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9月18日:香港丙午风灾发生
1906年9月18日(农历1906年8月1日),香港丙午风灾发生。
丙午风灾发生于1906年9月18日,当天一股强烈的台风袭击香港,酿成约15,000人罹难、1,349人失踪、220人受伤,成为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天灾及香港有记录至今最多人死亡的风灾。
根据调查报告,台风估计是在香港水域附近迅速形成而且直径不大,但它的强度勐烈及移动速度很快,香港附近的气象站也未能及时侦察异常状况,在缺乏先进天气预报设备及技术的年代,香港天文台事前未作出准确预报。根据1906年天文台台长年报,天文台在当日上午7时37分悬挂黑鼓,表示300哩内有烈风,随即在8时17分开炮,预报海港内将吹烈风。
然而港内6分钟后风力已达暴风程度,一小时半以后的最高风速更达每小时77海浬。台风引起特大风暴潮,对沿岸地区造成重大破坏,根据非正式统计,这次台风虽然祇维持了短短数小时,但由于当局未有足够时间造好防风措施及撤离人员(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结果导致约15,000人死亡(占当时大约32万的香港人口约5%),另近3,000艘渔船及670艘远洋轮船沉没,是香港有史以来导致最多人丧生的风灾。
这股台风亦侵袭中国广东珠江口一带,造成严重人命及经济损失,故又称“1906年珠江口台风”。
根据香港天文台的纪录,其实在此风灾过后的两天及10天里,即9月20日及9月28日,也相继有强烈台风来袭,9月20日录得的平均风速为每小时49海浬(9月18日为每小时45海浬)而9月28日录得的最高风速为每小时78海浬(9月18日为每小时77海浬),但由于香港天文台能及时作出有效预报,故伤亡数字不及9月18日那天来得严重。
1900年5月27日: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1900年5月27日(农历1900年4月29日),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5月27日,近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开始形成高潮。
义和团源自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无统一组织,各设坛口或拳厂,用练拳习武等方式团聚群众。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其它劳动群众以及无业游民。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相掠夺中国路矿等利权,并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0月,义和拳首领赵三多树“助清灭洋”旗帜,在山东冠县率众起义,攻打教堂。之后,山东各地拳会及大刀会纷纷展开反教会侵略的斗争。次年下半年,义和拳等组织改称义和团,逐步扩展到华北、东北各省。1900年5月27日,直隶义和团进占涿州城,开始由乡村向城市发展。北京、天津迅速成为运动的中心。
列强以清政府镇压不力,直接出兵干涉,于6月间组成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奋勇抗击,先后在廊坊和天津紫竹林、老龙头火车站等地同侵略军激战。21日慈禧太后下令对各国“宣战”时,北京义和团被利用围攻使馆区。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天津、北京相继失陷。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中发布对义和团“从严剿办”的命令。在中外反动势力残酷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
1901年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义和团余部改“扶清灭洋”口号为“扫清灭洋”,继续斗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905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1905年5月27日(农历1905年4月24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1905年3月7日,上海震旦公学140余名学生全体退学,反对法人干预教育,“废英文,重法文,教育各权皆掌之西教习”。震旦公学校董、近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1905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复旦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全校拥有人文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调整,学校现设有34个系,48个本科专业,100个硕士学位点,50个博士学位点。
而且还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工商管理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6个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8个本科专业被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学校还设有36个研究所、46个跨系科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复旦大学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校训,以“文明、健康、团结、奋发”为校风,以“刻苦、严谨、求实、创新”为学风,素有“江南第一学府”及“学在复旦”之声誉。复旦大学学生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学习刻苦,思想活跃。
复旦大学已建立校董会。在历史上,包括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出任“复旦校董”。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至此,持续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两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戊戌政变导致晚清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该事件证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成吉思汗一生到底有几个老婆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是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让大半个欧洲都为之倾倒。对于敌人来说他就是个侵略家,但是他却统一了北方草原长达一千多年四分五裂的局面。
成吉思汗,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缺衣少食,生活极其艰难。但是他英勇善战,很受义父的器重,势力越来越强。成吉思汗作为一个侵略者,他的战斗力让敌人闻风丧胆,攻城掠地,每攻占一个领地,部下进献美女,所以他一生的女人谁也不知道有多少。
