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狗是什么样子的

位于河北的武安磁山以及河南新郑裴李岗等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当中,都有出土过大量的犬类遗骸,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豢养家犬的历史距今已经有着7000-8000年的历史了。在《礼记·少仪》中记载道,古代人养犬,起用途明确,主要分为协助主任狩猎的猎犬,看家护院的守犬。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陵墓在发掘时,出土两具完整的狗遗骨,脖颈上还套有金银制作的华丽项圈,显然是中山王生前喜爱的猎犬,中山王去世安葬时被杀之以陪葬。
秦汉时期,京城附近建有专门供皇室贵族狩猎的上林苑,《诗经》中描述了秦襄公狩猎时,先用车载猎犬行进,以保存其体力,当发现猎物时,再将犬放出伺机追捕。汉代畜狗之风更盛,汉墓的随葬俑群中,犬俑娄见不鲜,并出现了供主人玩耍的宠物犬。
作为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之一,汉代陶塑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以大气磅礴为特点的汉文化的产物。汉代陶塑扎根现实,注目于广阔的外部世界,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所以此时期的汉代犬俑,既有粗犷浑厚之美,又有塑工精细之妙,符合当时社会不喜“雕纤之文”,推崇博大崇高之美的美学潮流。
▌灰陶猎犬俑
灰陶猎犬俑 高12.2厘米。该犬俑躯体雄健,腰细体长,四肢静立,尾巴上翘,头前倾,耸耳闭口,双目前视,神态威猛,表现的是一只正在机警观察状态下的猎犬形象。
▌釉陶猎犬俑
釉陶猎犬俑 高38厘米,通体施黄褐釉。犬体短且健壮,四肢直立,头部比例较大并上仰,粗颈系有项 猎犬类俑圈,两耳前竖,双目圆睁,嘴部大张,犬齿外露,粗壮的尾巴上翻,形态逼真,表现的是一只正凶悍吠叫猎犬的形象。
▌釉陶猎犬俑
釉陶猎犬俑 高27厘米,通体施绿釉,釉面泛铅。犬体雄健,四肢直立,尾巴向上卷曲,头身比例适中,双耳直竖,脖子饰华丽的项圈,双目前视,嘴微 张,似像发现远处有什么动静正要吠叫,以引起主人重视。从形态,尤其装饰看,似表现的一只名贵猎犬的形象。
▌灰陶守门犬俑
灰陶守门犬俑 高9.6厘米。四肢直立,向前后略伸,尾 巴上翻,双耳直竖,双目前视,口微张,似发 觉陌生人进入准备吠叫以示警告,并吸引主 人的注意。呈现出一只正尽责守望的守门犬形象。
▌灰陶守门犬俑
灰陶守门犬俑 高11.5厘米。体态健壮,四肢粗壮有力,前 胸微鼓,尾卷曲如“S”形,长颈,头部有些微 倾斜,双耳直竖,双目警惕地直视前方,嘴微闭。从形态和面容看,呈现一只守卫状态下的犬形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7 

张钧甯是叫ning还是mi

张钧甯是叫ning还是mi
读音:zhāng jūn nìng

张钧甯(Ning Chang),1982年9月4日出生于德国,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华语影视女演员。

2002年,张钧甯参演个人出道作品《流星花园Ⅱ》。2006年,因主演医疗剧《白色巨塔》而被观众熟知 。2008年,张钧甯凭借伪纪录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获得第10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09年,她主演的警匪剧《痞子英雄》在台湾播出。2013年,凭借爱情剧《最美的时光》获得更多关注 。

2014年,主演警匪片《痞子英雄:黎明升起》。2015年,凭借古装剧《武媚娘传奇》获得时尚星秀人物盛典度最具突破女演员;同年,由其主演的武侠剧《少年四大名捕 》在湖南卫视首播。2016年,她出演了宫斗剧《如懿传》。2017年,主演民国传奇女性剧《女管家》 与青春爱情电影《六人晚餐》相继上映。2018年,主演都市情感剧《温暖的弦》。

扩展资料:
张钧甯的父亲张志铭是法学博士、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及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母亲郑如晴是文学硕士、知名文学作家、台湾艺术大学讲师,她与姐姐张瀛都在德国出生。

