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每天抱多久合适?后悔晚知道!
对于“要不要抱孩子,抱多久合适”,一直有争论。有人担心抱多了宝宝以后不愿睡床上,也有人担心抱少了不利于亲子关系培养。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建议大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情况来处理:
3个月内,多躺着比较好
宝宝的身体很脆弱,尤其是生命最初的3个月。此时,宝宝骨骼还没有发育好,颈椎和颈椎都很柔软,若是经常抱着对骨骼生长很不好。另外,年幼的宝宝所需的睡眠时间是很多的,一般为18~20个小时。如果宝宝无法获得一个好的睡觉,对成长发育很不利。所以在孩子未满3个月前,除了喂奶、换尿布等情况,还是让他多躺着比较好。
睡醒后,可以适当抱抱
宝宝睡醒之后,通常精神不错,大家可以在这个时候抱着他到处溜达溜达,和他说说话,增进亲子关系。但注意不要抱太久,一般来说2个月大的宝宝一天抱着的时间加起来不宜超过2小时。还有,抱宝宝时要讲究方法:
1.抱着宝宝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让他的脑袋左右或前后晃动。
2.如果抱着宝宝的时候,他处于平躺姿势,那么请拖住他的脑袋;如果宝宝处于竖直姿势,一定要用手托住他的脑袋和颈部。
4.抱着宝宝时,大家可以和他进行互动交流,不仅能让宝宝感受你对他的爱,还能对他进行言语刺激。
3个月之后,仍不宜长时间抱着孩子
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身体不断发育成长,慢慢学会各种技能,比如翻身、独坐、滚动、爬行、扶立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老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其实这么做会阻碍孩子自身发育。大家应该根据宝宝所处月龄和身体发育情况,对宝宝进行针对性训练。
另外,宝宝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家不要过于着急,甚至“拔苗助长”。
为何宝宝吃奶后老哭?
每次喂食后,尤其是在晚上,宝宝的哭声似乎越来越强烈。那是在黑暗和黎明之间的地狱般的时刻,你和家人轮流抱着孩子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却依旧无法安慰孩子平静下来。再加上宝宝经常呕吐,这几乎是典型的疝痛病例。如果你手上也有“哭泣者”的话,那么疝气和其他一些常见的病症可能是罪魁祸首。
疝痛
英国医学杂志(BMJ)列出了一个关于疝气的标准:一个婴儿每周至少哭三小时,三天都哭,而且还不到三个月大。没有已知的原因导致疝气。一项研究发现,妈妈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宝宝有疝气,所以重要的是要避免给宝宝贴上“疝气”的标签,并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使是真正的医学“绞痛”也只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原因。
胃酸倒流
导致婴儿疝气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是胃酸反流,这是一种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疾病。胃酸反流在婴儿身上表现为疝痛,在学龄儿童身上表现为胃痛,后来在青少年身上表现为真正的胃灼热疼痛。如果宝宝没有正常地增加体重,在喂食后似乎更强烈地哭了,并且吐了很多,建议带他去医院检查是否有胃酸反流。
食物过敏
一些婴儿,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对母亲吃的某些食物过敏。母乳喂养医学学会指出,最常见的问题是母乳中的牛奶蛋白,但真正的过敏是非常罕见的——只有0.5%到1%的母乳喂养的婴儿被认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其他最常见的罪魁祸首依次是鸡蛋、玉米和大豆。如果宝宝在喂食后表现出极度易怒的症状,并且有其他症状,如血便,你应该和医生咨询是否要进行过敏测试。
在母乳喂养时遵循低过敏原的饮食习惯(基本上避免了那些最常见的过敏食物,如乳制品、鸡蛋和玉米)可能对有疝气的婴儿在生命的前六周是有益的。美国儿科学会还指出,某些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如生花椰菜)和巧克力,都与婴儿过度易怒有关。
胀气
如果宝宝每次进食后都哭得很厉害,那可能仅仅是进食时吸入的空气堆积而成。特别是奶瓶喂养的婴儿在进食时更容易吞咽大量的空气而感到不舒服。
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吃东西的时候会少吸一点空气。但是每个婴儿都是不同的,即使是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可能需要在喂食后打嗝。让宝宝在喂食后保持直立,从他们的背部底部和肩膀向上轻轻拍打。
宝宝拒绝吃母乳,原因有这几点
