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的状元是谁

  中国实行科举制度1300年,最年轻的状元是唐朝的莫宣卿,高中时年仅17岁。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出生于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据莫氏族谱记载,其父莫让仁不幸早逝,莫宣卿是遗腹子,其母梁氏改嫁给了莫及芝。继父莫及芝家境富裕,乐善好施,更难得的是,他对继子莫宣卿视如己出,精心培养,供其入学堂读书。

  据说,莫宣卿到6岁时还未曾开口说话,人们都以为他是傻子,7岁时,莫宣卿在遭受群童欺辱后愤然在沙上写诗曰:“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此诗虽为孩童所作,却颇见其才,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不会说话,先会写诗,原来,莫宣卿并非哑巴,更非痴傻,只是幼时性格内向,实际上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一诗成名后,莫宣卿便开启了“神童”模式,12岁中秀才,17岁中状元,他不仅是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同时也是两广地区的第一个状元,对岭南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后世常称之为“广东第一状元”或“岭南第一状元”。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莫宣卿被唐宣宗钦点为状元后,提笔写下霸气诗篇《及第自咏》: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此诗言语激昂,气势非凡,写出了莫宣卿当时的春风得意和满腔抱负。诚然,莫宣卿高中状元后确实受到重用,官运亨通,官至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如此发展下去,大有位极人臣之势。但莫宣卿却是个大孝子,因为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他就上书朝廷请求调任到南方,以便在近旁侍奉尽孝。唐懿宗感其孝心,准奏应允,改任他为台州别驾。

  可就在莫宣卿奉母携眷上任时,未到台州而病死途中。呜呼哀哉!真可谓是造化弄人,可怜了这位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还没来得及大展抱负便英年早逝,年仅34岁。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议罪银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生活奢靡,内务府的常规收入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而即便是皇帝,伸手向户部要钱也完全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咸丰皇帝曾向户部申请支取20万两银子,用以修缮承德避暑山庄行宫,却让内务府大臣宝鋆以“国用方亟”为由直接给拒绝了。

  所以,乾隆皇帝想要下江南,想肆无忌惮大把花钱,就必须想办法充实内务府。而和珅便投其所好,顺势提出搞这个议罪银制度,既为乾隆皇帝解决了财务危机,自己也能顺便大捞一笔,可谓是一举两得。

  和珅的得宠与腐化,与议罪银制度都有很大关系。由于是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所以乾隆就让他负责此事,顺带负责管理内务府。结果和珅实在干得太好了,乾隆的小金库迅速爆满,乾隆因此认为和珅是管钱的行家,于是干脆让他当户部尚书,即财务部部长。这可真是天下第一肥缺,和珅因此官运亨通、敛财无数。

  除了乾隆与和珅,议罪银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广大贪官污吏了,反正只要交足了议罪银就可以抵罪,那就放心大胆地贪污受贿吧,有了钱再加大议罪银上缴数额,以保平安,如此恶性循环。

  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这一切最终都是由天下百姓买单。所以说,康乾盛世到了乾隆这里,完全就是虚假盛世,表面粉饰太平,实则已经腐化到了骨子里,为后来的清朝迅速败落乃至灭亡埋下了伏笔。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乾隆时期贪官为什么多

  为了满足乾隆个人享乐,和珅发明一项奇葩制度,清朝因此贪官遍地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经和珅提议,乾隆皇帝首肯,议罪银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所谓议罪银,顾名思义,就是一项以钱顶罪的奇葩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小官员,不管你是贪污受贿还是草菅人命,如果犯了罪,本该处以极刑的,但只要你上缴一定数额的议罪银,就可以改死刑为流放,如果你上缴的议罪银数额足够大,甚至可以无罪释放。如此一来,官员们干脆提前就把钱交上去,便于以后直接抵罪,毕竟在官场混,谁又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呢?不如花钱消灾,图个安心。

  议罪银制度的设立破坏了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加深了清朝的腐化速度,其直接后果就是官员缴纳议罪银后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大肆敛财,最终遭殃的还是底层老百姓。

  很明显,议罪银是个彻头彻尾的弊政。既然如此,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大力支持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弄清议罪银的流向问题。你是否理所当然地认为,议罪银当然是要上缴国库(户部银库)的?错错错,议罪银实际是上缴给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如此一说便瞬间豁然开朗了,这个祸国殃民的议罪银制度,和珅之所以倡导,那是为了溜须拍马,而乾隆之所以支持,则是为了个人享乐。

