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几座山?)
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几座山?)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宽广、地大物博、山脉众多,其中不乏名山大川。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后,在汉朝时期在这四座名山之上修建寺庙级道场,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
那你知道分别供奉哪四位菩萨?意味着什么?求什么灵验?
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内,为国家级5A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在五台山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象征着“大智慧”。所以登五台山求聪明智慧是比较灵验的。
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几座山?它们分别是哪尊菩萨的道场?你都知道吗
普陀山
浙江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一处海岛旅游胜地,这在我国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普陀山的海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非常美丽的。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上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即大慈大悲。所以在这里求没有烦恼和求子是比较灵验的。
峨眉山
四川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有报国寺、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坚持不懈的意思。所以在峨眉山求能力恒力比较灵验。
九华山
安徽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我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东南第一山”的美誉。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在这里供奉有地王菩萨的露天铜像,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普度众生的意思。所以在这里求祛病除灾身体健康是比较灵验的。
右眼皮跳是什么预兆(左右眼皮跳的真正含义)
右眼皮跳是什么预兆(左右眼皮跳的真正含义)
星期一:
左眼跳,今天有事情要发生!
右眼跳,平常事,不要紧。
星期二:
左眼跳,心情会很愉快。
右眼跳,会发生不快的事。
星期三:
左眼跳,有人喜欢你!
右眼跳,有事会让你生气。
星期四:
左眼跳,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右眼跳,今天对任何事都不能插手。
星期五:
左眼跳,有人在想念你。
右眼跳,将发生一件幸福的事。
星期六:
左眼跳,这几天会暴露你的秘密。
右眼跳,近期会得到礼物。
星期日:
左眼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
右眼跳,有好运气。
子时:左有贵人,右有饮食。午时:左主饮食,右有凶事。
丑时:左有忧人,右有人恩。未时:左主吉昌,右有中喜。
寅时:左远人来,右若事至。申时:左有女思,右有损财。
卯时:左贵客来,右平安进。酉时:左有客来,右远客至。
辰时:左远客来,右主损害。戌时:左有客至,右主聚会。
巳时:左有饮食,右有凶恶。亥时:左主客至,右主官非。
子时:23点——01点前
左眼:意外之喜降临,会有不错好运,你的心脏要强一点,别兴奋过了头。
右眼:有人请你吃饭,可以省下一笔钱,但是这个人的目的不明,你要多多斟酌。
亥时:21点——23点前
左眼:享受合家团圆、多方肯定,再加把劲,你会做得更漂亮。
右眼:提防官司纠纷,你要不口舌冒犯人,要不就是弄坏东西。
丑时:01点——03点前
左眼:家中最近很麻烦,大小事困扰着,不知该怎么办,短期内一筹莫展。
右眼:有人思念你,有可能是家中长辈,相互牵挂太久了,有空打电话关心一下吧。
寅时:03点——05点前
左眼:会有朋友自远方而来,狠狠吃你一顿!如果你并非别有所图或手边闲钱多,接到朋友电话一定要装忙。
右眼:家人有机会得到意外之财,例如忽然中了奖,也有可能丢掉的钱又找回来了。
卯时:05点——07点前
左眼:贵人贵客报到,让你生命重现曙光,多留意忽然出现在你身边;很久不见的朋友。
右眼:平安顺利,不必太过担心可能发生危险的状况,吉人自有天相,安心睡觉吧。
辰时:07点——09点前
左眼:人际关系会变好,许久不见的朋友再次相逢,可能捎来不错的喜讯。
右眼:钱财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失掉,花了许多冤枉钱。
巳时:09点——11点前
左眼:会有好处可以捞,目前的你颇有利用价值,别人都会让你三分。
右眼:开车小心,提醒家人多注意平安,危险出现在四周。
午时:11点——13点前
左眼:长期耕耘总算有了结果,你可以松一口气,准备享受成果吧。
右眼: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还好机率不高,继续保持警戒才好。
未时:13点——15点前
左眼:你可能在打赌或玩麻将时输了不少钱,别输光了才来后悔。
右眼:有好事发生,但属于微不足道,你也不会很高兴的那种小事。
戌时:19点——21点前
左眼:有人指派工作给你,不要想太多,快点答应,其他的问题会自然会迎刃而解喔!
