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下了一道命令,短短80年清朝人口从8千万涨到3亿

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在当时的清朝,经济还是很发达的,那么,有不少的人都说清朝是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朝代,确实是这样,现在有很多的宫廷剧都是按照当时清朝时期的背景进行拍摄的,而我们知道最开始的清朝经济还是会很不好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康熙下了一道命令,短短80年清朝人口从8千万涨到3亿,怎么回事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让人又爱又恨,尽管晚清时期签署了许多卖国条款,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人口的增长。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中国人口急速下降,顺治年间达到了谷底。之后,历经“康乾盛世”,清朝人口的增长呈现斜线上升。公元1713年,康熙末期,清朝人口约为8千万;公元1724年,雍正初期,清朝人口约为1.2亿;公元1762年,乾隆中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2亿;公元1793年,乾隆末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3亿。
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到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短短八十年时间,清朝人口就从8千万涨到了3亿,平均每年增幅15.6%。这种几何倍数的增长,在数千年的中国人口史上,从未出现过,甚至在世界人口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这与康熙皇帝颁布的一道政令有关。
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颁布了一条谕旨:念“今海宇承平已久”,“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故令各省官员“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这就是清朝有名的“永不加赋”,意思就是说:此后出身的人丁,如果你名下没有土地,就不需要缴纳赋税。
从西汉开始,历朝历代的赋税都是按照人头来算,明朝实施的“一条鞭法”虽有改革,只是少部分按照田亩来缴赋税。直到康熙年间才推行的“摊丁入亩”,才真正的将“人头税”变成了“田亩税”。从康熙五十二年开始试点,部分地区推行,雍正即位后,开始全国范围内推广。赋税的改革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清朝人口的暴增。因为之前多生一个孩子就要多缴一份税,不管你的地有多少。如今没有人头税,如果不增加土地,田亩税就是固定的,农民就敢多生孩子,毕竟多个人干活,就多一点收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2 

女生就业前景好的行业,女孩子学什么专业前景比较好

 

随着社会发展,过去众人追捧的专业已经供大于求,备受冷落,而现如今许多新兴产业却在不断发展。女生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计算机、翻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护理等。

1、女生就业前景最好的五个专业
一、计算机

现如今互联网行业就业愈发火爆,有些刚毕业的应届生甚至能拿到5K/月以上的工资。

但互联网公司发展速度快、工资高、福利好,相对应的压力大,日夜颠倒等缺点不容忽视哦。

二、翻译

从去年大火的电视剧《翻译官》再到今年两会中的最美翻译官们,翻译专业一直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然而据统计,拿到CATTI(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后,大部分大学生在还未毕业时就已经找到了工作,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翻译专业除了可以同传以外,还可以去出版行业、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以及教育领域就业。

三、学前教育

随着二胎政策实行,公共基础设施需提高,各地幼儿园出现入学难的情况,幼儿园老师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现如今的家长们对“蒙氏教育”等教育方式的追捧,一个幼儿入园收费就已经达到三五万甚至七八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些幼儿园一年的学费甚至达到了十万。大部分大学应届毕业生在还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拿到了至少两个幼儿园的offer。


qwe 发布于  2021-12-22 11:51 

中国十大经典古筝名曲,古筝名曲十大名曲

 

古筝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欧各地的汉民族古老民族弹拨弦鸣乐器,是有着丰富演奏技巧、较强表现力的有着“东方钢琴”美称的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流传下来的曲谱也有很多,那其中最经典的都有哪些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一起来看看吧。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据传是由先秦琴师伯牙遇到了此生知音后又痛失知音后所作的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最早是一首古琴曲,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后,后世将其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首乐曲,而同名筝曲实际与这首古琴曲并无太大关系。

2.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是一首为表现古代宫女哀怨悲愁情绪而创作的中国经典琴曲,原是崇明派琵琶曲,而经过岁月的演变,这首琴曲经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再创造后,已经演变出二胡、琵琶、古筝、江南丝竹等多种演奏形式。

3.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的最早是一首笛曲,最早在公元1425年编撰的《神奇秘谱》中得见这首琴曲的曲谱,后被改编成古琴曲,到了清代又被改编成琴箫合奏曲,到了现代,这首有着优雅绚丽和优美曲调的乐曲又被移植到古筝上进行演奏。


qwe 发布于  2021-12-22 11:51 

清朝时期的发型是怎么做的?

