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为什么把另外两本删掉?

很多人都知道“四大名著”,但是也一定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原本历史上是有“六大名著”的,也就是说在最初,人们评定出来的一共有六本名著,都相当于现在四大名著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最终会把另外两本都删掉,最终留下来了四本呢?被删掉的那两本分别是什么,这两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但却鲜有人知,在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其实有“六大名著”。
所谓的“六大名著”,是指咱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之外,另加了两本书,分别是《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实际上,“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出现的时间很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出版社的需求而刻意推出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手段。
那为什么出版社要去掉两本呢,多两本不是可以卖出更多的书吗?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四大的说法有历史渊源
早在明朝,文学家王世贞就提出了《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为四大奇书,但是后来冯梦龙说,你这个分类不对,《史记》是史书、《庄子》是道家经文、《水浒传》是通俗小说、《西厢记》是杂剧,四种不同种类的书,怎么能被归纳到一起呢,这不是瞎胡闹么。
于是冯梦龙提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到这里,就全是小说类读物了,分类十分合理,人们也十分乐意接受这种说法。
到了清朝,就十分尴尬了,因为一本叫《红楼梦》的旷世奇书横空出世,半部残书称霸中国,四大奇书根本不够看的,叫五大奇书又不合适。
你知道,在中国,四这个数字还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人有四肢、年有四季,归类的时候,中国人也习惯以四、六、七这些数字,没有说用五的,五象征权力,不能随便用。
这样一来,就只会把《金瓶梅》淘汰掉,实在因为这本书中所写内容太多露骨,不像其他几部书,大家当个乐子看就行了。
就这样,去掉《金瓶梅》,补上《红楼梦》,成了清代人的“四大奇书”。
六大名著
到了晚清时代,四个名额明显不够用了,因为明清两代的小说,就跟唐宋两代的诗词一样,遍地都是,你下楼买盒烟都能遇到10个写小说的,其中精品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明末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三言二拍》,许仲琳写的《封神演义》,清代钱彩、金丰合著的《说岳全传》等。
在这些众多的明清小说中,除去前面提到的四大,其文学性、可读性、流传性最强的,就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
所以在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民间流传着“六大奇书”,就是在四大的基础上,加上了这两部。
《聊斋》和《儒林》为什么被淘汰?
说起来,这两部是被淘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内容方面,四大都是长篇小说,一个故事贯穿始终,而《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全书将尽500个独立小故事,《儒林外史》虽然名为长篇小说,但实际上其中的故事很多也是独立成篇的,只是有一个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核心思想。
《聊斋志异》:
这是一本托鬼狐言人世的书,蒲松龄先生想象丰富,在书中,描写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在《凤仙》一篇中,他就写出了最早的“照相”故事;在《晚霞》一片,又破天荒地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正面描写舞蹈演员的日常生活;在《夜叉国》中,他又写了一个岛国的人物生存状态,比《鲁宾逊漂流记》早了近100年。
同时,在书中,他又用辛辣的笔法,狠狠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很多篇目中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露官场黑暗的同时,他也对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表达了同情,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聊斋志异》都是禁书。
但是呢,书中有太多露骨的内容,现在我们能独到的《聊斋志异》,都是删减版,那些香烟的画面我们是没有机会看到的,并且在思想方面,蒲松龄虽然跟大多数同时代的人相比还是思想前卫,但他还是饱受封建思想荼毒,在书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他笔下还是有少量糟粕内容的,这就不太适合作为名著来推广了,那个年代,蒲松龄先生的墓都被挖了,这些鬼魔狐怪的事……你懂的。
《儒林外史》:
吴敬梓先生这部书,跟《聊斋》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揭露社会。不一样的诗,《儒林》更加依托于现实,《聊斋》则偏重于用虚幻。
整部《儒林》,在第一回用王冕的故事交代了整个故事的主体思想,接下来的故事,也几乎是短片内容的连接,就是说,故事是散的,但是思想是统一的。
所以这也跟四大的评选标准有一定差别,故而被淘汰。
最后还有一点,《聊斋志异》为什么不能入选名著,主要是因为里面各种动物、植物都会成精,经常上网的同学应该知道:建国后动物不许修炼成精。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4 

十年河东转河西下一句是什么?其中蕴藏了怎样的道理?

