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母亲给金人生孩子是真的吗

说到赵构大家也应该知道的,历史上著名的君王,但是最后有人说了,这个赵构的母亲好像给金人生了孩子,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的分析揭秘看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答案是否定的,赵构母亲并没有给金人生孩子!
唉,金人再野蛮,也不可能这样对待徽钦二帝及公主后妃的好嘛?
掳到北方后,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虽然名字不好听,也是贵族啊,有身份有地位。
金国的官制,“昏德公”属于正二品,级别相当于左右丞、副元帅,俸禄为“钱粟各一百五十贯石,曲米麦各二十二称石,春罗秋绫各二十二匹,绢各八十匹,绵三百五十两”。“重昏侯”属于正三品,级别相当于大将军,待遇也不低。
看看刘禅、孙皓、溥“”仪、张二代这些人下位后的生活就知道了,虽被软禁,但还是贵族生活,有仆人照顾起居,有工资俸禄,有社会地位。
金国抓了徽钦二帝和他们的女儿、妃子,但是他们依旧是贵族,怎么可能让他们去让士兵随意凌辱他们?这种优质资源只会是贵族去分享。
嘉德帝姬赵玉盘先是金宋王完颜宗磐妾,后没入宫中侍金熙宗。
荣德帝姬赵金奴先是嫁给金完颜昌之妾,后没入宫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赵金罗,先被金都统完颜阇母所占。
茂德帝姬赵福金先为完颜宗望所占,又为完颜希尹所占。
洵德帝姬赵富金为金珍珠大王完颜设也马之妾。
顺德帝姬赵缨络为完颜宗翰所占。
仪福帝姬赵圆珠为四皇子完颜宗弼所占。
柔福帝姬赵多富先为完颜宗望所得,北上时又为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所占。
宁福帝姬赵串珠为兖王完颜宗隽之妾,后没入宫中侍金熙宗。
华福帝姬赵赛月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庆福帝姬赵金姑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纯福帝姬赵金铃入金时候尚幼,长大后先为完颜设也马之妾,后被遣嫁王成棣。
徽宗的女儿尚且如此,他的皇后能让金国贵族凌辱?
金国贵族哪里还得不到女人,需要去凌辱韦后?
有这种想法的人,跟意淫孝庄太后跟多尔衮乱伦,、孝庄去用身体劝降、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人一样,打不赢别人,就说别人是野种。
看到徽钦二帝被掳走了,哀其不幸,把他们写的凄惨,才有有种廉价的优越感,才能抚平心理的创伤,实则无稽之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3 

铁鹞子是什么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西夏,一个在大国之间夹缝生存的小国,而且不断的壮大。西夏的壮大靠的并不是来自汉人被篡改后利于统治的儒家学说,而是依靠落后生产力和强大动员能力组织起来的军队,怼辽、怼宋、怼金直到碰到了蒙古人怼不过,才亡国又几乎灭种。

