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吃什么补铁?

吃什么补铁效果最好

补铁首先要了解,铁成分有“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之分。大部分铁都被小肠上部的粘膜吸收,但两种铁的吸收率有所不同——“血红素铁”是10%--20%、“非血红素铁”是1%--5%左右。只有了解了这两者的差异才能更快更好的补铁。

血红素铁

动物的肉类和血液、鱼虾贝类中提取的铁成分含量最丰富,也最容易让人体吸收,是人体最重要的铁质来源,每周最好都吃上几次以上肉类和鱼虾贝类食品。

1、肉类:牛肉,猪肉,羊肉,动物肝脏和血液(牛,猪,鸡,鸭)。

2、鱼虾贝类:金枪鱼,赤贝,杂鱼干,虾夷盘扇贝,花蛤,鳗鱼。

非血红素铁

这是从以菠菜、黑木耳、海带为首的植物、海草中提取的铁成分。只吃这类食物的话铁成分不好吸收,和肉类海鲜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一起吃有助于铁的吸收。

1、果蔬类:菠菜,芹菜,黑木耳,海带,大豆、洋李,樱桃,泥猴桃。

2、其他食品:蛋黄、腐竹,大豆,黑芝麻,香菇,螺旋藻。

配合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铁质吸收

很多的食物都含有铁元素的,就是我们平时炒菜的锅当中也是有铁元素的。想要充分吸收铁成分时,最好以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搭配摄取为最佳,因为植物性的食物含有维生素C可以提高铁质吸收。

1、菠菜配嫩煎牛肉,浇上柠檬汁。

2、炒青菜搭配虾夷盘扇贝或猪肉。

3、饭后吃水果或喝果汁有利于促进铁吸收。

5如果食补不佳或缺铁较多,则需要考虑补充铁制剂,可以选择服用铁 之缘片,均衡促进铁质吸收,老少皆宜,能更快更全面的改善缺铁和贫血症状。

注意事项

牛奶和补铁食物一起进食会抑制铁质吸收,因此牛奶最好选择在两餐饭之间喝。

喝茶或咖啡含有的鞣酸、多酚等因子,会干扰你的身体吸收补铁剂和含铁植物中的铁元素,从而影响补铁效果。

钙会影响铁的吸收,所以吃富含铁的食品或服用补铁剂时,不要同时服用钙补充剂,或者含钙的抗酸剂。同样,由于牛奶中富含钙,补铁剂不要用牛奶送服。

补铁的水果有哪些

1、樱桃

研究发现,樱桃含铁量高,是优质的补铁水果。樱桃中富含铁和维生素A,常吃樱桃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樱桃还有养颜驻容之效,可以使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除此之外,樱桃还能够缓解电脑族因长时间操作电脑导致的肌肉酸痛。在补铁的水果中,樱桃实属上品。

2、桃子

将桃子榨汁后饮用,它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也避免了牙齿与桃子的直接接触,可以保护牙齿。用成熟的桃子榨成的果汁,颜色淡黄,口感浓稠,味道也十分鲜美。而且桃子对肾脏有深层清洁的作用,可以利尿、缓泻,有助于消化。总之喝桃汁既能补铁,也能帮身体排毒,也是补铁水果中不错的选择。

3、菠萝

菠萝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钙、铁、磷等含量也很丰富,中医认为,菠萝性味甘平,具有健胃消食、补脾止泻、清胃解渴等功效。

补铁的最有效方法

补铁的最好方法是通过饮食补给,因为食补是最为天然、安全的方法。所以,在饮食上要尽可能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精肉、鱼、鸡鸭血、鲜蘑(红蘑或白蘑)、菠菜、蛋黄、黑木耳、大枣、乳类及豆制品等。

另外,在选择烹调工具上,最好使用铁锅铁铲,尽量避免煎烤,多采用炖、煮、炒等方法,多补充汤水,御寒同时,抵抗干燥。

补铁的食谱

猪肝瘦肉粥

原料:鲜猪肝50克、鲜瘦猪肉50克、大米50克、油15毫升、盐少许。

做法:将猪肝、瘦肉洗净,剁碎,加油、盐适量拌匀,将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粥将熟时加入拌好的猪肝、瘦肉,再煮至肉熟即可。

