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桓公能成为春秋首霸
春秋时期,豪强林立,各个大人物们盘踞一方,形成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互相算计,为了最终的成功,一直坚持着不断的努力着。可是吧,大家的领地差不多,手下的人口也差不多,甚至谋士的数量都相差无几。
于是乎,前前后后十几年,打了不少仗,也没没出来个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来。直到齐国的崛起后,齐桓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终于力压群雄,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齐桓公是如何当上老大。
长勺战败,给了齐桓公当头一棒,心浮气躁的齐桓公一下子清醒了不少,要报仇,没错;要称霸,有志向,但都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把国内的事儿先踏实处理好。自此,齐桓公开始依靠管仲,革新政治,发展经济,一心一意壮大齐国。
管仲治国确实有一套。先是把国内人民都管理好,士农工商不得混居,各安其所,各自把自己的事做好;他还实行了部队和民众合一的制度,全国分成三个军,一个军一万人,分别由桓公和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和国氏统领。军队由百姓组成,平时生产,闲时练兵,战时作战,既节省军费,又保证了战斗力。这一套,已经有了后代法家治国的,所以后代不少人将管仲视为法家之祖。
管仲商人出身,抓经济自然在行,他实行了盐铁官营的制度。盐和铁,在古时候是最重要的两种商品,国家直接经营,那钱是挣的哗哗的。当然,以现在的观点看,这种垄断,是不是对齐国的普通百姓有好处,是不是能让经济更有效率,是很难说的,但看的见的一点是,国家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国家有钱了,养兵争霸,也就有了资本。最具齐国特色的,是管仲实行了官妓制度。据说,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设立了不少“女闾”,也就是官营的妓院。这里面,香风扑面,美女如云,笙歌夜夜,车马盈门。这最早的合法风月场,吸引了各国的巨商大贾,才子佳人,齐国的经济因此而一派繁荣。行业火爆,国家从中收的税自然也就多了,收来的钱都用在了齐国的军队建设上,这些温婉妖媚的齐女,也算是为齐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内政搞的不错,外交上,管仲也很有办法。对于周边国家,管仲主张先要和他们搞好关系,以前侵占邻国的土地,该还给人家的就还给人家,还要舍得花钱,周边的国家得了好处,自然对齐国亲近,觉得这个大国不错,靠得住。等到周边环境安全了,诸侯归附了,下一步,齐国再把矛头对准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和夷狄。
管仲总是劝齐桓公,做事情不要太心急,先把齐国治理好,复仇也好,称霸也好,才能有基础。齐国不是不打仗,关键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打。就这样,在管仲的治理下,没过几年,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做诸侯霸主的愿望,不再是个么梦想,而是越来越近了。齐国越来越强,齐桓公又等不及了,想要会盟诸侯,过回当霸主的瘾。不过,管仲给桓公的建议是,霸主当然要当,但不能学当年的郑庄公,对周王一点儿都不尊敬,甚至还给了周桓王一箭。周王,尽管现在是个空架子,但这块招牌还是要好好利用的。
怎么利用周王的招牌,那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对周王要尊重,齐国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攘夷,就是讨伐那些侵扰中原各国的夷狄,这样的话,就能拉起一帮小兄弟,壮大声势,提升实力。既然扯起了尊王的大旗,齐桓公于是主动去朝见了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听说后,实在是有点受宠若惊,自打郑庄公射了周桓王一箭,周王彻底是威风扫地了,谁还拿周王当回事儿啊。可这次,大国齐国来朝见,意外,实在是太意外。
周王很高兴,齐桓公朝见完周王,提出了要求。宋国刚刚发生了内乱,宋国公子御说刚刚继位。按照过去的规矩,诸侯的国君继位,要得到周王的认可,齐桓公请求周王任命他召开诸侯大会,代周王确立宋国国君的君位。由一个诸侯确立另一国诸侯的君位,还是头一次,按说也不合规矩,可周王心里明白,自己想去确立,也没人搭理啊,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齐国去办吧,反正自己说了也不算。
