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名句】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名句】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坎壈(lin): 困顿不得志。 句意: 只要看看自古有盛名的人,他们多是终生困顿不得志的。

唐杜甫 《丹青引》 诗中云: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 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 终日坎壈缠其身。”( 《杜诗详注》 一三卷1147页)

明王嗣奭 《杜臆》 卷六: “盖盛名之下, 坎壈缠身, 自古皆然,何疑於将军哉! 余谓此诗,公借曹霸以自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卷二之二: “结联又推开作解譬语,而寄慨转深。”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6 

【唐诗宋词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别亲送友·叙述离别”类的诗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为离别而感伤,更何况在冷落的清秋季节作别呢,这实在叫人无法忍受啊。句中用加层翻进的议论方法表现离情,本来人之离愁,自古皆然,可是偏偏秋天分别,无疑火上添油。宋玉“九辩”在悲秋的描写中就有:“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句。

柳永“雨霖铃” “全宋词”第21页。

繁体: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別親送友·敘述離別”類的詩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為離別而感傷,更何況在冷落的清秋季節作別呢,這實在叫人無法忍受啊。句中用加層翻進的議論方法表現離情,本來人之離愁,自古皆然,可是偏偏秋天分別,無疑火上添油。宋玉“九辯”在悲秋的描寫中就有:“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之句。

柳永“雨霖鈴” “全宋詞”第21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6 

【李白的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出处】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 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人肠断一 回,我在这阳春三月天情不自禁又思念起故乡三巴。此诗结构,对法别 致,语言清浅生动,如谚如谣,寓情于景。“一”、“三”的复沓运 用,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注: 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凄恻。宣城,在安徽南部。三巴,此 指四川。 【全诗】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鉴赏】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后,至老也没有再回故乡。但在他的作品 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流露思乡情绪。乡土之思即使偶尔闪现在诗中,也是 非常轻微的。不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满怀信心与期待的,这 使他的诗风旷放而飘逸。然而长期漂泊,屡屡受挫,人老年衰,壮志难酬, 一向乐观的诗人也难免会情绪低落,乡思也会涌上他的心头。这首诗应 该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 姹紫嫣红的暮春三月,杜鹃花花团锦簇,满山遍崖,灿然若火。想当 年,诗人在家乡的时候,每每看到杜鹃花盛开,就会听到阵阵的杜鹃鸟声。 提起杜鹃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从而激起思乡 之情。古代蜀中之帝杜宇,又称望帝,自以为德薄,不愿意窃据帝位,为避 位而出走,死后精魂化为杜鹃鸟,每到暮春时分,就啼叫起来,没完没了, 似乎在呼喊着“不如归去”。看着宣城艳丽的杜鹃花,诗人耳旁顿时响起 了杜鹃鸟凄恻动人的啼叫声,好像在提醒他也“不如归去”。但诗人又怎 能这样空手而归呢? 当年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自以为功名俯拾 可取,唾手可得,谁知一再受挫,一事无成。看着眼前的朵朵杜鹃花,想着 家乡亲人的苦苦期待,诗人又怎能不愁肠寸断呢? 诗的前两句,巧用花、鸟、地名,形成自然的对仗,以空间的延伸和时 间的延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杜鹃”一语双关,诗人借 花写鸟,借鸟抒情。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记忆中的虚景,思绪由安徽宣城 而飞越千里回到蜀国的故乡,环环相扣,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三、四两句 巧用数字,进一步渲染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颇能 引起游子的共鸣。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5 

