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不惊的意思是什么?
01 波澜不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ōlánbùjīnɡ,意思是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02 详细解释: 1、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2.看见风浪不惊慌,比喻心态镇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面不改色。 03 词语辨析: 【近义词】风平浪静,水平浪静,静若止水。 【反义词】波澜壮阔 04 用波澜不惊造句: (1) 把平淡枯燥的工作做得出色,把波澜不惊的日子过的精彩。 (2) 最美的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波澜不惊。 (3) 人生的路,总是充满荆棘,波澜不惊。在磨难中,学会包容;在逆境中,学会忍让;在平凡中,注定人生的坎坷。完美,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完美人生,是我,一生一世的追求。 (4)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小桥流水,有家常夫妻的温暖。如果从前我的爱情是一道爱情火锅,麻辣香鲜,非常刺激非常浓烈,那么现在,我的生活就是一道白菜豆腐,可以日日吃,不会吃坏我的胃。 (5) 我想我还是不够成熟,没办法为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波澜不惊地掌舵。 (6) "有什么要说的吗?"他的语气波澜不惊,平淡得甚至可以说不屑一顾。
氢氧化钠俗称
01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等。 02 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白色片状或颗粒,能溶于水生成碱性溶液,也能溶解于甲醇及乙醇。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03 研究历史: 氢氧化钠在很早以前就以碱性物质为人们熟知。 1787年,医生Nicolas Leblanc(1762-1806)发明了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的合适工艺,并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碱电离理论(即水溶液酸碱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从此氢氧化钠的碱性得到了明确的定义。 04 运用: 氢氧化钠作为常用的化学品之一,是很多工业过程的必需品,常被用于制造木浆纸张、纺织品、肥皂及其他清洁剂等。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
01 《核舟记》是明末的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02 核舟记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03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04 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05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诗词是什么
01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诗词是: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出自《增广贤文》之劝学篇。 02 字面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等到真正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03 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04 启示: 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这样,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森林防火知识有哪些
01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尽管当今世界的科学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但是,人类在制服森林火灾上,却依然尚未取得长足的进展。 02 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森林火灾的起因主要有两大类: (一)人为火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性火源: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 2.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吸烟,做饭,烧纸,取暖等; 3.故意纵火 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在我市的森林火灾中,由于吸烟、烧荒和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占了绝对数量。 (二)自然火:包括雷电火、自燃等。由自然火引起的森林火灾约占我国森林火灾总数的1%。四、影响火灾的三要素温度、湿度和单位可燃的载量。 03 扑救森林火灾 (一)扑火时应如何强化安全措施强化扑火组织。 一是派有扑火经验的同志担任前线指挥员。 二是临时组织的扑火人员,必须指定区段和小组负责人。 三是明确扑火纪律和安全事项。 四是检查扑火用品是否符合要求,扑火服十分宽松、阻燃。 五是加强火情侦察,组织好火场通信、救护和后勤保障。 六是从火尾入场扑火,沿着火的俩翼火线扑打。 七是不要直接迎风打火头,不要打上山火头,不要在悬崖、陡坡和破碎地形处打火,不要在大风天气下、烈火条件下直接扑火,不要在可燃物稠密处扑火。 八是正确使用扑火机具。 04 脱险自救方法: 退入安全区。扑火队(组)在扑火时,要观察火场变化,万一出现飞火和气旋时,组织扑火人员进入火烧迹地、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区。 二是按规范点火自救。要统一指挥,选择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一边按规范俯卧避险。 发生危险时,应就近选择植被少的地方卧倒,脚朝火冲来的方向,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把脸放进小坑里面,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正面。 四是按规范迎风突围。当风向突变,火掉头时,指挥员要果断下达突围命令,队员自己要当机立断,选择草较小,较少的地方,用衣服包住头,憋住一口气,迎风猛冲突围。人在7.5秒内应当可以突围。千万不能与火赛跑,只能对着火冲。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01 “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02 作者简介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生活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03 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04 结言: 这份民情记录,堪称诗史。 这分忧民情怀,堪称诗圣。
寄小读者全文主要内容简述
01 《寄小读者》共二十九篇,是冰心于1923年至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其中有二十一篇是作者赴美留学期间写的,当时曾陆续刊登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通讯内容大都是报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异乡时的一些生活感受,表达她出国期间对祖国的关注和深切怀念。“通讯七”是表现这方面内容非常典型的一篇作品,通过作者对太平洋和慰冰湖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母亲的依恋,对童年时代的追怀,蕴含着她思念祖国的深情厚意。 02 《寄小读者》包括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23年8月在日本神户写的,介绍她从上海到神户三天中的海上生活,写的是海,在乘船远行途中对海景的观感和联想。开头写码头告别,抒发离愁别绪;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船上生活,唤起对童年的回忆;自由海上的绚丽景色和七月七日银河夜景德镇,引起怀乡的惆怅;又通过日本神户的山光水色和舟中静寂,勾起思乡怀母之情。文章对自然、童贞、母爱的赞颂得到了完满、和谐的表现。 03 第二部分写的是湖。记述了作者到达美国后,游览慰冰湖的感触。先写重新握笔写信的情景,接着写太平洋彼岸慰冰湖的湖光艳影,及周围的美景。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妙,做了尽情节的描绘,湖上的明月和落日,浓阴和微雨,真是仪态万千。黄昏泛舟,“舟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浆。”岸上五颜六色的树叶,一丛丛倒映在水中,夕阳下"极其艳治,极其柔媚"。作者爱这自然的美,并由此想到爱着远方祖国的亲人,于是就由眼前的湖,想到海,在“海”与“湖”的对比中,抒发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的思念,并讴歌了神圣无边的爱。信中所谈似乎是一些生活断片和零碎观感,但仔细揣摸,我们却感受到字里行间,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始终浮动着作者的缕缕情思,可以觉察到作者心绪的起伏变化,充分体现作者所追求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艺术境界。 04 冰心散文以抒情为主。情在景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在作者笔下无论写海还是写湖,自然景色总是姿态万千,变化无穷,美不胜收。比如在写海景,细微地描写了海水平静中变幻的色彩,或“蓝极”或“绿极”,在"斜阳的金光"下,海水又呈现出“浅红”、“深翠”、“海平如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绚丽多彩。在写湖上景色时,舍却了湖上的明月和落日,浓阴和微雨,却突出描绘了慰冰湖黄昏湖面主色,更加迷人。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夕阳西下时的海和湖的各自的特色。前部分写海,后部分写湖,进而融为一体,从自然美跃入人间的爱,交相辉映。作者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抒发了思国怀乡,依恋母爱的深挚感情。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译
