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烤串发朋友圈的说说
关于吃烤串发朋友圈的说说
1、计划赶不上变化,说好了吃火锅吃鱼吃烧烤呢,干,一群善变的女人。
2、感冒了也要去吃烧烤,半夜睡不着也要去吃烧烤,快要考科三了也要去吃烧烤,所以拉肚子就该怪自己。
3、夜里11点被朋友拉去吃烧烤,鄙视自己。明天断食一天补救,今天是第二阶段第四天了。
4、告别城市喧嚣,置身世外“烤”园。
5、啊!烧烤太好吃啦!特别是我们一家三口自己烧的烧烤,既正宗又美味,有机会,下次还来吃!
6、妹妹站在旁边,等不及了,手疾眼快地拿起鸡翅放在上面。当她想翻个身时,肉全粘在烤板上了。
7、晚上叫了烧烤,吃完了盒子还是这么香,简直要我的命!
8、没钱是真的,但是吃烧烤爆米花喝奶茶也是真的!怎么抵挡得住?
9、夜幕降临时,一排排小吃像变戏法似的,齐刷刷摆事出来,椅子早就围在桌周围烧烤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
10、开始烤肉了,我拿了几个鸡翅放到烧烤的隔离网上,随着火炭发出的热量,鸡翅慢慢发出了一点儿香味。
11、中午没吃多少就饱了,到下午上课的时候就感觉到饿了,现在在外面吃烧烤。
12、我们拿下了烧烤的东西,东西还真丰富,有鸡翅、鸡腿、虾、年糕、羊排、蘑菇、饮料,还有调料,应有尽有。
13、现在终于发现包烧猪脑是美味的,曾经吃烧烤总是爱点猪脑被我无情嘲讽过的朋友们,对不住了。
14、非常喜欢的一种状态就是在路边烧烤摊和朋友一起撸串聊天,是最开心的。
15、在济南路边吃烧烤喝扎啤的不是青春,青春是挽着裤腿吃,还必须得是那种一只腿挽上去,一只腿放下来!
16、烤啊烤,不一会,一条香喷喷的热狗就出炉了,真不错啊,自己动手加工出来的热狗格外好吃。
17、我们又烤了肉串、香肠、青菜、刀切馒头……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会呢!
18、从王健家出来已经快十一点了,特别困,也特别饿。于是强撑着困意,在路边吃烧烤。
19、我最喜欢吃虾了,看到盘中欢蹦乱跳的虾,我挑了只最大的,戳到烧烤棒上,先涂上油,然后放到炉子上。
20、我说我11点半要准时睡觉结果现在一点多了我坐在躺椅上吃烧烤。
21、穿着我的小裙子来依山傍水的地方一边看风景一边吃烧烤。
22、其实每天都是这种加班,家楼下吃烧烤,回到家睡觉的生活。
23、哄娃睡觉后,两个人偷偷出去吃烧烤,点好东西又怕娃哭又回家看了一下,还好小家伙很乖,简直完美。
24、洗洗睡觉,谁在打电话给我,我跟谁急。要是说吃烧烤,我还是会去的,亏待了谁也不能亏待了自己的这张嘴巴。
25、总有一天你的心上人,会身披土豆饼脚踩棉花糖手持烤肉鸡腿来找你你要等。
26、一个人吃烧烤,老板开位问了两次是不是一个人,下单问了一次是不是一个人,下完单问了一次为什么一个人。
27、焙烤的香味,飘散的炊烟,烧的乌黑的炭火,一切都让人们欲罢不能。这就是我眼中的烧烤。
28、发现家楼下开了家烧烤店,而且超好吃!以后的夜宵要吃烧烤就超方便啊!幸福指数飙升啊!
