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完整名单和职务
《封神演义》最后,姜子牙一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因为封神只能封死人,所以最后活下来的人是没有进入封神榜单的。西周阵营的功臣杨戬、李靖、哪吒、金吒、木吒、韦护、雷震子全部肉身成仙,其中几位更是位列仙班,也算得到了不错的回报。很多人还比较好奇这三百多号神仙都有谁,这次就为大家把封神榜完整名单都给列举了出来,感兴趣的朋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姜子牙一共封了365位神,但他自己并没有被封神,很多网友都十分好奇其中的原因,事实上,封神榜就像是一份仙界的长期“合约”,凡是入了这个榜的神仙都会被束缚,但姜子牙不同,他手握打神棒,专打神仙,手里的权利比一个神位还要高贵。
榜上无名的还有杨戬和苏妲己,按理说,杨戬和妲己都是有功之人,无论小说中,还是影视剧里,他们都担任相当重要的职务。不过杨戬被封为二郎神,拥有无穷无尽的发力,苏妲己是被妖怪附身的狐狸精,她是迷惑商纣王的,所以最终不能被封神。
其实没有上榜的人并非一件坏事,像哪吒、李靖等人都是肉身成圣,不需要再被封神。虽然被封神后,在天界拥有绝对的权利,但他们没有了自由。
封神榜完整名单
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清福正神(柏鉴)
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黄天化):火龙标、攒心钉、二柄锤;
五岳正神: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五色神牛、金眼神莺;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青骢马;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黄彪马;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乌骓马;
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闻仲):黑麒麟、蛟龙鞭;
雷部二十四位催云助雨护法天君:
邓天君忠;辛天君环;张天君节;陶天君荣;
庞天君洪;刘天君甫;苟天君章;毕天君环;
秦天君完;赵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
李天君德;孙天君良;柏天君礼;王天君变;
姚天君斌;张天君绍;黄天君庚;金天君素;
吉天君立;余天君庆;闪电神(金光圣母);助风神(菡芝仙);
南方三气火德星君正神(罗宣):(彤华宫)赤烟驹、万里起云烟、万鸦壶、五龙轮、照天印、飞烟剑;
火部五位正神:
尾火虎(朱招);室火猪(高震);觜火猴(方贵);翼火蛇(王蛟);接火天君(刘环);
主掌瘟篁昊天大帝(吕岳):金眼驼
瘟部六位正神:
东方行瘟使者(周信)头疼磬;南方行瘟使者(李奇)发躁幡;
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昏迷剑;北方行瘟使者(杨文辉)散瘟鞭;
劝善大师(陈庚);和瘟道士(李平);
北极紫气之尊永坐坎宫斗母正神(金灵圣母):四角塔、龙虎如意;
五斗群星吉曜恶煞正神:
东斗星官(苏护、金奎、姬叔明、赵丙);
西斗星官(黄天禄、龙环、孙子羽、胡升、胡云鹏);
中斗星官(鲁仁杰、晁雷、姬叔升);
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姬伯邑考):七香车、醒酒毡、白面猿猴;
南斗星官(周纪、胡雷、高贵、余成、孙宝、雷昆鸟);
北斗星官(黄天祥[天罡]、比干[文曲]、窦荣[武曲]、韩升[左辅]、韩变[右弼]、
苏全忠[破军]、鄂顺[贪狼]、郭宸[巨门]、董忠[招摇]);
群星:
青龙星(邓九公);白虎星(殷成秀);朱雀星(马方);玄武星(徐坤);
勾陈星(雷鹏);滕蛇星(张山);太阳星(徐盖);太阴星(姜氏纣后);
玉堂星(商容);天贵星(姬叔乾);龙德星(洪锦);红鸾星(龙吉公主);
天喜星(纣王天子);天德星(梅伯);月德星(夏招);天赦星(赵启);
貌端星(贾氏飞虎妻);金府星(萧臻);木府星(邓华);水府星(余元);
火府星(火灵圣母);土府星(土行孙);六合星(邓婵玉);博士星(杜元铣);
力士星(邬文化);奏书星(胶鬲);河魁星(黄飞彪);月魁星(彻地夫人);
帝车星(姜桓楚);天嗣星(黄飞豹);帝辂星(丁策);天马星(鄂崇禹)皇恩星(李锦);天医星(钱保);地后星(黄氏纣妃);宅龙星(姬叔德);
伏龙星(黄明);驿马星(雷开);黄幡星(魏贲);豹尾星(吴谦);
丧门星(张桂芳);吊客星(风林);勾绞星(费仲);卷舌星(尤浑);
罗喉星(彭遵);计都星(王豹);飞廉星(姬叔坤);大耗星(崇侯虎);
小耗星(殷破败);贯索星(丘引);栏杆星(龙安吉);披头星(太鸾);
五鬼星(邓秀);羊刃星(赵升);血光星(孙焰红);官符星(方义真);
孤辰星(余化);天狗星(季康);病符星(王佐);钻骨星(张凤);
死符星(卞金龙);天败星(柏显忠);浮沉星(郑椿);天杀星(卞吉);
岁杀星(陈庚);岁刑星(徐芳);岁破星(晁田);独火星(姬叔义);
血光星(马忠);亡神星(欧阳淳);月破星(王虎);月游星(石矶娘娘);
死气星(陈季贞);咸池星(徐忠);月厌星(姚忠);月刑星(陈梧);
黑杀星(高继能);七杀星(张奎);五谷星(殷洪);除杀星(余忠);