虽然西夏人口在最鼎盛时期也没有超过三百五十万人,但由于西夏统治阶层属于羌人中的党项部落,天生对于骑兵战略要高于位于中原的宋朝。而且占据了西北的产马之地,大量高大健壮的河曲马为西夏组建更强势的骑兵部队,提供了最好的先决条件!
所以在西夏第一任领袖李继迁在和吐蕃部落作战之时,因为遭到吐蕃部落重骑兵袭击而重伤身亡之后。西夏的统治阶层就开始考虑建设自己的重骑兵部队了,对面的辽国,就有现成的案例。根据《辽史》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麾下两支所谓的铁鹞子部队,在公元945年3月辽国对后晋军队作战时,这些铁鹞子骑兵部队就曾经被用于阵前突进。
既然有现成的例子,那么西夏部队想要组建重骑兵部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但由于西夏境内山地较多,海拔较高,所以西夏所组建的重骑兵部队必须要符合西夏所特有的作战环境。或者说西夏军队要为这支重骑兵部队,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因为西夏并不像宋朝那样家大业大,对于这支昂贵的重骑兵,西夏人损失不起。
1、铁鹞子的特点
由于西夏部队的主要作战目标是东南方向的宋朝,对于这个季度缺马中原王朝,西夏部队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因为自身所处区域是天然产马区,马并不缺,所以西夏可以在这些马当中,择优选取负重性更强,耐力更好的马。
而人员选择相对简单,党项部落中勇猛善战的骑手数不胜数,在诚心效忠的前提下同样择优选取即可。在李元昊手中,这支铁鹞子部队被打造出来。虽然人数只有三千之数,但装备西夏最好的冷锻瘊子甲,骑着被马甲包裹的雄壮坚韧的河曲马,已然有强军之势!
根据《宋史·兵志》记载:西夏“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也就是说,西夏的铁鹞子一般会出现在大战之时,在面对宋军步兵方阵的时候,横冲直撞,击破宋军战阵,后方的西夏步兵会乘势掩杀上来,一举将宋军击败。
铁鹞子在西夏军中的作用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滚滚洪流之势撕开敌人防线。让宋军无法做出更多地战术机动,只能被动防御或者被砍杀。而且重骑兵冲阵,速度极快,宋军远程部队很难给予他们更多地杀伤就会冲到阵前,这样导致防御难度极大。
所以北宋西军在骑兵部队数量和战斗力都不如对方根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堡垒战术,将西夏部队拖到自己擅长的防御作战当中。可以说,宋军采取这样丧失主动权的战术,铁鹞子功不可没。
2、铁鹞子的一些误区
对于铁鹞子这个兵种很多人都有一定误区,认为铁鹞子是几匹战马并联在一起作战。如果马上骑士死亡,这些马也会带着这些铁鹞子一起冲阵,在某种程度上,表示有进无退的战斗意志!而这些误区都源自于《宋史》上面的一段记载: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
所以在非常有限反映铁鹞子作战场景的影视作品里面,铁鹞子的造型显得比较突兀。比如日本在1988年拍摄的电影《敦煌》中,李元昊率领的西夏军队和甘州回鹘作战,铁鹞子的形象是五匹马一起被并联在一起作战。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战马上还绑着几根长枪,以用于破阵增大杀伤力。
虽然《敦煌》这部电影整体质量上乘,但是这个细节还是让很多人吐槽的。但这样拍摄铁鹞子作战,也是常态,因为很多人对于铁鹞子都有误区。据说乾隆帝对于《宋史》的这段记载嗤之以鼻,言称以锁链连接战马,一起冲锋,不考虑战马的马力和速度,以及铁鹞子士兵的个人骑术高低,就是胡扯。
而且根据战场环境而言,如果有一匹战马受伤,导致无法奔跑倒地,必然会拖累整个冲锋小组。就算没有一起倒地摔跤,也会拖慢被连接在一起的战马速度。在实战环境下,这种做法不可取。以前把战船连起来的曹操,就在赤壁吃了一鼻子灰。虽然战场环境有差异,但是做法本质相同,其结果可能也类似。
所以最科学的做法就是把战马和铁鹞子骑士连在一起,达成铁鹞子死亡也会被战马带着一起冲锋的效果。加上重骑兵冲阵,气势逼人,战线紧密,也会造成幸存的宋军士兵以为铁鹞子是被锁链在一起,才会形成这样紧密的战阵。
3、铁鹞子的消亡
铁鹞子的存在,也必然引起过蒙古统治阶层的关注。作为游牧民族为伟大的时代开创者,成吉思汗却根本没有给这些从属于西夏王室的重骑兵部队发挥的机会,曼古歹战术可以在野战状态下拖死这些重装骑兵。这些曾经给北宋西军和辽国骑兵以重大打击的铁鹞子,最终还是被淹没在蒙古大军的烟尘之中。
结语:然而蒙古军队当中也有相应数量的重骑兵部队,他们因为征战地域广阔,所以战术更加多样,打击强度也毫不弱于铁鹞子。西夏虽然被蒙古灭亡,但是其工匠队伍得到了保留,军中战术思想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西夏的铁鹞子虽亡,但它仍然是那支让北宋西军头疼无比的重装骑兵!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3 

宋慈被尊为世界什么鼻祖

说起宋慈,相信大家也不会很陌生,出生于南宋宋孝宗淳熙13年,也就是公元1186年。宋慈的鼻祖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期的宰相宋璟,父亲宋巩曾经担任过嘉州节度推官,也就是一名掌管刑狱方面的官员。在宋慈很小的时候,就深受父亲宋巩的影响,开始对刑狱方面的事情非常感兴趣。