幽默微信名字大全男生(搞笑的微信名字男)
幽默微信名字大全男生(搞笑的微信名字男)
天冷致病↘心冷致命
又呆又萌又痴傻つ
蓦然回首、看到一群狗
曲未终゛人已散
眼淚是沒有顔色旳血
為伱袖手天下
玩吥過人吢℡
▍薄心
哭過敗過、何曾怕過
莪的男人,伱別想別念別碰
___花菇凉。
倾国倾城倾伱妹っ
骑着上帝环游世界
舊街冷巷、雨未停つ
孤城
淺淺ε酒窩o○
倾尽所有,只为了那一回眸
不離不棄純屬放他娘的狗屁
青春奉獻給了九年義務教育
淚、淋濕ㄋ回憶
尐米蟲
未命名
就算没有结局、我还是爱你
後來,莪愛的每個人都像伱
喧闹的城市〃孤独的心
对自己说晚安
画个圈圈,囚你于无期
莪所有的堅強都靠硬撐
奈何桥丶等迩
心深似海 ﹌
ミ糯米〞飯團o○
月光下ッ翩翩起舞
櫻桃尛妖*^o^
男人不拽,容易被甩
本是涼薄之人怎溫暖他人心
安之若素〆
亡魚是深海の疤丶
提枪灭婊
失心人@
囚鳥。
不要见、不要贱
拉链老是裂开怎么办?
拉链老是裂开怎么办?
1、拉链老是裂开,可以尝试在拉链齿上面打上一些肥皂或者 腊,或者滴上几滴润滑油,然后把拉链来回多 拉几次。
2、如拉链齿实在是坏了 可以去缝纫店更换 整套的拉链齿和拉链头。
3、平时使用拉链的时候,开合的速度不要太 快,遇到卡点不要蛮力去拉,以延长拉链的寿命。
薯片也会“高反” 为什么在高原零食会变鼓
薯片也会“高反” 为什么在高原零食会变鼓
当你带着薯片坐火车从内地进入高原,会发现随着海拔升高,薯片越来越鼓胀,甚至会突然爆开,这就是薯片的“高原反应”。
薯片包进入高原会膨胀是因为气压差异,袋内气压不变,环境气压降低,于是袋内空气开始膨胀。这种现象不仅会发生在薯片、面包、方便面等密封包装的食物上,化妆品也不能幸免,有网友表示自己带到云南的化妆品,刚打开就被喷了一脸。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在海拔升高的途中把包装打开,让气压平衡。就像人一样,先适应一段时间,高原反应就会减轻了。
不过人体是不会膨胀的,因为人体并不是一个密闭的环境,随着人的呼吸,人体内的气压会随着外界气压的改变而改变,内外压相同,就不会发生膨胀。除非在极端环境下,例如人体由标准大气压的环境突然进入到真空状态,肺部就可能会发生爆炸。
很多人到了高原确实会发现自己的四肢出现肿胀,甚至脸都是肿的,但这与气压无关,这种肿胀是因为机体缺氧而产生的水肿,比如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病。
10大“刮油”食物
10大“刮油”食物
正所谓“每逢佳节胖三斤”,每逢节假日大多数人都是大鱼大肉,吃得过于油腻。春节刚过,元宵节来临,免不了又是“吃吃喝喝”。节假日过后,很多人开始关心吃点什么食物来给肠道“刮刮油”,让身体更清爽。
其实,没有什么食物能起到“刮油”的效果,所谓的“刮油”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只是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胃肠排空而已,从而给人“刮油”的感觉。
既然要促进胃肠蠕动,那自然就少不了膳食纤维。这篇文章给大家推荐10种能“刮油”的食物,日常饮食安排起来吧!
1、芹菜叶
芹菜叶是被很多人丢掉的“垃圾”,其实芹菜叶的营养非常不错,扔掉太可惜。
芹菜叶的胡萝素含量为2930微克/100克,是茎的8.6倍,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的健康有益。维生素C含量为22mg/100g,是茎的2.75倍,而膳食纤维含量达到了2.2g/100g,不仅仅是芹菜茎的1.8倍,也是人们认为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香蕉的1.8倍。[1]
所以,如果芹菜叶没有变蔫变黄就别丢弃,“刮油”促进排便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芹菜叶到底能怎么吃?这就给大家4个参考,照着吃起来吧!