现在有一些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清宫妃子们的照片,在感慨她们的颜值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她们很多人的发型,其实和现代做出来的效果差不多,然而我们知道,现代做发型一般都要用到发胶来固定头发,然而这种东西在古代并没有,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东西去进行固定的呢?她们那些夸张的造型是如何做出来的?

很多遗留下来的老照片亦或是画像中不难让人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清朝时期的女子奇特的发型。在现在看来有的美观大方,有的稀奇古怪。但最令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没有发胶的年代,这些头发到底是怎么固定的?
其实这种能够梳妆定型的东西叫“刨花水”。
旧时有三百六十行,卖凝刨花就是其中之一,小贩肩扛一条矮脚长板凳,凳面的前端开有一孔,孔上插一根二尺多长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串串叠在一起的凝刨花,约二寸宽尺半长,板凳上还有一段光溜微黄长方形的榆木,用阔刨轻轻一推,一片片薄薄的呈波浪形的凝刨花便成了有价待沽可卖铜钿的商品,用热水浸泡便会渗出粘稠的液体来,后将此液灌入刨花缸,用小毛刷沾取搽在头发上,顷刻,光可鉴人又便于梳理定型,且能散发出淡淡芬芳,还具有润发乌发之功效,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美发用品,直至今日京剧旦角仍严守古法,脸颊二边的鬓角贴片还非用凝刨花不可。
清代后妃们就用蘸了刨花水或头油的抿子抿头。据说慈禧太后就用过用榧子、核桃仁、侧柏叶一同捣烂了,泡在雪水里和刨花水兑着用。她因为是油性发质,经常掉发,当时的御医还专门给配了抿头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叶、当归等中药。结果七十多岁时,慈禧的头发还像黑色的天鹅绒。
“刨花水”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起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到了唐代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唐代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盘绕其上,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制造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发式,让万国来朝时的各国使臣惊叹不已。
“刨花水”发展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化学发乳发油等进入已渐渐没落,但在广阔的土地上还有着不少人一直使用着。事实上刨花水的独特功效:天然无毒,是现代化学品凝发剂无法超越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1 

慈禧如何从贵人逆袭成为太后?

说到慈禧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当时的慈禧我们都知道是清朝晚期的人物,而在当时的清朝晚期社会局是是动荡不安的,而慈禧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奢靡的,毕竟在当时慈禧掌握着所有的军政大权,慈禧的权利很大自然享受的一切都是好的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当时的慈禧如何从贵人逆袭成为太后?

慈禧,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称制的太后,三次“垂帘听政”,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可是,纵观慈禧一生,她进宫时还只是个小小的贵人,在后妃等级中居末端,是怎么逆袭成为太后?主要有四大原因。1.天生丽质,聪明伶俐
公元1851年,年仅16岁的慈禧被选为秀女入宫,被分配到圆明园当差。有一次,咸丰到圆明园散步,慈禧便躲在林荫深处唱拿手的江南小调,歌声吸引了咸丰,召见后觉得长得很漂亮,而且口齿伶俐,,当天晚上便临幸了她。第二天,慈禧就被封为贵人,只是咸丰很快就忘记了她。
2.奉迎皇后,巴结太后
成为贵人之后,慈禧被调到皇后钮祜禄氏的坤宁宫当差,她知道皇后的地位不可撼动,于是处处奉迎,颇得皇后喜爱。有一天,咸丰来到皇后这里,突然发现许久不见的慈禧,见她依旧美丽动人,不禁旧情复发。不仅如此,慈禧还巴结皇太后,也讨好咸丰身边得宠的太监,再加上皇后的美言,慈禧不久便升为懿嫔。
3.有才也有见识
咸丰时期,内政外交一团乱麻,咸丰虽然无能为力,但也不能逃避。生性机敏的慈禧看出了这一点,天性脆弱的咸丰承受不了强大的重负,已经烦到连奏章都懒得看的地步。天生对政治敏感的慈禧主动提出帮助咸丰整理奏章。因为慈禧书法不错,咸丰便时常让她代笔批阅奏章,慢慢地,开始允许慈禧发表自己的意见。
4.母凭子贵
公元1856年,慈禧生下了大阿哥载淳,咸丰体弱多病,最后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咸丰听说后兴奋不已,立即册封慈禧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母凭子贵”是古代王位继承法的规定,其实不仅如此,在民间也是一样,儿子的成就往往就是母亲的荣誉。慈禧虽然不是皇后,但儿子载淳登基之后,还是尊她为皇太后。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1 

