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1、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3、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5、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历史上姓王的皇帝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姓王的皇帝,分别是王建与王莽。
一,王建——前蜀
五代十国时期,在四川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847年)出生于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少年时代就是个无赖,以屠驴和贩私盐为生,后投了唐朝军队,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后来占领了成都,夺得了西川之地,897年又夺得了东川和渝地(今重庆),完全占有了两川之地。907年到来,这一年朱温灭了唐朝建立后梁,王建于是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二,王莽——新朝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的贵戚王氏家族,为人谦恭,礼贤下士,在朝廷中颇有威望,并且凭借家族的权势,逐步掌握朝廷大权,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立新朝,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全国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对王姓的起源,存在起源姬姓、起源自子姓、起源自妫姓等观点。当然,从认同度上来说,一般认为王姓起源自黄帝的姬姓。
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或者姬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历史上姓陈的名人有哪些
1、陈胜
秦末汉初,陈胜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大旗,他本人也被司马迁视作王侯,被列入了世家的名单之中。而汉初名相陈平自然也是陈家人,以及西汉后期那位喊出著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都是陈家人。
2、陈友谅
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3、陈胡公
姓妫名满,字少汤,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孙虞阏父(又称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封于陈,国号陈,侯爵。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赐命之为陈氏,遂称陈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国语》作虞胡公),为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虞舜。后新朝王莽登帝位,封陈胡公为陈胡王。
4、陈霸先
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先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再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渐进而为王,再受梁禅称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在位三年,于559年驾崩,葬万安陵,谥武皇帝,庙号高祖。陈霸先在抵御外族势力对汉族的迫害方面和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华夏传统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
陈霸先在行兵打仗、国家治理、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无不展现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他不仅是一代皇朝的开国皇帝,更是流芳千古的贤明圣君。
历史上姓刘的名人有哪些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刘恒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3、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4、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5、刘少奇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中国这个词的来历是什么
做为中国人,我们是否知道“中国”一词的来历和词义的演变?如果孩子问我们:为什么我们国家叫“中国”,我们仅仅告诉孩子“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那孩子会不会疑问,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从来没有叫过“中国”的,为什么今天也说是中国呢?
最早关于“中国”的提法出自西周初年被称为“何尊”的青铜器铭文。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上的铭文出现“中国”一词,这是“中国”首次见于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并不代表国家,也不是国家所领有的空间,仅表明位居中部方位的一个区域。“中”在甲骨文中形状如有旒旗帜,商王有事立旗帜以召集士众,士众围绕周围听令,故“中”的含义由旗帜引申为中央;“国”字的含义则与“邑”相同,“中”与“国”合为一体自然有中央区域之意。
