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故事简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知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道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回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答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5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

  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为此秦始皇实行此统一思想之法。

  目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见解,维护集权统治,另一方面是采取愚民政策,易与管理,防止暴动。

  危害:严重阻碍了中古古代优秀思想文明的传播和发展。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暴力手段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

  1、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2、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3、产生了严重的损失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

  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4 

历史上真实的曹皇后

  根据《宋史》记载:曹皇后的真名(也就是闺名)并没有准确记载,不一定叫曹丹姝,正史也没有她结过一次婚的记载。而曹皇后长得其貌不扬,不入宋仁宗法眼倒是真的。

  曹皇后确实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是郭皇后被废之后立的,但宋仁宗一直跟他没有什么情感,始终隔着一层。一方面,这并不是宋仁宗自主选择的婚姻;另一方面,相貌平凡的曹皇后宋仁宗也看不上她。

  宋仁宗起初宠爱太妃的养女陈熙春,但考虑到陈熙春是太妃有针对性地给自己找的女人,如果走得太近容易受到太妃控制,加上陈熙春出身比较低微(是官员家里的奴仆),所以,还是将她送出了宫。

  宋仁宗后来又宠爱上了张贵妃、苗昭容和俞婕妤,后来又有“十阁”等宠妃。一直对于曹皇后比较冷落,曹皇后做了28年皇后也一直生活在这种冷落之中。但她一直恬淡平静,接受命运的安排,不仅平淡和气,还积极推动了北宋的很多重要变革,比如王安石变法,综合来看,她是一代名后。

  根据历史史实记载,曹皇后一直很能干。不仅书画写得好,而且为人低调谦和,自己还在宫廷院内种桑养蚕,为万民表率。与此同时,宫中发生过士兵叛变,差点危及到皇帝人身安全,也是曹皇后凭借自己的果敢机智化解了危机。想来唏嘘,就是这样一代贤后,却要忍受皇帝的不待见。

  曹皇后做了28年的皇后,后面17年,她先后做过皇太后、太皇太后,在宋仁宗去世后,也短暂地临朝听政,但从来不专断独行,将贤后的本色坚持到了最后。所以,她的一生端庄贤良,真正应了大臣们起初的预期,她的封号是慈圣光献曹皇后,是为北宋王朝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皇后。无奈宫门深似海,真情留不住,一辈子清冷孤寂。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4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什么样的

根据《宋史》和《大宋宣和遗事》等相关史料所记载,小说中的宋江和史实其实有很大的出入。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但他手下没有一百单八人,只有三十六条好汉,卢进义(卢俊义)、吴加亮(吴用)、李海(李俊)、阮进(阮小二)均在其中。多出来的七十二人是作者加上去的。

宋江在史书中是流寇,打到哪就住哪,根本不是呆在一处地方不动,等待官军的围剿。就像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流窜作战。他们曾先后出现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只是最开始起义的地点是在梁山泊,称“梁山好汉”不足为过。

宋江并不是一介迂腐文官,靠着眼泪赚感情。他实际上被官府列为悍匪巨寇,但在老百姓的眼中,他为人勇悍狂侠,好打抱不平、锄强扶弱。

宋江根本不是主动接受招安,而是在起义失败后,被迫投降。宋徽宗派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往平叛。张叔夜用伏兵伏击宋江,宋江大败,无路可逃,副首领吴加亮被俘,宋江走投无路,无奈投降政府。

方腊起义是比宋江梁山起义大得多的农民起义,宋江接受招安后参加过平方腊的起义,但无任何出彩记录。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4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

  众所周知,宋江起义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宋史》中对宋江起义也有明确记载。为了确切知道宋江起义时间,还得从史实记载中了解。《宋史徽宗本纪》和《宋史张叔夜传》中均涉及到宋江起义一事,比较遗憾的是正史中也没有提到宋江起义时间。只知道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年间,具体时间并没有提出。

  为了查证宋江起义时间,还需要考察其它杂史。《大宋宣和遗事》讲述的是宋元年间发生的事情,书中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宋江起义一事说的。这本作品写于宋元年间,很多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时是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的。

  从《大宋宣和遗事》讲述的故事来看,可以推测出宋江起义时间。书中写到晁盖、杨志等人上梁山泊时是1120年,五月份时宋江杀了阎婆惜,在官府追究下,宋江前去梁山泊投靠晁盖。以此推测,宋江上梁山泊也是1120年六月份以后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宋江起义时间还有另一种说法。1114年到1119年这五年间,梁山泊被人霸占进而引起梁山好汉的愤怒,宋江起义由此爆发。1119年,宋江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此后攻打河北,山东一带。1121年时,宋江被张叔夜降服,宋江起义由此结束。

  取材于北宋水泊梁山起义的古典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对宋江起义经过做了不少杜撰和改编,历经千百年流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事实上,历史上有关宋江起义的经过,记述原本也不详尽,因而给了后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戏说”余地,若要探寻真正的宋江起义经过,还须从历史文献中寻找痕迹。

  翻开历史典籍,《宋史·徽宗纪》和《宋史·张叔夜传》中均有关于宋江起义经过的点滴记载,其中,《宋史·徽宗纪》主要记录了宋江起义的发生年月和起因,大致发生在宣和三年,水泊梁山之畔的一群渔民和农民为了反抗官府垄断水泊资源,造成他们生计无法维持而揭竿起义,从而引发一场小规模农民起义的过程。而有关宋江起义的最终结果,则记载于《宋史·张叔夜传》之上。

  从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中,后人基本上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宋江起义历史。起初,凭借水泊梁山天然的地理优势,这场农民起义取得了局部的成功,然而由于起义军领导人“革命意志不坚”,且面对朝廷前来镇压的正规军,缺乏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组成的部队显然在战斗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遭受屡次重创之后,宋江等人不得不接受招安,归降朝廷。这一段在宋江起义经过的描述中尤其模糊,以致于很多人猜测,起义军最终是被张叔夜逼降的,亦无证考。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4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36人

  宋江起义三十六人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好汉起义的故事,其中宋江三十六人的英雄事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江起义三十六人指的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弘、石秀、徐宁、李应、花和尚鲁智深、武松。

  宋江起义三十六人各有各的本事和能力,他们满腔热血,希望凭借好汉之力推翻腐败无能的北宋朝廷。如今在梁山,郓城一带依然流传着关于宋江起义三十六人的歌谣,其内容是“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宋江起义的始末,其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单将成为经典英雄范本。根据历史考察,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但不像《水浒传》所描写刻画的那样生动。

  除了在《水浒传》中可看见宋江起义三十六人的身影,在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一书中,明确提到了宋江三十六人名单。除此之外,在《宣和遗事》中也明确记载了宋江率领三十六将在张叔夜的招降下,平定方腊一事。宋江等人因平定方腊有功,朝廷给予宋江等人重赏。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3 

文成公主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

  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3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怎么死的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

  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3 

历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

  1、王诩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

  2、王翦

  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3、王陵

  王陵(?-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

  王陵为沛县豪族,汉高祖刘邦微时,对王陵兄事之。刘邦起兵攻陷咸阳,王陵集合数千兵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刘邦。

  刘邦与项羽作战,王陵的母亲在项羽营中,她为了王陵归顺汉王,伏剑自杀。项羽大怒将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归顺刘邦。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为安国侯。以其初不欲从刘邦,且与刘邦仇人雍齿交厚,故晚封。

  4、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

  5、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2 

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74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汉族。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米脂李继迁寨。人称闯王、李闯。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