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简介
卧薪尝胆的典故如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词语解释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示例】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刻苦训练。
【近义词】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有什么关系
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关系,在野史中被传得沸沸扬扬。
现在演的很多清宫戏,在演到多尔衮和孝庄的时候,几乎都会拿多尔衮和孝庄的恋情来说事。如果一部清宫戏,演到孝庄和多尔衮之间啥也没有,干干净净,我们甚至还觉得,这样的清宫戏是假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总之,多尔衮和孝庄的恋情,甚至于他们的婚姻关系,似乎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那么,多尔衮和孝庄究竟有没有恋情呢?还有,他们之间有没有婚姻关系呢?
野史里面的各种讲述,当然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写野史的那些人,他们对清朝深宫中的事情,根本就不了解。毕竟他们离得太远,不可能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们写出来的那些东西,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说。
所以,要想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从正史确定的事情上去研究。
正史上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多尔衮当年和豪格争夺继承权的时候,最终采用妥协方案,选择了孝庄的儿子福临。如果多尔衮与孝庄没有什么关系,他怎么会选择福临呢?二是多尔衮一开始只是辅政王,但是后来变成了摄政王,再到后来就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既然是“皇父摄政王”,意味着多尔衮与孝庄是有很亲密关系的,甚至有可能他们已经结婚,多尔衮是顺治皇帝的后父,因此才会这么称呼。
那么,这种介绍和这种分析,究竟对不对呢?
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多尔衮之所以选择福临,主要的原因就是福临只有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当皇帝,自己当摄政王,显然是最恰当的。如果小皇帝的年纪太大了,就不好驾驭了。而且福临又是皇太极的儿子,这也满足皇太极的旧臣索尼、鳌拜等人的要求。
但事实上,多尔衮选择福临,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福临本身不是太有主见,二是福临及其家族在朝中没有太大的实力,三是福临的母亲不能是一个政治强人。
为什么这三点非常重要呢?
如果福临虽然小但很有主见,像汉昭帝刘弗陵那样,那就不容易控制了。如果福临的家族在朝廷中有背景,有强大的实力,他们就有可能把持朝政,这样就会给多尔衮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福临的母亲具有很强的政治能力,作为太后,显然她会成为影响政治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这也不利于摄政王的摄政。
前两点,福临不具备。福临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孝庄生前因为不得皇太极重视,因此在朝中也就没有什么势力。第三点,至少说明,多尔衮没有看出来。我们知道,孝庄太后是很有政治能力的,尤其在多尔衮去世以后,他辅佐顺治,辅佐后来的康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影响。既然孝庄在政治上很有能力,而多尔衮没看出来,说明什么?说明多尔衮对孝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
如果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很密切,他怎么会对孝庄一点也不了解呢?
再来谈谈正史上记载的第二点,关于多尔衮把自己封为皇父摄政王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多尔衮和孝庄结婚了,或者有不正当的关系,他都是不敢自称“皇父摄政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吕不韦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秦王嬴政的长大,吕不韦一直在极力和赵太后撇清关系。他为什么要和赵太后撇清关系呢?就是因为害怕。害怕秦王嬴政知道他和赵太后的关系后,对他不利。而事实上,秦王确实很计较吕不韦和他母亲的关系。后来他在处理吕不韦的时候,就问了他一句,你跟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叫“仲父”?这就是一种明确的质疑。
显然,多尔衮为了避免福临对他不满,绝对不敢把他和孝庄的关系提出来,更不敢自称自己是“皇父”。因为那样是对顺治的一种羞辱,会更加激起顺治的反抗。对他自身顺理成章的篡位,也是很不利的。
而他之所以敢自称是顺治的“皇父”,应该正是因为他和孝庄没有关系。他作为顺治皇帝的叔父,帮助顺治皇帝管理江山,这功劳,就像亲生父亲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才是顺理成章的。
总之,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表明,孝庄和多尔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民间的那些猜测,只不过是没有读懂历史的一种臆想而已。
杨玉环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的三首《清平调》都在赞美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乐),719年(唐玄宗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出生在四川一个小官僚家庭,父亲杨玄琰官至蜀州司户。在杨玉环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幼小的她被叔父河南府士曹杨玄璬领养到洛阳抚养。
杨玉环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美人坯子。因为天生丽质,734年,只有15岁的她便成为了寿王李瑁的王妃。
寿王李瑁是唐玄宗与武惠妃之子。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也就是说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736年,武惠妃因病去世。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这种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失去爱妃的唐玄宗感到非常的空虚寂寞。宦官高力士为讨唐玄宗开心,740年杨玉环被召到骊山温泉宫相会。唐玄宗对美艳绝伦的杨玉环一见倾心,从此无法自拔。