先秦文献中含有“中国”的记载,均指中央区域之意。那时的中央区域,或为殷商乃至后来西周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带,或为京师所在之地。在《诗·大雅·荡》《诗·小雅·六月》《尚书·梓材》、《左传》中,均有“中国”一词的出现,但都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域特征。凡被视作“中国”的区域有着与周边地区完全不同的风范。
历朝历代,做为地理方位的“中国”,均不离商周时期“中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或指建立在中原的地方政权,或指中原政权的核心区域。有趣的是《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八年七月言事者,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国丝、绵、锦、绢有益之物,不可也”。
金章宗泰和年间已是金人迁都北京50年之后了,由于政治中心位居中原一带,金人以“中国”自居,反过来对位于江南的南宋政权却以宋人相称。《辽史》的记载说明,古人理念中是否认为是“中国”,并不在于政权建立者的民族归属,政权政治核心的位置与文化风范可能更为重要,故虽为女真人,只要拥有了中原之地,仍然不妨碍成为“中国”的代表。
洪武三大案分别是哪三大案
在朱元璋刚建立明朝的时候,皇权并不稳固,一直与相权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所以,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推动了“洪武三大案”的发生。
第一大案:空印案
众所周知,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交通来往不方便,有时官员们想进京办事,得耗费将近半年的时间。所以,为了提高政治运行效率,一些官员便在公务文书上盖空白盖印,后来,朱元璋得知了这件事。在他看来,官员们这样的做法是在欺骗他。于是,他就下令清查此案,并处死了相关官员。
就这样,上万名官员丧命于此案之中,比如:时任济南长官的方孝孺父亲。
第二大案:蓝玉案
蓝玉是明朝建立之初的著名将领,他凭借自己的开国功勋和与朱家的联姻,在朝中获得了一个位高权重的身份。不久之后,蓝玉恃功而骄,自作主张,比如:在北伐元室的过程中,祸害元朝贵族。这不仅破坏了朱元璋颁发的民族团结政策,还引起了朱元璋的严重不满。
于是,朱元璋借口杀了蓝玉,同时,上万名官员也因此而受到牵连。
第三大案: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明初的名臣,他不仅有才华,而且,个人政治能力还十分突出。但是,他却心怀不轨,不仅在朝野中大力安插和提拨自己的亲信与心腹,妄想架空皇权,甚至,还逼死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刘基。为了获取援助,胡惟庸找到自己的亲家李善长,并向其表明了自己的心思。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并未明确表态,只淡淡说了一句:“我老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对此,胡惟庸认为李善长这是默许和鼓励自己,于是,他更加用心谋划这件“大事”。然而,就在胡惟庸为了谋朝篡位四处奔忙之时,朱元璋却从一些大臣口中得知了这件事。
不久之后,朱元璋就处死了胡惟庸及其党羽。
经历这三件大案以后,明朝朝廷几乎被血洗了一遍。同时,朱元璋也因此变得更加多疑,不愿意轻信他人。从此以后,他亲自批阅奏章,勤于朝政。
朱元璋为什么制造洪武三大案
空印案的发生,是因为朱元璋受童年影响所造成的过度矫正,而其余两件案子则透露出了明初皇帝、大臣和太监之间的不协调。对于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江山,朱元璋特别珍惜。同时,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打下江山,绝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老乡——淮西集团。
因此,每当批阅奏折的时候,朱元璋总会写上这样一句话:“朕本淮西布衣。”然而,淮西老乡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要求掌握大权,这让朱元璋心生不满。后来,胡惟庸与刘基对抗,刘基所代表的浙东集团输得是一败涂地,直接导致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嚣张跋扈。
从此以后,淮西集团在朝中说一不二,政令基本出自其手,这就引起了朱元璋严重的不满和不安。有这样一个威胁在身旁,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坐于皇位之上。而且,蓝玉后来不仅手握重兵,还跟皇室有亲戚关系,十分嚣张跋扈,让朱元璋感到自己再也无法掌控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
于是,朱元璋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全面清扫这些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其实,对于出身贫苦人家的朱元璋来说,既得的皇位和江山都来之不易。因此,他绝对不允许别人和自己共享这一切,或者说取代自己。
因此,为了加强皇权,打击相权,他废除了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丞相制度,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使得明朝和清朝成为了中国皇权最集中的两个封建王朝。然而,在三大案的背后,是朱元璋对大臣们的不信任和对皇室利益的捍卫。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和蓝玉所作出的种种阳奉阴违的行为,均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此来谋取朝政大权。试想一下,假如,胡惟庸和蓝玉没有野心或者野心不大,安分守己,那么,这三大案是否可以避免呢?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他们二人极度痴迷于权力,谋朝篡位的意图过于明显,以致于,大计未成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皇权不容侵犯,宁可错杀一千,也要维护帝王威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还促成了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且影响到了清朝!