张钧甯在偶然入行后,还一直在忙于完成学业,拍戏时也随身带笔记本,利用空档查资料,并撰写了11万字法学论文。2004年,张钧甯本科毕业于国立台北大学法律系。之后,她并没有选择以拍戏为主,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以甄试榜单正取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中央大学硕士班,开始了将近4年半工半读的明星研究生生涯。201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研究领域是兼跨法律与经济的公司法。


!admin 发布于  2021-12-20 16:07 

冯唐怎么羞辱汉文帝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西汉名臣,他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是颇具资历的老臣。但冯唐的志向直到晚年也都没能实现,汉武帝时期,匈奴来犯,冯唐虽被举荐,但他已经年过90,想要为国抵御匈奴也是有心无力,所以后人说他是老来难以得志,比较可惜。其实冯唐是一位非常有胆量和智慧的人,他曾当众人面羞辱汉文帝,结果汉文帝非但没罚他,还将他升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当众羞辱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偶遇冯唐,便与他寒暄几句。此后汉文帝谈到了赵国将领李齐,称他能力出众,但冯唐却认为李齐比不上廉颇和李牧。原因是冯唐祖父和李牧交情很好,而冯唐父亲和李齐也是好友,所以很了解他们的才能。汉文帝感叹自己没有像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冯唐却说,就算汉文帝身边有这样的人,他也不会任用。这句话直接激怒了汉文帝。
2、救下魏尚
此后过了很久,汉文帝专门召见冯唐,称那天为何要当众羞辱自己?冯唐说自己性格直率,不懂避讳。汉文帝还是比较能听取他人意见的,问冯唐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善用人才?后来冯唐便把魏尚受罚一事拿来举例,觉得汉文帝不懂赏罚奖惩的界限,这样难以真正做到重用人才。汉文帝听后,觉得有道理,立即让人赦免魏尚,并且任冯唐为车骑都尉,让他掌管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3、冯唐是不是故意的
大家难免好奇,冯唐羞辱汉文帝到底是因为他说话直,还是故意而为之呢?感觉冯唐会这样直言不讳,多半还是带有目的的。向他这样的聪明人,不可能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当然,这也是因为汉文帝通情达理,性格比较好。如果换做一位脾气不好的皇帝,估计冯唐只有受罚的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6 

汉武帝为何能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王汉武

今天我们来聊聊西汉的故事。据说在西汉后期,汉武帝指派了一名叫做苏武的人出使到匈奴去谈事情,结果没想到却卷进了匈奴造反的事情当中。而且这个造反还没有实行就被发现了。在当时,只要是反了错误的就是要被连纵的,所以苏武肯定也是难逃惩罚的。不过苏武觉着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不能因为这件事被匈奴人所羞辱,所欲觉得自杀。