  乾隆到底收上来多少议罪银,他自己根本不清楚,就连负责此事的和珅也未必知晓,因为,实在太多、太杂了,中间又经过多次贪污、克扣,所以到头来就是一笔烂账。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其数额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何以见得呢?这么说吧,乾隆六下江南,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每次都要花掉上百万两白银,80岁时又举办了史上最盛大的万寿大典,这前前后后耗资巨大,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全都是出自议罪银,并且如此折腾了几十年后,内务府竟然还有结余。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文臣还是武将

  在罗贯中先生写的《三国演义》中把赵云描述成一个忠心、勇敢、机智的武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文成,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也是被列入文臣之中的,武侯祠是唐朝时期修建,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如今在我们的印象中赵云是一名武将,主要是因为长坂坡救阿斗、生擒夏侯兰、定军山之战挫败曹操,然而这几个事件也是值得我们考证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说一下这几个事件的破绽之处。

  长坂坡救阿斗,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书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书中写的是赵云发现阿斗和甘夫人走失,赵云即调转马头前去寻找,不久之后抱着阿斗,保护甘夫人回到营地。注意书中所说的是走失,赵云只不过是去寻找,并没有说被曹操给掳走,所以不存在营救这一问题。

  生擒夏侯兰,夏侯兰是一个文臣,并不是武将,既然都是文臣,只要赵云比他勇敢,被俘虏那还真的不是一件难事,赵云身边在带上几个士兵,抓住夏侯兰那就更容易了。

  定军山挫败曹操,这恰好证明了赵云的智慧,书中介绍,黄忠去抢曹操的军粮,赵云并没有一起去,黄忠去了很久都没有回来了,赵云帅兵前去营救,面对曹操的四面合围之势,赵云令蜀军偃旗息鼓,曹操疑心重,怀疑有伏兵,赶紧撤兵,赵云随即下令弩弓手射击,所以才打败曹操。这里面介绍的也是赵云用的智慧打赢的,并且是黄忠之身前去抢军粮,对于黄忠来说赵云一个文臣去了也是个累赘,并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增加麻烦。

  刘备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国中蜀国的开拓者,他能建立蜀国说明他用人的眼光也非常独到,赵云跟在他身边多年,他不可能看走眼,即便一时走眼,后来肯定也会中用这么一名优秀的武将,但刘备并没有用,而是让赵云留在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这也足以说明赵云文臣的身份。

  赵云作为一名文臣确实很有大局观,关羽死后刘备要进攻东吴,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了魏国,孙权自然就臣服了。现在魏国曹丕篡汉称帝,正不得人心,不伐魏而与吴交战,不是用兵良策。最终的结局也证实了赵云的远见以及他的大局观。

  如今成都武侯祠把赵云归于文成,绝对不是混淆视听,按照对以上这些事情的分析不得不说,赵云是一个最勇敢、最具魅力、最有武将气质的一位文臣。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8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赵云是忠诚卫士、勇猛的将军、贤来明的的君子。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蜀汉名将。兴七年知(公元229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诏追谥云曰顺平侯。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完美的武将形象,与关羽的刚毅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同关羽、张飞一样追随刘备,誓同生死。但他道比关张更具有人格魅力。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参加过长坂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中在极度危险情况下,救出幼主足可见其忠诚。

  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展示他勇猛无敌的一面。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源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展现了他贤士风范。在关羽被害、荆州丢失,张飞被害之后,赵云从讨伐曹贼的大义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7 

中国最老的状元是谁

  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尹枢。尹枢也是唐朝人,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辛未科状元及第,正好比莫宣卿中状元的时间早了一个甲子。莫宣卿高中状元时年方17,而尹枢高中状元时年逾70,是有史可查最老的状元。

  关于尹枢高中,还有个有趣故事:当年科考,尹枢毛遂自荐,自请帮主考官杜黄裳写榜,写到最后独缺状头,杜黄裳便问:"写谁较好?"尹枢回答:“非老夫不可!”于是留下个“自放状头”的典故。

  但实际上,古代科举是国之大事,无论是尹枢还是杜黄裳都无权决定状元人选,三甲必然都是皇帝本人钦点的,尹枢高中状元绝非侥幸,而是确实有真才实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尹枢的弟弟尹极后来也中了状元,史称“梧桐双凤”。