公元前的681年的时候,齐桓公打着周王的旗号,约诸侯在北杏会盟。齐桓公兴致勃勃,信心满满,可诸侯们不怎么买账,只有宋、陈、邾、蔡四国来了,鲁、卫、郑等国都没来。齐桓公有点儿没面子,不过,他也知道,诸侯们还没看到齐国的强大,所以才对邀请置之不理,不急,以后它们慢慢会明白的。会后,齐桓公借口遂国违抗周王的命令,不来会盟,顺手把遂国给灭了。
随后,齐桓公征讨鲁国,既是报仇,也是立威。第二年,齐桓公又打着周王的旗号,联合陈、蔡等国讨伐宋国,宋国屈服。以周王的名义讨伐诸侯,诸侯被打服了,自己还得了个尊重周王、替周王维持秩序的好名声,齐桓公越发觉得,这办法实在是不错。齐桓公上位第七年的时候,齐桓公拉上周天子的代表,约集卫、郑、宋三国在会盟,各国共推齐桓公当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初步确立起来。
当时,中原的华夏各国经常遭到周边夷狄的侵扰,齐桓公在帮助各国抵抗夷狄入侵上也很积极,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成了各国的大救星,成了各个诸侯都仰赖、信任的领袖。浅析一下齐桓公上位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合理用人、治国得当是每一个成功君主都不可缺少的,不仅是齐桓公,往后的霸主也都是如此,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之道。
狸猫换太子是哪个皇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跟北宋的宋真宗和宋仁宗父子二人有关。狸猫换太子讲述的是宋真宗在位时,他的妃子刘氏和太监联手,用狸猫换掉了李妃所生的儿子,害得李妃也因此命丧冷宫,而这个被刘妃换走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狸猫换太子的典故最早见于《三侠五义》之中。宋真宗的郭皇后死后,谁将被册立为下一任皇后备受期待。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宋真宗的刘妃跟李妃都怀了孩子,为了不让李妃生下龙子,跟自己争夺皇后之位。刘妃就跟太监合谋,将李妃生下的男婴偷偷换成了一个剥了皮的狸猫。宋真宗看后大怒,将李妃打入了冷宫,刘妃也顺理成章得到了皇后之位。
李妃产下的这个男婴并没有被害死,而是被人送到了八贤王府上抚养着。之后刘妃虽然也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是她的儿子早早就死了。宋真宗膝下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后来便过继了八贤王的孩子为嗣,并皇位传给了他。而这个孩子就是当年那个被刘皇后换走的男婴,也就是宋仁宗赵祯。让刘皇后没有想到的是,皇位兜兜转转,竟然又回到了李妃儿子的手里。
为什么齐桓公叫小白
因为齐桓公名:小白,所以有小白一称。齐桓公的别称还有:齐桓公、公子小白、齐侯。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推动齐桓公千秋霸业的"幕后英雄":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就让管仲做长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12年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于是就跟随纠逃往鲁国,鲍叔牙随小白逃往莒国(今山东诸城、莒县、日照一带)。
后来齐襄公被刺杀,齐国大乱,纠和小白为了继承侯位分别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管仲为了阻挡次公子小白回国即位,特借鲁国军队埋伏在途中进行拦截。
双方激战时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头正巧击中腰带铜钩上,鲍叔牙让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装已死,驾车带小白飞驰到齐国。等到了临淄城下,鲍叔牙先进城说服诸大夫,然后迎次公子小白进城即位,成为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与长公子纠从容前行,六天后回到齐国时才发现已经晚了。随后鲁国就率领军队拥护纠来争夺王位,齐桓公连忙问鲍叔牙应该怎么办,鲍叔牙说:“以兵迎之。”
鲍叔牙于是率领军队布阵,派两个将领各带兵丁在两边埋伏,另派一队人马与鲁国军队正面交战,假装战败,诱敌深入。等鲁国军队深入埋伏圈后,鲍叔牙亲自率军队迎战,并号令三面夹击鲁军,鲁军大败,鲁国国君鲁庄公偷偷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脱回国。鲍叔牙取得了胜利,齐桓公也巩固了王位。
为什么商代的青铜文化特别发达
中国的历史上,夏商周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尤其是商代,开始出现了令世界为之一振的大型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古朴大方、纹饰优美,凸显了商代的物质文化的发达。那么,商朝的青铜文化为什么会那么发达呢?