“十年河东转河西”的意思是比喻世事无常,盛衰都有各自的变化,实际上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更加令人通俗易懂。这句话的典故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早期并不属于一个强国,而且地处偏远,一直被魏国所压制。谁知秦国通过变法逐渐强盛起来,最后竟然成为七雄之首,并且在秦始皇时期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壮举,让中国第一次完成了统一。而这句话蕴藏的含义,实际上也是这么个道理。

在春秋战国早期的时候,秦国还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当时候秦国所在的地区是河西,而魏国所在的地方则是河东,魏国是早期时就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兵力非常雄厚,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几乎就是鸡蛋碰石头,而魏国的野心膨胀以后,就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然而到了中期的时候,秦国逐渐变得强壮了起来,结果不废吹灰之力就夺回了自己的地盘,甚至将魏国的河东地区也一并占为己有!
而这便是人们之后总结的一句俗语“十年河东转河西”,之后人们在分析魏国之所以会战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强大的时候太过自大,不给别人留有余地,而且还故步自封,秦国在慢慢的发展,但是魏国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吃着老本,因此就会造成失败的下场了。
人们不知道的是,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下半句,这下半句就是“莫笑穷人穿破衣”,这句话其实也是对上半句的一个总结,他想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不要嘲笑那些,穷到只能穿破衣服的人们,因为在很多年后,他们或许会变成让你高攀不起的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今日的我你弃之如敝履,他日的我你高攀不起。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真的会遇到那些嘲笑他人之人,能够真正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做到的几乎很少,而这句俗语虽然鲜为人知,然而却是古人教给你的为人处事之道,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一匹黑马,或许现在毫不起眼,但是未来就会光芒万丈,这招处世之道一定要合理的运用起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3 

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五个姓氏

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化历史,留下了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结晶当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姓氏文化。每个不同的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据最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里记载,目前全国共有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有8000多个,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五个姓氏,起名是最伤脑筋的,因为不管叫啥名,都像在骂人。

一、宰父姓
宰父氏是非常古老的复姓,也属于我国罕见姓氏之一,听起来给人感觉心狠手辣,其实这个姓氏来源于周代,是一种官名,主要负责掌管王朝法令以及公卿官吏的考核工作。宰父官的后代,就以祖上的职官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即宰父氏。宰父氏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宰父黑,所以宰父氏的先人多在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其中一部分闯关东时辗转迁徙到东北,定居至今。现今在山东、山西、北京、黑龙江有零散分布。
二、死姓
死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死”字在我国是很忌讳的字眼,非常不吉利,当鲜卑族族人融入汉族后,逐渐的把死姓改为“思”或“肆”等同音字,所以死氏人口数量非常稀少,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等地尚留有火种,只是零零散散,加起来也就是1000人左右。
三、鬼姓
“鬼”自古代表着死亡,恐惧,所以看到这个姓氏不勉有些不自在。但其实作为姓氏鬼的读音为wěi。鬼姓有三个渊源:一是源自夏代通灵师,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证,这个渊源姓氏有三个特点,就是左臂、左耳后侧及脖子后至少有一个黑痣;二是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衍支鬼氏的鬼臾区,以氏族名称为氏;三是源于鬼方氏,出自商、周时期居于西北方的戎狄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四、睾姓
睾(gāo)姓,中国罕见姓氏,起源于皋陶,《列女传》中有“睾子五岁而赞禹言”,《姓觿》中则称睾子就是皋陶,古代“皋”“睾”两字相通,故皋陶的后代也有很多姓睾的,至今仍有流传。其实在古代“睾”并不是指人身体的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而是指在水边高地举行的一种祭祀祷告活动。
五、刁姓
刁姓在百家姓排名148位,刁氏出自姬姓,源于雕国。《中华百家姓秘典》记载:“周文王姬昌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氏,后简改刁姓。提起刁姓,很多人很快就会想到名人刁德一,都知道他不是什么善茬,这个姓氏本身就不好起名,还偏偏出了这么个人,起名字的难度无形又增大了很多!其实,刁姓现有近四十万人口,刁姓历史名人辈出,当代有著名编导刁亦男。
除了这些姓氏,还有胖、毒、苟、操、神、尸、苟、黑、老、死、刕等姓氏起名字也是很有难度的,您觉得这些姓氏怎样起名字才好听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3 

