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谁写的?是一本什么书?

在我国历史上,能够以“经”而命名的书籍在我国文化中也有不少了,大家最为熟悉的估计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奇书了,分别是《易经》、《道德经》以及《黄帝内经》。《易经》与《道德经》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视等形式,已较早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黄帝内经》则相对地处于一种“孤寂”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拂去尘埃,由层层剥离中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面对这样一部奇书,我们不禁要问,《黄帝内经》是谁的手笔?为什么用“黄帝”命名?是黄帝所作的吗?抑或是在数千年前的时候,人们就了解了名人的轰动效应,进而借以“黄帝”之名而成呢?我们知道,“黄帝”非“皇帝”,相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氏,后来建立国家,并以土德为王。
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而黄色是中央的颜色,黄帝主宰着四方疆域,是一种固本的象征,等同于人体内的元气,主宰着身体的脏腑。所以,在黄帝灭了蚩尤一统天下之后,《黄帝内经》就带着一种帝王之气面世了。《黄帝内经》的出现让相当数量的医书逐渐隐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黄帝内经》在医学界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
那么,这样的一部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 么样的经书呢?是否像我们上面对“经”的理解而作出的推论呢?对于这样一部《黄帝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人体的内在生命规律。有的人结合现代医学,干脆认为《黄帝内经》就是讲内科的一本书。或许从不同的侧面来看这么一部经书,将会产生一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认识。若将《黄帝内经》之“内”确定在某一个点上,无异于盲人摸象。这里的“内”更多的是一种与外相对应的“内求”,是种与表相对应的 “里”,是一种与表象相对应的本质。
从内容上看,《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体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和《灵枢》在宋之后就正式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研究人体生命的医学巨著。该书涉及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面并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但就是这样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经典之作,收载的成方仅区区13首。可以说,这些再一次印证了《黄帝内经》的“内求”这一根本性的特征。
教人“内观” ,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知道,西医可以通过解剖来做到,通过X线等现代技术的手段来了解内部脏器的运行情况,而《黄帝内经》却能在不打开身体的情况下,来实现对人体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掌握,甚至了解到气血在身体内部的状态,这凭的是一种“象”,因为天体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有一个“象”作为纽带。
那人们又是如何来识别这个"象”呢?就是在天人相应的大道中,对于”象”所涵盖的内外、表里相互关系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流动,进而倡导一种气血畅通、经络与脏腑和谐相处的一个格局来达到养生,求得长寿。所以,当人们都还不理解它的时候,往往认为它是一种玄学。
《黄帝内经》也是一部集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之术的医学专著,不仅有天人合一、起居有常的原则性指导,同时,还有对那些饮食、行为,甚至包括心理的明确的养生说明。如“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很好的明证,是中医文化的奠基之作。尤为可贵的是,该典籍以“代表”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养生之道的丰硕成果。不仅为正确认识生命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更是从根本上,通过内观、体悟、直觉来为疾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在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我们所秉承的由《内经》指导下的“中国式养生”也总能使人受益匪浅。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1:14 

中国礼仪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在《论语》中也有说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文化礼仪在我国文化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讲文明,重礼仪,一直以来也是我们宣传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可是大家知道礼仪的源头是什么样子的吗?凡事都要遵循从无到有的过程,礼仪文化也不例外。古代的礼分两种:一是指典章制度,比如夏礼、周礼等;二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节。春秋之后,古代的礼仪基本被废弃,礼家整理之后,并加以系统总结,归纳为五大类以吉、凶、宾、军、嘉为类目名称,总称为“五礼”。

一、五礼之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首。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1、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2、祭地祗:主要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二、五礼之凶礼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主要包括:
1、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2、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3、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4、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5、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三、五礼之宾礼
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后世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亦纳入宾礼范畴。
G20峰会时期,所奏演的《呦呦鹿鸣》也是属于宾礼的一种。现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四、五礼之军礼
军礼,是指军队操练征伐之礼,与战事相关。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
《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
1、大师之礼:召集和整顿军队。
2、大均之礼:校正户口,调节赋征。
3、大田之礼: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
4、大役之礼: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
5、大封之礼: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此外,如校阅、刑赏、献俘、凯旋、马政等也都属于军礼之列。
五、五礼之嘉礼
嘉礼,是指和谐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礼亲万民。”
嘉礼主要内容有:
1、饮食之礼:宗族内部通过聚酒饮食以加深联络和感情。
2、婚、冠之礼: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礼。
3、宾射之礼:射击比赛的礼仪。
4、飨燕之礼:国君宴饮及设宴款待宾客的隆重礼仪。
5、贺庆之礼:对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其有喜庆之时,致送礼物,以示祝贺。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其可谓之中国礼仪的源头,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变出来了许多其他的礼仪。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内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1:13 