第一,历史的传承。在中国的历史上,青铜文化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中国的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生产、生活技能。例如,在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人们已经过上了典型的氏族生活。这里的人们不仅身穿兽皮制作的衣服,而且在衣服的类型中,已经有了丝绸的影子。
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始烧制陶器、瓷器,作为盛水、煮饭的工具。陶器,是人们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财富与物质财富。距今4000多年以前,中华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曾经利用天然的铜矿,铸造了九鼎。从此,中华大地又被称为九州。可见,从那时起,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炼浇筑的记忆。商朝青铜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是与夏朝历史分不开的,也是在前朝青铜冶炼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第二,商朝军事实力强大。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上,为了强化管理,商朝也曾多次迁都,积极对外开疆拓土。商朝的军队,战斗力强悍,商朝的兵器,其制作手法与攻击性能,均高于西周初期的兵器。正是因为有国家发展与领土扩张的意识,在商朝的历史中,对外用兵比比皆是。商朝大胜的记录,也常常在甲骨卜辞中,呈现出来。例如,在商王武丁时期,他的王后就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奇女子,曾率领商朝的军队,击败了来自西北的戎狄的渗透与入侵。在那些陪葬的奴隶坑中,我们居然发现了欧罗巴人的影子,也说明了商王朝在对抗异族入侵时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文化的繁荣。强大的军事实力,就让商王朝有了足够的实力,获取天下的财富,包括青铜资源。由于要经常举行祭祀等宗教活动,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礼器,就成为商王与神灵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于是,大型的精美礼器,也随着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而逐渐大量出现在祭祀、陪葬坑内,包括我们现在的出土的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
大汉民族英雄霍去病的传奇人生
汉武帝刘彻是复仇的一代大帝。为了一雪前耻,他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此时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其中霍去病本来出身低微,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与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私通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就是霍去病。
但霍仲孺不敢承认,也没有一天尽父亲的责人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霍去病是一个私生子,名不正言不顺。但这个女奴,却是后来成为大将军的卫青的姐姐。所以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是甥舅关系。这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霍去病的军事才能那是没得说,随卫青远征匈奴,第一次率八百人斩获敌人2028人,包括匈奴的相国、叔父及祖父,受封冠军侯;第二次担任骠骑将军,率军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
第三次率骑兵五万深入匈奴境内两千里,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封狼居胥。汉武帝为其建豪宅,他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李广的儿子李敢为父报仇打伤卫青,霍去病当众射死李敢,敢做敢当。可惜,这样一位英雄,二十三岁英年早逝。
为什么商朝人要在龟壳上刻字
在我国商代的时候流行了一种文字就是甲骨文,其实甲骨文是在中国古代商王朝晚期和西周时期使用的,在乌龟壳或者牛肩胛骨上雕刻文字符号,其中有好多的符号是奇形怪状的,至今人们也不知道是代表了什么意思,那么把文字符号雕刻在乌龟壳或者牛肩胛骨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留下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周代人和商代人,在那个时候是使用乌龟壳进行占卜的。因为当时的封建心理,人们就把字刻在乌龟壳上面,可以预测一件事情是凶还是吉,在《左传》中有一句话说:龟象也,筮数也。