  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和最年老的状元都是出自唐朝,由此可见,唐朝确实是一个开明开放的时代,以才取士,不拘年龄,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资历与出身,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7 

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是谁

  赵祯是第一个被称为“仁宗”的皇帝,他的“仁”可谓是“仁”到骨子里,并且极大地发挥出了宋朝士大夫政治的优势,对大臣们的谏言有着极大的包容心。

  宋仁宗有位宠妃张美人,一天张美人对宋仁宗吹枕边风,想让宋仁宗将伯父张尧佐晋封为“宣徽南院使”,可还没等宋仁宗开口,就被包拯喷的一脸吐沫星子,最后这宣徽使也没封成。

  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中愤怒的写道:“我听说皇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帝既不关心百姓疾苦,又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大计”。

  考官们一看这等恶意诽谤的大逆不道之言,立刻向宋仁宗告状,结果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就敢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然后,苏辙就成功晋级了。如果说苏辙晋级成功的事儿能做到的皇帝有很多,那么能容下四川秀才一事的可就没几个人了。

  话说宋仁宗时期,四川有个读书人为成都太守献上一首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太守一看,这是在明目张胆的煽动造反啊!于是赶紧把人抓了送到了宋仁宗面前。

  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造反”绝对是统治者的逆鳞,跟“造反”搭上关系的准没好下场,但宋仁宗不一样,赵祯崇尚缓刑,凡事都讲个“从轻发落”,即便是“造反”也要搞清楚是否真要造反。

  看着面前这个老秀才,顶多是读书多年没官做,心里不平衡,最后宋仁宗给他一个“司户参军”的官职。

  “与士大夫治天下”是宋朝的特色,而生在宋仁宗时期的官员们更是幸福的没话说,而且人才辈出,用苏轼的话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仁宗这一代出的人才,够三世子孙所用啦!所以,想要穿越到古代搞仕途的朋友,记得首选宋仁宗时期。

  如果你觉得赵祯是碍于宋朝士大夫的特权,对待官员不得不“仁”那就大错特错了,赵祯对待仆人百姓也是一视同仁。

  一次用餐,仁宗突然吃到一粒沙子,隔得牙痛,赶紧吐出来,这可是大事,搞不好一批人的脑袋就没了。但宋仁宗赶忙嘱咐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

  这可是皇帝!掌握着宫女太监们生杀大权的皇帝,但即便对待这些下人,宋仁宗首先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舒不舒服,而是他人因此而遭受的罪责。要我们现在来看,这皇帝当的太没劲,但对于那些平平无奇的小人物来说,赵祯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皇帝!

  对百姓来说,宋仁宗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宋史》中每隔几行就有宋仁宗为百姓做好事的记录。赈济灾民,减少赋税,向天祈福,遣散宫女回家,戒奢宁俭,不给嫔妃涨工资,不搞宴饮歌舞,就连别人进献的美女,也是每人给点盘缠送了回去。

  正因为宋仁宗这样仁政宽容,所以在他去世时,大宋朝野无不痛哭,就连百姓都自发停止了娱乐活动,掩面哭泣,死讯传到洛阳时,焚烧纸钱的浓烟一度使得“天日无光”,隔壁辽国也是悲痛不已,“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还为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以表哀思。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7 

宋朝的统治为什么能超过三百年

  看近代史的时候,大家经常能看到一句话——“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句话就是守旧派用来反驳维新派变法的法宝。

  但事实上,提出“祖宗之法”的不仅仅是清朝,宋朝也曾经发生过一次“祖宗之法”和“新法”的较量,即: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在变法初期,遭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对,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提出“祖宗不足法”的观点。可以说,王安石这样敢于革新的勇气与远见,值得我们后世学习。

  按照王安石的观点,祖宗之法有很多的弊端,必须变革。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宋朝算是一个历史较长的朝代,超过了三百年一共经历了三百一十九年。那么,为什么宋朝能够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好三百多年呢?其实,这离不开北宋的“祖宗之法”。那么,究竟何为“祖宗之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北宋皇室的“祖宗之法”。

  宋朝是一个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而且,说到宋朝,就不得不提一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了。五代时期,他是后周的大将,在陈桥发动兵变,“被迫”穿上黄袍成为了皇帝。而且,宋太祖还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除了打仗厉害、治理国家一流之外,他还统一了全国。