与我们熟知的狄仁杰、包拯等人相比,宋慈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断案高手,国内外的法医界学者普遍认为是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这一学科,是公认的“世界法医学的鼻祖”。
不过,在文学造诣方面,宋慈并无法与宋朝的苏东坡等天才文人相提并论。尽管渴望步入仕途,勤奋苦读,但多次都未能考中进士。
直到南宋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已经31岁的宋慈终于考中了进士乙科,随后就被朝廷分配到了浙江的鄞县前去担任县尉。
让大器晚成的宋慈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即将要前往鄞县走马上任的时候,传来了父亲宋巩病重去世的消息。
因为在古代,人们十分讲究“百善孝为先”,在关键的节骨眼上父亲病逝,宋慈只好暂时放弃鄞县县尉的官职,决定在父亲的墓前守孝三年。
等到宋慈为父亲的三年守孝期结束的时候,自己原先的职位也早就已经被别人顶替了。
六年后,南宋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40岁的宋慈终于得到了朝廷的传唤,把他分配到了江西信丰县担任主簿,平时主要负责写写文书,跑跑腿之类的杂事。
不过,宋慈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反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在主簿这个位置上做了下去。
公元1239年,年过半百的宋慈被调任广东提点刑狱官,具体负责监督并审核官员有没有及时审理案件,若是遇到疑难杂案,冤假错案等,宋慈这个职务就要亲自过问审理,可以把这个职务理解为如今的司法部门负责人。
直到此时,宋慈才总算与自己从小就很感兴趣的事情打上了交道,但他的这个爱好在当时是非常让人看不起的。
宋慈赴任后,也是不负众望,始终都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尤其是牵涉到百姓们的冤假错案,他都会全力替百姓做主,尽全力破获案件的真相。
宋慈在广东提点刑狱官的位置上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破获了200多件在当时看起来十分复杂的案子,而且没有断错过一次案件。
公元1240年,宋慈又被朝廷调任江西提点刑狱官兼赣州知县,一年后再一次调任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官兼大使行府参议官等等。
宋慈身为提点刑狱官,查案办案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他的后半辈子也几乎都是在跟各种各样的案件打交道。
宋慈之所以称得上是“世界法医学的鼻祖”,因为他在办案过程当中,独创的各种与众不同的办案手段,甚至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办案人员亲临现场
如今,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不少警匪剧,例如《重案六组》,听说在哪里发生案件了,马上就会第一时间出动警力前往现场勘察。其实这也是为了保护现场,而且总能够在现场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成为破获案件最为关键的线索。
然而,在宋慈所处的那个年代并不是这样,一旦有人击鼓报案,那时的官员通常都会派人把尸体抬到府衙内查看,根本就不会亲自去案发现场。
官员在府衙里边,也仅仅是通过询问一番与死者相关的人物,最后就把案子草草的了结,以至于在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而到了宋慈这里,但凡有案件发生,他必定是亲自前往现场。因为他认为观察案发现场,才是破获案件的第一关键因素。
公元1238年的一天,宋慈接到了一起报案:
“城西门外的一个茅草屋着火了,门囗还躺着一具尸体。”
宋慈立即带人赶往现场勘察,经过调查发现,这个泥瓦匠是在自己的家中被烧死的。而当时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意外火灾,宋慈却不这么认为,他不顾众人的议论,继续勘察着现场。
突然,一个细节引起了宋慈的注意,在死者的右手边有一个看似像一个未写完的“田”字。正是这个不显眼的细节,让宋慈确定了这个人很有可能是死于他杀。
宋慈利用酒和醋的挥发性,将酒和醋倒在地面上,来检验身体地面上有没有血迹出现,以此来判定死者在被火烧之前,是否流过血。
果不其然,地面上呈现出了血迹,也进一步证实了宋慈的判断。
最终,宋慈就是以那个地面上未写完的“田”字,找出了凶手魏府的管家田七。
二、直面开棺验尸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人们特别忌讳把下葬好的人再给挖出来,不到万不得己,几乎没有人会允许这种做法。
而宋慈就给下属定下一个规矩,在取得家属同意了的情况下,开棺验尸的时候,一律不允许检验的人戴着口罩,因为从棺木里面传出来的某些气味,很有可能就会给案情的侦破带来一定的帮助。
在公元1232年的一天,宋慈遇到了一起疑案:
“当地的一个青年在洞房花烛夜突然去世。”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个青年是中毒身亡的,当地的县令却一口认定下毒的人就是新娘子。而新娘子在县令的屈打成招下,也认下了毒害亲夫的罪名,而她已经被判处秋后问斩。
当宋慈重新翻阅了这起案件的所有卷宗之后,认为新娘子提供的供词完全不符合常理,况且她也根本就没有杀人的动机,于是决定重新查办。
宋慈将已经下葬的青年挖出来进行开棺验尸,利用银钗验毒,确认是死于中毒无疑。但到底是中的什么毒,让宋慈陷入了一阵沉思。
由于当时民间的文化和民俗原因,是绝对不可能对尸体进行解剖的。
宋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找来了一些糯米团子包在布里边,塞到死者的嘴里、鼻子、耳朵等地方。这样一来,体内的一些气体就会往外顶出来,而体内的毒素也会沾染到糯米团子上,但这种方法也是只能验证中了毒,但也无法分辨出是什么毒。
宋慈又仔细检查了死者的肢体部位,他发现两条腿的情况并不相同,左侧的腿明显要比右侧肿胀程度稍微轻一些,而且还发现了左腿上有两个很小的黑色咬痕,直到这个时候,宋慈确定了这个青年是被毒蛇咬伤而身亡。
恰巧的是,隔壁的龚三就是从事的养蛇工作,从而确定了杀人凶手,也给此后的法医学工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三、用昆虫破案
宋慈除了在自身的工作规范之内和行事作风上有所突破之外,他还开创了“法医昆虫学”这一史无前例的学科,也就是利用昆虫专属的特性来进行破案。
公元1240年的一天,也就是宋慈调任江西提点刑狱官兼赣州知县的时候,有人向他报案:
“在田地边发现了有人死亡。”
宋慈迅速带人来到了田地边的现场,在仔细检查了一番之后,发现身上有一处很深的镰刀形伤口,凶器很有可能就是镰刀。宋慈认定这是一起仇杀,完全可以排除了土匪抢劫杀人的可能,因为死者身上携带的钱财并未丢失。
宋慈找来了死者的妻子问话,但从妻子的口中也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只能依靠自己独特的查案方式来破案了。
于是,宋慈命令将村里所有人家的镰刀写上自家的名字后,全部交上来。并给村民们放出话,谁家若是私藏镰刀,说明谁就是凶手,村民们只得将家中的镰刀全部上交。
尽管村民们上交来的镰刀都是干干净净的,丝毫也看不出上面沾有血迹,但宋慈却有着自己的一套侦破技术手段。
宋慈把所有的镰刀放在了地上,并将它们排列整齐,然后就坐在了椅子上等待,前来观看的村民们非常不理解。
等待了一会之后,其中的一把镰刀上招来了越来越多的苍蝇,这正是宋慈想要看到的结果,也证实了那把趴满了苍蝇的镰刀就是害人的凶器。
其实,宋慈使用的这个破案原理非常简单,他正是利用了苍蝇对于血腥和腐败物质的敏感性,人无法看出来镰刀上的血迹,但是苍蝇可以嗅出来。
这起“晒镰案”的告破,也是历史上第一例有文献记载的人类利用昆虫侦破的案件。
或许就连宋慈自己也不会想到,他开创的这一破案手段竟成为了法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就是“法医昆虫学”。
除此之外,宋慈还把自己所有开创的破案手法,结合自己亲手经历过的案例,写成了《洗冤集录》一书,流传至今。
宋慈写这本《洗冤集录》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他自身看到过太多太多的冤假错案,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那些真心断案的同僚们,尽量杜绝冤假错案的再次发生。
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相关的典籍,从南宋时期到清末时期,历代历代的官府都会把这本书奉为尸伤检验的必读指南。
宋慈虽然是一名朝廷的官员,甚至一度升到了正二品的级别,但由于宋慈开创的这些破案手段,频繁的与死人打交道,导致他的社会地位十分的低下,根本就得不到主流社会的重视,因此在24正史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宋慈的相关记载。
就连清朝的纪晓岚大学士奉乾隆皇帝之命编著《四库全书》的时候,也仅仅是在摘要中提到了宋慈的著作,而对于宋慈本人却只字未提。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2 