中国礼仪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前后已经拥有者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和财富。作为精神文明的礼仪行为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并且根据不同时代制定了出适应当代文化的行为规范,这让我们中国一直享有“礼仪之邦”的美名。不过大家知道中国礼仪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吗?优势怎么传承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 —— 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 “ 五礼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二、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 ——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 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 “ 礼制 ”,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
1、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2、周朝: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
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
三、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 . 牧民》中有 “ 大礼 ” 和 “ 小礼 ” 之说,注释为 “ 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
比较有影响的有:
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2、道家: 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
3、法家: 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
4、墨家: 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
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 —— 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
1、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
2、汉武帝时期:“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宋朝: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明清: 家庭礼制完善;
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 “ 礼 ” 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 “ 以礼治国 ” 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现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的崭新的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主要是摒弃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 “愚忠尽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确立了更为平等的,继承发扬讲究诚信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这个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十年的动乱使各个方面都造成损失,包括礼仪在内。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礼仪文化受到摧残。
3、礼仪复兴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推行新的问inggongyue等,各行各业也纷纷出台。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研究礼仪的图书教材不断问世,我国的礼仪文化在这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融入了部分西方礼仪文化成为了独有的中国礼仪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更需要多学习礼仪知识,弘扬传统美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1:12 

福建为什么叫厝的来历

福建为什么叫厝的来历
厝(cuò),广泛存在于福建各市,受闽南语歌曲及福建旅游偏重影响,很多人以为厝是福建沿海的专利或者闽南地名的专属,事实上“厝”是整个闽语方言的特色,从闽北、闽东到闽南,甚至潮汕、雷州等地都有分布。

厝”的含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近似于普通话的“家”、“屋”、“房”,而以此引申为地名更是司空见惯,因闽语分布区多是同姓家族聚居,故地名也多以姓氏为首字,以“厝”、“宅”、“店”、“林”等为结尾。

相关介绍: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admin 发布于  2021-12-31 11:12 

百度ai识别人脸技术和腾讯ai识别人脸技术那个更高?

百度ai识别人脸技术和腾讯ai识别人脸技术那个更高?
两个产品精准度都非常高


!admin 发布于  2021-12-31 11:06 

古典诗词中的仄声,是普通话的第几声?古典诗词中的仄声,是普通话的第几声?

今天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仄声,是第几声?