为什么武将的画像肚子那么大?

对于古代人的长相,我们现在只能通过一些画像来构建出他们的样子了,毕竟当时也没有相机,他们真实的样貌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不过,古代武将的画像却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肚子总是非常大,这就让人想不通了,肚子这么大,上战场了怎么办?挺着一个啤酒肚一样的大肚子,怎么能够杀敌呢?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变高,人们为了更高的需求而努力,越来越注重自己身材的塑造,许多男士的目标都是肩宽腰细八块腹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明星,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因身材好而受到好评。而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和雕塑中,武将们却大多都是圆脸粗腰,有着较为起伏的将军肚。而且中国古代形容壮士的语言,也都是类似于膀大腰圆、虎背熊腰这种,突出强调了腰腹要厚实。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武将的雕塑和绘画形象都是没有很强壮的肌肉,反而有着“水桶腰”“大肚腩”呢?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吗?
中国古代对孔武有力的武士的描写也有类似“板肋条筋”、“猿臂狼腰”的语句,这种形象就勉强可等同于现在我们眼中的匀称肌肉男的形貌体态,但是古人似乎认为那样的描写更符合年轻武士的形象,比如赵云、马超等这类年轻武将。而像关羽这样的武将,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关于关羽画像、塑像中,我们都能看见关二爷挺着大大的肚子,飘着长长的胡须,这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两个最重要的审美标准。
与现代生活水平相比,中国古代生产力肯定是低的,对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地区也并不算一直发达,这时候的审美主要讲求实用性、时效性。加之阶级划分明确,社会大环境纷争动乱不断,这个背景下男子有两大评价标准:生活水平与力气大小。将军肚代表着生活质量高,古代并不将大肚子看成是现代中年油腻男的表现,相反,大肚子在古代是令人羡慕的一个表现。
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条件是较差的,正常情况是“瓜果半年粮”,肉类较少,有部分人连粮食需求都不能满足,更无法跟现代的这种高质高量的粮食产出相比。将军身份和地位可以吃到足额的粮食和肉,而大大的将军肚,是将军地位的最有力的象征之一。古人眼中的将军和力士,大多都是食量大的。如老将廉颇,吃饭都以“升”为单位;又如樊哙力士,当着项羽的面吃生猪肉,都是孔武有力的形象的鲜明反映。
关羽曾经对曹操说:“贱躯颇重,马不能负。”可见关二爷身躯之分量。连马都载不动的关羽,体重应该不轻,所以画像和塑像中腰腹部偏大的状况应该比较贴近具体情况。而且关羽身高预估一米九以上,体重估计两百多斤,骑在几百斤的马上,奔跑起来类似现代的小型汽车。这种冲击力下,再抡起分量也不轻的青龙偃月刀劈下去,顶得住的人也极少。所以关羽在《三国志》中是极少的几个真正在战场上有斩将记录的人:羽望见颜良宝盖,匹马刺良于万众丛中,绍之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这便是关二爷斩颜良的描写。
同样,从“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塑像、画像中看,他也是位有着将军肚的人,但参考有关历史记载他徒手能拉开3石弓,相当于300斤。可见,中国古代有名的大肚腩力士自身分量大,力气也极大。
综上所述,区别于现代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的将军们的将军肚不仅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孔武有力的表现。在达成一定的社会共识后,挺着将军肚上战场更能给对手一种心理压迫。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看法,欢迎读者留言交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2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五湖,哪四海?