为得到美人,为了能与美人长厢厮守,也为了改变他们之间原有的关系,唐玄宗可谓用心良苦。唐玄宗以为死去的生母昭成皇后窦氏祈福为名,下令将杨玉环由寿王妃变为女道士,取道名为“太真”,还特意给她修了一座内道观,将她正式召入宫中。从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拉开帷幕。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自从美梦成真后,每天沉醉在美人温柔乡中无法自拔。歌舞升平,形影不离,乐此不疲。大唐开元盛世之景,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鱼和熊掌唐玄宗已兼得。745年,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无比尊贵的贵妃。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此时的后宫,仿佛只有杨贵妃一个人,唐玄宗眼里再无其他嫔妃。杨贵妃不仅有倾国倾城之容,而且精通音乐,聪明可人,简直就是人间极品。真真是“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是大唐之主,天下最厉害的男人,恐怕也难以抗拒杨贵妃迷人的魅力。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是路人皆知。杨贵妃爱吃荔枝。荔枝产自巴蜀(四川)岭南(广东)一带,距离长安几千里。在当时交通不便、交通工具有限的情况下,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便不顾舆论压力,不惜做出劳民伤财的事情,下令快马加鞭将荔枝送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至极。别说是千里之外的荔枝,就是杨贵妃要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恐怕唐玄宗都会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办到。在偌大的皇城内,普天之下,也唯有杨贵妃有此无上的待遇。
爱屋及乌,爱一个人就爱她的全部,包括家人朋友。杨贵妃的叔父杨玄珪被提升为光禄卿,亲哥哥杨铦升任鸿胪卿,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远方哥哥杨钊,也就是后来的宰相杨国忠,都是托了杨贵妃的福。这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难怪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是发自内心的爱,爱她就要爱她的家人。
此时的杨贵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她拥有世界上最不可一世的男人,拥有这个男人对她无底线的宠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此时的唐玄宗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拥有世界上集美貌与才艺于一身的女子。
醉心于美人怀的唐玄宗却不知道,他曾经励精图治开创的开元盛世在悄悄发生变化。唐玄宗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不仅仅是杨贵妃的男人,他更是唐王朝的一国之主。此时的唐玄宗鬼迷心窍,心中只装着杨贵妃,却把江山放心交给了杨国忠,殊不知,他所深信不疑的人却给了他血淋淋的教训。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都说红颜祸水,这两句都在杨贵妃身上应了验。是上天嫉妒杨贵妃拥有的太多,还是她错认了干儿子?杨贵妃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安禄山是杨贵妃命运的终结者。安禄山,一个比杨贵妃大16岁的胡人,“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为了掩盖自己的奸诈和心机,安禄山表现得憨厚老实、忠心耿耿,拜杨贵妃为干妈。唐玄宗对安禄山信任无比,却没有看出他对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溜须拍马、逢迎谄媚,更没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唐玄宗甚至还赐给他享有赦免特权的铁券,封为东平郡王,成为唐朝将帅中第一个获得王爵的胡族将领。
安禄山对唐王朝的一切了然于胸,他知道唐玄宗的荒淫昏聩,他知道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虚弱情况。于是,他萌发了起兵叛乱、灭亡唐朝的野心。安禄山暗地筹储战马、军械、粮草、绢帛以至金银珍宝等大批军需物资。755年十一月初九的拂晓,安禄山调集15万大军,在蓟城(今北京西南)南郊举行誓师仪式,正式起兵造反。随后,率领叛军大举南下,迅速席卷河北各地,兵锋直指东都洛阳。
短短一月,安禄山就攻下了洛阳。唐玄宗面对现实,仍旧不敢相信,他如此信任的人,怎么会做出背叛之事。事实就摆在面前,他不得不承认。更残酷的事实告诉唐玄宗,此时的王朝正处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他所信任的另一个人也让他失望至极,那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杨国忠对形势分析错误,造成局势越来越严峻。
直至第二年六月,长安即将不保。唐玄宗只好带领亲眷选择逃跑。到达马嵬坡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唐玄宗没有想到,杨贵妃更没有想到,他们即将阴阳两隔。
跟随唐玄宗身边的将士首先杀死了杨国忠,然后再把矛头指向了杨贵妃,他们认为只有把奸相杨国忠和祸国殃民的杨贵妃处死,才可以平民愤,才能给全国人民一个说法。
唐玄宗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杀死杨国忠只好无奈接受,再处死他心爱的女人,唐玄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美人,在江山和美人之间他一直都不觉得冲突。此刻,历史非让他作出一个选择不可。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
唐玄宗如何选择?面对陈玄礼,面对所有将士,唐玄宗只好忍痛割爱。江山不保,美人焉存?此时的唐玄宗心里怎么想?无人知晓。后人只知道,杨贵妃永远留在了马嵬坡,她的生命停留在了38岁那一年。
当白绫勒在杨贵妃香颈的那一刻,她终于明白了,她不可能比他的江山重要。那一刻,她与玄宗之间美好的往事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她坚信那时的唐玄宗是真的爱她,这一点毋庸置疑。如今,也是最爱她的男人要了她的命。她的眼角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她恨唐玄宗,为何不能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保护她。她的命就是他的,想要就给他吧。只是来生不愿再做王的女人,只想做一对平凡夫妻,长厢厮守。
