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是蒙古开国君主。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大约在1170年,他的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他的母亲就带着他和几个弟弟活下去了,过的很辛苦。正是因为少年时期的不易和艰难,培养出铁木真勇敢坚毅的品质。

  十二世纪末,他被蒙古部推举为部落首领。1202年,他联合扎答兰部的札木合和克烈部的王罕,击败了塔塔儿、泰亦乌、蔑儿乞等部。他又同王罕合兵,打败了札木合。在札木合残暴统治下的大批奴隶,都纷纷奔向铁木真一边。紧接着,他又消灭了王罕,最后战胜了强大的乃蛮部。那些较小的部落,也都顺利地被降服或自动归附。

  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部落首领的忽里勒台,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

  在位期间,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

  但是,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孛儿只斤·忽必烈,就是元世祖。那么他跟成吉思汗有什么关系呢?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居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1227年,成吉思汗过世了。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第四个儿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

  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元史》中这样记录: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病逝。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7 

史记记载了从什么到什么时的历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

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6 

明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6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姐姐的儿子,即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所生。)

扩展资料:

霍去病属于少年英雄,他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因为裙带关系而得到汉武帝刘彻重用。他虽年少位尊,但精于骑射,为人少言寡语,胆气内藏,敢做敢为。刘彻想教他兵法,他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他建造府邸,他回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霍去病六战匈奴全胜,每次都是纵横数千里深入敌营,横扫大西北,立下旷世奇功,被封侯封爵,权贵满朝无人能比。但他的弱点是骄横跋扈,不体恤士卒,而因私怨射杀李敢更是其一大污点。不过其功绩还是彪炳汗青,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突然病逝。汉武帝调发属国铁甲军给他修坟墓,墓的外形象祁连山,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到漠北之战,对战匈奴几乎全胜。

元朔六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扫荡漠南伊稚斜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二出定襄。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最终漠北决战以卫青、霍去病告终。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5 

清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清朝多长时间

清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清朝多长时间
清朝(1636年一1912年) 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北洋政府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清朝从此结束。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啟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鸦片战争后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 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未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代统治267年,共有10位皇帝住在紫禁城内,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4 

清朝十二帝顺序

  清朝十二帝的顺序是:

  1.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号:天命。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

  2.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3.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75]年号顺治。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4.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5.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

  6.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7.清仁宗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清仁宗睿皇帝(1760-1820年),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后为避免避讳扰民,改称颙琰,年号嘉庆,世称嘉庆皇帝。

  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颙琰开始亲政,亲政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时大奸臣和珅,将和珅的金银财宝等价值连城的物品全部归属自己所有。嘉庆帝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的势头。

  8.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年号道光。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

  9.清文宗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满族。宣宗旻宁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即位,年号咸丰。时政治腐朽,内忧外患交困。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出师北伐,直逼京师。清廷集八旗、绿营兵主力及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对外则妥协投降。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掠劫珍宝财物,焚毁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承德,命弟奕䜣留京求和,同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被迫签订丧失大片领土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1861年病死于热河行宫。葬遵化定陵,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

  10.清穆宗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清穆宗(1856—1875)即爱新觉罗·载淳,1861—1875年在位,文宗长子。咸丰十一年(1861)六岁即帝位,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佐,定年号祺祥。同年九月其生母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等发动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实由慈禧太后掌权。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亲政,仍由慈禧太后掌权。次年底病死。葬遵化惠陵,庙号穆宗,谥毅皇帝。

  11.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清德宗景皇帝1871年—1908年(在位34年),一心想要中兴清朝,主持了维新变法,但是最终却由于袁世凯告密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了瀛台,最终年仅30多岁便郁郁而终。

  12.【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4 

四大名著及作者的名字

四大名著和作者分别是:吴承恩著《西游记》、曹雪芹著《红楼梦》、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水浒传》。
1、《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妖怪魔法高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2、《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3、《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4、《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3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把诸葛亮刻画的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扩展资料:

  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2 

草船借箭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被很多人熟读,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绝论的战役,最精彩的当属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这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联盟抗曹的战役。

  联盟虽然成功了,但两军并不和睦,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在三天之内上交十万支箭,诸葛亮应下,并将计就计设下计谋向曹操“借箭”,不仅没让周瑜的计谋得逞,还巩固了刘备一方的地位。

  诸葛亮聪明过人,选择在大雾天气“草船借箭”,这是他成功“草船借箭”的关键因素。曹操没有使用火箭并不是他取得胜利的原因侥而是他经过仔细思考、推测,料定曹操顾虑各种因素不敢使用火箭,最终成功“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聪慧过人,被人称作“卧龙”,他善于交际、用兵,临危不乱,思维清晰、逻辑缜密、思考全面。他曾指挥过多场战役,且大多数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他生于乱世,却享受田间的轻松状态,不随波逐流、淡泊名利。

  刘备初始时期无一点立足之地,经人指点寻找“卧龙”,诸葛亮被他三顾茅庐的真诚感动同意出山辅佐。随后他前往东吴说服孙权共同对抗曹操。联盟时期周瑜逼迫诸葛亮三天造十万只箭,诸葛亮面对此等情形丝毫不恐慌,反而信誓旦旦地承诺会上交十万只箭。

