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建个群叫啥好

好朋友建个群叫啥好
1、保安队

给朋友之间的微信群名称起名叫保安队,就显得很神气,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而且非常幽默,显得群里的人都比较有趣,大家对保安这个职业也是非常尊敬的。

2、国服小分队

如果几个朋友之间除了聊天之外还经常打游戏的话,也能使用这个名字。在游戏中,国服是非常厉害的存在,表示在服务器上榜上有名,可见游戏技术非常高超了。而游戏最重要的就是能和朋友们一起开黑,所以给群聊名称起名叫国服小分队,也就是说这里面的人都很喜欢电竞游戏,都十分厉害。

3、花里胡哨一家亲

用花里胡哨来起名字有种自嘲的意味在里面,这也体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一家亲三个字可以看出群聊里面的人关系都很亲近,一定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整个群名体现出了一种个性洒脱的感觉,非常独特。

4、屠龙大队

屠龙大队这个名字念起来也很有气势,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十分青春中二。如果一群朋友们都非常喜欢探索未知,拥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

5、狼窝

狼是一种非常凶残的动物他,它们通常在月圆时分出现,狼的嚎叫声也是十分霸气的。而狼窝就显得整个群聊里面的人像狼一样潇洒霸气,也能体现出大家的勃勃野心。

如果这群人都拥有着同样的目标和梦想,就可以给微信群聊起这个名字,表示大家以后可以一起朝着目标努力,就像是充满野心和魄力的狼一样,很有冲劲。


!admin 发布于  2022-1-16 17:31 

阴阳眼一般几月出生

阴阳眼一般几月出生
阴阳眼一般几月出生有什么特征
中国人讲五行,那么出生也带着非同一般的缘份,与佛缘深厚的人,同时也是阴气比较强的人,但是说到阴阳眼的人几月出生,可以说阴阳眼是前世修行得来的特殊能力,所以与几月出生并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特征,阴阳眼的人因为是前世修行的人,所以在阴阳眼开着的时候,即使能让她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她并不会感到害怕。而且并不会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去骗人害人。
拥有阴阳眼的人有两种特征,一是命不会太长,阴气太重二是,心地善良,与前世修行有关!
阴阳眼是什么颜色的怎么形成的?
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阴阳眼似乎是不存在的。而做为五行风水相关的道家,阴阳眼的人是存在的。而且他们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传说,只是这类人与常人并不差别。
也就是说,阴阳眼的颜色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心地纯良。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道家认为,远古时期的人,都是有着现在神奇的阴阳眼的,可以看到的东西很多,但是随着心里的贪念,人的器官在慢慢的退化,退化到只有现在的视觉。
说到阴阳眼是怎么形成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阴阳眼的人心地善良,并不是后开形成,而是先天就有的一种功能,如说后天形成天眼,也就是阴阳眼,也是积德行善而成。并且不会利用自己的阴阳眼去做坏事,增贪念,因为一但有了贪念,阴阳眼也就消失了。


!admin 发布于  2022-1-16 17:30 

朱标为何是太子中的另类?为什么朱元璋从不怀疑他?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太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太子最后都能够当上皇帝的,有太多的太子死于非命,古代皇宫之中的皇位争夺实在是太激烈了。然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却可以说是所有的太子当中最为另类的一个了,他可以说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稳固到他死后,朱元璋根本不想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是直接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元璋这样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朱标,可见朱标真的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人了。

