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成仙之后,在天庭是什么职位?

八仙的故事,也是我国古代众多神话当中的一个,而且也是很有名的,在很多作品中,八仙经常是一起出动,像是一家子一样,但是很多人知道的八仙的故事,都是他们在成仙之前,也就是介绍他们是如何一一成仙的,却不知道他们成仙之后是做什么的。那么在神话故事当中,八仙成仙之后在天庭究竟是做什么的,他们有什么官职吗?

八仙在天庭应该没有固定的职位。
他们类似于天庭的编外人员,毕竟像地仙之祖镇元子这样的人在天庭都没有适合他的职位,八仙这种散仙就更没有固定的职位让他们去任职。
天庭的职位,按照《封神演义》的分法是分为神位和仙位的,神只有在斩将封神之役以后才能在天庭任职。比如天蓬元帅比如28宿之类的。
有的神会不定期下界历劫,一旦在人间历劫圆满,身死道消之后,他们回到天庭还能官复原职,但是却不能升官。
比如文曲星白虎星都会接长不短的就下界了。
在斩将封神之役之后,没死却在天庭任职的,大约只有李靖父子等寥寥几人。
神和仙不同,神类似于公务员,而仙类似于企业主或者庄园主。
成仙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地盘,比如乾元山金光洞,比如玉泉山金霞洞,仙们有自己的洞府,一座山的出产都用来供养他们。
这有点类似古代的地主。有自己的田产,有自己的长工佃户给自己家干活挣钱。仙在自己的地界就是一个土皇帝,何必再去天上当公务员,每天打卡听听别人调遣,再者仙不去天庭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也是没有资格。
因为天庭的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安排好的,这些职位的任职者都是封神大战之后封的,这些神不死不灭,所以后来者也就没有办法再去抢那个坑位。
八仙成仙较晚,所以想上天上谋个职位大约也很困难,这叫生不逢时。
八仙靠自己的努力肉体成仙,不是成神,所以他们的待遇和仙是一样的,就是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块洞府,自种自收,天庭不给他们发工资,也没有太多工作职责要他们承担,万一有个斩妖除魔的任务人手不够时,才会请他们出来助下阵或者摇旗呐喊或者上阵杀敌。
所以仙是很悠闲的,八仙也很闲的,所以 像吕洞宾那种好热闹的性格才一会儿三戏白牡丹,调戏人家漂亮姑娘。
一会儿去岳阳楼喝酒闹事,但是嫌当地人不认识他,留下了著名的诗句:三过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一般天庭里有正经工作的人那里有这种闲心去四处游玩啊,他们每天是要打卡的,如果被发现没上班,还会受罚。
《西游记》中奎木狼私自去人间为妖,被孙悟空发现后告到天庭,玉帝罚他去兜率宫给太上老君的丹炉烧火,如果吕洞宾在天庭真的有职位的话,以他散漫的性格大约要常住兜率宫了。
八仙的八个人应该是个小团体,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地方,这地方就是蓬莱,八仙过海后去的地方就是蓬莱。
蓬莱是著名的海外三座大之一,这三座大山分别是方丈,瀛洲和蓬莱。
传说原来海外有五座神山,有两座山飞走了,只留下三座就是方丈瀛洲和蓬莱。古书上说这三座山: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
其实仙比神生活过的要好,他们享受着神能享受到的各种福利,比方说长生不老,但是又不必承担神们承担的各种具体任务,比如刮风降雨之类的,他们是一群有闲有钱还没事干的超级存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7 

北京故宫和西安兵马俑,哪一个的世界影响力更大?

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这两样同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一个是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另一个则是封建社会初期第一个统一王朝,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陪葬坑,地位都是非常高的,不过,故宫和兵马俑究竟是哪一个的世界影响力要更大一些?从世界方面来讲,究竟是故宫影响力更大,还是兵马俑的影响力更大?

