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成语“困兽犹斗”的意思,出处,故事

【困兽犹斗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 忧未歇也。困兽犹斗, 况国相乎!”
【困兽犹斗故事】:
公元前五九年,秋天,晋楚两国为了郑国的事, 曾发生战争, 晋军大败。当时的晋军统帅荀林父,懊丧万分,领着残兵败将回到晋国,并向晋景公请罪,自愿处死。晋景公因战败也很生气。荀林父确实该死,便削去了他的官职, 准备进一步治他的罪。可是,大夫士贞子不同意这样做,对晋景公说:城濮之战是晋文公时的一次晋楚大战, 那次战役晋军大胜,光是缴获楚军的粮食,就足足可以吃三天。但是晋文公还是面有忧色,郁郁不乐。左右的大臣问道:“有这么大的喜事您还忧愁,难道要发生倒楣的事您才高兴吗?”晋文公说:“得臣还活着哩, 他活着, 我的心怎么能放得下, 困兽犹斗, 何况他是一国之相, 岂肯甘心失败!”后来听说得臣在撤兵回国的途中, 楚成王竟命令他自杀了。这时晋文公才真正的乐了笑着说: “莫余毒也已!”由于楚王杀得臣, 等于让晋国又得了一次胜利。从此以后, 楚国的国势连年不振。……士贞子继续说:“现在, 我们如果杀了荀林父,那就等于让楚国又得了一次胜利……况且荀林父一贯忠诚保国,虽然打了一次败仗, 也罪不该死哟!”晋景公听后, 觉得有理, 便下令恢复了荀林父的原职。

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困兽:被困的野兽;犹:还要。比喻濒于失败的人(多指坏人)虽然走投无路还要作垂死挣扎,顽强抵抗。

【古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况困兽犹斗,背城一战,尚有不可测之事乎?”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1 

2年级成语“灰心丧气”的意思,出处,故事

【灰心丧气的意思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因方才一段话已经灰心丧意,恨娘家不给争气,又兼昨夜园中受了那一惊,也实在没精神。”
【灰心丧气的意思故事】:
话说王熙风的丈夫贾琏,一大早就骑马上总理内庭都检点太监裘世安家来打听事务,不遇而回。又见王熙风还睡在床上,便憋了一肚子气。王熙风便问他这么急于找人干什么,贾琏才告诉她家里发生了丢脸的事:大舅太爷病故后,他亏空了一大笔钱,朝廷要他的弟弟王子胜、侄儿王仁(王熙风的哥哥)承担义务,赔补出来。因此,他一早去求见老裘,托老裘从中帮忙的。王熙凤听了这个丑闻,深恨娘家人不争气,顿时变得灰心丧气,止不住落下泪来。

意志消沉,丧失信心和勇气。亦作“灰心短气”。

【古例】:清·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杰黠无所容其跳梁,则惟有灰心短气,随波逐流,仍入于奴隶、妾妇、机器之队中。”老舍《四世同堂·七十八》:“他受尽了冷淡、污辱与饥渴,可是他并不灰心丧气;他的心中时时刻刻的记着招娣。”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1 

五年级成语“弹丸之地”的意思,出处,故事

【弹丸之地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弹丸之地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大破赵军于长平。秦国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池以讲和, 赵国不肯答应。这时, 担任过秦相的赵人楼缓刚从秦国回来, 赵王就请教道:“是给秦国六座城好, 还是不给好?”楼缓听了很觉为难, 但最后还是说出了“不如予之”的看法, 赵王也觉得有理。后来, 谋士虞卿听到了这件事, 就劝赵王不要给, 认为秦国尽管战胜了赵国, 但他已耗尽了兵力,秦国之所以胜后就撤兵,是因为军队疲惫了。赵王于是又把虞卿的意见告诉楼缓, 楼缓又说:“虞卿能够了解清楚秦国的实力吗?如果了解清楚确实暂时无能为力,那六城只不过是弹丸一样大的小地方, 不给就不给; 但如果来年秦国再来攻赵, 您能再不割地求和吗?”赵王又问: “如果给了这块弹丸之地, 你能叫秦国来年不再来攻赵吗?”这时, 楼缓也觉不敢担保了。最后, 赵王决定不予秦城。

弹丸这样大的地方。弹丸:弹弓发射用的铁丸或泥丸。形容地方很狭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东吴兵精将勇; 且荆州九郡, 俱已属彼, 止有麦城, 乃弹丸之地。”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第四十四回:“西岐城不过弹丸之地,姜子牙不过浅行之夫。”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1 