01 《正月十五夜》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02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03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描写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04 作者简介: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关于酒的诗句有哪些
01 1、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2、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白居易《雪夜小饮赠梦得》 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5、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6、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7、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8、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9、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10、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2、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13、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14、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将进酒》 02 15、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6、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饮酒·其四》 17、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18、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郑文宝《柳枝词》 19、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20、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其三》 21、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22、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23、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4、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5、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26、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致酒行》 27、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03 28、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29、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0、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李贺《致酒行》 31、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32、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33、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34、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鲍照《拟行路难·其一》 35、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36、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7、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8、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39、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张九龄《答陆澧》 40、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4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04 42、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其四》 43、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渊明《饮酒·其四》 4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5、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46、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4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48、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49、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李?《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50、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51、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5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53、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54、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55、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程颢《郊行即事》 56、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57、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卓文君《白头吟》 5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01 王二小(阎富华,1929年5月-1941年的9月16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中国少年抗日英雄。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是儿童团员,在一次敌人“扫荡”中,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被敌人残忍杀害,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02 1929年,王二小出生。 11岁沦为孤儿,不得不外出要饭。后来听说插箭岭南边靠近解放区,他便逃荒来到了南马庄地区的狼牙口村。在与抗日军民的接触中,他逐渐懂得了抗日的道理,参加了抗日儿童团。狼牙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城,也是涞源通向阜平的交通要道,是日军扫荡的必经之路。王二小经常放着牛在山坡上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抽空还给八路军割草、送军鞋、送信,为抗日做了许多工作。 03 关于王二小的影视作品有: 电影:二小放牛郎、少年英雄、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 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 书籍:《少年英雄王二小》 文章:《秋访平山滚龙沟怀念英雄王二小》 04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岁月悠悠,转眼间70多年过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中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后世影响: 涞源县王二小纪念馆中保留着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的题词:“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