天刑星(欧阳天禄);天罗星(陈桐);地网星(姬叔吉);天空星(梅武);
华盖星(敖丙);十恶星(周信);蚕畜星(黄元济);桃花星(高兰英);
扫帚星(马氏子牙妻);大祸星(李艮);狼籍星(韩荣);披麻星(林善);
九丑星(龙须虎);三尸星(撒坚);三尸星(撒强);三尸星(撒勇);
阴错星(金成);阳差星(马成刃杀星(公孙铎);四废星(袁洪);
五穷星(孙合);地空星(梅德);红艳星(杨氏纣妃);流霞星(武荣);
寡宿星(朱升);天瘟星(金大升);荒芜星(戴礼);胎神星(姬叔礼);
伏断星(朱子真);反吟星(杨显);伏吟星(姚庶良);刀砧星(常昊);
灭没星(房景元);岁厌星(彭祖寿);破碎星(吴龙);
二十八宿(内有八人分在水火二部管事):
角木蛟(柏林);斗木豸(杨信);奎木狼(李雄);井木犴(沈庚);
牛金牛(李弘);鬼金羊(赵白高);娄金狗(张雄);亢金龙(李道通);
女土蝠(郑元);胃土雉(宋庚);柳土獐(吴坤);氐土貉(高丙);
星日马(吕能);昴日鸡(黄仓);虚日鼠(周宝);房日兔(姚公伯);
毕月乌(金绳阳);危月燕(侯太乙);心月狐(苏元);张月鹿(薛定);
随斗部三十六位天罡星:
天魁星(高衍);天罡星(黄真);天机星(卢昌);天闲星(纪丙);
天勇星(姚公孝);天雄星(施桧);天猛星(孙乙);天威星(李豹);
天英星(朱义);天贵星(陈坎);天富星(黎仙);天满星(方保);
天孤星(詹秀);天伤星(李洪仁);天玄星(王龙茂);天健星(邓玉);
天暗星(李新);天佑星(徐正道);天空星(典通);天速星(吴旭);
天异星(吕自成);天煞星(任来聘);天微星(龚清);天究星(单百招);
天退星(高可);天寿星(戚成);天剑星(王虎);天平星(卜同);
天罪星(姚公);天损星(唐天正);天败星(申礼);天牢星(闻杰);
天慧星(张智雄);天暴星(毕德);天哭星(刘达);天巧星(程三益);
随斗部七十二位地煞星:
地魁星(陈继真);地煞星(黄景元);地勇星(贾成);地杰星(呼百颜);
地雄星(鲁修德);地威星(须成);地英星(孙祥);地奇星(王平);
地猛星(柏有患);地文星(革高);地正星(考鬲);地辟星(李燧);
地阖星(刘衡);地强星(夏祥);地暗星(余惠);地辅星(鲍龙);
地会星(鲁芝);地佐星(黄丙庆);地佑星(张奇);地灵星(郭巳);
地兽星(金南道);地微星(陈元);地慧星(车坤);地暴星(桑成道);
地默星(周庚);地猖星(齐公);地狂星(霍之元);地飞星(叶中);
地走星(顾宗);地巧星(李昌);地明星(方吉);地进星(徐吉);
地退星(樊焕);地满星(卓公);地遂星(孔成);地周星(姚金秀);
地隐星(宁三益);地异星(余知);地理星(童贞);地俊星(袁鼎相);
地乐星(汪祥);地捷星(耿颜);地速星(邢三鸾);地镇星(姜忠);
地羁星(孔天兆);地魔星(李跃);地妖星(龚倩);地幽星(段清);
地伏星(门道正);地僻星(祖林);地空星(萧电);地孤星(吴四玉);
地全星(匡玉);地短星(蔡公);地短星(蔡公);地角星(蓝虎);地囚星(宋禄);
地藏星(关斌);地平星(龙成);地损星(黄乌);地奴星(孔道灵);
地察星(张焕);地恶星(李信);地魂星(徐山);地数星(葛方);
地阴星(焦龙);地刑星(秦祥);地壮星(武衍公);地劣星(范斌);
地健星(叶景昌);地耗星(姚烨);地贼星(孙吉);地狗星(陈梦庚);
随斗部九曜星官:
(崇应彪、高系平、韩鹏、李济、王封、刘禁、王储、彭九元、李三益);
北斗五气水德星君:水德星(鲁雄):(乌浩宫)白玉盂;
箕水豹(杨真);壁水狳(方吉清);参水猿(孙祥);轸水蚓(胡道元);
执年岁君太岁(殷郊)
甲子太岁(杨任):云霞兽、五火神焰扇、飞电枪;
太岁部下日直众星:
日游神(温良);夜游神(乔坤);
增福神(韩毒龙);损福神(薛恶虎);显道神(方弼);开路神(方相);
直年神(李丙);直月神(黄承乙);直日神(周登);直时神(刘洪);
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 (峨嵋山罗浮洞) 黑虎; 缚龙索;金蛟剪;
迎祥纳福、追逃捕亡四位正神:
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主痘碧霞元君(余化龙);卫房圣母元君(金氏)
五方主痘正神:
东方主痘正神(余达);西方主痘正神(余兆);
南方主痘正神(余光);北方主痘正神(余先);
中央主痘正神(余德);
镇守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
王魔(狴犴)、杨森(狻猊)、高体乾(花斑豹)、李兴霸(狰狞);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魔礼青)青光宝剑 职风;
广目天王(魔礼红)碧玉琵琶 职调;辟火罩儿
多文天王(魔礼海)混元珍珠伞 职雨;
持国天王(魔礼寿)紫金龙花狐貂 职顺;
哼哈二将:
郑伦:降魔杵、火眼金睛兽、乌鸦兵;
陈奇:荡魔杵、火眼金睛兽、飞虎兵;
千里眼神荼(高明桃精):(旗盘山);
顺风耳郁垒(高觉柳鬼):(旗盘山);
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坑三姑娘):
云霄娘娘青鸾、琼霄娘娘鸿鹄、碧霄娘娘花翎鸟;(执掌混元金斗)
彩云仙子戮目珠
分水将军:申公豹;白额虎;
冰消瓦解之神:飞廉、恶来;
姜尚(字子牙、号飞熊)打神鞭、四不相;六韬。
烽火为什么叫狼烟?