① 可以和芹菜茎一起炒菜;
② 做成芹菜味的蔬菜饼/鸡蛋饼;
③ 做芹菜叶炒鸡蛋、芹菜叶汤;
④ 焯水后放上酱油醋或者蒜泥,做凉拌菜;
⑤ 在芹菜叶上粘玉米面或者其他面粉,做成蒸菜。
2、香菜
香菜是历史上应用最早的调味料之一,也很适合做菜品的点缀,成为画龙点睛的关键一步。
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是特爱吃香菜的“香菜党”,而有的人看到香菜都要跑的远远的。经过鉴定,香菜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醛类和醇类物质,也是香菜风味形成的主要来源。[2]
不过,不同的人对它风味的描述有差别,有人认为是香味,也有人认为是臭虫味。也有研究表明:爱不爱吃香菜是由基因决定的。
很讨厌香菜的人在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一簇嗅觉受体基因中,有一组叫做“OR6A2”的基因,这是一组特定嗅觉受体基因。OR6A2对几种醛类成分具有很高的结合特异性,使香菜具有其特征气味。这种气味会被形容为臭虫味、肥皂味、辛辣味、污垢味等不愉快的气味。[3]
而没有这组基因的人闻着香菜就是一种拥有特殊香气的蔬菜,吃起来也超级美味。
别管香菜到底是香的还是臭的,它的营养还是很不错的!香菜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矿物质钾含量都很不错。并且香菜富含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达12克/100克,这几乎是大白菜的13倍,“刮油”吃它准没错。
可以做成香菜饼、香菜炒牛肉、香菜炒蛋、清炒香菜、凉拌香菜等,都是人间美味。
3、香菇
香菇是吃火锅必备的明星配菜,不仅风味鲜美,它的膳食纤维含量也不赖。每100g的鲜香菇含有3.3g膳食纤维,这个量是水发木耳的1.3倍。
同时香菇的热量很低,100克鲜香菇热量只有26千卡。如果是干香菇,还能摄入一部分维生素D,对促进钙吸收有帮助。
4、秋葵
秋葵长得像羊的犄角,也叫羊角豆。经常有人说:吃秋葵能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帮助减肥,没错,的确可以。
秋葵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1.8克/100克,是大白菜的2倍。根据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看,秋葵的总膳食纤维为3.2克/100克,是大白菜总膳食纤维的近3倍。[4]
另外,秋葵的钙含量也不错,每百克高达101毫克/100克,在蔬菜中还算优秀,是大白菜的近两倍。
可以做成白灼秋葵、凉拌秋葵、蒜蓉秋葵、秋葵酿肉、秋葵炒鸡蛋等美食。
5、燕麦
燕麦是减肥圈子里的网红主食,不仅膳食纤维丰富,还富含β-葡聚糖。
根据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中的数据,燕麦的总膳食纤维含量为10.6克。[5]只要吃上50克燕麦,就能满足每日膳食纤维需求的21%了。
燕麦中的β-葡聚糖含量很丰富,它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一种,吸水可以膨胀,在增强饱腹感的同时,还能够延缓食物排空的速度,减少消化酶对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并且抑制葡萄糖在小肠内的扩散和吸收,进而减缓葡萄糖吸收入血,减缓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有助于维持血糖平稳。
燕麦β-葡聚糖对减肥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特别是在降低体重、降低体重指数、降低体脂以及降低腰臀比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6、青稞
很多人对青稞比较陌生,它是大麦的一种,有黄色、墨绿色和黑色,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墨绿色的青稞都会误认为是发霉的糙米。
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和燕麦不相上下,有人测定了29种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结果显示,这29种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变化范围为2.89%~6.11%,平均含量为3.88%[6]。丰富的β-葡聚糖对增强饱腹感、稳定餐后血糖以及降低体重更有帮助。
另外,青稞还富含矿物质铁,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6版》中的数据显示,青稞的铁含量高达40.7毫克/100克,这可是猪瘦肉的近14倍。不过,为了提高植物中铁的吸收率,最好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一起吃,比如甜椒、彩椒、小白菜、苦瓜、羽衣甘蓝、香菜等。
7、鹰嘴豆
各种杂豆营养都是很不错的,而杂豆中鹰嘴豆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每百克含有11.6克膳食纤维,是红豆的1.5倍。
可以把干的鹰嘴豆提前浸泡一晚,第二天和大米一起做成杂豆饭。不仅饱腹感强,对预防便秘、控制体重、调节血脂也有帮助。
8、库尔勒香梨
在常见水果中库尔勒香梨的膳食纤维含量很突出,虽然长的小巧玲珑,但每百克含有6.7克不溶性膳食纤维,是苹果的近4倍,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机械运动,促进排便。
9、雪梨
一个中等大小的雪梨,大约可以提供近6克的膳食纤维,而且以不溶性膳食纤维为主,能刺激肠道的机械运动,促进排便。