可是苏武并没有自杀成功,他被人救了下来。匈奴人知道苏武很有能力,有这样的机会就想让苏武投降,匈奴人为了让他投降将他关到了一个类似地窖的地方。在黑乎乎的地窖里,匈奴人不给他吃的喝的,就想用这样的方式让苏武投降。没想到苏武很有志气,他饿了就吃垫子里边的毛毡。匈奴人在北方,冬天会下雪,他渴了就吃雪块用来解渴。匈奴人一看这也不行啊,于是就让他去北海放羊,北海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当时是属于匈奴的地盘。匈奴人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苏武回国,说白了就是不让你回去。
就这样苏武开始在北海放羊,这一放羊竟放了19年之久,在这19年里有很多人都来劝他投降,可他都持节不屈。19年过去了,汉朝的皇帝都换了,汉武帝刘彻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继承皇位也就是汉昭帝。这时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就立即派人准备将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汉朝使者到了匈奴被告知苏武已死,后来从当初一起被扣留的人那里得知苏武健在。于是汉朝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说前两天皇帝打下来一只大雁,大雁腿上绑着一个布条上面写着苏武在北海放羊。匈奴人想原来这汉朝人知道呀,于是赶紧将苏武给放了,这就是成语故事鸿雁传书的出处。回汉朝后苏武就被任命为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的事物,后来就一直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汉朝人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为了国家愿意牺牲自己。
除了苏武牧羊这件事,汉朝还产生了一些改革。汉朝初期的时候,有很多思想家,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言论。可是当时的汉武帝刘彻只采用了一个人的建议,这个人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写了一本书叫《举贤良对策》,里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只遵从儒家的这一种言论。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接受了董仲舒的一个建议兴办太学,太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比如清华北大,所以太学这个地方就以儒家思想为教材教授当时的学生。董仲舒为思想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董仲舒去世以后,汉武帝骑马路过他的坟墓都会下马走过去以表示尊重 因此董仲舒的陵墓也被叫作下马陵墓。
除了上边这些,汉武帝还做了很多事情,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实行了推恩令,假使你在当时是一个诸侯有很多土地和权力,那么这些将来就要由你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这就是在郡县制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推恩令。汉武帝这个做法直接解决了王国封地过大的问题,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汉武帝也一样会犯错误。晚年的时候他浪费了很多的钱财,让很多百姓都流离失所同时他还酿下了一个大的祸端­——巫蛊之祸。
巫蛊是一种巫术也就是当时一种封建的传说,有人认为在小人身上写个名字然后拿针扎这个小人就会使这个人有灾难,这是一个很迷信的东西但是也有不少人相信。当时有人告发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用巫蛊咒武帝且与阳石公主通奸,于是当时刘彻就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公孙贺父子杀了,最后皇后卫子夫也被逼死而且还有数万人因此事而死。这是汉武帝刘彻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但是有句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世人都会犯错但是要能及时改正勇敢面对错误才行。这一点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也许非常的简单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帝王来说,如果他们肯承认自己的错误那就绝对是一个好皇帝,而刘彻就是这么一个皇帝。刘彻不仅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把自己的过错公示出来,写了一个类似于现在检讨书一样的《轮台罪诏》。
都说秦皇汉武,所以说汉武帝刘彻是一个能和秦始皇并称的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6 

