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经商电视剧
十大经典经商电视剧
1、《一代大商孟洛川》
《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以中华老字号“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为原型,由北京东方美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龚艺群执导,张桐、柏寒、刘栋、陈洁联袂主演的古装商战剧。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孟洛川18岁起继承祖业“瑞蚨祥”商号,并凭借自己的胆识将其发展成为民族品牌的故事,展现了一代儒商的风范。而他与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也十分引人注目。
2、《大染坊》
《大染坊》由王文杰执导,由陈杰任编剧,由侯勇、孙俪、萨日娜、高明、何伟、周野芒、罗钢、王奎荣、王思懿等人主演。该剧于2003年10月9日在CCTV1综合频道首播。
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山东周村一个名叫陈寿亭的讨饭少年胸怀大志,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为义子后苦学染布手艺。十年苦心经营后与人共同创办大华染厂踏上了工业印染之路,终使大华染厂发展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厂。
3、《正阳门下》
《正阳门下》是由中央电视台、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刘家成执导,朱亚文、倪大红、边潇潇、李光复等主演的励志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故事。该剧于2013年8月8日在北京卫视上星播出。
4、《大时代》
《大时代》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时装商战剧,由韦家辉执导并监制,郑少秋、刘青云、蓝洁瑛、周慧敏、郭蔼明、刘松仁、李丽珍、邵仲衡、陶大宇、吴启明、郭政鸿主演。
该剧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透过两个家庭,两代情仇,展现名利与人性的纠缠。该剧是TVB25周年台庆剧,并已于1992年10月5日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首播。
5、《创世纪》
《创世纪》是TVB出品的时装商战电视剧,由戚其义监制,罗嘉良、陈锦鸿、郭晋安、古天乐、吴奇隆、郭可盈、陈慧珊、蔡少芬、汪明荃、邵美琪、马德钟等主演。
《创世纪》分为两部。主要讲述叶荣添和许文彪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和经历环境后的人性转变。
6、《巨人》
《巨人》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2年制作的时装家族商战电视剧。由刘家豪监制,张华标编剧,万梓良、林俊贤、陈玉莲、陈法蓉领衔主演。
该剧是以香港八十年代之百货业为主线背景,以两个家庭两代之间的恩怨情仇为主干而开展的故事。
7、《岁月风云》
《岁月风云》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手拍摄为纪念香港主权移交十周年,由刘松仁、廖京生、苗侨伟、佘诗曼、宣萱、邓萃雯、林峯、马德钟、吴卓羲、冯绍峰、胡杏儿、梁靖琪、赵柯主演的六十集时装商战电视剧。
该剧以中国汽车业发展为骨干,通过一个大家族创业历经的起落离合,以家庭恩怨为经,商战故事为纬,讲述了时代背景下华夏子孙振兴民族工业的岁月风云。
8、《绝代商骄》
《绝代商骄》(You Are Hired)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时装喜剧,由张乾文担任监制,黄子华、佘诗曼、李绮红及陈国邦领衔主演。此剧为2009无线节目精选第二季剧集之一。
该剧讲述的是身为商界白武士的麦提爽如何拯救频危企业并帮助企业起死回生。
9、《红顶商人胡雪岩》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北京紫禁城影业责任有限公司、杭州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改编自高阳经典名著《胡雪岩》,由阎建刚执导,二月河、薛家柱联合编剧,巍子、吕良伟、曹颖、彭丹等人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了清道光年间,皖南籍红顶商人胡雪岩历经清朝四代乱世王朝的传奇人生。该剧已于2006年10月24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10、《温州一家人》
《温州一家人》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北京歌亮传媒有限公司、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浙江影视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既是金牌编剧高满堂的“工农商”三部曲所推出的第二部力作,也是《闯关东》、《钢铁年代》之后,孔笙与高满堂的第三度合作。
《温州一家人》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全剧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该剧于2012年11月10日在央视一套播出。
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开的?春秋转变成战国的?
