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 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 注: 萧关,关名。 【鉴赏】 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 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 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 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 “蝉鸣 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 塞,处处黄芦草。” 用来描写北国 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 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 很像王昌龄写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自然另有幽燕的情 调。( 《杨朔散文选》)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 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 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 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 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 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 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 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 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杜甫的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本文分享杜甫的诗句和潦倒新停浊酒杯。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出处】唐·杜甫《登高》。 【意思】世事艰难,令人痛恨,使耳 边白发日见增多,潦倒中又生病,于是 刚刚戒了酒。苦恨:非常痛恨。繁霜 鬓:耳边白发增多。繁,多。霜,形容发 色之白。鬓,鬓发,一说代指头发。新 停浊酒杯:重阳节本应登高饮酒,现在 因病戒酒,含竟不能以酒浇愁之意。新 停,近来停止。浊酒,未过滤的酒,亦泛 指酒。 【鉴赏】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穷困潦倒,偏又因病 的缘故,告别了这可以浇愁的酒杯。“艰难”“潦倒”二词,意蕴丰富,既可 指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可指时局艰难,民不聊生。国难家仇,双重 痛苦,才使得诗人自己渐生白发。诗人心中有无限哀愁,本可借酒消愁, 偏偏身体多病,不得不暂时停酒。这也就意味着,连这唯一可消解哀愁的 方式都无法使用,其结果只能是满腔愁绪,无法排遣。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生活的艰难 苦痛使人潦倒悲愁,白发渐多。[例]但 几天后,更多的白发又出现了,他对镜 苦笑了笑,再没有拔去的心思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细 细地品味着杜甫的这句伤感之辞,沉浸 在杜诗那特有的苍凉意境中。(木木 《红尘有柳韧如是》) 【全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 唐代七言律诗。杜甫作。作于大历元年(767)的重阳节,诗人客居夔州而只身扶病登高时。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半描绘了重九登高所见深秋江上壮阔悲凉的景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为千古名句;后半触景生情,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贫病交加,艰难苦恨的沉痛感慨。宋人罗大经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认为14字中包含8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全诗具有一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慨氛围,悲而不哀,全诗格调雄浑,气象苍劲。其格律的运用,则如明人胡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句句皆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又称赏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许其“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5)。杨伦《杜诗镜铨》也赞赏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诗词曲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凭: 犹请求。句意: 请您不要再谈论封侯的事,要知道,一位将军的功成封侯,是用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一”与 “万” 对照,“功成” 与 “骨枯” 相映,令人触目惊心。
唐曹松 《己亥岁》 诗之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命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全唐诗》 七一七卷8237页)
宋尤袤 《全唐诗话》 卷五: “松有诗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谓谙事故矣。”
【杜甫的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杜甫的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译注】连喝了十杯酒,不见一丝醉, 让人怎能不感激你对老友的深情。 主人殷勤劝酒之景与作者感激之情,拂拂笔端,呼之欲出。以口头语写心中事,“读之觉情景逼真,兼及顿挫之妙。”(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评语) 【鉴赏】 连喝了十杯酒,还是面不改色,毫无醉意,我是真心地感谢你对老友的深长情意。“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能够重逢,把酒言欢,情深意长,尽在不言中。 【全诗】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注】渭城清晨的细雨沾湿了轻 轻的路尘,客舍周围一片青绿,雨后的 柳色更见清新翠绿。渭城:秦代的咸 阳,汉改称渭城。浥(yì):沾湿。该诗句写出送别时的典型环境。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细雨涤尘,草 树更青的景色。[例]凌晨时光,细雨霏 霏,烟笼柳林,在西安市东约十二华里 处,我与它,灞桥,就这样长久地默立对 望,喑喑无语地相认相识了。这该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 意境了吧? (廖华歌《烟雨灞桥》) 明胡应麟 《诗薮》 内编卷六: “‘渭城朝雨’ 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 清王士祯 《唐人万首绝句凡例》: “必求压卷,则王维之 ‘渭城朝雨’,李白之 ‘朝辞白帝’,王昌龄之 ‘奉帚平明’,王之涣之 ‘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而终唐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赠别》,又名《渭城曲》。元二,作者的一位朋友,姓元,排行第二。安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qiuci)城(今新疆库车)。 一、二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清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纤尘不染。渭城客舍四周杨柳依依,新发的枝叶显得格外青翠。这一切,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使这场离别透露着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三、四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持杯在手,殷殷相劝: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只此一句,便把送别宴会的整个过程都包容进去了。 这首诗,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因为全曲分三段,每次演唱原诗都反复三次,所以,称“阳关三叠”。
【评论】
唐代七言绝句。王维作。此诗曾被谱曲传唱,因此又取首句2字,题作《渭城曲》(见郭茂清《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或名《阳关曲》、《阳关三叠》。此诗是诗人在渭城(陕西咸阳)为送别友人赴西域边地从军而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其惜别之意,体贴之情,瞩前路珍重之心,尽在其中,传达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全诗情景交融,抒情氛围浓郁,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白居易《观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有句:“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对酒五首》有句:“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刘禹锡《与歌者诗》有句:“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诗也有“唱尽阳关无限叠”之句。可见此诗入乐之后,在别席离筵上广为传唱的情况,影响极为深远。
【李颀的诗句】“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出处】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意思】琴声忽纵忽收,就象空山中的鸟群散而复聚; 琴声低沉时好似乌 云蔽天; 琴声清朗又如同晴天日出。嘶哑幽咽的曲调,若深夜中离群 的雏燕在酸楚地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借用有形 的事物,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想象丰富,奇特,大胆,将纷呈的音乐形 象具体而生动地再现出来,反映出董大弹琴技艺的高超、绝妙。 【全诗】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唐].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边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鉴赏】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 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 来。忽而像“长风吹林”,忽而像雨打屋瓦,忽而像扫过树梢的泉水 飒飒而下,忽而像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 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 《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 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 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 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 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 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廷,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 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 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 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 能为。
