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崇拜悲情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隐居于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今开封市双龙巷)。

  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

  史可法

  中国人最崇拜的文化偶像几乎都是悲剧人物,都是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物,却在中国人心目中走上了神坛。相反如果取得最终成功、结果圆满的人物如刘秀、李世民、李靖、徐达,却很难得到中国人真正的深切青睐。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5 

古代弓箭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发现,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双方用弓箭互射,然后双方士兵成片的倒下去,那么在古代弓箭的威力真的这么大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弓箭的制作工艺,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常常用于大兵团作战,除此之外还有猎人狩猎时使用,当时的弓箭箭头材质铜或者铁制作成的,到了汉朝末年的时候,人们又研究出来了毒箭的应用。

  箭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木质的长条箭体,金属制作而成的箭头,还有尾端的羽毛。古代时的弓箭有90磅左右,箭头的重量接近30克,但是有一种箭头的重量足足有100克。在书籍记载中,所以在古代一旦被弓箭所伤,很难有活命的机会。

  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就要说了,即使弓箭如此厉害,但是只要我穿上铠甲不就没事了吗?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在古代,一般的士兵只能穿普通的轻甲,而这类的铠甲在弓箭面前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而重甲的防护能力虽然提高了很多,可是一般人的体力却无法支撑穿着重甲行动。

  另外,在古代很多人被弓箭射中后,并不会直接死亡,因为只要不是被射中要害,受伤者还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不过在古代,毕竟医疗水平很差,所以这些伤者的伤口一旦感染,最终依然只是死路一条。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5 

宰相的官职的历史变革

  “宰相”一词,是对历史上主持朝政、掌握朝廷大权的职官的一种通称,并不是一种具体职官的名称。

  在秦代,可称为“宰相”的职官其实就是“丞相”一职。汉代也有“丞相”一职,不过为了分割丞相之权,又出现了“左丞相”、“右丞相”的官职。

  宋代的文武大权掌握在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和枢密院两个部门,中书省和枢密院这“二府”也有分工,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队调遣、配备和给养。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事”衔就是副宰相,又称为“执政”。

  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于明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及丞相之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并任用这些大学士在内廷讨论政务,草拟诏敕,处理军政大事,实际上成了“内阁”,是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机关。

  清代初期在八旗制的基础上,凡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各大臣讨论通过。同时又设立了“南书房”掌管内阁事务,并设“南书房行走”之职,是实际宰相。

  至清末,改革官制,成立责任内阁,所属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共十部,长官称大臣,十部大臣都是国务大臣。

  总的来说,我国历史上“宰相”一职,经历了从个人宰相制到集体宰相制的过度。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4 

蒋介石为何迟迟不向日本宣战

  如果从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中国与日本发生战事已有10年之久,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才向日本宣战。在这漫长的10年当中,中国人民忍受了难以忍受的屈辱,遭受了难以计算的损失。

  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国一旦大规模开战,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随之断交。可是中日两国进行了10年之久的战争,双方既未声明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蒋介石不敢抗日,甚至指责他不负责任,卖国偷生。那么老蒋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以下个人分析其中可能有这几个有原因:

  其一,考虑到国际舆论利弊,不宜对日宣战。

  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而日本为了逃避、掩盖侵略事实,也采取了不选而战的做法。蒋介石采取的是以自卫反击战争的形式反对日本的侵略,从而推迟了向日本宣战的时间。

  其二,蒋介石还心存幻想,希望于日本谈判。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方表示不愿扩大事态,并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解决的方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蒋介石也想和平解决中日争端。当然,蒋介石的和平解决是有先决条件的,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在这个大前提下,只要存有一线希望,他都不会放弃这种幻想。

  但是,日本侵华是既定的战略方针,不会轻易放弃,所以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和可能。但即便如此,中日两国仍在进行断断续续的和谈。如果这个时候对日宣战,等于关闭了和谈的大门,所以蒋介石延迟了对日宣战。

  其三,中国尚无对抗日本的实力,需要取得外援。

  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军事实力都远远不及日本,尤其是军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而且国家财力有限,不仅不能生产重武器,就是一般的军需用品也很难自给自足,须大量进口或取得援助。

  除了武器、钢铁、石油、药品、无线电器材外,另外还有两类援助对中国的抗战十分重要,一是外国的贷款,二是外国的军事顾问。如果中国率先宣战,日本就会通知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输入中国,并以其海空军优势切断海上运输线。