五湖四海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及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全国各地,或者是世界各地,也带有各方团结的隐喻。但你知道五湖指的是哪五湖,四海又是哪四海吗?这就要从五湖四海的典故说起了。五湖四海最早出自《周礼·夏官·职方氏》,文中写到“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又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便有了五湖四海这个成语。实际上古人称为的四海,和现在的四海已经不是同一个地方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些湖、海,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常说五湖四海皆兄弟,其实这里面的五湖和四海,并不是虚指,在汉代刘向《说苑·辨物》中曾写道: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
在古代,八荒指的是中原人难以接触到的外面世界,可以代指虚无,而九州则则是史书中记载的那九州,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四海的确存在。
古人将四海称之为: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和南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东海和南海,而至于西海和北海,按照地里来讲,在八荒之内,是没有海的。
但是因为古人认知有限,所以将两个宽阔无际的大湖,当做了海,所以古代的西海指的青海湖,而北海则指的是贝加尔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的活动有限。
不过到了元朝,蒙古人还是非常能打的,所以原先天寒地冻的北边,也成了我们的地盘,但是贝加尔湖仍然改变,许多文人还是将其称之为北海。
到了唐朝,唐朝军队又顺着丝绸之路,打到了西边,一直占领了如今的哈萨克斯坦,所以李白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中国人,而西海则从青海湖,改成了巴尔喀什湖。
也就是说,原先四海都是归我们所有,不过到了清朝,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北海和西海,也在那个时候,被划分了出去。
虽然我国的水域湖泊众多,但是历朝历代以来,古人公认的五湖,还是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五湖是一样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1 

嫦娥是怎么从蛤蟆变成女神的?

在民间传说当中,“嫦娥”一直都是月宫女神的代名词,她居住在广寒宫里,不食人间烟火,是个十足十的清冷的女神,而有关嫦娥的神话传说也一直流传着。不过,在“嫦娥”这个形象最初诞生的时候,并不是现在我们想象中这样美丽,而只是一直癞蛤蟆。这两个差别就非常大了,那嫦娥究竟是怎样从一直癞蛤蟆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女神呢?

在我国古代,神话是先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神话中不仅蕴含着先祖的智慧和勤劳,而且还给后人以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意义。逐渐把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无论是天空大地,在古人的心中都是神创造的万物,所以这些东西的出现,也代表着某种天神的意愿。
说起月亮,我们都很熟悉,从古至今它都悬挂在天空,一直跟随着人类的历史在不断的出现消失。在古人的眼中,月亮是极其美好的象征,代表着纯洁高贵,甚至在我国还有一个节日是专门为月亮而生的,这就是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已经成了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月亮也会在此时最大最圆。那么人们在赏月的时候会观赏什么呢?其实大家都是在回顾着嫦娥的传说,向往着月宫仙子的婀娜。
提到嫦娥的神话,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传说嫦娥曾经是后羿的妻子,。只因后羿射日造福人类,所以得到西王母娘娘的青睐,此仙丹一枚供其服用,以便让其成仙得道。后羿却因想念家中妻子,不忍独自成仙,遂将金丹置于家中藏了起来。不料嫦娥却因为好奇而将金丹偷走,私自服用,这才飞升得道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子。
自古以来在神话中,嫦娥的地位就很高,这个冷美人的形象,也在很多神话小说中作为主要人物出现。有人说,嫦娥在月宫中是太阴星君,还有人说嫦娥是玉帝的后宫佳丽,其实这些都不对,经过小编的推测和研究,发现原来嫦娥是一只大蟾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癞蛤蟆。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月亮自古以来叫法很多,如银盘,宝镜,冰蟾,蟾宫,月宫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叫法,就是因为古代文人太过浪漫,因此才提出这么多的说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印象中,月宫虽然也叫蟾宫,也有蟾宫折桂的成语,但是好像在我们接触的神话中,月亮上并没有蟾蜍,只有嫦娥抱着玉兔,没错,还有一个成天砍树的吴刚。那么这只蟾蜍到底去了哪里?它为何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其实这只蟾蜍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身份而已。嫦娥是从汉代开始形成的传说,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嫦娥偷吃仙药,私自扔下后羿成仙,这种做法是极其不道德的,由于当时礼法的形成,所以嫦娥的这种做法必然会受到众人的谴责,在史书中就人为的惩罚了嫦娥一下,让嫦娥飞升之后变成一个蟾蜍,从此再不能示人。至于为什么古人会将嫦娥联想的产出,而不是其他的动物,估计就是当时的月亮阴影所形成的斑驳痕迹,跟蟾蜍的外貌很相似,这才联想出蟾蜍的形状。
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对嫦娥的态度再也不是批判而是同情,他们再也不忍心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变成一只令人作呕的癞蛤蟆,思来想去,还是把嫦娥的形象扳正,成为一个美丽的仙子,自此以后,虽说蟾宫折桂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但是蟾宫再也没有蟾蜍,而是只有那位冷冷的仙子手抚玉兔,不时还传来门外笃笃的砍树之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1 