1.历史上其他的太子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也称为后世之君。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有太子,但继承人可以也有通过皇太弟、皇太孙的身份存在的;这个庞大的继承人太子群体里,其中被废的被杀害的都暂居了三分之二,属于高危工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身为君王总是有很多的猜疑,正所谓天威难测,而这种猜疑包括对子女的猜疑,这种猜疑里更突出的就是对太子的猜疑;
其实太子也是有个分水岭的,第一个就是九死一生的开国太子;第二个就是不断在被废的边缘来回试探的建国后的太子。
中国每个王朝都会有开国皇帝,都会有太子。但是历朝历代无论是哪位太子,在开国时期或多或少都会遭到迫害,要么就是被皇帝猜疑在被废的边缘不断的试探。就像是一个魔咒一样,让大家特别意外。
举个例子,当初秦始皇好不容易实现了统一,也让大家十分震惊。可是没有想到他在四处征战的过程当中,竟然死在了路上,他本想传位给扶苏,可是没想到李斯,赵高等人竟然将当时的圣旨给改了,用计谋把扶苏陷害致死。扶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子,也开始了,各朝开国太子的悲剧;
除了他之外,隋朝太子杨勇也是如此被自己的弟弟陷害,最终被贬为了庶民,包括杨勇的子孙后代,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流放。唐朝的开国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斩于马下。西晋开国太子司马衷这是历史上出名的低能儿皇帝,所以皇帝的实权也落到了她的皇后贾南风手中。虽然他单纯善良,但是他始终是痴傻的人,他在夺权的诸侯当中辗转,被不同的诸侯凌辱,最后被司马越下毒杀害。北宋赵德昭他作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理所应当。但是因为烛光斧影事件,他的亲叔叔,赵匡义夺得了皇位。因为担心自己会被赵匡义抓住机会报复,干脆就挥剑自刎了。当然,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除却开国太子,在朝代中的太子也是被皇帝猜疑不断,比如周朝的宜臼,他是周幽王的儿子,他和他的母亲都被废了;汉朝的刘荣,他是汉景帝的立的太子, 后来被汉景帝废了;刘据是汉武帝立的太子,后来被陷害自杀了;唐朝李承乾他是李世民立的太子,被废掉了;李忠是唐高宗立的太子,被废了;李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被立为太子,废掉了,后来流放在巴州死了,他是怎么死的又是个千古之迷;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想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把他废掉了;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被废;唉...都是被皇帝看不顺眼,直接废掉了。
2.朱标为什么是太子中的太子
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绝对是太子中的太子,绝对的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朝的所有太子不是被皇帝所猜疑就是被兄弟围攻陷害的,手中的权力那是中看不中用,整天不但需要小心翼翼装糊涂,还需要提防那些兄弟被又来一剑。可是朱标却完全没有这些苦恼,只需要发挥自己的储君风范,散发太子光芒就好了。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大明开国太子朱标;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明朝第一任太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自小随宋濂学习经传,由于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宽厚仁慈,受到当时及后世的夸赞。
《明史》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难以名状;朱标自小养在朱元璋的身边,从下就受到最顶尖的培养。比如李善长,刘伯温实际上都是朱元璋的常客,自然耳濡目染都会教导他。加上朱标自小就聪慧,朱元璋给他找了自己阵营之中最好的老师,所以说朱标的培养就比其他的皇子更加优秀。长大之后的朱标,不但拥有很高的才华,他的心胸非常宽广,性子也很柔和。朱元璋也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哪里都好,就是有些过于仁慈了,国家的治理,还是需要强劲的手腕的。 为了能改变儿子的缺点,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君王,朱元璋也下了不少功夫。朱标也是明朝最大胆的太子,多次跟朱元璋吵架,却从未收到惩罚。
3.朱标的地位为何这么稳固
朱标的地位非常非常稳固受不到一点点的动摇,首先是因为当年朱标身份的问题,他是嫡长子。自从秦始皇统一之后,天下世袭的制度就开始实施了,也就是说皇帝的第1个儿子有继承权力。按道理说他们的继承权利非常合法,容不得任何人质疑。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他的儿子朱标,同样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当时朱标的父母都特别喜欢他,有了皇帝和皇后的支持,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迫害。天下权利最大的两个人,都希望他能够继承皇位,自然也就没人有胆识诬陷太子。而且朱标与朱元璋两个人的感情不一样,朱标从小是养在朱元璋的身边,深受朱元璋的宠爱,父子的情分是从朱元璋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培养了。
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朱元璋更是亲自给朱标安排太子班子成员,朱标的文武班子有多可怕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文有李善长宋濂,武有常遇春徐达蓝玉,在这帮大佬面前和自己亲爹面前谁敢动摇朱标的位子。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度,而朱元璋给予朱标的信任和喜爱是恨不得朱标比自己都强的那种老父亲心态了,完全没有皇帝的猜疑。这些是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都没有的,也可以说朱元璋把唯一的慈父心态给了朱标。
第三个原因是朱标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皇家没有兄弟情,皇子之间勾心斗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朱标却可以处理好这些关系,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第四给原因朱标在朝廷之中也具有极高的威望。在朱元璋,驰骋沙场的时候,朱标就留守在南京,成为朱元璋最有力的后盾。当然,不要认为朱标留守在后方,就代表他是一个胆小的人。后方所要承受的压力,虽然没有前线那么大,但是也是不小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朱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朱元璋麾下的文官们,全部都折服于朱标的才气和智慧。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基本上成为朱标的拥护者。能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朱标确实是非常的厉害。朱标成年后就一直帮朱元璋处理朝政直到自己去世,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由此可见朱标本人也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才能卓越的!
所以朱标也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太子,也是最特殊的,老子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兄弟还是皇帝,唯独自己不是皇帝;朱标这位太子之所以能够和历朝太子不一样,就是因为他所处的处境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自身非常的优秀,让人敬佩,二是有很多人保护他。只可惜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会成为一位好君主的时候,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病而逝,也是非常的可惜。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7:30 

