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最多的五大姓氏

  1、刘姓

  70位皇帝,刘姓掌权主要是西汉东汉时期、三国蜀汉、五胡十六国的前赵、南朝宋、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南北汉等,其中有名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后赵开国皇帝刘渊、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等。

  刘姓被誉为“帝王之姓”,这个不得了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出皇帝最多,加上地方割据势力的话共统治了中国一千多年。刘姓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是明朝成化年间时,农民起义领袖刘通建立的汉国。从秦末开始,一直到近代都长盛不衰,几乎与中国共兴衰。

  2、李姓

  58位皇帝,掌权时期主要为汉、唐朝、后唐、南唐以及明末大顺政权,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使我们熟知的。

  李姓自古以来就是大姓,李姓不仅出皇帝多,历史上功成名就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在唐代,李姓为“国姓”,在当时是特别属于达官显贵。李唐皇帝还常把“国姓”作为最高奖品,赐给那些有功的臣民。

  3、朱姓

  23位皇帝,掌权时期主要为明朝和后梁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是叫有名的。

  4、萧姓

  21位皇帝,南朝齐、梁两大王朝,皇帝有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

  5、赵姓

  20位皇帝,北宋、南宋两大王朝及一些起义政权,皇帝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匡)义、宋高宗赵构等。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9 

历史上姓李的皇帝有多少个

  历史上姓李的皇帝大约60余人。李姓盛产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12个朝代的皇帝姓李。

  据考证,李姓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在所有李姓王朝中,唐朝时最强盛的。李氏宗谱中最为显赫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引领大唐盛势数百年,成就当时世界第一大国。

  李姓源出嬴姓说,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版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权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的皇帝都是姓李的,故唐朝又被称之为李唐。例如: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拀等。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8 

东汉与西汉区别是什么

  虽然国号都是“汉”,虽然皇帝都姓刘,但东西两汉的差异却也不小,仅仅在外戚方面就很不一样。

  首先,西汉的皇帝如果要与外戚斗争,他除了宫中自己信任的宦官以外,还可以信任自家的刘姓宗亲。但在东汉,皇帝大多子嗣稀少,导致后继位的皇帝的叔伯兄弟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皇帝如果要跟外戚斗,就不得不,也只能依赖宦官。

  其次,西汉的外戚是正儿八经的外戚,是皇帝立了皇后以后,皇后的家人才成了外戚,相当于皇后或皇太后从皇帝那里获得权力以后,再把权力转交给自家男子来行使。但东汉的外戚们,自己本身就是大姓,而且对刘家皇帝有着强有力的牵制作用,因此也就比西汉的外戚们更加独立,也更加跋扈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7 

岳飞的死是屈还是冤

  一提到岳飞,大家都会惋惜这位英雄,一代枭雄死在了奸贼秦桧手中。说岳飞是最伟大的将军一点也不为过。只可惜,被愚蠢的皇帝和奸贼所杀。

  岳飞早年家贫,经历了所谓的国破山河在。为了报国,他付诸行动,他的成就都是他自己一点一滴打出来的。抗金名将却因为背后有人说他坏话,就结束了壮烈的一生,实在是可惜。岳飞的死亡是历史的惨案,让千千万万后人惋惜不已。要不然秦桧之流也不会到现在还跪在那里。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其实岳飞的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作为皇帝怎能允许身边有一个有可能会谋反之人呢?(虽然岳飞没有谋反之意)不然也不会有所谓的敌国破,谋臣亡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7 

成吉思汗和秦始皇谁厉害

  秦始皇与成吉思汗是两种不同的帝王,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看,秦始皇比成吉思汗厉害得多。成吉思汗曾经遗憾的说,没有跟岳飞同代而生,否则他就可以跟岳飞一较高低了,作为草原的英雄成吉思汗是孤单的。在铁木真的年代,无数英雄死于铁木真之手,他西击欧蛮,北击俄夷,南伐金蛮,东征朝鲜,一直都是无敌的存在。不过铁木真要是生在秦始皇时代,他就要恨“既生铁木真,何生嬴政”了。

  秦始皇时代,华夏文武并重,特别是武风盛行,凡有血性,皆有争心。百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闻战而喜,看书则烦;当时秦军武功赫赫,南征北战,西征东讨,实为百战之师,能战之军。秦始皇手下谋臣如云,名将成林,秦始皇又善于用人,人才都在秦始皇手下能建功立业,且无性命之患。要击败铁木真,遣蒙恬领三十万秦军深入蒙古草原就可以了,铁木真虽然军事才华过人,但是要战胜蒙恬难,以十万匈奴勇士对战三十万秦军,胜算小。就算铁木真跟蒙恬打成了平手,秦始皇可以将战神王翦派出,以王翦的老道成稳,击败铁木真易也。