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话题在作者心中已经萦绕了很久,但始终也没有得到内心当中最认可的答案,而今天将这件事情与各位读者一起分享以此来得到一个最满意的答案,而这个问题就是北京故宫和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到底哪一个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大?说起这两处地方都是我们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名片,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在我们国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这里旅游观光,也是众多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之后必到的旅游景点。
无论是北京故宫还是秦始皇兵马俑,都会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以及背后所存在的历史沉淀。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北京故宫也是首次晚上对外开放。并且还加入了各种现代元素让整个故宫变得绚丽多彩焕发新生,因此也引起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关注。今天就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北京故宫与秦始皇兵马俑,它们的影响力到底谁更大一些?
北京故宫在古时称为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皇宫,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木制建筑结构的宫殿型建筑群。在整个故宫无论是哪一个细节无一不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心血结晶,所蕴含的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00米处。整个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个大坑分别呈品字形排列。整个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布局非常的严谨,结构奇特。作为世界上考古史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整个陪葬坑总面积约23000平方米左右。
如果说我们单纯的从规模上来看故宫的规模要远远大于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但是两者之间所存在作用和功能却非常不同,秦始皇兵马俑只是作为陪葬坑而存在而故宫却是皇家宫殿整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俗语说;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3000年看西安。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站在整个世界来看西安的历史背景要比北京更长更具有厚重感。
我们从这两个地方的文化影响力来看,北京故宫作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殿,而北京故宫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同样也是我国5a级旅游景区,秦始皇兵马俑同样作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被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以来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秦始皇兵马俑面世以来先后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秦始皇兵马俑,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代表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
而从旅游影响力来看北京故宫平均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大约在1700万人次左右,而随着故宫不断的创新推出很多文创活动之后近几年游客数量也是在稳步增长。反观秦始皇兵马俑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了近1000万人次也是紧随北京故宫之后。
从以上各个方面的对比来看,相信很多读者也非常清楚北京故宫与秦始皇兵马俑的影响力到底是谁更加大一些。而今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将这两处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杰作来分个上下,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在整个世界上所存在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各位读者觉得是北京故宫的影响力大一些还是秦始皇兵马俑略胜一筹,在这里也是非常期待得到你的答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6 

赫鲁晓夫为什么一定要和玛丽莲梦露吃午餐?

说到玛丽莲梦露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人是多多少少人心中的女神啊,但是这些是问题吗?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只能仰望啊,但是在那个时代有一些大佬其实并不是会和玛丽莲梦露这类人有过多的接触,但是这个叫赫鲁晓夫的却一定要和玛丽莲梦露吃饭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在苏联的历史上,赫鲁晓夫是一个固执而又可爱的人,早年追随斯大林,是斯大林时代政治的主要吹捧者。
但他的前半生一直活在斯大林的阴影之下,就连儿子被斯大林以“叛国罪”处死,他也不敢喘一声粗气,在斯大林的眼中,赫鲁晓夫就是他的奴仆,呼来喝去,赫鲁晓夫也表现的很心甘情愿。
然而斯大林看走了眼,正向当年列宁看错了他一样,斯大林估计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表面忠厚老实的带刀侍卫,在他死后,却成了把他打成“人间恶魔”的最有力的推手。
赫鲁晓夫上台后,推翻了斯大林生前的一切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为苏联做出的功绩,在他的政治高压下,整个苏联掀起了一场“倒斯”的风暴。
然而,不光斯大林看走了眼,赫鲁晓夫自己也没能看清自己,他以为自己是社会主义阵营最高傲的领头羊。
可事实上,他反对斯大林,却处处学斯大林,处处学斯大林而处处不像斯大林,他没有斯大林的狠心,只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自以为很好笑的笑话。
最终在黑海度假的时候被勃列日涅夫发动的政变而“退居二线”,从此消失在了世界的政治舞台上。
回归正题,当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前夕,他在苏联就曾看过玛丽莲梦露主要的电影《彗星美人》,对银幕内的这位绝代佳人倾慕已久,于是借着访问美国的机会就想当面见识一下美人的风采。
赫鲁晓夫为何访问美国?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之后,作为世界的两大巨头,彼此看不顺眼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从苏联十月革命后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美国就视苏联为洪水猛兽,虽然二战当中,双方同仇敌忾,共同反抗法西斯,但随着战争的胜利,双方的合作也就此终结。
可以说,从苏联建国以来,苏联的领导人从来没有踏上过美国的领土,赫鲁晓夫开了这一先河。
其实在当时,双方虽然暗地里军备竞赛,火药味十足,但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前,双方还是能够平静的坐下来进行友好握手的。
为了缓和彼此间的芥蒂,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邀请赫鲁晓夫前往华盛顿,参加双方首脑会晤。
赫鲁晓夫和梦露的“甜蜜午餐” 当赫鲁晓夫访问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公民一片哗然,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苏联是一个恐怖的国家,那里的统治者只知道有导弹,为了和他们抗争,美国每年花在军费上的支出严重超标,美国人认为,所有的成因,都是由赫鲁晓夫这个“魔鬼”造成的。
因此,当赫鲁晓夫想去游玩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的时候,遭到了美国群众的强烈反对,他们抨击赫鲁晓夫这个政客不应该去“污染”孩子们的净土。
而迪士尼公司也迎合了民意,以内部整修为名拒绝了赫鲁晓夫的参观,赫鲁晓夫吃了闭门羹,要知道,在苏联他可没有受过此种待遇,因此憋了一肚子的火。
迪士尼乐园进不去,赫鲁晓夫又提出了另一个请求,那就是要和梦露共进晚餐,出于外交礼仪,美国当局不好再拒绝,于是联系了梦露的经纪公司,希望梦露能来参加这场“国宴”。
梦露虽然是当时美国人的“梦中情人”,可事实上,她是一个大大咧咧且毫无心计的女人,她不知道赫鲁晓夫出于什么目的见她,她只是出于好奇,想一睹美国人眼里的“洪水猛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不过美国当局并没有答应赫鲁晓夫想和梦露共进晚餐的请求,只是把时间改成了中午,受邀的各界人士有400人之多。
与正常的宴会一样,主人艾森豪威尔和客人赫鲁晓夫分别做了宴会演讲。
赫鲁晓夫的发言也算中肯,他表明了来美国是带着和平的诚意,希望双方能共谋发展。
只不过在演讲最后半开玩笑式的抒发了自己被迪士尼乐园挡在门外的不满,弄得当时的气氛略微尴尬,全场静默,注视着赫鲁晓夫走下了演讲台。
双方在相互敬酒的时候,赫鲁晓夫来到了梦露面前,先是一番寒暄,讲述自己对她的倾慕,并且邀请她到苏联品尝他亲自做的苏联风味的馅饼,梦露也是满口答应:“有机会一定要去品尝”。
这场略微尴尬的宴会最终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圆满的结束了。
赫鲁晓夫为何要见梦露?
如果把赫鲁晓夫看成一个“追星族”,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一名政客,赫鲁晓夫还是有着他自己的考虑,只是梦露还天真的以为赫鲁晓夫仅仅是倾慕她的美貌。
赫鲁晓夫通过访问迪士尼乐园和约会梦露,是想向美国人宣扬他也是有着纯正的西方思想,是一个可以亲近的领导人,想打破美国政府对他的恐怖宣传,自己并非只是一名“眼里只有导弹”的独裁者。
政客的眼中永远没有情感,而是只有利弊。虽然两国元首在会客厅交谈甚欢,彼此约定裁剪军费,避免军备竞争,然而私下却各有各的如意算盘。
赫鲁晓夫这次访美结束不到3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彻底进入了对峙状态,而且比之前的每一次都要严重,在当时,许多人都已经闻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气味,整个世界差点就面临全面的“热核”战争的威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5 