从此,唐玄宗还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杨贵妃已化为一缕清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此生最浪漫的爱情写照。“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最刻骨铭心的痛。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曾经让无数世人羡慕不已。如今想想,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杨贵妃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给了唐玄宗,她曾经以为唐玄宗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她以为余生都会和他在一起,他会宠爱她、珍惜她一辈子。虽然爱情很美好,毕竟太经不起考验了。杨贵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明白,帝王的爱情太昂贵、太奢侈。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了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划龙舟历史悠久,自古流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图片
二、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江死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端午食粽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挂香包
端午节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内装用中草药以及香料,它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四、系五彩绳
端午节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五、悬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六、吃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这五毒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着一定的辟邪色彩,从科学的角度看,吃鸭蛋是为了养生祛暑。
七、喝雄黄酒
喝雄黄酒据说可以驱避五毒,饮蒲酒、雄黄酒的习俗流传已久,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从卫生角度来看,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颇有益。等等等等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
赵匡胤在49岁突然去世,其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权力交接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兄终弟及。难道赵匡胤就没有考虑自己的儿子们?
对于赵匡胤之死,很多人都怀疑是其弟弟赵匡胤是幕后黑手,由于没有新的证据,目前赵匡胤之死是历史谜案。而他的皇位继承人实际一直都是赵光义。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赵匡胤并没有立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已经49岁了,也在位十多年,政权稳固。不立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他想立儿子,他绝对会立储。他也没有培养自己的儿子,这更不符合唐宗宋祖并立的马上皇帝赵匡胤的风格。
第二,赵光义亲王尹京。赵匡胤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同时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亲王尹京。上一个这样的“标配”的是后周世宗柴荣,而赵匡胤都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封王。当然,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并不代表是皇位继承人,但问题就在,让赵光义尹京,却不重用自己的儿子,说明皇位继承人还是赵光义。
第三,赵光义可以自由进出皇宫。从赵匡胤去世前后的资料看,赵光义可以比较自由的进出皇宫,这是很不正常的,即使是皇帝的亲弟弟,也不能随意进出皇宫。赵光义有这个特权,说明他已经掌握皇宫,并且得到宫中太监、宫女默认。
第四,宋皇后知道赵光义来即位的反映。作为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自然希望赵匡胤的儿子(宋皇后无子)即位,届时她会成为皇太后,而赵光义即位,她只是皇嫂。在王继恩把赵光义叫到宫中即位的时候,她选择了承认。有人说,她是迫于无奈被迫承认,作为赵匡胤的皇后,如果赵匡胤对于继承人有安排,在封建礼制下,她是绝对不敢违背,如果她不认可,赵光义是不敢轻易对她动手的。
如果还是不相信赵匡胤不传儿子,传弟弟,让笔者再来为你分析一下原因。
1.五代政权更迭过于频繁,让赵匡胤害怕宋朝早夭
从907年到960年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平均一个政权存在十年多一点,而且从后唐起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登基,多次发生武将叛乱夺位的情况,有后唐李嗣源夺李存勖位,石敬瑭引辽兵夺李从珂位,郭威夺刘承佑位,赵匡胤夺后周天下。历经这种混乱局面的赵匡胤不会不提出预防措施,他绝对不想做第“六代”,杯酒释兵权和文人政治都只是措施,而在宋朝根基尚浅的时候,这些措施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主少国疑问题,赵光义即位可以完美避免这些。
2.儿子很有可能不是帝王材料,赵匡胤无奈的选择
父子相继这符合常理,作为父亲谁不想把皇位传给儿子。然而,五代时期有多少帝王因为传位不适合做皇帝的儿子而葬送辛辛苦苦的基业。比如刘知远,打下的基业毁于儿子刘承佑的猜忌,最直接的例子柴荣把皇位传给幼小的儿子柴宗训,被赵家夺了天下。历史上对于赵匡胤的儿子着笔甚少,客观的看,也不会怎么厉害,否则赵匡胤也不会考虑弟弟赵光义。
3.存在赵匡胤局面失控,不得已传位于赵光义情况
前面说到,在赵匡胤去世前后,赵光义可以自由进入皇宫,除了信任外,还有一种极端的可能是赵光义已经控制了宋朝,赵匡胤只不过是傀儡。这样说,可能影响人们心中马上皇帝赵匡胤的形象。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可能是真实的。
首先,黄袍加身,既然史学家能写出来并不一定是杜撰,而且作为武将的赵匡胤并不一定有那多想法,尤其和柴荣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亲如手足,在柴荣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不太可能下手夺位。
