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不讲闵冉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与儒家理论相悖、正统不讲冉闵、冉魏和东晋之间的矛盾和差距。
冉闵当时的做法虽然在当时拯救了汉族,可是杀胡令一出,其结果完全与仁爱中庸的儒家理论相悖,而历史往往都是当朝的士大夫撰写,所以在历史评价中不会有太多的笔墨。
正统不讲冉闵,从后面大多数的王朝来看,也就只有宋朝和明朝汉族所建立的王朝,隋唐主要的建立者都和鲜卑族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元朝和清朝却是游牧民族所建立,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史书上自然也不会对冉闵进行大肆的笔墨宣扬。
而且当时冉闵建立冉魏政权的时候,立场和位置也比较特殊,作为汉族的中心,当时东晋才是正统,冉魏虽然也是汉族政权,但是在大义以及冉闵的出身,还是不受当时文人的待见,所以自然也不会有好的评价。
冉魏和东晋之间的矛盾和差距。当时的主要汉族都跟随东晋在长江以南,而留在北地的汉人几乎十不存一,不是在五胡乱中原的时候被杀戮,就是沦为奴隶一样的存在,而当时的文化阶层,汉族的中高层全都在东晋。
这样一来,冉魏和东晋就在无形中有了阶级差别,北方的冉魏人民大多被五族压迫,所以他们的坚持和立场都是放在所有的汉族之上,而东晋则没有这样的眼光和看法,或许是没有全局观点,所以冉闵在北方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东晋并没有出兵帮助恢复中华。
天下第一关奇事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可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
皇帝为了要抗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他召集各地书法名家重写“一”字,希望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
各地名士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前来挥毫献墨,可是始终没有一个人的字能够表达出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是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征选,并对中奖者给予重赏。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经过一轮轮严格的筛选后,最后中选的不是书法名家,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
在题字的那天,慕名而来的人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官家也备好了上等的笔墨纸砚,等着店小二现场挥毫。只见店小二抬头看看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挥毫大笔不用,只是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里一沾,同时大喝一声“一”,纸上便立刻现出了一个绝妙的“一”字。现场众人在愣了一会儿后,立即响起了如雷的掌声。
有人好奇地问店小二成功的秘诀,店小二却愣在那里久久无法作答,后来才勉强答道:其实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擦桌子的时候,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就这样而已。
原来,一切不过如此简单,店小二数十年来对着这个字天天看、天天写,专心致志,熟能生巧,所以他能够把这个字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反映了练习造就完美,专一造就成功的真理。
狸猫换太子的历史真相
狸猫换太子这个经典桥段,被后人竞相传颂,历史上,宋仁宗的生母是皇后刘娥身边的侍女,宋真宗生有五子都夭折早逝,宋真宗对这个唯一的血脉格外重视,便将赵祯交由最宠爱的皇后刘娥和杨淑妃抚养,赵祯也在两位母亲的抚养下顺利继位,茁壮成长为一代仁君。
刘娥去世,宋仁宗亲政后,有人说,李氏正是被刘娥所毒杀,宋仁宗大惊,亲自命人开棺检验,却发现李氏身着皇后服,极尽哀荣,宋仁宗回想起刘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更是感激涕零。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娥,在《宋史》中被赋予极高评价,更是被司马光、苏轼等名臣交口称颂的一代贤后。
秦汉时期排名前五的猛将
第五名、“飞将”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个人武艺高超,乃是汉朝罕见擅长骑射的将军。曾一人单挑三名匈奴“射雕者”完胜,巅峰战绩,被匈奴俘虏后逃脱,一弓一马,令数百匈奴骑兵不敢上前。
第四名:灌婴
刘邦帐下首席骑兵大将,攻克三秦,拿下彭城,击败龙且,追杀项羽,立下汗马功劳。史料记载一生出战四十八次,阵斩二十一将,生擒七人。与樊哙双战项羽,不分胜负。
第三名:“九江王”英布
早年英布作为项羽的先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章邯,英布的功劳是最大的。与人单打独斗三十余次,几乎全胜,斩杀十人,击伤三人,生擒一人,赫赫凶名比起项羽也不遑多让。
第二名、樊哙
汉高祖刘邦麾下第一猛将,力大如牛。戎马一生,战功彪炳,共计斩首一百七十六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先登攻下五个城池,平定六郡五十二县。
鸿门宴单刀救主,一身威势不输西楚霸王,力保刘邦不失。
第一名:“西楚霸王”项羽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即使本榜单放大到上下五千年,也是可以稳进前三的男人。
阵前单挑四十余次,三十余胜,斩九人,包括李良、李由、申阳、司马昂;败二十余人,包括郦商、靳歙、雍齿、周勃,击伤章邯、丁礼,生擒王离。
