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丘处机与成吉思汗有什么交集

历史上的丘处机与成吉思汗有什么交集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南宋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行程35000里)。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以及抗金护民的民族英雄人物,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丘处机早年学道,拜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死后他隐居磻溪、陇州等地,潜心修炼,渐渐有了一定的声名。朝廷听说后把他召至中都传教。后来他回到家乡隐居。1219年,因成吉思汗邀请而率领弟子前往与忽必烈见面,并向成吉思汗宣讲道教教义,劝他要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被尊称为神仙。丘处机从中亚回到内地后,皇帝又任命他在燕京太极宫主管天下道门,使全真道得到较大发展。他死后被埋葬于白云观。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52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历史上真实存在吗?是个什么样的人?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历史上真实存在吗?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北宋灭亡时,有一个叫郭靖的人,因反抗女真金国强迫汉人削发且改易女真服饰而被追杀,他逃至江边选择了投江而死,并说:吾不忍弃汉衣冠。 --历史上真实的郭靖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50 

《射雕英雄传》里完颜洪烈真实存在吗?

《射雕英雄传》里完颜洪烈真实存在吗?
《金史》金史卷九十三 列传第三十一:章宗钦怀皇后生绛王洪裕,资明夫人林氏生荆王洪靖,诸姬生荣王洪熙、英王洪衍、寿王洪辉。元妃李氏生葛王忒邻。忒邻,泰和二年八月生。上久无皇嗣,祈祷于郊、庙、衍庆宫、亳州太清宫,至是喜甚。弥月,将加封,三等国号无惬上意者,念世宗在位最久,年最高,初封葛王,遂封为葛王。十二月癸酉,生满百日,放僧道度牒三千道,设醮玄真观,宴于庆和殿。百官用天寿节礼仪,进酒称贺,三品以上进礼物。泰和三年,薨。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7 

历史上真实的尹志平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尹志平是怎样的?
如果提及金庸先生著名小说《神雕侠侣》中哪个人物最为猥琐,相信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尹志平。这小子生得细干白净,性格腼腆内向,一副奶油小生的样子,再加一身道袍,不免让人好感倍增。前期尹志平还算表现不错,让人不禁看好这颗全真教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尹志平接下来的一系列举动,充分向观众们诠释了什么是道貌岸然——他玷污了小龙女!之后因为意志不坚定,还被全真教的叛徒赵志敬拉下了水,狼狈为奸。相信各位观众看到后来的尹志平,气不打一处来,着实让人们恶心了一阵。直到重阳宫之战中,尹志平为保护小龙女被金轮法王所伤,在小龙女说出真相后,尹志平后悔当初的举动,于是自刎而死。从此,小说中尹志平的人生终于画上了句号,其结局让许多观众稍微舒心了一些。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每当人们谈到金庸小说中的尹志平,大家都一致觉得他品行不端。那么,历史上尹志平确有其人吗?小编翻阅史籍后,给予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有!历史上尹志平确有其人。既然有,真实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会不会如同金庸先生书中所写的那般不堪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尹志平,字太和,为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生于1169年。幼年时期的他十分聪明,读书日记千言。也许冥冥之中,尹志平与道教就有缘分。十四岁便出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其父亲狠下心将他幽闭在家中,然而不甘心的尹志平屡次逃脱。最终,他的父亲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放由着他去了。

公元1191年,尹志平拜入丘处机门下。元太祖十九年,全真教声名远播,四处各地的信众云集,带来贡物,在道教成就很高的尹志平说道:“我没有功德,哪敢享受此等的供奉”。接着,他退隐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战乱时期,尹志平救助百姓,他除却道士的身份外,还是一名济世良医,深得百姓的爱戴。丘处机临终之际,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尹志平,而当时的尹志平听说此消息后,马上准备远游,在众人的几番苦苦请求下,勉强接替掌门之位。结果尹志平当了11年掌门后,找了个自己年老的理由把掌门之位塞给了继任者,又开始了隐居修炼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历史上真实的尹志平是淡泊名利、菩萨心肠的。为何小说中的尹志平反而那么不堪了?
问题出在金庸老先生身上,因为小说中情节纯属虚构,《神雕侠侣》将尹志平写得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受到了道教人士的强烈反对,金庸先生也意识到不该这样污蔑历史人物,所以基于此方面原因换掉尹志平的名字,换为甄志丙。小编今天为尹志平正名,各位观众朋友们可不要再以为历史上的尹志平品行不端了哦。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6 