朱祁镇夺位之后,朱祁钰为什么还说好?

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二人之间,最出名的莫过于他们对于皇位的争夺了,原本朱祁镇是皇帝,但是被瓦剌俘虏之后,朱祁钰继位,后来朱祁镇回归,朱祁钰却不肯交出皇位,朱祁镇被软禁。后来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朱祁钰却在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连说了三声“好”,看上去就是对朱祁镇重新成为皇帝的赞同,这是为何?他明明不愿意交出皇位,为何还会如此赞同呢?

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出现过一件怪事,就是有几天时间,竟然存在两位皇帝同时在位的情况,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从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说起了。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朝第六任皇帝。正统十四年瓦剌来犯,明英宗受到宦官王振怂恿,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导致自己被敌军俘虏,明朝上下顿时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况且瓦剌还未被正式击退,明朝急需一位有领导能力的人,站出来主持大局。当时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没有能力主持大局,于是在大臣于谦、王文的举荐下,群臣准备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孙太后害怕这是群臣和郕王的阴谋,打算篡夺英宗的皇位,于是要求郕王必须立朱见深为太子,才肯同意让他登基。
同年九月,英宗之子朱见深,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之后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改元景泰,因此也被称为景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在明代宗的领导下,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瓦剌终于被击退。一年之后,明英宗被放了回来,可惜一切已物是人非。明代宗坐稳了皇位,就不想再退下来,他表面对哥哥十分恭敬,实则却将英宗一家人软禁起来。
这一关,就是七年之久。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这时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预谋让明英宗复位。此时的明代宗病入膏肓,根本没有能力与其争斗,于是很快,明英宗就顺利复位。
明英宗复位后,马上就将拥立明代宗的人抓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于谦、王文。凡是和于谦有关系的大臣,或是曾经由他举荐的大臣,全部受到牵连。此时的明代宗已经没有威胁,所以英宗一时间也没有顾上他。
就是因为英宗忙着清算于谦等人,没有及时将明代宗罢黜,因此在这几天时间里,明朝同时存在两位合法皇帝。等大臣的账清算完以后,明英宗才正式废黜明代宗,将他降为郕王。没多久郕王就病逝了,英宗给了弟弟一个恶谥“戾”。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朱祁钰并不愿交出皇位,不然当初,他就不会软禁哥哥七年了。可是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知道哥哥夺位后,他却说:“哥哥做,好,好,好。”
为何他要连说三声好呢?笔者认为,出于这些原因。
1.物归原主
朱祁钰能够当上这个皇帝,完全就是运气好。如果当初明英宗不坚持亲征,他就不会被瓦剌俘虏,也就轮不到朱祁钰当皇帝。如今哥哥夺回皇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他既然快要死了,将皇位还给哥哥,也没什么大不了。
2.朱祁钰无子嗣
朱祁钰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叫做朱见济。为了将皇位传给自己一脉,在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侄儿的太子之位,立朱见济为太子。可是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从此朱祁钰再也没有过子嗣。
当时大臣都认为“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就是说这是天命所归,证明明英宗的儿子才是正统,于是纷纷上书,希望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结果朱祁钰大怒,将带头的大臣下狱杖死。
他自己没有儿子,将来就无人继承大统,皇位还是会落到朱见深手上。如今英宗复位,将来还是会传位给朱见深,既然结局都是一样的,朱祁钰也只好接受。
3.夺位的不是别人
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朱祁钰听到外面的动静,已经料想到发生了什么。只是他还不确定,夺位的那个人是谁,于是他赶紧问左右:“于谦耶?”左右回答:“太上皇帝。”紧接着,朱祁钰才连说三声好。
说明朱祁钰并不担心有人夺位,而是怕夺位的那个人,不是明英宗。于谦是拥立他登基的人,在他即位后,于谦在朝中的威望很高,朱祁钰一直害怕他功高盖主,有一天会起异心。因此当知道有人夺位时,他的第一反应就以为是于谦。
与其让外姓之人夺去皇位,当然不如将皇位还给哥哥好,所以朱祁钰的三声好,笔者认为是发自内心的。
4.临终释怀
明英宗对朱祁钰有没有恨意呢?那肯定是有的,毕竟弟弟夺走了他的皇位,还不想还给他。那么朱祁钰对哥哥是什么感情呢?我个人认为歉疚多一些。
他的这个皇位,是被迫坐上去的,后来为了握住大权,他不惜将哥哥软禁起来。明明太子之位是侄儿的,他又强行要废掉他,改立自己的儿子。不管在什么方面,朱祁钰都亏欠了哥哥。他一直将明英宗软禁,却始终没有想过杀掉对方,就说明朱祁钰还顾及手足之情,觉得自己理亏。
当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此时的他什么都想通了。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在临终前说出的话,才最能反映出内心的想法。这个皇位坐也坐过了,现在自己也快死了,将来又没有儿子继位,现下这个结局,才是他对于哥哥最好的交代。
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十分深厚。可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不得已走上了岔路口。如果他们生在普通百姓家,一定是兄友弟恭、手足情深,奈何皇权的诱惑,让好好的兄弟俩,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情谊,实在可惜。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7:29 