右眼:得意忘形了吗?小心小人随时准备落井下石,你别太嚣张。
申时:15点——17点前
左眼:忽然想起什么事情吗?快点去做,当下想到的,最容易成功了。
右眼:异性缘佳,你的贵人就是异性,他们对你,比同性宽容多了。
酉时:17点——19点前
左眼:为人辛苦为人忙,好在有收获,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
右眼:刚认识的朋友就可以熟得不得了,和他们多混熟点会很不错。
戌时:19点——21点前
左眼:有人指派工作给你,不要想太多,快点答应,其他的问题会自然会迎刃而解喔!
右眼:得意忘形了吗?小心小人随时准备落井下石,你别太嚣张。
右眼皮一直跳(为啥右眼皮总是跳,真是“跳灾”吗?)
右眼皮一直跳(为啥右眼皮总是跳,真是“跳灾”吗?)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延续了很多年,也让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奇怪的是“左眼跳财”的说法,并不经常灵验,“右眼跳灾”却总在生活中得到了验证。完全说是迷信,也不能让人信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为啥灵验的总是“右眼跳灾”?
原因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复杂,人的眼皮跳动不过是肌肉抽搐的一种表现而已,就好像在睡觉时腿脚抽筋一样。只要长时间处于劳累状态、用眼时间过长等等,都会出现眼球跳动的问题,稍作休息就会得到好转。所谓“右眼跳灾”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神经的抽动并非都是由于劳累以及用眼过度引起的,还会和一些心理反应有着关系。
一个人对于某件事情过于担心,比如家里有人生病、工作时担心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潜在的担忧都会出现,神经也会由此而变得紧张,眼皮就会经常跳动,并不分左眼,还是右眼。在有些地方,也会有“右眼跳财,左眼跳灾”的说法,原因也就在此。对某件事情的担忧,也就暗示这件事本身就存在问题,是否会爆发出来,那完全是看几率。一旦发生了,人们就会把归结为右眼或者左眼“跳灾”的说法上来。相反,一个人根本无法准确预料自己的财运以及事业能否成功,“跳财”的说法自然难以出现了。
在心理因素之外,眼睛一直跳,也可能是在暗示眼睛或者身体内部存在问题。当长期用眼过度,带来了炎症问题时,眼睛受到长期的刺激,便会持续性地跳动弄。与此同时,眼睛也会有干涩以及瘙痒等问题出现。平时则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者是手机等等,晚上要早点休息,以缓解眼睛疲劳,促进眼睛地恢复。
古人说“肝开窍于目”,眼睛反应的内在问题常常就是肝脏方面的问题。当肝有了问题,代谢会受到影响,身体内的代谢废物得不到及时排出,眼睛便会因此而出现问题,时常跳动。在生活中,建议先在习惯上做出调整,不要长期熬夜,少抽烟喝酒,有时间就多运动。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吃一席养肝明目的食材,诸如蓝莓、桑葚以及黑芝麻等食材。
眼睛经常跳动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吗?