  此外,按照国际规定,如果首先向日本宣战,中立国不得给予中国贷款,外国的军事顾问也要撤离中国,这对缺乏资金和军事指挥人才、技术人员的中国来说,无疑是无法承担的。因此,当时的中国不宜对日宣战。

  的岛国,大部分军需物资都需依靠进口,一旦对中国宣战,无疑会使自己陷入被动,果真如此,日本就难以支持长期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认为英、美将会集中全力对付日本,所以他抓住这一时机,立即向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宣战,同美、英等国并肩作战!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4 

小德张是怎么死的

  小德张是清朝最后一个太监了,他原本的名字叫做张兰德,出生在天津。小德张在进宫以后,就被派到了一个戏班里去学戏,因为他的演技非常精湛,因此就得到了喜欢看戏的慈禧的青眼。一九八零年慈禧去世,根据她留下的懿旨,小德张做了太监总管,搬到了原来李莲英住的地方,当时垂帘听政的太后是隆裕,而小德张手中的权力更是高涨,任何勋贵如果想要见到隆裕,就必须有小德张的同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得罪了小德张,那么他肯定会落到一个非常悲惨的境地里,端方就是这么一个倒霉鬼。慈禧死后,她的葬礼非常隆重,前前后后进行了一年的时间,当时端方就任直隶总督,这个事情就交给了他负责。一九零九年的十一月,隆裕让小德张去查看慈禧棺木所要走的灵道。

  这个时候,张勋带了端方来拜访小德张,结果端方见到他的时候,只是挥了一下胳膊,表示行礼,这让权势熏天的小德张非常恼火,表示一定要让端方长长记性。一九零九年十一月的时候,在慈禧的奉安大典中,出现了用冒烟的照相机拍照的情形,葬礼官员非常的不满,因为慈禧的丧礼主要就是由端方负责的,因此他也受到了牵连。载沣认为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是小德张却坚持认为应该严处端方,因为他的不慎,结果妨害了风水,破坏了灵道。他还故意用照相机偷拍慈禧的仪容。隆裕也认为这件事非常重大,同意了小德张的说法。

  一九零九年,清政府以“不知大体”的名义,给与了端方革职的处理,本来按照小德张的想法是要将端方斩首的,后来换成了革职处理的处罚。不过小德张也没有得意很久,隆裕去世之后,小德张也彻底失势了,最后在天津病死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4 

清朝太监小德张是个怎样的人

  观小德张的进宫过程,我们首先能确定他是一个极为狠辣的人。为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也许正是有这么一股狠劲,才能凭借弱龄在吃人的皇宫里活下来,最后到达高位。中国古代的太监净身是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的,换句话说是需要技术的。当初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建宫封王,想要比照皇宫,弄点太监。于是派人抓了许多少年,可是全部都死了,就是因为随便的被割了东西。而小德张,也并不是请人帮忙净身的。

  这个狠人,听自己的母亲说,要想发财,就要进宫当皇差后。就自己摸了一把镰刀,自宫其身。要知道他当时才十二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对自己这么狠,实在可怕。

  小德张还是一个很机灵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年幼的小德张进宫是为了能够伺候贵人,然后发大财的。但事情显然不像他想的那样,刚进宫的小太监,只能做些杂活,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习。才到宫里的童监,师父就是自己的主人,把师父服侍好就是自己的第一任务。早晨天不亮就得起来,给师父准备漱口水、洗脸水,服侍他穿衣服,每日三餐都由徒弟送到师父面前,等到师父吃饱以后,自己再吃那剩下的饭菜,一些身体不好的童监,常常因此而得病死去。而小德张遇见的老太监,比一般的太监还要难伺候。

  小德张的师傅李为师,是个性格乖戾,欺上压下,刚愎自用,以打小伙计狠出名的太监。年幼的小德张被分到他那儿,整日里挨打,旧伤未去又添新伤。小德张进宫一年,在茶坊里侍候哈哈李一年,也挨打挨了一年。这样的生活让小德张痛苦不堪,他知道这样下去,别说伺候娘娘皇上了,自己的小命都没了。于是小德张看准时机,借机离了自己的师傅,被分到升平署学戏。慈禧太后素来爱戏,小德张就是在这儿得了慈禧的看重,平步直上的人生从这儿开始。

  小德张是一个谨慎的人,慈禧与光绪不穆,他被慈禧派去监视光绪。但是他却两头讨好,从不在太后面前说皇上的坏话,也常隐晦透露些消息给光绪,借此获得了光绪的逐步信任。在光绪这儿的脸面,还让他后来大赚了一笔。