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区分开的?春秋转变成战国的?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共计294年。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254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诞生了影响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儒墨道法兵农等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包容,最大气的时代之一;诞生了中华文学的根基,诗经、楚辞等是中华文学可追溯到的源头;诞生了全新的军事斗争形式,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战争,辅之以各种谋略,奠定了中华军事思想的基础;
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国四公子、四大名将……有太多名耀千古的君王、名臣和良将留下了绚烂夺目的印记。可以说,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华文明从蹒跚学步、跌跌撞撞的婴幼儿,成长为剑眉星眸、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
那么,同样是诸侯混战的年代,为什么还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呢?这就为您做一个通俗的解释,让大家轻松理解这两个阶段的重大区别。
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最大变化当属周王室的地位。
春秋时期,各诸侯虽然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表面上还是得听从周天子的安排,因为只有得到他的封赏,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而胆子大些的如楚庄王,得到封赏后还要问问九鼎的重量,调戏一下周天子。总的来说,周天子这个时候还是天下共主,各路诸侯也还是“周”大国下的小国。但到了战国,周王室就从原本的吉祥物和橡皮图章彻底变成了路人甲。以前打仗,各国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拉出周天子当大旗,比如齐国讨伐楚国,理由就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滤酒的苞茅,结果害得大家没酒喝。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打仗就打仗,关周王室什么事?最多也就是借个道而已。
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因为是各国臣僚中第一批篡位的,心里发虚,所以去找周威烈王,要求册封自己为诸侯。周威烈王或是惧三国实力不敢不准,或是想分解各国君权力以谋周天子重领天下,总之立即批准。这一批准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相当于给其他国家立了一个标杆——家主造主公的反竟是有理的!几十年后,齐国也依葫芦画瓢,出了个“田氏代齐”事件——姓田的臣子取代姜家人成了齐国的国君,同样也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这个时候的周王室更加衰弱,对谁也没勇气拒绝,只好一概承认。从此以后,王为尊的社会制度被彻底打翻,大家赤膊上阵攻城掠地,也顾不得吃相好不好看了,这也是把“三家分晋”作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分界线的重要原因。
到了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文王在一众传统诸侯中第一个称王,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连中山国这样的 “野蛮人”的首领也自称为王,周王室已经堕落到夹缝里求生存了。窘迫到什么程度呢?《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一个韩国的通缉犯躲到周王室,周王室收留了他14天,最后还是心里没底,把他“礼送出境”。韩国后来知道了,派人上门讨说法。周王室回复道:“我知道他是你们的通缉犯,所以把他扣留下来等你们来抓,结果你们迟迟不来。这个通缉犯那么厉害,我们哪里留得住,你们又不派人来抓,我们只好让他走了。”这一波“抖机灵”让人捧腹之余,却也暴露出这个时候周王室是何等衰弱!
周王室是如此虚弱和卑微,周王室当年定下的“周礼”自然就没人理会,其中也包括军事规定。
按照周王室的规矩,不是谁都能参军打仗的。那个时候,各国的人口分成两种:住在城镇里的“国人”和住在乡下的“野人”。其中“国人”属于征服者,有权参政议政;“野人”是被征服者,老老实实种地服苦役就好了。打仗属于光荣的事情,只有高贵的“国人”才能参加。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这个路数跟希腊罗马时期一样,只不过欧洲把这种“上等人”叫做——公民。
正因如此,春秋时期军队的规模都不大。按照《周礼》的规定,一个军12500人,周天子能有6个军,也就是75000人;诸侯最多有3个军,即37500人。春秋中期,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每一方出动的军队规模也就三四万,这已经是两国间决定性的会战了。但到了战国,这么小打小闹已经不足令让各国君主满意了。军队必须扩大,而“国人”数量终究有限,于是大家就把算盘打到了“野人”身上。
首先突破规则的是赵国的赵简子。当时赵国还只是晋国的赵家,跟其他两个大家族中的行家和范家开战。一家对两家,人手显然是不够的,赵简子就把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凑了起来,并且鼓励他们:“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别说“野人”,连奴隶都用上了。这个迅速扩大军队规模的办法迅速被各国效仿。魏国的李悝变法更是明确建立普遍征兵制度,来取代以前的“国人”参战制度。秦国的商鞅也在变法中借鉴了李悝的先进经验,并引申出军功爵制。
于是,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迅速扩大。大名鼎鼎的秦赵长平之战,被坑杀的赵国军队就有40万,双方参战总兵力更超百万。即便是历史记载有所夸张,但无论如何,那时的军队规模和战争规模一定是比春秋时期有了成倍、乃至成十倍的增长。
军队规模扩大了,打仗的方法也随之改变。周王室的《周礼》对打仗的方法作了规定,包括打仗双方必须约定好时间地点,打仗之前双方都要等对方先把阵势摆好,打仗的时候不能直接针对对方的主帅,赢的一方必须适可而止、不能拼命追杀……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战争更像一个决斗!怪不得史学家钱穆认为,春秋时期是中国“贵族文化”的巅峰时期。
从春秋中后期起,各种战术、策略和谋划陆续出现。大家在打仗中运用了自己的谋略,《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也偶有遵循“君子之战”的“老实人”,如宋襄公,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
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复杂,也就意味着需要的各种保障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变法或改革,随之而来的,是井田制让位于均田制、分封制让位于郡县制、世卿制让位于官僚制……而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在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得以大放异彩!