寻找原因从根本上进行调理是一方面,持续跳动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更为简单的方法暂时性地缓解眼睛跳动。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热毛巾敷眼睛,通过毛巾热敷能够很好地缓解眼疲劳,促进眼睛周围的血液流动。不过,在用毛巾热敷时要注意温度,温度过高时也可能伤到眼睛。
眼睛跳动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并非是像俗语所说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生活中的压力太大,对某一件事情的过于担忧,甚至是睡眠不好等等因素,都会使得眼睛偶尔跳动。长期跳动则可能反映身体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既是官方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我们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经历数千年的演化,走过几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我们来简要看看:
第一阶段,从西周到战国: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
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到孔子(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 479年)时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以及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周公等人认为,人君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眷顾。为了回报上天,人君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好理解。
大约过了五百年,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我们今天见到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这些书并不像今天的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
围绕这三个字,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看似很好理解,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实际上,这两句话没有那么好把握,不好操作,姑且算是鸡汤。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写的《大学》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对人的成才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具体的路径:一是“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二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修养德性;亲民,与人和谐相处;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格物,学习实践;致知,丰富自己的知识;诚意,诚恳做人;正心,端正心态;修身,修养心性;齐家,把家庭关系搞好;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小诸侯国;平天下,为天下太平做出贡献。
这个路径得到后世很多人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后世儒家思想的各种流派,都绕不开这个路径。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说约前385年-公元前289年,一说约前304年)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皆可为尧舜。这就鲜明地涉及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了,他写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谈到成才的具体方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流传甚广,给后世很多启发。
在孟子看来,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备的,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这里讲的尧舜,并非专指尧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也是人,性本善,应该按照善的标准去行政,行仁政,造福千千万万的民。
接下来的荀子(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 238年),他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学者对君臣的一种恐吓。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劝说性的,并无很规范、系统的教科书。但是,有悟性有经验的读者往往都能发现:孔孟的学说是健康的,展现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他们的这种思想没有通过文字系统、完整论述,一般人的确难以理解通透,就像佛家说的“真法不能说”,也像道家说的“大象无形”。
第二阶段,西汉:儒家思想系统化并走上大一统的殿堂
西汉初年,由于之前连年战争,民生凋敝,为安定人心,恢复生产,西汉统治者采纳道家“无为而治”建议,与民休息,创造了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67年-前141年)。汉武帝(公元前 156年-前87年)时,汉朝已经是国富民强。汉武帝不想再无为而治,于是采纳儒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某些思想引入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要维护国家政权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必须强化皇权。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两个主要思想:
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权天授”观念早在西周就已提出,也认为天与君王存在某种道德联系,但是还只是笼统的表述。君权神授的目的是增强皇权的合法性和神秘性,提高皇帝的权威,这在当时确有必要;但是,皇帝权威树立后,若是不按套路出牌,大臣怎么应对?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他提出,人与天是有感应的,人作恶多端,上天就会发怒。皇帝如果不好好履行职责,上天就会以各种灾害警示,皇帝就要反省,不然上天就会发更大的怒,选择其他人当皇帝。