中国古大人没有橡胶,那么是怎么做弹弓的呢?

说到中国古达人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小编觉得他们非常的有智慧,今天就和大家来说说这个中国古人的弹弓事件了,话说这个中国的古代没有橡胶的,香蕉的弹性非常的大,弹弓这类东西其实都需要橡胶来做的,但是中国古代没有橡胶啊,那么这个弹弓又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有趣的问题一起来研究揭秘看看吧!

古代没有橡胶这类的良好弹性物品,那怎么做弹弓呢?
这是个很好的科技史问题。
弹弓和弓箭,是古代的两种重要射击工具。
弓是射箭的,我们都知道。而弹弓,则是射弹丸的。
《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叫《弹歌》的欢快词曲:“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同‘肉’字)。”
简单粗暴的八个字,描写了从砍竹子做弹弓,发射弹丸,击中猎物,追捕猎物的全过程。
这里也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古人的弹弓,是和竹子这个材料息息相关的。
给你个竹子,怎么做一种能发射弹丸的工具呢,能想到的简单的办法,还是像做弓一样,把竹子弯起来,绷起一根绳子。等等,这不是射箭的弓吗?别急,这个绳子和射箭的弓的绳子不一样,绳子中间有一个专门安放弹丸的囊。
这就是弹弓的原型。
原来如此啊,弹弓弹弓,原来就是能发射弹丸的弓啊!
有人不禁怀疑了,这怎么发射啊,难道不怕石头蛋子打住手吗?
这还真是个问题,不过古人也很聪明,拉弓射弹的时候,稍微偏一些,就可以安全发射出去了。
不过在练习使用这种没有橡皮筋的弹弓时,肯定有伤到手的。
这也是后来,弓箭流行开来,而这种弹弓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5 