梦字五行属什么

梦字五行属什么
梦字应该属金克木,含两个五行,底下那个“夕”字形象象刀,刃可属金,林属木,为金克木。


!admin 发布于  2022-1-16 17:29 

朱高煦起兵造反的经过

说到朱高煦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人小编赶紧他心思很大,但是能力又不够,所以显得很尴尬,其实朱高煦是有造反的,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是失败了,那么有的人会问了,为什么会失败,这个朱高煦起兵造反的经过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继续分析揭秘看看!

《大明风华》中朱高煦,对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十分不满意,所以屡次向太子发难,陷害太子,致使太子多名亲信被杀,但无论朱高煦怎么做始终没有能让朱棣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因此朱高煦怀恨在心,在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起兵造反,但是也没有成功,最终成了一道名菜“瓦罐焖鸡”。
电视剧《大明风华》对于朱高煦的刻画在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的,究其失败的原因有两个:
1、没文化、真可怕,勇而无谋
按常理来说,作为皇子享有天下最后的学习条件,朱高煦应该是学富五车才对,但他偏偏不是这样。朱元璋在位时,曾经把自己的子孙召到南京来进行统一教学,因为朱元璋明白一个道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他想以此来提高子孙的文化修养和治国之道,可是朱高煦去了之后却根本不当回事,天天吊儿郎当,言行举止狂妄轻佻,这令朱元璋非常生气失望。
而哥哥朱高炽却恰恰跟他相反,朱高炽为人宅心仁厚,性格沉稳,而且很喜欢读书,所以朱元璋册封孙子们的时候封朱高炽为燕世子,朱高煦为郡王,这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煦是长子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朱高煦的资质要比弟弟朱高煦强。
在朱棣登基之后,朱高煦天天做梦想着当太子,可朱棣心里明白,大明的江山肯定不能交到一个没文化的人手里,所以选择了朱高炽为太子,不久朱棣又学朱元璋那样立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朱高煦一看,这下完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没戏了,所以他一不做不二休,就着手开始造反了。
他先是找借口不去自己的封地云南,然后几次三番的指使人构陷太子,导致太子的很多亲信被杀,想借此让朱棣废掉朱高炽,然后立自己为太子,计划失败后,又趁着朱棣北方的空档,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趁朱棣不在京城的机会杀朱高炽取而代之,并且擅自使用天子仪仗,朱高炽作为监国,并没有对他做出处罚,只是对他进行了劝阻。朱高煦对哥哥的规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等朱棣北伐归来,知道原委后,差一点将朱高煦贬为庶人,幸亏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说尽好话,才让他逃过一劫,最后朱棣强迫让他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乐安。
去了乐安之后,他并不老实,在朱高炽驾崩后,居然意图半路截杀回京继位的太子朱瞻基,结果又一次失败了,因为他没想到朱瞻基是何其聪明,早已经对他多有防备了。
朱瞻基继位后,对朱高煦进行了高规格封赏,以此来迷惑他,他居然信了,以为朱瞻基不堪一击,然后就还想联合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本是朱高煦的亲信,这样的谋略,简直就是儿戏,所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朱高煦却不具备这一点,等朱瞻基兵临城下的时候,这货一兵未发直接扔下全城百姓和亲信,自己偷偷的去投降了。
2、生性凶悍、轻佻狂妄,不善于笼络人心
朱高煦不喜欢学习,反而喜欢舞枪弄棒,这一点还是颇为朱棣欣赏的。朱允炆继位后,朱棣为了拖延被削藩的时间,派儿子去南京做了人质,到了南京之后,朱高煦天天惹是生非,他舅舅徐祖辉看不下去了就几次三番的劝阻他收敛一下,他不打不听反而偷了舅舅的马跑回了北京,一路上还杀死不少官员百姓,他这么一闹,不仅自己残暴的名声远扬 ,并且这件事也成了朝臣们对燕王削藩的口实。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曾激动的对他说过一句“努力吧!世子多病”,他觉得这是朱棣要立自己为太子的意思,等朱棣登基后,就开始侍功自傲,常常以李世民自比,自信心开始极度的膨胀。
因为他品行不端,而且早已是臭名远扬,所以朝臣们大多对他敬而远之,这导致他身边的追随者很少,所以在起兵时,他只能孤军奋战,没有几个帮手,很快就不战而降了。
朱高煦投降之后,被朱瞻基带回北京关押了起来,有一次朱瞻基好心想去看望下自己的二叔,谁成想这货不但不感激反而伸腿将朱瞻基绊倒了。朱瞻基龙颜大怒,就命人用三百多斤的大缸给他扣住了,朱高煦天生神力,就给顶起来了,朱瞻基又命人在大缸周围点火,活生生给朱高煦整成了一道菜“瓦罐焖鸡”。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7:28 