  小德张是一个贪财的人。大抵太监都有这么一个谥号,他们不能亲近女色后,便对钱财金银越发的有一种执着。小德张不仅靠光绪收受贿赂,在光绪慈禧相继死后,隆裕上位,小德张靠着隆裕太后的信任,大肆收刮金银。凭借对慈禧的祭典之事,以及鼓弄隆裕修建“水晶宫”一事,收敛贪污了许多的银钱。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3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交子”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3 

朱棣为什么传位给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喜欢老虎,有个大臣献给他一副《虎顾众彪图》,画的是一只大老虎在回头看一群可爱的小老虎。朱棣看完以后很喜欢,就想找人题一首诗。

  于是找来解缙题诗,诗句说,“虎为百兽君,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

  明成祖看了诗句后,不由得百感交集。

  原来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虽被立为太子,但是由于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行动不便,看起来病恹恹的。不像勇武的自己,所以不太喜欢他,也有意换掉他,一直犹豫不决。

  看到解缙的题诗后,不禁触动内心父子亲情,于是下令到南京将太子迎接回宫。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3 

朱棣为什么喜欢朱瞻基

  有人分析朱棣喜欢朱瞻基原因,从画像上看,朱瞻基和朱棣长得很像,都是黑胖的那种。在古代大家都认为多子多福,在朱棣的三儿子出生之后,府中就再也没有男孩子降生,此时朱瞻基出生,朱棣认为朱瞻基的到来是一个吉兆。

  关于朱瞻基还有一个出生的传闻,据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朱棣梦到朱元璋给了自己一个大圭,在古代圭是权利象征,更加离奇的是在圭上还有几个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还只是燕王,醒来之后他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梦是什么意思,不过此时有人报告说长孙出生了。

  古代人很讲究封建迷信这种东西,朱棣很自然的就将梦中事和长孙联系在一起,当朱棣抱起朱瞻基的时候发现长孙跟自己非常像,对孙子更加宠爱。

  朱瞻基出生第二年朱棣就起兵,等到夺下江山之后,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非常用心,亲自为他挑选老师,而且还让朱瞻基跟在自己身边教导,学习治理国家大事的方法。

  朱瞻基不负众望,成长很快,当时朱棣是不怎么喜欢朱高炽的,觉得他生母位分不高,也不会讨得自己欢心,但看在朱瞻基的份上将皇位传给了他。不过朱高炽在朱棣起兵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按照能力来说他是有机会坐上太子之位的,但到底立谁为太子最后还是朱棣说了算。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传位给了长子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个短命的,开创了朝廷盛世,可惜很快被儿子败了。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3 

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

  1.解缙为人耿直,敢于直谏。

  朱元璋赏识他,说和他形同父子,结果解缙当真了。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得到朱元璋夸奖之后居然再次进言《太平十策》,直接攻击兵部,结果自己被贬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兵部解缙为人耿直,敢于直谏。

  朱元璋和朱棣都不是心胸宽广之人,绝对不会像李世民容忍魏征一样去容忍解缙。解缙多次在朱棣面前直谏,惹朱棣生气,所以解缙才华虽高,但不受朱棣待见。

  解缙上疏汉王朱高煦越礼之事,惹火朱棣,最终导致他被贬。

  2.被卷入皇储之争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理应立为太子,但朱棣却宠信汉王朱高煦,因此犹豫不决,就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言下之意是应该立嫡长子,如果废长立幼,开此先例,后患无穷。显然解缙支持立皇长子朱高炽。

  朱棣听后仍然犹豫不决,解缙又说了一句话:“好圣孙(即夸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一听,疑虑顿时消失,朱高炽虽不得朱棣赏识,但朱棣可是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的。于是,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

  然而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在朱棣不在的情况下私下面见太子朱高炽,这就犯了大忌了。之前解缙支持朱高炽是站在臣子的立场上,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在立场上是中立的。

  但私下见太子朱高炽,则表示解缙与太子朱高炽可能私下有交情,这可是君主最忌讳的事情,朱棣肯定会想:当年你支持朱高炽,是和朱高炽交情好,如果朱高炽当了皇帝,你解缙可就有从龙之功了。即便是想见朱高炽,也应该在人多的场合上,光明正大地去面见,史记记载“缙谒皇太子而还”,显然解缙是私下悄悄地去见。

  这种情况朱棣岂能不恼火?所以立即把解缙下诏狱。

  解缙自进了诏狱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怀着希望静静地等待。等了5年,换来的却是死亡。就这样,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被冤杀。


!admin 发布于  2023-3-26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