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说梁武帝“不会起名字”
萧衍的著作,如今大多散佚了。人们见到的,多是从其他著作中对他的介绍。不管怎么说,萧衍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皇帝,据说在佛教传入中国前,中国是没有“魔”字的,中国以前只有“磨”字,是萧衍将“鬼”替代了“石”,创出了“魔”字。魔为梵语“魔罗”的简称,障害、破坏的意思,魔字从鬼,与苍颉造字的会意不谋而合,可见萧衍的学问。
萧衍当了四十八年皇帝,其中有几个年号特别有意思,一是第二个年号“普通”,二是第三年号“大通”,三是第四个年号“中大通”。尤其是用“普通”为年号,仿佛穿越到了现代。非但如此,萧衍因为活的年龄比较大,八十六岁才被饿死,所以可以给他的孙子起名字。萧衍的孙子的名字也很土,就象现在农村里给孩子们起的名字,比如他的孙子有:大器、大心、大款、大临、大春、大成、大封、大雅、大庄、大钧、大威、大训、大球、大昕、大挚、大圜、大壮、大连等,尤其是大春、大款、大成、大球、大壮、大连等,是不是听着特别亲切,好象穿越的一般。古代的名字这么土,也就萧衍想得出来。
其实我们不要小瞧了这个“普通”二字,更不要小瞧子“大”字,普是啥意思,普遍的意思,全面的意思,对于皇帝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通呢,通达的意思,没有障碍的意思,普天之下没有障碍,普天之下都很通顺,这难道不是最高的境界吗?萧衍以“普通”为年号,根本不是会是我们理解的“普普通通”的意思,而是普天之下皆通达的意思。
至于萧衍的孙子皆带一个“大”字,好象很土、很没有学问的意味,其实不然。《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敢叫“大”的人,是夺天地之造化的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所以萧衍的孙子这个“大”是有出处的。至于今天农村里惯常叫的大某某,其实也是很有学问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解其中深意而已
梁武帝的书法成就有哪些
梁武帝是一位重视书学的皇帝。经余康宁先生研究,萧衍在书学上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正本清源,发扬传统,倡导书艺。梁朝政权建立以后,继承魏晋崇尚书法遗风,大力倡导书学。梁武帝首先从正本清源着手,号召人们学习将要被遗忘了的魏晋朝代的著名书法家钟縣、王羲之书法,纠正当时人们学书“爱附近习”的风气,达到返朴归真。
他从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中拣出一个字,每字一纸,打散之后交散骑侍郎周兴嗣编成韵语以资推广。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王羲之书千字文》。又将它摹成拓本,因而他是我国书法集字帖的首创者。他在反复研究钟繇书法之后,写出了重要论文《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总结出钟繇用笔、结字、变化、救应等12个特点,引起了人们对钟繇书法的重视。
梁武帝与“山中宰相”陶弘景私交甚厚,陶弘景也是一位造请很深的书法家,因此梁武帝经常和他切磋书艺。陶弘景曾向梁武帝索要钟、王书迹,本来只要几卷,不料梁武帝一次就给他送去270卷,使他“惋讶无已”,可见梁武帝为了倡导书艺,是不惜代价的。梁武帝不但提倡书艺,他自己也爱好书法、善写草书、楷书和虫篆。《淳化阁帖》、《大观帖》、《戏鸿掌帖》等丛帖都收有他的草书《脚气帖》和楷书《众军帖》,《三希堂法帖》也收有他的草书一帖。
第二,收藏历代书画,认真考证鉴别。梁武帝广泛收集天下遗墨,命侍中朱异、秘书郎徐僧权将收藏的周、秦、汉、魏晋书画整理装裱,凡78帙,767卷,以及各类图书14万卷,用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藏于内府,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散失。
对于后世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些书迹都经过梁武帝亲自鉴定,再由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塞等人押署。鉴定历代书画,不但需要高超的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还要有严肃认真的鉴定态度。如王羲之手书的《乐毅论》,当时已被尊为“秘宝”,经梁武帝鉴赏后认为:“逸少(王義之字)无甚板细书,《乐毅论》乃微粗修,恐非真迹”。他又将这个意见告诉陶弘景,请他作进一步鉴定,陶弘景仔细观摩后也“疑是模本”。
后来,经过考证,王羲之的《乐毅论》是直接定在石上书丹,并未写在纸上,而传世的写本为后人所,证实了他们鉴定的可靠性。他与陶弘景在研究王羲之书法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王羲之不仕之后,一般不再作书,多由人代笔,而这个代书人是谁?他们没有轻易作出结论。这个发现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自隋唐以来,凡有梁朝内府押署的书迹,至今无人提出过异议,由此可见,梁武帝是历史上最权威的书画鉴赏家之一。