菠菜猪肝汤

原料:鲜猪肝100克、鲜菠菜200克、油15毫升、盐少许。

做法:将菠菜洗净,切碎,猪肝切成小薄片,用油、盐拌匀,备用;锅中加清水500毫升,沸后加入菠菜及猪肝,煮至猪肝熟即可。

芝麻花生糊

原料:黑芝麻、花生仁(连衣)各若干,白糖15克。

做法:将芝麻、花生仁洗净,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次各取15克,加入开水1000毫升至1500毫升,调成糊状,再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admin 发布于  2021-12-20 15:36 

牙齿松动怎么办

牙齿松动怎么办
什么是牙齿松动

牙齿松动,指牙齿松动程度超过正常生理范围。牙齿在健康状态有一定的活动度,主要是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更是非常微小,不超过0.02mm,不易被察觉。当由于某些疾病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牙齿的活动度大于这个范围时,就称作牙齿松动。

西医学名牙齿松动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发病部位牙齿主要症状咀嚼无力或不适,牙齿疼痛主要病因牙根周围组织改变,牙根本身的吸收变短。

由牙齿松动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分为Ⅰ度~Ⅲ度三个分度。

Ⅰ度牙齿松动为颊舌方向(内外方向)的动度在1mm以内,其他方向没有动度;

Ⅱ度牙齿松动有两种情况,一为颊舌方向(内外方向)的动度在1~2mm之间,二为牙齿有颊舌方向(内外方向)及近远中方向(左右方向)两个方向的动度;

Ⅲ度牙齿松动也有两种情况,一为颊舌方向(内外方向)的动度超过2mm,二为牙齿存在颊舌方向(内外方向)、近远中方向(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三个方向的动度。

从Ⅰ度~Ⅲ度牙齿松动的程度越来越重,对患者的生活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牙齿脱落或需拔除的可能性也越大。


!admin 发布于  2021-12-20 15:31 

早上刷牙牙龈出血怎么回事?怎么调理

早上刷牙牙龈出血怎么回事?怎么调理
口腔颌面部为血运丰富的组织,局部损伤或炎症都会造成口腔出血,由于口腔内混杂着唾液,所以即使小出血患者也会很紧张。

牙龈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牙周疾病,由于牙齿不够清洁,牙龈发生炎症导致出血。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引起牙龈出血,如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女性月经期代偿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肝硬化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牙龈出血可以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对于非外伤性出血,患者只要平复心情,用干净的纱布压住出血部位,并紧咬30分钟即可止血;同时避免吮吸、漱口、刷牙等行为,避免 血凝块的脱落。如若仍无法止血则须及时就医。当遇有原因不明的大范围自发性牙龈出血时,或去除了局部刺激因素后仍出血不止者,应及早去血液病科或内科做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admin 发布于  2021-12-20 15:30 

教育硕士发展的桎梏必须清除

教育硕士是专业学位,是因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应运而生的。随着专业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一些深层次问题显露出来,成为该专业发展的桎梏。