所谓筮数也就是说占卜是根据数字的变化来看的,而且还有文献记载人们是在商代才开始有了这个行为。而且周武王当时在迁都之前还使用龟壳算过时候吉利。所以在那个时候,不仅仅是平民百姓相信占卜,帝王也是非常的相信龟壳占卜的。
在现代考古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用乌龟壳和牛肩胛骨进行的占卜,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甲骨文字,同时也出土了很多,在我国的山西,陕西,北京等地方不断地出土了甲骨文碎片,也导致了我国很多的史学家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出土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这说明甲骨和牛肩胛骨的作用一直是一样并且占卜的方法也是遗传下来的,并不是随时改变的,但是至今还有好多的甲骨文我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希望以后可以搞懂它。
为什么周文王被称作西伯
“周”人原本兴起于我国今天西北方的陕西、甘肃一带,相对于已经在黄河流域生存很久的商人部族来说,他们是一个后起的部族。周人尊奉尧帝时掌管农业的“农师”后稷(名为弃)为始祖,所以继承了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他们善于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情况来安排农业种植,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富足。
但由于地处偏远,接近比较野蛮落后的游牧部族“戎人”,故而经常会遭到侵袭骚扰和掠夺,人、财、物方面都受到不少损失。为了摆脱戎人,周人逐渐开始向南迁徙,先是到了“豳”地,接着又迁到了岐山之下(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时,周人的领袖是一个叫做古公亶父的人。
古公亶父的德行非常好,受到国人的爱戴和拥护,当他率领族人躲避戎人时,连豳地的人都愿意追随他而去。周边的部族听说他的事迹,也有很多人来投奔他。古公亶父领导大家同心协力,彻底改变了原来落后的习俗,开始建造城郭房屋,以防范敌人的侵扰,民众由此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还设置了管理各种事务的官职,把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了百姓的颂扬。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从长到幼依次是:太伯、虞仲、季历。季历的儿子叫做昌,古公亶父非常看好这个孙子,认为周族的兴盛,将来就要靠他了,于是就想立小儿子季历为首领。季历的两个哥哥知道父亲的心意之后,为了不让父亲和弟弟为难,便主动出走,把位置让给弟弟,后来季历顺利继位。季历死后,昌成为周人的领袖,这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武王之父,生前没有称王,武王在伐纣之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昌为“文王”)。
昌没有辜负祖父和父亲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他继承先人遗志,真的让自己的部族日渐繁荣昌盛起来。他对国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非常照顾,对有才能品德的人也非常尊重,白天接待各方贤士,常常忙得没有时间吃饭。
连很远地方的人都知道他尊老养老和礼贤下士的美名,不辞路途遥远前来投奔他。昌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这也为后来周推翻商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始的时候,商纣王听说西方出现了这样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采取的政策是笼络利用。他封昌为“西伯”,也就是西方地区的最高首领,让他负责打理西方的事务,忠心为商效力。这是商对周边地区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称为方伯制度;“伯”与“霸”在上古是同一个发音,所以“方伯”等于“方霸”,也就是一方霸主的意思。
但随着周的不断强大,加上有人向纣王进谗言,所以纣王就把昌囚禁在了“羑里”这个地方,这是商对周从利用到关系恶化的一个转折点。后来周人通过进献宝物与土地等方法,把昌救了出来。昌回到西方以后,更加团结周边部族,遇到纠纷秉公论断,民望更高,并且成功打击了周围戎人的气焰,彻底地安定了西方的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西伯”。
中国人为什么崇拜蛇
球上的活化石,在地球上生活了亿万年,远远超过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人类鼻祖的时候它们已经是地球的“老主人”了。我国古代人最早就把蛇作为滕图,如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态出现在各种壁画上。