【杜甫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出处】唐·杜甫《登高》。 【意思】秋日天高气爽,秋风萧萧,峡谷中不时传来猿猴的长声啸叫,江水的小洲,水清沙白,鸟儿在上面不住地回旋飞翔。 【点评】 意象组合颇密,对偶自然入妙。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加之首句末字又用平声,因而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起手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法奇变。” 明胡应鳞 《诗薮》 内编卷五: “对起则杜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实为绝妙。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第一也。”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卷一三: “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法奇变。” 【鉴赏】天高气爽,猎猎秋风,峡中不断传来猿充满哀愁的鸣叫声。 在江中的小洲上,水清而沙白,鸟儿不住回旋地飞翔。诗句出句、对句对 仗工整,而且还巧妙运用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 “沙”对“渚”,“白”对“清”,非常精妙。巫峡多猿,和着风声,猿的鸣叫声也 就尤其哀愁,因此猿的哀叫声,也容易触发诗人内心的忧郁情绪。诗歌以 “猿啸哀”三字,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全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 这是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写的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 诗的前两联重在写景,而景中有情。首联用风急、天高、猿声悲哀与渚清、沙白、飞鸟低徊六种意象,绘出六幅暮秋画面,透出诗人凄恻、苍凉的情怀。颔联从大处着笔,进一步表现夔州暮秋的典型特色。承上“风急”,故落木萧萧,江流滚滚。“萧萧”状落叶之声,已写出秋声之肃杀,再着“无边”二字,更见落木飒飒、一望无垠的浩大声势;“滚滚”状江波之势,已写出长江之雄迈,再着“不尽”二字,更见长江源远流长、江涛滚滚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二句融情于景,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莫酬的阔大而悲壮的心怀。后两联笔势一转,重在写登高之感触,而情中有景。颈联运用层递手法,一句三层,把万里作客悲秋和百年病中独自登临的独特感受,抒写得深沉而激愤,意象组合非常细密,诚如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评:“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意繁语简,文浅旨深,显得凝重、老成、深沉。尾联分承颈联,“常作客”则“艰难”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因之白发日添,酒杯难举,寥寥十余字,竟有如许曲折层次,意境细密,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全诗意在笔先,神余象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从不一语道破,但每种意象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和愤悱,渗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诗人以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群和细密紧凑的组合方式,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5 

【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处】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译注】在临别饯行的宴席中,我劝你再喝完一杯酒吧!因为当你西出阳关后,再也见不到旧时相识的好朋友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夕相聚时刻,不妨尽情饮酒共欢吧! 这两句诗叙写好友临别前夕,依依话别,殷殷劝酒,不忍离别的深情;也道尽老友远离的孤寂感和内心抑制不住的沉痛! 本诗传为名作后,曾谱曲为“阳关三叠”,凡送别时均多所咏唱 阳关: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故人: 旧友。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饯行惜别 的情景。[例]婚宴也是送别的宴 会——崔振国为此情愿去大西北,王复 羊将随她一块儿去边塞改造。碰杯声 中,不知谁吟了一句古诗:“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维熙《走向 混沌——反右回忆录、劳改队纪事》) 二、用以形容身在异地,无亲无故的孤 独情状。[例]我茕茕独立,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复寡朋友! 然而这仅有的几 个剖腹交也还不能长久相聚。尘世荒 凉落寞一至于此! 客洛阳后更想起二 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刘抗《傅雷·傅聪》) 【用法例释2】 阳关: 汉置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西域要道。句意: 请再多饮一杯送别的酒吧,向西出离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诗句充满对老友的深厚惜别之情,成为历代送别的熟语。 这首诗曾谱成歌曲,流行当时,传唱在别席离宴之上,名《阳关曲》 或 《渭城曲》。 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右丞集笺注》 一四卷263页) 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九: “ 《复斋漫录》 云:‘ 《送元二使安西》 绝句,李伯时取以为画,谓之 《阳关图》……山谷题此图云: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苕溪渔隐曰: ‘右丞此绝句,近世人又歌入 《小秦王》,更名《阳关》,用诗中语也。旧本 《兰田集》 载寇莱公 《阳关引》,其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亦以此绝句填入。’”清赵翼《瓯北诗话》 卷一一: “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此句意谓渭城的早晨一场小雨洒湿了地面的尘土。渭城:本秦朝都城咸阳,汉高祖元年(前206)改名新城县,七年废,元鼎三年(前114)复置改名渭城县,因南临渭水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浥(yi):湿润。 ②客舍:旅馆。青青柳色新:一作“依依杨柳春”。 ③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西域交通的门户。出玉门关者为北道,出阳关者为南道。 【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题中的“使”一作“赴”。这首诗,在唐朝已被谱成乐曲,广为吟唱,称为《渭城曲》。唐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未一句, 所以, 这首诗又被称作 《阳关三叠》。这首诗有时还以 《赠别》作为诗题。 这是诗人王维为元二赴安西,在渭城送别时所作。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是秦代咸阳的旧址,汉武帝时改名为渭城。安西,指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至于元二其人,现在已经不知其详。不过在实际上,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地描写了中华民族所珍视的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深刻地表现了故人知己依依惜别时的深厚情意。因而,元二的具体行藏, 在欣赏者看来倒不那么重要了。 这首诗只有四句。前两句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客舍, 点明了送别饯行之地; 朝雨、柳色, 又点明了时令与景色。这两句总的是写春城朝雨、依依惜别时之所见。说是渭城在春晨下了一阵细雨,将路上轻轻飞尘都给沾湿了;在旅舍周围的新柳,经过一场朝雨也显得格外的青翠、鲜明。这种景色似乎给人以春晨雨后的清新之感,然而它所蕴含的却不是轻松愉快的感情。因为朝雨浥尘,我们能看得更清楚、更深远,当然能看见眼前的道路一直向天边延伸,而这条道路正是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呵。那么,对于这道路看得越清晰,就越令人黯然神伤。再说这青青的柳色, 自然是大好春光;但是诗人在这大好春光中却是到旅舍来话别, 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这里到寒冷的塞外去。那么,柳色越是美好,倒叫人越觉得惨然愁苦了。所以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也把诗人惜别的苦痛作了表现。 后两句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直接叙述临别时的话语,也是全诗最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从语言来说,这两句诗真是明白如话、毫无雕饰; 然而, 它们却最为动情, 最为感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殷殷劝酒,而且是在友人放下酒杯、欲作壮别之时,为了多挽留一会儿,再劝友人干了这最后一杯酒。这杯酒可得喝下去呀, 因为 “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见老朋友了。在这里,那真挚的友谊、惜别的情意, 真是和盘托出, 感人至深。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5 