为什么梦见龙三天内不能和别人说

为什么梦见龙三天内不能和别人说
梦见龙为什么三日不能说破 周公解梦
梦见龙三日不能说破,尤其是说给别人听。因为梦见龙,是好梦,是吉兆,在三日内就说破,那是不会灵验的。其实这就好像去寺庙许愿一样,在祈求的时候,把愿望默念在心里,你和命运是在用心来交流,而不是用语言。所以要把愿望留在心里,当哪天愿望实现了,到时候才可以讲出来,把好消息告诉身边的人。

梦见龙的梦境解析
梦见龙,预示近期可能官运亨通或者财运当头,遇事顺利大吉,并将赢得大家的尊敬、追随,实现心愿,获得成功。

不同的人梦见龙的梦境解析
出行的人梦见龙,建议游伴太多,改变行程延期回来。
怀孕的人梦见龙,预示生男,若八月则生女。
恋爱中的人梦见龙,说明只要互相信任,婚姻可成。秋季有喜庆。
本命年的人梦见龙,意味着谦虚得财利,房地产身体多保重,勿暴饮暴食。
做生意的人梦见龙,代表顺理得事,自然获财利。慎防变动。

梦见龙的相关梦境解析
梦见自己骑龙飞翔,预示你的机遇即将来临,并有幸运之神眷顾,即使面临困难也将迎刃而解。
梦见驾驭龙,预示财运会很不错,若多爱家人多做善事,必能带旺家运,甚至成为别人的贵人。
梦见了龙和金银珠宝,预示你将得到上天的赐予,好事可能会接连不断,财运旺盛,手气也好,事业兴旺发达,成功在即。

原版周公解梦分析梦见龙
乘龙入水,有贵位。《周公解梦》
龙眠水中,求事通。《周公解梦》
龙当门者,大吉昌。《周公解梦》

梦见龙的吉凶
境遇巩固有下属之助,地位财产,俱为安全,排除诸障碍,凡事如意,盛运隆昌荣誉,助者或共事者亦得一帆风顺而成功发展。(但若有凶数者,亦须提防火灾或烫伤之事)但人格数、地格数备全者,而他格有凶数者:很可能好淫无节制。【大吉昌】

梦见龙的宜忌
「宜」宜读书,宜洗澡,宜查黄历。
「忌」忌合影,忌独处,忌备雨具。


!admin 发布于  2022-1-16 17:28 

上等命出生的日子

上等命出生的日子
俗话说人各有命,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出生的生辰八字不同,所以人生运势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如农历初一、农历十八、农历二十九这三个日子出生的孩子就会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衣食无忧,并且在其自身强大气场的催动之下,父母和家人的各方面运势也会使之提升。