【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缘愁:因为愁。个:这样。若把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满怀的离愁,就像这白发一样长。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形象。白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而生的。一个“愁”字,是全诗重心之所在。“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诗人却以白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又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人叫绝。 【鉴赏1】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 忧愁也这么长。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 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 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三千丈” 的白发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因愁而生白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 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生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 白发是无法长到 三千丈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内心的忧愁比作三千丈的白发,表达了 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缠绵不断、无法排遣的愁思。后人多 用此句表达内心浓郁的忧愁。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鉴赏导示】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为李白在秋浦时所作。秋浦,唐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鉴赏1】 首句“白发三千丈”写得极度夸张。白发之长,出语惊人。古人蓄长发,挽在头顶,梳洗的时候才披下来,看来诗人很久未顾及头发了,然而这一发现却给人以猝不及防的震惊: 什么时候我满头的青丝变得灰白?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紧承上句,原来白发是因为忧愁而生,因为忧愁而长! 前两句,写出了头发变白的原因和结果。头发已白,诗人不得不面对这个悲伤的现实,伤感地又照了照镜子:我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么多“秋霜”呢?这里用“秋霜”代指白发,一方面使语言含蓄形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不忍再提的痛楚,加深了忧伤的程度。“何处”似问非问,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与无奈。写这首诗时,李白已是暮年,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已被现实磨得渐渐老化,壮志未酬人已老,面对镜中的根根白发,又怎能不发出问天的长叹呢? 【鉴赏2】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是李白五十多岁时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所作。这里选的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人怀才不遇、人已衰老、壮志未酬,揽镜自照,倍觉痛苦而发抒愁思。 首句似凌空悬下一壁瀑布,令人触目惊心:“白发三千丈”! 何故有如此长的白发?使人疑团顿起,似觉不合情理。诗人紧紧抓住这一悬念,在第二句就做了点拨:原来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读到这里,只觉诗人出语不凡。不由不赞赏诗人非凡的魄力、非凡的笔力。涵咏这艺术夸张的诗句“白发三千丈”,虽超乎常情,却合乎哲理。只这两句,大诗人李白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已见端倪。忧愁使人早生华发,这三千丈的白发,该蕴积着怎样深重的愁思呢!首二句已暗写照镜,而三、四句则更明白地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在这里代指白发,但决非重复。“白发”、“秋霜”,这两个词在仅二十字的诗中并用,更增添了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使这首抒愤诗更发挥了强烈撼人的艺术力量。“得”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如此的浓愁,即“白发”(“秋霜”)从何而得?这个“得”字犹如泉眼,把诗人积习已久的抑郁和隐埋极深的怨情都进发、渲泄了出来。读过这首诗,掩卷沉思,诗人愤激、痛切的诗句久久萦绕心扉。 【鉴赏要点】 [1]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 [3]借代手法的运用。 [4]语言含蓄形象。
【诗词曲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 故址在扬州西门外,一名红藥桥。相传古代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另一说,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句意: 二十四桥仍然存在,但桥下水波荡漾,清冷无声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写扬州战乱后的荒寞。
宋姜夔 《扬州慢》 词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藥,年年知为谁生?” (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一卷1页)
宋张炎 《词源》 卷下: “姜白石 《扬州慢》 云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清先著《词洁》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 ‘荡’ 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篇光彩,非练字不能,然练亦未易得。”
【唐诗宋词名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小小山城,袭来一场冷雨,百花凋落。零乱的榕树叶铺满庭院,黄莺乱喳喳地聒噪。诗人屡遭谪难,不得还家。政治和家庭双重的愁思压满诗人心头,于是在诗中抒发了压抑的情感。春天、春雨在诗人的心中意如扫荡百花的秋风秋雨; 莺啼本婉转动听,但在诗人听来却杂乱刺耳。这正是诗人心烦意乱的表现。诗句深沉凝重,凄楚动人。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凄黯迷惘之情高度融合。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全唐诗”第3937页。
繁体: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
小小山城,襲來一場冷雨,百花凋落。零亂的榕樹葉鋪滿庭院,黃鶯亂喳喳地聒噪。詩人屢遭謫難,不得還傢。政治和傢庭雙重的愁思壓滿詩人心頭,於是在詩中抒發瞭壓抑的情感。春天、春雨在詩人的心中意如掃蕩百花的秋風秋雨; 鶯啼本婉轉動聽,但在詩人聽來卻雜亂刺耳。這正是詩人心煩意亂的表現。詩句深沉凝重,淒楚動人。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淒黯迷惘之情高度融合。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全唐詩”第3937頁。
【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 【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 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 到的水面的颜色。 【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 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 “残阳” 已接近地平线,几 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 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 ,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 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 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 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 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 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 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 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 库》) 【全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 【解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 [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 [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 [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 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 【鉴赏】 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 “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 支流夹带泥沙减少; 此时江水清碧, 如琼如玉, 用 “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 “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 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 “瑟瑟”与 “红”对举, 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 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 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 “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 《风赋》曰 “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 《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 《军行》曰 “剑花寒不落, 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 “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历久弥新, 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