这一年,我们不断拓展知识的疆域

2021年已经步入尾声,过去的一年是科技界屡创新高、收获满仓的一年。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国科技界更是取得多项重要突破。量子计算获得重大进展,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中国天眼”正式向全世界开放,尽显大国风度;成功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这一年,是科技工作者们步履不停的一年,他们在追寻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挠,不断刷新着人类所能达到的新高度。科技界必将乘着时代的东风再启航,向着更加多姿多彩的未来昂首前进。
找回水稻“祖先”基因
有助培育更优秀的水稻品种
快速从头驯化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发挥多倍体优势,找回当下栽培稻已经丢失的部分优秀基因,培育出产量更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型水稻作物——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的这项突破性进展,2月4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今天我们所种植的栽培稻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驯化,其农艺性状不断改良,但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造成优势基因资源缺失。而异源四倍体相比二倍体多2个染色体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势。但其具有的非驯化特征,也让它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
李家洋团队从综合表现更好的四倍体野生稻出发,利用现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将几千至上万年的水稻驯化史在短时间内“重演”,并且避免了部分基因丢失,首次设计并完成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框架图,有望培育出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型水稻作物。研究团队突破了基因组解析、高效遗传转化、高效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瓶颈,在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基因组中注释了系列驯化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成功创制了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多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
“九章”“祖冲之”上新
在两个物理体系实现量子优越性
研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一直是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当下各国竞相角逐的焦点。过去一年,我国在量子计算机研发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
2月27日,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发表成果,由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山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研发出的一款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实现了多种图论问题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未来在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获得应用。
5月7日,《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究成果,其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62个,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该成果为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以及后续研究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奠定了技术基础。
10月底,潘建伟团队进一步研制出了66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2.0”,在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上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所完成任务的难度较2019年谷歌“悬铃木”高出2—3个数量级。
与此同时,潘建伟团队升级版的“九章2.0”也极大提高了其量子优势,对于高斯玻色采样问题,1年前的“九章”一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花费亿年时间;而“九章2.0”一分钟完成的任务,超级计算机花费的时间要再增加百亿倍。并且“九章2.0”还具有了部分可编程的能力。
“九章2.0”和“祖冲之2.0”的出现,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中国天眼”迎全球科学家
3月底开始征集观测申请
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0时起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观测时间从今年8月开始。
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于2016年落成,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一样,口径越大接收到的电磁波越多,其灵敏度就越高,探测能力就越强。借此,中国天眼能够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500余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天眼的研制和建设,不仅体现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推动了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表示,FAST面向全球开放使用,彰显了充分合作的理念,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用液氦造出-271℃世界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中国造”
4月15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理化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项目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269℃)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271℃)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
液氦是制造超低温的“神器”。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使用大国。但由于缺乏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关键子设备及集成技术,我国大型低温制冷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进口依赖度高。
2015年12月,中科院理化所开始启动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研制工作。在几十年低温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经过5年艰苦攻关,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最终成功研制出技术指标先进的大型氦制冷机。
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
向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刷新2013年德国团队所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于4月下旬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光已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光速高达每秒30万公里,“降低”光速乃至让光“停留”下来,是国际学术界一直不懈奋斗的目标。光的存储在量子通信领域尤其重要,通过将光子储存在超长寿命的量子存储器即量子U盘中,实现通过直接运输量子U盘的方式来传输量子信息。而考虑到飞机和高铁等交通工具的速度,量子U盘的光存储时间至少需达到小时量级。
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2015年便自制光学拉曼外差探测核磁共振谱仪,依托该仪器,其精确刻画了掺铕硅酸钇晶体光学跃迁的完整哈密顿量,并在理论上预测了一阶塞曼效应为零(ZEFOZ)磁场下的能级结构。
未来,依靠更加成熟的量子U盘,人类有望实现基于经典交通运输工具的量子信息传输,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量子信道。
“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实现可重复1.2亿℃燃烧101秒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喜讯,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突破,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地球万物生长所依赖的光和热,都源于太阳核聚变反应后释放的能量。而支撑这种聚变反应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储量极其丰富,足够人类利用上百亿年。如果能够利用氘制造一个“人造太阳”来发电,人类则有望彻底实现能源自由。
但制造“人造太阳”面临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用什么容器来承载核聚变?人工控制条件下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需达到1亿℃以上。而目前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钨的熔化温度是3000多℃。这意味着,需要造出一个同时承载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绝缘等复杂环境的装置,这对工艺设计和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达到聚变实验装置所要求的条件,EAST团队的科学工作者自主创新,自主设计、研发了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创造性地完成了EAST装置主机的总体工程设计。世界上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中国率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提供实验研究平台。
地球模拟装置启用
看清地球的过去、现在、未来
6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这是我国研制成功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
地球系统模拟装置,又称地球模拟实验室,是对地球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即以地球系统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描述地球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命过程及其演化的规律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大规模科学计算。科学家们由此得以重现地球的过去、模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
此次新落成启用的地球模拟实验室整体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地球系统各圈层数值模拟软件为核心,软、硬件协同设计,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其具备地球表层各圈层的模拟能力,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尤其是在当下最为紧迫的气候变化应对与碳中和领域,该系统能够全方位关注全球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生态—气温—二氧化碳浓度—碳排放量”的清晰关系,对温室气体核算、未来升温预估提供有力的模拟支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实现。并且它还将为我国未来在气候与环境领域的谈判提供依据,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冰光纤”问世
既可灵活弯曲又能高效导光
7月9日,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的成果显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童利民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员,在-50℃环境中,制备出了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其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在性能上与玻璃光纤相似。
光纤作为一种将光约束和自由传输的功能结构,是目前光场操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常规玻璃光纤的主要成分氧化硅(石英砂),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物质之一。但实际上,在地球及诸多地外星体中,比石英砂更普遍的物质是冰或液态水。因此用冰制备光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研究中,童利民团队自行搭建了生长装置,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改进了已有的电场诱导冰晶制备方法,在低温高压电场中,辅之以一定的湿度条件,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最终在-50℃的环境中,成功制备出直径在800纳米到10微米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并且,该团队还利用新发明的低温微纳操控和转移技术,在-150℃的环境中,使冰微纳光纤获得了10.9%的弹性应变,接近冰的理论弹性极限。
童利民认为,该项研究结果将拓展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激发人们开展冰基光纤在光传输、光传感、冰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发展适用于特殊环境的微纳尺度冰基技术。
“甩开”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节约资源同时提升生产效率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重磅成果。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淀粉主要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进行合成。在玉米等农作物中,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涉及60余步的代谢反应和复杂的生理调控,太阳能的理论利用效率不超过2%。而农作物的种植更是需要数月的周期,使用大量的土地、淡水、肥料等资源。
为提高生产效率,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人员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并且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量。
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
解开数学界60多年“悬案”
11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结果,其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两篇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美国数学会杂志》。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其存在性,有三个著名猜想——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经过近20年来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变得完全清晰,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此之前被认为遥不可及。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陈秀雄、程经睿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他们不仅求出了方程的解,而且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此类方程的方法,为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此外,他们还给出了环对称凯勒流形上稳定性猜想的证明,将唐纳森在环对称凯勒曲面上的经典定理推广到了高维,并对一般稳定性猜想的证明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让一般稳定性猜想的完全解决成为可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5 