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是什么样的?
金初兴起的三大新道派中,全真教出现最晚,势力最大,教团骨干人物的文化程度最高,留下的著述、史料也最丰富,约占三派新道教史料的三分之二以上,足以提供相当清晰的全真教历史面目。

全真道创立者王喆(1113—1170年),原名中孚,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出生在一个“家业丰厚”、“以财雄乡里”的地主家庭,从小读书,修进士业,为京兆府学生员。

金代刘祖谦《重阳祖师仙迹记》称他“美须髯,目长于口,形质魁伟,任气而好侠”,是一个颇有豪气、才气的富家子弟,和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部分人一样,王喆年轻时热衷于仕进,然生不逢时,世途多艰,青年时期,正值宋、金交兵,生灵涂炭。

当时一般抗金起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于南宋。但软弱腐朽的南宋朝廷很不争气,屡败于金,未几向金议和称臣,金在北方的统治渐趋稳固,开始设科举拉拢汉族士人。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下诏开科取士,分设女真与汉人进士科,王喆也参加应试,他改名德威,字世雄,弃文习武,考中了武举。但仕途坎坷,直至47岁,只做过小吏,郁郁不得志。

正是:“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

王喆是在金朝统治稳固后依附金廷而又被排挤出官场的一类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他们和金女真贵族之间当然有很深的民族矛盾,心底里埋藏着亡国易服之辱,及对民族压迫的不满,但其阶级利益,与女真贵族终归有一致之处,因此他们也愿意为金廷服务。

但当仕途失意之时,他们便无法遣除内心的种种抑郁愤懑,而宗教,正是一条既能安慰精神创伤、又对封建社会有所裨益的出路,于是,他们中的一类人,如王喆,便走向宗教道路。

他自称于正隆四年(1159年)在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授以真诀,有诗自述云:“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

遇奇人授以修炼口诀,完全是可能有的事,但从去王喆不远的金朝人金源璹、刘祖谦所撰的两篇传记看,王喆大概没有说明他所遇异人的姓名,只是提供了一个神秘的故事,叫人们去猜想。到王喆门下,便明确以他所遇异人为鼎鼎大名的吕洞宾。

在王喆的《重阳全真集》中,也有师承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之说。这种说法,大概未必出于后人的伪托。

钟、吕、刘是当时社会上享有盛名的活神仙,内丹派的代表人物,自称得活神仙的真传,表明其渊源有自,正是王喆这样一个聪明的创教者应该采用的手段。从全真道的教义来看,也确属北宋钟吕系内丹派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王喆所遇,未必是吕洞宾,但很可能是钟吕系内丹的某一位传人。

甘河“遇仙”后,王喆假托疯病,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修炼。

他掘地为隧,封高数尺,在四隅各栽海棠一株,以表“欲四海教风为一家”之志,居于穴中修炼,名为“活死人墓”,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

与他同时出家入终南山修炼,而且师资渊源相同者,还有李凝阳、和德瑾二人。

王喆修炼三年后,自填其穴,迁居终南山刘蒋村北,结庵修炼。一直到大定七年(1167年),他只招来史处厚、严处常等不多几个徒弟,在附近没产生多大影响。

这年夏天,他忽然焚其所居茅庵,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传教。

王喆的出家修道与东行传教,与金廷的道教政策紧密相应。

早在皇统八年(1148年),金廷就曾召见太一教主萧抱珍,表示了对民间新兴道教的承认保护。大定七年(1167年),金廷召见大道教祖刘德仁,诏居中都天长观,赐“东岳先生”号,表现出对民间新道教的鼓励提倡。王喆正是在这个时候出关东行,开始创教传教的。

王喆到达山东后,在宁海一带活动,很快便赢得信众,收了七大弟子,后称“七真”。七真多出身于豪门富户,与王喆属同一阶层。

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遇王喆于州之怡老亭酒席上,马从义见王喆颇有“仙风道骨”,问“何为道”?王喆答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