阳关道什么意思?阳关道在哪里?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从此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大家彼此不再往来。不过独木桥好理解,这个阳关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历史上还真有一个阳关道,在古代丝绸之路中阳关是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敦煌西南地区。所以古人就用阳关道来形容便利的道路、充满前途的道路。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代阳关道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汉语里面有个成语叫“阳关大道”,意思是指交通便利的大道和光明之路,比喻好的出路,也被简称为“阳关道”。后来就有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种俗语。相对独木桥的窄小,阳关道显然更好,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走。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成语出现之前,有没有一条真实的道路叫“阳关道”?
实际上真有这么条道路,阳关道原指古代通往西域的一条道路,因要经过阳关,所以就叫阳关道。阳关二字在国人的印象中再熟悉不过了,有很多古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诗词里面都出现过,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些古代文人的诗词中,阳关却常常少不了给人一种荒凉悲怆的感觉,皆源于西域的茫茫大漠,如“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阳关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关城,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约75公里的地方,不过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后,如今只剩下遗址和残存的烽火台。在敦煌西南南湖乡的古董滩,发现大量汉代古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陶片等,据此考古和历史学家分析,古阳关应该就位于古董滩附近,掩埋于漫漫黄沙之下。北面墩墩山上的烽燧是残存的烽火台。
汉武帝时赶走匈奴,将河西走廊地区纳入版图之中,设置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和西域交界之处设置玉门关和阳关两关。玉门关设置在先,阳关设置在后,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玉门关和阳关一北一南直线距离约50公里,而且有长城相连。二关互为犄角,扼守着河西走廊西端,是汉代西陲最重要的两座关口,也是古丝绸之路中重要的关隘。西汉时曾设阳关都尉,阳关为治所。南北朝后魏(北魏)时曾设置阳关县,北周时废。唐朝曾设寿昌县,县治在阳关以东约3~5公里处,即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据《沙州地志》记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这里的“步”并非现今人们走一步的距离,唐朝时 “步”为长度单位,一步约为5尺。唐朝时的一尺约合现在30.7厘米。换算下来,阳关城东西宽约31米,南北长约41米。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东西方交流频繁,丝绸之路作为连通西域、欧亚的商贸要道,非常繁忙。丝绸之路到敦煌后分成南北两条路,北线出玉门关,南线出阳关。南线就是阳关道,阳关相当于后世的海关,出入关是需要通关文牒(也叫度牒或关照)的。相传玄奘取经后从西域返回长安就是走的阳关道,《西游记》中有一个情节大家一定有印象,唐僧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换通关文牒。
如今尚存的阳关大道,宽约36丈(120米),就是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宽的路了,可以想象古代人们看到阳关道后会是什么样的表情,难怪称之为“阳关大道”了。
阳关是何时毁坏的呢?据史料记载应可追溯至唐代,《沙州地志》记载当时“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至于阳关为何会毁弃,却无人得知。关于古董滩,当地有种说法:“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意思是古董滩古董很多。相传唐朝和西域于阗睦邻友好,将公主下嫁于阗国王,陪了很多嫁妆,金银、珠宝、玛瑙、玉器、首饰等应有尽有。结果途径阳关休整的时候,晚上一场风暴来临,黄沙肆虐了七天七夜,所有的一切都被埋在黄沙之下。流沙是不停移动的,后来人就捡到各种古董,据说曾有捡到金马驹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为未可知,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就是阳关的废弃应该是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原势力对这里的影响力减弱。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掌控,河西走廊被吐蕃侵占。到了北宋时,这里又成了西夏的势力范围,丝绸之路也被中断,阳关不再受到重视,就慢慢废弃了。
明朝再次将河西走廊纳入掌控,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七个卫所(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将势力范围西扩至哈密一线。不过,关西七卫属于羁縻性质,真正的核心防线收缩到嘉峪关一带,阳关不再是关注的重点。清朝时火力全开,将西域彻底掌控,自然没有重建阳关的必要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4 

古代人出国有什么条件吗?