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狼烟”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里说的是“烽火”,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率领大军前来护驾,才发现自己是被耍了。而烽火狼烟,都是代表“战争”的意思,也是同一个意思,那为什么要把烽火叫做狼烟呢?狼烟难道是燃烧狼粪之后冒出来的烟吗?
长城上有烽火台,烽火示警要用狼烟,而狼烟一般被认为是狼粪烧出来的烟。
为什么非要用狼粪来烧烟,第一个做出解释的是一位晚唐著名诗人,他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这个解释后来还引出了更离奇的解释:狼烟的直来自于狼肠的直,肠子直了,便便产生的烟也就直了,这样一来,烽火的烟就能“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这样的歪理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连大名鼎鼎的李时珍都信了。他在《本草纲目》中就郑重其事地说:狼啊,肠子直,所以最后便便产生的烽烟就“直上不斜”了。
不仅医药学家李时珍信了,戚继光这样的大军事家也信了。他居然在自己对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书籍里说:南方狼粪少啊,只好点一把草,“火燃不久,一里之外,岂能目视”!他的意思是,还是烧狼粪产烟的效果最好,虽然他并没有烧过。
“狼烟”就这样以讹传讹,贻害千年。其实,狼烟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都是“烽火”“烽燧”“烽烟”。
故事得从那位用自己生命来哄他的亲亲宝贝褒姒开心的周幽王说起。周幽王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笔的“烽火戏诸侯”典故,而“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就是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早在唐朝,兵部就明文规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茎叶、苇条、草节,“为放烟之薪”。显然,烽烟是由燃烧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等产生的。
至于如何做到烟柱上冲、风吹不斜,唐朝也有明文规定:在烽火台上做烟囱。这种烟囱的大小、高度、建造方法,甚至于烽火的操作细则都写得非常详尽,以做到“烟直而聚,风吹不斜”,让下一个烽火台看到。
在唐朝,烽火的传递速度也是有规定的,“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在那个交通、通讯均不发达的时代已经是最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方法了,所以国人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台真的用狼粪来烧狼烟,最大的问题是——狼粪实在找不着!长安、洛阳距离850里,这是唐帝国的腹心地带,连皇帝都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所以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之间驿站密布,烽火台也密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潼关(在今两京之间)的那一天,由于烽燧吏卒皆溃,没有人能够发出烽火信号,因此至夜幕之时,“平安火不至”。正是这个信息使得唐玄宗下定决心逃往蜀地。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长安、洛阳间的烽火台设施非常完善,随时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唐朝设置烽火台的规定,长安、洛阳间的850里至少应有30座烽火台。假设每座每月需用狼粪2斤的话,则每座每年需要24斤狼粪,30座烽火台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粪。
这就麻烦了,因为狼是众所周知的野生动物。首先,狼先生们可不好找;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狼,还得保证自己不被它吃掉;第三,你还得等着狼先生们上厕所;第四,狼先生们上完了厕所,你还得第一时间上前去打包……
狼先生一次便便的量假设为1斤狼粪——这就算是狼先生们中的“大胃王”了,这样,就算每个烽火台只负责自己的24斤狼粪,那每个烽火台也必须至少派出一个专人来负责狼粪这个事。
要么,你一次性找到24条狼,等着它们各拉一次狼粪;要么,你等着一两条狼,每条拉上十次狼粪。麻烦先不说了,就危险性而言,这简直就是拿生命去换狼粪啊!
而且,唐朝每个烽火台的人员编制是八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务,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收集狼粪的岗位及人员。