这有科学依据吗?没有。有道理吗?有。一旦有雷雨冰雹、地震蝗灾等灾害发生,大臣们可以借题发挥,劝皇帝自省,劝皇帝要改正某种错误。如果皇帝没什么错误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微杜渐,如履薄冰。背心当胸罩,有警示总比没有警示强。
天人感应学说确有积极意义,主要作用就是威吓皇帝,不要干坏事,否则会遭到天谴。天人感应对皇帝适用,对普通臣民也适用。
二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主要是确认国家和家庭内部的主要社会关系。君,也就是皇帝,应该是臣民的表率,是臣民的纲领;父亲是儿子的表率,是儿子的纲领;夫君是妻妾的表率,是妻妾的纲领。董仲舒的目的就是要分清主次,不要乱套,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不是平等关系,是主宾关系,也不是主仆关系。处在上位的君、父、夫要以上率下,当好表率,带领臣民或子女、妻妾,搞好内部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君臣同心国运昌,家和万事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子,你的位子在这,他的位子在那,各就各位,那么国家和家庭的秩序就不会乱了套。这里有一点特别需要说明,之前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但董仲舒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君为臣纲,突出君主的重要地位,这就是为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五常”不是五常大米,也不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而是“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孔孟仁义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做人的道德准则,对人格的要求更为健全,基础扎实,维度更为周全。这五个字对后世影响巨大,至今不衰。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体系、维护长期统治十分有利,因此同意照此实行。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儒家经典成为皇帝钦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当官。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第三个阶段,两宋: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哲学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积极吸收儒学的有关精神,加速了本土化进程,大行其道。南朝梁武帝萧衍是虔诚的佛教徒,“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他。道教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扩大。唐朝初年,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大文学家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势单力薄。儒学的大复兴是从北宋开始的。
程朱理学发端于北宋五子:周敦颐(1017年-1073年)、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我觉得司马光也算一个,但王安石(1021年-1086年)和他们不是一伙的。他们融合佛、道某些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到南宋的朱熹(1130年-1200年)时,经朱熹的进一步阐述,理学日臻完备,史称“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
1.天理是唯一准则。天理是宇宙万物的存在的机理,人世间只有一个天理,这个天理简单地说就是道理,凡事都有个道理,有个原理,有个机理。这个理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信不信。天理表现在具体要求上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法则等等。你仁就是天理,不仁就是没天理;你义就是天理,不义就是没天理。等等。
2.通过“格物”去认识天理。怎么去认识天理呢?格物致知,通过亲身学习实践,才能认识天理。人的大脑、内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要想认识天理,就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一一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存天理、灭人欲。认识了天理,就要按照天理去办事。天理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人人都要按照天理办事,按照封建伦理纲常、法则处世,以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为标准处世。程朱理学的天理是狭隘的天理,举个例子说,吃粗茶淡饭是天理,吃大鱼大肉就是人欲;忠君是天理,否则是大逆不道。他们要将人的欲望消灭,如果人人都没有欲望,都无欲无求,那么社会就秩序井然,天下就长治久安。程朱理学还有个特点,特别强调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退让、不妥协、不变通。
人要想成才,就要按照这个路径走。认识天理,按照天理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不能贪图享受,不能有奇思乱想,规规矩矩。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有尿先憋着。
此外,他们还热衷提一些高大上的口号,比如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看似振奋人心,实际一文不值。试问,古往今来谁又能做到哪怕其中之一?不可能做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年秦皇嬴政计划建立赢家的万世江山,不想却是二世而亡。
朱熹的学说刚出来时,就受到一些清醒人士的批评。南宋名臣崔与之指责朱熹是以学术杀天下后世。而另一位名臣,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韩侂胄,他担任宋宁宗时期宰相时,对朱熹的学说进行了严厉打击,韩侂胄认为朱熹的学说是歪理邪说,是邪教,禁止传播,史称“庆元党禁”。后来韩侂胄因主导“开禧北伐”失败,于开禧三年(1207年)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杀死。此后,朱熹的学说又开始流行,到宋理宗时期更是大行其道,宋理宗的“理”就来自程朱理学的理。韩侂胄后来成了《宋史》里的奸臣,因为《宋史》是朱熹的徒子徒孙编写的。我查了一下百度,韩侂胄现在已经是爱国者了。