现代人出国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需要办理,那就是护照,每个出国的人都需要办理护照,但是“出国”这种事情并不局限于现代人,古代人同样也有这样的经历,比如玄奘取经就是“偷渡”出国的,依照法律来看这当然是违法的,但既然是违法,那必然就有“合法”,那么,古代人出国需要办理什么证件吗,古人有没有护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到一地,首先要办的事情就是找途经国家的倒换“关文”。这里的“关文”,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护照。
小说是现实的折射,古人要远行,确实要有官府开具的身份证明才行,就是“路引”,又称“节符”,是由出行人所在地官府开具个人身份证明,相当于现在身份证或者护照。
真实的唐僧为去西方求学,在没征得官府同意情况下出长安,所以,过国境线差点被抓判刑。唐僧西游,属于偷渡,只是其在印度声名显赫以后,唐朝有关部门才既往不咎,以礼迎回。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控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持官府发放的“路引”,获得“路引”也不是容易事,因为古代官府不允许民众四处流荡。比如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以前的抗战片中,常会有儿童团少年手持红缨枪站路口查路条镜头,那是特殊时期防止敌特混入根据地的举措之一。那时全国各地人外出,也都得持有当地行政机关开具的路条。日战区以“良民证”代之(与现代的身份证非常相似)。
在开始使用现代身份证之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出差或是外出旅游、访友,仍以单位开具介绍信为依据,性质与古代的“路引”更接近。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大多对“介绍信”有了解。
流动人口管理,先秦时已有规定。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有一则《游士律》:游士在死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意思是说,如果旅游者把自己身份证明弄丢,要受罚款处理,金额为一身甲衣钱,年底一次性结清。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旅游法规”了。
到隋唐时期,又一种固定的身份证明诞生。这种身份证是很金贵的东西,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会拥有官方认可的“身份证”——一种可长期有郊使用的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最早都是为官员准备的,是用来表明官员身份职位的。
“鱼符”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成,形状像鱼,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见《新唐书·车服志》)。
隋唐时期,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
“身份证”是不可转借他人的,否则也得受罚。据《大唐六典》规定,各地检查站(关防“的长官要切实负责起对过往人员身份的查验:“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这里的“过所”,也是“路引”一类的证明文书)。”如果冒用他人“过所”,或是不应该持有而持有“过所”的,要判处一年徒刑。
“鱼符”在宋朝时被废除,但官员仍可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通俗小说中称为“腰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常听评书或者看史书的朋友,对腰牌不会陌生,开封府的人外出公干,都是以腰牌来证明身份,并参与地方办案的(单田芳在评书中,又把腰牌称作“龙纹信票”)。
据明人陆容《菽圆杂纪》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方面发展了。
到了清代,这一身份地位的证明制度又进行了改革:腰牌取消了,代之以能表明身份地位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一个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4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中国一直有很多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的对别人的称呼习惯,每个习惯都有一段历史渊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称呼里面,包含了很多对自己家亲戚们的称呼,但是可能也有很多人发现了一些比较奇怪但是也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里就说两个。人们在称呼自己姑姑的丈夫的时候,叫的是“姑父”,然而在称呼姨母的丈夫的时候却是“姨夫”,为何好像差辈了一样?

北方人总是说省略语,需要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全部统称为“姨”,把姨的丈夫称为了“姨夫”了。“姨”字具有双重意思,母亲的姐妹,妻子的姐妹都是这个姨。母亲的姐妹叫“姨妈”或“姨母”,妻子的姐妹叫“姨姐”或“姨妹”。“姨妈”的丈夫时,因为其是父辈,便称为“姨父”,而妻子的姐夫和妹夫,因为是平辈,就称之为“姨夫”。
姑父是父亲的姐妹的丈夫,用“父”表示尊重,而姨夫是母亲姐妹的丈夫,虽然农村有人讲“姑父姨夫不是亲”,相比着姨夫,姑父更亲一点。姑父、姨夫都与自巳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姑妈和姨妈的态度上,《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是姑表兄妹,而贾宝玉和薛宝钗就属于姨表姐弟,宝玉黛玉比宝玉宝钗的关系近。
古代一个家庭里父亲的地位高于母亲,所以父亲的姐妹比母亲的姐妹重要,姑父与姨夫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姑父与姨父看上去差不多,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姑姑总是比姨妈亲些,古代如果父母不在了,孩子成孤儿,没有叔伯是由姑姑家收养孩子,姨妈家收养的比较少一些。
因为姑父是父亲的姐妹妹的丈夫,称之为姑父。姨夫是母亲的姐妹的丈夫,古代女子嫁给了夫家,她是嫁了丈夫的人,姨夫属于外家亲戚,封建时代以三纲五常为主,所以有了区别。当然到了现代,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可以说现在都一样了。
不过也有一种解释认为,是写错了的缘故。
在东北,大家读音都读准了“姨父”,但他们写出来却写成“姨夫”。实际上,他们是把姨父和姨夫搞混淆了。“姨父”是指姨妈的丈夫,就是母亲姐妹的丈夫,而“姨夫”则是指妻子姐妹的丈夫。由于一般在现实中都跟着妻子称呼妻子的姐妹夫为姐夫妹夫,因此,姨夫一词很少在口语中出现,只能在书面上出现。
实际上,在北方把“姨夫”与“姨父”混淆的原因是北方人总是说省略语,本来需要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但他们全部统称为“姨”,于是就想当然地把姨的丈夫称为了“姨夫”了。实际上,这个“姨”字具有双重意思,一个是母亲的姐妹,一个是妻子的姐妹。母亲的姐妹叫“姨妈”或“姨母”,妻子的姐妹叫“姨姐”或“姨妹”。因此,在称呼“姨妈”的丈夫时,因为其是父辈,便称为“姨父”,而妻子的姐夫和妹夫,因为是平辈,就称之为“姨夫”(书面语)。
所以,如果现在还有把“姨妈”的丈夫写成“姨夫”的,请你尽快纠正过来,应该写为“姨父”。要不然,就乱辈分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3 