岐山臊子面来历是怎样的?臊子面起源介绍

臊子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喜欢吃面食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臊子面。其实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而臊子面的做法也并不复杂,除了臊子在准备一些蔬菜自己就可以在家做出一碗美味的臊子面。臊子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在岐山各个饭馆都有自己的招牌臊子面。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臊子面的起源和来历,经过千年的传承,为何臊子面就能流传至今呢?

近两年,随着省会西安的知名度提升,陕西也开始引起关注。其中,尤以美食和文化古迹最为引人。陕西的美食不仅味道美,文化韵味也很重,咱们熟知的甑糕、凉皮、锅盔、豆花泡馍等都有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咱们今天先来谈谈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乃至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道面食。它的特点是“薄、筋、光,煎、稀、汪,酸、 辣、香”。“薄、筋、光”指面条要口感筋道,入口顺滑;“煎、稀、汪”指臊子的汤汁滚烫,面少臊多,表面的油厚而吹不透;“酸、辣、香”指臊子面入口的味道,醋的加入便使得臊子面吃起来油而不腻。
一、岐山臊子面的由来
臊子面的发源地是岐山一带,并且自西周王朝开始,世代流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人最初在岐山脚下的周原一带定居,因此周原也被称为“岐周”,以后虽然两次迁都,但都不能动摇岐山的“圣都”地位。因此,“岐周”一直保持着祭祀仪礼上的最高地位,且在岐山一带长期存在,对其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文化正在迅速消亡的大背景下,这里的习俗仍在世代流传。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来源说法甚多,其中较为可靠的有二。

  1. “文王屠龙”
    西周初年,岐山一带渭水河畔常有蛟龙兴风作浪,危害庄稼和百姓。一日,周文王率族人外出狩猎,遇到这只蛟龙。在蛟龙正要发威之时,周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飞,这只几千斤重的蛟龙从空中跌落。文王命部下把蛟龙剁成肉块,做成臊子,调成蛟肉汤。又把煮好的面条盛在碗里,由文王亲自掌勺舀汤。吃完面又将汤倒回锅里,反复使用,这样,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资料来源于《岐山县志》)
    2.“馂[jùn]余”
    什么是馂呢?古人云“食之余曰馂”。大型的祭祀活动快结束时,进行隆重的“食馂礼”,也就是吃鬼神剩下的食物,后来逐渐引申为吃长辈剩下的食物。所以,“馂余之礼”也就是“吃剩之礼”。现在岐山一带进行红白喜事时还保留着“泼汤”和“剩汤回锅”的习俗,即第一碗臊子面的汤必须祭祀天地,剩下的汤称“福把子”,要端回家祭祀主家的祖灵牌位,然后宾客才能开席。另外,当地人把肉臊子过油后,方便保存,臊子可反复利用。
    当然,对于以上传说,各家解释不同,但是神话所反映的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相近的。神话当然不能直接当作史料来研究,但是神话毕竟体现了先民的集体记忆和美好愿望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时代久远,很多神话模糊不可考,但我们通过与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物互参,仍能从其中发掘出丰富的资料。