既然狼烟并非由狼粪燃烧而来,两者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狼烟”一词中的“狼”字从何而来?这恐怕与唐朝开国以来的国际形势有关:当时不断制造边患的周边少数民族都跟“狼”多少沾点儿边。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经常在旗纛上放一个金狼头。
突厥的狼图腾曾经让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羡慕不已。他喜欢说突厥话、穿突厥衣服,也学着造有五狼头的 旗纛,并且胸有大志:“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顾不快邪!”这是要把大唐天下送给突厥人的节奏啊!最终,唐太宗没有容忍李承乾因为狼图腾而引发的瞎胡闹,把他废了。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与突厥同俗,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属“狼星”的分野,也跟狼沾上了边,所以唐人对其有“狼蕃”之称。
这样一来,遇上突厥、回纥、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师入侵唐帝国领土,烽火台燃起烟火示警,也就是传递“狼来了”的信息。因狼而燃烟,两者合在一起,这才诞生了“狼烟”一词,其实和狼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
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
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岁"。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原因单独跟贴说明)。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
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
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可以到朋友家游玩;
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正月初五:相当于正常时的正月初一,但现今社会,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上班了,所以现在不很隆重了。
正月初十至二十:过元霄,与闽南大部份地方,莆田人有闹元霄的习俗;所不同的是,一般没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但热闹程度绝不亚于闽南地区,这也是本人每年均在元霄回乡的原因。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古代化妆之后怎么卸妆?
化妆之后需要卸妆,这是现代人化妆之后的通识,毕竟化妆品残留在脸上,对皮肤是有很多害处的,是药还有三分毒呢,更不要说本就是含有很多化学成分的化妆品了。不过,现代女子化妆需要卸妆,那么古代的女子们,她们化妆之后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些卸妆水,她们又该如何进行卸妆呢?或者说,她们需不需要卸妆?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古代的女子同样也是需要卸妆的,但是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古代化妆品的成分上,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现代化妆品那么多的化学成分,她们所使用的化妆品,其中的成分大多数都是纯天然的,从植物等当中获得的,比如花汁、蜂蜜、炭粉、珍珠粉等等,对皮肤也没有什么伤害。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朝代会使用铅等对身体有害的化妆品,“洗尽铅华”就是如此,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无害,有一些甚至可以滋养皮肤的,简单地说,就是化妆和护肤都能用。不过,卸妆、清洁仍旧是不可少的一步,而古人因为化妆品大多数都是易溶解的,所以不需要使用太过复杂的卸妆产品。
首先就是最简单获取的淘米水,淘米水的护肤作用,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经常用淘米水洗脸的话,能够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就像大米一样白嫩有光泽,重要的是这里面当然没有化学成分,都是从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另外就是澡豆,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肥皂,用来洗脸洗手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种你可能想不到,那就是花生油,这种是专门用来卸掉戏曲妆容的,因为戏妆的油彩不溶于水,就只能用油来进行溶解,相比其他物品卸妆效果要好很多。
古代的劳动节会放假吗?