张邦昌死的冤不冤 张邦昌真正死因是什么

北宋末年宰相张邦昌是一位附有争议的人物,他最后是以叛国罪名被赵构赐死。当时,靖康之变爆发,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金人想重新立一位皇帝好替他们筹措岁贡,金太宗选来选去想扶持张邦昌登基。但张邦昌本人是不愿当这个皇帝的,甚至还用自裁威胁。但金人根本不管这些,反倒以屠城作为要挟,张邦昌再三权衡只好答应金人。张邦昌被迫登基,等金人走后他马上还政赵氏,但最后还是难免一死。张邦昌究竟死的冤不冤呢?

1、力主议和
古代封建时期,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能决定百姓的生死,还可以拥有后宫佳丽。不过北宋末年,有人当上皇帝后,却不敢动用权力,不敢自称朕,当了33天皇帝后还自己降职,这人就是金朝扶持政权大楚的皇帝张邦昌。
张邦昌,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今河北阜城县大龙湾)。张邦昌进士出身,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北宋哲宗时期以来,党争不断。张邦昌与童贯均是权臣王黼的党羽 ,而王黼又是受蔡京提拔火箭般窜升至相位的。在对金政策上,王党多为主和派。与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在政治上尖锐对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太宗即位,背弃合约南下攻宋。宋徽宗慌乱无措,担心背负亡国之名,禅位于太子宋钦宗。王黼当年在立嗣上和钦宗站在了对立面。宋钦宗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默许李党暗里伏杀王黼,童贯也立即被诛杀。而张邦昌平时虽并无大恶,但此时必然已经是钦宗所要剪除的对象,于是钦宗让张邦昌与金和议。
2、被迫登基
金人在1127年攻破东京,掳掠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覆灭。金人当时的目的显然是岁贡钱财,所以他们还是要立一个汉人君主帮他们筹措岁贡。虽然汉人均提议另立赵氏,但金太宗一概否决。这个时候张邦昌成了被提名的唯一人选 。在 宋齐愈,王时雍人支持下,金人"劝进"张邦昌。张邦昌抵死不从,金兵先是逼迫文武百官在拥戴书上签字,再给他5天的时间考虑,如果不登基,就要“杀大臣,血洗大梁城”;在这样的环境下,张邦昌只好当皇帝,金兵还刻意押来文武百官参加登基大典,强迫磕头,不过穿着龙袍的他,却低着头,不敢去坐龙椅。
张邦昌将办公地点设文德殿 (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辰殿和垂拱殿),将办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当有的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而对其跪拜时,他必定"东面拱立"。他与朝廷官员开会聊天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他坚持为臣而非为君的礼制,始终是与朝廷官员们以平级关系相处。
3、真正死因
后来金国大军准备返回北国,已经身为"皇帝"的他知道金兵对南方的控制有限,也不会全力扶植自己,为了日后好下台,于是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完全是为人臣子的礼仪。金军一撤,张邦昌立刻大赦天下,毅然还政,献大宋国玺,立康王,请宋哲宗元佑皇后垂帘。并在手书中阐明"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33天后赵构回京,张邦昌把自己降为降回原职,并伏地请罪,起初赵构还帮他升官,但之后却被人告发张邦昌玷污宫人;经过调查后,发现是张邦昌称帝时,妃子为了得到宠幸,除了讨好他外,还刻意把张邦昌灌醉,进而发生关系;虽然张邦昌是被强迫,不过宰相李纲坚持严惩,赵构就把张邦昌贬到了潭州并赐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1 