春秋时期,各诸侯还是以周王为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权;到了战国,周礼已“礼崩乐坏”,各诸侯凭实力为统一天下而战。正是基于上述变化,战国时代的列国争霸才变得格外激烈和精彩,战国的“战”才得以名副其实。也正是有了如此激烈的碰撞,才让中华文明褪去了孩童时代的迷茫与懵懂,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经历了多少年?战国经历了多少年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经历了多少年?战国经历了多少年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共计294年。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254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上古神话人物有哪些?
上古神话人物有哪些?
上古神话:
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亦是百王之先,乃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其神职历经创世神,文明创始神,天皇,开天神,太阳神等多次变化。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三皇中的娲皇,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娘娘她非道教非佛教,不是任何神的化身,也没有任何神是她的分身,她的定义就一个,中华神话中的先秦时期女神。
上古神话诸神:
创世神:
盘古、伏羲、东皇太一、应龙、女娲、西王母。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南方天帝炎帝和夏与火之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西方天帝白帝和秋与金之神蓐收治理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北方天帝颛顼和冬与水之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东方天帝太昊和春与木之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中央天帝黄帝时代的神话人物: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
蚩尤、常先、风伯箕伯、雨师毕星、赤松子、力牧、大鸿、风后、应龙、旱神女妭(黄帝亲女)、巨人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巨人刑天。
冥神神荼。
冥神郁垒。
吉神泰逢。
水神共工。
炎帝的女儿:
赤帝女。
瑶姬。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祝融(或说为一古神,或说为炎帝后代,或说为颛顼重孙)、太子长琴(火神祝融之子)、黎、重、彭祖(孙)。
上古帝喾(kù)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重孙。《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太子长琴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传说他出生的时候怀中抱着一把小琴,天地都因为他的出生而欢唱。根据《山海经》记载:“炎帝正农桑,闻天地欢歌,立而叹曰:有神处于世。”《山海经·大荒西经》云:“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帝俊之妻:
太阳神羲和,生十个太阳。
月母常羲,生十二个月亮。
少昊:或说为黄帝之子,或说为帝俊之子,或说为白帝子与星娥之子。
帝喾:翛。
帝俊臣属:羿(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神)。
鲧古神,大禹之父。
尧又名:放勋,妻女皇。
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信仰瑞兽九尾狐的涂山一族的女子)。
三皇:
三皇之说有数个版本。
天皇·伏羲、地皇·女娲、泰皇·太一;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
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皇霸篇》。
伏羲、神农、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农、共工;出自《通鉴外记》。
五帝: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中国八大字体有哪些?
中国八大字体有哪些?
宋体、燕书、楷书、草书、隶书、行书、黑体、仿宋等。
1、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2、草书
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3、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4、燕书
燕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燕书,燕体,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书法燕书入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体个性风格。
5、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生粉和淀粉的区别是什么?
生粉和淀粉的区别是什么?