古人的身高是多少?和现代人有什么差别?

我们知道,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标尺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的,所以现在所说的“一尺”,与古代不同时期的“一尺”那都是不一样的长度。而古代人的身高又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平均身高水平是多少,和现代人的平均身高相比,相差的有多少呢?

这个问题的另一层恐怕是在问“古代人是不是有高个子”?这个答案则是肯定的,古代身材高大的人并不少。
古籍上经常有记载古人身高的记载,比如《史记》中记载大禹身高九尺二寸;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 楚霸王项羽身高八尺二寸……而《纬书》中也记载秦始皇帝身高八尺七寸……
所以即使考虑到古代的尺比今天的尺要短的多,比如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男子的身高为170cm左右,和当时一丈,所以故有“丈夫”之称; 周秦汉之际一尺合今23.1cm ; 汉末三国时,一尺大约在21.35——24.2cm之间 ——此后历朝历代尺的长度越来越大,至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但即使是这样,像孔子或是秦始皇帝或楚霸王也是身形极为伟岸的男子。而且在很多先秦的古墓中也发现过身材高大的先民们。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些身材高大的遗骨在生前通常都是贵族或武士,因为在那个生产力落后但物质未必匮乏的时代,当时华北平原到处跑犀牛、野猪,能轻易通过狩猎而大量吃肉的基本上都是像孔家这样的武将家庭。
但是,古代有身材高大的人,并不等于古人的平均身高大于现代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营养不良或食用盐太多,大多数时期,古人的身高比现代人要矮一些。比如根据目前的考古数据,周至前汉这一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69cm左右,比如陕西临潼的一组东周后期至秦的墓葬中三十四位男性平均的身高为167.9cm,其中最高的高达177.71cm。
而在河南郑州唐朝墓葬中男性平均身高为167.03cm;而同样是河南荥阳薛村遗址的十九例宋金时期遗骨以及河南新郑周边墓葬中四十九例宋代遗骨显示,男性平均身高为164.49cm,而到了明清时期,北方男子平均身高在1.67米左右。此外,根据历史学家彭卫先生的统计,中国人身高呈北高南矮的现象一直十分明显。这样的话那南北一平均,古代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恐怕就更矮了。而在2016A.D.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1.8cm。可以看出,现代中国人的身高确实是比古代高了一些。
但是要说明的是从横向比较而言,古代中国人的身高比西洋人并不逊色。比如到了十八世纪后期,西欧男性平均身高也只有167cm,当时欧洲征兵的平均身高是166cm,远低于宋代对于禁军的要求。根据宋代《军方令》记载,武骑、宁朔、步军司虎翼和骁猛、雄勇,吐浑,广锐、云翼、威捷、武卫、神锐等军的“兵样”,也就是征兵标准,是宋尺五尺五寸。也就是现在的174.3cm,而这便是禁军身高底限。
也就是说,由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洋一样,或者说多数时期还高于西洋,所有我国的祖先在身高并不低于西洋。但是,经过近代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西洋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中国,所以在平均身高上也就大大超越了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确实比古人“矮”了一大截。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1 

大理国皇帝为什么爱出家?大理国是如何灭亡的?