生辰八字是指我们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的共同组合,而这会直接影响着我们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先天命理。即使我们没有出生在农历初一、十八、二十九这三个上等命出生日子,那么也可以尽快通过调和五行气场的方式提升自身运势,从而促使之后的人生更加昌顺美满。
1、农历初一

由于初一是每个月的开始日期,所以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就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属于命中带有深厚的福禄。这不仅会促使其早年间的时候学业顺利、身体康健,而且当其步入社会之后更是可以为之带来亨通的贵人运,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从而使之事业顺利、财运亨通,所以是典型的上等命。

2、农历十八

自古以来民间就把数字8看作是发财的象征,所以出生在农历十八这一天的人属于自带财运的上等命格。除此之外他们的商业天赋也非常的强大,所以他们在长大之后就会凭借着自身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昌顺的事业运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继而促使其生活美满,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3、农历二十九

与农历初一正相对,农历二十九日由于临近月末,所以这一天出生的人也是福气深厚、典型的上等命。他们往往具备极强的投资观念、善于把握财运,所以一生运势昌顺、生活富足,而且还会凭借着自身的优秀能力改善家中的生活,促使整体家庭运势昌顺亨通、美满富足。


!admin 发布于  2022-1-16 17:28 

曾秉正为什么被朱元璋罢免?

