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片段有哪些
01 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黄的星,白的星。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巴金:《巴金中篇小说选》) 02 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刘澍德) 03 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锄绝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甚至在石板的夹缝里长出来,绿油油的。桦树、杨树、野樱树长出发粘的和清香的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快要绽裂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象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窠,被阳光照暖的苍蝇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 (〔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04 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05 秋深了。太阳黯淡了。自然界萎谢了:在十月的云雾之下,颜色慢慢的褪了;高峰上已经盖了初雪,平原上已经罩了浓雾。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仿佛在悄悄地哭。林木深处,一只孤单的鸟温和地怯生生地叫着,它也觉得冬天快来了。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铃声,呜呜咽咽的,好象是从它们的心灵深处发出来的。(〔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06 春天渐近,实际上已经来临,冬天的严寒已经消除,雪已融化,刺骨的寒风也缓和了。褐色的花坛上已长出新绿,它一天比一天新鲜,使人觉得仿佛希望之神曾经在夜里打这儿经过,在草上留下了更加明亮的足迹。花儿从叶簇中探出头来,有雪莲花、藏红花、紫色耳状报春花和长着金眼睛似的三色堇。 (〔英〕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07 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赤裸裸的树木还在阵阵的寒风中颤抖,沟渠里秋天的败叶正在腐烂,但那里,黄色的莲馨花已在潮湿的草丛中开始探出头来。从整个原野上,从农庄的院子里,从渗透了水分的耕地里,到处可以闻到一种潮湿的、发酵似的气息。无数嫩绿的幼芽从褐色的泥土里钻出来,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法〕莫泊桑:《一生》) 08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方之) 09 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刘澍德) 10 夜深了。墨蓝墨蓝的天,像经清澈清澈的水洗涤过,水灵灵,洁净净,既柔和,又庄严;没有月亮,没有游云,万里一碧的苍穹,只有闪闪烁烁的星星,宛若无边的蓝缎上的洒印着数不清的碎玉小花儿。 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上。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的、阵阵的吹着,除了偶然一声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杨沫)
轻诺必寡信是什么意思
01 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轻诺必寡信原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句是“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的去完成诺言,不要失去了信义。 02 原文 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03 译文 为没有做,有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用德来报答怨恨。图很难从易,为比其小;天下的难事,一定要写在易;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不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一定很多困难。因此,圣人还难的,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04 赏析 这句话是老子说的,可以说非常具有哲理性。前一句“轻诺必寡信”比较好理解,是说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后一句“多易必多难”字面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结合老子当时的语境,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说,把事情认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话,真正做起来就会有更多的麻烦。前半句话教育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只要许了诺就要认真践行,不要失去了信义,后半句教育我们不要轻视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或者对手,否则我们肯定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缺乏后劲和必要的准备而失败。
风华正茂的意思是什么
01 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 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02 风华正茂的基本释义: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风的意思是指风采、才华;华的意思是时光,时间段;茂的意思是旺盛。 03 风华正茂的出处: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谢惠敏正当风华正茂之年,满心满意想成为一个好的革命者。” 04 风华正茂造句: 1、看,那一枝枝、一树树成熟的苹果,像一群群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拥挤在一起,他们并不羞答答,而是昂首侧脸,眺望着远处的天空。 2、青春是一首诗,它蕴含着我们的风华正茂;青春是一幅画,它展现着我们的斗志昂扬;青春是一壶酒,它酿造着我们的自信拼搏。十年寒窗苦读,他日金榜题名,我们要用青春的双手,写出灿烂的篇章。 3、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在酒色财气编织的迷网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人生!