二、臊子面体现的周人的文化精神
1.赐胙礼所体现的“接触巫术”
臊子面的面条和臊子是分开做的,最重要的在于臊子,单看“臊”字,“月”表示肉,“品”代表三畜——牛、羊、猪,下面的“木”字象征桌子,因此“臊”可以理解为牛羊猪肉放在桌子上,如同用祭肉去祭天。因此臊应该和祭祀有关。人们认为祭肉是神享用过的食物,非常珍贵,因此在祭祀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天子便把祭肉分给大臣和诸侯,即赐胙礼,“胙”即祭肉。诸侯又把肉分给自己的大臣、谋士,从而,分享祭肉的阶层不断下移,连普通民众也能享受到“福气之肉”。因为祭肉难得,人们便把尽可能把肉切碎,所谓“脍不厌细”。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肉”,神灵的福气可以庇及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团结族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这种思维体现了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的“接触巫术”。他认为,原始人错误的把接触过的东西看成是永远接触着的,在中断实体接触后仍然互相作用,比如在头发和指甲上施法。根据这一思想,人们认为分享祭祀过程中神吃过的祭肉,就相当于获得了神的道德和智力特征,也表现了先民希望共享福气之肉的美好愿望。

2.“福把子”与周人的礼仪精神
每次祭祀快结束时,让假扮成受祭者的人先享用神的剩饭,其次是天子和大臣们,接着是公卿以下的等级,从而,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吃到神的剩饭。这样吃剩饭的礼后来逐渐推演到吃尊者的剩饭,称为“食馂礼”,也就是吃剩之礼。过去,岐山人在吃面之前,先盛出一小碗,由小辈将其端出去泼汤,以敬天地,剩下的汤被称为“福把子”,席上的长辈尊者的剩汤也被称为“福把子”。所以,“福把子”有两层含义,一是祭祀天地的剩汤;二是长辈尊者的剩汤。
另外,岐山人对于宴会上的宾客座位、泼汤吃面甚至不同的人吃饭的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从没有以条文的方式公布,却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礼仪。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在岐山一带发祥的周文化也正是这样代表的一种伦理精神,后世经过孔孟、子思学派的发扬,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中国人仍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挣扎。

三、岐山臊子面的风俗遗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岐山地区的人们对臊子面做了很多改进,使其享誉海内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极为困难时,岐周一带没有肉可以做臊子,农民便以素菜代替。以后,肉臊子面和素臊子面并行,扩大了岐山臊子面的影响力。另外,也对“剩汤回锅”的传统吃法做了一定的改进,使其符合现代的饮食标准。
笔者曾走访过岐山、扶风一带,与当地人交谈时得知,当地在进行红白喜事时,仍沿用西周时吃面的习俗。宴席上,上汤的上汤,端面的端面,每位宾客从大碗中捞面到自己的小碗里,只吃面不喝汤。碗里用过的剩汤不会就此扔掉,而是由堂客端到厨房倒入大锅中与原汤混合加工,加入佐料继续熬制。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客人酒足饭饱,心满意足才散去。
除了岐山臊子面,这一地区还有很多其他历史悠久的小吃,比如擀面皮、血条面、豆花泡馍、锅盔等。原始人早就不满足于口腹之需了,而是赋予饮食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等人的思想观念,使饮食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无法抛弃的部分。对于揭示民族文化的特性,没有比吃更有力、直接的了。前一秒,我们可能还为一些事情争得面红耳赤,上了餐桌,这样的矛盾便瞬间被一碗热腾腾的面消弭了,这便是美食的强大的力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9 

没出嫁的女孩为什么叫黄花闺女?