唐朝官员品级和俸禄
唐朝京官按照等级高低,分给人数不等的防阁、庶仆(五品以上为防阁,六品以下为庶仆);地方州县官有白直、执衣等官给力役。这些力役都是由丁男服役充当,比如白直,每年要为官员服役四个月。如果要避免征发力役,则需纳钱雇人代役。开元年间,京官防阁员数及纳钱额如下:
一品,给防阁96人,月纳钱20000文(分配给一品官员96人服劳役。如果其中某人不想服役,则需要缴纳20000/96=208文的代役钱。如果36人选择服役,60人选择纳钱,则这个一品官每月有12480钱的现钱收入)。
二品,防阁72人,月纳钱15000文(人均208文)
三品,防阁48人,月纳钱10000文(人均208文)
四品,防阁32人,月纳钱6607文(人均206文)
五品,防阁25人,月纳钱5000文(人均208文)
六品,庶仆12人,月纳钱2200文(人均183文)
七品,庶仆8人,月纳钱1600文(人均200文)
八品,庶仆3人,月纳钱625文(人均208文)
九品,庶仆2人,月纳钱417文(人均208文)
此外唐朝三师、三公、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上柱国带二品以上职事官等三品以上官,有亲事、帐内,是由品官子弟担任的仪卫陪从,也是其出仕入官的途径之一。但如果不愿意去,也可以纳钱代役,不必亲上。
开元末年,京官岁禄15万石左右,外官97万石左右,合计约122万石;京官俸料钱约20万贯,外官俸料钱约80万贯,总计约100万贯。按照当时的财政规模,是可以承受的水平。但到中晚唐时期,由于政局混乱,国家财政困难,冗官太滥,钱物价格波动,以及藩镇割据等原因,官员俸禄不再有唐前期那样整齐划一的定制。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外官一万六千余员。而唐宪宗元和六年,外官竟达二十六万零二十三员。财赋支出,“最多者兵资,次多者官俸,其余杂费,十不当二事之一”。
唐朝官员工资制度
唐朝官员工资分为禄米、俸钱、职田、禄力诸项。而唐代前期与中晚期的俸禄制度又有差异。
隋朝官员禄米是春秋两季支付,唐朝改为一年一给。而且武德年间只有京官给禄,外官无禄(贞观二年改为外官有上考者给禄),而是发给职田,以田租收入代替禄米。其原因是唐初草创,情势所迫。贞观年间户口稍殷,廪仓已实,于是外官也发给禄米,而且正八品至从九品岁禄分别增至67石、62石、57石、52石,春秋两季发给。唐初岁禄是给粟(禄粟),后改为给米(禄米,去壳的糙米)。即使是给粟,也是按照米来折合计算(1石粟=6斗米)。
唐玄宗前期,修改禄制,正四品岁禄增至330石,从四品至从七品不变,正八品至从九品分别为60石、55石、55石、50石(敦煌《唐天宝令式表残卷》,正九品与从八品岁禄相同,疑有抄写讹误)。
唐朝官禄的支给,按照品级而不是职事,京官俸禄优于外官。致仕官员发给半禄。高宗时吏部侍郎刘祥道曾上疏提到,每年致仕退休的官员,约占官员总数的1/30。
除了禄米之外,唐朝官员还发给俸料钱,大体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课钱四部分。月俸钱用于官员购买粮食之外的生活必需品,食料钱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杂用钱用于自备必需的工作用品。课钱(防阁)则相当于给官员服力役者的代役钱。唐朝因袭隋制,给京官、外官职田。而且唐初外官无禄米,只给职田,以所收麦粟充当禄米。
历史上真正的水泊梁山
梁山泊又称梁山泺,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959),“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可见,那时的梁山泊不过是连通青、郓漕运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称。大约在后晋开运和北宋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滔滔的河水倾泻到汴、曹、单、濮、郓、澶、齐、徐等州,淹没的田野与零散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以梁山为中心、水域达八百里的大湖,统称为梁山泊。
当时,梁山泊的生态环境十分和谐,岸边有垂杨绿柳,湖上有鸥鹭翔集,荷花满望,渔歌唱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途经此地,恍然有置身江南之感,禁不住在《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之一)中写道: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不过,梁山泊的广阔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邵博《闻见后录》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别以为这是反变法派编造的政治笑话,苏辙在另一首《梁山泊》诗中自注:“时议者将干此泊以种菽麦。”可见,北宋的改革家们确实在怎样利用梁山泊的问题上做过文章。
徽宗政和年间,朝廷成立了一个掌管公田的机构,名曰“西城括田所”。括田所以清理公田为名,把民间地契不全的、地契与实地方位或面积有异的,以及当权者想要的良田美地,一律指为公田。然后抑勒百姓承佃,强征公田钱。“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前后所括,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当然,梁山泊也在劫难逃。
《宋史·杨戬传》载:“梁山泺(泊)……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杨戬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根据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自此之后,水泊梁山开始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