1.教育硕士起步晚
相比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我国教育硕士发展至今不过20多年,在研究生领域还是个新兵。从最初的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演变到现在招收在职,应届生,仍未找到一个完善的培养模式,问题不清,方向不明,似乎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2.缺乏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由于教育硕士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而大学老师以往大多不屑于中学,只顾自己的学术型研究。于是师范院校从事教学法,教学论的老师找到了机会,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移植到教育硕士上来,承担中学课纲制定,中学教材编写,教硕培养计划,掌握了话语权和政策制定权。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左右了教育硕士,好像他们是权威,于是有了发号施令权。很难想象一个“边缘”小学科指挥教育硕士,驾驭千军万马的景象。
导师先天不足。最初的导师大都是以教学为主的,科研能力弱。在学校处于弱势群体。成为硕士导师后,有了自己的domain,故步自封,得过且过,有了与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分庭抗礼,同等的地位。试想这样的导师与学术型导师差距如此之大,勉为其难,注定水平不会高。这几年由于导师队伍扩充和专业招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术型导师也开始加入到教育硕士导师行列,但是缺乏对教育硕士的指导能力,无非是多招几名学生蹭工作量而已。
3.培养模式不明
教育硕士以中学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常先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论等),然后到中学见习,实习。离不了教学技能,教材分析,案例设计,课外活动,班主任等,还要进行所谓的教学研究。选题关卡重重,内容被限定。于是问卷调查,访谈,案例成为时尚。什么问题都是一样的问卷,什么案例都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什么结果都以学习成绩评判。完全不需要动脑子。由于实习之外,再无其他方法,于是杜撰出“文献研究法”,“实践法”,“统计法”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法,以彰显其独树一帜,方法多样。可怕的是以讹传讹,成为固定套路。还有课程设置,没有统筹规划,因人设课很普遍。教学技能训练成为主课,说课,演讲,板书,PPT替代学理论,讨论问题。实习交给中学,学校很少过问。论文审核走过场,很少有不通过的。只管招,不管培,误人子弟。
4.选题范围狭窄,导致论文套路化
教育硕士论文选题近年来落入套路化陷阱,同质化,雷同化普遍。由于限制因素,似乎就那么几个问题,翻过来倒过去,循环往复折腾,思维逐渐僵化。师生在选题时一脸懵逼,不知该做什么。于是导师学生都习惯化了,不用思考,随便一个“基于。。”,参照别人,照猫画虎就是个开题。炒概念,炒模式,换汤不换药,拿几个时髦理论充门面就算有了理论依据。有些论文逻辑混乱就是抄袭拼接的恶果。在问卷,量表,教案,统计图表细节枝末上纠缠不休,忘记了教育硕士到底在做什么,应做什么?不思进取,按部就班,年复一年,应付了事。这样的教育硕士还有多少含金量?如此下去,总有一天教育硕士走向衰落。
5.导师缺乏交流,学生没有主见
导师有导师的问题,学生有学生的问题。
导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少有正常的学术交流。提意见似乎变成了人身攻击,动了别人的奶酪,容不得别人批评,都是自己的学生自己做主,想怎么带就怎么带,只要能对付毕业就行。
现在的学生都是应届生,他们所受到的中学应试教育已经使他们对中学现状麻木了,以为存在就是合理的。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更谈不上对中学教育的思考。只要练好技能上好课,顺便写篇论文就把学位拿到手了。喜欢作秀表演,不愿苦读原著,更不愿去思考。实习不足一年,甚至几个月,找工作便成为首要任务。师生交流几乎停滞。
6.教育研究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一提到教育研究,好像就是教育学的问题。其实不然,教育是每个大学老师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现在习惯于某些教育专家作报告,带风向,高谈阔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好像他们说的就是“圣旨”。一些教育类核心期刊,圈外人根本无法进入。于是一些中学教育类期刊也借此获益匪浅。一篇小论文的版面费直逼学术性期刊,成为摇钱树。
改革开放之初,龚自珍的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诗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关注真问题。拿出改革的勇气,让教育硕士凤凰涅槃,重生已是当务之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8 