雪梨还富含山梨糖醇,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它能增强肠道的渗透压,把肠道周围的水吸收到肠道里,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
但对于胃肠不好的人吃太多的梨可能会导致腹泻,一定要少吃。
10、西梅
西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很多人眼中的“减肥刮油神器”,多吃上几颗就能“一泻千里”。
不过,这并不能归功于西梅的膳食纤维含量。因为西梅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并不高,只有0.7克/100克,都赶不上我们平时吃的苹果。但是西梅和梨一样含有山梨糖醇,山梨糖醇存在于很多水果当中,由于渗透作用和促运动的作用易致腹泻,一般一次性吃到5克左右就会有腹部不适的反应,10克以上便会导致腹泻。[7]
新鲜的西梅中山梨糖醇的含量一般能达到2.6克/100克,如果吃上半斤多的新鲜西梅,就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甚至腹泻。不过,这也会让人流失更多的水分,可别一次吃太多。
为什么说老年人也需要护肤
为什么说老年人也需要护肤
皮肤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最大的器官,它的老化是我们日常就可以观察和体会到的。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皮肤厚度变薄,尤其是在面颈部、手背、上胸部、小臂外侧这些长期日晒的部位,这也部位也是与日晒相关皮肤肿瘤的高发部位。另外还有老年皮肤的弹性降低而脆性增加,皮肤松弛、皱纹增多;免疫功能下降,抵御外界细菌、真菌、病毒的能力减弱;油脂分泌量减少、含水量下降,使老年人皮肤更干燥、粗糙,屏障功能更容易受损;起到防御紫外线功能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更新能力下降、修复和愈合的速度减慢;对压力和轻触觉的敏感性减弱,感觉变得迟钝。
人们提到皮肤老化可能最先想到的护肤步骤是抗衰,其实为了保持老年皮肤健康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基础护理,即清洁、保湿、防晒。
因为老年人油脂分泌量减少,所以清洁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清洁产品一般选用性质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性小,最好不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香皂。洗澡频率不宜过勤,应根据气候环境作适当调整。在炎热的夏季或气候偏热的地区,可以每日或隔日洗澡1次。但在寒冷又干燥的地区,活动少的老年人洗澡频率可适当延长到1~2周1次。因为老年人皮肤弹性降低、脆性增高了,所以避免使用粗糙的毛巾或浴巾用力擦洗,用手洗更好。水温不宜过高,建议38-40℃,否则容易将皮肤上的天然油脂过度洗脱,皮肤血管扩张,导致心脏不适。
清洁过程会冲洗掉皮肤出油产生的皮脂膜,加重皮肤的干燥、缺水,为缓解老年皮肤干燥状态,不论洗浴与否,每天都可涂搽护肤霜。在干燥的秋冬季,可以选择较为油腻的保湿霜或软膏;在湿热的夏季,也应该注意保湿,可以选择较为轻薄的保湿乳液。洗完澡后不必完全擦干皮肤,用棉质的干净毛巾轻轻拍干皮肤,然后在皮肤还潮湿的时候,全身外用润肤剂。
老年人属于骨质疏松高发人群,需要适宜的阳光照射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不过,合理的防晒措施可减缓皮肤衰老,并有效预防与日光暴露相关的皮肤肿瘤的发生。因此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仍需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尽量避免紫外线最强的10点-16点外出、外出时可以涂抹防晒霜、穿防晒服、佩戴防晒帽、打防晒伞,选购这些防晒物品的时候一定要购买有UPF(纺织品紫外线防护系数)的。有的老年男性顶部秃发暴露的头皮也需要注意遮挡、防晒。
总结,其实花一点时间做好护肤工作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很多人认为皮肤老化的临床治疗目标是面部年轻化,但皮肤老化的改变更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是引起许多皮肤病,临床最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为干燥症与瘙痒症。
干燥症临床好发于老年患者的小腿前侧,但也可发生于躯干与手部,特征为皮肤干燥、缺水、似碎瓷器样裂纹,伴有白色的脱屑、细纹和皲裂,严重时会可出现红斑并伴随瘙痒。瘙痒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老年瘙痒症发生发展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即免疫衰老、老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与老年神经病变相关。
干燥症与瘙痒症都是与老年皮肤含水量降低、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油脂分泌量减少有关,持续的瘙痒会严重影响老年身心健康,基于屏障功能恢复的治疗尤为重要,每日能多花一些时间坚持做好全身涂抹足量的护肤霜是缓解、预防瘙痒症和干燥症发生的基础。
所以,对老人来说,进行必要的护肤工作,仍然对保持良好生活质量很有帮助,可不要轻视哦。
6个伤肝的坏习惯
6个伤肝的坏习惯
身体里的肝可是个“大劳模”,脏活累活它全干,每天要处理大大小小500多种生物化学反应,是人体的巨型“化工厂”。
肝是重要的器官,原本应该被格外保护,但肝除了特别“能干”,还特别“能忍”,任何“小委屈”、“小伤害”都能“默默忍受”,不到万不得已支撑不住时,绝不会轻易“叫苦喊累”,更不会无缘无故“偷懒怠工”,于是常常遭到忽视。
当我们尽情吃喝时,可曾想过自己已踩入多少个伤肝的“雷区”而不自知?