成吉思汗,一生驰骋疆场,征服无数敌人,大家好奇他征服多少女人呢?他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呢?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后妃一共有40多位,同时册立数位皇后。她们分别居住在相隔很远的斡儿朵,(就是毡房)住在每个斡儿朵最前面的地位最高。在所有后妃当中,有四位比较受到铁木真的宠爱,他的原配孛儿帖皇后地位最高。
第一位:就是幼年父亲为他定下的结发妻子就是孛儿帖,她比铁木真大一岁,两人少年夫妻感情很好,铁木真对她很敬重。蒙古人讲究次序,“糟糠之妻不下堂”,所以尽管铁木真后妃众多,她的地位始终无人能撼动。
曾经铁木真为了逃命,孛儿帖被篾儿乞惕人掠走,半年后,铁木真报仇雪耻,才夺回妻子。妻子带着身孕回来时,铁木真并不介意,竟视如亲生,可见他的胸怀。
第二位:忽兰,是篾儿乞人答亦儿兀之女,貌美如花又温柔贤惠,也是最受宠的一个,地位仅次于孛儿帖。她生有一个儿子阔列监,因为母亲受宠,被视为嫡子一样看待,忽兰死后与铁木真合葬。
第三位:也遂,成吉思汗的第三侧妃,是成吉思汗母亲之后第二个后宫的管理者,她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人。在很多关键时候为成吉思汗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第四位:也速干,她是也遂的亲妹妹,当时打了胜仗,塔塔尔人进献美女,部下把敌方的美女送来,铁木真只留下貌美的也速干,并纳她为妃。不久也速干把姐姐也遂也推荐给了铁木真。
成吉思汗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位列千古一帝,他的功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成吉思汗的后妃很多,所抢的美女更多,所以据载,他的儿子分列各国,如今后代已遍布很多国家。
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攻打日本
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汉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执意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蒙古帝国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著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1042年6月6日:宋仁宗建大名府为北京
1042年6月6日(农历1042年5月16日),宋仁宗建大名府为北京。
大名府,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全县辖6个镇,14个乡,651个行政村,人口73万。
大名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漳河、卫河、马夹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大名府香油是大名的经济特产!
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原因揭秘
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记载都有偏颇,相互矛盾处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证,又有考古发现作旁证,互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相。
其中朝鲜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战争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记录更可信些。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汉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争忽必烈执意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
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着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
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
宋朝最著名的文人有哪些
宋朝最著名的文人盘点: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2、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资治通鉴》的主编。
3、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
4、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继孔子孟子之后,人称“朱子”,开创礼教先河。
5、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6、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7、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8、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9、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0、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称。
1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2、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宋朝的皇帝被当时臣子怎样称呼
宋朝的皇帝被当时的臣子称呼为官家,这个说法最早出自《资治通鉴》,“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顾兼而称之。”意思是皇帝应该大公无私,对待子民一视同仁,所以基本上从五代到两宋,都是称皇帝为官家的。
看过古代电视剧的都知道,皇帝是当时最高的职位,掌管着中原国土,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表示皇帝的尊贵性,就以朕自称,而臣子多称呼其为陛下。
到后来不同的朝代,对皇帝的称呼也多有不同,比方说皇帝、万岁、圣上等等。宋朝的时候臣子大多称呼皇帝为官家,这个说法最早出自《资治通鉴》,“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顾兼而称之。”
所以基本上从五代到两宋时期,都是称呼皇帝为官家的,这种称呼说明皇帝应该大公无私、对待子民一视同仁。在我们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里,经常能听到他们挂在嘴边的赵官家,而宋朝天子姓氏为赵,自然也就是说的皇帝了。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