生粉和淀粉的区别有:原材料不同、使用方式不同、存储方式不同。
1、原材料不同:生粉一般就是用马铃薯经过复杂的制作工序制成。淀粉是用玉米、红薯或者是木薯粉这样含淀粉量比较高的果蔬制成的。
2、使用方式不同:生粉的食用一般都是在烹饪之后,像在菜品中勾芡一样,一般在最后的时候使用。淀粉是在烹饪或者是烘焙之前使用的,搭配好了调制在一起,就像做烘焙就是把淀粉和其它要用到的食材混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操作。
3、存储方式不同:生粉的存储方式是室内正常存放即可。淀粉是需要密封保存的,因为有较强的吸水性,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受潮。
1、玉米淀粉Corn Starch 。
玉米淀粉又叫玉米粉、粟米淀粉、粟粉、生粉, 还有的地方管它叫豆粉(这个的确少见),是从玉米粒中提炼出的淀粉——供应量最多的淀粉,但不如土豆淀粉性能好。香港地区叫生粉的主要是玉米淀粉。
2、太白粉Potato Starch 。
即生的马铃薯淀粉、土豆淀粉——家庭用的最多质量最稳定的勾芡淀粉,台湾地区叫太白粉。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水性差。
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尤其是台菜)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
港菜茨汁一般则惯用生粉(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不会有变化。
太白粉不能直接加热水调匀或放入热食中,它会立即凝结成块而无法煮散。加了太白粉水煮后的食物放凉之后,茨汁会变得较稀,称为“还水”,因此一般在西点制作上多利用玉米淀粉来使材料达到粘稠的特性而不使用太白粉。
3、番薯粉Sweet Potato Starch 。
也叫地瓜淀粉、山芋淀粉,特点是吸水能力强,但粘性较差,无光泽,色暗红带黑。它是由蕃薯淀粉等所制成的粉末,一般地瓜粉呈颗粒状,有粗粒和细粒两种,通常家中购买以粗粒地瓜粉为佳。
地瓜粉与太白粉一样,融于水中后加热会呈现粘稠状,而地瓜粉的粘度较太白粉更高,因此,在中菜勾芡时较少使用地瓜粉,因为粘度较粘控制。 地瓜粉应用于中式点心制作较多。
4、葛粉 。
葛粉是用一种多年生植物“葛(Arrowroot)”的地下结茎做成的,因为“葛”的整个节茎几乎就是纯淀粉,将这些节茎刨丝、清洗、烘干、磨粉,就是葛粉(也叫 Arrowroot,与植物同名)。
葛粉可用于将汤汁变得浓稠,和玉米淀粉粉及太白粉的作用类似,但是玉米淀粉、太白粉需在较高的温度才会使汤汁呈现浓稠状,而葛粉则在较低的温度作用。
因此,像含有蛋的美式布丁,因为蛋很容易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块,这时候就很适合用葛粉作为稠剂。有些食谱也会把它称之为 Arrowroot Flour。
5、木薯粉Tapioca Flour 。
木薯淀粉——又称菱粉、泰国生粉(因为泰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木薯生产国,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巴西,在泰国一般用它做淀粉)。
台湾地区从东南亚进口渐渐增多,所以台湾人原来叫土豆淀粉为太白粉,现在也笼统称木薯淀粉为太白粉了。它在加水遇热煮熟后会呈透明状,口感QQ的带有弹性。
6、西谷椰子淀粉(sago palm starch) 。
这个我们这里不常见,但是如果我说到西米,相信大家就不会陌生了,西米即西谷米,是印度尼西亚特产,是用木薯粉、麦淀粉、苞谷粉加工而成圆珠形粉粒。西米有皮肤回天然润泽之功能。
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的许多岛屿上,生长着一种名叫西谷椰子的树。西谷椰子的树干粗直,含有大量淀粉。
一般西谷椰子树的寿命为20年,开花后就死去。人们在它即将开花之前,砍倒树干,去掉枝叶,横锯成段,每段1米左右,再纵劈为二,用刀将茎内的淀粉刮出来,浸入水桶中,淀粉就慢慢地沉在桶底,(这就是我要说到的西谷椰子淀粉)。
如果把上面的水倒掉,干燥后即可加工成大米状的颗粒,当地居民称之为西谷米。 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椰汁西米露里面的西米。
7、水晶粉Clear Roll Cake Flour 。
主要成份为玉米粉、菱粉及其它淀粉。
8、生粉Starchy Flour 。
生粉——严格讲是各种淀粉的总称呼,主要作勾芡、点心用,北方称作团粉,上海称作菱粉生粉并不是专指哪一种淀粉,生粉是在大陆菜谱和港式食谱中常出现的名词,多是用来勾茨的。
在大陆和香港使用的生粉为玉米粉,而在台湾惯用的茨粉则为太白粉。生粉在中式烹调上除了勾茨使食物产生滑润的口感之外,亦常用来做为软化肉质的腌肉料之一。
9、绿豆淀粉——最佳的勾芡淀粉,但很少使用,产量不多。它的特点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洁白而有光泽。
即生的马铃薯淀粉、土豆淀粉——家庭用的最多质量最稳定的勾芡淀粉,台湾地区叫太白粉。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水性差。
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尤其是台菜)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