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

说到这个宋太祖和这个宋太宗的关系,其实也不复杂,稍微查询一下就知道了,也有人一直拿这个宋太祖与宋太宗比较谁要更加强一些,这些问题也都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

1、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
宋太祖是太宗的哥哥,是亲兄弟的那种。
2、宋太祖与宋太宗比较哪个好谁更强
不管是文治武功宋太祖都要远高于宋太宗,宋太祖之所以能够上位,除了他的文治武功,其实很大程度原因是他的处事原则,所以才有了黄袍加身,别人都是靠武力征服或者玩政治手段才穿上龙袍的,可是他的龙袍却是别人强加给他的。
宋太祖以德服人是他能够当上皇帝的主要原因,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他的仁德,第一点就是上位之后供奉柴世家族后人柴宗训,封为异姓王,一直到宋仁宗时期都得到优厚待遇。还有一点就是杯酒释兵权,很多开国皇帝登基之后都会杀掉功臣名将,只有赵匡胤给这些昔日的同僚和手下,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规劝他们放下权力的贪欲,回去过神仙一样的日子。太祖的仁德可见一斑。
宋太宗赵光义是太祖上位的主要推手之一,太宗上位主要通过政治手段,因为在太祖晚年,赵光义的政治集团已经牢不可破,实际上在太祖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都已经成年,但是赵光义的羽翼已丰,他的政治集团牢不可破,况且还有后宫母亲的支持,这样的情况就算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他也很难坐稳,为了让大宋政权能够平稳移交,传给赵光义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这个时候外面还有契丹对大宋虎视眈眈。平稳移交权利才是最重要的。
太宗上位之后,手段就比哥哥要狠辣得多,为了清除隐患,他的几个侄子也都是无缘无故死亡,这一点和太祖差不多,这也成为历史上的悬案,有些史学家怀疑是赵光义害死了哥哥和几个侄子,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但是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赵光义的执政能力还是非常强,在当时,抛开所以的传统观念,他或许才是最合适的继任者。
3、宋太祖与宋太宗相差多少岁
宋太祖与宋太宗相差了12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1 

赵光义怎么得的皇位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赵光义也还是很有意思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赵光义又是怎么样得到皇位的呢?赵光义的皇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赵光义是宋太宗。他的哥哥赵匡胤是宋太祖。宋太祖是927年出生。宋太宗是939年出生,相差12岁。宋太祖赵匡胤49岁死的那年,赵光义才37岁。
人哪,说啥都没用,活的久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赵匡胤49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时候,他又是习武之人。创立的太祖长拳,到现在我们后辈子孙们都还在用。他的身体也没有什么隐疾。当时正在领兵北伐。怎么会?在一个最不可能的时间内暴毙呢?
而他死后又坚定不移的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而没有选择自己已经成年的长子赵德昭。如果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话,那宋太祖赵匡胤绝对是天底下最至公至善的一个人。
扯淡,宋太宗是专业的。
当所有人还没有因为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这件事而产生疑问的时候,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诏告天下:我继位这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我妈和我哥在活着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约定叫金匮之盟。
这个约定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哥死后要将皇位传给我,我死后再将传皇位传给我的弟弟赵光美,等赵光美再死了,再把皇位传给我哥的儿子赵德昭。现在我的哥哥赵匡胤死了,那我继承皇位,这是理所应当的。
你们不信,不信可以问前丞相赵普。
而这时的前任丞相——就是出了个杯酒释兵权主义的那个丞相赵普,也站出来说:这个事是真的,老太后在世的时候和和先皇确实是有这样一个约定的,而且这是我亲自书写的。
有了赵普的背书,有了人证,又有了物证,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死无对证,赵光义继位也便顺理成章了。而那个时候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手中一没有军权,二朝廷中没有自己的势力。想翻盘也翻盘不了了。
接着这个话题,我再说以下几个事实:
如果这个金匮之盟成立的话,宋太宗赵光义死的时候是需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光美的。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得到:赵光美一定等不到皇位传承那一天他就会死。事实上。赵光梅果然也是不久之后就死了。理由是经常被他的二哥宋太宗赵光义骂,自己羞愧而死。
赵光美死了之后按照排位顺序,如果宋太宗死死后那皇位还是要传给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的,所以我们所有人依然可以想得到:赵德昭也一定等不到皇位传承那一天他就会死。果然,赵德昭不久之后因为自己愧对祖宗而羞愧自杀了。
金匮之盟上第2位第3位顺位继承人都死光了,赵光义“不得不极不情愿”的将皇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什么?大家懂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40 