母乳喂养是一种美妙而有益的体验,但它并非没有困难。新生儿可能会有学习母乳喂养的问题,而母乳喂养好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大婴儿可能会突然拒绝哺乳。这两种情况都令人不安,但要有耐心,需要时向儿科医生或有经验的过来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宝宝含乳姿势不对
如果宝宝含乳姿势不对,那么吮吸就没有效果了,也不能从乳房里吸奶。随着宝宝越来越饿,越来越沮丧,母乳喂养变得越来越困难,宝宝可能开始完全拒绝母乳喂养。当宝宝正确地贴在乳房上时,他会含住整个乳头和乳晕的一大部分,也就是乳头周围的黑色区域,带到他的嘴里。
宝宝早产
如果宝宝早产需要住院,你可能无法母乳喂养。然后,一旦孩子可以母乳喂养,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小宝宝的嘴很小,另外,早产儿母乳量也比较少。
你的乳头是平的或凹陷的
大多数婴儿甚至在平的或凹陷的乳头上也能很好地母乳喂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婴儿很难有效含乳。如果新生儿没有很好的含住乳头,有很多方法可以成功地矫正扁平或凹陷的乳头,使母乳喂养成为可能。在母乳喂养前刺激乳头或使用母乳泵,可以帮助你把它们拔出来,使宝宝更容易被含住乳头。
宝宝有出生损伤或残疾
如果宝宝因肩膀骨折或分娩过程中出现瘀伤而感到疼痛,他可能无法接受母乳喂养。而且,出生时患有神经或身体残疾的新生儿可能无法母乳喂养,或拒绝母乳喂养。
母乳生产出现延迟
对于第一次怀孕的母亲,或者有一定健康状况的母亲,母乳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产生。这种延迟对你和新生儿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当新生儿感到沮丧时,他可能会开始拒绝母乳喂养。但是,不要泄气。尽可能多地让婴儿接受母乳喂养,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你必须补充配方奶粉,不要感到内疚。
宝宝很困
一般来说,新生儿都很困,黄疸或其他疾病会比正常情况下引起更多的困倦。当然,如果宝宝在睡觉,他也不会接受母乳喂养。如果你想要唤醒孩子,你可以在喂食前或喂食过程中摩擦脚或背部,或给他换尿布。继续尽可能频繁地把婴儿抱到怀里,这种困倦通常是暂时的。
宝宝不能退烧,该怎么做家长看过来!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宝宝也不例外。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宝宝发烧,宝宝发烧的那段时间,家长心中忧虑不已。如果宝宝吃了药还是在发烧,家长就会更加担心。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宝宝高烧不退的处理方法,家长们快来学。
一、退烧的正确方法
让宝宝退烧,有药物退烧和物理降温两种方法。药物退烧就是让宝宝吃退烧药,而物理降温就是给宝宝洗澡、冷敷等等。
1.药物退烧
假如宝宝的体温高于38.5度,应马上给他退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吃退烧药,比如美林、泰诺林等等。
假如宝宝的体温高于38度,但但低于38.5度,要根据孩子的发病情况来决定如何退烧。如果发现宝宝上升很快,即使温度不到38.5度,也应马上服用退烧药。
2.物理降温
家长选择物理降温,小编在这里推荐给宝宝洗澡。给宝宝洗澡家长很容易操作,而且效果不错。如果宝宝吃了退烧药不能降温,可以试一试用洗澡的方法让他退烧。
二、宝宝不能退烧,到底为什么?
最让家长抓狂的就是,宝宝吃药后还是不能退烧。宝宝不能退烧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
1.吃药后喝水量不足
宝宝发烧时新陈代谢很快会消耗大量水分,再加上宝宝身体不舒服不愿喝水,两者结合,导致宝宝体内缺水。
退烧药发挥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分,如果宝宝吃药后饮水量不足,就会影响退烧药的效果,让他高烧不退。
2.吃药的剂量不够
儿童用药应根据体重决定剂量。宝宝正在发育,如果家长还是按照以前的剂量给他吃药,就会导致剂量不够,让宝宝不能及时退烧。
3.宝宝被捂汗
不少家长觉得,宝宝发烧要捂汗,只要宝宝出汗了病就会好。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宝宝汗腺发育不成熟,需要靠皮肤散热,如果家长给宝宝穿的太多,盖得太厚就会影响散热,导致无法退烧。
4.病毒或细菌感染
宝宝吃药后不能退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病毒和细菌感染。如果宝宝患有流感、猩红热、疱疹性咽峡炎等病。这时家长要带宝宝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的指导下治疗。
三、宝宝不能退烧,家长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宝宝发烧两三天是正常现象。只要宝宝在发烧期间精神好、能吃能睡,就可以在家休息,在发烧时吃退烧药就可以了。
家长要记住,宝宝发烧都会哭闹不安,观察宝宝精神好不好主要是看他不发病时的状态。