常见成语“充耳不闻”的意思,出处,故事

【充耳不闻出处】
《诗经·邶风·旄丘》:“狐裘蒙戎, 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琐兮尾兮, 流离子之; 叔兮伯兮, 裒如充耳。”
【充耳不闻故事】:
东周时候, 狄人入侵黎国,把黎国的君臣都驱逐了出来, 暂时寄住在卫国。卫国和黎国是同宗,黎国希望能得到卫国的帮助, 驱逐狄人,复国回去。可是,黎君住在卫国不少时候了, 卫国并没有帮助复国的行动, 黎国的君臣就有点失望而产生怨言了。看到卫国的大夫穿着的狐裘乱得很, 坐的车子也不是往东去, 同宗的情谊啊, 几乎看不见了。黎国的君臣真是可怜得很, 背瘠都露了出来瘦得不成样子; 可卫国的大夫们就象没有看到, 没有听到一样。对黎君的流离之苦, 一点同情心也没有, 还经常哈哈大笑呢。

把耳朵塞起来一点也听不见。充: 塞住。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郑玄笺:“充耳, 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裒然, 如见塞耳,无闻知也。”

清·李宝嘉《官场维新记》第九回:“这里袁伯珍只装做充耳不闻, 一面出了告示, 按户收起捐来。”毛泽东 《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 :“中共发言人曾于一月二十一日给了这个不通的决议以严正的批评。不料该院长充耳不闻。”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0 

四年级成语“削足适履”的意思,出处,故事

【削足适履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解门以为薪, 塞井以为臼, 人之从事, 或时相似。骨肉相爱, 谗贼间之, 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 譬犹削足适履, 杀头而便冠。”
【削足适履故事】:
这里说的是生活中的故事。有的人做事真蠢得可以, 就象把门砸开用来当柴火烧, 把井塞起来当石臼用。骨肉之间本来是相敬互爱的, 听了坏人的挑拨, 结果父子之间相互残害。父亲把儿子养大, 儿子是应该养父亲的, 可却反倒残害父亲, 这就好象砍削脚去适合鞋子, 把头斫小去适合帽子一样。

鞋小脚大, 就把脚削去一点使脚能穿上鞋子。适: 适应, 适合; 履: 鞋子。比喻无原则地迁就不当的意见, 或勉强求合而使事情办成。

闻一多《四杰》:“是借用, 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刘半农《复王敬轩书》:“中国人亦决不能把他硬当作《名学》,严先生译《名学》二字,已犯了‘削足适履’的毛病。”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些条令仅仅是一般战争的规律, 并且全是抄了外国的, 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照抄来用, 丝毫也不变更其形式和内容,就一定是削足适履, 要打败仗。”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0 

1-6年级成语“求全责备”的意思,出处,故事

【求全责备出处】
《论语·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求全责备故事】:
周成王分封周公的儿子伯禽当了鲁地的鲁公。鲁公整理车马准备出行的时候,周公谆谆告诫儿子道:“能治理好一方的君子,都是忠厚待人的,他绝不肯抛弃他的亲戚,也不会叫手下的大臣受委屈,怨他不肯重用。以前结交的朋友,只要不是坏透的敌人,如果他们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要录用、信任,无论如何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

要求别人十全十美。责:要求。全、备:完全、完备、完美。

【古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非我见你中了个举,转这等苦口求全责备,也虑着你读书一场,进不了那座清秘堂,……”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 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 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0 

6年级成语“鳏寡孤独”的意思,出处,故事

【鳏寡孤独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鳏寡孤独故事】:
山东泰山有个明堂,是周天子巡狩朝见诸侯的地方。到了春秋时,有人劝齐宣王毁掉明堂。宣王拿不定主意,就问孟子说:“有人劝我毁掉明堂,依先生之见,是毁还是不毁呢?”孟子回答说:“那个明堂,是行王道的人发号施令的地方,大王如果要行王政,那就不必毁了。”齐宣王又问:“王政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岐,用的就是王政。做官的子孙,世代有俸禄;市关上只查来往的客商,而不收税;捕鱼的不论水池闸口,都可以下网;犯罪的不株连他的妻子;而且那年老无妻的鳏夫,年老丧夫的寡妇,年老无子的独夫,年幼丧父的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最苦的百姓。他们连诉苦的地方也没有。周文王发政令,行仁德,必定先留心这四种人。”宣王听到这儿,兴致勃勃地说:“讲得太好了!”于是,拿定了不毁明堂的主张。