马奇其言,乃邀之于家,事以师礼。王喆于马家后园结庵而居,匾其居曰“全真”,是为全真立教之始。

王喆为诱化马从义入道,令锁庵斋居百日,每日只进一餐,示以丹功异能。

马从义妻孙不二反对丈夫从王喆学道,王喆为劝诱他们夫妇,每10日索1梨,切成若干块以寓意,分送马从义夫妇,自2块至55块,每送一次,皆作诗词歌颂附之,劝他们看破恩爱牵缠,出家学道,马从义夫妇亦对答唱和,如是多番劝诱,马从义才下决心弃家入道,取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

王喆命他写入道誓状焚化,跟着他乞食于街市,过云游道士的生活。

马钰之后,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六人也相继随王喆出家入道,全真门下,一时人才济济。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5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
中国历史上是有丐帮的存在。当然丐帮帮主没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龙十八掌;但丐帮势力其实很大,以下是节录内地学者周德钧先生所著《乞丐的历史》。
从文献史料上看,宋代确乎有丐帮之活动。在当时的城市尤其是通都大邑当中,作为丐帮首领与标志的帮主——“团头”或“丐头”之名即已出现。宋元话本及稗记小说中多见“团头”一名,最典型的就是《今古奇观》当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节的记载: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袭了七代的丐帮帮主——“团头金老大”。他管辖着杭州全城的乞丐,收他们上缴的例钱并给众丐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照料。“金团头”在众乞丐中俨然族长、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当的权威;借着众多乞丐上缴的供奉,他也趁机会挣了一个“廒多积粟”、“囊有余钱”的殷实家境,以至于可以模仿城中大户人家那样“放债使婢”,所以其家境富裕程度虽不是城中首富那样的奢华厚实,却也是城中数得着名字的富裕人家了。
既然有了帮主,当然就有丐帮。故而丐帮之形成于两宋时期,当无疑义。而社会史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丐帮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的秘密会社的发展历程是大体一致的;即它们大都形成于两宋时期,然后发展于元、明时期,大盛于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际。宋代的丐帮大体以名都大城、集镇里社为聚集活动中心,他们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组织;且多数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群体特征,我们可以把宋代这时期的形成的丐帮理解成是二战后现代台湾地区出现的地方黑帮势力即“角头”;而元明时期的架构亦大致如此,所以可作同一理解。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4 

古代人一天吃几餐

古代人一天吃几餐
古代人一天只吃两顿,分别是早上一餐,晚上或下午一餐,中午是不吃饭的。现代人与古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娱乐方式,就连最平常的吃饭都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如果是回到了古代生活肯定是哪里都不适应。我觉得有意思的生活习惯,就是古人每天只吃两餐。

1.一天吃两餐的传统。
一天吃两餐的习惯是从商朝开始的。那时的人,每天只能吃两顿。不管是平民还是诸侯、君王。每天两顿是大家的共识。对于一些贫苦人家来说,有的时候一天不一定有两顿,就算有两顿也不一定能吃饱。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君王来说,即便一天只有两顿,他们饿了还是能吃很多其他的美味佳肴。一天两餐虽然是传统,还是会因为人们的家境情况有所不同。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两餐的传统,很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古代人没有熬夜的说法。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蜡烛、油灯,天黑了不能出门干活。工作的时间就只有天亮的那段时间。一般来说早餐的时间是在7点到9点或者是9点到11点,另一餐则是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

那么古人很可能是天一亮就起床就吃早餐,然后便出门干活;或者是天一亮就干一段时间的活,之后吃早餐再接着干活,而下午那餐很可能是在这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才吃饭。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完全以太阳的起落为标准。

3.近代才出现的三餐的概念。
三餐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因为当时的唐朝有许多的外国人来往,外国人来得多了。一些城市中居住的人,也接触到了外国人的习惯,比如一日三餐。不过这种习惯只在城市居住的一部分人中流行,大部分人还是坚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后来北宋似乎也延续了这样的习惯,三餐的概念更加流行,不过对象都是那些有钱的人家。

到了清朝时期,皇宫中的人就是一天吃三餐的,但是平民还是以一日两餐为主。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这种一日三餐的说法逐渐流行,很多平民都接受了这样的三餐安排。到了现代,三餐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

总的来说,古人每天只吃两餐,很可能是在农活开始前和农活结束后的这两个时间段里吃饭的。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4 

古代人是怎样登记每一个村民的身份的?