第三,提倡书学理论研究,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从汉末至魏晋,书法创作已成为一独立的艺术,并产生了一批著名书法家。但对书法和书法家的分析,则显简略和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梁武帝提倡书学理论研究,亲自撰写书法评论文章,除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外,又把从汉末至梁34位书法家的作品逐一加以评论,写出了《古今书人优劣评》(又名《书评》)。
他在书中喻钟繇的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鸥戏海”,对王羲之书法评为“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这些评论,成为千古定论。又如他对萧子云的书法赞为“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背剑,壮士弯弓,雄人射虎,心胸猛烈,锋刃难挡”。评王僧虔书法“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对羊欣书法的评语:“奴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拟真”。
这些评语言简意赅,比喻生动,为后世所称道。他还在《芸陶隐居论书》中谈到作书技法时说:“运笔斜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撤短则法臃肿;拘则乏势,放则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它既是书法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一篇极有用的书学教材。他的书学理论著作还有《草书状》、《论书》等,后人辑有《梁武帝集》。在他的推动下,不少人潜心书学理论,提高了书艺水平。
南朝受魏晋禁碑余威的影响,碑刻不多,到了梁,已逐渐增多,且所有碑刻书写水平极高。丹阳城东三城巷梁文帝萧顺之(梁武帝父)的建陵,有神道石额一对一,一正书,一反书,文曰“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隶书而含篆意,笔法凝重,古朴浑厚,气势磅礴,决非一般手笔,书者失考。镇江焦山的《瘗鹤铭》,自宋朝以来,书家赞誉不绝,有“大字无过《瘗鹤铭》”、“大字之祖”之称。
宋朝书家曹士冕认为其“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历代临写《瘗鹤铭》者不乏其人,能够得其气势神韵的,有唐颜真卿和宋黄庭坚,颜真卿的《八关斋会报德记》,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全从此铭脱出。贝义渊所书的《始兴忠武王萧澹碑》被康有为奉为“峻美严整之宗”,“极品”中之“上品”,评其笔法“如长枪大戟,实启率更(欧阳询)”。
认为此碑乃欧派之源清朝莫友芝亦认为此碑“上承钟、王遗风、下开欧、褚(遂良)门户”,由此可见梁朝书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如果没有梁武帝全力提倡钟、王,可能唐朝以后就不知道有钟繇、王羲之,更不会出现全面鼎盛的唐朝书法。
汉中之战:一场决定蜀汉生死存亡的战役
魏蜀汉中之争指的是发生在公元217到219年间,蜀国和魏国为争夺汉中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根据学者薛凤飞的介绍,此次战役没有独立成篇的文献,所以他从各个文献中摘录了相关的文献介绍了此次战役。除了薛先生的文献以外,我们将对比其他文献,对魏蜀汉中之争予以介绍。
公元215年,曹操率军攻陷张鲁之弟张卫镇守的阳平关。阳平关易守难攻,在曹军损失惨重之后,曹操本有意引兵退散。然而,就在此时,曹操发现张卫及其手下的守卫十分懈怠。于是乎,在夜间,派出解慓、高祈偷袭张卫军,一举拿下了阳平关。张鲁见阳平关失守,急忙逃离汉中。因此,曹操得以不战而得汉中。后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封他为阆中侯。
众所周知,刘备的军事计划的依据是军师诸葛亮的《隆中对》。此时的刘备,刚刚拿下荆州。也就是说,“隆中对”设想的军事战略布局才实现第一步。但是,汉中实为蜀国北部屏障,如若没有汉中。荆州随时可能被曹操拿下。上文已经介绍,曹操已经不战而取汉中,如果此时南下,那么荆州危已。但是,曹操并未听从手下的建议,直取荆州。
因为他担心关中不稳,如若后院起火,那么曹操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面对如此有利的军事形势,刘备手下法正急忙建议刘备北上攻打汉中,稳固荆州、益州。于是乎,公元217年到219,刘备率大军攻打汉中。根据薛凤飞先生的研究,刘备先派张飞、马超连同手下吴竺、雷同拿下武都。再亲自率领大将赵云、黄忠、魏延进军汉中。然而,刘备与魏军大将张郃等人数日相持不下。
后刘备先拿下鸡鸣道,再放火烧定军山谷,拿下定军山。随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薛凤飞先生认为,期间赵云诱敌深入,然后大开城门,敌人不敢靠前,以为有诈,所以引兵撤退。赵云命将士在曹军之后射箭,射死不少曹军。相持数月之后,曹操认为汉中实属鸡肋之地,失之可惜,但是食之也无所得,遂决定放弃汉中。不过,得人得天下,曹操将汉中的人员、财物悉数转移,最后放弃汉中,撤兵回长安。刘备虽然得到了汉中。但也只是一种空城。
刘禅为什么能当皇帝
刘禅是蜀汉最后一任皇帝,他的父亲刘备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母亲也是昭烈皇后,出生是非常好了。可是他本人却资质平平,被称为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他凭什么能当皇帝呢?