【诗词曲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凭借好风的力量,送我到青云之上。后用以比喻有野心者利用时机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红楼梦》 第七十回 《临江仙·柳絮》 词下阕: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红楼梦》 三册913页)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5 

【白居易的诗句】“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白居易的诗句】“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出处】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意思】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全诗】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唐诗篇名。七律。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一三。属杂律诗。浮梁,今江西景德镇。於潜,今浙江临安。乌江,今安徽和县。符离,今安徽宿县。下邽,今陕西渭南。约作于贞元十五年(799)。其时藩镇叛乱,战祸频仍,灾荒连年,诗人自己亦骨肉分离,过着漂泊羁旅的生活。此诗即抒写其感时伤乱、怀乡思亲的感情:“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全诗不事雕饰,气势酣畅,情韵无限。清孙洙评此诗曰:“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作同一格律。”(《唐诗三百首》卷六)“吊影分为千里雁”一联,以分飞失群之孤雁和辞根飘转之飞蓬比喻弟兄离散漂泊,“共看明月应垂泪”一联,用兄弟五处望月垂泪的想象抒写其共同的思乡深情,均写得精巧贴切,为历来传诵之名句。 【赏析】 诗歌。作者白居易。选自《白居易集》。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到诗人亲口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流离失散,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战乱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寂寥凄清。破败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亲人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如此的痛苦经历,使诗人抒发的感情尤为深沉、深切。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1 

【杜牧的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出处】唐·杜牧《金谷园》。 【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 【全诗】 《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赏析】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 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 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 “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 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 赐以珍珠” (《拾遗记》 ) 。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 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 “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 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 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 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 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 “日暮东风怨啼鸟” ,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 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 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 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 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 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 “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 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 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 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 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 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 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 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 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 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 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 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 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 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 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 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1 