港菜茨汁一般则惯用生粉(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不会有变化。
世界上除了人类最聪明的生物是什么
世界上除了人类最聪明的生物是什么
TOP10 蚂蚁
蚂蚁是动物王国中最小的成员之一,但蚂蚁生活的社会系统非常复杂,其通信系统也非常令人类着迷。地球上有12000种蚂蚁,如果将全世界的蚂蚁分摊到每个人话,你会拥有1500万只蚂蚁。
蚂蚁比人类早5000万年开始耕种,它们把真菌培养在叶子里,然后吃掉,这个窍门统称为真菌养殖。
蚂蚁会精心规划建造自己居住巢穴,甚至长达数千英里,并划分不同的区域用于繁殖、收集和储藏食物。每个蚁群都有独特的化学特性,通过它识陌生蚁群。
蚂蚁通过跟随负责寻找食物的侦察蚂蚁所分泌的信息素化学物质来旅行。有趣的是,每只蚂蚁都会为下面的蚂蚁铺路。
一些特殊的蚂蚁物种会奴役其他物种来建立自己群体居住巢穴。
蚂蚁可以携带比身体大50倍的物体,因为它们的肌肉与身体大小成正比。
TOP9 乌鸦
乌鸦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它们不惧怕人类的存在,并且具有令人惊讶的先天智慧,它们足够聪明,能够给人类制造麻烦。乌鸦用来觅食和建筑巢穴的技巧反映了这种鸟类无与伦比的智慧。
除了一些特殊的鹦鹉,乌鸦是鸟类中大脑最大的。它们足够聪明,能够识别人类的面孔,并把食物藏起来不让其他鸟儿看到。众所周知,乌鸦使用工具来获得食物和水。
乌鸦对人类世界进行更密切的观察以寻找食物。例如,乌鸦过去常常把坚果扔在马路,通过车辆碾压以打破外壳来获取食物。它们还掌握通过将坚果从高空滴落在粗糙的表面来破碎坚果硬壳。
乌鸦使用石头和鹅卵石等工具攻击天敌。
TOP8 海獭
海獭是动物界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是生活在河岸和海岸的顽皮动物之一。海獭用石头之类的工具去除鱼和螃蟹中不需要的部分,获得美味可口的食物。海獭通过捕捉水振动的不同,可以灵敏地感知到捕食者的存在。海獭玩耍的动作本身就反映了它的智慧,它会在河岸和泥泞中跳舞和滑行。
TOP7 猪
猪是动物王国中非常聪明、有趣、社交动物之一。 根据几项研究,猪比狗和人类婴儿具有更多的认知能力。
猪的社交生活非常迷人,它们一起散步,一起吃饭,一起玩耍,睡觉时彼此靠近。
猪用20种不同的发声方式互相交流,甚至刚生的小猪仔也能理解这种声音实际上是由它的母亲发出的。
非常干净的动物,明智的保持厕所区域远离居住生活区。
它们甚至可以从很远的地方找到家。
TOP6 章鱼
章鱼是无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生物。它们感知和发现天地存在的技巧显示了章鱼的智慧力量。
章鱼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使用工具的生物。
宝宝章鱼拥有从其他章鱼中学习习惯。
当天敌发现章鱼时,它会释放出“墨汁”,破坏天敌的视觉,掩护自己逃跑。
章鱼有能力改变身体的形状和颜色,以避免捕食者。
章鱼会使用各种贝壳作为盾牌保护自己。
TOP5 狗
狗是人类最好的伴侣,一只普通的狗像2岁的人类婴儿一样聪明。它们具有极好的嗅觉和从人类世界学习的能力。
狗对人类世界的了解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多。
更快的学习能力。
有高度的理解力。
可以从遥远的地方找到家。
它们的大脑可以识别一百万种气味。
能够响应主人的命令。
TOP4 鲸
海洋中有几种鲸像海豚一样,拥有智慧,非常聪明。鲸鱼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通讯技术和模仿能力使它们成为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抹香鲸的大脑比其他任何生物都要大。
通过大脑中纺锤体状细胞获得认知能力。
鲸通过发出复杂的声调相互交流。
它们非常善于交际,经常成群结队“旅行和狩猎”。
白鲸表现出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
TOP3 大象
大象的大脑比任何其他陆地动物都大,大象表现出出色的社交和智慧行为,大象也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之一。
大象是出色的社交动物,可以很容易地从周围环境中学习。
大象可以识别数百种不同的声音。
大象表现出喜悦、好玩和悲伤等一系列情绪。
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
使用不同工具寻找食物的能力。
TOP2 海豚
海豚是世界第三大最聪明的动物,人类借助海豚的智慧已经解开了世界海洋上的许多谜团。
海豚的大脑相对于它的体型来说是很大的。
它们可以表达不同类型的情绪。
它们能从周围环境提升学习能力。
在休息时间,海豚大脑的只有一侧在睡觉,另一侧大脑保持清醒,这有助于发现威胁。
TOP1 猿类
猿类是世界上仅次于人类的第二智慧生物。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人类是从猿家族进化而来的。猿类跟人类一样,具有出色的社会性,并能表达不同类型的情绪。猿类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倭黑猩。
强大的通信能力。
从环境中学习的能力。
使用不同的工具寻找食物。
大猩猩的DNA与人类相似。