从元朝开始,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继元朝之后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受程朱理学影响最大的一个朝代,终明之世共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史称刚明。许多学者乃至普通历史爱好者对此津津乐道,殊不知人口众多的明朝,却最终让华夏族再次整体沦为少数民族异族之手。程朱理学对此负有重大责任。
第四阶段,明朝:阳明心学将儒家思想推向顶峰
心学也是理学,理学的一个分支。南宋时期,理学家陆象山把“心”作为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认为天地万物的机理原理都在人的心中。明朝中期名臣王阳明(1472年-1529年)继承丰富了陆象山的学说。后世称这一学派的学说为陆王心学,其实我更愿意称为“阳明心学”。
王阳明出生在状元之家,天赋极高,文武双全。作为主帅扫平南赣匪患、平定宁王之乱,干了很多大事。他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只有去除人的心中之贼,才能让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人的内心就已经有一个意念中的世界,具备成为完人的一切条件。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出游,友人指着岩中的野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简单理解一下,山野的一株花,当你没有看到它时,它只是寂静地藏在你内心深处,你心中本来就有这个花的样子,只是你自己没有察觉到,但不妨碍这花在你内心的存在。等你看到这颗花时,实物的花激活了你内心的花,实物的花好比密码,用密码能验证你内心里早有这株的花的存在。
王阳明和朱熹的冲突在哪里呢?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通过努力学习实践,把空空如也的内心不断填满。王阳明另辟蹊径,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景象、原理、机理、道理都已与生俱来植入了人心,人为什么知道甘蔗甜?知道花香?味觉与生俱来。
再举个例子,你如果说王阳明不会开车,他肯定不答应,他会说开车的技术早已深藏在他的内心,他会驾驶,只是驾驶的技术有待通过实践来激活。王阳明的意思不是要把自己本没有的驾驶技术从外界学过来,而是要把自己已有的驾驶技术激活。比如,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激活驾驶技术,而猪不可能会驾驶,因为猪心里没有预先设置这项技术。
朱熹断定人的内心一开始完全是空的。人要成长,要增加认识,就要将外界的知识和技能搬进内心。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进行了实验,亲自去“格”竹子的原理,格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格出什么原理。王阳明认为,人自己本身就具备了所有东西,只要去伪存真,只要通过实践激活,只要把不好的移出去,留下好的,留下良知,最终能成为为圣人。
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东西的,但是如果蒙上了灰尘,就无法照出来,这时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这样理解,是不是比朱熹没有镜子硬生生去造一个镜子出来容易得多?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知行合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首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这里的“知”就相当于是刚才说的先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阳明才强调行动、强调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实践,一切都是徒劳。
致良知。致良知也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规律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激活。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学会守静反思,要在事上磨练,要在实践中体味真知,激活良知。
相比朱熹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更突出了人本主义,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阳明主张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朱熹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一回事。两个人说的“天理”意思不一样,朱熹的天理是封建纲常、法则等,王阳明的天理是人心。
王阳明强调,做事要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强调问心无愧。只要不违背良心的事情,就可以做。朱熹要灭的人欲,是人的正常欲望;王阳明要去的人欲,不是人的正常欲望,而是“心中贼”,是人心中的邪念,是有违良知的邪念。
现实生活中,有的事情违法,有的事情缺德,但不一定违背良知。比如,有个人快饿死街头了,他不得已偷了吃的,在王阳明看来,这事可以原谅,并不违背良知。又比如,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在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自己的最高领导蒋介石,逼蒋抗日。这事按照朱熹的思想来说是违法的,违背天理的。但是按照王阳明的思想则是可以的,因为在当时全民抗战才是良知,内战不得人心,因此张杨问心无愧。
明朝统治者从来没有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官方思想,王阳明去世数十年之后的万历年间,王阳明心学在民间传播较广,这时有大臣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朝廷下令禁止民间传播阳明心学,万历皇帝不予理会。
阳明心学对人性解放、回归人的本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西方文艺复兴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人当做人,回归人性,不提做不到的要求,保持良知范围内的宽容,那么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问题就不难了。
王阳明之后,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但是都是小打小闹,没有超出心学的高峰。