大理国存在于宋朝期间,是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大家在看武侠小说时,应该会对大理国影响深刻,大理国的开国皇帝叫段思平,而大家熟悉的段正淳在历史上也确有此人。段正淳是大理国第十五位皇帝,不过他提前禅位选择出家,这在旁人看来似乎很难理解。其实大理国有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皇帝似乎都喜欢出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想知道答案的话,下面就来看看吧。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造就了世外桃源般的大理。
不过,大理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四时美景之外,还得益于金庸在《天龙八部》与《射雕英雄传》中,对大理人文风情的细腻描绘。
在金庸的小说中,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六脉神剑”俱是震铄古今的绝技,无量山的神秘洞穴中,还流传着神仙姐姐的传说。
可惜去岁暮秋,金庸先生登仙而去,江湖上依然留“大理段氏”一块响当当的名号。
一、最早的起源
大理段氏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54年。《段氏世家》和《南诏野史》上面说,唐天宝年间,南诏有个叫段俭魏的人,他打败了进犯的唐兵,南诏王为表彰他的军功,将他封为丞相。这便是大理段氏最初的记载。
到了五代时期,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上承祖先余烈,于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其周围一带),成为大理的开国之君。
这开国时间比北宋还早23年。公元965年,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等率军6万攻打后蜀,一举拿下后蜀四十六州。此时有人给赵匡胤送上云南的地图,建议北宋大军一鼓作气攻克大理。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赵匡胤看了地图后,用玉斧画下大渡河以西的地方说,这些不是我所拥有的疆土。此后宋军果然未至云南,成全了大理段氏一脉数百载的江山。
二、龙争虎斗的大理
大理的开国皇帝段思平登基后锐意图强,大理国在段思平的带领下很快有了一片广袤的疆土。
据史料记载,当时大理国的版图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以及缅甸、越南北部的地区,看来段思平创下的基业倒也足以告慰先人了。
段思平死后,其子段思英继位。虽然这父子两位的名字中都有个“思”字,不过这可不是代表辈分,而是当时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父子联名的文化传统。
这种命名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儿子名字中会有父亲名字中的一个字,在儒家看来这是犯讳,在大理人看来这是传承。
段思英的运气远没有父亲的好,他在位仅仅一年,就被他叔叔段思良伙同相国董迦罗逼着退位了。
退位后的段思英一心向佛,索性便在崇圣寺(一说无为寺)出了家,成为大理首位出家的帝王。
先河既开,此后大理皇帝开始了一代又一代避位为僧的宿命,这也成就了崇圣寺成为大理的皇家寺院。在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大理皇帝出家的天龙寺原型便是崇圣寺。
段思英出家后,段思良自立为帝。此后大理皇帝的人选就在段思平和段思良的后人中来回更替。
虽然大理继位情况与北宋皇位在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中更替非常相似,但大理皇帝对皇位却远没有北宋君王执着。一代代的大理国君中,先后有段素隆、段素真、段思廉出家为僧。
段思廉出家后,皇位传到他儿子段廉义手上。这位段廉义有位著名的太子,就是金庸笔下“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的原型。
段廉义为君期间,大权逐渐被高智升家族所掌控,后来杨氏家族也逐渐崛起。
公元1080年,杨义贞受不了权力的诱惑,发动政变杀害了国君段廉义,段廉义的太子也在这场叛乱中身受重伤,再也无缘继承大统。
此后,杨义贞自立为帝,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
可惜好景不长,高智升很快就派他儿子高升泰去平定杨氏叛乱了。这个高升泰就是《天龙八部》中的鄯阐侯,不过他远没有小说里的那般贤明,是个不折不扣的权臣。
不过,高升泰平叛还是很给力,杨义贞很快就成了刀下之鬼。叛乱平定后,高升泰为了大权独揽,立了个傀儡段寿辉做皇帝。
段寿辉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做的很不开心,一年后出家为僧,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堂弟段正明,也就是《天龙八部》中的保定帝。
但段正明依然是高升泰的傀儡。据《滇史》里记载“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
公元1094年,高升泰玩起了汉献帝禅让的把戏,夺了段正明的皇位,改国号为“大中国”,改元上治。
段正明只好沿着前辈们的道路,继续去崇圣寺出家为僧了。
三、大理国灭亡
高升泰虽然做了皇帝,但朝中忠于段氏的人却不在少数。
或许是高升泰担心朝臣哗变,又或许是高升泰为了百年后的好名声,总之,他嘱咐儿子高泰明在他死后将皇位还给段氏。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故。高泰明遵照父亲遗嘱,拥立段正淳继位,改国号为“大理”,史称“后理”。高泰明因为拥立之功,使高家得以在后理世代为丞相。
这位段正淳就是《天龙八部》中的镇南王了,不过历史上的段正淳真的没有四处留情,而是迎娶了高家的女儿高升洁为后。
估计是高家势力实在太大,段正淳对妻子高氏也一向尊重,就连写给妻子的书信也是满纸温柔体贴:
国有巾帼,家有娇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东走莫朝西,朝东甜言蜜语,朝西比武赛诗。丈夫天生不才,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
公元1108年,段正淳也延续着大理的传统,将皇位传给儿子段正严,自己跑去崇圣寺出家为僧了。
新任国君段正严又叫段和誉,就是《天龙八部》中的主角段誉公子了。据史料记载,段和誉在位期间勤政贤明,爱民如子,是位优秀的君王。
不过,在做了39年皇帝后,段和誉也毫不意外的出家了。
段和誉出家后,他的儿子段正兴继位为君,但段正兴也不爱皇袍爱袈裟,于公元1172年也跑去出家了,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段智兴。
段智兴就是《射雕》中大名鼎鼎的一灯大师了。
不过历史上的段智兴既不是武林高手也没有出家,而是利用皇帝的职务便利疯狂修了60座寺院,小小的大理国怎么经得住这样折腾呢,结果大理国力日弱。
段智兴死后不久,蒙古铁骑便大举南侵。公元1252年,忽必烈绕过南宋的四川地区,从吐蕃迂回横渡金沙江进军大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此后蒙古骑兵气势如虹,于公元1254年攻破昆明,俘虏大理国君段兴智,大理国灭亡。
至此,曾经拥有广阔疆土的大理国终于迎来了谢幕的挽歌,统治云南三百余年的大理段氏也随着故国一起慢慢消逝在历史的风云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30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那关羽自称什么?