过了这么多年五一,你有没有想过,既然这一天叫做劳动节,但是为什么却要放假而不是劳动呢?其实像是劳动节这样的日子,在我国古代也有,只不过和今天不同但是类似而已,而在这一天,即便是皇帝也是要劳动的,那古代的劳动节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劳动节”只是一个简称,它全名叫做“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全世界的劳动人民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而就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在1890年的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且将这一天定位国际劳动节,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节的诞生,但是其背后却是无数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们抗争的结果。
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996工作制,其实也与此有关,我们熟悉的“八小时工作制”,是19世纪时期,工人们反对资本家要求的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而且工资非常低,简而言之就是“剥削”,因此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初期效果并不明显,政府的命令在资本家面前成了一纸空文,工人们在1886年5月1日再一次总罢工,35万工人在美国要求停止这种非人的工作方式。
这是一次持久的,伴随有流血事件发生的事情,与八小时工作制和五一劳动节都有关系,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为,现如今所谓的“996”,满足的不过是企业的需求,满足不了工作人员的需求,自己在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此为工作奉献,却不能在自己因工作累倒的时候得到工作单位的相应的补偿,实际上,任何的补偿都是不可能挽回工作人员的损失。
再来说说古代的“劳动节”。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劳动节的概念,但是有二月二下地耕作的传统,在上古时期,这一天不仅仅是普通的部落成员要劳作,上至部落首领,比如神农、伏羲等等,他们同样都要下地,而有了这样一个先例,那么后世的帝王又怎么会不去效仿?所以这一天,后世的皇帝们也会带着文武百官亲自下地耕种,是真正的全民劳动。
而古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其实还是源于农耕社会的生存基础,农业在古代一直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产业,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最重要的产业,现如今虽然从事农业生产比之前简单了很多,因为大部分都交给了机械化的操作,除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后续又发展出了第二三产业,可在古人的眼中,时间越古老,农业的重要性越强,最初甚至只能依靠农业。
因此,有皇帝带领百官亲自下地,也就不稀奇了。不过,古代的“劳动节”和现在的劳动节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劳动节为的是纪念那些在争取合理工作时间上牺牲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古代的劳动节是为了鼓励耕作,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劳动节,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历程。
凉面的发展历史介绍
炎炎夏日吃上一碗凉面,凉凉的口感吃到嘴里,也是非常舒爽的。不过,这样一道美食,能够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呢?古人的夏天里会不会也有这样一碗凉面,可以解暑消热?一起来看看,凉面是如何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的?
揭秘顶上三花削掉会怎么样?
大家再看封神演义吧,不知道大家看到哪了,但是小编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话说先前小编看旧的封神榜的时候好像记得云中子是有三花聚顶的,但是这个十二金仙却没有,那么这件事情就有点尴尬了啊,话说这个三花剧顶是好事,但是这个顶上三花削掉又会怎么样呢?先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顶上三花削掉到底会怎么样吧!
古代人数最多的姓是什么?古代八大姓氏介绍
古人的名字分为姓、氏、字、号等,很多人都不清楚姓和氏的区别。其实氏可以当做是姓的分支,姓代表你的祖先一脉,而氏只是家族的称号。不过在秦汉以后,姓和氏几乎已经融为一体,所以此后统称姓氏。那在古代哪个姓氏的人最多呢?其实和我们今天的情况有所相同,几个比较常见的姓氏都是人口大姓。那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代的八大姓氏,看看它们的起源还有分布都和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天下第一蒸笼能蒸多少食物?
蒸,是一种我国独有的烹饪方式,馒头、包子等面食,米粉蒸肉、清蒸鱼等菜品,都是要靠蒸才能制作出来,而蒸的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了,从炎黄时期就已经诞生了这种手法。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蒸笼,但是有大有小,大的也就是在食堂里会用到的那样蒸馒头的蒸笼,但是你听说过天下第一蒸笼吗?这是最大的蒸笼,直径有近十米,高度也有近六米,这样的蒸笼如果开笼,会有多少食物呢?
古代后宫开销有多少?
别总以为古代的皇帝坐拥后宫佳丽,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要知道,后宫那些佳丽,可不像现代的女性那样,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即便是一个官员家里有妻妾,这些人还都是要靠官员来养活的,更不要说后宫佳丽那么多了,对于她们来说,作为妃嫔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俸禄,那么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养活一个后宫又需要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