后来,清朝满族贵族统治者一开始是不太信程朱理学那一套的,当然,他们也不懂阳明心学。清初的满族贵族多数人不懂汉语,他们几乎都是原始的实用主义者,可以和蒙古人联姻,可以封异姓为王,可以放手任用异族人士担任要职。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帮助满族人以少数兵力迅速占领全中国,甚至收复了汉人丢失千年的西域地区,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大清帝国。
清朝中期以后,满族贵族日益程朱理学化,到清末鸦片战争时,朝廷基本上成了明朝末年的翻版。他们不肯放下身段虚心学习洋人的长处,以倭仁(蒙古族)、翁同龢为代表的朝中大臣,满脑子都是程朱理学思想,阻挠革新,反对洋务,最终把清朝葬送。好在,满族贵族比明朝崇祯皇帝中毒轻一点,他们没有去煤山上吊,而是选择了和平谢幕。
程朱理学有其精华的一面,比如爱民思想、严于律己思想,等等,有积极意义。但是,其作为治国思想体系是封闭的、落后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祸国殃民思想,用程朱理学治国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国家蒙难,人民蒙羞,文明蒙尘。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思想,他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必须要摆脱程朱理学糟粕思想的束缚。张之洞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他们要打倒的其实不是孔孟,而是程朱理学。蒋介石后来虽然提倡新生活运动,但又致力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比如大力倡导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最后也失败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佛理禅言之人生忠告)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佛理禅言之人生忠告)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此语虽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记得有篇小说写一个爱财如命的财迷,进了一座黄金山,山内皆是黄金珠宝,大喜若狂。但因贪得无厌,终于陷入黄金山而无法出来,于是黄金山中留下几根白骨,岂不悲哉?由此可见,健康是最宝贵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学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如以佛家妙语悟之,李斯、庞涓都是极可怜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
嫉妒是一种病,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宁。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他终日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耻。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他当年识拔后生苏东坡,有人便对欧阳修说:“苏东坡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欧阳修。”但欧阳修一笑了之,依旧提拔苏东坡。后人更加崇敬欧阳修。苏东坡脱颖而出后,更是感恩在心,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动千古。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此话最为重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敌人,如流氓、无赖、小人,此等衣冠禽兽之徒可恶之极,但看穿了,也无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处事犹豫不决,或过高地估价自己,由此而自大;或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战胜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人生会打开新的一页。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仅以上四条佛家妙语,我以为足够每个人受用终生。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确对待,坦然处之,变有病为无病。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
十二生肖的故事(我国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的故事(我国十二生肖的故事)
在我国的十二生肖历史中,有许多与我国十二生肖有关的传说和神话,而且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和故事。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有十二只动物,我国十二生肖是如何形成的?这里是最著名的故事都是我国黄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最普遍的我国十二生肖传奇的故事。传说玉皇大帝(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天皇)下令将动物指定为日历标志,并选择首批到达的十二种动物。在那一天,老鼠起得很早,就赶到集会地点。在途中,他遇到了跑得更快的黄牛。为了不落伍,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为黄牛唱歌,让黄牛带着它。就这样最后,牛和老鼠首先到达。此时牛很高兴地认为他是第一个到达地方,但是它没有注意这只老鼠已经滑到了它的前面,成为了我国十二生肖的第一个幸运动物。这就是为什么老鼠会赢得比赛的原因。
那么十二生肖依次是什么?跟随老鼠,牛的是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关于这个简单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说是玉皇大帝打算选择十二名警卫。据说猫希望老鼠可以早点到达并代表他们签字,但是老鼠完全忘记了它或故意这么做。有人说,要求动物参加游泳比赛或其他简单的比赛。据说大象也参加了我国的十二生肖比赛,但由于老鼠进入了它的鼻子,最终逃跑了。
那时,猫和老鼠是好朋友和邻居。当他们听到有关玉皇帝选择生肖动物的消息时,猫对老鼠说:“我们应该早点到来报名,但我通常会迟到。” 然后老鼠答应唤醒他的朋友,一起去。但是,在他起床的早晨,他太激动了,无法回忆起自己的诺言,直接去了聚会的地方。当猫终于到了,选择就结束了。这就是为什么猫如此讨厌老鼠的原因,以至于每次见面时,猫都会追赶并杀死它。
为什么在生肖中老鼠首先出现?
