麦芒,一段洋洋洒洒的争辩十分精彩。

  其中庞太师是老谋深算,霸气十足,所以措辞十分激烈,咄咄逼人。而八贤王是十分儒雅,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两人一热一冷,一火一冰,一邪一正,你来我往,虽然互不相让,但表面依旧是客客气气,有礼有节,一点也没有撕破脸皮。

  这段争论辩斗是剧中高潮中的高潮,也是整部剧中庞太师和八贤王人物关系的缩影。

  电视剧中的八贤王以仁德示人,他一身白衣,温文尔雅,与包拯志同道合是个十分有亲和力的王爷。但历史上的八贤王却是一个有名的外交官,作为先王的亲弟弟,他曾多次出使辽国。而这也是八贤王的主要功绩,新王登基后,八贤王就不过问朝政了。

  朝廷上下完全是由庞太师辅佐,仁宗还是年幼少年时,庞籍就在他左右了,所以仁宗对庞太师还是毕恭毕敬的,没有一点皇上架子就连下诏书也得问过庞太师的意见才行。这样一来庞太师和八贤王谁大?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了。

  由于当时复杂的局势,八贤王并不看好庞籍,认为庞籍在朝政上已经用力过猛了,毕竟这是自家祖业,让外人一手独揽心里还是不愉快的。仁宗皇帝虽然尊称八贤王一声叔叔,但是因为那八贤王多年不问朝政,所以从权势方面来说,还是庞太师略站上风的,若听了八贤王的话便是与庞太师作对,那是万万不行的。但是碍于先王的面子,也不能对八叔大不敬,所以仁宗只好周旋在这两人之间。

  庞太师和八贤王谁大说到底还是难以下结论,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八贤王是先王的亲弟弟,亲疏有别,这一点是庞籍怎么也赶不上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28 

著名反派庞太师是谁

  庞太师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著名反派人物,他最早出现在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因为其形象深入人心,后来在《呼家将》、《杨家将》、《包公案》、《白眉大侠》等作品中都有出现,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有庞太师吗?

  庞太师在《三侠五义》中叫做庞吉,翻开韩浩的宋史,在灿若繁星的记载路确实有一位姓庞德官员,叫做庞籍。庞籍与文学作品中的庞吉大相径庭,庞吉是一国太师,因为女儿得到恩宠横行朝廷,无人敢有二话。

  历史上的庞籍,是一位忠良之臣。他的官位没有做到太师那么高,可确确实实为宋朝做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庞籍的官位是大夫,据记载,他文韬武略,十分了得。有次,朝廷内的一个贵妃利用关系想让自己的亲戚逃避税收,被庞籍断然拒绝,不仅如此,他还讲前来的太监一顿杖责,太监被打的皮开肉绽,叫苦连天,庞籍这样的不畏权势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十分少见的。

  不仅如此,庞太师的原型庞籍还能稳定边疆,宋朝与西夏的数次交战中都大败而归,这时候庞籍出山,把西夏打的服服帖帖,期间西夏一直未敢进犯宋朝一步。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忠臣良将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庞太师。所以“历史上有庞太师吗”的答案是有。不过历史上的庞籍和文学作品中的庞吉相差很大。

  包青天是我国民间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包青天原名是包拯,也叫包公,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人做主。所以深受民间的爱戴。在包青天的故事里面,也有一位反派人物,也就是著名的大奸臣庞太师,他多次陷害包拯。

  那么,庞太师是何人呢?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记载,庞太师就是庞吉,他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国丈,加封为太师。能被皇帝加封为太师在封建王朝时期是属于臣子们至高无上的荣誉。由此可见庞太师权倾朝野。

  这位庞太师位高权重,结党营私,控制科举考试,多次迫害包公,被三侠五义众人修理。包公不是富贵人家出身,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自然不会拿钱打点关系。于是,庞太师及其爪牙就把不走门路的包拯点了二十三名进士,至于翰林轮不到包拯,包公只能上任大宋凤阳府定远县知县。

  还有庞太师作恶多端包庇儿子为非作歹,克扣赈灾粮饷,在赈灾中发国难财,中饱私囊,强抢民女,荼毒百姓,搞得大宋民不聊生。后来,包公查处该案并处死了庞太师的儿子。此事惹恼了庞太师,这位庞太师居然勾结江湖中人陷害包公,包公幸亏有展昭的庇护才得以续命。

  然而,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作品《三侠五义》中对庞太师的描述。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史书。根据史书记载,庞太师是叫庞籍,北宋宰相,进士出身。先后出任参军、判官、大理寺卿、御史、枢密使、太子太保、国公等。庞太师还是范仲淹、韩琦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的恩师。乍一看起来,庞太师简直就是忠臣呀,没错,历史上的庞太师确实是忠臣,且文武双全。

  根据史料记载,这位庞太师在大宋西北的夏国崛起的时候,还曾亲自领兵前去征讨,立下赫赫战功,打得西夏李元昊不敢进犯大宋。

  然而,为何在民间庞太师被描述成为把持朝政的奸臣呢?大家都知道在北宋宋仁宗时期是大宋朝难得的盛世、也是整个古代封建王朝时期难得的盛世。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盛世,在民间却出现狸猫换太子、杨家将忠君爱国、包拯断案等野史情节出来。其实,这是和当时北宋的市井文学发展迅猛有关,北宋经济繁荣出现盛世的局面。

  市井文学的出现,对于人物的塑造,正所谓文学有虚构的成分在里面。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光明磊落、和为了突出包青天的刚正不阿,自然就得塑造一个反面人物,而这个人物又不能是一般人,非得是皇亲国戚不可。于是,就把庞太师推到了反面的角色。因此,历史上的庞太师其实并不是小说和野史中描述的那么不堪,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国之栋梁。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28 

明昭陵的介绍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

  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陪葬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

  分别是: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admin 发布于  2023-4-2 08:28 

发膜是洗头前用还是洗头后用

发膜是洗头后使用,在洗头发的时候,头发上的毛鳞片是打开的状态,然后用发膜可以让发膜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毛鳞片进入头发,使头发吸收足够的营养,从而修复发质。使用完发膜之后将头发冲洗干净,再涂抹护发素可以使毛鳞片闭合,从而更好的锁住头发的水分以及营养,改善干枯毛躁的发质。因此洗头发时应该先用洗发水,然后用发膜,最后再用护发素。

发膜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用洗发水把头发彻底清洗干净,稍微擦干头发,不滴水即可,然后把发膜均匀地抹在头发上,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距离发根5厘米处涂抹,不要把发膜涂抹在头皮上,会堵塞毛孔;

接着用热毛巾或者浴帽包裹住头发,等待5-10分钟左右;

用少量的水将发膜乳化,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admin 发布于  2023-4-1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