  而如果仅凭个人打仗能力的话,成吉思汗应强于秦始皇。毕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开疆扩土之广,世所罕见。而另一方面秦始皇基本上是继承祖业,是秦国几代君主的努力,到秦始皇时厚积薄发的结果。

  因此,个人功绩影响势力扩张这方面的话,成吉思汗当强于秦始皇。但是,这差不多也是成吉思汗唯一强于秦始皇之处了,在文化影响、对后世的遗产、以及积极性方面,成吉思汗完全不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差距太过悬殊。

  总的来说,秦始皇和成吉思汗都是古代杰出的君主,二人成长的历史条件也完全不一样,但是对历史的贡献,还是秦始皇更厉害,无愧于千古一帝。当然,除了历史功绩,无论秦始皇还是成吉思汗,对历史文化的破坏也是很厉害的,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成吉思汗圈田为牧,这些方面两人基本上可以说是伯仲之间,难辞其咎。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7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是蒙古开国君主。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大约在1170年,他的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他的母亲就带着他和几个弟弟活下去了,过的很辛苦。正是因为少年时期的不易和艰难,培养出铁木真勇敢坚毅的品质。

  十二世纪末,他被蒙古部推举为部落首领。1202年,他联合扎答兰部的札木合和克烈部的王罕,击败了塔塔儿、泰亦乌、蔑儿乞等部。他又同王罕合兵,打败了札木合。在札木合残暴统治下的大批奴隶,都纷纷奔向铁木真一边。紧接着,他又消灭了王罕,最后战胜了强大的乃蛮部。那些较小的部落,也都顺利地被降服或自动归附。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部落首领的忽里勒台,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

  在位期间,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但是,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27年,成吉思汗过世了。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第四个儿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

  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元史》中这样记录: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病逝。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6 

历史上焚书坑儒的真相

  焚书其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毕竟无风不起浪,但是这个焚书并不是烧毁所有的书籍,焚书之后也没有像后世所说的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首先、来看焚书的目的,焚书的目的当时是为了统一全国的思想,虽然这对于抹杀禁锢思想的作用很大,但是对于刚刚实行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作用使相当大的,有利于更好的治理以前的六国军民,保证国家的高效运转。

  其次、来看焚书的种类,对于当时焚书的种类,其实是有明确规定的。

  一是: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讽于秦。

  二是: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尔等还怎么援引去。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烧的基本是史书,诗集,史书每个朝代有着不同的写法,其实意义不大,但是诗歌确实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就是所有书籍,包括烧毁的书籍,在秦朝的皇宫中是都有备份的,所以秦朝不灭,书将一直存在,这些书后来哪去了,不是秦朝自己烧了,还记得项羽先生进入咸阳吗?就是他一把大火烧毁秦宫,毁了所有。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不交出书籍的刑罚,对于拒绝交出的人,秦国的法律是脸上刺青,之后流放去修长错,可以说在法家之道流行的秦朝,这个并不算事。

  总结焚书问题,一是焚书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毕竟都有备份,还有就是焚书也远没有后世所说的那么严重,现在看来秦朝后来的王朝没有焚书,书籍还是有很多失传了。对比清朝后来修编四库全书,这些其实都没什么,毕竟如果就算这些书留下了,清朝估计也给你修订没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6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关系

  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创始人,于1559年出生,成立明朝末年女真部。历史上建立清朝皇太极就是他的第八个儿子。而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所存在的年代不同,两者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根本不存在什么直接关系。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两人都在中国土地上辉煌过。

  成吉思汗是南宋时期的首脑,于1162年出生,和努尔哈赤年代根本就不同。而他的孙子忽必烈便是元朝时期建立者,他自己是蒙古时期创始人。所以两个人不可能有任何关系,更别提什么血缘关系存在。

  成吉思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铁木真。在历史上,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蒙古族人。是他统一蒙古帝国,是蒙古人民永远的英雄。在他在位之时,他多次亲自出征,参加战争。努尔哈赤属于女真人,和成吉思汗整整差300多年时间。

  伟大领袖努尔哈赤,在满文之后自称爱新觉罗,在历史上,他并没有任何的通婚记录。在建立满清之后,努尔哈赤已经去世了。所以相差这么多岁的两个人,祖上几代都没有任何关系存在!只是说,两人都有着相同辉煌历史,是民族英雄人物。

  成吉思汗蒙古族人,生活在宽阔自由的大草原中,生性也较为豪放。努尔哈赤是生活在辽西,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朝代的人物。而那个时期的两人并不存在着通婚的制度,所以从哪里开始算的话,都没有联系!翻几代的话,也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在。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6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期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坑儒是指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焚书坑儒”这一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大一部分是杜撰的事件,却成为了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使其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恨不能掘墓鞭尸。可以说,得罪文人特别是后来得到权柄的文人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们几乎成功的让一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遗臭万年。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5 