除了老鼠在我国十二生肖的伟大故事中所扮演故事外,还有其他关于其在这些动物中的优先地位的传说。在关于世界起源的我国神话中,在天地分离之前,宇宙是黑暗的。是那只老鼠咬了一条裂缝,让空气进入。于是他成了开创世界的英雄。这就是他的重要性。俗话说,他的前爪有四个脚趾,后爪有五个脚趾,奇数和偶数。对于十二种动物中的这种特殊生物,老鼠赢得了第一名。
传说似乎难以理解,因为在如此长的历史中,最初的意图已经消失了。生肖与阴阳,五行和其他传统生活概念有关。因此,它促进了我国黄道文化的发展。在开心地阅读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们仍然需要知道一些事实:可以相信黄道十二宫的动物开始与崇拜古老的动物,并且选择了十二种古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动物生动地代表了十二生肖分支。在名字列表中没有猫,因为很久以前我国没有猫。
运气不好怎么转运(18招让你的运气快速提升)
运气不好怎么转运(18招让你的运气快速提升)
1、闲下来的时候去繁华的商场或者人流稠密的大场所走一走,以提升人气。
2、有新事情要做,一定要争取这样的人,就是你身边正在走好运的人,他能给你带来好运,而一定要避免和走霉运的人打交道,他会给你带来更坏的影响。
3、淘一块凤凰牌子,什么材质的不限,最好是暖色调的,到附近的庙宇里开光,之后每日佩戴身边,日久会发现人际关系转好了。
4、一定要和运气好的朋友多接近,尽量做到在一起来往,实在不行就每天给他打一个电话。
5、每天出门前,在左手的手心画一个“火”字,这样持续一段时间您会惊奇的发现,运气转好了(玩牌可以如此操作,小赌怡情)
6、上半身尽量穿暖色调的衣服,或者花俏一些的,例如红色、大红、绛红、粉色等。裤子可以随意搭配即可。这样会让您的自我形象信心逐渐树立。
7、如果用水晶就选粉晶或者绿幽灵,这两种水晶都能有转运的功能。
8、准备一张黄纸,用朱砂研磨写上“炎帝在此罡”上下写,没有朱砂也可以用红色笔也可以,效果不如朱砂笔。
9、把办公室与家里的阳台一定要清理整齐干净,阳台与窗子是一个小环境的“气口”决定着屋子居住人的运气。
10、买一个铜制的凤凰,摆放在客厅或者公司办公桌上,或者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11、到庙里祈福,拜佛,参佛,学佛。这样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2、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到的(第一、改名字;第二、调整居室与办公风水;第三、换电话号码)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技术高超的师傅才能做到。
13、随时都佩戴“五帝币”来转运
14、去庙里请一道“十相自在”图
15、尽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利人利己是一个道理)
16、把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干净,然后撒上符水(麒麟符)
17、去书店买本古代版本的《周易》放到卧室,因为周易是古代帝王之学,对提升个人运气非常好。
18、每天在心里默念“明礼”二字,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转运方法。
男生英文名(男生好听罕见富有深意的英文名)
男生英文名(男生好听罕见富有深意的英文名)
随着世界国际化的发展,不少的父母都想要给自家的宝宝起个英文名字。无论是什么语言的名字,在选择的时候都应该以读音美好和寓意美好为标准。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男生好听罕见的英文名富有深意的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carl】卡尔
——“carl”读音为为[ka:l],余音绕梁、朗朗上口、悦耳好听,由简单的四个字母组成,简短又好记。此词在德语中意为男子汉、伟大的人,以此作为男生的英文名字,突出了男子气概,富有深意。用“Carl”作为男生名字,在国内较为少见,此名符合好听罕见有深意的查找。
【acob】雅各布
——“acob”的读音抑扬顿挫,简短的词汇发出了三个音,洋洋盈耳,朗朗动听。其来源于希伯来语,本义指的是愿上帝保佑,蕴藏着吉祥瑞气的深意内涵。此名字取做男生的英文名字十分少见,是一罕见好听、富有深意的英文名字。
【Type】泰普
——此英文名是由四个不同的字母组成,整体结构简单,十分协调,字形结构很有美感,好看又好记,读起来响亮大气,朗朗动听。Type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单词,作为英文名却很罕见,既给人一种亲切好相处的感觉,也非常的独特有个性。有领导才能、优秀卓越的内涵深意。
【pablo】巴勃罗
——“pablo”读作[pablo],整体的音调偏轻,读起来有点温和美好,悦耳好听,让人有着轻松的情绪。相对来说,此词汇的字母较多,但还是较为简洁美观的,本义是热爱自然、独立自主的意思,延伸出天真无邪、开朗乐观的深意内涵。
【herman】赫尔曼
——“herman”一名字母较多,搭配合理,书写美观,发音时尚、洋气,音律悠扬悦耳,响亮动听。在德语中带有军人的含义,突出男子汉的气概特点,是一富有深意的词汇。此名字在国内用作男生的英文名较少,符合男生好听罕见富有深意的英文名字查找。
【baron】巴伦
——“baron”发音为['bærən],时尚洋气、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给人一种敏感、懂得品味生活中美好有深度的事物的印象特点,其本义为贵族,年轻的战士,突出以此为男生英文名,突出男生杰出、高贵的气质,较为罕见。
【ives】艾维斯
——“ives”的音标为[aɪvz],简单、易读,并且发音不拗口,满足好听的英文名字查找。该英文单词带有指剑术家的寓意内涵,引申为多才多艺、博学多才,既有深意也有内涵,是一个不错的好名字。经过大数据排查,此名字在国内选用为男生英文名较少,比较罕见。
【abner】艾伯纳
——“abner”音标为['æbnə],读起来既时尚洋气,又好听悦耳,给人一种有责任心、追求现实的感觉。在希伯来语中表示“我的父亲是光”的寓意内涵,引申为光明、幸福、吉祥之义,在当下男生英文名中使用的很少,既有寓意内涵也有深意,适合男生取名。
【Gordon】戈登
——“Gordon”读起来简单大气,响亮动听,意思是英雄,强壮的人,很有深意,用来取男生英文名字较罕见。男生以此为英文名字,给人一种正直安定,责任感很强的感觉,且名字寓意深刻,意思明确,符合好听罕见有深意内涵的英文名查找。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我国淡水储量最大湖泊)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我国淡水储量最大湖泊)
说起抚仙湖,可能很多朋友都不很了解,但是云南省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它虽然不如昆明的滇池更加有名,面积也没有滇池大,但是它的水量却比滇池多多了。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区、华宁县之间,湖的北端距昆明约52公里,属于南盘江水系,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长约31.4km,湖最宽处约11.8km,湖泊占地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为206.2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