曾秉正是明朝初期官员,据说曾秉正为人正直,常替百姓请命,是一位颇受尊敬的清官。正常来讲,这样的官员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曾秉正工作上得罪了不少同事,导致他在朱元璋眼里形象极差,于是下令将他罢免。曾秉正得知后愤愤不平,自己也没多少家当,为了回乡把自己的女儿给卖了。这件事让朱元璋知道后,又惹到他了,最后曾秉正被处以宫刑,一位好端端的清官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朱元璋发展言官机构,曾秉正巧抓时机
古代皇帝为了统治自己的天下,通常会设立各种官职来负责各种工作,言官就是用来防腐败的一种官职。历史上的明君通常都很注重言官的设置,因为言官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国家的建设。而且这种官权利都特别的大,上能怼皇帝,下能抓奸臣。
朱元璋可以说是从草根直接逆袭成皇帝的,他经历过苦日子,所以十分心疼百姓的贫苦。要知道大部分的贫穷都来自官僚的贪污,所以朱元璋十分的讨厌贪污腐败。于是朱元璋做皇帝后便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言官制度,专门来抓各种贪官。言官等级不大但是权利十分的大,反正啥事也不用干就瞎转,看到啥贪污的事和皇帝讲就行了。
卖女儿换路费的这位清官就是一位言官,他叫曾秉正。曾秉正原本是江西南昌人,他原本只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因为战乱所以一直没有出头的机会。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广收人才,曾秉正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了,结果被面试官相中做了海州学正。海州就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学正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
朱元璋有一天突然发现天空出现异变,顿时心里就有点忐忑了。因为古人都很看重天象,在当时流传着这种说法:"如果有天灾发生,必有天变,如果天空发现异变,必然会有动乱。"朱元璋刚做皇帝不久天空就出现大凶之兆,所以朱元璋很慌,但是又搞不清楚这种天变算哪种情况。于是就安排了一个辩论赛,想听听天下人的说法。
曾秉正听到朱元璋要搞辩论赛,于是好奇的参加了。曾秉正在台上发挥的十分出色,口吐莲花,辩论的也是有依有据,朱元璋一看,这个曾秉正倒也是人才,身边正好缺这种敢说能说的人才,于是就安排曾秉正做了言官。
持法不惧勇斗权贵,正直不阿一身清廉
因为言官的特殊性,所以曾秉正也是很兴奋,觉得自己的才华可以用于造福百姓,但是只有官职没有权利也不行。于是朱元璋给曾秉正可以指责各级官员的权利,甚至朱元璋自己做错了都可以被曾秉正指责。
仔细一听这个权利的确很大,那么朱元璋不怕言官徇私枉法,自己也弄起贪污吗?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打着小算盘,乍一看他用曾秉正是看重才华,其实朱元璋一看到曾秉正就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这种人一来没有太多花花肠子容易掌控,二来一根筋也容易得罪别人。比如你把别人得罪了,断了别人贪污的路子,其他官员肯定也不会让你好过,你要是一贪污肯定就举报,所以言官和朝廷官员就成了互相牵制的关系。
曾秉正一穿上官服来到岗位,那精气神就上来了,他因为工作原因就四处跑,遍历全国查询各种不对不好的事情,然后整理好就报告给朱元璋。曾秉正也是苦出生,所以也总是愿意听百姓们的呼声,时常把百姓的苦难和冤屈上报,所以曾秉正备受百姓的爱戴,人送外号曾青天。
其他官员一看,这曾秉正没事就来瞎逛,自己想贪污也不好弄,于是就想拉拢曾秉正一起下水,有钱一起赚,你也别来举报我。但是无论贪官给多少钱,曾秉正非但不同意还把这些企图贿赂自己的官员都给举报了。
这一手彻底得罪了很多官员,他们心里暗生愤恨,这是存心要断财路啊。于是就老是和曾秉正过不去,曾秉正也不在意,该说就说,甚至还当庭揭露其他大官的错误,指责身在其位不谋其事,这让很多人对曾秉正气的牙根痒痒。
不懂圆滑惨遭罢官,官途贫穷卖女回家
朱元璋用曾秉正做言官是很正确的选择,曾秉正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曾秉正太正直了,人如其名般正直,有时候朱元璋做错了事曾秉正也会直言不讳的指出来。虽然一开始朱元璋还听听,但是被人骂多了心里也不痛快。
因为曾秉正得罪了很多官员,所以他们老是在皇帝身边说曾秉正的坏话,皇帝听多了也烦,于是朱元璋就罢去了曾秉正的职位,让他回家自己玩去。
其实曾秉正做法很对,但是太不懂的变通和圆滑了。就算朱元璋给他再大权利,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应该也要明白,皇帝做错了事也不能说骂就骂。再加上官场都是官官勾结,把所有人都得罪死了朝廷哪里能容得下曾秉正,朱元璋身边几百个言官,又不缺曾秉正这一个人,所以曾秉正被罢官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曾秉正得知朱元璋罢了他的官,心里自然也有点愤愤不平,但是也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呢。曾秉正准备回老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连回老家的路费竟然都没有。曾秉正因为太清廉了,一点点多余财产都没有,都拿去救济百姓。没路费也没关系,至少还可以借,但是曾秉正才发现别人都不愿意借给他,谁让他把所有人都给得罪死了。
走投无路的他竟然做了一个十分奇葩的选择,他竟然把自己四岁的女儿给卖了,用来换路费。
惹君震怒处以宫刑,一代清官沦落至此
一个堂堂明朝官员竟然连回家路费都拿不出来,回个家都要卖女儿,这种事谁会信?朱元璋更不相信,他身为皇帝自然知道曾秉正一年俸禄是白银200两,这个工资放现在是一年近二十万的收入。
所以朱元璋觉得曾秉正可能是想在自己面前卖惨,或者是用这种方式向自己示威。当然也有人觉得曾秉正可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不想带着女儿这个累赘回家。
朱元璋不管啥原因都觉得曾秉正此人不可用,太丢朝廷脸面了。于是他派人把曾秉正给抓了起来。他对曾秉正说:"你既然不能善待自己的孩子,那就以后别有孩子了吧。"于是下令把曾秉正处以宫刑。
曾秉正虽然清贫一生,为百姓谋实事,却沦落到如此下场,结局也是令人唏嘘。虎毒不食子,曾秉正卖女儿这种做法也的确很难让人接受,希望他来生不再如此死脑筋,更加有人情一点。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7:28 

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其他儿子都在做什么?