用母乳给宝宝擦脸更好?别信!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自己的宝宝拥有光滑的皮肤,因此寻找各种方法。由于母乳中富含营养,是任何有机奶也无法比拟的,很多人就认为用母乳擦拭会使宝宝的皮肤更加光滑。事实上,这样做对宝宝的皮肤会造成损伤。那么,宝宝如何拥有光滑的皮肤?关于母乳我们都有哪些误区?下面我们共同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一、宝宝拥有光滑皮肤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护肤品。由于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不同体质的宝宝对护肤品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爸爸妈妈在给宝宝选择护肤品时,不要盲买,而是先将护肤品涂一点在宝宝的耳朵后面或是手腕处,过一段时间之后看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耳后或是手腕没有异常反应,就可以给宝宝使用;如果宝宝的耳后或是手腕发红发痒,说明宝宝比较排斥这种护肤品,不宜使用。
2.注重日常清洁。想要宝宝拥有光滑的皮肤,日常清洁一定要到位。每天早晚,爸爸妈妈要用清水给宝宝洗脸和擦拭身体,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5℃即可。洗完脸后,要用干净清洁的纱布或是毛巾擦拭。在夏季,洗脸次数可以适当增加,但不能过于频繁,以免破坏宝宝皮肤上的软组织,出现红肿、干、过敏等症状。洗完脸后,爸爸妈妈一定要记得给宝宝涂抹合适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
3.及时就医。当宝宝的皮肤出现问题时,爸爸妈妈不要简单的不当一回事,应该立即带他去医院检查。
二、关于母乳的误区
1.不能用母乳擦拭宝宝的脸。母乳中确实富含丰富的营养,但同时它也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于繁殖。宝宝皮肤的抵抗力较差,如果直接将母乳涂在宝宝脸上,不仅不会使宝宝的皮肤变得光滑,还会堵塞汗腺口,引发毛囊炎等疾病。
2.有机奶粉不会比母乳更有营养。母乳中富含的营养,是任何有机奶粉也无法比拟的。一些人认为,宝宝吃完母乳后会饿的更快,吃有机奶粉并不会有此情况,这就说明有机奶粉比母乳好。这种说法恰恰证明了母乳要优于有机奶粉,因为母乳中的蛋白质是小分子,宝宝消化起来会更快;而有机奶粉不管作了何等加工,消化起来比较困难。
总之,想要宝宝拥有光滑的皮肤,要加强日常清洁护理,切不可听信谣言。以上是宝宝拥有光滑皮肤的措施和关于母乳的误区,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新手爸爸妈妈。
6个月一过,宝宝频繁生病,这究竟为啥
很多宝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宝宝在六个月之前不会生病,但六个月一过,各种病就缠身了,总要往医院跑。一二来去,宝宝折腾的不行,自己也心疼的半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6个月后频繁生病呢?
一、宝宝总是生病,多半是这几个原因
1.经常咬手指
病从口入,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很多宝宝都有咬手指的坏习惯,宝宝好动,小手接触的东西也很多,稍微不注意就会将细菌弄到手上,然后在放进嘴里,进入肠胃,孩子自然也就容易生病了。
2.孩子抗力消失
6个月以前的母乳喂养会给宝宝带来抵抗力,帮助他们抵抗细菌病毒的侵害。但6个月之后,随着宝宝生长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宝宝对营养的需求,需要添加辅食。母乳的减少,宝宝自身抵抗力可能还不足以对抗病毒与细菌。
3.辅食添加的不正确
正常情况下,6个月以后就要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但有些宝妈并不了解辅食添加的正确时间,过早的给孩子添加辅食只会造成肠胃不适,引起消化不良,这时候问题也就开始了。
二、6个月大,宝妈照顾宝宝需谨记
1.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抵抗力的好坏跟孩子睡眠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有午睡习惯的宝宝,宝妈要控制好午睡时间,睡得时间过长宝宝晚上就睡不着了,这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
2.养护宝宝脾胃
宝宝脾胃容易受到食物影响,如果吃的食物不对很容易导致宝宝积食或是便秘。因此,家长在平时可以给宝宝喝点金棘末,帮助宝宝解决积食情况,减轻宝宝肠胃负担。这样也能增强宝宝抵抗力,孩子生病次数也会变少。
3.注意添加辅食时间
宝妈在添加辅食时要注意方式与时间。一开始添加辅食,宝妈要从流食开始,等到宝宝适应之后,在添加固食。添加辅食要从少变多,种类从简单到复杂。在添加辅食时,宝妈要仔细观察宝宝情况,等到宝宝适应后在添加另外一种。
宝宝生病宝妈肯定会心疼。这时候,宝妈要找准宝宝生病的原因,然后针对性治疗。在平时也要从辅食睡眠方面着手,提高宝宝免疫力与抵抗力。
宝宝出生后腿伸不直,是怎么回事?