  由于,他的皇位来得太容易,使得他做起事来反而更加小心翼翼,非常谨慎。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宋太祖在朝政的处理上,常常是如履薄冰,使得宋朝初期的政治十分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此外,宋朝的后继者,每每行事都要以宋太祖的管理方法作为指南,并视其为“立国之本”。

  长久以来,宋太祖的那套治国方法,就成了最初的“祖宗之法”。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6 

宋仁宗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名人

  我们有太多丰功伟绩的王朝,一统天下的秦朝,虽远必诛的汉朝,万国来朝的唐朝,开疆扩土的元朝等。宋朝从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王朝,宋仁宗也算不上丰功伟绩的皇帝,但正因宋仁宗的“无为而治”,让北宋的经济文化达到了中国古代整个封建时期的最顶端。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诞生在宋仁宗时期;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出自宋仁宗时期;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来自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赵祯没有野心,缺少霸气,没有手腕,没有雄才大略,但他宽容,节俭,能克制自己的权欲,你说他当皇帝当的太憋屈,不过在这个阶段的宋朝,百姓需要的正是宋仁宗这样一个不爱折腾的皇帝。

  有人觉得宋朝懦弱,丢了民族血性,但岂知,血性的炮灰下都是百姓的尸体,丰功伟绩是建立累累白骨之上的,而老百姓想要的不过是安居乐业罢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6 

宋朝的祖宗之法有哪些

  长久以来,宋太祖的那套治国方法,就成了最初的“祖宗之法”。

  那么,宋朝祖宗之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宋太祖和宋太宗说起了。宋太祖的治国精神是“防弊”,它的主要内容是:“以防弊为政,为立国之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是他对李唐王朝的没落和五代战乱进行了反思。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的时候,宋代的祖宗思想有了新的改变和传承,宋太宗认为:祖宗之法是“事之为防,曲之为证。”大家都知道,宋太宗的皇位是宋太祖死后他继承的,并没有让宋太祖的儿子继承,属于弟继兄位。而且,历史上还有一段“斧影烛声”的故事,所以,宋太宗常常受到人们的诟病和质疑。

  以至于,为了彰显他继承皇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在继位后,立刻提出了自己的执政方针:“事之为政,曲之为防。”之后的宋朝,在经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的变革,“祖宗之法”的内容渐渐成熟,这也使得后代的宋朝继承者,都把“祖宗之法”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指导准则和实施方法。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好皇帝,为子孙表率,成为他们来学习的榜样。因此,宋太祖常常担心自己打下江山后,后世子孙有没有这个能力来继承江山,担心赵氏江山不能长久。所以,他常对子孙说:“日后行政施法一定要遵从祖宗之法,切不可肆意妄为......”更为后世尊祖宗之法定下了基调。

  抛开其它因素,宋朝祖宗之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去掉五代十国的民族色彩,调整君臣关系和文武关系,这些都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说到祖宗之法的维护和传承,就不得不说到宋真宗时期的一个著名宰相:李沆。当时,宋真宗要立一个妃子,就派太监将圣旨传给了宰相,让宰相去处理相关事宜。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且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事情。不过,这个李沆却不同于常人,他居然以“维护祖宗之法”的名义,把皇帝的圣旨给烧了。

  都知道,烧圣旨可是大罪,好在宋真宗脾气好,最后,还是听取了宰相的意见,没有立这个妃子。因为,他这样做不仅维护了皇帝的颜面,还维护了祖宗的法度。宋真宗死后,宋仁宗继位。宋仁宗当时还没有成年,只能让刘太后参与朝政,不过,这并不符合祖宗之法。

  等到宋仁宗长大之后,刘太后还不还政,使得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说:这不合祖制。但是,这些上书却没有动摇刘太后的地位,反而不少敢于直言的人被流放了。但是,等到刘太后一死,大臣们又提出了:之前太后参与朝政的不合法之处,宋仁宗认真听取了大臣的意见,便取消了太后参与朝政的权力。

  由此,宋仁宗既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又维护了祖宗之法。不过,宋朝所谓的祖宗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很大的弹性,既可以补充不少内容进去,还可以将其中的内容进行删减。

  所谓祖宗之法,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纲纪,为了维护皇帝的统治。其实,宋代的“祖宗之法”,不是由固定条款构成的成文法典,而是一组动态累积汇聚而成的综合体:其中,不仅包括治理国家,基本方略,还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不仅包括贯彻制衡精神的政策措施,还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

  由此可见,宋朝的“祖宗之法”,不仅是一种导向,还是处理政事要奉行的基本原则。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