宋代女子发式有哪些 有什么特点

如今,很多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发型,因为发型不仅仅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同时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风俗和内涵。宋朝时期女子的发型大概分为两种,高鬓和低鬓。尽管宋代女子可以随意打理自己的发型,但发型的选择也体现着个人的家庭经济实力,毕竟发型的选择影响劳作效率,因此家境殷实之人往往梳高鬓,而那些较为贫寒女子会选择低鬓。所谓“高鬓”“低鬓”,其实只是笼统的划分,若进一步划分,那宋代女子的发型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宋代女性的发型吧。

1、朝天髻
基本特征是在头顶梳个高髻,将头发在盘在头顶辫成两个圆柱形,然后朝前反搭,这是为了使发髻显得高大饱满。这种发型看起来干脆利落,直接把所有的头发都高高地盘起来,然后再插上各式珠宝,甚至是鲜花,让头发看起来雍容华贵。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种发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两个贵妇,体态丰盈,都梳着高髻发型,上面还装饰有各种珠宝与鲜花。至宋代,这种发髻在宫廷之中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2、同心髻
同心髻是由朝天髻演变而来,但其造型的步骤要比朝天髻简单许多。梳同心髻只需将头发绾到头顶,使之编扎成一个圆形发髻即可,尽管工序简单,但实际上依旧美观。陆游曾描写蜀地三峡一带的女性:“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见,同心髻当时也很盛行。
3、流苏髻
这种发型类似于同心髻,只是在扎束头发时,在发根缠绕丝带,使其自然下垂到肩膀部位,看上去非常轻盈。琴抚流苏髻,笛横红颊香。流苏髻带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温婉清秀之感。
4、龙蕊髻
龙蕊髻又名“双蟠髻”,髻心特别大。在盘完头发之后,还要在头发上扎上一些彩色的丝带上去,远远看去就像是两条龙一样,因此别名又叫“双蟠髻”。苏轼曾在《南歌子》这样描述双蟠髻:“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从外形上看,龙蕊髻典雅大气,这种发式感觉更能凸显女人的韵味。
5、云髻
这也是一种高髻,因为梳得高耸,显得有些许蓬松,像云朵的形状一样,所以得名“云髻”,再搭配上簪子,使人看上去柔弱但大方文雅。宋朝晏几道在《浣溪沙》中说:“旋寻双叶插云鬓。”赵长卿《醉蓬莱》中说:“拂掠新妆,巧梳云髻。”这些词句所咏唱的便是这种发式。云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红楼梦》中曾经记载过:黛玉头上挽着随常云髻。
6、坠马髻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头发向下侧垂至肩部,并抽出一绺头发使其自由散落,给人一种散落与妩媚的感觉,犹如女子即将从马上摔落之姿。因此古人称之为“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种髻型早在汉朝时期就已见于文字描述,起初是搭肩的垂髻的形状,后来在各个朝代传承演化,直到清代仍然深受喜爱,但主要为中年妇女所喜爱。从汉至明,坠马髻的形状在各朝代略微有所不同,但主体形式不变,基本上都是偏侧,使挽结的头发倒垂于头的一侧或脑后。到宋朝,坠马髻逐渐变为一种高髻,宋朝诗人洪瑹的《菩萨蛮》中就有关于坠马髻的描写:“蛾眉梳坠马,翠袖薰兰麝”。
7、螺髻
从螺髻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发式就是形状像螺壳的发髻,是将头发盘到头顶,绾成螺壳状,螺髻以高、翘为特点,搭配上流苏更显静美与大气,也能彰显青春活力。这种发式出现得很早,其形状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壁画上的发式类似,在宋代年轻女性中很流行。有人将螺髻比喻为耸起来的峰峦,这也是取螺髻凹凸明显的外形。比如唐代皮日休的“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既是对山峰连绵的描写,也为螺髻在唐朝的出现提供了证明。
起初梳这种发式的一般是孩童,崔豹曾经这样描写:“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但是经过历代流传与改进之后,这种发型也获得了女子的热烈欢迎,而且梳这种发式的大多是年轻女性,因为这是一种较为活泼的盘发。这种发型扎起来以后,使得女性显得无比可爱、干练,很有气质。“困倚妆台,盈盈正解螺髻,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晁兆所描述的女子便梳着这种螺髻发式。南宋之后,这种发式依然得到流传和保留,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水调歌头•簪履竟晴昼》写到:“螺髻梅妆环列,凤管檀槽交泰,回雪舞纤腰。”
8、包髻
包髻,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扎成髻后,用手绢或是布把头发包裹起来,由此得名包髻。宋朝妇女可以把包裹在头上的绢、缯等束缚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另外也会采用一些珠花加以装饰,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精美大方的发式。因此这种发式多在民间流行,广受年龄较大的妇人所喜爱,如《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媒人“戴冠子,黄包髻”。
9、结语
宋词中记载的宋代女性发髻还有很多种,如凤髻、宝髻、多鬟髻等。其实,这和我们今天女子设计不同的发型是一样的,发型的多样是为了配合服饰,使整个人看上去更加窈窕,提升气质。宋代无论哪种发式看上去都给人以饱满之感,这是由于宋朝女性的服装特点是修身适体,一反唐代的风华美丽、雍容华贵的特点,展现出一种内敛拘谨、简洁质朴的风格。宋朝女服没有唐代那种宽大的袖襟,流行瘦、细、长的穿衣风格,一般平民女子仍然穿窄袖衣衫,但是较之晚唐更为瘦长,裙裤也比较瘦短。衣服的配色也不同于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传统,多采用各种素淡的颜色。这种服饰特点显得整个人比较瘦弱,凸显女性的线条美,在这种情况下,梳高髻使得脸从视觉上被衬得小而修长,头型也显得更立体,高大的发髻衬托的人并非清雅消瘦,在发髻上再插上各种饰物,更显美丽动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9 