宝宝出生之前,妈妈们会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宝宝出生之后,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担心,总之,宝宝的到来就是伴随着问题,但爸爸妈妈们甘之如饴。今天就来说一说宝宝腿型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注意到一些人的腿型会呈现O型腿或者是X型腿,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时常可能还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因此,宝宝的腿型问题,就备受妈妈们的关注,都希望自家宝宝能拥有一双笔直的大长腿。但是,有些妈妈发现,宝宝出生后腿一直伸不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腿伸不直的原因
婴幼儿时期腿伸不直是正常现象,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期间,为了减少空间,宝宝的腿一直呈现弯曲状态,时间长了,一直维持的某一个状态。这并不是容易更改过来的,所以说,是正常的发育现象,妈妈们不必过分担心。
错误做法
一些老人为了帮宝宝矫正腿型,会用布条将腿裹起来,认为可以更快的帮助宝宝矫正腿型。事实上,这种做法会使宝宝脆弱的关节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影响腿部的正常发育,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关节脱位。
另外,妈妈们在教宝宝走路时不可操之过急,要顺其自然,可以让宝宝先练习爬行。学步车的使用给宝宝的照顾带来方便,然而,易形成的危害在于容易使宝宝形成足内翻、足外翻的情况,过分依赖反而得不偿失。
正确做法
首先要将上述错误的做法全部摒除,那些事情绝对不能做。家长要时刻注意关注宝宝腿型的变化,在不同的生长周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变化应是一种常态。假如长时间内宝宝腿型一直没有发生改变,甚至停止生长,这就说明宝宝的腿存在问题。要注意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对于走路的事情不强求,要注意培养宝宝正确姿势的养成,具体情况如下:盘坐时两腿交叉,环坐时两脚脚掌相对,长坐时两腿向前。
总之,出现问题不要慌,家长要冷静的面对,有时候一些问题是正常现象,要充分了解宝宝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于宝宝,要有一个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样的成长方式才有助于宝宝健康成长,万万不可拔苗助长,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宝宝出生后,脐带护理的正确姿势
孕期,胎儿成长发育都是通过脐带来吸收营养。宝宝出生后,脐带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不过脐带剪断后,家长仍需要细心护理。如果护理不当,反而会造成细菌感染,引发炎症。那么,新手父母该怎么正确护理脐带呢?
一、脐带未脱落前
1.保持局部干燥
如果宝宝脐带还没有脱落,脐带周围需保持整洁干燥,勤给宝宝换尿不湿,避免脐带周围尿液感染。在给宝宝宝更换尿不湿的时候,注意不要盖住脐部,以免造成创面污染。
2.检查伤口是否渗血
在护理宝宝脐带时,父母要观察包扎脐带的纱布是否有渗血情况,如果有渗血情况,需重新包扎。如果没有,可以用75%的酒精棉签消毒,在消毒脐带时,先消毒脐带根部,然后在消毒脐带。消毒使用的棉签要更换,以免交叉感染,脐带自然脱落后就无需再消毒。
二、脐带脱落后
宝宝脐带脱落后还是会有少量渗出液体出现,家长无需过度担心,这是正常的,只要正常护理就行。
1.保持干燥
如果家长想要宝宝脐带尽快脱落,那就保持周围干燥,降低感染风险。每次给宝宝洗澡时用肚脐贴或是其它物品保护好肚脐,之后要用酒精消毒,保证脐带周围清洁干燥。如果脐带周围被弄湿,应立即用棉签擦拭干净消毒。
2.不要随意涂抹其他用品
很多家长在护理脐带时会下意识的涂抹些护肤品、药品,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新手父母不能这样做,因为这些都不是专门护理脐部的,稍微不注意就会造成感染,如果有这种行为应立即禁止。
3.护理前需清理双手
在护理脐带前家长先将手洗干净,以免造成脐部感染,影响宝宝脐带恢复速度。
4.不要摩擦
给宝宝使用尿不湿或是纸尿裤大小需合适,以免纸尿裤摩擦到脐带,造成破皮或是出血等情况。
总结:
宝宝的脐带护理很重要,很多新手爸妈一开始可能会不知道从何入手。但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脐带护理的好,脐口才会好看。护理脐带前,要做好手部清理工作。使用棉签消毒时,不要重复使用以免造成感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脐带周围干燥。
宝宝学走路,该不该使用学步车?