低音经典歌曲盘点,低音歌曲排行榜前十名

 

低音,指音乐声部或音域中的最低部分。一些伤感类的歌曲,用低音唱出来会让整首歌曲的感情更加充沛,更加打动人心。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低音歌曲吗?

1、不如不见(歌曲)
《不如不见》是香港流行男歌手陈奕迅的一首粤语歌曲,由林夕填词、陈小霞作曲,陈奕迅演唱。收录于专辑《What'S Going On...?》中,发行于2006年11月23日。《不如不见》的国语版是《好久不见》,收录于2007年4月24日发行的专辑《认了吧》中。

2、好久不见(歌曲)
《好久不见》是香港流行男歌手陈奕迅的一首国语歌曲,由施立填词,陈小霞谱曲,陈奕迅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专辑《认了吧》中,发行于2007年04月24日。这首歌也是电影《失恋33天》的插曲。《好久不见》的粤语版是《不如不见》,收录于2006年11月23日发行的专辑《What'S Going On...?》中。

3、洋葱(歌曲)
《洋葱》是杨宗纬演唱的歌曲。由阿信作词作曲,收录于杨宗纬2008年1月11日发行的专辑《鸽子》。2008年,该歌曲获得Y.E.S.93.3FM醉心龙虎榜“年度十大金曲奖”、“停榜最久金曲奖”。2009年,获得台北之音Hit Fm“年度百首单曲票选冠军”。如果你眼神能够为我,片刻地降临,如果你能听到,心碎的声音,沉默地守护着你,沉默的等奇迹,沉默地让自己像是空气.....


qwe 发布于  2021-12-22 11:50 

为什么古时斩头都要在午时三刻?

古代有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当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一个朝代最为典型的就是皇帝了。一个皇帝是一个朝代最大的官员,那么,皇帝想要谁死谁就要死。看过古代片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犯人犯了错如果皇帝想要这个人死的话,一般就会决定在午时三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午时三刻”这个词语,许多人并不陌生,在古装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朝廷命官处决犯人时,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如果时辰没有到,朝廷命官和刽子手都不敢开刀问斩。
何为“午时三刻”?就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具体是指几点钟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中午12点,一是指12点45分。秦汉时期,长安为都城,就是如今的西安;明清时期,都城则为北京。按时区来算,西安要比北京晚45分钟,当北京是12点45分时,西安才12点。
那么,为什么古代斩头时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古人信奉神佛,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认为杀人是“阴事”,不论这个人是否罪有应得,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当时的监斩官和刽子手。如果在“午时三刻”行刑,这时阳气最盛,鬼魂就不敢出现。
第二种,古代的斩刑有轻有重,是分不同时间处决的。如果斩刑较轻,则会选择正午之时开刀;如果是十恶不赦的重犯,必定会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此时的阳气最盛,犯人死后连鬼也做不成。第三种,斩刑犯人在赴刑场之前都会饱吃一顿,到刑场时恰好“午时”前后,这时候人的精神最疲惫,这时候砍头,犯人的痛苦会稍少一些。
以上三种猜测,第一种是为朝廷命官和刽子手考虑,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为了犯人,只是目的刚好相反。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猜测最靠谱,你觉得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50 

经典的高音歌曲盘点,高音歌曲排行榜前十名

 
高音歌曲听起来往往能令人情绪振奋,高昂向上。你知道中国有哪些高音歌曲吗?经典的高音歌曲有哪些呢?本文为大家盘点了中国十大好听的高音歌曲!