南宋和北宋哪个更繁华

大家也知道宋朝是分南宋和北宋的,虽然两个朝代挨在一起,但是差别还是非常大非常大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假如拿这个南宋和北宋对比的话,谁更加厉害一些呢?这些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解谜看看吧!

1、北宋和南宋哪个强大?
有人评价“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北宋的GDP占当时世界的80%,在政治上,北宋政治比南宋清明,有着相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等名相,所以论经济与政治北宋比南宋要强大,如果从军事上南宋强大,南宋士兵的战斗力比北宋强的多,而且南宋初年,南宋的名将如云,北宋的名将只有一个狄青。所以哪个强大要看比哪一方面。
2、南宋跟北宋那个更富
南宋。南宋开禧二年(1206)中央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贯钱,当时全国人口约7000万。清廷到1900年代为8000万两,人口却有4亿。而南宋1贯钱购买力是清末一两白银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税率低于清廷。而且,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 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 万元人民币) ,且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较北宋都城开封也更加繁华。
南宋经济水平较北宋发展更快更好,主要原因是注重工商发展以及海外贸易。当时的广州、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港。南宋的船队曾经到达过中亚、西亚以及非洲东海岸,广州发现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就是最好的证据。
3、北宋和南宋哪个更富有?
北宋更富有一些,南宋时期战乱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4、北宋和南宋哪个更有钱?
不能直接比,毕竟北宋、南宋并不在同一起点。在当时世界的一个大环境的比较下,北宋的国内生产总值肯定远大于南宋,毕竟国土面积、人口、通商口岸、以及对外贸易都远胜于南宋。北宋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折算为现在的年GDP,相当于如今人均年收入1.4万左右,并不算多,但是在古代能达到如此,也非容易之事)。
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两宋的政府都穷,大道理不多讲,你平时经常打架你就会明白了。请客吃饭,赔钱,找打手,找关系,方方面面都是钱。宋朝和隋朝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隋朝是国家有钱,人民穷;宋朝是国家穷,人民还算过得去。所以说国富不一定民强,民强不一定国家就强大。
5、北宋与南宋哪一个经济比较发达
虽然北宋总体来说总人口数要比南宋高,而且南宋土地面积比北宋要少五分之二,但是北宋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多都在后来的南宋境内。生产技术方面都比北宋要先进。由于军事的需要又刺激了生产。而且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我觉得南宋比北宋经济相对发达。
6、南宋和北宋有什么区别?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区别如下三个方面!
6.1、位置区别。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
6.2、政治区别。北宋的政治偏向于隋唐,而南宋的政治却与明代更为类似,毕竟北宋基本上奉行“祖宗之法”,而南宋“祖宗之法”影响力明显减弱,相权与皇权矛盾冲突也有所加大。
6.3、经济区别。经济南宋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商品经济显然更为成熟发达,商业收入对于国家收入的贡献显然更大,而对外贸易也大幅度发展。
扩展资料: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7、北宋繁荣还是南宋繁荣
当然是南宋了,宋朝时南方已得到很好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8、北宋和南宋哪个国力强大?
北宋国力强大。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 ,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北宋(30)南宋(53)。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9 

宋朝十二位皇帝列表

说到这个宋朝的十二位皇帝,其实也还是有很多很多说法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分析看看的,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这个宋朝十二位皇帝的简单简介,一起来看看这十二位皇帝都有什么样的简单人生吧!