首先,刘禅既是嫡子又是长子。了解古代制度的人都知道古代是非常注重嫡庶尊卑的,而刘禅作为刘备的嫡长子,在出身上占尽了优势。一般这种出生下,只要不是德行有失或者是个傻子,成为下一任皇帝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而且刘备的儿子大多没有才能,只有自己认的义子刘封还算骁勇善战,是,但毕竟不是亲生儿子,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刘备最后用他不发兵救关羽作为理由杀掉了刘封。
其实刘禅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虽然他学东西确实比较慢,智商也比较普通,但是他的情商还是很高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用人不疑。就拿他将诸葛亮称为相父这件事情来说,一般情况下这种隔代的关系很难稳固,但是刘禅却处理的很好。他不会轻易去猜忌能臣,诸葛亮也是看在这一点才会全心全力辅佐他。
人和人的关系其实是很难相处的,连亲生父子都容易反目成仇,何况是这种没有很好基础的君臣关系,而且当时诸葛亮几乎把刘禅当成自己儿子一样,甚至对他实行监管,这样的关系你细想一下就知道多难维持。但刘禅表现出对诸葛亮的信任,处处谦让,才让一代能臣甘愿俯首称臣。
当时蜀汉的灭亡并不能把原因全都归咎在刘禅身上,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不好,当时经济重心不在成都在中原,所以在经济实力上,曹魏占据的中原明显占了优势,而经济实力对于打赢战争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而且刘禅懂得隐忍,做事大气。蜀汉亡国之后,刘禅成了一个亡国之君,自己的性命,包括妻儿的性命和当地百姓的性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然后刘禅就开始装疯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借此争取到晋国对百姓宽松的政策,也保全了自己和妻儿。
很多史书评价这一点会说刘禅麻木不仁和愚蠢,是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其实这是他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最好选择。做为帝王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统治能力,但是最最基本的是要保全自己的子民,刘禅内心就是坚信这一点的。
当我们习惯用是非对错来评价人、用历史功绩来评价帝王,那刘禅确实是失败的。但是如果你从做人的格局和做领导人的风范来看他,他又何尝不是成功的呢?
诸葛恪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成名,“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第一次见到诸葛恪时,就称赞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由于诸葛恪反应快、善言辞,孙权对他很看重,因此有意在政治、军事方面培养他。到了孙权晚年,昔日东吴的元勋老臣早已相继过世,而太子孙亮年纪尚幼,“朝臣咸皆注意于恪”。
孙权病重后,征召诸葛恪入朝,“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临死前,在病榻前托孤给诸葛恪,“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诸葛恪虽然成为东吴的权臣,但地位很不稳固。托孤后的第二天孙权病死,同是托孤大臣的中书令孙弘就想干掉诸葛恪,“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不过没有成功。
原来诸葛恪长期在地方任职,朝中情况复杂,而他又没有陆逊那样的功绩,权力的基础很不稳固。诸葛恪心里清楚,他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写道:“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惧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且民恶其上,动见瞻观,何时易哉?今以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艰多智寡,任重谋浅,谁为唇齿?”