说起朱棣,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明朝时期的燕王,夺取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成为了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当时朱棣骑兵早饭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中不仅仅只有朱棣这一个儿子还活着。那么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在干什么呢?们中间有没有反对或者支持朱棣起兵的,他们又都是怎么做的呢?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其中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死了,但儿子大了,继位了;八子潭王朱梓、九子赵王朱杞在靖难之役之前已经死了,无子,封国被废除;十子鲁王朱檀,也死在靖难之前,此时独子鲁世子还年幼,插不上话;二十六子朱楠早夭。
1.现在看看剩下的藩王在当时是什么情况?
二子秦王朱樉。靖难前死了。继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尚炳。
三子晋王朱棡。靖难前死了。继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济熺。
五子周王朱橚。朱棣同母弟,第一个被建文帝削爵,流放云南,在靖难最后一年(1402年)才被建文帝抓回南京关押。
六子楚王朱桢。封在湖北武昌。
七子齐王朱榑。被建文帝削爵,从封地山东抓到南京关押。
十一子蜀王朱椿。封在四川成都。
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在湖北荆州。在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全家自焚而死。
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在山西大同。被建文帝削爵。
十四子蜀王朱楧。封在甘肃兰州。
十五子辽王朱植。封在辽东。
十六子庆王朱栴。封在宁夏银川。
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在蒙古赤峰。
十八子朱楩。封地云南,被建文帝削爵,废为庶人,全家迁往福建漳州。 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地在宣府。
以上是朱元璋去世后、靖难之役发生前成年的已就藩的藩王,有一定军事实力。
以下6位藩王,当时年龄小,都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的王,还没有就藩,插不上手脚。他们都是朱棣当上皇帝后去外地就藩的。
二十子朱松。生于1380年,封韩王,封地辽东。靖难之役发生时,还在南京,一直没就藩,子孙后来就藩甘肃平凉。
二十一子朱模。生于1380年,封沈王,封地山西长治。
二十二子朱楹。生于1382年,封安王,封地甘肃平凉。
二十三子朱桱。生于1386年,封唐王,封地河南南阳。
二十四子朱栋。生于1388年,封郢王,封地湖北安陆。
二十五子朱㰘。生于1388年,封伊王,封地河南洛阳。
综上,除了早死的和年幼的,真正有能力插手的就是老二秦王家、老三晋王家、老六楚王、老十一蜀王、老十四肃王、老十五辽王、老十六庆王、老十七宁王、老十九谷王,共9位。
2.一一来 看:
老二秦王家。继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尚炳,那几年安心在西安吃肉夹馍,插不上话。
老三晋王家。继位的是朱棣的侄子朱济熺,那几年一直在太原吃刀削面,插不上手。
老六楚王朱桢。此前多次受朝廷委派,带兵镇压西南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他坐镇武昌看热闹。
老十一蜀王朱椿。成都很远,进出不方便。乐得在成都打麻将,泡温泉,日子舒坦得很。据说有暗地里为燕王提供军事物资。
老十四肃王朱楧。封地原来在张掖,真是太远了,建文元年朝廷同意他移镇兰州,这时候他正忙着建兰州的新王府,没心思理会朱棣和朱允炆的事情。
老十五辽王朱植。原本驻守辽东,靖难之役爆发,朱棣攻克山海关,切断了辽东与内地联系,朱植走海路回到内地,朱棣靖难成功后,虽然对他有点不满,但是做哥哥的还是宽宏大量,原谅了这个弟弟,并为朱植找了个好地方--荆州,让他到这里就藩。辽藩嘉靖年间被废除。
老十六庆王朱栴。封地在宁夏银川,正在满着屯田和新王府的事情,加上初来乍到,西北贫瘠,实在帮不上谁的忙。
老十七宁王朱权。封地在蒙古赤峰。手握重兵,被朱棣连哄带骗拉上造反的贼船,要是没有这个弟弟支持,朱棣大事难成。
老十九朱橞。封地在宣府,有一定实力。朱棣起兵造反后,他吓得急忙跑回南京赵建文帝。3年后,朱棣率大军杀到南京城下,朱橞受建文帝命令率军守金川门,结果他和大将李景隆一起开门迎接朱棣大军进城。
3.从上述史料分析来看,即便建文帝一开始就削除了5位叔王,搞得人心惶惶,但是其他藩王一开始还是心向朝廷的。
因为当时的建文朝廷很强大,拥兵百万,粮草充足,对付一个朱棣,本应是绰绰有余。所以他们这些人大多数不敢和朱棣来往,不敢支持朱棣,怕得罪朝廷。这再一次说明,建文帝的削藩不是真正的削藩,而是整治违法犯罪的藩王;对于遵纪守法的藩王,朝廷照样优待。朱棣成功后,并不因为大部分弟弟和侄子在靖难期间没有支持自己,而明显怪罪大家。
对支持自己的宁王朱权和谷王朱橞,朱棣对他们相当好。但是,干坏事的人终究没有好下场。后来第四任宁王朱宸濠造反,被明武宗朱厚照凌迟处死,宁藩被永远废除。谷王朱橞后来涉嫌谋反,被朱棣废为庶人,谷藩被废除,朱橞被关押至死,后代绝种。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