以一敌多的战绩同样恐怖,十余次以少胜多。著名的包括:独胜王吸、丁复、纪信三人,胜孔熙、陈贺两人,胜周勃、周緤两人;战平郦商、周勃、樊哙三人,独战彭越、郦商不败,独战灌婴、樊哙三十合不败。
夏朝没有文字怎么能记载历史
夏朝的历史是靠着人们一代代地口授传下来的。据我国历史学家统计,夏朝经历了从大禹开始13世、16个王,跨越500多年的奴隶制王朝,却没有留下任何的原始文献和文字记载,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当我们小时候,听着老人给我讲炎黄二帝以及尧、舜、禹的故事,就像是听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断代的夏朝有太多让我们痴迷和崇拜的英雄,虽然口授相传的故事有点夸张,有点神话了,但历史就是历史,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那时候的文字肯定有,但离现在的年代太久远,用的材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一些陶器上留有象形的鸟兽图,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求证发掘。
有的史学家分析,在商朝灭夏后,又发明了新的文字甲骨文,抛弃了原有的文字,并加以销毁,才造成了文字上的断代,在以后司马迁编史记时,只能找各地的智者和老者,把一代代口授传下的故事加以整理,才有了珍贵的夏朝的史记。山海经黄帝内经等等许多描绘夏朝时期的记载,也让研究夏商文字的专家激动不已。
虽然夏朝的文字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但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的历史,古代就是文明之邦,家族观念强,讲究尊老爱幼,孝道之风盛行,氏族祭祀,供奉牌位,所以一代一代的家传口授先祖的事迹,夏朝虽然灭亡了,后人将夏朝的文化家传口授流传下来,也算是中华之所幸吧。
为什么石器时代有新旧之分
因为两个时代有明显的区别。
新旧石器时代的说法来自约翰·卢伯克的《史前时代》和《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是从260万年到1万年以前,新时期时代是8千年前。
考古学家将打制石器的出现作为石器时代的开始标志,也就是被称为“旧石器时代”的时代。原始人类的生活总是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人类没有发达的技术,所以只能就地取材。为了对抗拥有利爪的猛兽,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将石头打制成合适的工具,以便捕食猎物和防身。
后来,由于捡石头然后打制成工具的方法,没有办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便开始直接到合适的岩层开采石料,因此就出现了石器制造厂。经历了一个过渡期之后,早期人类开始慢慢走向了新石器时代,也就是普遍采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不同,新时期时代开始出现了农业。为了完成耕种,人类需要更复杂的工具来完成生产。首先,他们需要可以翻动土壤的工具,也就是锄头。其次,他们还需要镰刀来收割作物。最后,他们还需要斧头来砍树。
用来砍树的斧头自然不能用硬度不够的石头,之前他们用来打制的石头无法作为这种工具的原料,而他们的打制技术也没办法将更坚硬的石头打成锋利的斧头,所以他们就开始磨制工具。至此,新时期时代就开始了。
开始依靠农业生存之后,人类不再需要频繁的迁徙来获取食物,于是他们开始建造房屋,储存粮食。为了更好的储存粮食,于是就有了陶器。同时,人类也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将这些动物用以食用,或者让其帮助完成一定活动。
这个时代的人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口开始也增多。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类开始关注文化,治陶、纺织、冶炼技术开始出现,甚至还出现了玉器。
中国人为什么崇拜悲情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隐居于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今开封市双龙巷)。
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
史可法
中国人最崇拜的文化偶像几乎都是悲剧人物,都是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物,却在中国人心目中走上了神坛。相反如果取得最终成功、结果圆满的人物如刘秀、李世民、李靖、徐达,却很难得到中国人真正的深切青睐。
古代弓箭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发现,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双方用弓箭互射,然后双方士兵成片的倒下去,那么在古代弓箭的威力真的这么大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弓箭的制作工艺,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常常用于大兵团作战,除此之外还有猎人狩猎时使用,当时的弓箭箭头材质铜或者铁制作成的,到了汉朝末年的时候,人们又研究出来了毒箭的应用。
箭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木质的长条箭体,金属制作而成的箭头,还有尾端的羽毛。古代时的弓箭有90磅左右,箭头的重量接近30克,但是有一种箭头的重量足足有100克。在书籍记载中,所以在古代一旦被弓箭所伤,很难有活命的机会。
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就要说了,即使弓箭如此厉害,但是只要我穿上铠甲不就没事了吗?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在古代,一般的士兵只能穿普通的轻甲,而这类的铠甲在弓箭面前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而重甲的防护能力虽然提高了很多,可是一般人的体力却无法支撑穿着重甲行动。