小学成语大全
01 1.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呼的动人场面。 2.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示例:全班同学~,向取得第一名的同学庆祝。 3.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示例:春节晚会上,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代表,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4.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5.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示例:~,我带着孩子们在田园里做活。 6.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出处: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8.春意盎然: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示例:北国依然春寒料峭,南国却已~了。 9.精卫填海: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02 11.百折不回: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12.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13.痛痒相关: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14.情深似海: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15.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示例:神僧~,寡人酬谢不尽。 16.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示例:她通常是从一个角度写,而不是从几个角度写;还只是~地写,而不是错综交叉地写。 17.由浅入深:从浅到深。 18.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19.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20.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示例:春天来了,~都披上了绿装。 03 21.绿叶成阴:指女子出嫁生了子女。也比喻绿叶繁茂覆盖成荫。 22.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示例: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吧。 23.树大根深: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25.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示例:只有认真复习,考试时才能有备无患、胸有成竹,考出好成绩。 26.防患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27.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示例:一位民警同志在汽车上为了和坏人作斗争,临危不惧。 28.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示例:朱元璋虽然多谋善断,却未免心狠手辣,杀自己的功臣比杀敌人还来劲儿。 29.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示例:面对劲敌,他依然从容不迫地冷静面对。 30.方寸不乱: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04 31.金凤送爽:不是成语示例:在金凤送爽的九月,同学们纷纷回到了学校。 32.雁过留声:比喻留名声于身后。示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给子孙后代留个好印象吧。 33.秋色宜人:不是成语。示例:这样迷人的景色,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秋色宜人”。 34.天朗气清: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35.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36.光阴似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37.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泛指时光流逝。 38.星移物换:星移:星辰移位;物换:景物变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39.风吹草动: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40.雨过天晴: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示例:~的早晨,空气清新极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意思是什么
01 我渐渐身体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我情愿为她瘦骨嶙峋,满目憔悴。 这句诗是引用了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02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文: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03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末两句是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为什么这种“春愁”如此执着呢?至此,作者才透露出这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还“衣带渐宽终不悔”,心甘情愿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渐渐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绝不后悔。 04 此词是柳永的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关于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01 清明节: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02 中秋节: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03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04 春节: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雪》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田家元日》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东欧剧变的主要的三大原因
01 东欧剧变的三大主要原因是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02 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03 东欧剧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后, 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1949年,美国主导的 北约成立,大力扶植反苏政权(暂不论是民主或 独裁体系)。另一方面,苏联则加强其对东欧各国实行军事占领,推行共产主义并扶植亲苏的共产党政权。1955年, 华沙公约组织成立,除了 南斯拉夫外,所有东欧国家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集团於欧洲展开全面对峙, 历史进入“ 冷战时期”。 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准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东欧各国的 执政党和政府因为缺乏监督和选举, 贪污腐败、践踏法律和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外因上:苏联在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建设“ 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 辛纳屈主义”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可以说,东欧民主化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在这些地区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并协助其“民主化”。 