诸葛恪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废除孙权时期的苛政。诸葛恪“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第二,迁都武昌。当时东吴的都城在建业,是东吴皇室以及江东士族的大本营,诸葛恪想通过迁都摆脱这些集团的束缚,但是却没有成功,反而激化了与他们的矛盾。
第三,兴兵北伐。当年陆逊就是通过夷陵之战,树立自己在东吴的声望,诸葛恪也想通过军事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巩固权力基础。252年,诸葛恪派人侵入曹魏领土,在东兴筑城,挑起战争。曹魏权臣司马师大怒,派司马昭领兵七万攻打东兴。诸葛恪亲率四万军队迎战,结果在东兴之战中大获全胜,杀死魏军上万人。
诸葛恪被加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此时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按理说应该见好就收。可是诸葛恪大概和二叔诸葛亮一样,也有一颗北伐的心,他在东兴之战后,认为魏军不堪一击,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结果这一战惨败,“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班师回朝后,诸葛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反而更加独断专行,将那些在自己出征后被任命的官员一律罢免,“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诸葛恪居然还整顿军队,打算继续北伐,攻打徐州。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宗室集团动手了,在吴主的许可下,孙峻发动政变,杀死了诸葛恪,并诛杀了他的三族。
太史慈厉害吗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太史慈陌生。太史慈是东吴名将,他曾在北海救出孔融,并帮助孙氏扫荡江东,把自己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太史慈原本是刘繇部下,后来孙策看上太史慈,将他招致麾下。不得不说孙策很有眼光,找来了一位既有实力,又值得信任的将领,在乱世之中能寻得此人可不容易。那太史慈究竟有多厉害,下文就准备重点讲讲这个人物,可以一起来了解一番。
太史慈一开始并没有多大成就。但是,由于战争的蔓延,他也对战上了孙策。我们知道,孙策的功力值极其的高,所以他也没有意外的将太史慈收到了自己的麾下。太史慈在跟随孙策之后,他因为自身的优点也受到了提拔,那有的小伙伴们可能要好奇了,究竟太史慈有哪些优点,竟能在那么多将士之中脱颖而出?
首先就是太史慈的枪法很好,我们知道,使用枪法的话可以击杀距离适中的人;其次就是他的戟法也不弱,因为威力比较大,所以也为太史慈增加了不少辅助,最后就是可以用来远攻的箭法了。太史慈真的可以说集优秀于一身,他不仅掌握了那么多的武器,而且还在政治上有谋略和远见。对于这样一个人,可能有的人又开始好奇太史慈的长相了。
太史慈从小的时候,就十分正直,因为他的聪明,他当上了郡守。但是当太史慈当上郡守的时候,他所管理的州和郡之间也是有一些,因为太史慈嫉恶如仇,为了防止自己被算计,他也不得不想出一个方法。他想出的办法就是阻止当时的州长,既然办法已经有了,那就是付出行动了。
太史慈在决定好这件事后,他也连夜阻止了州长,而办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将信件撕毁了。而当时的州长因为怕被追究,所以也是没有一点抱怨之处,而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这件事并没有结束,当太史慈做完这件事之后,也决定隐藏一段时间来平息事情。但是,当时的太史慈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的母亲,他藏起来了,他的母亲呢?