海南继续发布台风三级预警

海南省气象局2021年12月19日17时00分继续发布台风三级预警:今年第22号台风“雷伊”(强台风级),19日1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14.2度、东经110.7度,也就是在距离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兴岛)南偏西方向约34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50米/秒),七级风圈半径250~32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2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50公里。

海南省气象台预计,“雷伊”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即将从西沙群岛西部海面经过,20日向海南岛东南部海面靠近,逐渐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将于21日在南海北部海面减弱消散。琼州海峡,19日17时到20日08时,风力6-7级,阵风8级,20日08时到21日08时,风力7级,阵风9级。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面,19日夜间到20日白天,风力11~12级、阵风13~14级;20日夜间起风力减弱为6-7级,阵风8级。南沙群岛附近海面,19日夜间,风力8~9级、阵风10级;20日,风力减弱为5-6级,阵风7级。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海面,19日夜间到20日,风力8~9级、阵风10~11级。北部湾海面,海南岛西部海面,19日夜间到20日,风力6-7级,阵风8-9级。另外,19日夜间到20日,海南岛东半部地区将有较强风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4 

云南江城亚洲象聚集活动 多项措施确保人象安全

这几天,一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区域的野生亚洲象聚拢到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它们白天吃村民种植的冬玉米,破坏建在地里的农用大棚,夜里则进到村民家中寻找食物。为此,江城县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人象安全。

这是12月18日下午拍摄的视频,在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的一个农用大棚里,几头亚洲象正在撕扯遮阳网等设施,它们身后的同伴则正在一片几乎被踏平的玉米地里进行着逛吃模式。在距离这群象不远的一个小山包上,另外一个象群结束休息后慢慢走出山林,也正朝向山下的玉米地走来。最近一段时间,康平镇曼克老村的这一区域,俨然已经成为亚洲象的集合之地。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亚洲象监测员 刁发兴:总共有39头,11月28日,从下面箐头小组山背后绕过来了14头。12月4日,大树脚小组那里25头象又下来这里,跟这群象汇合在一起。早上吃到中午就跑到路上面的树林去睡觉,下午时间到了又下来。
专家介绍,当前正是亚洲象食物短缺的季节,而江城县康平镇村民种植的冬玉米眼下也慢慢进入成熟期,正好满足了亚洲象的食物需求,因此原本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亚洲象带着幼崽聚拢到这里,在农田里觅食,破坏了村民的农用设施,自由穿梭于公路与村寨,给当地带来不小压力。
为确保人象安全,江城县组织亚洲象监测员、护林员等多种力量,24小时对亚洲象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向附近人员发出预警,同时对亚洲象进入的公路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针对亚洲象进入村寨对村民安全构成威胁这一情况,当地也尝试在村寨路口安装一种对亚洲象没有伤害的脉冲式电子围栏。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亚洲象监测员 刁发兴:这两天情况好点,电子围栏架起来它进不来了。这种电子围栏对大象也是不造成什么影响,只是触痛后就跑了。
目前,几个亚洲象群还继续停留在曼克老村这一区域,当地也在组织人力对象群加强跟踪监测,以确保人象安全,对村民的损失也正在通过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积极进行理赔。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4 