在《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是一部小说,所以就比史书多了很多很有趣的情节,比如赵云在出场的时候,会自称是“常山赵子龙”,而张飞在出场的时候会自称“燕人张翼德”,事实上真实的战场上怎么可能会有这世间去给他们自报家门,也不会有时间给他们单挑。那么,张飞和赵云都有专属的自称,那么关羽的自称又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到过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都是义薄云天,豪情万丈,他们在战场上都是勇猛非凡。大家有没注意到交战的时候双方都会高呼自己的名号,让自己的名字在沙场上回荡。那气势如黄河之水澎湃汹涌啊,看到小编都热血直冲脑门,恨不得穿越回三国来一场生死厮杀。可小编很疑惑,为何双方在交战前要高呼自己的名号呢?
因为这有提高士气同时也彰显自己的霸气的作用,还可以迅速制定策略击败敌人。其中就有个著名人物就是这样做的——赵云,他在打仗的时候就高喊出自己的大名,他在战场上面取得的功劳都很大,表现很优秀,因此在敌人听见赵云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瑟瑟发抖,也跟着害怕起来了。一直跟着刘备的一位将军也是这样,他就是张飞,他和赵云的做法一样,在战争开始前大喊自己的名字让敌人不由自主地紧张,就连我们最熟悉的战将吕布也更是跟着害怕起来,下面就来说一个不怂的例子,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熟悉的关羽。
根据《三国演义》这本著作的记载,关羽在还没有被世人所认识的时候,第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就是在一次战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出现的,那个时候,袁绍等一些人在战争中都遭遇了生死大战,遭受了华雄这个人的攻击,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关羽就这样出现了,他和袁绍说了一些话:“我十分乐意让你就这样杀死,就算成为你的手下也不怕”,这个时候他才刚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面,根本没什么知名度,只是跟着刘备一直做事,所以在这些英雄好汉面前,他也只能用“小将”这个名称来称呼自己。
再后来,曹操也开始了自己的沙场历程,刘备在一次战争中带着少部分军队攻打敌人,当然是寡不敌众,关羽也因为要守护下邳这个地方而没有时间脱离危险最终被曹操控制。而曹操对关羽真的是打心底里佩服,他在各方面对关羽很友好,并且在关羽成功除掉颜良之后对他进行巨大的奖赏,对他升了职。他得到的这个爵位也真的是很重要,所以他自己也很重视。在他知道刘备在袁绍的身边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克服百班困难去到刘备的身边。在自己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也没有用自己所谓的高官职来摆脱危险,而是用了自己相对比较低调的官职来说明,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他也是对这个官职爱不释手。
除开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两个称号,还有几个称呼他也经常用,那就是“某”或者是“关某”,但是他这两个称呼也是分人的,在面对刘备,曹操等人的时候他会用“关某”。在著名的赤壁之战结束之后,诸葛亮发布了一个命令,就是让关羽把曹操拿下,在见到曹操的时候他也用“关某”来自称自己,一方面也是对曹操表示尊敬。
那肯定有人就疑惑了,关羽的称呼为什么不像其余人一样加上自己的居住地呢?举个例子,河东关云长这个名字听起来就神气不少,原因就是因为关羽在早年间是一个通缉犯,因为犯法活成现在这样也真的是不容易了,他也不想把自己的过往透露出去,他本身的性格特点就是那种默默做事,不喜欢只说不做,就是那种很靠谱的人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29