他的母亲其实还要感谢孔融,因为当太史慈藏起来的时候,孔融也听到了这件事,他觉得太史慈是一个可帮之人,所以在太史慈外逃的时候,孔融经常拿一些生活用品去接济太史慈的母亲。而他在躲避回来之后,自己的母亲也经常告诉他,要记得报答孔融。每个人都以为这个机会不会来的特别快,但是却不如此。因为,这个机会来的很快,孔融因为自己的大意,所以被困在北海了。
孔融在被困北海之后,因为自己心中的执念所以根本不想离开。而当时太史慈因为母亲的嘱咐,所以在敌军没有一点注意的时候也偷偷溜入了孔融的队伍之中。当时,由于敌军的包围并不是很密集,所以太史慈也劝孔融主动杀出。孔融一心想等外援,所以并未听太史慈所说。但是,敌人不可能等着孔融将外援带过来,所以,当外援还没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渐渐的接近孔融了。
太史慈是怎么死的
孔融在被困北海之后,因为自己心中的执念所以根本不想离开。而当时太史慈因为母亲的嘱咐,所以在敌军没有一点注意的时候也偷偷溜入了孔融的队伍之中。当时,由于敌军的包围并不是很密集,所以太史慈也劝孔融主动杀出。孔融一心想等外援,所以并未听太史慈所说。但是,敌人不可能等着孔融将外援带过来,所以,当外援还没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渐渐的接近孔融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孔融心中十分无奈,再加上当时很多随行的将士都认为这种情况不能被打破了,所以也都有点失望。就在这时候,太史慈再次站了出来,他告诉孔融自己能改变这样的局面。但是,当时的太史慈什么权利都没有,孔融也根本不相信他。在太史慈的再三请求下,孔融也答应了太史慈给他一次机会。
太史慈得到这个机会之后,他选择了站在城门口射箭,很多人都以为他想明目张胆逃跑的时候,他却在城门口呆了一会就离开了。后来的几天里,太史慈都这样做,然后当时驻守的人也逐渐放松了警惕。某一天,当太史慈又出去练箭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放弃管他了,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他并没有回去,反而是冲出了城门。在众人还没反映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跑远了。后来,太史慈也成功的带回来了刘备,帮孔融从北海中解救出来。
如果说在北海之困中的,太史慈的智慧彰显出了,那么他的武力值一定就是在跟小霸王的对战之中体现出来的了。
一开始的太史慈并不是属于孙策势力,而且他在当时的主公下并没有太大的权利,而仅仅是一个小兵。因为当时的孙策打算侦探敌情,但是,也不幸被发现了。孙策被发现之后,很多人都犹豫不决。但是,太史慈却除外,因为他认为这正是一个好机会。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小兵,又怎么会有人跟着小兵厮杀呢?所以,就只剩太史慈和孙策对战了。
太史慈在对上孙策的时候,并没有立马败下阵来,他们的对战十分激烈的,而太史慈在战争中虽然丢失了自己的武器却得到了孙策的头盔。因为这场争斗没有最后结果,所以只能依靠仅有的条件判断输赢,而判断结果正是太史慈赢了。太史慈因为这场对战,可以说是和孙策互相交为知己。后来,孙策死后,他也专心辅佐孙权,也成了孙权队伍之中最强的猛将。
孙权得到太史慈之后,他因为自己的浮躁,所以让太史慈出面营救。而太史慈虽然十分刚猛,但是在智慧方面也不是那么强。所以,因为太史慈谋略上的错误,虽然孙权无碍,但是他却付出了生命。
真实的马超是什么样的
提到马超这个人物,我们都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将之一,帮助刘备建立蜀国的功臣。很多影视作品还有游戏中都能见到马超的身影,而人们对他的印象往往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实力非常强大。不过仔细想想,多数人对于马超的认识好像都只停留在马超武艺如何这个层面上,对他的为人并不是很了解。当然,真实的马超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完人”,甚至他做过一些我们很难理解的事情。
宗族被灭,妻儿遇害
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完全不同,马超并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起兵反曹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的盲目出兵,才连累得父亲马腾、弟弟马休、马铁等宗族二百余人被斩。汉末,西凉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大小十几路军阀,互不统属,时而联合时而开战。对于朝廷的态度,也是时而帮一把,时而对着干。
其中,马腾、韩遂是其中势力最强的两股人马。先是称兄道弟,合着一起干,之后两人反目,韩遂便杀了马腾的妻子,打得不可开交。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马腾入朝为官,封卫尉。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也被封为奉车都尉、骑都尉。跟着马腾一起入朝的,还有宗室三族。
作为西凉首屈一指的军阀,马腾为何要这么做,难道是担心打不过韩遂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摆明了是一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路。
马腾走后,马超接任“掌门人”。这时,他可不能任性胡为,因为宗室三族的性命可都捏在朝廷手中。
曹操雄才大略之主,虽刚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大败,但转眼就盯上了西凉乱局,于是放话出去:“我要出兵征讨张鲁,需要借道各位大佬们的地盘。”