一根玉米的热量

一根玉米的热量
玉米的热量是根据玉米大小而决定的。

1根小玉米的热量:(160.0克,可食部分106.0克) ,为118大卡   。 

半根小玉米的热量:(80.0克,可食部分53.0克) , 为59大卡    。

1根大玉米的热量:(290.0克,可食部分191.0克), 为214大卡  。  

半根大玉米的热量:(145.0克,可食部分96.0克) , 为107大卡   。 

1根中玉米的热量:(200.0克,可食部分132.0克) , 为148大卡  。  

扩展资料:

1、据有关专家介绍,每100克鲜玉米的热量是106卡,其中不包括不可食的。其中不可食的就有46克。也就是每吃一只玉米摄入的热量只有85千卡左右。

2、甜玉米的植物油、蛋白质及维生素含量都要比普通玉米高1-2倍;被称之为人体“生命元素”的硒的含量则比普通玉米高8-10倍;不仅如此,甜玉米所含有的17种氨基酸中,有将近13种高于普通玉米。

3、玉米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又名苞谷、棒子、六谷等。据研究测定,每100克玉米含热量196千卡,粗纤维1.2克,蛋白质3.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40.2克,另含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


!admin 发布于  2021-12-20 16:03 

《自然》2021年度十大科学新闻

南非的医生表示,新冠病毒最新变种奥密克戎使南非的新冠病例激增。图片来源:Shiraaz Mohamed/AP/Shutterstock

冠状病毒变种正威胁着疫苗的保护性
这一年从开始到快要结束,研究人员都在与冠状病毒赛跑,竞相了解更多有关正在全球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的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在很大程度上能防护2020年末和2021年初出现的变种病毒,这些变种后来被命名为阿尔法、贝塔和伽马。但随后出现了德尔塔。今年3月,这种变种开始以惊人和凶猛的速度席卷印度,在一个疫苗接种运动尚未取得很大进展的国家,造成死亡和住院人数急剧增加。
随后,高度传播的变种病毒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其传播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破坏和更多的封锁。数据显示,疫苗通常可以保护感染德尔塔的人免于遭受新冠病毒最严重的后果,但保护力不如其他变种。
11月下旬,新冠病毒最新的变种奥密克戎出现了。早期数据表明,它严重破坏了疫苗免疫力,但加强注射疫苗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今年2月,一架火箭驱动的“空中起重机”在美国“毅力”号探测器降落到火星表面时拍摄了这张照片。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探索火星
2月1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毅力”号火星探测车降落在火星上,开启了火星探索的新时代。
在着陆后,“毅力”号部署了一架小型直升机,完成了直升机在另一个星球上的首次动力飞行。9月,“毅力”号探测器钻探并储存了第一批计划采集的火星岩石样本,未来的太空任务将取回这些样本,以便地球上的科学家可以分析火星过去生命的迹象。
“毅力”号是2021年抵达火星的三项任务之一。5月15日,中国的“祝融”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作为中国首次火星任务“天问一号”的一部分,“祝融”号在火星北半球以前未开发的地区收集了大量地质数据。
今年年初,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其第一次行星际任务中,将其“希望号”航天器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拍下了火星“极光”(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紫外线辐射)的照片。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μ介子g-2实验使用了这种存储环磁铁。图片来源:Reidar Hahn/Fermilab
里程碑!首个μ介子为物理学原理打开大门
4月7日,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参与μ介子g-2实验的研究人员报告说,μ介子比最初预测的更具磁性。
几十年前,该实验的早期版本暗示介子的行为方式可能与物理学家基于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计算所暗示的方式不同。根据今年的结果,研究人员现在正在仔细检查这些计算。
如果它们成立,并且理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这可能标志着自50年前发展以来的标准模型第一次未能解释观测结果。因此,科学家们正在探索这一发现如何与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基本粒子的一切相吻合,以及它是否绝对正确。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审批掀起了轩然大波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18年来首个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新药,这让受到这种毁灭性疾病影响的人们感到兴奋,但也激怒了一些研究人员。
该药物开发者、美国生物技术公司Biogen表明,这种抗体药物可以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并没有直接的认知益处。
尽管一个顾问小组以压倒性力量反对该药物的批准,FDA还是在6月8日通过了该药物的审批,这一举动导致顾问辞职,随后,联邦政府对该决定进行了调查。
基因编辑CRISPR首次直接用于人体临床实验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吹捧为治疗疾病的规则改变者。但是,要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许多疾病将需要研究人员成功地将CRISPR-cas9植入人体,并证明它安全有效地编辑了唯一的目标基因。