  鲁肃惜才很为诸葛亮担心,劝告他示弱,但诸葛亮只是找他借船并将数千只草人并将其绑在船上,乘船向曹军所在的长江北岸开去。天气大雾弥漫,曹操无法判断敌军人数,只能让弓箭手对着大致方向乱射,正入了诸葛亮的圈套,“借”来了十万只箭。

  02

  不放火箭的原因

  第一,无法确定敌人方位。诸葛亮选择在第三天晚上“草船借箭”,是前几天细心观测,算准了第三天晚上是大雾天气,更何况晚上视野狭窄,能见度大幅度降低,曹操无法确定船上是否为稻草人,因此绝不会轻易使用火箭。

  第二,火箭容易暴露方位。大雾影响,曹操根据敌军声势浩大推断敌军人数众多,如果下令使用火箭就容易暴露自己的方位,吸引敌军来袭。更何况大雾天气对于移动的船命中率不高,更严重的情况:若点燃移动的船冲向曹军大营反而会弄巧成拙。

  第三,火箭容易被雾扑灭。诸葛亮聪慧过人,考虑周全,他早早推算好当天的空气湿度非常高,火箭在这样的天气无法使用,夜里雾气很浓,空气中弥漫着雾滴,如果使用火箭,会导致箭还没有落在诸葛亮军队的船上就被空气中的雾滴扑灭。

  第四,无法判断射程范围。大雾天气,如果曹操下令使用火箭,火箭本身箭头沉重,会导致射程范围大大降低,大雾天气,无法获得敌军真实位置,也无法知晓敌军是否在火箭的范围之内,如果使用火箭,不仅损失贵重军器,还容易误伤自己的军队。

  最后,火箭制作成本太高。火箭是在箭头后部,绑上粗布,这些粗布等易燃物,然后将它们浸满油脂,点然后再用弓弩射出。对待一根箭矢都要进行仔细地加工,由此可见,制作成本相当高。此外,由于成本过高,人们很少使用,制作较少,在匆忙的时间内制作缓慢。

  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如何在三天内成功上交十万只箭的呢?要知道三天内就算是不吃不睡也是无法造出十万只箭的,所以诸葛亮只能另想他法。诸葛亮想到驻扎在不远处长江北岸的曹操大军,他们人数众多,军备充足,于是决定略施小计向曹操“借箭”。

  首先,敌方人数众多,两方势力悬殊大,因此只能靠偷袭来“借箭”。他根据所了解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推断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会有大雾,于是选定在第三天乘船向曹军阵营行驶。

  其次,他根据对周围人的了解,知道鲁肃为人忠厚守信,所以特地向他借船。他知道周瑜心胸狭隘且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以保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此外,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命令士兵将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紧靠着一字摆开,增加其受力面积,以便于船体可以两面受箭,“借”到更多的箭。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了解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谨慎多疑,无法判断敌人多少兵力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出兵,且根据天气状况推算出雾天使用火箭的可能性极低。因此,他可以放心地去曹营“借箭”。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诸葛亮成功“借箭”后,他料定曹操因军备消耗损失多而无法出兵围剿,便拿箭回去复命,他料定周瑜会对箭产生疑惑,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询问自己原因,所以邀请鲁肃一同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简述取箭经过,让周瑜清醒的看到自己的阴谋落空。

  诸葛亮神机妙算,将可能阻碍他“借箭”的所有外界因素都预料到了,曹操的每一步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计策全面,不让敌人抓住一点漏洞。无论如何,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更胜一筹。

  总结

  诸葛亮一生任劳任怨地帮助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刘婵两位主公,不图名利,是乃忠臣也。他将他的毕生所学运用到极致,为实现刘备统一中原的遗愿不断奋斗。他一生中为刘备打了太多胜仗,例如: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等等。后人为之敬佩、赞叹。

  最经典的赤壁之战中,他通晓天文地理的知识,通过观察地物的变化,推断好天气状况,根据各种原因推算曹操不敢使用火箭,化解周瑜的陷阱成功“草船借箭”,并“借”到东风,让两国放心开战,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久;刘备病逝,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掌握实权为蜀国平定内乱。而后诸葛亮智夺荆州,得益州,他靠他的聪明才智逐渐将蜀国扩大。并为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遗愿六次讨伐魏国。最终心里劳累,病故于讨伐征途中。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21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评价原句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评价原句是:中国人迟钝,肮脏,麻木,十分不堪。
比如他对于中国人吃饭的姿势不理解,他看到中国人吃饭不上桌子,而是就地蹲着吃饭,姿势十分不雅,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而且,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原句对中国人的偏见是全方位的,小孩,女人,在爱因斯坦的日记中都被描写得十分的不堪,他说中国的小孩呆头呆脑,他说中国的女人缺少魅力,看起来和男性没有什么差别。

现代物理学之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语/英语: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现代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33年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士国籍。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


!admin 发布于  2023-3-17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