真实的马超是什么样的他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完人”
借道的说法可真可假,但逼反西凉诸人的用意绝对是真的。
果不其然,一听说曹操要借道自己的地盘,西凉各部迅速拧成了一股绳,集结了羌、氐、汉混杂的十万大军,准备与曹操开战。这其中,就有马超、韩遂。
“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这,便是马超与韩遂说的。韩遂当初杀了马腾妻子,不管杀的是不是马超生母,韩遂始终都是马超的仇人。马超此举,虽是拉拢韩遂抗曹,却实为不孝之至。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亲自西征,两军开打,于潼关、渭南大战。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马超围攻凉州刺史韦康于冀城。三月,马超斩杀突围求救的凉州别驾阎温,惹冀城民怨。五月,身处邺城的马超宗室三族被斩。八月,韦康开城投降,被马超处死。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九月,韦康旧部以“调虎离山计”赚马超出城,然后重夺冀城并杀死马超妻儿。
进退失据,马超只能投奔汉中张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超这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宗室三族、妻儿的被害,他都有着脱不干的关系。
归附刘备,马超是否有“抛妻弃子”之嫌
马超投张鲁,很受欣赏,张鲁甚至还想将女儿嫁予马超。可惜此时的马超风评已坏,张鲁在部下的劝阻下,叫停了这门亲事。
初尝寄人篱下滋味的马超,也终于见识了别样的世间险恶。张鲁的部下因为惧才,都想着加害马超。反攻西凉无望,又见张鲁不是成事之人,恰逢刘备入川,马超生出了弃张鲁而投刘备的念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马超投刘备,走得极其坚决。其妾室董氏、庶子马秋均被留在了汉中。张鲁投降曹操后,董氏被赐予阎圃,马秋被杀。
乱世之中,家人难以保全,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由于马超有过之前的不良表现,此处再看,却也难以分辨他到底是“保不住”,还是原本就“不想保”。
不管如何说,这“抛妻弃子”的嫌疑,他注定是要背上的。
马超的“西凉梦”,究竟是什么?
我们上边说过,西凉的情况比较特殊。军阀割据,互不统属,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更像是一个熔炉。熔炉中,混居着羌、氐、汉等多族。
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
真实的马超是什么样的他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完人”
马腾的父亲因为丢官以致家贫,娶羌女为妻。可以说,马超是个混血儿。
在那个时代,羌人没有什么君臣概念,强者为酋豪,弱者为附属,尤其崇尚武力。生长在不一样的环境,多多少少会受到不同文化影响。如果我们以“忠孝仁义”为标杆去解读马超、韩遂,是有失偏颇的。
这样的文化,也使得西凉各部之间时打时合,与朝廷之间也是一样的态度,我可以保你,也可以反你。对于羌、氐来说,没有什么“正统”,只要你够强,胡也好,汉也罢,我都可以跟着你干。
正如数十年后的秃发树机能攻陷凉州、威震天下一样,西凉只认强者。
而这样的态度,恰恰是东汉朝廷、曹操所忧惧的。在皇帝、权臣的眼中,这样的民风要不得,这是乱臣贼子无疑。如此不稳定的变数,必须要根除。
这是两种意识形态上的碰撞,势必会撞出火花。你要打,我们必须要自保。这也是为何曹操一说借道,西凉瞬间拧成一股绳的缘故。
马超,曾有望成为那个一统西凉的强者。他的“西凉梦”,或许正是如此。
他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有汉,亦有羌。当他与羌、氐之人并骑之时,凛冽的风沙扑面而过,他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我们无法感受。或许,他在想着做个西凉的土皇帝,或许,他在想着称雄天下。
然而马超终究还是西凉梦碎,输的彻彻底底,一无所有。
在人生最后的十年里,他葬送了亲情,孤独地寄人篱下,而他在羌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成了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助他沦为了蜀汉最大的一只政治宠物。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带马超
马超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之一,后世更是将他列为五虎上将之一,他的战斗力和军事能力都是不弱的,但为何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却没有要把马超带上呢?马超的军事能力在当时都是很厉害的,虽然归顺刘备之后就很少受到重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马超能力很强,但为什么诸葛亮却不带上他一起北伐呢?这中间又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原因呢?下
1、诸葛亮为何不带马超北伐
马超虽然是比较勇猛的武将,但是在和曹操的战争中已经丢失了几乎全部的实力,基本上只剩下孤家寡人来投奔刘备。在刘备的阵营中,他之所以地位比较高,能够被封为骠骑将军,主要是因为他的家世和他在西北凉州方面的影响力。当时刘备想借用他在西北的影响力,执行自己下一步北伐雍凉的战略。