高校生态-博导的尴尬

博导是高校教授中的最高层级,可谓ace of aces。

改革开放之初,教授稀少,能成为博导者,一定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那时的博导是需要教育部学位委员会审批的。后来有了博士点申请制后,教育部开始下放权力,博导资格由博士点所在学校自行审批。博导的数量随着招生数增加而扩大,但招生指标仍然由国家统筹安排。
我当年申报博导,由于本校没有与我专业相应的博士点,只能申请外校博导资格,等学校获得博士点后再转回学校。调入新单位后,只需履行认证资格,但也同样在非本专业的博士点招生,直至学院拿到一级学科博士点后才回到学院招生。因此我招的学生有外校的,本校的,外院的,本院的4种类型。学位授予单位也不一样。
进入新世纪后,一级学科启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增加了博士点数目,也增加了具有博导资格的教授人数。然而招生指标仍由教育部学位办控制,因此出现了博导数量远超出招生指标的奇葩现象。为了争得招生指标,博导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学校不得不在每年制定下一年招生计划时,对博导重新排队,以确定招生资格(二次确认)。
问题来了。
博导数量只增不减,远远赶不上招生指标的增加。有些博导成为摆设。
博导一旦评上,就是终身制。
新老博导博弈,造成论资排辈。
招生指标分配凸显内部矛盾,人际关系因素。
现在高校博导出现了地位分化。
具有博导资格并且至少指导过一届完整博士生的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博导。然而现在的博导五花八门。有评上博导资格但从未带过学生的(名片荣誉);有只带过一届就再也不招生的(能力不足);有年年有指标(不止一个)的帽子头衔者(牛人);有每隔几年才能招到1名的(普通教授);有具备能力却拿不到资格无法招生的(新引进的年轻人);有临近退休还不放弃的(舍不得);还有把博导当做利益权力的(工具垄断)。
还有的尴尬情况,如有指标但招不到合格生,招的学生中途退学,招的学生有问题又没法退,多年不能毕业成为导师“包袱”。这些都是浪费资源和精力。只想多招,不想如何带的导师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
博导是岗位,不是荣誉。做不到位的博导(指导不力,学术不端,空有虚名)不仅不会获得荣誉,甚至还会毁誉。同样是博导,在师生眼中的形象和口碑大不相同。
博导不是利益,是责任。当你招生时,要考虑对学生负责,要将其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科学工作者,而不是你的论文打工者和业绩提款机。
建议学校对博导年审制,几年业绩不达标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要取消博导资格。有资格即可招生,使博导资格与招生资格统一起来(不是两层皮),避免造成人为的矛盾冲突或利益交换的发生。
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班传承。老博导要有甘为人梯的胸怀,急流勇退,有责任与担当,而不是只考虑自己。新博导要打牢基础,虚心向老博导学习,不急功近利,做出扎扎实实的工作。学科发展是承前启后,前人种树后人培土的历史进程,需要有长期规划和措施。
博导是岗位,在岗是博导,离岗就不是。责权利是统一的。尽可能让年轻有为者挑大梁,学校才有未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7 

少一些评价,多一些务实

高校评价(评估)似乎成了一个常态。人才要评,项目要评,学科要评,教学要评,管理要评,业绩要评,学位点要评,招生要评,就业率要评,实验室安全要评,学校排名要评,.....总之什么都要评。指标化,数字化,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无休止的评上,行政,老师不厌其烦,深受其害。

把时间花在各种表格填写上,哪有时间静下心思考问题。整个校园变得浮躁,追求发论文,高影响因子,奖项,职称,帽子,赢者通吃越发普遍,滋生权力腐败,助长急功近利。而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教学科研的老师逐渐被边缘化。
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现在的内卷比以往都更加严重。激烈的竞争对中老年教师是一种无奈,变得麻木,对新入职的年轻人教学,科研两大任务都必须完成,压力山大。
评的权力来自行政主管部门,难道不评就是不作为,学校就不能发展吗?似乎成了死循环怪圈。
减少不必要的评价,尊重科学规律,务实办学。心静方能潜心研究,做好教书育人,做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来。
给高校老师一个做学问的宽松环境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7 

高校量化评价

求是杂志昨天发表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中提及破四唯,破除官本位,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其中要求破除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高校老师面临教学科研评价问题。近年来,随着四唯泛滥,量化指标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科研本身需要量化指标,但是科研人的评价不能完全用量化来评判,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常说教师的付出很多是良心活,不能用单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高校老师不坐班,并不意味着轻松。很多节假日老师们都在忙。教学不只是学时工作量,还有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材编写,精品课建设很多是无法量化的。科研发文章,不代表影响因子越高越有水平,也非文章数量越多水平越高。一个老师的科研影响力应该由其学术共同体(国家级学会,专业学会,同行,出版社等)来评价。
因此,量化评价实际上演成为是一种行政懒政,乱作为。以分数代表老师的工作业绩不可能全面评价老师的能力和水平。不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强行加在老师们头上,使老师们不能安心教学科研,斤斤计较每个分数,锱铢必较,甚至还助长了各种投机行为。
高校对老师们的管理不能完全套用企业管理计件式模式,高校改革必须从量化评价做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6 

教材选择的尴尬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教材编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必须得到保证。