其次,赵匡胤多次要迁都,虽然有开封防御能力差的原因。但从开封维持100多年的情况看,开封如果据守要比遭受战乱影响的长安和洛阳要强。赵匡胤迁都很有可能要摆脱赵光义的影响。而且赵光义坚决反对迁都,不惜顶撞哥哥。
第三,赵光义可以自由进出皇宫,至少可以说明皇宫里面已经有很多赵光义的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可以解释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执意考虑迁都,为的是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夺回权力。
如果赵匡胤已经沦为傀儡或者意识到权力已经失控的情况下,他绝不会立太子。因为他熟悉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一旦没有掌控局面能力的儿子即位很有可能被叔叔夺位,因此赵匡胤连给儿子封王都没有,他必须让赵光义没有一点怀疑才能保证儿子的安全,而宋皇后深知这一点,第一时间选择了承认晋王赵光义即位。
对于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金匮之盟,其实这和亲王尹京是一样的。合理与不合理要看说话人的角度和立场,比如汉景帝在有孝心,也不会因母亲的话,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皇权具有最明显的排他性,即使亲兄弟也不行。赵匡胤认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就合理。不认可,母亲的话真的也是假的,甚至可以直接忽略真伪。
因此,可以很直接的说,决定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环境、实力还有儿子能不能承继大统。而突然去世的赵匡胤,为其身后皇位承继带来了很多谜团,历史的真实是什么,随着时间,已经湮没在记忆的长河里,每个人对于沉封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想法,期待您和我交流想法,我是舍我谈历史,如果觉得可以一起畅聊,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安史之乱战争性质: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过程: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结果: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结果和影响: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天蓝、黑、白等十几种颜色。在众多的颜色中,粉绿、朱红、粉紫、天蓝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因此这四种颜色是秦俑服饰的主要色彩。
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狄仁杰可以说是名垂青史的一位人物,不少人都看过有关狄仁杰的电视剧以及书籍,大家都知道,狄仁杰是一位清明正直的好官,受到了不少人爱戴,但最近网上有人传说狄仁杰被满门抄斩,不少人都想了解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其实并没有被抄家,而是次子贪婪残暴,导致狄仁杰立的生祠被毁了。
狄仁杰其实没有被满门抄斩
1、网上关于狄仁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是误传,只是因为狄仁杰次子狄景晖贪婪残暴,让百姓心生抱怨,将狄仁杰立的生祠给拆了,生祠被拆了之后一片狼藉,看起来就像是被抄家了一样,因此就有不少网友觉得,这是狄仁杰被抄家了,但是其实并没有被抄家。
2、狄仁杰的名声是非常好的,因为判案非常公正,为不少百姓平反,因此狄仁杰也是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这也是为什么狄仁杰能够里生祠的原因,只不过狄仁杰的次子并没有像狄仁杰一样廉明,反而是贪婪残暴,不仅让百姓非常讨厌他,也让百姓对狄仁杰的恶意达到了极点。
3、在正史上,狄仁杰和他的子孙后代都没有被满门抄斩过,不过狄仁杰是入过狱的,这是有记载的,在狄仁杰担任丞相之后的第4个月里,就被人无限谋反,导致被免职入狱,但即使是这样,狄仁杰也也没有因此被满门抄斩,后来狄仁杰也是被平反,到了神功元年才再次当上了丞相。
4、狄仁杰是一生都是清清白白的,基本上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百姓对不起朝廷的事情,因此狄仁杰基本上是没可能被满门抄斩的,网上关于狄仁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基本上都是谣传或者误传,大家不要信以为真。只是狄仁杰是儿子品行不好,被百姓憎恶而已,并不是狄仁杰本人犯了多大的错。
资治通鉴从哪个朝代到哪个朝代
北宋。《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一、《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悲欢。
二、《资治通鉴》意义
所谓“资治通鉴”,是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通过对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来警示后人。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军事史,它涵盖了礼乐、历数、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内容,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去借鉴的历史名著。
三、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书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修订《资治通鉴》的原因,据考证主要有两点:
其一,司马光觉得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问世以来,史书典籍杂乱繁多,甚至有很多相冲突的地方,普通百姓都不一定能全部看完,何况政务繁多的皇帝呢?于是,司马光就删繁就简,选取重要的部分,组成一部编年体通史。
其二,司马光认为以古为鉴,能帮助世人尤其是人主辨明善恶。但由于更注重治国安邦、经略天下,所以《资治通鉴》更多的是选取有关国家兴衰、百姓生计的实例。
四、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风景宜人,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岷江流域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很大,他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李冰为此耗尽了心力,可他还不满足。他还为工程的维护和长久的使用作了考虑,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办法,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