另外,在古代很多人被弓箭射中后,并不会直接死亡,因为只要不是被射中要害,受伤者还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不过在古代,毕竟医疗水平很差,所以这些伤者的伤口一旦感染,最终依然只是死路一条。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
“宰相”一词,是对历史上主持朝政、掌握朝廷大权的职官的一种通称,并不是一种具体职官的名称。
在秦代,可称为“宰相”的职官其实就是“丞相”一职。汉代也有“丞相”一职,不过为了分割丞相之权,又出现了“左丞相”、“右丞相”的官职。
宋代的文武大权掌握在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和枢密院两个部门,中书省和枢密院这“二府”也有分工,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队调遣、配备和给养。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事”衔就是副宰相,又称为“执政”。
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于明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及丞相之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并任用这些大学士在内廷讨论政务,草拟诏敕,处理军政大事,实际上成了“内阁”,是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机关。
清代初期在八旗制的基础上,凡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各大臣讨论通过。同时又设立了“南书房”掌管内阁事务,并设“南书房行走”之职,是实际宰相。
至清末,改革官制,成立责任内阁,所属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共十部,长官称大臣,十部大臣都是国务大臣。
总的来说,我国历史上“宰相”一职,经历了从个人宰相制到集体宰相制的过度。
蒋介石为何迟迟不向日本宣战
如果从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中国与日本发生战事已有10年之久,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才向日本宣战。在这漫长的10年当中,中国人民忍受了难以忍受的屈辱,遭受了难以计算的损失。
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国一旦大规模开战,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随之断交。可是中日两国进行了10年之久的战争,双方既未声明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蒋介石不敢抗日,甚至指责他不负责任,卖国偷生。那么老蒋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以下个人分析其中可能有这几个有原因:
其一,考虑到国际舆论利弊,不宜对日宣战。
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而日本为了逃避、掩盖侵略事实,也采取了不选而战的做法。蒋介石采取的是以自卫反击战争的形式反对日本的侵略,从而推迟了向日本宣战的时间。
其二,蒋介石还心存幻想,希望于日本谈判。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方表示不愿扩大事态,并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解决的方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蒋介石也想和平解决中日争端。当然,蒋介石的和平解决是有先决条件的,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在这个大前提下,只要存有一线希望,他都不会放弃这种幻想。
但是,日本侵华是既定的战略方针,不会轻易放弃,所以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和可能。但即便如此,中日两国仍在进行断断续续的和谈。如果这个时候对日宣战,等于关闭了和谈的大门,所以蒋介石延迟了对日宣战。
其三,中国尚无对抗日本的实力,需要取得外援。
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军事实力都远远不及日本,尤其是军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而且国家财力有限,不仅不能生产重武器,就是一般的军需用品也很难自给自足,须大量进口或取得援助。
除了武器、钢铁、石油、药品、无线电器材外,另外还有两类援助对中国的抗战十分重要,一是外国的贷款,二是外国的军事顾问。如果中国率先宣战,日本就会通知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输入中国,并以其海空军优势切断海上运输线。
此外,按照国际规定,如果首先向日本宣战,中立国不得给予中国贷款,外国的军事顾问也要撤离中国,这对缺乏资金和军事指挥人才、技术人员的中国来说,无疑是无法承担的。因此,当时的中国不宜对日宣战。
的岛国,大部分军需物资都需依靠进口,一旦对中国宣战,无疑会使自己陷入被动,果真如此,日本就难以支持长期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认为英、美将会集中全力对付日本,所以他抓住这一时机,立即向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宣战,同美、英等国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