正是因为这个湖泊很深,所以它的蓄水量很大,云南昆明的滇池面积比抚仙湖还大,达330平方公里,然而蓄水量却只有抚仙湖的1/12,也就是说抚仙湖的蓄水量是滇池的12倍,也是云南另一大湖洱海的6倍。
我们都知道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但是这个湖泊的面积和水量经常性地变化极大,每年的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差别就非常巨大,最大的时候面积可达4200平方公里,是抚仙湖的近20倍,和青海湖的面积差不多了,蓄水量可达260亿立方米,称得上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到了枯水期,面积可缩减到5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只有9亿立方米,可见其洪水期和枯水期的蓄水量差了30倍,但是反观抚仙湖的蓄水量却非常稳定,常年维持在200亿立方米之上。
我国湖南省的洞庭湖被认为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泊面积约2740平方公里,是抚仙湖的近13倍,但它的蓄水量只有178亿立方米左右,而且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变化较大,比不上抚仙湖的水量。
太湖也是我国较大的淡水湖,其面积达2445平方公里,但是蓄水量只有44亿余立方米,抚仙湖面积只是它的1/11,蓄水量却是它的4.7倍。
因此说抚仙湖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并非虚言。在云南省,抚仙湖独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也就是说它的蓄水量相当于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1/10,平均下来相当于为每一位中国人储备了15吨一类水,而且抚仙湖水质优良,属于可饮用的一级水资源,因此还被列为国家战略水资源储备库。
道家代表人物(道教历史上的十大标志性人物)
道家代表人物(道教历史上的十大标志性人物)
1、黄帝:人文始祖
黄帝是人文始祖,炎黄子孙无人不知,可是如果说黄帝和道教的关系,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如果说到另一个概念“黄老之术”,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里的黄就是黄帝,老指老子。“黄老”并称,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识背景的相同,我们现谈论“黄老”思想,是把数术方技之“黄”中的内容,与《老子》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
2、老子:道家祖师
老子是道家鼻祖,在道教中,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对道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写出了道家最高经典《道德经》,传世数千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
3、庄子:赋予“道”的概念神秘性
庄子与老子合称老庄,是继老子之后,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说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庄子则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和传播布道者,他用诙谐,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向世人宣扬道的思想。
4、张陵:道教教祖,正一祖天师
张道陵,原名陵,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张陵是天师道创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张陵之前称道家,自张陵开始,才真正出现道教。
5、葛洪:道士中的“化学家”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同时,葛洪还是一个炼丹家,化学家,药学家。
6、陈抟:易经象数理论家
传说中的陈抟老祖,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陈抟喜好读《易经》,根据《周易》中卦象和爻象,以及用卦象和爻象表现世界生成发育的万有现象,从中寻求万物变化的规律。陈抟在易经象数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先天图》是其象学代表,所谓“数”,《易龙图》是其数学代表。
7、吕洞宾——最具传奇色彩的道教人物
是一个中国道教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国人恐怕都知道他,因为一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确实是一个好人,关于他有很多神话传说,他道号纯阳子,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民间称他为“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道家则称他为“妙道天尊”,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
8、王重阳——开辟全真教的新天地
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始人,他的最大贡献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全真教以《道德经》为主、《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9、丘处机——让全真教走向极盛
丘处机是王重阳的弟子,他让全真教走向了极盛。丘处机倡导内丹心性说理论和三教合一思想,有别于传统道教多为“飞升炼丹之术,祭醮禳禁之科”。他深知要使自己的理论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必须要在实践中给人们带来好处,不重视文化修养的风习,力主文以载道、文道并重,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以便更好地宣传本门教义。
10、张三丰——使道教武术风靡世间
张三丰,名君宝(又名全一),字符元,道号三丰。武林至尊、内拳始祖、原式太极创始人、龙行书法创始人、武学造诣臻入化境,元末明初真人。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其最大的贡武术风靡世间。关于张三丰,正史中描述不多,更多的是一个被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神话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