那么,伤肝“雷区”有哪些?
雷区一:常吃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多为高糖、高盐、多油等重口味,并且出于刺激感官需求及运输保存的需求,常常过量添加多种防腐剂、色素、香精、人工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
有些添加剂需要被肝分解代谢掉,若过多食用加工食品,就会增加肝的负担,诱发肝脏损伤。
雷区二:偏爱油炸食物
6个伤肝的坏习惯
用油烹制食物会产生化学性质极为活跃的自由基,导致肝细胞功能异常,转氨酶水平升高。有研究发现,连续吃油炸食品1个月即可导致肝功能异常。此外,油脂及饱和脂肪酸的堆积易导致脂肪肝,而脂肪肝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雷区三:盲目吃药
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因而也是发生药物损伤的重灾区。有多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容易引起肝损害,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其中就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人们耳熟能详、经常自行服用的药物。
雷区四:过量饮酒
喝酒伤肝众所周知。因为喝进体内的酒精95%以上要经过肝进行代谢,过量饮酒会降低肝净化血液的能力,导致体内毒素增加,诱发肝脏损伤及多种疾病。此外,酗酒导致化学性肝损伤,很容易诱发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6个伤肝的坏习惯
无论高度酒还是低度酒、白酒还是红酒,只要一天之中摄入的乙醇总量男性>40 g、女性>20 g,就可能导致肝损伤。咱们认真地换算一下,40 g的乙醇相当于乙醇含量为3.5%的啤酒1500 ml,乙醇含量为12%的红酒414 ml,乙醇含量为50%的白酒150 ml。由此可见,酒伤肝,提醒那些应酬多的人,今后在推杯换盏的时候可得多考虑一下肝。
雷区五:吸烟、吸二手烟
一说到香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对肺的伤害,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每支香烟经过燃烧可产生4000余种化合物,这其中就包含大家熟知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数十种刺激性物质及40多种致癌物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都会给肝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雷区六:食用发霉变质食物
受潮或存放过久的花生、米面等食物易被黄曲霉素污染,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一级致癌物,其对肝组织有破坏作用,可导致肝癌乃至威胁生命。
6个伤肝的坏习惯
细数以上这些伤肝的雷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不留意就会踩中,分分钟都有可能给肝带来伤害,而肝天生“沉默寡言”,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生成大麻烦。肝发生的问题往往都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大问题。难怪中医常说,养肝就是养命。
保护“小心肝”,应该如何做?