可惜天不假年,因为关羽在北伐中被孙权截了后路,很快被杀。而刘备为了为关羽报仇,执意东征,也被孙权打得大败,最终自己也很快去世了,导致蜀汉江山的大业开始走下坡路。而马超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派他在西北和魏延一起镇守汉中,但是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马超就已经去世了。
马超去世的时候还比较年轻,主要是因为他一直郁郁不得志,并且由于自己一意孤行,导致几乎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被曹操给杀掉,只剩下一个弟弟马岱。本来他投奔刘备就想借刘备的势力去报仇,但是一直没能成功,而刘备这个时候都已经去世了,眼看蜀汉也没有可能帮他报仇,所以他就这样郁郁而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自然不可能带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去北伐,所以北伐的时候始终以魏延为主将。
2、马超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张飞与马超、吴兰、雷铜等率军驻扎沮水,假装攻打武都、阴平两郡。吴兰、雷铜被曹洪、曹休等人识破击败,吴兰部将任夔战死。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来争夺汉中,刘备据守,马超与张飞引兵退回汉中。阴平氐王强端逆斩吴兰,把首级献给曹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众将的奋勇下夺取汉中全境。秋,以马超为首的一百二十余名蜀汉官员联名上疏《立汉中王上表汉帝》,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后,迁升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彭羕听说刘备调自己远出任职,私下心里很不高兴,于是便去会见马超。马超向彭羕说:“您的才干超群拔萃,主公对您很器重,说您可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让您外任小郡,使人失望呢?”彭羕说:“这个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有什么可说!”又对马超说:“您是外放官,我是内应,天下不会平定不了。”马超半生为枭雄,归顺刘备,寄人篱下后常心怀危惧之感,听到彭羕说出这种话大吃一惊,默不作声。彭羕走后,马超便将彭羕的话如实上报,于是彭羕被逮捕囚禁,之后刘备听取诸葛亮意见处死彭羕。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上疏给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马超与关羽、张飞、庞统、黄忠被追封谥号,马超谥号为“威侯”。
张飞的权利到底有多大
张飞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武将的形象,而且蜀汉刘备是皇帝,皇帝的地位和权力自然应该是最大的,因此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张飞在蜀汉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实际上,张飞的权力甚至比刘备还要大,是蜀汉最有权力的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张飞会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1、张飞是什么职位
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建国称帝,任命张飞为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由于张飞驻兵阆中,即非前线、也非中枢,不少人便觉得刘备把张飞闲散在外。当然大家也不觉得奇怪,虽说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不一般,但都觉得张飞不过一莽夫,驻兵一处、随传随到,这样的安排似乎也很合理。
然而真实并非如此。真实的张飞绝不是电视剧里那样动不动戳人透明窟窿,而是智勇双全的统帅级别。而且张飞驻兵的阆中位于巴郡,是益州之命脉所在。
如果把汉中、荆州比作两只拳头;把成都比作心脏;那阆中应该就是一块厚实的胸大肌。既能为双拳出击助力,又能护卫心脏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从编制上看,车骑将军位次三公、高于九卿。但是早在东汉中后期,三公九卿就已经名存实亡,权力被大大削弱,甚至沦为虚职。
2.张飞权力到底有多大
而且张飞的司隶校尉和马超的凉州牧不同。凉州在魏国手上,凉州牧自然是挂名虚职;司州虽然也在魏国手上,但这个司隶并不是指北边的司州,而是蜀国的司隶。蜀国的司隶应该指的是帝都成都及周边郡县。由于蜀国仅一州之地,司隶校尉不仅有专属的部队,而且还有监察百官之权。所以张飞的司隶校尉完全等同于三公之一的司空。
这就和迎奉献帝后的曹操类似,曹操当初是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此时的张飞是任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都是绝对的实权,只是国家大小不同而已。
在整个蜀汉,论综合地位,张飞仅次于丞相诸葛亮,而且都还不好说。因为诸葛亮主管政治,而张飞则掌军事、兼管督察。
张飞死后,本就是丞相录尚书事的诸葛亮又兼司隶校尉;刘备死后,诸葛亮再领益州牧,开府治事。正式集军事、政治、监管之权于一身,权倾朝野、毫无掣肘。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