1、青藏高原(歌曲)
《青藏高原》,发行于1993年,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张千一作词作曲,是1993年电视剧《天路》的片头曲,后又作为2005年电视剧《雪域情》的片尾曲。2001年《青藏高原》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韩红2013年演唱歌曲《青藏高原》,是我国内挑战高音的典范,也是中国范围内,传唱度最高,最有代表的作品。

2、天路(歌曲)
《天路》是由屈塬作词,印青作曲,韩红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收录于韩红2005年4月20日发行的专辑《感动》中。2005年2月8日,韩红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该曲,并获得“2005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歌舞类三等奖。2015年3月27日,在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中,韩红凭借该曲最终夺取总冠军。

3、玫瑰的名字(歌曲)
《玫瑰的名字》是由张雨生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专辑《口是心非》中。玫瑰多情也多刺,竟与你似曾相识,有多少次我尝试写首诗,留下你那婀娜多姿的样子,有时候娇横伤人有时候娇柔依人,我只能用最奢侈的玻璃,为你筑起不惧风雨的天地,只要能够陪著你我都愿意......


qwe 发布于  2021-12-22 11:50 

历年春晚最火的十首歌,十大经典春晚歌曲推荐

 

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是每个中国家庭除夕之夜的必备环节,各种相声、小品、歌舞、魔术、杂技等节目随着春晚的传播一夜爆红,许多春晚歌曲更是多少年来经久不衰,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十大经典春晚歌曲!

1、乡恋
春季晚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在1983年的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中,李谷一则是春晚演唱曲目最多的歌手,一连唱了6首歌。被视为“靡靡之音”的歌曲《乡恋》在该届晚会上被解禁,使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歌坛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这首歌在春晚的演唱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2、难忘今宵
在历年的春晚歌曲名单中《难忘今宵》都是雷打不动的压轴曲目,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黄一鹤觉得缺少一首与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曲,于是黄一鹤找到了词作家乔羽,希望他能为猪年春晚的结尾曲写一下歌词,内容要有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亲人间的骨肉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于是这首歌就诞生了,从1984年春晚开始《难忘今宵》成为了每年春晚的固定结束曲,浓厚的情感、深厚的底蕴、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3、我的中国心
1984年的春晚中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而这首《我的中国心》无疑是各大历届春晚歌曲精选中的必选曲目,“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首歌不仅让80年代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内地观众认识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张明敏也因此爆红,凡有他出场的演唱会,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高呼“我的中国心”。


qwe 发布于  2021-12-22 11:50 

古代皇帝大多活不过40岁原因有哪些?

说到古代的皇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古代的皇帝是当时一个朝代最大的官员,而且,一个皇帝说的话那就是圣旨,不管是怎样,都是不能够违背的,所以在很多时候,便有了一句人们非常熟悉的话语,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那么,其实,我们仔细的观察便会发现。古代的皇帝都不长寿,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活不过40岁原因有哪些?

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共有400多位皇帝。其中生卒年月可考的皇帝约有200人,这些人的平均寿命为39.2岁,也就是说,大多数皇帝都活不过40岁。这个结果让人很吃惊,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何如此短命呢?
皇帝短命有许多因素,除了自杀或者他杀这种非正常死亡外,还有五种不良生活习惯。
1.通宵熬夜
皇帝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有巨大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治理这片江山,往往会夜以继日的工作,历史上因为这类皇帝不在少数。比如雍正皇帝,晚上10点睡觉,凌晨2点起床,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长此以往,身体不垮才怪。
2.缺乏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使人健康,可是大多数皇帝因为安全问题,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皇宫。因为顾虑身份有别,皇帝也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两人都曾六次下江南,也都近四十次到木兰围猎,结果一人活到69岁,一人活到89岁。
3.乱吃药物
皇帝登上权力巅峰后,体会到种种好处,就希望能够长生不死。古代人又非常迷信,所以就有许多皇帝炼制“仙丹”,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雍正这些有为之君。而这些所谓的“仙丹”,不过是一些有害物质,长期服用,自然有损寿命。
4.紧张心态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可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人能够活得更长久。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自从得到最高权力之后,心就时时刻刻紧绷着,既担心外敌入侵,也担心臣子篡位,更担心小人行凶。长此以往,肯定就活不长。
5.沉迷女色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这是大多数男子的梦想。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宫佳丽三千,非常容易沉迷女色。可是房事过多也会伤及身体,历史上因此事而丧命的皇帝也不在少数。
以上五种不良生活习惯是皇帝短寿的主要因素,作为现代的你,中了几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自己好,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责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