铁木真和札木合的关系

  有关札木合和铁木真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亦敌亦友,比较纠结的关系。札木合和铁木真少年相识,肝胆相照。二人同为草原的英豪,曾三次结为安答。在草原各部落长期征战的岁月里,他们曾同吃同住,携手抗敌,并肩作战,甚至在铁木真一度受强敌威胁,妻子被掳之时,札木合亦是他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和最亲密的战友,因此,当这对兄弟因彼此的利益出现分歧而分道扬镳之时,有理由相信,内心最难过和痛苦的,是长期倚重札木合的铁木真。

  认真分析札木合和铁木真的关系,其实他们之间既非刘邦和项羽那样是纯粹的敌人关系,也不似曹操与刘备这类貌合神离虚情假意的伪朋友。他们之间的友情,充满着少年时代的纯真,亦不乏英雄惜英雄的深情厚谊!他们视彼此为知己,皆为对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们都雄心勃勃,渴望统治这片抚育了蒙古部族的大草原。只可惜,长生天虽辽阔,容不下两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受蒙古部族万众膜拜的王者,只能有一位,所以,他们之间的兄弟之争,似乎是一种难以逃避的宿命。

  兄弟重逢的那一刻,恍如隔世。铁木真与他促膝长谈了很久,他劝札木合留下来,然而曾经的安答,此刻已回不到过去。铁木真明白,札木合和自己一样骄傲,与其让英雄屈辱偷生,不如让他悲壮赴死。最终铁木真含泪,亲手结束了兄弟的生命。札木合死后,铁木真命人以隆重的礼节下葬。黄沙埋过,这位被铁木真视为毕生唯一知己的安答,永远长眠在不纳尔罕山下。众所周知,蒙古札达兰部首领札木合和铁木真原来是安达。他二人幼年相识,皆为志同道合的铁血男儿,曾有三次结义之情,彼此视对方为毕生唯一的知己。那既然札木合和铁木真原来是安达,后来却又为何兵戎相见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札木合与铁木真都有争霸草原的野心,而统一蒙古部落的王者,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

  起初,札木合曾辅佐铁木真,运筹帷幄横扫草原,先后打败了蔑儿乞、塔塔尔等部落,然而随着草原各部逐渐被歼灭,他们彼此都意识到对方对自身的威胁,尤其是长期屈居铁木真之下,更令札木合深感屈辱和不忿。终于有一天,他与铁木真分道扬镳。那时的札木合,内心唯一希望的,是凭自己的实力大败铁木真,将他拉下万众拥戴的大汗的宝座。

  十三翼之战后,札木合终于如愿以偿,打败了铁木真。可是,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很快因他的残忍和暴戾失去了。在当众烹煮敌将之举引得札木合麾下众将叛离之后,铁木真终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札木合被五花大绑带到铁木真面前时,不知他是否有预料到,自己将会以这样的方式与昔日的安达重逢。铁木真不愧为蒙古草原伟大的领袖,他始终念及札木合和铁木真原来是安达,不忍痛下杀手。于是,他成全了兄弟的尊严,按照札木合的要求,以“不流血”的绞刑结束了兄弟的生命,也亲手埋葬了他曾无比珍视的安达和少年时代的友情。

  自从铁木真在统一蒙古部落的长期征战中势力逐渐崛起之后,就注定他将与曾经的安达札木合反目成仇。平心而论,札木合是有机会铲除铁木真的,然而他终究是放过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因此,有关札木合为什么不杀死铁木真的问题,人们也有过诸多揣测。如果说,札木合不杀铁木真,仅仅是顾念曾经的兄弟之情,这个说法显然不具备说服力,因为一个情感上太过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具备争霸天下的条件的,雄才大略的札木合显然不属于这类人,那究竟札木合为什么不杀死铁木真呢?

  首先,札木合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对铁木真,他固然有着瑜亮情结,然而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政治才华和部族威望,又是他十分钦佩的。在札木合眼中,铁木真是他此生遇到的唯一一个可以和自己一较高下的人,只有成吉思汗的人格魅力才足以与自己比肩!这样的铁木真,绝不该轻易死在一个卑鄙懦弱的小人手里,这也解释了札木合挑起铁木真与王涵部和乃蛮部的战争后,又主动派人去向铁木真通风报信,使他免于暗算的主要原因。

  其次,札木合对自身的实力也有一个正确的研判,虽然,论个人能力,他并不在铁木真之下,然而相比铁木真麾下的兵强马壮,及族人的拥护来,札木合又远远不及,换言之,铁木真比他更适合做蒙古草原未来的王者。如果札木合为一己之私杀害铁木真,那只会让蒙古草原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战火中,这是札木合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放眼大局,以天下苍生为念,才是札木合不杀死铁木真的真正原因。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