04 东欧剧变的意义 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彻底摆脱了苏联的统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上了自由民主的体制。东欧剧变的启示很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其它国家再好不适合自己的发展终究也是别人的。如果硬套用其它国家的发展路线,最终还是会导致水土不服,好的发展路线也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01 准确的说,圆周率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发明是原本没有的东西,比如电灯;发现是早已存有,只是人们不知道。在东汉初年的数学书《 周髀算经》里已经载有“周三径一”,称之为“古率”。 西汉末年,刘歆(约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定圆周率为3.1547。 东汉时代,张衡(公元78-139年)求得两个比,一是92 29=3.17241…...另一个是10,约等于3.1622(印度数学家罗笈多也曾定圆周率为10,但已迟于张衡500多年)。 到了三国时,魏人刘徽(公元263年)创立了求圆周率的准确值的原理,他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的前三位数字是π≈3.14…称为徽率。 到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他已推算出3.1415926<π<3.1415927.也就是π≈3.1415926…...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人。在一千多年后,欧洲的安托尼兹(16世纪~17世纪)才重新发现了这个数值。 02 古今中外,许多人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与计算。为了计算出圆周率的越来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数学家为这个神秘的数贡献了无数的时间与心血。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圆周率的世界纪录频频创新。整个十九世纪,可以说是圆周率的手工计算量最大的世纪。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圆周率的计算有了突飞猛进。借助于超级计算机,人们已经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亿位精度。历史上最马拉松式的计算,其一是德国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计算到圆的内接正262边形,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圆周率在德国被称为Ludolph数;其二是英国的William Shanks,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 03 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得这么精确,实际意义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圆周率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了。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圆周率值,来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起来的一个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以前的人计算圆周率,是要探究圆周率是否循环小数。自从1761年Lambert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1882年Lindemann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后,圆周率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现在的人计算圆周率,多数是为了验证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另外就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04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939937510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862803482534211706798214808651328230664709384460955058223172 5359408128 4811174502
鼹鼠的月亮河主要人物是谁
01 《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里的主人人物是米加。 米加一出生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的毛是黑色的,它不喜欢挖掘,也不喜欢土地,它喜欢白天睡觉,喜欢晚上的天空,它非常的孤独。直到有一天,它遇见了尼里,它们成了好朋友。米加不忍心看尼里每天都辛苦得洗衣服,于是他怀揣着发明洗衣机的梦想,去了城里。到了城里,它遇到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给了米加许多帮助,让米加感到了温暖。使得米加变得跟自信,更勇敢。虽然它历经了许多困难,但是最后还是发明出了洗衣机。 02 《鼹鼠的月亮河》主要内容:九个鼹鼠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住在美丽的月亮河畔,这就是鼹鼠米加一家。爸爸希望米加日后能跟自己一样,成为优秀的挖掘专家。与众不同的米加不喜欢挖掘,他便怀揣好伙伴尼里送给他的月亮石,心怀为尼里发明一个洗衣机的梦想离开了家乡。在陌生的地方,米加结识了魔法师咕哩咕、乌鸦红辣椒和黑炭这些日后的好朋友。在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米加渐渐长大,在帮助他们战胜敌人的过程中,米加也找到了自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王一梅的童话代表作之一,曾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十三届冰心儿童图书奖。作品风格优美,境界高远,是不可多得的原创抒情童话精品,弥足珍贵。 03 《鼹鼠的月亮河》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部长篇童话有一种恬静的、体贴的、细致的关爱,给了我们一种深切的慰藉。我们不由自主地会追随这只叫做米加的鼹鼠,重新体验和品味一下远逝的、久违的以及被我们忘却的故乡情结。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阅读,而且还有一些忧伤和感动。也许我们已经不再习惯感动,但我们还是不能不被美丽所感动。 04 作者王一梅是用自己的普通人的审美立场和真诚的思想感情来创作童话的,并且在作品中努力张扬一个具有她个性特征的情感主题——从平凡中崛起,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美好的理想。这是王一梅童话之所以让人感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一梅十分关注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人际的情感关系,并对它们作出一种纯真而优雅的审美评价。但是,文学的情感传达还有赖于艺术形象,即诗情总是通过意象来显示的。在《鼹鼠的月亮河》中我们看到的是反复呈现的宁静而神秘的月色,而月色中又那样水乳交融地流荡着鼹鼠米加和尼里的清澈纯真的友情。米加和尼里很浪漫,两个人把脚伸进月亮河里,然后看着远方,想很远很远的事。可是,一只淘气的小螃蟹夹住了尼里的脚。没有比这更浪漫而又有趣的一刻了。 王一梅的童话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她似乎并不热心于编织故事,只是从从容容地娓娓道来,舒缓而不沉闷,灵动而不松散。散文化倾向的叙事方式与精巧别致的布局结构,奇妙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韵味。这种既舒缓又灵动还不失精致的叙事方式,最适合抒写那种温柔、优美、高雅的情感。
孩儿立志出乡关全诗及翻译
01 全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02 孩儿立志出乡关,这句古诗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03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04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