现在的婴儿用品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学步车就是其中之一。很多的家长都会买学步车给宝宝用,宝宝坐在里面可以学走路也可以在里面玩,家长也可以腾出时间来,也就可以做别的事情了,一样一举两得多好啊。可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过早的给宝宝坐学步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过早使用学步车的坏处
1.限制宝宝成长
宝宝坐在学步车里自己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的确是行动自如。可他们练习爬行和翻滚的机会就没有了,慢慢的他们就会对爬行和翻滚没兴趣了。要知道爬行是需要整个身体来配合的,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这样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发育的,而学步车限制了宝宝,让宝宝没有锻炼的机会。
2.速度快
学步车的轮子都是万向轮,非常的灵活,移动起来也是非常快的。宝宝小坐在里面根本不知道危险,也不知道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他们只知道用小脚在地上划动车子,车子就快速的跑了,这样宝宝很容易受伤的。
3.o型腿
宝宝月龄小,他们的骨骼柔软,钙质少,胶质多,如果过早的坐学步车的话,对他们的身体发育是有影响的,很容易使腿的骨骼弯曲变成“O”型腿。而且不是每个学步车的高度都正好适合宝宝的,如果学步车的坐垫高,而宝宝的个子不适合车子的高度,那么宝宝就必需要用脚尖着地的往前滑行了,时间长了宝宝就习惯垫着脚走路了。
学步车的益处
1.给要学走路的宝宝提供了方便
学步车给家长减轻了负担,多了做事的时间。而且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都很胆小,怕摔跤,而坐在学走路里面宝宝就不用害怕了。
2.学走路很安全
还有就是宝宝坐学步车学走路的时候,比扶着任何一样东西都要安全。宝宝不容易摔跤,也不用家长弯着腰教宝宝学走路,学步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它让家长们轻松了许多。
但是,还是希望家长们尽量不要让宝宝坐学步车。如果确实需要坐的话,也要等宝宝10个月以后再坐,太小了坐真的不好的,而且每次坐的时间不要太长。学步车要在平整的地面上宝宝才方便滑行,要移开桌子板凳这些障碍物,要把大门关好。不是说宝宝坐在学步车里就行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不是这样的,学步车的滑行速度很快的,宝宝又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所以还是需要大人看护着。
宝宝总吐奶,爸妈可以试试这5个方法
平时生活中,很多妈妈们都很头疼一件事情,遇上孩子吐奶怎么办?有些新手妈妈们缺乏经验和常识甚至会酿成意外的发生。可能有的家长们对于吐奶和溢奶分不清楚,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采取了错误的措施,因此并没有减轻孩子的痛苦。
什么是吐奶和溢奶?吐奶,指的是在喂奶不久或者是在半小时内出现张口伸脖、表情痛苦等现象,这是正常吐奶。而溢奶则是宝宝胃和食道里面的奶流出来的现象,相比较吐奶而言,溢奶流出的奶很少,只是在嘴角部分存在一部分奶。
宝宝甚至还会出现喷射性吐奶的现象,这个就比较严重,应该及时送往医院就医。但是不管是吐奶还是溢奶都是宝宝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导致的。
解决宝宝吐奶的方案:
一、使宝宝上身抬高
如果呕吐物进入气管极易引起窒息,所以当宝宝躺下的时候应该垫一些东西,使上半身抬高。
二、多餐少食
妈妈们不能一次性给孩子喂太多的奶,可以多餐少食,增加喂奶次数,但是每次给宝宝为少量的奶。喂完奶后不要着急就把宝宝放在床上休息,妈妈可以抱着宝宝来回走动,促进孩子消化。
三、及时补充水分
吐奶后在30分钟给宝宝补充水分,但是吐奶之后就喂水可能会再次呕吐。
四、选择合适的奶嘴
奶嘴过大或过小都是不适宜的,奶嘴过小容易将空气和奶水一起吸入,这样很有可能引起吐奶,奶嘴过大则宝宝喝奶的时候容易呛着。所以在给宝宝们喂奶的时候应格外注意奶嘴是否合适。
五、拍嗝
宝宝在喝完奶之后,应该给宝宝进行拍嗝来减缓宝宝胃里的压力。因为宝宝喝完奶之后,胃上面是空气,下面是奶,极易造成胃部压力过大。所以轻轻地拍拍宝宝的背部缓解胃部空气压力,从而减少宝宝吐奶、溢奶次数的发生。
家长们应该正确认识宝宝吐奶、溢奶并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当宝宝发生吐奶、溢奶等情形时,妈妈们能够及时正确处理,这样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降低了宝宝面临危险的概率。只要妈妈们了解必要的常识和方法,就不会在孩子发生吐奶溢奶的时候手足无措,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