注重科学饮食:
少吃或不吃方便面、罐头、腌制肉类、腌菜等加工食品。养成低盐、少油、少糖的清淡饮食习惯、少食或不食油炸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时补充容易缺乏的水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增加植物性优质蛋白(如大豆分离蛋白等)的摄入,减少动物性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
多食富含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辅酶Q10等抗氧化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当服用膳食补充剂。注意粮食的存放环境,不食变质发霉的粮食、坚果。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尽量保证每晚23:00前睡觉。
戒烟、戒酒或者至少限酒,避免空腹喝酒。
即使是感冒发热,也不盲目服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杜绝滥用药。
有意识地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控制和疏导负面情绪。
定期体检,了解肝功能状态。
动物都是色盲?人家的视觉可能比你还丰富
动物都是色盲?人家的视觉可能比你还丰富
同样的玩具球,我该买红色的还是绿色的?万一我买回来我的猫咪和狗狗不喜欢这个颜色怎么办?相信绝大部分“铲屎官”都曾纠结过这个问题。
但是我可能要告诉你,你家的“主子”是不会介意玩具球是红是绿的,因为在它们眼中的世界里,这两个颜色没有什么区别。
01 猫狗竟是“色盲”?
不是说猫狗的视觉都很棒吗?为什么它们会分不清红色和绿色?其实我们这里要讲到的并不是视觉,而是视觉的一个分支——对于颜色感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彩色视觉”,或者“色觉”、“辨色力”,是我们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感知能力。
白光经过三棱镜,会被分拆成一条彩色的光谱,不同波长的光次第排列,波长从长到短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当然不是简单的七种颜色,而是这些颜色之间存在着平滑的过渡,我们能看见的颜色远不止七种。
我们之所以能够识别这种颜色的差别,是因为我们眼中的视锥细胞。它们负责把我们看到的颜色转化成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它们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敏感程度不同,传统上科学家们会根据它们波长敏感度峰值的顺序记作短(S-)、中(M-)和长(L-)型,通俗一点来说,一般就叫做蓝光、绿光和红光的受体了。正是这三个受体互相拮抗、互相配合,才让我们看见了七彩的世界。
然而和人类相比,猫和狗都少了一种视锥细胞,只有长短两型,分别对蓝紫色的光和黄绿色的光敏感。这种情况和人类中罹患红绿色盲的患者非常类似——他们缺乏中型或者长型视锥细胞中的一种,因而无法将红色与绿色区分开来。当然,我们无法确知猫狗的彩色视觉是否会与真正的人类色盲一致,它们看到的彩虹是不是只是黄蓝二色的简单过渡,但至少玩具球到底是红色还是绿色,它们应该是区分不出来的。
不止色盲,猫狗还是“色弱”患者,它们视网膜中色视锥细胞密度比人类中低很多,在视网膜对于色彩最敏感的地带——黄斑,狗的视锥细胞的密度只有人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是,我们不能说猫狗眼里的世界就是灰暗的,相反,它们的视野可以非常明亮,即便在昏暗的环境里。与视锥细胞相对,我们的视网膜上还有一种光学感受器,叫视杆细胞。视杆细胞虽然没有识别颜色的能力,但是对于光线更加敏感,我们在夜里能够看见东西完全拜其所赐。在猫狗的视网膜上分布着比人类多得多的视杆细胞,这也是为什么在关灯之后,它们依然能在漆黑的房间里熟练地跑酷。
02 来自鸟类的“降维打击”
在我们同情猫狗眼里的世界不够多彩的时候,窗口的麻雀们也同情着我们。
如果说我们人类是“三色视觉者”,那么绝大多数鸟类都是“四色视觉者”。和人类相比,鸟类除了有红绿蓝三类颜色受体之外,还有一类响应更短波长的视锥细胞,在大部分鸟类中,它们的响应峰值甚至落到了紫外线的范围里。
新的视锥细胞的存在,让鸟类对于颜色的感知增加了一个维度。如果说红黄蓝三色的混合尚且可以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四色的混合就只能在三维空间里表现了。我们眼中灰扑扑的物体,可能在鸟类的眼里光彩夺目,就像是狗狗眼里黄色的东西,我们看起来大红大绿一样。
而且在鸟类的视锥细胞中还有一种高级的结构,是我们哺乳动物中所没有的。在鸟类视锥细胞内真正的颜色感受器之前,还有一个小小的油滴,这个油滴可能被高浓度的类胡萝卜素染成黄色到红色,从而起到一个滤镜的作用,让视锥细胞的色彩识别更加精确而特异。在鸟类的视锥细胞中,科学家总共发现了六种不同颜色的小液滴,包括一种接近无色透明的。
在不同的鸟类中,视锥细胞中的油滴种类是显著不同的。而且亲缘关系甚远的物种之间可能反而有着更相近的油滴种类分布——如果它们所处的生态位更加近似的话。或许这是因为,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油滴的改变比视锥细胞的改变可以来得更快。
当然,鸟类中也有例外。猫头鹰的视网膜里视锥细胞的数量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是感受暗光的视杆细胞,所以猫头鹰的视觉很有可能是接近单色的——这点倒是和猫殊途同归了。
03 壁虎的多彩夜生活?