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参与过本学科高教社几本教材的编写。然而不同版本的使用率却大不相同。一本覆盖面广的教材发行量大,而专业性强的发行量小。出版社转制与收益挂钩也成了教材的导向。我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编写的一部教材,汇集了国内外最新成果,编排与众不同,很多理论讲的很深入。然而时至今日,只有北大复旦在使用,而师范院校则采用传统的版本。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习惯于使用同一本教材,驾轻就熟。另外对新教材的理解需要花费时间,驾驭起来难度大。在轻教学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很少有老师愿意选择新教材,甚至排斥。对国外原版教材也少人研究。这就造成高水平教材在不同层次学校的选用问题。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也就出现了。
现在的教材五花八门,很多出版社出版教材从经济利益考虑也无可厚非。然而教材的先进性,系统性,逻辑性,可读性应该是教材的生命。一本好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材编写者的学识和水平决定教材的质量。有的教材经久不衰,有的教材很少使用。
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一个理论的产生,一个学说的提出,都有其内在因素。科学史在教材中地位应该加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夯实学科理论,为后续科研提供坚实基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在的很多年轻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不成比例,考核导向使然。教学的投入在时间和思考的付出不能用量化指标体现。在深挖教材上下功夫远不如科研发文章那么立竿见影,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长期下去令人担忧。
编写教材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而非简单的抄袭。真正的好教材需要千锤百炼,凝聚智慧的结晶。大学老师除了科研,在教材建设上也应有所作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5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也是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至于赵匡胤最后是怎么死的,其实这一点在现在一直都是一个谜,很多人都并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下面就和小编起来看看吧~!

1、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在斧声烛影疑案中突然死去的,当晚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弟弟赵光义饮酒夜谈,结果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就被发现在寝宫中暴毙。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后人猜测有可能是被赵光义害死的,宋太祖究竟是死于非命,还是自然死亡,也成了如今人们所争论的焦点。
公元976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皇宫中传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的消息,赵匡胤死后,有人从他宫中找出了传位诏书,赵匡胤按照杜太后的叮嘱,在他死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并未详细说明,只说他是病死于寝宫之中。然而巧合的是,宋太祖驾崩当晚,他还召见了弟弟赵光义,有人透过屋内的烛光,隐隐发现,这两人的交谈过程似乎并不和谐。
根据当晚“斧声烛影”的情况,有人推断赵匡胤或许是被弟弟赵光义加害而死,然而这些也只不过是推断而已,并无足够的证据。宋太祖赵匡胤有家族遗传的狂躁忧郁症,不排除当晚情绪激动再加上饮酒过量,最后暴病身亡的可能性。
2、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杀的吗
无论正史、野史的记载,当夜晋王赵光义确实和宋太祖赵匡胤在寝殿内见过面,至于谈过什么无人知晓。通过《湘山野录》的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扑朔迷离,让人匪夷所思。赵匡胤为什么深夜召见赵光义?对饮当中,赵匡胤为何手持柱斧戳地?再大喊“好为之”之前,二人肯定还有对话,内容是什么?赵光义中途为何起身躲避,躲避的什么?虽然种种谜团困扰着后人,但是大多人都觉得当时赵光义杀兄篡位的可能性很大。烛光斧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遐想:赵光义在酒中下毒,赵匡胤毒性发作,而后抓起柱斧劈向赵光义,但体力不支,斧子撑地,发出声响,赵匡胤喊道:好为之,好为之。
一种观点认为赵光义杀兄篡位,首先赵光义人品极差,就登基后,史料记载的宋太宗,用人多疑,对宗亲和赵匡胤的后人很不好,为了霸占小周后,处死南唐皇帝。其次,赵光义确有争夺皇位之意,《宋史·程德玄传》记载,赵匡胤驾崩的凌晨,惊恐无措的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立刻召时任贵州防御使的皇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奉诏后并没有去请赵德芳,而是去请了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曾在开封府门口遇见精通医术的程德玄,后三人共同进宫,宋皇后见来者并非赵德芳,先是一惊,而后就向赵光义哭丧,赵光义悲痛的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就这样赵光义抢在赵德芳之前登基称帝。显然,王继恩是赵光义的耳目,若赵光义没有争夺皇位的意思,怎么会安插耳目在宫中。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烛光斧影的记载过于离奇,存在很多漏洞。首先赵光义深夜入宫是受了赵匡胤的召见,不符合主动杀人的逻辑。其次,做个假设,如果赵光义真有杀兄之事,既然外界都知道了,赵匡胤的儿子能不知道?赵匡胤的儿子们也不全是窝囊废,比如赵匡胤的长子赵德诏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一句话气不过而自杀,这样的火爆脾气,能容忍杀父之仇吗?更别说最有希望接替皇位的赵德芳。
至于赵匡胤的驾崩之谜,官方正史记载含糊不清,现在依旧是扑朔迷离,留给后人的只有这段“烛光斧影”,或许有一天,通过考古发现可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4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岳飞被冤杀的历史事件,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宋高宗杀岳飞有很多政治考量,而且他也知道这件事要做就要做得彻底,所以当时很多岳飞身边的人也都遭受牵连。其中,薛弼和岳飞走得很近,他曾多次为岳飞出谋划策,立有功劳,还曾赴庐山督促岳飞复职。薛弼和岳飞关系很好,但他并没有遭受牢狱之灾,最后还全身而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来简单了解下有关薛弼的故事。