古人用来称呼一类人,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人群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称呼,例如人们会把那些尚在闺阁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们叫做“黄花大闺女”。只是为什么人们要这样来称呼她们呢?为什么是“黄花”,而不是称作“红花”“蓝花”等等其他的颜色?黄花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词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人们常用“黄花闺女”来指那些还没出嫁的女孩子,有时也指处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汉代时起,女孩子们喜欢“梅花妆”,即用梅花的花粉制成的粉料来化妆,因这种粉料是黄色的,人们便称它为“花黄”。具体使用方法是,用粉料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粘贴于额头、嘴角、鬓边等处。
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更是少女们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南朝陈后主《采莲曲》:“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采用“花黄”这种妆饰的都是未婚少女,如果结婚了则有另一套妆扮。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所以“花黄”是少女的专用之物。

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表示这个女子还没结婚,还赞扬这个姑娘品德高尚,情操贞节。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时期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后才慢慢消除,但“黄花闺女”作为未出嫁少女的代名词则流传下来。
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贴黄花,是古代女子婚前的装束,婚后是要变装滴~所以黄花大闺女是从寿阳处流传下来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至于黄花大闺女从何而来呢?古人为何称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

民间传闻,在古代南北朝时期,有关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黄花一说起源,因寿阳公主在宫廷与宫女们玩闹,玩累的在小憩的时候,碰巧微风袅袅,将腊梅花吹落至公主额头,经汗水渍染后印于额头,宫女们见状简直惊若天人,美不胜收。导致后期宫中效仿,慢慢流出至民间,
最早普及的贴花黄也就是仅限于用梅花的汁水涂抹渍染,但随着花期和季节的限制,花黄的选取范围不断扩大,但凡是黄的花卉,只要不具毒性的,均在使用之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菊花。后来为了方便和快捷地使用,又有了花粉制成的粉剂,甚至不限于植物,动物性的、矿物性的都加入进来。
后来人们就用花黄或黄花特指未出嫁的少女。有诗曰,今日黄花女,明天绿鬓娘。来形容欲嫁人的少女。同时黄花不单指梅花,也指菊花。菊花傲霜耐寒的崇高节操,也特指还没结婚的女孩子的节操贞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9 

为什么要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

说到买东西买东西大家一定每天都要买吧,但是大家有没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买东西为什么要叫买东西呢?为什么不叫买南北呢?其实这些都还是很有说法的啊,其实这个和古代一位叫朱熹的人是分不开的,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下面一起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人们经常念叨的“东西”它似乎是个万能的代词,不仅仅是方位词。购物:“买东西”,骂人:“不是个东西”,物品:“找东西”不胜枚举。那为什么不用南北呢?这里边其实蕴含了很了很多的历史文化。
据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
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
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了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
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
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只能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
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原来“买东西”这个词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人的智慧真是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叫龚玮的学者则认为,早在东汉时期,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话有“买东”、“买西”。即到东京、西京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
在古代“南北”所对的“水火”以及“中”所对的“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没有买卖的必要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东西两侧置放物件,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故以东西来作为物品的统称。

为什么骂人又要骂“不是东西”呢?
因为如果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了。
南属火,北属水,在文言中,“水火”指的是大小便。
所以,骂人不是东西就是说人是大小便,相当于现代骂人话“臭大粪”。

如此看来,古人骂人,也是相当有技巧的,骂人转了这么大个弯,骂完人了,嘴里还不露脏字,读文君真佩服这个能发明“不是东西”的学者,高啊!
这下大家都知道了,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了吧,好好收藏起来,说不定将来还能够讲解给身边的朋友们听,让他们觉得您是一个有文化之人,对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8 

星期制度起源介绍 古代何时采用星期制?