猿类具备理解能力,能够学习单词,甚至人类语言。
使用工具防御敌人。
世界上最小的生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小的生物是什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在该国西部海底深处,发现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神秘生物。这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生物,是在外海由钻油平台从海底下约4.8公里深处挖出的沙岩中发现的。它被称为十亿分之一米,原因是它们身体非常小,计算单位要用十亿分之一米。它们的身长只有十亿分之二十米(20纳米)到十亿分之一百五十米(150纳米),小于细胞,甚至比已知的最小细菌还要小,体积大概和病毒差不多。由于病毒需要宿主才能繁殖,因此,这种十亿分之一生物将刷新地球生物最小体积的纪录。
科学家们指出,这种极小生物的绒毛很像霉菌,再生速度很快。实验室反复分析的结果,都证实它们含有决定生命与遗传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在海洋这么深的地方发现世界最小生物,已令科学家们怀疑,在地表深处可能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微生物世界,其总数可能超过地表所有生物。
港剧是哪一年开始引进内地的?第一部引进内地的电视剧是什么?
港剧是哪一年开始引进内地的?第一部引进内地的电视剧是什么?
《大侠霍元甲》1983年这部剧经广东电视台引进播出之后,迅速在全国各地热播,每当夜幕降临整条街巷的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看。剧中饰演霍元甲的黄元申;饰演赵倩男的米雪;饰演陈真的梁小龙等作为第一批香港明星,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侠霍元甲》。1983年这部剧经广东电视台引进播出之后,迅速在全国各地热播,每当夜幕降临整条街巷的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看。剧中饰演霍元甲的黄元申;饰演赵倩男的米雪;饰演陈真的梁小龙等作为第一批香港明星,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还引发了两大热潮,学习武术和学习粤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大侠霍元甲》在创作之初差点流产。而后来因成功演绎了一个儒雅豪放的大侠霍元甲形象,并红透大江南北的黄元申,还曾经拒绝过此片。
黄元申在197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从六千多脱颖而出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当时香港电影电视播出的功夫片还很少,黄元申对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练得如火纯青,电影处女作《饿虎狂龙》表演出色,一炮而红。之后片约不断,一跃成为武侠片当红英俊小生。1979年黄元申主演的电视剧《绝代双骄》,更是迄今为止香港人最为公认的经典剧。
当《大侠霍元甲》剧组找黄元申出演霍元甲的时候,他却令人意想不到地拒绝了。看过《大侠霍元甲》的人,一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真正的霍元甲是生活在清代,按真实的背景来讲应该留一条辫子,但是电视剧中的霍元甲并没有留辫子。如果黄元申要扮演霍元甲就必须将自己的头发剃掉,而黄元申并不愿意剪发,为此甚至不惜拒绝出演。为了保证关键主角人物的成功,剧组被迫做出了让步,保留了黄元申的长发,这次有了大家熟悉的黄元申版的短发霍元甲形象。
1981年《大侠霍元甲》一炮而红,在香港掀起了近乎疯狂的收视率,又像旋风一样席卷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广东等地。而黄元申却在事业高峰期和妻子、儿女移居美国,并在1989年隐退影视业,然后到香港削发为僧,之后也还俗了,但从此之后媒体上再也没有黄元申的消息了。
老版《水浒传》是哪一年开始拍的电视剧
老版《水浒传》是哪一年开始拍的电视剧
老版水浒传:1994年4月-1997年3月拍摄,于1998年1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老版《水浒传》是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43集电视连续剧,根据明代施耐庵的同名小说改编。 由张绍林执导,杨争光 、冉平改编,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王思懿领衔主演。
新水浒传:2009年7月4日在江西龙虎山宣布开机, 2010年6月底杀青。2011年1月1日在浙江钱江频道首播。
86集连续剧新《水浒传》由鞠觉亮执导,张涵予,李宗翰,胡东,严宽,陈龙,黄海冰等主演的一部讲述宋仁宗时,洪太尉奉天子之命前往龙虎山寻找张天师祈禳瘟疫,办完事后,洪太尉在龙虎山游山观景,在伏魔之殿里误放前代老祖天师镇锁着的三十六员天罡星,以及七十二员地煞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