古代人是怎样登记每一个村民的身份的?
都是去官府报户籍的统一由官府管理如果一个人要在一个城里长期居住就要到衙门去登户籍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 地处西北边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史称宁夏省)早年经济文化落后,但却成为中国身份证制度的发端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户部就是管人口的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2 

古代人天黑了都做什么

古代人天黑了都做什么
一般来说,现代人晚上在干啥,古人也一样干啥,当然要除去那些古代所没有的黑科技,比如手机、电灯及各种用电设备。人不管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分个三六九,同样的道理,古人在晚上的活动也要因人而异,比如皇室、王侯将相这些上层社会的古人,晚上的生活可就丰富了。

皇室及王侯将相这些人,在古代都是处于社会的顶层,一般来说,物质享乐也是很丰富的,比如晚上有事没事开个舞会,喝喝酒,跳跳舞,那还是经常有的。并且你不用担心古代晚上没电,怎么看的到?古人晚上用来点灯的物品可多了,比如说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陵墓中,用娃娃鱼的油脂来点灯,据说能点个数百年不灭呢,当然有点夸张了,不过这皇室帝王、王侯将相们点点鱼脂灯还是没问题的。

除了鱼脂灯,古人用来照明的灯还有油灯、蜡烛、火把等等,解决了照明问题,基本上白天能干啥,晚上也能干啥。到了唐、宋及之后的时期,由于商业的发达,晚上各种商业活动也应运而生,比如逛夜市、逛妓院等活动,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大都市中普遍存在的。

当然了,城市中的古人与农村的古人晚上的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农村中的古人,与我们小时候在农村中的生活是差不多的,天气好的夜晚,一大堆人坐在村口,聊聊天,吹吹牛,喝喝茶,到了时间然后各回自已家睡觉。如果古人农村中遇到农忙季节,估计各家各户晚上吃过饭后就睡觉了,因为白天干活太累,第二天又要干活,所以就早睡早起,这与我们小时候在家村中的情况是差不多的。

但是对于文艺青年的古人来说,晚上的活动可就多了:比如晚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别喝喝酒,聊聊天,谈谈人生,吹吹将来,然后吟诗做赋,这可是文艺青年古人最喜欢干的事。即使文艺青年没有人相聚,只能独自一个人,那么晚上也就只能发呆和胡思乱想了,比如李白的《静夜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很明显了,晚上月光很亮,又没有啥活动,只能望望月亮,想想故乡了。文艺青年古人们晚上还可以找人下下棋,或者在野外爬爬山,看看月亮,或者是私下会会情人什么的,晚上可是个好时间。

古人不是只有文艺青年,还有一些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尤其是劳动妇女,晚上可以织布,缝补,洗衣,比如汉代有一首《孔雀东南飞》的古诗,中间有两句诗是这么说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意思是: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这是一位来自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所作,这刘氏天天晚上要在机房纺织,生活很是辛苦啊!与我们现代人晚上通宵上班很是类似。

另外唐朝的王维还有一首《白石滩》的古诗,是这样写的: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意思是: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晚上在月夜下洗衣服,这月光一定很亮吧!

古人除了这些劳动者,还有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比如军人,为了防守边疆,在夜晚很可能还在打仗呢,比如唐朝诗人卢纶有一首诗《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这么写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意思是:在一个黑暗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古代的军人也很辛苦啊,大晚上的,又没有照明,只能凭着夜色打仗。

除了这些,还有些古人是非常爱好学习的,比如凿壁借光的西汉大文学家匡衡,自已家里穷,晚上没钱点灯,只能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毕竟人家邻居还是有钱点灯的。除了凿壁借光,还有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非常刻苦读书,常常读书读到三更半夜,为了防止自忆犯困打盹,孙敬将自已的头发用绳子绑在房梁上,一犯困打盹,头就会被绳子扯痛,这样就醒了,就继续读书,后来孙敬就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还有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晚上读书犯困时,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就又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后来苏秦就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孙敬与苏秦的事迹合称就是悬梁刺股,说的就是他们晚上读书的故事。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41 

古代人是怎样上茅厕的?