《列子》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中国神话里的龙,大部分都是蛇进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见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
原始的图腾崇拜中,中国的东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们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类动物,伏羲传说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娲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说明蛇崇拜产生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与伏羲的神话故事,汉代文献中,记载女娲与伏羲是兄妹。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是说福建的闽越族是当时的东南越,他们的图腾是蛇。
中国神袛造型,经历了人兽同体和神人同形的过程。蛇图腾崇拜即是人兽同体的神袛,彰示华夏民族是一个悍勇的民族。
袁世凯是如何起家的
袁世凯在宦海中的进步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才能与努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离开诸多贵人的相助,相信他也不会取得成功。
袁世凯宦海生涯的起步是从吴长庆那里开始的,吴长庆是袁世凯第一个相助的贵人。没有吴长庆的提携,袁世凯根本不得其门而入,事实上,在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前,他曾屡屡碰壁,连谋个小官都不得门路。
吴长庆是淮军名将,是李鸿章在淮军中的一根重要支柱。他是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的盟弟。两人从相交到相知再到换帖定八拜之交,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咸丰年间,太平军把庐江城团团围住,当时任庐江地方团练武装首领的是吴长庆的父亲吴廷襄,大兵压境,庐江县城危如累卵,吴廷襄派儿子吴长庆星夜潜出重围,飞马赶奔宿州袁甲三那里求援。
袁甲三统领重兵,正在和捻军对垒,是否驰援庐江呢?袁甲三有些举棋不定,于是询问随军征战的儿子袁保恒、侄儿袁保庆,袁保恒认为强敌环伺,如果分兵救援,就会引火烧身,导致太平军和捻军两面夹击,落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主张按兵不动。
而袁保庆的意见和袁保恒相反,他认为吴廷襄一介士绅,敢于抗击来犯的太平军,力薄垂危,如果前去援救,保全庐江,则可以互为依恃,如果见死不救,听任庐江失陷,则唇亡齿寒,对自身也不利,因此力主出兵相救。
双方争持不下,袁甲三也犹豫不决。几天后,庐江县城到底孤城难守,城池陷落,吴廷襄死于乱军之中。
吴长庆得知父亲的噩耗,悲痛欲绝,他恨透了极力阻止袁甲三发兵的袁保恒,两人从此绝交。
吴长庆对力主出兵的袁保庆非常感激,他和袁保庆换帖拜盟,两人结为盟兄弟。吴长庆从此投身从戎,因为他作战勇勐,很快成为淮军的一员名将
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小孩是谁
其实司马光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是来自北宋和尚编写的《冷斋夜话》。故事是这样的,一群孩童在院子里玩耍时,其中一个不小心掉进了装水用的大水缸里。如果不把他拉上来,恐怕有生命的危险。这里可能也是警醒世人,不要放松对孩子的照顾。在真实的世界中,可没有那么多“司马光”会及时出现。
当众人陷入焦急的时候,只有聪慧的司马光,马上搬起了石头将水缸砸破,然后从才救下了小孩。当年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小儿击瓮图》在当时的汴京随处可见。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记录在了《宋史》上,因此这个故事才能流传至今。在书中还特意加入了司马光喜欢读《左传春秋》。
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点呢?《左传》这部儒家经典,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之物。其实是为了提升司马光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司马光也被称为“先儒司马子”。在历史上,被称为“子”的人物都不简单,例如老子,庄子,孟子,孔子等等。身为一位大儒,不强调一下喜欢看儒家经典怎么行?
后来司马光的成就也很高,他接替了王安石的位置,还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就是出自他之手。可谓是集史学、儒学之大成者。
因为他这样的成就,所以他小时候砸缸的事才能广为流传。至于那个被救的小孩,名字叫上官尚光。因为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司马光,所以关于上官尚光的身世并没有人关心。
因为当年北宋的变法之争,所以这个故事才翻了出来。可能就是为了赞扬司马光从小就能救人的本事吧。一个小故事的背后,竟然牵扯着残酷的党羽相争,难怪老师也没有提起过这个被救的小孩。或许大部分的老师也不知道,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