星期制是古巴比伦人创立的制度,后来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古罗马则用自己信仰的神灵为七天一周命名。星期制最早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在321年正式实施,此后星期制被传递到了世界各国,以至于成为了世界上的通用制度。中国古代并没有七天一周的说法,基本就是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那星期制度是怎么传到中国的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一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制的起源
星期制是个舶来品。在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就有“七日一周”的历法。到了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七天为一个星期。
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约2000年的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人认为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个星神是轮流值日,各管一天。“星期”即为星的日期的意思。另一传说则与《sj》有关。说连续工作六天创造世界的上帝,在第七天“歇了他的工,安息了”;于是,这天就成了星期天。称作“礼拜”,是这天与基督徒的“礼拜日”同日。如当时上帝早吃力了或是提前完成创造万物,恐怕就做五休二,那一周双休就始于那时了。
在中国,也有如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在西汉,“吏五日得一休沐”;但这个休息日不固定不统一,轮到哪就休到哪。而且只对公务员,不对社会全体成员。到了唐朝,官员的休息间隔被拉长成“旬假”(一说是与“休沐”并存),也就是十天一休。至明清,“旬假”就没了。而对平民百姓来说,共同的休息日则是在节庆里,主要有新年的春节、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

星期制来到了上海
开埠后,上海人看到了身边外国人享受星期制的快乐和惬意。
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5月8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一文。其中写道:“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长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这好处是明摆着的:“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郁闷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反观自己,“中国日日不息,而不息者不过行为无功之举动,卒之心劳日拙,身劳日疲,万事蹉跎,一生废弃,可不惜哉!何若振作精神,日进无疆。”
由此,上海人得出的结论也是鲜明的:“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提出“亦仿西人七日之期而少息,其余日月愿奋勉以图功,无使日日不礼拜休息,反同日日皆礼拜休息,悠悠忽忽,一事无成以了结此生也。”

葛元煦在1876年(清光绪二年)写成《沪游杂记》,其《第一卷·礼拜》也有如此感受:“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即中历虚、房、星、昂四宿值日。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驾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云。”不知《申报》那文,是否是葛先生投的稿。
《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发表之日,上海开埠仅二十九年。星期制影响的扩大和增强,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由于租界里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在1865年,居住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外国人已过2000人。据统计,到1870年,住公共租界的英国人有894人,美国人为255人,德国人在200人左右;居两租界的法国人达297人。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人最多,占在沪外国人的一半。二是由于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洋行、企业和学校等处工作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与洋人有工作关系和业务联系的华人,作息制度只能与其同步。三是与华洋共处有关。尤其是在1853年小刀会爆发,不少华人逃入租界,使在租界居住的华人从原来的500猛增至20000以上,大大超过了洋人,由此奠定了租界内华人多于洋人的格局,自1865年起,租界所居华人通常是洋人的40到50倍。华洋生活共处,耳闻目睹,潜移默化;所受影响更为直接,所起作用自然是更大了。

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心动化作了行动。星期制(礼拜制)开始进入上海人的生活,由租界延至华界。时间就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
首次见到中央政府关于实行星期制的规定,还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史称“壬寅学制”的文件里。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8月15日,朝廷颁布的《钦定中等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里,其中规定全国的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

不出四年,星期制就走出校门。在京城的中央机关,先采取的是与学堂有关联的学部,之后是分管经济和外交的商部和外务部;到后来,被视为最保守的礼部和吏部也过上星期制了。与此同时,在步伐更快的民间,特别在城市里,作息制度已经易帜,融入生活。
不曾想到,1926年的星期制,并未占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1月23日,名列“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开业。因为人多,从上午11时起,每隔十分钟开门放人一次,后来挂起免战牌:“停止参观,各界见谅。”开业的第二天是星期日,面对如此好的客流和生意却关门休息。在当时,上海滩只有新新一家华人公司实行星期日停休。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