首先要说一下的是,准确的来说,宋朝的皇帝其实并不是12位,是有18位了,这个请注意。
宋朝皇帝简介:
一、北宋:
1、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2、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4、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5、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6、宋神宗赵顼(顼xū),英宗长子,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赵曙长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神宗,时年20岁。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7、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8、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11子,哲宗弟。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9、宋钦宗赵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赵亶,又名赵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二、南宋:
1、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迁至绍兴、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2、宋孝宗赵昚(昚shèn 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3、宋光宗赵惇(惇dūn 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庙号光宗,在位5年。庆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号圣安寿仁皇帝。庆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于寿康宫,享年54岁,后葬光宗于永崇陵。十一月十四日丙寅,庙号光宗,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4、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中国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孝宗时被封为嘉王、平阳王。宋光宗登基后,赵扩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赵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在位30年,享年55岁。其统治期间内,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还恢复了理学地位。去世后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5、宋理宗赵昀(昀yún),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
6、宋度宗赵禥(禥qí 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享年35岁,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7、宋恭帝赵隰(隰 xí 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隰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諡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8、宋端宗赵昰(昰shì 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9、宋卫王赵昺(昺bǐng 1272年—1279年),汉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8 

碎金巷 碎银巷什么意思

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金银器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给王公贵族进行食用了,而城市的平民却成为了主要的使用者。一些地位较高的庶民或是妓馆都会使用金银器皿。宋代饮酒之风自上而下风行,城乡酒肆林立,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档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奢”。生意不错、财力允许的小酒楼,也会使用银盘盛放果食,以招揽顾客。

此外,杭州大街上,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街道两旁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例如有“沈家、张家金银交引铺”“李博士桥邓家金铺”“汪家金纸铺”“宋家领抹销金铺”等大小铺面,“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谓之看垛钱” 。这些店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街市。王謇著《宋平江城坊考》中考证出苏州的“金银巷”“碎金巷”“碎银巷”等巷名的由来,或许就与当时该地区集中形成的金银店铺商业街有关。
在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中,宋代民营金银器作坊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不仅有成品销售、委托定制、上门服务,还提供官府订购服务等。四川南江县宋代银器窖藏中发现的 10 件银盏证实了官府订购的存在。从其中铭文内容可知,这批形制相同的银盏为嘉定年间官方分三次定制或改做的酒器,每次下单制作数十只至百只不等,定制产品对样式、加工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体现的是宫廷或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而宋代金银器皿的式样较多呈现的是世俗化、日常化。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器皿类型以贮饮类的生活用品居多,例如各式盏、杯、碗类饮具,以及瓶、壶、盘等盛器。宋代银容器形体比唐代稍小,胎体轻薄、清秀雅致,但花式繁多,曲瓣式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如陕西扶风西坡村出土的莲瓣式高足银杯、1981年江苏溧阳平桥宋代窖藏出土的鎏金六瓣花式银杯。
由唐至宋,葡萄纹、忍冬纹、宝相花纹、团花纹等相对抽象的纹样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自日常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植物形象,例如梅花、葵花、樱桃、荷花、海棠、牡丹、菊花、桃花、芍药、水仙等十几种文人诗词作品中常见的花卉大多在金银器皿的纹样中有所应用。实物例证有:福建茶园山南宋许峻夫妇墓中出土的三只六瓣葵口银盏、福建邵武故县银器窖藏中发现的一副银鎏金梅梢月盘盏、江苏南京江浦黄悦岭张同之夫妇墓中的一副梅花纹银盂与银盘。
与唐类似,宋代的饮茶之风同样盛行,甚至有“茶等同于米、盐,一日也不能缺少”之说。金银制成的茶具也受到了富贵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描述道,“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陆游、范仲淹也曾对金银质茶具有过记述:“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宋代宫廷还出现大量以商周时青铜器为模具仿造银器,如黄家巷窖藏银器中,从斗笠碗、钵、覆钵盒盖等器形看,部分品种的造型是商周和汉初常见的青铜和陶质模型礼器,诸多纹饰,如蟠螭纹、云雷纹、卷云纹、蕉叶纹、凤鸟纹等均常见于先秦西汉铜器与漆木器之上。另外,1981年江苏溧阳平桥窖藏出土的鎏金双兽耳乳钉纹银簋也属于这类。这与宋代晚期崇尚古礼,大兴仿造古器之风的历史背景相对应。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