在高分辨率和色彩之间,很多夜行性动物——包括猫和猫头鹰——都选择了前者。但是壁虎却表示:“我全都要。”
头盔守宫(Tarentola chazaliae),一种夜行性的壁虎,在昏暗的月光下对于色彩的识别能力是同等条件下人的 350 倍。在它们的视网膜上,竟然一个对于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都没有,密密麻麻排布的满是三种对不同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虽然同是三种,但并不是人类中的红绿蓝三类,而是绿色、蓝色加上紫外)。
壁虎眼睛优异的光学性能使得它们能够在夜间感受世界的多彩,它们眼底的视锥细胞也又大又密。科学家推测说可能是日行性蜥蜴的一支找到了一个合适它们的夜行性生态位,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它们不得不改造存在先天性缺陷的视觉系统,用更好的光学系统和更厉害的视锥细胞来克服视杆细胞缺失带来的麻烦,最后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04 硬件不够,算法来凑
乌贼、章鱼这些头足动物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看似结构相近,但其实二者是分别独立演化出来的——眼睛在演化学历史上独立出现了很多次,毕竟它太好用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乌贼的眼睛比脊椎动物的更加“合理”。脊椎动物的视觉神经纤维位于视网膜的前侧,这些神经聚集成束,穿过视网膜走向视神经的时候,会在视网膜上留下一个无法感光的“盲点”;而乌贼和章鱼的视觉神经纤维位于视网膜的后侧,直接无缝聚成视神经,完全不影响成像。
脊椎动物(左)和章鱼(右)的眼内结构,可以看到章鱼的视觉神经纤维位于视网膜的后侧。图中 1 为视网膜,2 为视觉神经纤维,3 为视神经,4 为脊椎动物的视觉盲区
但是它们的眼睛也不是没有问题,头足动物眼睛里的光学感受器只有一种,也就是说只能看到黑白和灰度,简直活得还不如狗。可是如果你对于乌贼的变色习性稍微有一些了解的话,你就很难不心生疑问:它看不见颜色,是怎样把自己的颜色变得和环境一样,又何必要在同样是色盲的异性面前夸耀自己的多彩——明明是鱼类天敌会更容易看见?
面对这样的矛盾,科学家指出,乌贼章鱼们可能也是会有彩色视觉的,秘密就藏在它们奇形怪状的瞳孔上。
脊椎动物的瞳孔大多数是圆形的,这样的瞳孔方便让光线聚焦在一点上,取得更加清晰的图像。而乌贼们的瞳孔完全反其道而行,U形的、W形的不一而足,这样的瞳孔很难在视网膜上形成简单清晰的影响,而会因为光线波长的不一致,在图像的边缘形成多彩的晕影。
只要有足够的“算力”,这些晕影的图样可以精确地还原出物体本身的颜色,当然这对颜色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单一的颜色,或者明度相近的两个颜色,它们难以形成明显的晕影,这也是为什么有一部分研究报道说乌贼没有彩色视觉;乌贼擅长识别的其实是明暗交界处的色彩,也就是我们的相机碰到紫边问题时相同的场景。
05 彩色视觉最复杂的竟然是……
螳螂虾,或者说虾蛄(Stomatopoda 目的成员们),可能是地球上彩色视觉最复杂的一群动物了,因为它们拥有多达 12 到 16 种不同的光学感受器。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它们眼里的彩虹是什么样的炸裂效果,且不说十几维的可见光紫外光混合,它们甚至还能感知到圆偏振光——它们至今依然是唯一拥有这种特殊能力的类群。
如此复杂的彩色视觉,一方面可以为它们小小的脑子节约宝贵的算力,一方面也为它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秘密沟通方式。每个住着虾蛄的洞的门口可能都写着大大的“有人勿扰”,只不过它们的天敌、猎物,以及我们,都看不见罢了。
每种动物都有着它们天生不同的感知世界的方法,强行套用我们的视界,对我们对它们,其实都是毫无必要的巨大负担。所以红球和绿球,不妨买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不用过于站在对方的视角;又或者,都买回来,看看主子自己会更喜欢哪一个?