平仄,是古诗词的专用词语。古代的音韵和今天普通话的音韵,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之处。古韵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其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古韵中的上、去,大部分和今天三声、四声相符。入声则派入了其他三声:平、上、去。平声在普通话中分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与三、四声组成了新韵的四声。
所以说,古仄声字,在普通话四声中都存在。
一、古仄声进入今一声
随便找一首古诗,我们看看仄声进入一声的例子。杜甫的《峡口二首 其二》:
失[shī],割[gē],普通话中都是阴平,即一声。这两个字在古代都是入声:失【入声四质】、割【入声七曷】。
类似的入声字还有叔、接、息、八、杀、昔等等。
除了入声变平声,还有其他仄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一声。例如韦应物《春游南亭》:
这首诗押上声韵:拥、重、宠属于【上声二肿】,动,属于【上声一董】。
其中拥,古韵上声,今天是阴平一声:[yōng]。
二、古仄声进入今二声
入声派入二声的字尤其多,例如杜牧七律《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独[dú]、舌[shé]、拂[fú],都是古韵中的入声字:独【入声一屋】、舌【入声九屑】、拂【入声五物】。
我们熟悉的这类派入二声的入声字还有:集、石、急、竹、白、学等等。
除了入声,也有其他仄声字变为二声,例如唐朝裴迪的《辋川集二十首·辛夷坞 》:
这首诗押去声韵:玩、乱,都是【去声十五翰】。
今天的玩,读作二声(阳平):[wán]
三、古仄声进入今三声
古仄声变为今三声的,如唐人崔峒《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
入声字法【入声十七洽】,今天读作三声:法[fǎ]。
入声和今天的三声(相当于古韵上声)都属于仄声,所以现代人作诗,对于这一类变化并不敏感,也不影响作格律诗。当然,填词押入声韵时,就需要查一下韵书了。
除了入声变为三声,也有古韵其他声调变成新韵三声,例如中唐张籍五律《老将 》:
筒,在古韵中属于【上平一东】,在普通话中已经变成了三声:[tǒng]。
另外,也有古韵去声变为今天三声的,例如寒山的《诗三百三首 其一百八十七》:
这首诗押去声韵:义、诐、伪、刺,都属于【去声四寘】。
伪,古韵去声,今天读作三声:[wěi]
注意押仄声韵不换韵的诗,一般上声和去声是很少通押的。这类变化,也影响我们今天用古韵作诗。不过这种字相对于入声字的数量,要少得多。
四、古仄声进入今四声
古仄声变为今天的四声,大多也是入声字的变化,例如这首《满江红》押的就是入声韵:
这里的烈、月、切、灭、阙,都是入声字,今天发四声。
另外,歇、缺,也是入声字,今天是一声。雪、血,也是入声字,今天发三声。
除了入声变为四声外。仄声中也有其他声调变为今天的四声。例如唐朝宰相张说的《代书寄吉十一》, 通篇押上声韵:
这首诗的韵脚:早、草、老,古韵就是上声,今天也是三声,没有变化。但是抱【上声十九皓】、道【上声十九皓】,古韵是上声,今韵则是四声了。
结束语
古仄声字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大部分与普通话的平声(一声与二声)、三声、四声相吻合。
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被派入了其他三声(平、上、去),所以今天的四声(平声分成了一声和二声,即阴平与阳平)中,都有古入声字。
另外,除了入声以外,其他三声(平上去)中的个别字,在今天的发声也有变化,不过这部分数量不算太多。
对于今天用古韵作诗的人来说,平仄的今古变化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多读多写,熟能生巧吧。
其实,韵书上的字和生活中实际发音不同,自古有之。甚至在科举中,有人因为押错韵而落榜。所以古代人作诗,也是要查验韵书的(科举考试中,官方有时给在考场提供韵书备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22:09 

全国计算机二级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介绍

1、计算机二级考试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四个等级中的一个等级,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2、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二级上机考试的成绩由考生交卷后由计算机直接评分给出,机器阅卷,并由考点汇总并与答题卡一起提交至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考试中心方面将试卷评阅完毕后,会将各省的成绩合格信息汇总并发回给各省的主考部门,并由各省的主考部门来决定具体的成绩公布的时间。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21:39 

银杏果有什么食用好处 银杏果的好处

1、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或者是痰多等疾病;

2、银杏果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对女性而言,有美容养颜的好处,可以抚平皱纹;
3、银杏果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畅通血管的作用;
4、具有止泻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小便频等疾病。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21:38 

骨头汤放冰箱5天还可以吃吗 骨头汤放冰箱5天还能不能吃

1、骨头汤放了五天时间了,最好不要吃。骨头汤放进冰箱,很容易变质。

2、骨头汤放冰箱一般是2~3天。排骨汤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骨胶原、骨粘蛋白及钙、铁、锌、磷等矿物质,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适量食用能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一般来说,排骨汤可以在冰箱保存2~3天,若长时间存放,也可能会出现变质情况,而且容易滋生细菌,营养价值及口感也会受到影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21:37 

同一壶水能不能烧两次 同一壶水可以烧两次吗

1、同一壶水可以烧两次的。

2、人们说不要喝反复多次烧开的水,主要是担心饮用之后会引发身体不适,实验室针对反复烧开的水进行了亚硝酸实验,得到结果:水反复加热20次以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所以同一壶水烧两次是安全的,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