古代人是怎样上茅厕的?
有一件事,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不论皇宫贵族,还是朝廷大员,都必须亲力亲为,那就是如厕。而随着朝代的更迭,人类文明的进步,如厕这件事也几经演变。如今,城市中的厕所都是陶瓷的马桶或蹲坑,农村的厕所也多是瓷砖装饰,明亮干净。这都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然而在古代,皇宫和妃子的如厕,却还不如现代的普通人舒服。

如厕是人的生理需求,从古就有。早在中国的《周礼》中就提到过,最早有记录厕所的是在三千年前,形容“厕......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可见,中国古人,很早之前就注重卫生。随后,在后代的记录中,开始给厕所有不同的称呼。

厕所的大名叫“溷藩”,俗名叫“茅厕”,因为普通百姓家里,都是用茅草和泥土墙搭建厕所。那么皇帝和妃子们的住所,厕所是不是要更讲究些了?这真不一定,我国史上,还有掉进茅坑中,被粪水呛死的皇帝。这人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王。一日他吃过饭,去上厕所,结果起身时候头晕,栽进了茅坑中,等人把他救起,也救不回他的命了。

一个成年人那么高大,怎么会这么随便掉进厕所?这是因为,为了留下粪便,日后当肥料用,当时的厕所都是一个大缸。大缸会深埋进地里,人就蹲在缸边上如厕,这么大的缸口,掉进一个人真的太容易了。看来,当时呛死晋王的那口缸,估计是快满了......

秦朝时期,古时多战事,因此国家多不富裕,为了节约资源,人们在厕所上想出了好办法。那就是在猪圈的上方,建一个小蹲坑,四周一圈。如厕的时候,人等于在猪圈上方,那排泄出来的废物,就被大猪小猪给重新过滤了一遍。虽说是节约粮食了,可是不能细想,怎么那么恶心呢?

在后期的演化中,人们生活能用到的材料变得越来越多,明清时期的皇帝已经能用上,比较舒服的马桶了。马桶的制作也是各不相同,通常都是木制的,里面还会为了消除异味,铺垫上香料。王刚老师曾经扮演过的和珅中,有一段就对上厕所有细致的描写。和珅在纱幔后面如厕,面前跪着一个求官的男子,和珅左右两边站了四个婢女。

婢女们端着香薰、擦手巾、厕纸、鼻烟壶在身边伺候,这奢华场景,皇帝都不一定有。那个马桶,与我们现代的马桶,有很大相似,就是似一把椅子,能直接坐在上面。椅子面掏空,下面放上马桶。加上演员惟妙惟肖的演绎,这段表演,让人隔着屏幕仿佛都闻到了臭味,堪称经典。

清朝时,慈禧的马桶就堪称一绝。她这个马桶,世间罕有,是大臣用檀香木精心打造,专门送给她的。马桶做工非常高级,上面竟然还镶嵌着宝石,内部还铺垫上厚厚的香料和木屑,这样如厕的时候,一点异味没有。

为了起夜方便,在古时还发明了用陶瓷做的夜壶。想想人类进化这些年,似乎现代的人最享福,古时天气再热,皇帝和妃子们也得穿着厚厚的衣衫,如厕时候更是大汗淋漓。不像我们现在,有空调、有短衣衫、上厕所也不发愁。还是活在现代好啊!

不过也有不少感慨的情况出现,比如在早些年,经济不算发达或者正在发展的地方,就出现一些情况:工友去福建,旱厕蹲坑,进来一小年轻蹲旁边,又进来一少女,蹲对面,用工友的话说,继续蹲不好意思,站起来走人也不好意思,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美女说话了,看你扭扭捏捏的,干嘛?不就是一坨肉吗?好像谁没见过似的,真特么不是爷们儿....


!admin 发布于  2021-10-26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