孤独会让人感冒症状更加严重
孤独会让人感冒症状更加严重
感冒已经让人很难受了,但是如果感觉孤单,那么你可能感觉感冒症状更严重,这不是玩笑,这是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Health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由莱斯大学心理学家ChrisFagundes和博士研究生AngieLeRoy领导完成,表明与那些社会联系更紧密的人相比,感觉孤独的人更倾向于报告他们的感冒症状更严重。
“孤独会让人处于早死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风险中。”LeRoy说道,“但是还没有研究探索孤独对我们都易遭受的短期急性疾病的影响,例如感冒。”
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区分了感觉孤单和实际社会隔离。
“这篇文章考虑的是你的社会关系的质量,而非数量。”LeRoy说道,“你可以处于一个拥挤的环境中,但是仍然感到孤独,而这种感觉对于感冒症状而言似乎很重要。”
进行这项研究意味着研究人员需要找到感觉孤单的人群,隔离他们并让他们感冒。
总计159名18-55岁的人参与了该研究,其中约60%为男性,研究人员评估了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然后给他们诱发感冒的滴鼻剂,并在宾馆中隔离了5天。
研究人员监控了这些提前根据短的孤独量表和社交网络指数进行评分的参与者。通过调整人口统计学数据(如性别、年龄、季节、抑郁的影响及社会隔离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感觉孤独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更低。
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感觉孤独但是感冒的人群报告的感冒症状更严重。而参与者的社交网络的大小似乎对他们对疾病的感受没有影响。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如感觉被拒绝、被排挤以及社会联系不强)使人在心理、精神及感情上感觉更脆弱,因此我们有通用的研究框架。”LeRoy说道。
Fagundes认为其他压力对人的影响可能相同,“任何时候你患病,它都是一个压力源,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他说道,“问题在于不论它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可能被后来的压力源放大。在我们的研究中,后来的压力源是生病,而实际生活中它可能是失去挚爱、患乳腺癌等,这些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这项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它的实验设计,它只关心一种特殊的压力(孤独)与另一种压力的相互作用。医生应该经常考虑心理因素,这无疑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况。”Fagundes说道。
“我们认为这是重要的,尤其因为经济负担往往与感冒相伴。”LeRoy说道,“每年有数百万人因为感冒而失业,这和他们的感觉相关,而与他们流了多少鼻涕并非那么相关。”
这项发现也意味着我们应该更佳活跃于社交,她说道,“如果你建立了这些社会关系,那么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感觉就不会这么差!”
母鸡可以和鸡蛋里的小鸡交流沟通
母鸡可以和鸡蛋里的小鸡交流沟通
我们都知道人在怀孕过程中会有“胎教”,那么,母鸡在孵化过程中会不会和鸡蛋里的小鸡交流呢?如果交流又该说什么呢?这种交流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针对以上问题,科学家对鸡蛋的孵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他们把灵敏度很高的话筒放在母鸡孵蛋的窝里,研究母鸡和鸡蛋的交流过程。
结果发现:在小鸡破壳前两三天天,话筒开始接收到一些奇妙的声音。开始时,声音很轻,以后逐渐变响,最后在快要破壳时,这种声音就变成我们熟悉的叽叽叽的小鸡叫声了。
科学家用监听仪、录音机和摄像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孵化过程中,鸡蛋确实在同母鸡进行交流。母鸡听到蛋中小鸡的叽叽声后,会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应答。母鸡和小鸡一应一答,几小时后,小鸡便纷纷破壳而出。
母鸡和小鸡的交流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原来,母鸡对小鸡的亲切呼唤,可以使蛋壳里的小鸡感到很安全,对小鸡的发育起着刺激和调节作用。
此外,根据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小鸡出壳前会告诉鸡妈妈“我热”或者是“我冷”,然后鸡妈妈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也是为什么不同时期的鸡蛋,只要是同一个鸡妈妈孵,基本上都是同一时间出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