6月26日,美国基因编辑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和生物制药公司Regeneron公布了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该试验对6名患有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变性病(一种罕见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人体器官和组织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异常堆积)的人进行了试验。所有的参与者都经历了畸形蛋白质水平的下降,其中两名患者在接受了高剂量治疗后,蛋白质水平平均下降了87%。
AlphaFold等机器学习工具可以预测蛋白质3D结构,如描述人类白细胞介素-12蛋白与其受体结合。图片来源:华盛顿大学蛋白质设计医学研究所 Ian Haydon
DeepMind用AI精准预测蛋白质结构
英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今年7月宣布,已经使用人工智能(AI)系统预测了人类表达的几乎所有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他20种生物几乎完整的蛋白质组。
这种被称为Alpha Fold的算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准确地预测了蛋白质的结构。
过去,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各种显微技术煞费苦心地解释蛋白质结构,或者使用不那么精确的模型模拟,从而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结构。研究人员表示,2021年,超过35万种蛋白质结构的释放(其中许多结构从未被形象化)有可能引发生命科学的革命,因为这些结构掌握着疾病的秘密,并可能成为药物的靶标。
“这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系统对推进科学知识做出的最大贡献。”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emis Hassabis告诉《自然》。
是否接种加强针——这是新冠病毒的问题
一些富裕的国家从2021年年中开始认真考虑向已经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注射加强针,研究人员开始质疑是否有必要采取这一步骤。
当然,有证据表明新冠疫苗免疫力在高传染性德尔塔变异种面前正在下降,但是疫苗注射通常仍然可以保护人们免于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和死亡。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富裕国家暂时不要为更广泛的人口提供疫苗支持,直到低收入国家有更多的人能够接种第一剂疫苗,但一些国家还是采取了行动。
现在,随着最新的新冠变种奥密克戎的传播,许多公共卫生研究人员正在敦促接种过疫苗的成年人多打几针。但他们指出,当低收入国家只有7%的人接受单剂量疫苗时,变异株将继续在感染者中进化。他们支持知识产权豁免和其他机制,以增加全球疫苗供应,从而不必在加强针和公平接种之间进行权衡。
IPCC气候报告警告:极端天气将来更频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八年来首次对气候科学进行了综合评估,描绘了一幅残酷但清晰的地球健康状况图景:如果政府不采取行动制止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对全世界社区造成破坏的创纪录的干旱、野火和洪水只会变得更糟。
报告称,与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地球已经升温了1.1°C,并且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可能会在十年内升温超过1.5°C。如果升温达到2°C(2015年巴黎协议中承诺避免的上限),以前每50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温度事件将每隔几年发生一次,增加死亡和破坏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由于最新研究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气候归因研究,研究人员能够直接将今年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创纪录的热浪和德国史诗级洪水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峰会以一项协议和怀疑结束
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政治家们宣布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承诺,同时,经过几天谈判后,同意需要进一步减排,以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
196个政府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要求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45%。在峰会早期,与会各国领导人做出了结束森林砍伐、减少甲烷排放和逐步淘汰煤炭发电的重大承诺。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总体而言,如果这些承诺得到全面实施,全球温度仍将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2.4°C。许多人质疑,各国政府是否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6:03 

一根金条大概值多少钱

一根金条大概值多少钱
一根金条的标准平均重量是116.64克。在市场上黄金流通时,金条的重量有十颗,30克,50克,100克和300克,500克,1000克左右不等,现在的黄金市场价格是每克364.37元。所以看你手中的金条的克数是多少,乘以每克的价值,就是一根金条大概的价值和价格。如果是标准重量116.64克,乘以364.37元,就是这根金条的价格。
大约价值在42500.12元。


!admin 发布于  2021-12-20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