【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处】唐·韩翃《寒食》。 【意思】寒食节普天之下禁烟火,独有 贵戚宠宦能得到恩准燃烛。日暮时分由宫室分传蜡烛,那袅袅烛烟飘散 进五侯之家。诗中以轻烟引起人们联想到五侯的特权,借此暗讽了中唐 以后宦官专权的弊政。 【赏析】 日暮时分,皇宫中传蜡烛以分火。烛火飘散的烟也传入权贵 之家。因寒食节禁火,也不能点蜡烛,但是皇帝却准许宠臣点蜡烛,由此 讽刺了皇帝对权贵的恩宠。“传蜡烛”“轻烟散入”等语,不仅刻画出皇恩 之下“五侯家”轻烟袅袅的景象,也令人联想到内侍奉命赐火,走马传烛的 画面,展现出中唐时代政治腐败的黑暗局面。诗人内心是充满愤怒的,却 选取了一个在寒食日传蜡烛的奇怪举动,不加任何评论,而讽刺意味十 足。 【鉴赏】 原诗中的寒食: 古时寒食节大概在清明节前二日。据说,春秋时代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的有功之臣介之推,在重耳回到晋国当权后,不肯当官受禄,逃入绵山隐居。晋文公 (重耳) 急于要请他出山,听从错误的建议,放火烧山,以为这样,讲孝道的介之推就会背着老母亲走下山来。但介之推却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国人哀痛介之推之死,于清明前二日不点火煮食,叫做“禁烟”。传蜡烛: 据 “西京杂记” (此书一说为汉刘歆撰,一说为晋葛洪撰)记载: “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 又唐人 “辇下岁时记” 记载 “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这是说,寒食节后,帝王之家将火种送给王侯贵族之家。五侯: 东汉桓帝封宦官五人为侯。单超为新丰侯,徐璜为武原侯,具瑗为东武阳侯,左悺为上蔡侯,唐衡为汝阳侯。五人同日封侯,世谓之五侯。人们认为这首诗大意是在讥讽宦官当权。作者写作此诗时 (唐朝代宗大历年间) 宦官势力兴起,朝政日见败坏,讽刺的含意是可能的,但此诗给人一种升平盛世、五侯之家繁华富贵的印象。难怪后人有一本笔记说: 唐德宗读过这首诗,印象深刻,刚好朝廷里有官职空缺,想起这首诗的作者,就把官职给了他。后人对于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诗的理解,也是讽刺与歌颂兼有,大概主张歌颂升平者为多。 【全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全诗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从春秋时传下来的一个传统节日,约在清明前两天,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止生火三日,只吃糕团等现成食物,至清明始准举火,故名寒食。按唐制由皇帝传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宣示皇恩。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讽刺诗。诗人写道: 暮春的长安城热闹繁华,到处都飞舞着雪一样的柳絮,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苑中的柳条。太阳落山,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那袅袅的轻烟啊,首先飘散进入了五侯的家中。汉宫,暗喻唐宫。五侯暗喻唐朝的政要。唐代诗人惯于在作品中借用汉代的典故,实指唐代当时的事。唐代自中期以后,几位皇帝都信任宦官,以致他们权势甚大,败坏朝政。正直之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此诗便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传蜡烛”,即是分火以赐近臣,然而不说遍赐近臣,独说赐予五侯,对皇帝厚待和亲信宦官作了辛辣的讽刺。 全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生动的形象。“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传诵千古。“春城”现在看来是很普通的词,但当时却是诗人的独创,新颖别致,而且十分符合实际景色。“无处不飞花” 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强化无边的春意,毫无斧凿之痕,足见炼句之功夫。三四句讽刺皇帝的偏宠,却不发一句议论。讽刺之笔,深藏不露,讽刺之意,又显露不晦,艺术手法高超。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1 

【诗词曲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功名: 作者此时三十二岁,已立有战功。尘与土: 指微不足道。八千里路: 指作者保国抗敌,南征北战的历程。云和月: 犹言日夜。句意: 现在自己已三十多岁了,虽然立了一些战功,但对国家的贡献很小,功名犹如尘土,微不足道。要完成收复大业,道路尚遥远而艰辛,还须披星戴月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表现了作者赤胆忠心,以身殉国的豪情壮志。

宋岳飞《满江红》词上阕:“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全宋词》二册1246页)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