泛指丧失劳力又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丧妻的人;寡:年老丧夫的人;孤:年幼丧父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

书证; 《礼记·礼运》:“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南齐书·高帝(萧道成)纪上》:“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五斛:府州所领,亦同荡然。”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0 

四字成语成语“穷兵黩武”的意思,出处,故事

【穷兵黩武出处】
《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
计,士卒凋瘁,寇不为衰,而我已
大病矣。”
【穷兵黩武故事】:
司马炎灭掉蜀国建立晋朝以后,东吴便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公元264年,孙皓登上了王位,国力更是一天不如一天。镇南大将军陆抗看到这种情形,深为忧虑。于是上书孙皓, 陈述当时的形势和对策。指出:“如果继续听任那些为了自己出名而滥用军队的将领们, 任意发动战争, 会耗费数以万计的财力, 弄得军队更加疲惫, 没有战斗力。结果, 敌人的力量还没有消耗多少时, 我们的力量却消耗得差不多了。”后来, 孙皓根本没有把陆抗的劝告放在心上。到公元279年, 晋国大举进攻吴国, 吴军不战自溃,不久,吴国被灭亡了。

用尽所有兵力, 任意发动非正义的战争。穷: 竭尽。黩: 任意, 不慎重。形容好战。亦作 “穷兵极武。”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今旍麾首路, 其所经至, 亦不欲穷兵极武。”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式曰:‘……王氏今降心纳质,愿修旧好, 明公乃欲穷兵黩武, 残灭同盟, 天下其谓公何?’”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20 

5年级成语“挥戈反日”的意思,出处,故事

5年级成语“挥戈反日”的意思,出处,故事
【挥戈返日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㧑之, 日为之反三舍。”
【挥戈返日故事】:
鲁阳公,也叫鲁阳文子,是春秋时候楚国的一位贵族。他的封地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所以人称鲁阳公。他在与别国的交往中,与邻近的韩国结下了怨仇。有一次,双方集结兵力,打起仗来了。战斗十分激烈、艰苦,好久僵持着,彼此不分胜负。这时,太阳就要落山了,战得正酣的鲁阳公求胜心切,便举戈向太阳一挥,继续冲锋陷阵。说也奇怪,他的心精意诚,竟吓得太阳倒退过三座星宿,推迟了下山的时分。

挥舞干戈,逐回太阳。戈;干戈、兵器。反:返。形容排除万难,勇敢坚持战斗,决心扭转危局。亦作“鲁阳挥戈”、“挥戈退日”、“挥日”。

【古例】:晋·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用高麾,回曜灵于太清。”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酣战仍挥日,降妖亦斗霆。”朱德《赠友人》:“华北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 河山依旧战旗红。”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9 

中国成语“扑朔迷离”的意思,出处,故事

中国成语“扑朔迷离”的意思,出处,故事
【扑朔迷离出自出处】
古乐府《木兰诗》(也作《木兰辞》或《木兰歌》):“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扑朔迷离出自故事】:
从前,有个农村姑娘叫花木兰。她曾改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为国家建立了功勋。打仗一结束,木兰不肯接受皇上的封赏,要求回家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她的请求终于获准了。当她回到家里脱下戎装、换上旧时服装与家人高兴地团聚时,同行的战友都惊呆了。这时他们才知道征战疆场的木兰原是个女郎!为什么十几年大家都没有认出木兰是女郎呢?《木兰诗》说了原因:雄兔和雌兔在外形上很难辨认,只有当它们不跑的时候才比较容易分别。平时,雄兔好动,两只脚老是趴趴搔搔的(即扑朔);雌兔爱静,一有机会就眯着眼休息(即迷离)。木兰一经打扮,就象傍地跑动着的兔子,不易区分是雌是雄、是男是女了!

两脚乱抓搔,两眼眯缝着。扑朔:雄兔被悬空时四脚乱搔乱爬。迷离:雌兔被悬空时两眼眯着。原指雌雄兔子在一起,难于辨认。后比喻情况纷杂,一时不易弄清真相。

【古例】:杨至诚《巧使敌人就犯》:“敌军却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李英儒《还我河山》:“特务们看到顾问不是一至三指又不是五指齐伸,一时扑朔迷离,不知所措。”梁斌《翻身记事》:“雪花弥漫了天空, 越来越看不清了, 直到人影扑朔迷离地看不见了, 才拉着两个没娘的孩子走回家来。”


!admin 发布于  2023-3-2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