1、薛弼是谁
都说“仗义每逢屠狗辈,从来文人不丈夫”,可这句话对岳飞身边的幕僚并不适用。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宋高宗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与此同时,岳飞所有的心腹幕僚都卷入了这场冤案之中,不过他们谁也没有出卖、诬陷岳飞!然而,在这些幕僚中,有一个人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所谓幕僚说白了就是谋士,他们是岳家军中的文官,帮助岳飞制定作战计划,出谋划策的同时还担负与朝廷联络、处理机要文件等事情。岳飞手下的主要幕僚有薛弼、朱芾、李若虚、朱梦说、高颖、胡闳休、于鹏、孙革等人。岳飞被杀后,这些谋士也受到了惩罚,被免去官职的同时,被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在这些幕僚中,薛弼的官职最高、资格最老、作用最明显,可以算是岳飞的“第一谋士”。可是在岳飞一案中,所有幕僚都牵涉其中,受到了惩罚,唯独薛弼安然无恙,之后的仕途也没有受到影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薛弼是温州永嘉人,在1112年考中进士。靖康年间,北宋朝廷内部商议战守事宜,只有薛弼支持李纲。
金兵第二次南下,薛弼作为参谋,跟随刑部侍郎宋伯友负责黄河的防守工作。薛弼很有谋略,“为计画甚切”,可是宋伯友“皆不能用”。在这种情况下,薛弼主动请求辞职。之后,薛弼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永嘉县。南宋初年,温州来了一个新任知州,此人影响了薛弼后来的命运,他就是秦桧!在此期间,薛弼与秦桧结识,“弼游其门”。
2、薛弼为何能够安然无事
没过多久,薛弼再度出仕,改任湖南运判,认识了正在领兵平定杨幺起义军的岳飞。杨幺的水军“楼船十余丈,官军徒仰视不得近”,于是岳飞也想修建高大的战船,不过这种方法浪费时间,遭到了薛弼的反对,他向岳飞献策,“今大旱,湖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逐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破坏在目前矣。”
岳飞很高兴,采纳了薛弼的谋略,仅用二十天就灭掉杨幺的水军。之后,薛弼被正式任命为岳家军的参议官,同时还担任着岳家军驻地的地方长官。薛弼在岳飞患病、辞职离开军队期间,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了岳家军的军心。大将张宪就曾说过,“相公(指岳飞)腹心,惟参谋(指岳飞)知之。”
张俊在制造岳飞冤案时,岳飞的幕僚全部被卷入案中,当时也搜罗到了岳飞与薛弼之间往来的书信,原想将薛弼也牵扯其中。可是薛弼在朝中有两个朋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秦桧,多年前两人就是朋友了。另一个是负责审理岳飞一案的万俟卨。那么,薛弼与万俟卨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之前万俟卨担任过湖北的提点刑狱,当时桃源县有个剧盗名叫伍俊,此人经常叛变,搞得万俟卨毫无办法。后来万俟卨将这件事交给了薛弼。薛弼很聪明,巧施妙计,一举除掉了伍俊。事成之后,薛弼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归功于万俟卨”,因此万俟卨也没有陷害薛弼。虽然薛弼与秦桧、万俟卨有私人关系,但他并没有参与陷害岳飞,对岳飞也是充满同情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